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徐家大姑


    主意既定,沈伯謙帶著楊風,還不太熟練的駕著自家的新牛車,親自把石匠送到清水縣劉家。


    不過不太巧,劉老爺一家都去了青州府,隻留下劉管家看家。


    知道他帶著石匠一起來的,劉管家急匆匆的親自出門迎了他進去。


    又聽著石匠說新馬桶如何如何的幹淨方便,他更是樂成了一朵花,當即叫人帶石匠去開工。


    沈伯謙跟他閑聊了一會兒,才知道劉家已重開了十多年前關門的百味樓。


    由羅廚子親自掌勺,劉老爺也親自為少東劉近南坐鎮。


    劉近南也不負眾望,隻用了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將青州府大小酒樓收拾的服服帖帖,讓他們再無聯手打壓劉家的可能。


    沈伯謙知道他們生意順利,也跟著高興,酒樓裏賣的鹵味也有他的分紅嘛!


    不過,劉近南小朋友果然不愧是冰山總裁進行時,這麽小就開始天涼王破了。


    主人不在,他也不便多留,且他本來就有事情要做,閑聊了一會兒就告辭了。


    先帶著楊風在縣裏轉了轉,買了點兒家裏要用的東西,就出了清水縣。


    不過,他們並沒有回李家坪,而是拐了個彎兒,去了另一個方向,往徐家莊一帶行進。


    因為沈伯謙想打聽點兒消息。


    他想知道徐大姑被逼出走李家坪的真正原因。


    說起相處快三個月的徐大姑,沈伯謙隻有一句話:要問生活苦不苦,先去看看徐大姑。


    再想想這段時間從各種途徑打聽來的家的情況。


    沈伯謙就非常的感謝馬大姨夫。


    也明白為什麽當初他會果斷阻止自己將鹵湯送給徐家。


    也許馬大姨夫的確是有點兒私心在裏頭,但徐家也的的確確是有大問題。


    這兩三個月了解下來,沈伯謙無比慶幸對大姨父的信任。


    徐家太tm人幹事了!


    二姨的婆婆衛氏是二姨夫的後娘,這事兒沈伯謙是早就知道的。


    不過他也沒想太多,後爹後媽,不算稀奇。


    上輩子身邊同學朋友的父母離婚、或者根本就沒結婚的,多了去了,雖然再找的跟親生爹媽比不了,但就他所知道的,也沒特別差的。


    實在是處不來,大不了互相不搭理也就完了。


    但徐家這位是屬於白雪公主後媽那一掛的,對前任子女,趕盡殺絕。


    早先有次聊天沈伯謙無意中提起二姨夫怎麽這麽早分家,二姨和他都諱莫如深。


    後來才知道,他們前幾年是在完全沒被通知的情況下,被淨身分出家。


    當然了,說分家是好聽的,直白點兒就是被趕出了家門。


    而這,不過是因為衛氏新添了個孫子,要騰地方給孩子姥姥住,好照顧她的大孫子。


    二姨一家剛分出來的時候,住了一年多的草棚子,過冬一家大小差點兒沒凍死。


    還是姥爺把他們接去陳家坳,才算是撐過了最艱難的那個冬天。


    好在徐姨父人雖然老實愚孝,卻不算笨,在徐家的時候除了幹地裏的活兒,還忙中偷閑的打短工、采山貨.....


    總之,能賺錢的他都做,偷偷也攢了點兒錢。


    分家後姥爺幫襯了他們一把,好歹置了三畝地,一家子總算是有了指望。


    沈母那個時候也偷偷的接濟過他們幾次,買地的錢她跟大姨也都幫了忙。


    所以,後來二姨一家才對沈母多方照顧。


    隻是,比起徐家大姑的遭遇,二姨一家還不算什麽,起碼他們還有一家子互相依靠。


    徐老爹的原配陳氏也是出名的能幹,兩人卻是把家裏經營的紅紅火火,可生二姨夫的時候傷了身,一病不起,最後撒手西去。


    後娘衛氏因為年輕的時候不懂事,鬧出過一點兒亂子,一直待字閨中。


    徐老爹鰥居之後,衛家看他家的日子還不錯,就找人牽了線,徐老爹看對方好歹也是個黃花大姑娘。


    於是,衛氏在陳氏死後一年進門,那時,徐大姑八歲,二姨父四歲。


    兩個孩子在這樣的後娘手下討生活,其中艱辛不言而喻。


    二姨父還好些,當時還是徐家唯一的男孩,衛氏也不敢太過分。


    不過也幾次病的差點兒死掉,都是硬挺過來的,所以二姨夫到現在還有咳嗽的老毛病;


    徐大姑則是從衛氏進門,就沒睡個一個囫圇覺。


    因為,徐家上下各色雜活兒全都歸她了。


    洗衣、做飯、掃地、喂雞、劈柴、割草、刷馬桶、清豬圈......


    硬是把一個八歲的女孩子當成壯勞力使喚,這還不算完,衛氏還對她處處刁難。


    洗衣服吧,衛氏說她懷孕愛幹淨,衣裳在河邊漂不幹淨,要徐大姑站在河中間洗。


    她小孩子不懂事,怕衛氏跟她爹告狀,大冬天的站在冰碴子裏洗衣服。


    久而久之傷了根本。


    等她大了些,好不容易靠她姥姥家幫襯了些嫁妝找了個不錯的人家,但卻一直無所出。


    眼看自家男人勾搭了一個小寡婦,鬧得盡人皆知,公婆也都說要替丈夫娶平妻。


    徐大姑泄了氣,不想再糾纏了,捏著小寡婦懷孕的事兒鬧了一場,和離。


    馮家倒也不算過分,沒為難她,徐大姑得以帶著微薄的嫁妝離開。


    當然,也可能是她那點兒嫁妝不值一提,馮家看不上。


    回到徐家,衛氏當然是一句好話沒有,徐老爺子也覺得她丟了徐家的臉麵,任由衛氏折騰。


    好在,她還有個親弟弟能照料她一二。


    隻是,那時二姨夫一家還沒從徐家分出來,本就被衛氏處處找茬兒。


    再加上徐大姑,那真是鼻子不是鼻子,眼睛不是眼睛,喝碗水都說你弄髒了井。


    而且,那時徐大姑也不過二十多歲,衛氏就起了心思,想要把她賣個好價錢。


    於是就找了個保媒拉纖的,還特特的跟她說:這別的不拘,隻要對方出得起聘禮就行。


    媒婆自然明白她的意思,找來的不是四五十的鰥夫,就是出了名的傻子;


    不然就是身上有殘疾,還有打死過老婆的......


    二姨夫氣的把媒婆打了出去,徐老爺子卻誇衛氏這事兒辦的不錯。說:


    徐大姑在家住著滿村都是閑話,他怎麽見人?還是早早的打發了幹淨,看著就糟心。


    因為這件事,二姨夫跟他關係有些惡化,再加上衛氏挑撥,最後才會被淨身出戶。


    徐大姑卻早看明白了,自己這個爹是靠不住的。


    所以,在回徐家前,就先去求了裏正,把本就寒酸的嫁妝花盡,立個女戶。


    看衛氏蹦躂的歡快,她找準機會把這個消息放了出去,鬧了一場。


    說衛氏想要拐賣她這個戶主,狠狠的惡心了她一把,也避過了被賣到偏遠山溝裏的命運。


    但就因為這個,徐老爺子看她愈發不順眼,幾次三番說要把她趕出去。


    二姨夫當然不答應,但卻隻會死扛。


    還是徐大姑聰明,想了個主意。


    他們幾個趁著人多的時候,三大二小往家門口一跪。


    來了人就哭:娘你怎麽那麽早去了,留下我們姐弟受苦。


    要不就是:娘啊,爹有了新媳婦、新兒子、新女兒,不要我們姐弟倆呀.....


    姐弟倆一唱一和,加上二姨和兩個孩子,一哭全村都聽到了。


    徐老爺子是個好麵子的,幾次過後,不再提趕徐大姑出去的事兒了。


    徐大姑這才算是在徐家安穩住下來。


    可衛氏又說了,徐大姑既然立了女戶,住家裏可以,但不能再吃娘家、喝娘家的。


    二姨夫雖然生氣,但也的確反駁不了她。


    幸好二姨不計較,任憑他從自家本就不多的份例裏頭拿一份出來養活大姑。


    徐大姑也不白吃飯,家裏地裏一把抓,著實幫了二姨不少忙。


    尤其是分家那段時間,也多虧有她,二姨才能安心管家裏和兩個孩子,稍微粗重點兒的活都被她跟二姨夫包了。


    姥爺讓二姨一家去陳家坳避冬的時候,又是徐大姑自告奮勇的留下看家。


    雖說那時他們住的草棚子沒啥值錢的東西,但俗話說:破家值萬貫,萬一著個火什麽的,那也是不小的事兒。


    等二姨一家置地蓋房,也一直沒有忘記徐大姑,什麽都算她一份。


    經過這些年的相處,二姨跟徐大姑的感情比起親姐妹也不差多少。


    徐大姑對於二姨那更是滿意的不行。


    這倒不僅僅因為她和離後二姨對她始終如一,事實上,從二姨沒嫁來徐家徐大姑就很喜歡她。


    死去的陳氏和沈伯謙的姥姥是閨中密友,二姨和二姨夫是指腹為婚。


    但陳氏過世後徐家的情況,陳家二老既不聾也不瞎,自然是知道的。


    惡婆婆不好伺候,後娘婆婆也不好伺候,這既惡又後的婆婆當然不會好相與。


    是以二老並不想讓二姨嫁到徐家。


    雖說悔婚名聲不好,但麵子哪有女兒重要,陳老爺子當時是打定了主意要退徐家的親,免得女兒受苦。


    可二姨聽說後不幹,堅持要嫁過去,跟二姨夫同甘共苦。


    這一點兒,跟沈母倒不愧是親姐妹,脾氣強的如出一轍。


    最後實在拗不過女兒,陳老爺子也隻能答應。


    他當時想,衛氏雖然可惡,但徐老爺子跟他是老相識,料衛氏也不敢太過份。


    再者就是,二女婿徐有財人的確不錯,對女兒更是沒話說,要是沒後娘,真是個好女婿。


    但現實往往比理想殘酷,二姨剛嫁過去那幾年還是糟了不少罪,還流過一個孩子。


    也沒好好坐過大小月子,生女兒銀蟬的時候大出血,差點兒死掉。


    最後雖說保住了命,卻再也沒懷上過,她也因此一直比較軟弱。


    再後來,他們被淨身分家出來,陳老爺子徹底的對徐老爺子冷了心,幾乎跟徐家不再來往,除了女婿一家,徐家的人他就隻認徐大姑一個。


    這些都是徐家的舊事,沈伯謙知道也就知道了,沒什麽需要特別關注的。


    可問題是,徐大姑在徐家莊住的好好的住了這麽多年了,為什麽突然要來李家坪呢?


    這其中要說沒有什麽事兒,他是斷然不信的。


    而這村裏,要說什麽東西最藏不住,無疑就是八卦。


    但徐大姑為什麽在徐家莊待不下去,一定要跑到李家坪來?卻沒人能說出個四五六來。


    就連二姨兩口子也是一頭霧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穿越之一門四姓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自自在在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自自在在並收藏穿越之一門四姓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