64-萬金之禮


    再一細看,劉近南和劉老爺就傻了。


    劉老爺跟劉近南在紡織印染這方麵都是內行。


    畢竟,劉家生意的大頭還是在這上邊。


    所以,二人一眼就看出,沈伯謙做的這套作坊模型不但精巧無比,而且也並非隻是好看,它居然是能用的。


    就像是縮小的真正的作坊一般。


    但,如果僅僅隻是如此,他們也不至於會傻掉,頂多讚歎一番而已。


    兩個人傻眼是因為——這片作坊裏麵的東西既熟悉,又陌生。


    除了房子之外,所有的東西他們都能認得出是做什麽的,但卻又無法相信,居然真的有這樣的東西。


    父女二人對視一眼,劉近南又湊近了一點兒仔細看起來。


    離他們最近的是個小小的民宅樣的小屋子。


    幾個木頭人偶正坐在門口紡線、聊天。


    劉近南一眼就看出來,人偶身邊的紡車能轉動,而且上麵的線也是真的。


    雖然將線劈成這麽細十分難得,但也不是不可能的。


    問題是,那輛紡車跟他見過的所有紡車都不同。


    所起紡車,劉近南當然不陌生,光是在劉家作坊裏沒有一百也有八十。


    但,所有的紡車,不但是劉家的,整個大興,紡車一次隻能紡一根線。


    而沈伯謙做的這個卻在同時紡三根線!


    但這個東西居然還能算是他所有的模型中最不奇怪的那個。


    尤其是那幾個中間夾著棉花的。


    怎麽會這麽奇怪呢?


    可沈伯謙不會無的放矢,他既然做出來了,就一定不是單單為了好玩兒。


    “沈大哥,這些東西都是真的?”


    “當然,隻不過我也是憑著記憶做的,所以中間改了好幾次才成功,所以你生辰的時候沒能送來。”


    劉近南雙眉緊鎖,追問道:“沈大哥是在哪裏看到這些東西的?”


    沈伯謙這才覺得有些不對,劉近南從未如此情緒外露過。


    這些東西有問題?不應該啊,我明明跟原來那套模型做的一摸一樣,難道是我哪裏記錯了?


    不過,他還是順勢接下劉近南的話,


    “這些都是我在那本書上看到的,說是棉花傳來的那個地方,有人就是這麽做的。”


    劉近南點著頭走到一邊,指著一樣東西問道:“沈大哥可知這是做什麽用的?”


    沈伯謙瞄了一眼,隨意的答道:“這可考不倒我,這樣東西叫做攪車,又名軋車,是轉門用來給棉花去籽用的。”


    說完還頗為自得的看了看劉家三口。


    咱雖然沒啥實際經驗,但理論知識還是很豐富的。


    誰讓當初做曆史文化模型選了黃道婆......


    真是段辛酸史,不過做出來的東西很好,還被一家著名的博物管收藏了。


    不過也幸虧是那段辛酸史,讓他記憶深刻。


    不然就算是有這個想啥就能做出來的金手指,也很難順利把每一道工序都完整的複製出來。


    劉近南聽完的回答,沒有任何表情,接著又指樣東西問他。


    沈伯謙照樣是對答如流:“這個,這是彈弓和彈槌,彈棉花用的,不把棉花彈鬆軟做成棉條,怎麽紡線?”


    劉近南點頭道:“原來如此,但是那邊的紡車似乎不太一樣?”


    “有什麽不一樣的?“沈伯謙納悶的看著他。


    “哦,我平時見的多是拈絲麻用的紡車,這種專門紡棉線的,確實少見。”


    “原來如此。”沈伯謙做恍然大悟狀。


    “我說劉家布莊賣的不是綾羅綢緞就是各色麻布,棉布幾乎沒怎麽見過。


    原來劉伯伯,你們居然不怎麽做棉布生意的?”


    這就有些奇怪的,沈伯謙暗自思忖道。


    突然,他想到一件事!!!


    丫不對啊!不僅是劉家不賣棉布,平時也沒見過誰穿棉布衣服的。


    我怎麽沒想到這個?


    東吳一統天下,棉花傳進來的時間提前了不少,可不代表棉紡織工藝也跟上來了?


    黃道婆可是宋末元初的人,現在才什麽時候?


    對比一下,頂多也就是南北朝,那個時候,棉布可不是少嘛!


    哎呀,這下糟了。


    可這坑都已經挖了,這麽一大堆東西擺在這兒,總不能什麽也不說吧。


    自己挖的坑哭著也要填完,不然早晚把自己埋了。


    “嗬嗬,我年輕見識少,沒見過幾家布莊才這麽說的,劉伯伯、伯母、近南,你們可千萬別介意。”


    劉老爺一擺手,“這話就見外了,伯謙,我跟你說實話,你做的這些東西,我是嚇到了。”


    說著看了看外邊,劉管家心領神會,走出去看這小跨院的門。


    劉老爺這才接著說了起來。


    果然,沈伯謙剛才的擔心並不是多餘的。


    棉紡織在這個時期的發展幾乎就是原始原始再原始。


    劉近南也夠雞賊的,剛才指著脫棉籽的攪車問,感情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麽啊?


    裝的倒是挺像回事兒的。


    他不由輕瞄了劉近南一眼。


    對方迅速注意到,並且拱手致歉道:“沈大哥莫怪,我也是一時不敢相信,才忍不住一問的。”


    沈伯謙目光一轉,淡然一笑道:“無妨,我本來就是要把這些送給你的,隻是晚了這麽久,隻能當成給劉伯伯的壽禮了。”


    這個時候,別說沈伯謙這一套讓黃道婆名傳千古,流芳百世的專業工具。


    棉紡織業根本還連個雛形都沒有。


    難怪這裏的都寫的是“綿”,而非是“棉”。


    實在是棉布這個東西太過普通和普及,他根本沒往這方麵想。


    這裏的人,棉花種出來,光是去棉籽,也叫脫棉籽這一項就注定了棉紡織業發展不起來。


    棉花脫籽才能用,這是棉紡織業基礎環節,也是必不可少的。


    但棉籽粘生於棉桃內部,很不好剝。


    而據劉近南所說,目前脫棉籽基本就是直接”用手剖去籽”,效率相當低,以致光是這項工作就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時間。


    而因為原棉積壓在脫棉籽這道工序上。


    自然無從進行後續的加工處理。


    而這個時代,對於棉花所謂的後續加工處理就是彈一彈。


    但工具卻實在有些不給力。


    也有了彈棉弓,但做起來效率卻很低,而且據沈伯謙自己蓋的棉被的感覺,這棉花彈的實在是不咋地啊。


    不夠蓬鬆,也不夠柔軟,太浪費資源了。


    至於說棉布?


    那就更少了,因為棉花要紡成線本身就很困難,再織成布質量就更差。


    上好的細棉布比綢緞還貴重,但卻是有價無市。


    而沈伯謙這些東西,雖然看起來古古怪怪的,但無論是劉老爺還是劉近南都覺得一定可是織出上好的棉布來。


    沈伯謙在心裏暗自歎了口氣,既然都做出來了,就用唄。


    起碼以後可以有純棉內衣穿了。


    不過!你怎麽就那麽手欠呢!先收了譚四江小七,現在又弄出這麽一攤子來。


    也不怕煩死.....


    有錢難買早知道。


    我也不過是想著劉家是做這個,擺這麽一套東西在家裏,既有趣又能表明身份。


    所以就想著把當初參展的那套黃道婆的展品複製出來,順帶做些小房子什麽的,弄一整套的紡織作坊的模型。


    可現在,顯然是弄巧成拙了。


    算了,還是先老老實實介紹介紹這些東西吧。


    “劉伯伯,這些東西你看看想了解哪個,我先跟您說說。”


    “你就從頭都說說吧,從脫棉籽那個開始。”


    ......您還真不拿自己當外人。


    好吧,我的坑我來填。


    四個人沿著十幾張方桌拚成的平台走動起來,沈伯謙也一一的介紹著每樣東西的功用。


    從脫棉籽的攪車開始。


    接著就是改進的大彈弓,不但可以提高彈出來的棉花的質量,還能提速度;


    然後就是劉近南一眼就看到的那輛紡車。


    這可是黃道婆的得意之作——腳踏三錠棉紡車,能同時紡出三根棉線,這為棉布的織就提供了基本的原料可能。


    而且,考慮到現在用的紡車主要是用於紡製絲麻,沈伯謙特意介紹了三錠棉紡車的另一個特別之處。


    腳踏紡車漢朝就有了,劉近南他們肯定見過。


    但棉花與絲麻質地不同,紡棉時錠速受纖維充分牽伸條件的限製,腳踏輪徑必須適應紡棉紗工藝的要求。


    沈伯謙所做的這個黃道婆款的腳踏紡車就是從改小輪徑著手,更加適合紡棉。


    這個小竅門,若不是沈伯謙說,劉近南和劉老爺這兩位專家根本看不出來。


    這不由讓他們對沈伯謙“這些都是從那本被燒掉的書上看來的”的借口多了一些認同。


    畢竟,就算他再聰明,但對一個幾乎沒接觸過紡車的人,怎麽可能想到這麽細節的東西?


    除非是從書上看的。


    這隻有無數代人一點點兒琢磨,才能想到這麽細的東西。


    劉近南忍不住追問:“沈大哥,那本書上可還有什麽紡製棉布的工藝?”


    沈伯謙想了想,倒還真有。


    當初為了參展,這些東西他可是背的滾瓜爛熟,相忘都忘不掉。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一門四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自在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自在在並收藏穿越之一門四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