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武元年·洛陽
深秋,氣候還是有些炎熱,局部有些於旱,年景比五年前好多了,總還是能下幾場雨。
城郊,陽光照耀在修葺一新的官道上,雖平整,但過於繁密的人流和車輛來往還是激起沙塵,同時催生了沿路的茶水行當。
高檔一些是驛站官營的酒水店,一般就是民戶支起的簡單棚子,煮著涼茶和米漿,都是解渴的佳品。
一個騎著青驢的十五六歲的少年似乎猶豫了一下,環顧回周,遙遙望著太陽,它照耀著大地,把附近城市和村莊籠罩在光環下……
此時接近中午,遠處有著靄靄的炊煙中,靜謐中給人一種安定的感覺——太平盛世的氣息啊
少年笑了,在掛兩枚五銖錢做風鈴的茶水棚,翻下青驢,叫了杯粗茶煮的水,咕嘟喝了滋潤咽喉,又拋下幾枚銅錢,聲音清朗:“請問老丈,太學院可是就在附近?”
“你是說帝國太學麽?”店主人的冀州口音有點渾濁,打量一下這少年身上的道服,笑著指點西麵:“順著柳蔭河堤一路走,二十裏就到了。”
這時路過的車隊裏,馬車上的車簾微掀,顯出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目光掃過對方手中的粗劣茶水,聲音陰柔:“看你這年紀,是太學院的新生吧?九月份就已開學,你這報道可是有些晚了……”
“家叔病逝,在下扶靈回荊州,一年服喪剛滿。”少年如實說著,望向這少年,目光溫和:“在下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敢問兄台是?”
“去世一年,荊北諸葛家?你叔父莫非就是今上潛邸舊臣諸葛玄?”這少年眸子一閃,敏銳判斷著對方的價值,收起剛才刻意擺出倨傲,誠摯的說著:“叫我司馬懿就可,我是太學附屬學院學生,明年就會是正式的太學生了,諸葛學弟你是幾年級?”
“我是四年級,也就是正式生。”諸葛亮跨上馬,和對方並列行進,心中卻一絲異樣,自己與叔父隨駕許昌時,聽今上說起過此人。
此時諸葛亮已有些修行,目注司馬懿一眼,但見本命悠長,隱隱有著貴氣,卻看不出底細,心中不由一動,不知道為什麽,心中生出一絲莫名其妙的反感,於是暗中小心審察。
“……”司馬懿無語一下,本能反應是不信,迅思索後,覺這三年並無此人印象,但看對方不是亂說話的人,不由撫掌說:“我猜諸葛兄是自荊州書院轉學過來的?”
諸葛亮摸了摸懷裏的《雲水紀圖》,微微一笑:“這一年確實是在荊州學院,我的學籍一直掛在帝國太學的道院,還是今上在許昌初設道院時入學……
“今年剛遷移過來的道院,你是術師?”司馬懿皺眉,心中生出一絲忌憚,故作好奇問著:“我想起一些傳聞,你們這些術師真會呼風喚雨,陣圖破軍,奇功續命?”
諸葛亮笑笑不言,都是善於察言觀色的人,誰也瞞不了誰,但煉氣四層在身,自己更勝一籌,幾句交談看出對方的一些秉性,心中就已經不是很喜歡,更不可能泄露本院情況。
這時隨口敷衍兩句,就拱手告別:“司馬兄,我還要趕著去向院長報道,下次有緣再見。”
“哦,下次請你一起喝酒……”司馬懿笑容可掬揮手,望此人騎驢離開。
諸葛亮一消失視野中,司馬懿臉色就陰沉下來:“此人似知道我,我卻不識得此人,給我查查他的底細……”
“還有新近這個神秘道院,現在越來越明白今上重視的程度,查一下要轉進去需要什麽條件”
“是,少主”幾個隨從躬身應著,態度恭謹無比。
這司馬少主自小表現非凡,四年前就嶄露頭角幫助自家站隊正確,甚至受到今上的召見和嘉勉,現已注定是未來家主。
全族的延續、榮耀、未來都寄托在他身上,不是尋常的少年士子可比。
陽光漸漸西斜,秋風習習地吹,青驢在河堤上走的度也慢,諸葛亮到太學院時,都已快要傍晚。
夕陽餘暉掛在天邊,金色染在河麵,波光粼粼,又折射輝映在對岸古老的城池上,每一道牆牒、磚石都沉凝著青意,而洛水蜿蜒而過,再不遠北麵就是黃河,這裏是中傳聞伏羲氏河圖、洛書出水的地點,悠悠曆史和厚厚氣運在這裏交織,成就千年不倒的古都。
這就是洛陽。
城南是大片官方禮儀建築,包括靈台、明堂、太學都建立在這裏,正是太學生6續放學的時候,熙熙攘攘的人流背景下,就望見四十六座漢白玉大碑高高聳立,壯觀磅礴,文氣如海。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小臉上洋溢著幸福。
他自小熟讀各家典籍,知道這就是左中郎將蔡邕主持的大規模石刻碑林——“熹平石經”,篆刻了從天下遺卷裏搜集校正的《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七部正經,總計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有一種赤色文氣衝霄而起,代表有史以來文明精粹的結晶,原本要被董卓下令和太學一起摧毀。
幸今上興兵拯救了洛陽,也拯救了高祖劉邦廟、靈台、太學、熹平石經、府藏書庫、少府將作監等一係列承載特殊曆史和意義的建築。
進去報名,沒有見到本院院長真人,過去的一個儒學老師給他辦理的入院手續,隻聽他絮叨說:“院長又被太後請去,據說是請益道法,嘖……”
諸葛亮瞥一眼這個五經博士,清楚這與今年文壇紛爭有關。
自古以來強朝都是文武同興,今上的武功自是不必說,力挽狂瀾都不誇張,而似乎是為即位做輿論鋪墊,今年文事動作很多,不僅擴建太學、確立國家圖書館、改造靈台上舊有的觀星台,還在各郡重建官方學校。
朝廷榜文請避難山林的學者出來擔任教授,不拘泥於古文、今文學派,甚至不限製儒家以外的法家、墨家雜家流派出身,很是吸引了一些被排除主流之外的寒門子弟。
對奉行現世主義、拿來主義的今文學派來說,這一點不算什麽事,但他們現在是非主流。
對奉行統一章典、好古尊聖的古文學派儒家來說,新帝這種引用五經外學者的做法無可容忍,各地官學都有不少五經博士撰文指責皇帝,是效秦法,甚至有人要請故尚書盧植出麵,被盧植一個手杖敲破了腦袋,直接轟出門去。
可見在人心趨定的大氛圍下,九州內部的格局正趨向穩固,文壇上些許逆流終究隻是族運洪流中的小水花,動搖不了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漢風的器量很廣,洛陽朝廷方麵聽說這種事情,隻是一笑置之,罰了那個倒黴家夥三月俸祿了事,在神州靈氣漸濃鬱,新生力量體係興起的鼎革時期,根本無所謂過去這種學派之爭。
別人怎麽想不清楚,諸葛亮自己是沒心思參與,心忖:“有這閑工夫不如自己多修煉修煉,以期功參造化,俯仰天地,得至理於一心,而後躬身就世,引著大漢洪流攀至巔峰,萬世與共,豈不快哉”
直到進了安排給自己的獨立寢室,稍事休整,展開手掌,絲絲白色的靈氣,在手指尖凝聚,解封了一枚訊盤,開始瀏覽道院內部的最新訊息。
在一堆學弟學妹的修煉提問中,尋找自己感興趣問題,最後在一個深入偏門的問題後麵,標注上自己答案。
關閉訊盤出去時,餘光滑過提問人名字……龐統?
諸葛亮晃一下腦袋,總感覺名字有點印象,但又不記得這個人,或是哪個道術雜誌上看過。
“世界已經變了……”
諸葛亮早在十一歲時就知道了這點。
那次叔父帶著去赴宴會,今上贈送一本《雲水紀圖》。
這次偶然的機緣,他珍惜研讀起此書,似對道法有種天然適應性,海綿一樣饑渴的吸收著裏麵的知識。
每一天都在不斷嚐試、總結、積累,隻四年間就達到了練氣四層,離靈池開辟隻有一步之遙,卻遇到鴻溝一樣,怎麽都無法突破。
他尋思著,或這是自己氣運和靈力積蓄的不夠,無法成功。
“離去水府實習條件不足,或去軍中曆練一段時間,比較容易積攢氣運,加靈氣積累”這個才十五歲的少年,雖失去了叔父的官方渠道,又長期滯留在鄉下,但有道院學子的專屬訊盤,基於自己獲取的信息,還是能做出了一些判斷,所以兄長諸葛瑾一來訊相召,馬上就啟程水路過來。
日夜兼程,才半路就聽聞了應王稱帝的轟動性消息,怕事情有變,緊趕慢趕終於趕到洛陽,平靜氣氛讓諸葛亮舒了口氣。
“無論如何,誰都不能阻擋漢德三興……第三次,是個很重要的意味……
“這已是今上稱帝後的第十五日,洛陽平靜,天下平靜,這過渡順滑,不得不讓人佩服今上對時機的判斷……”
深秋,氣候還是有些炎熱,局部有些於旱,年景比五年前好多了,總還是能下幾場雨。
城郊,陽光照耀在修葺一新的官道上,雖平整,但過於繁密的人流和車輛來往還是激起沙塵,同時催生了沿路的茶水行當。
高檔一些是驛站官營的酒水店,一般就是民戶支起的簡單棚子,煮著涼茶和米漿,都是解渴的佳品。
一個騎著青驢的十五六歲的少年似乎猶豫了一下,環顧回周,遙遙望著太陽,它照耀著大地,把附近城市和村莊籠罩在光環下……
此時接近中午,遠處有著靄靄的炊煙中,靜謐中給人一種安定的感覺——太平盛世的氣息啊
少年笑了,在掛兩枚五銖錢做風鈴的茶水棚,翻下青驢,叫了杯粗茶煮的水,咕嘟喝了滋潤咽喉,又拋下幾枚銅錢,聲音清朗:“請問老丈,太學院可是就在附近?”
“你是說帝國太學麽?”店主人的冀州口音有點渾濁,打量一下這少年身上的道服,笑著指點西麵:“順著柳蔭河堤一路走,二十裏就到了。”
這時路過的車隊裏,馬車上的車簾微掀,顯出一個十七八歲的少年,目光掃過對方手中的粗劣茶水,聲音陰柔:“看你這年紀,是太學院的新生吧?九月份就已開學,你這報道可是有些晚了……”
“家叔病逝,在下扶靈回荊州,一年服喪剛滿。”少年如實說著,望向這少年,目光溫和:“在下姓諸葛,單名一個亮字,敢問兄台是?”
“去世一年,荊北諸葛家?你叔父莫非就是今上潛邸舊臣諸葛玄?”這少年眸子一閃,敏銳判斷著對方的價值,收起剛才刻意擺出倨傲,誠摯的說著:“叫我司馬懿就可,我是太學附屬學院學生,明年就會是正式的太學生了,諸葛學弟你是幾年級?”
“我是四年級,也就是正式生。”諸葛亮跨上馬,和對方並列行進,心中卻一絲異樣,自己與叔父隨駕許昌時,聽今上說起過此人。
此時諸葛亮已有些修行,目注司馬懿一眼,但見本命悠長,隱隱有著貴氣,卻看不出底細,心中不由一動,不知道為什麽,心中生出一絲莫名其妙的反感,於是暗中小心審察。
“……”司馬懿無語一下,本能反應是不信,迅思索後,覺這三年並無此人印象,但看對方不是亂說話的人,不由撫掌說:“我猜諸葛兄是自荊州書院轉學過來的?”
諸葛亮摸了摸懷裏的《雲水紀圖》,微微一笑:“這一年確實是在荊州學院,我的學籍一直掛在帝國太學的道院,還是今上在許昌初設道院時入學……
“今年剛遷移過來的道院,你是術師?”司馬懿皺眉,心中生出一絲忌憚,故作好奇問著:“我想起一些傳聞,你們這些術師真會呼風喚雨,陣圖破軍,奇功續命?”
諸葛亮笑笑不言,都是善於察言觀色的人,誰也瞞不了誰,但煉氣四層在身,自己更勝一籌,幾句交談看出對方的一些秉性,心中就已經不是很喜歡,更不可能泄露本院情況。
這時隨口敷衍兩句,就拱手告別:“司馬兄,我還要趕著去向院長報道,下次有緣再見。”
“哦,下次請你一起喝酒……”司馬懿笑容可掬揮手,望此人騎驢離開。
諸葛亮一消失視野中,司馬懿臉色就陰沉下來:“此人似知道我,我卻不識得此人,給我查查他的底細……”
“還有新近這個神秘道院,現在越來越明白今上重視的程度,查一下要轉進去需要什麽條件”
“是,少主”幾個隨從躬身應著,態度恭謹無比。
這司馬少主自小表現非凡,四年前就嶄露頭角幫助自家站隊正確,甚至受到今上的召見和嘉勉,現已注定是未來家主。
全族的延續、榮耀、未來都寄托在他身上,不是尋常的少年士子可比。
陽光漸漸西斜,秋風習習地吹,青驢在河堤上走的度也慢,諸葛亮到太學院時,都已快要傍晚。
夕陽餘暉掛在天邊,金色染在河麵,波光粼粼,又折射輝映在對岸古老的城池上,每一道牆牒、磚石都沉凝著青意,而洛水蜿蜒而過,再不遠北麵就是黃河,這裏是中傳聞伏羲氏河圖、洛書出水的地點,悠悠曆史和厚厚氣運在這裏交織,成就千年不倒的古都。
這就是洛陽。
城南是大片官方禮儀建築,包括靈台、明堂、太學都建立在這裏,正是太學生6續放學的時候,熙熙攘攘的人流背景下,就望見四十六座漢白玉大碑高高聳立,壯觀磅礴,文氣如海。
諸葛亮深吸一口氣,小臉上洋溢著幸福。
他自小熟讀各家典籍,知道這就是左中郎將蔡邕主持的大規模石刻碑林——“熹平石經”,篆刻了從天下遺卷裏搜集校正的《周易》、《尚書》、《魯詩》、《儀禮》、《公羊傳》、《論語》、《春秋》,七部正經,總計二十萬零九百一十一字。
無論白天還是夜晚,都有一種赤色文氣衝霄而起,代表有史以來文明精粹的結晶,原本要被董卓下令和太學一起摧毀。
幸今上興兵拯救了洛陽,也拯救了高祖劉邦廟、靈台、太學、熹平石經、府藏書庫、少府將作監等一係列承載特殊曆史和意義的建築。
進去報名,沒有見到本院院長真人,過去的一個儒學老師給他辦理的入院手續,隻聽他絮叨說:“院長又被太後請去,據說是請益道法,嘖……”
諸葛亮瞥一眼這個五經博士,清楚這與今年文壇紛爭有關。
自古以來強朝都是文武同興,今上的武功自是不必說,力挽狂瀾都不誇張,而似乎是為即位做輿論鋪墊,今年文事動作很多,不僅擴建太學、確立國家圖書館、改造靈台上舊有的觀星台,還在各郡重建官方學校。
朝廷榜文請避難山林的學者出來擔任教授,不拘泥於古文、今文學派,甚至不限製儒家以外的法家、墨家雜家流派出身,很是吸引了一些被排除主流之外的寒門子弟。
對奉行現世主義、拿來主義的今文學派來說,這一點不算什麽事,但他們現在是非主流。
對奉行統一章典、好古尊聖的古文學派儒家來說,新帝這種引用五經外學者的做法無可容忍,各地官學都有不少五經博士撰文指責皇帝,是效秦法,甚至有人要請故尚書盧植出麵,被盧植一個手杖敲破了腦袋,直接轟出門去。
可見在人心趨定的大氛圍下,九州內部的格局正趨向穩固,文壇上些許逆流終究隻是族運洪流中的小水花,動搖不了皇帝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漢風的器量很廣,洛陽朝廷方麵聽說這種事情,隻是一笑置之,罰了那個倒黴家夥三月俸祿了事,在神州靈氣漸濃鬱,新生力量體係興起的鼎革時期,根本無所謂過去這種學派之爭。
別人怎麽想不清楚,諸葛亮自己是沒心思參與,心忖:“有這閑工夫不如自己多修煉修煉,以期功參造化,俯仰天地,得至理於一心,而後躬身就世,引著大漢洪流攀至巔峰,萬世與共,豈不快哉”
直到進了安排給自己的獨立寢室,稍事休整,展開手掌,絲絲白色的靈氣,在手指尖凝聚,解封了一枚訊盤,開始瀏覽道院內部的最新訊息。
在一堆學弟學妹的修煉提問中,尋找自己感興趣問題,最後在一個深入偏門的問題後麵,標注上自己答案。
關閉訊盤出去時,餘光滑過提問人名字……龐統?
諸葛亮晃一下腦袋,總感覺名字有點印象,但又不記得這個人,或是哪個道術雜誌上看過。
“世界已經變了……”
諸葛亮早在十一歲時就知道了這點。
那次叔父帶著去赴宴會,今上贈送一本《雲水紀圖》。
這次偶然的機緣,他珍惜研讀起此書,似對道法有種天然適應性,海綿一樣饑渴的吸收著裏麵的知識。
每一天都在不斷嚐試、總結、積累,隻四年間就達到了練氣四層,離靈池開辟隻有一步之遙,卻遇到鴻溝一樣,怎麽都無法突破。
他尋思著,或這是自己氣運和靈力積蓄的不夠,無法成功。
“離去水府實習條件不足,或去軍中曆練一段時間,比較容易積攢氣運,加靈氣積累”這個才十五歲的少年,雖失去了叔父的官方渠道,又長期滯留在鄉下,但有道院學子的專屬訊盤,基於自己獲取的信息,還是能做出了一些判斷,所以兄長諸葛瑾一來訊相召,馬上就啟程水路過來。
日夜兼程,才半路就聽聞了應王稱帝的轟動性消息,怕事情有變,緊趕慢趕終於趕到洛陽,平靜氣氛讓諸葛亮舒了口氣。
“無論如何,誰都不能阻擋漢德三興……第三次,是個很重要的意味……
“這已是今上稱帝後的第十五日,洛陽平靜,天下平靜,這過渡順滑,不得不讓人佩服今上對時機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