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宮秋水站在望天樓九樓上,看著眼前的山河社稷圖,始終平穩的手開始有些顫抖。
一陣風吹來,過去紋絲不動的山河社稷圖竟隨風微微顫動,頗有風雨飄搖之感,而隨風而起的山河社稷圖上,靜如篩子一般透著光。
圖上密密麻麻不顯眼卻很刺眼的小洞,讓人觸目心驚。
不再是偶然出現又會自行消失的一兩個洞,甚至都不是自金城起越來越大、越來越向東北方向蔓延的洞,這是一種細不可察卻無處不在的小洞,是如同一日前望京那場萬人空巷圍觀的雪景一般的詭異存在。
每日都要精心照料望天樓上的細心內侍自然早已發現了圖上的異樣,嚇出一身冷汗之餘根本不敢吭聲。
南宮秋水此番回京前來時,恭敬侍立在離南宮秋水更遠之處不敢靠近,甚至連呼吸聲都盡量壓低,一來這位心思莫辨的帝師從不喜旁人靠太近打擾,二來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小命成為大人物的無辜出氣筒。
一道白光自上而下閃過,是風吹下了望天樓簷角的積雪。
南宮秋水怔怔出神。
一個內侍小心翼翼來到他身邊卑躬屈膝道:“帝師大人,陛下已醒,傳召您去無極殿。”
“我知道了。”南宮秋水沒有像以前一般回味良久,這一次倒是極為幹淨利落,也未曾讓內侍引路,自己拂袖而去。
————————
漢生緩緩走進佛寺,注視著一路上所見原本的杏黃色已經褪去的斑駁院牆,以及千年不變的青灰殿脊。
最後在一棵三人合抱的蒼翠大樹下駐足。自己初次踏足當時還是名為迦陀寺的佛寺時,這棵樹的樹梢才剛剛齊人高,如今哪怕踮腳仰望都見不到最頂端那片葉子的生長脈絡。
或許人也一樣。曆史車輪軋軋而過,有的人一騎絕塵成為注定隻能終生仰望的對象;有的人守住一個承諾原地駐足不肯向前;有的人如同鮮花般綻放最終凋零化為曆史的塵埃;有的人獨自從塵埃走來,以緩慢沉穩的姿態成為曆史的掌舵者永垂不朽。
自己,又屬於哪一類?
漢生不再抬頭看著哪怕嚴冬依舊蒼翠的樹葉,而是撫摸著見證數百年曆史的蒼老樹幹,換來稷堯不解的眼神。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漢生繼續向前,沒有隨著善信的大流腳步前往正殿禮佛參拜,而是走了旁邊一條小道直接朝著珍珠塔的方向而去。
早在漢生駐足古樹時,一個小沙彌模樣的青衣僧人已經默默出了寺門,在寺廟外不遠處對著一個賣水果的老板耳語幾句。
此外,一位身著黃紅相間九衣僧伽梨的老僧正緩步自偏殿而出,雖不是漢生所走的那條路,但所行方向如一,正是那珍珠塔。
步伐稍微落後剛好看到此景的潘芷雲心裏冷笑一聲,並未太過在意。
在大晉,僧人也有等級之分,最普通的門口接待信眾的小沙彌,以及灑掃庭院或是幹粗活的年輕僧人皆穿青衣,稍微登堂入室的,替信眾解簽講經的僧人為藍衣,修禪僧人著褐衣。原本在先秦滅國前,所有戒律僧人一律著黑衣,晉朝後改為與修禪僧一致。服飾三衣五衣七衣隻有持戒種類之分而無高低之別,至於九衣以上乃至於紫金袈裟,則屬於得道高僧或是一方主持的服飾。
潘芷雲很早就知道,雞鳴寺中隱隱能有威脅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紫金袈裟的年輕僧人,另一種是身著最普通青衣的枯槁老僧。
而這位九衣長老很顯然不在此二者之列。
三個人繼續閑庭信步朝著人煙漸漸稀少的珍珠塔方向走去。
曾經的珍珠塔亦是洛城信眾們常來之處,何況蛇妖已經被鎮壓於此多年沒有興風作浪,那代人被蛇咬與水患支配的恐怖記憶已經消失在曆史雲煙中,所謂的洛城水患與鎮壓蛇妖的故事也漸漸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隻是為好奇者增加一個前來的理由。
直到五十多之前,一群不怕死的獵奇客悄悄闖入了雞鳴寺明令禁止進入的珍珠塔第六層,再也沒有出來,關於蛇妖的傳言才從遙遠的故事再次變得鮮活起來。
這五十年來也偶爾會有藝高膽大自詡不凡者試圖闖入,可結局都是一樣。
除了三年前唯一一位連滾帶爬小便失禁從塔下逃出的幸存者,其餘人無一幸免。而唯一的幸存者,瘋瘋傻傻大小便失禁,整日裏搖頭晃腦胡言亂語,成了迦陀山的流浪漢,自此珍珠塔正式成了無人問津之地,就連灑掃的沙彌也寥寥。
這一路前行,雖然沒有人明目張膽跟上來,有意無意探詢的目光一定不少。
比如才及至珍珠塔下,那位出了偏殿的九衣長老已經在塔前的石門處靜候。
“三位施主留步。”九衣老僧雙手合十,宣了聲佛號道。
“我們之前也有人曾進入此塔,何以偏偏要我們留步?”
稷堯雖然沒有親眼見過珍珠塔,卻也聽過賞梅客的閑談。
九衣長老見發問的是一個小姑娘,便耐心答道“三位不曾前往正殿參拜而是直奔珍珠塔而來,自然不是來看塔上前五層風景的。貧僧也就不說什麽不詳之類的無用之言,隻是這塔,三位上不得。”
潘芷雲笑著回道:“長老妙語,實不相瞞的確如此,我們要去第六層。不過我們可以明白告訴長老,若出了什麽事我們三人一力承擔,生死有命與雞鳴寺無關,絕不叨擾寺內諸位師傅清修。”
意思很明確,這珍珠塔他們上定了,攔也沒用。
此時已經一位藍白長衫的儒士帶著一群家丁模樣的人來到珍珠塔前,將漢生三人團團圍住。
藍白長衫儒士對著九衣長老雙手合十一禮,九衣長老也雙手合十對著儒士回了一禮,看得出二人十分熟稔。
隨後儒士的目光轉移到了三人身上,意思同樣很明確,這塔不許上。
到了珍珠塔門口以後至始至終沒有說話的漢生盯著儒士身上佩的那塊黑玉,緩緩開口:“原本以為早已亡了的東珠郡文家後人,沒想到竟在洛城。”
一陣風吹來,過去紋絲不動的山河社稷圖竟隨風微微顫動,頗有風雨飄搖之感,而隨風而起的山河社稷圖上,靜如篩子一般透著光。
圖上密密麻麻不顯眼卻很刺眼的小洞,讓人觸目心驚。
不再是偶然出現又會自行消失的一兩個洞,甚至都不是自金城起越來越大、越來越向東北方向蔓延的洞,這是一種細不可察卻無處不在的小洞,是如同一日前望京那場萬人空巷圍觀的雪景一般的詭異存在。
每日都要精心照料望天樓上的細心內侍自然早已發現了圖上的異樣,嚇出一身冷汗之餘根本不敢吭聲。
南宮秋水此番回京前來時,恭敬侍立在離南宮秋水更遠之處不敢靠近,甚至連呼吸聲都盡量壓低,一來這位心思莫辨的帝師從不喜旁人靠太近打擾,二來他們不想讓自己的小命成為大人物的無辜出氣筒。
一道白光自上而下閃過,是風吹下了望天樓簷角的積雪。
南宮秋水怔怔出神。
一個內侍小心翼翼來到他身邊卑躬屈膝道:“帝師大人,陛下已醒,傳召您去無極殿。”
“我知道了。”南宮秋水沒有像以前一般回味良久,這一次倒是極為幹淨利落,也未曾讓內侍引路,自己拂袖而去。
————————
漢生緩緩走進佛寺,注視著一路上所見原本的杏黃色已經褪去的斑駁院牆,以及千年不變的青灰殿脊。
最後在一棵三人合抱的蒼翠大樹下駐足。自己初次踏足當時還是名為迦陀寺的佛寺時,這棵樹的樹梢才剛剛齊人高,如今哪怕踮腳仰望都見不到最頂端那片葉子的生長脈絡。
或許人也一樣。曆史車輪軋軋而過,有的人一騎絕塵成為注定隻能終生仰望的對象;有的人守住一個承諾原地駐足不肯向前;有的人如同鮮花般綻放最終凋零化為曆史的塵埃;有的人獨自從塵埃走來,以緩慢沉穩的姿態成為曆史的掌舵者永垂不朽。
自己,又屬於哪一類?
漢生不再抬頭看著哪怕嚴冬依舊蒼翠的樹葉,而是撫摸著見證數百年曆史的蒼老樹幹,換來稷堯不解的眼神。
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
漢生繼續向前,沒有隨著善信的大流腳步前往正殿禮佛參拜,而是走了旁邊一條小道直接朝著珍珠塔的方向而去。
早在漢生駐足古樹時,一個小沙彌模樣的青衣僧人已經默默出了寺門,在寺廟外不遠處對著一個賣水果的老板耳語幾句。
此外,一位身著黃紅相間九衣僧伽梨的老僧正緩步自偏殿而出,雖不是漢生所走的那條路,但所行方向如一,正是那珍珠塔。
步伐稍微落後剛好看到此景的潘芷雲心裏冷笑一聲,並未太過在意。
在大晉,僧人也有等級之分,最普通的門口接待信眾的小沙彌,以及灑掃庭院或是幹粗活的年輕僧人皆穿青衣,稍微登堂入室的,替信眾解簽講經的僧人為藍衣,修禪僧人著褐衣。原本在先秦滅國前,所有戒律僧人一律著黑衣,晉朝後改為與修禪僧一致。服飾三衣五衣七衣隻有持戒種類之分而無高低之別,至於九衣以上乃至於紫金袈裟,則屬於得道高僧或是一方主持的服飾。
潘芷雲很早就知道,雞鳴寺中隱隱能有威脅的隻有兩種人,一種是紫金袈裟的年輕僧人,另一種是身著最普通青衣的枯槁老僧。
而這位九衣長老很顯然不在此二者之列。
三個人繼續閑庭信步朝著人煙漸漸稀少的珍珠塔方向走去。
曾經的珍珠塔亦是洛城信眾們常來之處,何況蛇妖已經被鎮壓於此多年沒有興風作浪,那代人被蛇咬與水患支配的恐怖記憶已經消失在曆史雲煙中,所謂的洛城水患與鎮壓蛇妖的故事也漸漸成為茶餘飯後的談資,隻是為好奇者增加一個前來的理由。
直到五十多之前,一群不怕死的獵奇客悄悄闖入了雞鳴寺明令禁止進入的珍珠塔第六層,再也沒有出來,關於蛇妖的傳言才從遙遠的故事再次變得鮮活起來。
這五十年來也偶爾會有藝高膽大自詡不凡者試圖闖入,可結局都是一樣。
除了三年前唯一一位連滾帶爬小便失禁從塔下逃出的幸存者,其餘人無一幸免。而唯一的幸存者,瘋瘋傻傻大小便失禁,整日裏搖頭晃腦胡言亂語,成了迦陀山的流浪漢,自此珍珠塔正式成了無人問津之地,就連灑掃的沙彌也寥寥。
這一路前行,雖然沒有人明目張膽跟上來,有意無意探詢的目光一定不少。
比如才及至珍珠塔下,那位出了偏殿的九衣長老已經在塔前的石門處靜候。
“三位施主留步。”九衣老僧雙手合十,宣了聲佛號道。
“我們之前也有人曾進入此塔,何以偏偏要我們留步?”
稷堯雖然沒有親眼見過珍珠塔,卻也聽過賞梅客的閑談。
九衣長老見發問的是一個小姑娘,便耐心答道“三位不曾前往正殿參拜而是直奔珍珠塔而來,自然不是來看塔上前五層風景的。貧僧也就不說什麽不詳之類的無用之言,隻是這塔,三位上不得。”
潘芷雲笑著回道:“長老妙語,實不相瞞的確如此,我們要去第六層。不過我們可以明白告訴長老,若出了什麽事我們三人一力承擔,生死有命與雞鳴寺無關,絕不叨擾寺內諸位師傅清修。”
意思很明確,這珍珠塔他們上定了,攔也沒用。
此時已經一位藍白長衫的儒士帶著一群家丁模樣的人來到珍珠塔前,將漢生三人團團圍住。
藍白長衫儒士對著九衣長老雙手合十一禮,九衣長老也雙手合十對著儒士回了一禮,看得出二人十分熟稔。
隨後儒士的目光轉移到了三人身上,意思同樣很明確,這塔不許上。
到了珍珠塔門口以後至始至終沒有說話的漢生盯著儒士身上佩的那塊黑玉,緩緩開口:“原本以為早已亡了的東珠郡文家後人,沒想到竟在洛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