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回到了家。
墨溪在學堂中午不回來。墨若璧和柳順娘給她留了午膳,又仔細詢問了她在元府的情況,知道一切順利柳順娘開心的眉眼帶笑。
墨池午間小憩了一會兒,便隨著父親去了診堂。
墨若璧在宜陽很受民眾愛戴,一方麵是因為他醫術高明,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宅心仁厚。
墨若璧帶妻子來宜陽的當年便開了“本草醫診”,來年生下了墨池,到今年已是到宜陽的第十三個年頭。
他診病從來不看病患的身份,除非急症,否則不論誰人都得排隊。而且除了急症,其他病症他也概不出診。對家庭貧困的重症病人他還會減免診金,這些年不收診金還倒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醫者父母心’‘仁心仁術’等讚美醫德的詞語用在墨若璧身上再合適不過。
墨大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看眼色。這是宜陽人調侃時說的。
這還得從墨池四歲那年說。
墨池四歲時,有一天墨大夫正在為病人診病,突然聽到外麵吵鬧異常,叫來大童詢問才知道是隔壁的‘繡雲房’出事兒了,不知是誰家的公子帶著小廝要砸店,說’繡雲房‘的繡品以次充好,張繡掌賠了半天不是也消不了那位公子的怒火。
一會兒功夫門外的街道上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大家七嘴八舌評論的好不熱鬧。
外間太吵,墨大夫這兒都是身體不適的病人,病人被街道上的看熱鬧的人吵得身體更加不適。
於是墨大夫出馬了。
不成想那位公子一見到墨若璧眼睛立刻就綠了,本來一張臉色迷迷的對著張繡掌,這會兒那綠眼神兒直看著墨大夫一眼不眨。
看熱鬧的人裏有知情的,悄聲說這位滿眼放綠光的公子是本地鄉紳張善人家的二公子,常年在渭南跟著張老太爺和老夫人住。
張善人的妹妹嫁給了戶部侍郎的庶子,據說二公子是她看著長大的,十分得她和張家老夫人的寵愛。所以後來長大了也舍不得送回宜陽。
這次張二公子隻是回宜陽探望父母。這位張二公子在渭南還有個‘浪蕩公子’的稱號,是個男女通吃的貨色。
知情人看著張二公子眼中的綠光感歎,墨大夫這次清白難保啊。
張二公子很興奮,他本來看上了張繡掌,想著一個獨自撐家業的女子,找找事兒嚇唬嚇唬估計也就到手了。不成想半路殺出個打抱不平的,而且還是這麽一個玉樹臨風的俊俏公子。
後來的情景具體是怎麽樣大家眾說紛紜,但都肯定的是墨大夫當時好像完全看不見張二公子眼中的綠光和張繡掌給他使的眼色,盡管這眼色使的旁邊一圈看熱鬧的人全都看懂了。
他很順從的跟著張二公子去了張善人家,半個時辰後又安然無恙施施然的回了家。
再一個時辰後張公子被張大善人送回了渭南,而後幾年都不曾回過宜陽。
從此宜陽就有了墨若璧墨大夫其實是來自長安的大家族之子,隻是做了錯事被驅逐出家門的傳言。跟著這個傳言流傳的就是墨大夫不會看眼色的調侃,不管是張二公子‘帶著色的眼’還是張繡掌‘眼珠子快要轉掉的眼色’他都沒看懂。
不會看眼色當然隻是宜陽人的笑談,但是墨大夫不看沒病的人眼色、隻看有病的人臉色,這種診病的原則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墨池十一歲那年問過父親這個傳言,墨若璧並未多說,隻告訴墨池,醫者需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則就好,救得是身體有病的人,脾性有病的治不了。
他在這句話後麵又綴上了一句:“這句話是你的爺爺我的父親告訴我的。”
墨池明白了,父親秉承的原來是乃父之風。
墨池依舊每日隨父親去診堂,隻是她比往常多了一件事,就是抽空跟母親學習廚藝。晚間她繼續研究藥理,用各種食材去搭配藥物。不說期間浪費了多少食材和藥物,反正她的廚藝的確很有進展。
如此過了三個多月,夏蟬收噪,秋雁戴來。
又一日大早,墨池如約去了元府,廚房裏的廚娘如今對她不敢再有一點兒怠慢的心思。
四公子自小體弱,自從五歲時染了風寒差點兒丟了小命後,老爺夫人更是膽戰心驚。平日裏遊河怕吹了風受寒,踏青怕染了潮氣咳嗽,因此四公子雖然已十六,卻因為諸多不便也沒什麽朋友往來,平日裏隻是在房內看書習字,出次府也要跟上好幾個小廝,生怕在外麵有個好歹。
這三個多月四公子的胃口卻一直不錯,身子也康健了許多,前幾日去了任水河對岸的‘紫~陽觀’上香,小廝還陪著在郊外踏了青遊了河,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雖然四公子的身子仍然虛弱,但假以時日,誰說他不能恢複的如其他男子一樣康健呢?
因此如今這個墨家小娘子是元家的福星。就是二小姐也因為前幾日諷刺了墨家小娘子,被老爺訓斥了。更何況他們這些下人。
今日墨池打算做小刀魚豆球湯,小刀魚體型窄長,看上去如它名字一般,像一把半尺長的小刀,是任水河特有的魚種。
豆球是柳順娘的獨門絕活兒,做法跟豆腐類似,但是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了她特製的蔬菜汁和幾種大葉菜,因此口感更加鮮香,營養更加豐富。整個大陳朝怕隻有她家能吃到這種豆球。
一番煎炸,等小火熬湯時墨池放進了她按比例配好的茯苓、五指毛桃、蒼術、五加皮,這些藥材對去除濕氣很有效果,元譽畏寒,體內濕氣重,去濕氣的藥膳需要長期食用。
小火熬湯需要一個時辰,墨池拿了本《神農本草經》開始看起來。
幾個廚娘一邊做飯一邊閑聊,墨池隻負責小公子的藥膳,府裏所有主子的膳食還是得她們來做。
這幾個月張媽和幾個婆子已經適應了墨池的習慣。小姑娘總是在煲湯的空檔拿本書看,從不和她們一起閑聊。
不過她們也喜歡這個小姑娘,一方麵是因為主子對她的重視。另一方麵是因為小姑娘從不會因為元縣令夫婦的重視而擺架子,見了她們姨姨嬸嬸的叫著,讓她們這些人很舒心。
富貴人家的下人們大概總是喜歡議論主子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對議論主子的隱私敏感又執著。
墨池今日便聽見了一樁。
墨溪在學堂中午不回來。墨若璧和柳順娘給她留了午膳,又仔細詢問了她在元府的情況,知道一切順利柳順娘開心的眉眼帶笑。
墨池午間小憩了一會兒,便隨著父親去了診堂。
墨若璧在宜陽很受民眾愛戴,一方麵是因為他醫術高明,還有一個原因是他宅心仁厚。
墨若璧帶妻子來宜陽的當年便開了“本草醫診”,來年生下了墨池,到今年已是到宜陽的第十三個年頭。
他診病從來不看病患的身份,除非急症,否則不論誰人都得排隊。而且除了急症,其他病症他也概不出診。對家庭貧困的重症病人他還會減免診金,這些年不收診金還倒貼的情況也時有發生。
‘醫者父母心’‘仁心仁術’等讚美醫德的詞語用在墨若璧身上再合適不過。
墨大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不會看眼色。這是宜陽人調侃時說的。
這還得從墨池四歲那年說。
墨池四歲時,有一天墨大夫正在為病人診病,突然聽到外麵吵鬧異常,叫來大童詢問才知道是隔壁的‘繡雲房’出事兒了,不知是誰家的公子帶著小廝要砸店,說’繡雲房‘的繡品以次充好,張繡掌賠了半天不是也消不了那位公子的怒火。
一會兒功夫門外的街道上就擠滿了看熱鬧的人,大家七嘴八舌評論的好不熱鬧。
外間太吵,墨大夫這兒都是身體不適的病人,病人被街道上的看熱鬧的人吵得身體更加不適。
於是墨大夫出馬了。
不成想那位公子一見到墨若璧眼睛立刻就綠了,本來一張臉色迷迷的對著張繡掌,這會兒那綠眼神兒直看著墨大夫一眼不眨。
看熱鬧的人裏有知情的,悄聲說這位滿眼放綠光的公子是本地鄉紳張善人家的二公子,常年在渭南跟著張老太爺和老夫人住。
張善人的妹妹嫁給了戶部侍郎的庶子,據說二公子是她看著長大的,十分得她和張家老夫人的寵愛。所以後來長大了也舍不得送回宜陽。
這次張二公子隻是回宜陽探望父母。這位張二公子在渭南還有個‘浪蕩公子’的稱號,是個男女通吃的貨色。
知情人看著張二公子眼中的綠光感歎,墨大夫這次清白難保啊。
張二公子很興奮,他本來看上了張繡掌,想著一個獨自撐家業的女子,找找事兒嚇唬嚇唬估計也就到手了。不成想半路殺出個打抱不平的,而且還是這麽一個玉樹臨風的俊俏公子。
後來的情景具體是怎麽樣大家眾說紛紜,但都肯定的是墨大夫當時好像完全看不見張二公子眼中的綠光和張繡掌給他使的眼色,盡管這眼色使的旁邊一圈看熱鬧的人全都看懂了。
他很順從的跟著張二公子去了張善人家,半個時辰後又安然無恙施施然的回了家。
再一個時辰後張公子被張大善人送回了渭南,而後幾年都不曾回過宜陽。
從此宜陽就有了墨若璧墨大夫其實是來自長安的大家族之子,隻是做了錯事被驅逐出家門的傳言。跟著這個傳言流傳的就是墨大夫不會看眼色的調侃,不管是張二公子‘帶著色的眼’還是張繡掌‘眼珠子快要轉掉的眼色’他都沒看懂。
不會看眼色當然隻是宜陽人的笑談,但是墨大夫不看沒病的人眼色、隻看有病的人臉色,這種診病的原則卻是大家有目共睹的。
墨池十一歲那年問過父親這個傳言,墨若璧並未多說,隻告訴墨池,醫者需秉承治病救人的原則就好,救得是身體有病的人,脾性有病的治不了。
他在這句話後麵又綴上了一句:“這句話是你的爺爺我的父親告訴我的。”
墨池明白了,父親秉承的原來是乃父之風。
墨池依舊每日隨父親去診堂,隻是她比往常多了一件事,就是抽空跟母親學習廚藝。晚間她繼續研究藥理,用各種食材去搭配藥物。不說期間浪費了多少食材和藥物,反正她的廚藝的確很有進展。
如此過了三個多月,夏蟬收噪,秋雁戴來。
又一日大早,墨池如約去了元府,廚房裏的廚娘如今對她不敢再有一點兒怠慢的心思。
四公子自小體弱,自從五歲時染了風寒差點兒丟了小命後,老爺夫人更是膽戰心驚。平日裏遊河怕吹了風受寒,踏青怕染了潮氣咳嗽,因此四公子雖然已十六,卻因為諸多不便也沒什麽朋友往來,平日裏隻是在房內看書習字,出次府也要跟上好幾個小廝,生怕在外麵有個好歹。
這三個多月四公子的胃口卻一直不錯,身子也康健了許多,前幾日去了任水河對岸的‘紫~陽觀’上香,小廝還陪著在郊外踏了青遊了河,這在以前是想也不敢想的事情。
雖然四公子的身子仍然虛弱,但假以時日,誰說他不能恢複的如其他男子一樣康健呢?
因此如今這個墨家小娘子是元家的福星。就是二小姐也因為前幾日諷刺了墨家小娘子,被老爺訓斥了。更何況他們這些下人。
今日墨池打算做小刀魚豆球湯,小刀魚體型窄長,看上去如它名字一般,像一把半尺長的小刀,是任水河特有的魚種。
豆球是柳順娘的獨門絕活兒,做法跟豆腐類似,但是製作的過程中加入了她特製的蔬菜汁和幾種大葉菜,因此口感更加鮮香,營養更加豐富。整個大陳朝怕隻有她家能吃到這種豆球。
一番煎炸,等小火熬湯時墨池放進了她按比例配好的茯苓、五指毛桃、蒼術、五加皮,這些藥材對去除濕氣很有效果,元譽畏寒,體內濕氣重,去濕氣的藥膳需要長期食用。
小火熬湯需要一個時辰,墨池拿了本《神農本草經》開始看起來。
幾個廚娘一邊做飯一邊閑聊,墨池隻負責小公子的藥膳,府裏所有主子的膳食還是得她們來做。
這幾個月張媽和幾個婆子已經適應了墨池的習慣。小姑娘總是在煲湯的空檔拿本書看,從不和她們一起閑聊。
不過她們也喜歡這個小姑娘,一方麵是因為主子對她的重視。另一方麵是因為小姑娘從不會因為元縣令夫婦的重視而擺架子,見了她們姨姨嬸嬸的叫著,讓她們這些人很舒心。
富貴人家的下人們大概總是喜歡議論主子的是是非非,尤其是對議論主子的隱私敏感又執著。
墨池今日便聽見了一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