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輩子,王母逝世後很長一段時間,王爵都在埋怨姥爺:
“你這麽厲害,為什麽會把母親嫁給一個喜歡暴力的父親?”
“就算你事先不知他的為人,以後也會知道吧?你為什麽不替母親撐腰,狠狠的教訓父親?”
“要是你多多看顧母親,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直到王爵漸漸的長大,才慢慢的明白了姥爺的無奈。
姥爺共有二子三女,母親是姥爺最小的女兒,姥爺是1911年生人,1928年成親,他去當兵的時候已經是1937年,那個時候,大舅、大姨、二姨已經先後出生,二舅已經懷在姥姥的肚子內。
姥爺不在家,姥姥的日子過的非常辛苦,生小舅舅的時候難產傷了身子,自那以後,姥姥一直沒有受孕。
直到姥爺回家,姥姥的日子好過起來。
日子好過了,姥姥的身子逐漸的好轉,幾年的調養之後,年過四十的姥姥懷上了母親。
或許是姥姥生身子沒有完全好轉,又或許是因為姥姥的年紀過大,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母親出生時非常的瘦小,出生後經常鬧病。
姥爺費了不小的勁,才讓母親磕磕絆絆的長大,八成是因為先天的原因,母親的身體非常纖弱,在王爵的印象中,似乎有一陣清風吹過,就能把母親吹到天上去。
若是在二十一世紀,母親這樣的纖弱美人,肯定會受世人追捧,但在那個時期不行,母親這樣的身體,不附和那個時期的審美。
在那個時期,特別是鄉下,大家都喜歡屁股大,腰身粗,身板厚實的女人,仿佛隻有這樣的女人才好生養,隻有這樣的女人才能吃苦耐勞,隻有這樣的女人,才能侍候好公婆,照顧好兒女。
當然了,憑姥爺在金縣的地位,縱然母親身體纖弱,找一門好親也不難,怪就怪大舅隻生了四個女兒,二舅舅也沒生下兒子。
若僅僅舅舅無子還則罷了,關鍵的是:大姨和二姨同樣隻有女兒,沒有兒子。
有舅舅和姨媽的先例,熟悉姥爺人都認為;姥爺子女的血統有問題,他們很有可能生不出兒子。
姥爺很想給母親說門好親,然而在這個時代,傳宗接代是重中之重,就算姥爺的麵子再大,也沒人敢冒著絕嗣的風險求娶母親。
也不是完全沒人求娶母親,但是,來者要麽有缺陷的殘疾,要麽是年紀大的鰥夫,母親是姥爺的小女兒,也是唯一讓姥爺操心長大的孩子,她是姥爺的心頭肉,姥爺怎能把母親嫁給哪些人?
就這樣拖著拖著,母親的年紀慢慢的過了二十歲。
七十年代之前,大部分農村的女子都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成親,有的更早,母親這樣過了二十的女子,已經算是老姑娘。
隨著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外麵的風言風語也就越來越多,母親漸漸的成了生不出兒子的代名詞。
就在這個時候,錢家村的老錢婆(王爵的奶奶),遣媒來為他家的大兒子(王爵的父親)求親!
錢家為什麽不懼流言呢?
一個字:窮!
非常的窮!
老錢婆是錢李屯的人,錢李屯位於王寨子鄉的邊緣,再往西便是一座占地數裏的沙土崗,因為緊挨著沙土崗,錢李屯的土地沙土化非常嚴重。
沙土化的土地並不適合種糧食,這樣的土地種植糧食產量很低,大約隻有正常土地的六到七成。這樣的土地更適合種西瓜,花生,地瓜,土豆等農作物。
隻不過,那時候不允許自由買賣,錢李屯若不種糧食,拿什麽交國家的公糧任務?
因為產量不高,錢李屯是出了名的窮,成年勞動力一天的公分,隻有一毛多錢。
老錢婆年輕時就沒了老伴,獨自一人拉扯著四個兒子長大,也幸虧是趕上了數年大鍋飯時代,她的四個兒子才得以順利的長大,大鍋飯政策打破後,一家子的困難可想而知。
對於快要活不下去的錢家來說,生存和傳宗接代,自然是前者更為重要。
或者說,錢家倒是想傳宗接代,但他們沒有傳宗接代的條件,全家隻有兩間茅草屋內,一家五口擠在一個土炕上睡覺,就這樣的條件,那怕女方不要彩禮,娶回來住哪兒?
蓋房子?
土胚房雖然並不值錢,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蓋的起。
一間土胚房的麵積大致是一丈方圓,房間的麵積小於九個平米,一般人家蓋房子都是一蓋三間,隔斷一間為裏屋,其餘兩間為外屋。
這樣的房子需要多少材料,蓋下來要花多少錢呢?
東府地區有個順口溜,說的就是土胚房的基本材料:
“三間房,兩千胚,十五根檁條一架梁,一層地基二百磚!”
地基至少壘五層,五層就要一千磚,就算每塊磚隻要兩三分錢,加起來也要二三十塊。
東府市是平原地帶,這邊適合做檁條的木材,價格便宜的隻有楊樹,鋸一顆做檁條的楊樹,至少上繳大隊二塊錢,十五根就要三十塊。
房梁需要用榆樹,一架可以做房梁的榆樹至少要五塊錢,再加上門窗,葦席、白灰等等雜物,三件房蓋下來,差不多需要一百塊錢。
錢家屯的人工每天隻有一毛多,這些公分全部換成糧吃,也隻是餓不死而已,根本沒有多餘的公分換錢,因此,錢家沒有一點現金收入。
年年拉饑荒,歲歲有欠賬,沒有一點現金收入的錢家,根本蓋不起房。
有道是窮則思變,變來變去,老錢婆的目光投向了家境富裕的王母。
在老錢婆看來,母親的優點大於缺點。
不能生兒子怎麽了,總比打一輩子光棍強吧?
再說了,家裏有四個兒子,就算老大無後,不是還有老二老三老四嘛!
老錢婆更看重的是:母親在公社中學後勤處,有個臨時工的工作,每個月都有十幾塊錢工資。
每個月十幾塊錢,幾乎是錢家的收入總和,若是能把這筆工資糊弄到手裏,拿出一半家用,家裏就能吃飽穿暖,其它的攢起來,最多攢上兩年,二兒子就能去上媳婦,以此類推,五六年後,兒子們都能娶上媳婦。
等兒子們都娶了媳婦,等將來日子寬裕了,大不了重新給老大找一個。
本著這樣的想法,奶奶托媒來到了姥爺門上。
“你這麽厲害,為什麽會把母親嫁給一個喜歡暴力的父親?”
“就算你事先不知他的為人,以後也會知道吧?你為什麽不替母親撐腰,狠狠的教訓父親?”
“要是你多多看顧母親,是不是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慘劇?”
直到王爵漸漸的長大,才慢慢的明白了姥爺的無奈。
姥爺共有二子三女,母親是姥爺最小的女兒,姥爺是1911年生人,1928年成親,他去當兵的時候已經是1937年,那個時候,大舅、大姨、二姨已經先後出生,二舅已經懷在姥姥的肚子內。
姥爺不在家,姥姥的日子過的非常辛苦,生小舅舅的時候難產傷了身子,自那以後,姥姥一直沒有受孕。
直到姥爺回家,姥姥的日子好過起來。
日子好過了,姥姥的身子逐漸的好轉,幾年的調養之後,年過四十的姥姥懷上了母親。
或許是姥姥生身子沒有完全好轉,又或許是因為姥姥的年紀過大,總而言之,言而總之,母親出生時非常的瘦小,出生後經常鬧病。
姥爺費了不小的勁,才讓母親磕磕絆絆的長大,八成是因為先天的原因,母親的身體非常纖弱,在王爵的印象中,似乎有一陣清風吹過,就能把母親吹到天上去。
若是在二十一世紀,母親這樣的纖弱美人,肯定會受世人追捧,但在那個時期不行,母親這樣的身體,不附和那個時期的審美。
在那個時期,特別是鄉下,大家都喜歡屁股大,腰身粗,身板厚實的女人,仿佛隻有這樣的女人才好生養,隻有這樣的女人才能吃苦耐勞,隻有這樣的女人,才能侍候好公婆,照顧好兒女。
當然了,憑姥爺在金縣的地位,縱然母親身體纖弱,找一門好親也不難,怪就怪大舅隻生了四個女兒,二舅舅也沒生下兒子。
若僅僅舅舅無子還則罷了,關鍵的是:大姨和二姨同樣隻有女兒,沒有兒子。
有舅舅和姨媽的先例,熟悉姥爺人都認為;姥爺子女的血統有問題,他們很有可能生不出兒子。
姥爺很想給母親說門好親,然而在這個時代,傳宗接代是重中之重,就算姥爺的麵子再大,也沒人敢冒著絕嗣的風險求娶母親。
也不是完全沒人求娶母親,但是,來者要麽有缺陷的殘疾,要麽是年紀大的鰥夫,母親是姥爺的小女兒,也是唯一讓姥爺操心長大的孩子,她是姥爺的心頭肉,姥爺怎能把母親嫁給哪些人?
就這樣拖著拖著,母親的年紀慢慢的過了二十歲。
七十年代之前,大部分農村的女子都是在十七八歲的時候成親,有的更早,母親這樣過了二十的女子,已經算是老姑娘。
隨著母親的年紀越來越大,外麵的風言風語也就越來越多,母親漸漸的成了生不出兒子的代名詞。
就在這個時候,錢家村的老錢婆(王爵的奶奶),遣媒來為他家的大兒子(王爵的父親)求親!
錢家為什麽不懼流言呢?
一個字:窮!
非常的窮!
老錢婆是錢李屯的人,錢李屯位於王寨子鄉的邊緣,再往西便是一座占地數裏的沙土崗,因為緊挨著沙土崗,錢李屯的土地沙土化非常嚴重。
沙土化的土地並不適合種糧食,這樣的土地種植糧食產量很低,大約隻有正常土地的六到七成。這樣的土地更適合種西瓜,花生,地瓜,土豆等農作物。
隻不過,那時候不允許自由買賣,錢李屯若不種糧食,拿什麽交國家的公糧任務?
因為產量不高,錢李屯是出了名的窮,成年勞動力一天的公分,隻有一毛多錢。
老錢婆年輕時就沒了老伴,獨自一人拉扯著四個兒子長大,也幸虧是趕上了數年大鍋飯時代,她的四個兒子才得以順利的長大,大鍋飯政策打破後,一家子的困難可想而知。
對於快要活不下去的錢家來說,生存和傳宗接代,自然是前者更為重要。
或者說,錢家倒是想傳宗接代,但他們沒有傳宗接代的條件,全家隻有兩間茅草屋內,一家五口擠在一個土炕上睡覺,就這樣的條件,那怕女方不要彩禮,娶回來住哪兒?
蓋房子?
土胚房雖然並不值錢,並不意味著人人都蓋的起。
一間土胚房的麵積大致是一丈方圓,房間的麵積小於九個平米,一般人家蓋房子都是一蓋三間,隔斷一間為裏屋,其餘兩間為外屋。
這樣的房子需要多少材料,蓋下來要花多少錢呢?
東府地區有個順口溜,說的就是土胚房的基本材料:
“三間房,兩千胚,十五根檁條一架梁,一層地基二百磚!”
地基至少壘五層,五層就要一千磚,就算每塊磚隻要兩三分錢,加起來也要二三十塊。
東府市是平原地帶,這邊適合做檁條的木材,價格便宜的隻有楊樹,鋸一顆做檁條的楊樹,至少上繳大隊二塊錢,十五根就要三十塊。
房梁需要用榆樹,一架可以做房梁的榆樹至少要五塊錢,再加上門窗,葦席、白灰等等雜物,三件房蓋下來,差不多需要一百塊錢。
錢家屯的人工每天隻有一毛多,這些公分全部換成糧吃,也隻是餓不死而已,根本沒有多餘的公分換錢,因此,錢家沒有一點現金收入。
年年拉饑荒,歲歲有欠賬,沒有一點現金收入的錢家,根本蓋不起房。
有道是窮則思變,變來變去,老錢婆的目光投向了家境富裕的王母。
在老錢婆看來,母親的優點大於缺點。
不能生兒子怎麽了,總比打一輩子光棍強吧?
再說了,家裏有四個兒子,就算老大無後,不是還有老二老三老四嘛!
老錢婆更看重的是:母親在公社中學後勤處,有個臨時工的工作,每個月都有十幾塊錢工資。
每個月十幾塊錢,幾乎是錢家的收入總和,若是能把這筆工資糊弄到手裏,拿出一半家用,家裏就能吃飽穿暖,其它的攢起來,最多攢上兩年,二兒子就能去上媳婦,以此類推,五六年後,兒子們都能娶上媳婦。
等兒子們都娶了媳婦,等將來日子寬裕了,大不了重新給老大找一個。
本著這樣的想法,奶奶托媒來到了姥爺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