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當今決定讓禮部迎回義忠王一家之後,朝廷就開始處於一種奇怪的詭異氣氛之中。
雖然聖上下了命令,可是這時候已經臨近年末,禮部事務繁忙,加上今上並無明確意向要在何時迎回義忠王,幾番忙亂之下,禮部竟是將此事擱置在了一邊。雖然不知其餘幾位皇子有沒有在其中動了些手腳,但是迎回義忠王一事看來在年前是無法成行的了。
本來麽,聖上就沒有明說禮部要在什麽時候迎接義忠王回到京城,禮部上下又都忙得腳不沾地,原以為將此事推到年節之後也無大礙,豈料聖上得知之後雷霆大怒,接連發作了禮部尚書在內的幾位老臣。
有了這麽一出,禮部的人哪裏還敢不對義忠王之事盡心盡力。可是等到幾天之後,禮部上了折子,擬以親王之禮迎回義忠王的時候,聖上卻又不置可否,將折子留中不發了,這讓人不得不猜測聖上對義忠王到底是什麽態度。
之前為了義忠王的事責問禮部官員的時候,大家都以為聖上還是十分重視義忠王的,不然也不會為了義忠王的事責罵一直忠心耿耿的老臣們;可是等到聖上將禮部的折子留中不發的時候,所有人都傻眼了。
留中不發,到底是什麽意思?認為以親王之禮迎回義忠王不妥嗎?義忠王現在雖說是身份尷尬,可是到底是當今的兒子,不以親王之禮去迎,以什麽等級的儀仗去迎?親王之下,唯有郡王還比較符合義忠王的身份了,可是要是聖上的意思是以低一些的儀仗去接回義忠王的話,前麵的責罵又是怎麽回事?還是說,聖上覺得親王之禮不夠,要以更高規格的禮節接回義忠王——比如說,以隻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儀仗?
張銳為此跟賈赦抱怨過:“這事不明不白的,誰也不想去做那出頭的椽子,可是上頭又不肯給個明示,禮部的人也是難辦。倒是不知道從哪裏跑出來指手畫腳的人特別多,一個個的都想拿禮部來投石問路,大哥為了這事思來想去的,夜裏也睡不好,頭發都掉了好多。”
張家大哥現任禮部侍郎,為這事為難並不奇怪,而這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也就是看當今的態度而已。
最終,禮部在多次揣摩之後,再次上書,擬以郡王之禮迎回義忠王一家。
在讓人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後,當今對第二封折子做出了批示,僅僅一個字:“準。”
這下子,局勢更加撲朔迷離了。
賈代化在寧王之事之後就一直沒有再叫賈赦到寧國府去,卻在當今對義忠王的事作出批示之後將他叫了去,說的卻不是賈赦預料之中的義忠王之事,而是另一件毫不相幹的事:“我從幾個世交老友那裏知道,山東某地有個知縣之位空缺,若是我們家活動活動,倒是可以得到。依你看,有什麽人適合這個位子?”
賈赦頗為意外,他還以為賈代化把他叫過來會是什麽事呢,思考了一下,正準備說賈家族裏沒什麽合適的人的時候,一個人的名字卻突然從他記憶的角落裏跳了出來,他想了想,最後說:“我們家族裏除了敬大哥中了進士,還有六叔中過舉人之外,竟是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有功名的人了,不過敬大哥現在還在翰林院學習肯定是不能去的,那麽以侄兒愚見,六叔是最合適的人選了,大伯認為如何?”
他口中的六叔即賈家代字輩中的賈代儒,賈代化對他會推薦賈代儒十分意外:“我聽說,你身邊有個幕僚先生也是有著舉人的功名的。本來想著,要是你那個幕僚有那個意向,我們家為他謀了這個位子也是可以的,就當作是他輔佐你的回報,日後他要是知恩圖報的話,對我們家也有好處。至於你六叔,我倒是沒考慮過,雖然隻是個知縣的職位,卻是有著實權的,事務也多,他雖然有著舉人的功名,為人處事上卻是稍顯不足,怕是不能應付眾多的事情的。”
賈赦笑道:“侄兒覺得大伯倒是不用為六叔擔心,有句話說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六叔詩書滿腹,自然是不用為這個發愁的。不過大伯說的也是,六叔多年來一直專心學問,在人情往來方麵怕是已經生疏了,山東那地方,又是人生地不熟的,沒個幫手還真是應付不過來,那麽不如這樣,如果此事能成,侄兒就請侄兒身邊的劉先生去做六叔的幕僚,為六叔出謀劃策。”
賈代化問:“就是你身邊那個有功名的幕僚麽?”
賈赦回答:“正是,劉先生在侄兒身邊幾年了,不過按侄兒看,劉先生更適合做實事,他是文人,侄兒一個武將粗人,卻是沒什麽大事需要勞煩他的,劉先生在侄兒身邊實在是大材小用了,現在有這個機會能為一方百姓做些事,想必劉先生也是很樂意的。”
賈代化淡淡道:“沒什麽用你還用他,可不要學你弟弟,整日隻知道和那些誇誇其談的清客清談。”
賈赦淺笑著回答:“侄兒自然不會,當初留著劉先生在府裏,不過是因為侄兒是武人,不通文墨,總得有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才不會在奏折公文等事上出醜罷了。”
賈代化點點頭,歎道:“說起來,敬兒、你還有你弟弟都是你六叔教出來的,現在你們一個個地都做了官中了科舉了,他卻一直在家塾裏教書育人,並且因此放棄了在科舉上再進一步的可能,實在是叫人佩服。不過家塾的教書先生好請,讀書人的仕途卻不可耽誤,這次這件事要是能成,也是我們賈家對他多年辛勞的一點補償。”
賈赦微笑著附和:“可不是,侄兒一直很佩服六叔能不圖功名,安守清貧,盡心盡力為我們家教書育人呢!”
他說的十分真誠,真誠到完全看不出他正在為很久之前他在賈代儒那裏得到的評價是比不上賈政的事在心裏暗暗地磨牙。
好吧,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還是那個,他不喜歡讀書,但是賈政喜歡,所以理所當然的,他並不得賈代儒的喜歡。這也就罷了,可是叫賈赦記憶十分深刻的是,賈代儒在賈政入學之後,在賈代善問及兩兄弟的情況的時候當麵說賈赦不如賈政。
要知道,賈赦可是比賈政大了四歲啊,這樣被賈代儒當著父親的麵說他不如剛剛去學堂的賈政,當時的賈赦簡直是羞憤欲死,此後本來就不喜歡讀書的他就更加不喜歡賈代儒這個腐儒了,連帶著越發排斥讀書。
當然,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當時年少氣盛隻覺得此事彷如天塌地陷,現在回過頭看,卻已經是過往雲煙,緲然無痕了。不過就是這樣,他也不打算原諒賈代儒——如果要說當時賈代儒完全沒有看出賈代善對賈政的喜愛,完全是憑著良心說出那些傷人的話的話,他是絕對不信的。
他對賈代化推薦賈代儒出任縣令,也不過是此事對他有利無害:第一個,這件事會不會成功還不知道,要是賈代化中途改變了主意,他也不會有什麽損失;第二個,他記得好像自賈敬之後,賈代儒就沒有再教出過什麽有功名的人,連個秀才都少見?那麽還不如隨便把他放到某個地方當個小官去,也省得他從外頭請回來的先生找他抱怨賈代儒的教書方法僵化;第三個,卻是有關賈瑚的,賈代儒若是識趣,乖乖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那麽家族裏多個官員對賈瑚也是好事,雖然不一定能用上;如果賈代儒有什麽別的心思,那就別怪他了,劉先生可不是賈政的那些清客,能一直留在他身邊的人哪個沒有一點手段,雖說不一定光明正大;而且,賈代儒以舉人的身份出仕而不是繼續科舉考了進士之後再出仕,對他來說更容易控製一些。
如果此事不成怎麽辦?——那賈代儒就繼續在家塾裏教書吧,他可不是那善心大發到處救人的觀自在菩薩,沒心思去特意為一個庶出的族叔改變什麽。至於賈代儒原來的命運如果不改,就會兒子兒媳早逝,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沒了?——關他什麽事,人又不是他殺的!
賈瑞的事他也聽聞過一些風聲,不過,這輩子他要是還讓王熙鳳那個女人進門來礙他和張嫻的眼他還不如自己找根繩子吊死算了,要是這樣賈代儒的那個孫子都還是因為好色而死的話,他隻能說一句自作自受了,最多送點東西請個好大夫,權當積陰德了。
他的心思,賈代化也考慮到了,不過還有另一個問題:“這件事,你打算怎麽對嬸娘說?”
沒有誰會自己放棄金榜題名的機會,賈代儒之所以在中了舉人之後就沒有再參加過科舉考試,明麵上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才學不足,就是考了也沒有結果;事實上卻是和賈赦死去的父親賈代善脫不了關係的,原因很簡單——賈代儒是老國公的庶子,賈代善的庶弟;而且,其生母在老國公還在的時候,和太夫人之間有過很不愉快的過去——比如爭寵,比如挑撥離間,又比如·····以庶壓嫡。
賈代善對賈代儒的打壓,賈代化是知道的,但是知道又如何?作為族長,他對賈代善的行為不是太讚同,但是同樣站在嫡子的立場上的時候,他對賈代善的作為是十分理解的,所以對此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賈代儒就此停留在舉人的位置上上不去。
而現在,賈代善去了,他的兒子卻親口提出要讓父親打壓過的賈代儒出仕·····這種感覺,還真是微妙。
賈赦微微一挑眉,這就是他對賈代儒到底能不能出仕一點也不關心的原因:“此事祖母還不知道呢,還請大伯給侄兒一點時間讓侄兒把此事告知祖母,侄兒年輕,有的事不知道該怎麽辦,這件事還是要靠大伯操心了。”
如果祖母不在乎此事,那麽賈代儒算是可以得償所願出仕了,不過他放在賈代儒身邊的那個人就會既是輔佐又是監視;如果祖母不高興······嗯,他可以考慮讓劉先生自己去,想必劉先生會更高興的。
有學問又如何?有功名又如何?嫡庶之分,天壤之別,就是再得寵,旁支庶出的命運,還不是在嫡支一句話之間。
作者有話要說:天冷,大家小心感冒
話說,為什麽南方是沒有暖氣的,明明南方比北方更冷,我們沒處躲啊啊啊啊!
雖然聖上下了命令,可是這時候已經臨近年末,禮部事務繁忙,加上今上並無明確意向要在何時迎回義忠王,幾番忙亂之下,禮部竟是將此事擱置在了一邊。雖然不知其餘幾位皇子有沒有在其中動了些手腳,但是迎回義忠王一事看來在年前是無法成行的了。
本來麽,聖上就沒有明說禮部要在什麽時候迎接義忠王回到京城,禮部上下又都忙得腳不沾地,原以為將此事推到年節之後也無大礙,豈料聖上得知之後雷霆大怒,接連發作了禮部尚書在內的幾位老臣。
有了這麽一出,禮部的人哪裏還敢不對義忠王之事盡心盡力。可是等到幾天之後,禮部上了折子,擬以親王之禮迎回義忠王的時候,聖上卻又不置可否,將折子留中不發了,這讓人不得不猜測聖上對義忠王到底是什麽態度。
之前為了義忠王的事責問禮部官員的時候,大家都以為聖上還是十分重視義忠王的,不然也不會為了義忠王的事責罵一直忠心耿耿的老臣們;可是等到聖上將禮部的折子留中不發的時候,所有人都傻眼了。
留中不發,到底是什麽意思?認為以親王之禮迎回義忠王不妥嗎?義忠王現在雖說是身份尷尬,可是到底是當今的兒子,不以親王之禮去迎,以什麽等級的儀仗去迎?親王之下,唯有郡王還比較符合義忠王的身份了,可是要是聖上的意思是以低一些的儀仗去接回義忠王的話,前麵的責罵又是怎麽回事?還是說,聖上覺得親王之禮不夠,要以更高規格的禮節接回義忠王——比如說,以隻有太子才能享用的儀仗?
張銳為此跟賈赦抱怨過:“這事不明不白的,誰也不想去做那出頭的椽子,可是上頭又不肯給個明示,禮部的人也是難辦。倒是不知道從哪裏跑出來指手畫腳的人特別多,一個個的都想拿禮部來投石問路,大哥為了這事思來想去的,夜裏也睡不好,頭發都掉了好多。”
張家大哥現任禮部侍郎,為這事為難並不奇怪,而這事說簡單也簡單,說難也難,也就是看當今的態度而已。
最終,禮部在多次揣摩之後,再次上書,擬以郡王之禮迎回義忠王一家。
在讓人忐忑不安的等待之後,當今對第二封折子做出了批示,僅僅一個字:“準。”
這下子,局勢更加撲朔迷離了。
賈代化在寧王之事之後就一直沒有再叫賈赦到寧國府去,卻在當今對義忠王的事作出批示之後將他叫了去,說的卻不是賈赦預料之中的義忠王之事,而是另一件毫不相幹的事:“我從幾個世交老友那裏知道,山東某地有個知縣之位空缺,若是我們家活動活動,倒是可以得到。依你看,有什麽人適合這個位子?”
賈赦頗為意外,他還以為賈代化把他叫過來會是什麽事呢,思考了一下,正準備說賈家族裏沒什麽合適的人的時候,一個人的名字卻突然從他記憶的角落裏跳了出來,他想了想,最後說:“我們家族裏除了敬大哥中了進士,還有六叔中過舉人之外,竟是沒什麽拿得出手的有功名的人了,不過敬大哥現在還在翰林院學習肯定是不能去的,那麽以侄兒愚見,六叔是最合適的人選了,大伯認為如何?”
他口中的六叔即賈家代字輩中的賈代儒,賈代化對他會推薦賈代儒十分意外:“我聽說,你身邊有個幕僚先生也是有著舉人的功名的。本來想著,要是你那個幕僚有那個意向,我們家為他謀了這個位子也是可以的,就當作是他輔佐你的回報,日後他要是知恩圖報的話,對我們家也有好處。至於你六叔,我倒是沒考慮過,雖然隻是個知縣的職位,卻是有著實權的,事務也多,他雖然有著舉人的功名,為人處事上卻是稍顯不足,怕是不能應付眾多的事情的。”
賈赦笑道:“侄兒覺得大伯倒是不用為六叔擔心,有句話說是‘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六叔詩書滿腹,自然是不用為這個發愁的。不過大伯說的也是,六叔多年來一直專心學問,在人情往來方麵怕是已經生疏了,山東那地方,又是人生地不熟的,沒個幫手還真是應付不過來,那麽不如這樣,如果此事能成,侄兒就請侄兒身邊的劉先生去做六叔的幕僚,為六叔出謀劃策。”
賈代化問:“就是你身邊那個有功名的幕僚麽?”
賈赦回答:“正是,劉先生在侄兒身邊幾年了,不過按侄兒看,劉先生更適合做實事,他是文人,侄兒一個武將粗人,卻是沒什麽大事需要勞煩他的,劉先生在侄兒身邊實在是大材小用了,現在有這個機會能為一方百姓做些事,想必劉先生也是很樂意的。”
賈代化淡淡道:“沒什麽用你還用他,可不要學你弟弟,整日隻知道和那些誇誇其談的清客清談。”
賈赦淺笑著回答:“侄兒自然不會,當初留著劉先生在府裏,不過是因為侄兒是武人,不通文墨,總得有個有學問的人在身邊才不會在奏折公文等事上出醜罷了。”
賈代化點點頭,歎道:“說起來,敬兒、你還有你弟弟都是你六叔教出來的,現在你們一個個地都做了官中了科舉了,他卻一直在家塾裏教書育人,並且因此放棄了在科舉上再進一步的可能,實在是叫人佩服。不過家塾的教書先生好請,讀書人的仕途卻不可耽誤,這次這件事要是能成,也是我們賈家對他多年辛勞的一點補償。”
賈赦微笑著附和:“可不是,侄兒一直很佩服六叔能不圖功名,安守清貧,盡心盡力為我們家教書育人呢!”
他說的十分真誠,真誠到完全看不出他正在為很久之前他在賈代儒那裏得到的評價是比不上賈政的事在心裏暗暗地磨牙。
好吧,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還是那個,他不喜歡讀書,但是賈政喜歡,所以理所當然的,他並不得賈代儒的喜歡。這也就罷了,可是叫賈赦記憶十分深刻的是,賈代儒在賈政入學之後,在賈代善問及兩兄弟的情況的時候當麵說賈赦不如賈政。
要知道,賈赦可是比賈政大了四歲啊,這樣被賈代儒當著父親的麵說他不如剛剛去學堂的賈政,當時的賈赦簡直是羞憤欲死,此後本來就不喜歡讀書的他就更加不喜歡賈代儒這個腐儒了,連帶著越發排斥讀書。
當然,那是很久之前的事了,當時年少氣盛隻覺得此事彷如天塌地陷,現在回過頭看,卻已經是過往雲煙,緲然無痕了。不過就是這樣,他也不打算原諒賈代儒——如果要說當時賈代儒完全沒有看出賈代善對賈政的喜愛,完全是憑著良心說出那些傷人的話的話,他是絕對不信的。
他對賈代化推薦賈代儒出任縣令,也不過是此事對他有利無害:第一個,這件事會不會成功還不知道,要是賈代化中途改變了主意,他也不會有什麽損失;第二個,他記得好像自賈敬之後,賈代儒就沒有再教出過什麽有功名的人,連個秀才都少見?那麽還不如隨便把他放到某個地方當個小官去,也省得他從外頭請回來的先生找他抱怨賈代儒的教書方法僵化;第三個,卻是有關賈瑚的,賈代儒若是識趣,乖乖做好自己的份內事,一步一步地往上爬,那麽家族裏多個官員對賈瑚也是好事,雖然不一定能用上;如果賈代儒有什麽別的心思,那就別怪他了,劉先生可不是賈政的那些清客,能一直留在他身邊的人哪個沒有一點手段,雖說不一定光明正大;而且,賈代儒以舉人的身份出仕而不是繼續科舉考了進士之後再出仕,對他來說更容易控製一些。
如果此事不成怎麽辦?——那賈代儒就繼續在家塾裏教書吧,他可不是那善心大發到處救人的觀自在菩薩,沒心思去特意為一個庶出的族叔改變什麽。至於賈代儒原來的命運如果不改,就會兒子兒媳早逝,最後連唯一的孫子也沒了?——關他什麽事,人又不是他殺的!
賈瑞的事他也聽聞過一些風聲,不過,這輩子他要是還讓王熙鳳那個女人進門來礙他和張嫻的眼他還不如自己找根繩子吊死算了,要是這樣賈代儒的那個孫子都還是因為好色而死的話,他隻能說一句自作自受了,最多送點東西請個好大夫,權當積陰德了。
他的心思,賈代化也考慮到了,不過還有另一個問題:“這件事,你打算怎麽對嬸娘說?”
沒有誰會自己放棄金榜題名的機會,賈代儒之所以在中了舉人之後就沒有再參加過科舉考試,明麵上的原因是覺得自己才學不足,就是考了也沒有結果;事實上卻是和賈赦死去的父親賈代善脫不了關係的,原因很簡單——賈代儒是老國公的庶子,賈代善的庶弟;而且,其生母在老國公還在的時候,和太夫人之間有過很不愉快的過去——比如爭寵,比如挑撥離間,又比如·····以庶壓嫡。
賈代善對賈代儒的打壓,賈代化是知道的,但是知道又如何?作為族長,他對賈代善的行為不是太讚同,但是同樣站在嫡子的立場上的時候,他對賈代善的作為是十分理解的,所以對此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由著賈代儒就此停留在舉人的位置上上不去。
而現在,賈代善去了,他的兒子卻親口提出要讓父親打壓過的賈代儒出仕·····這種感覺,還真是微妙。
賈赦微微一挑眉,這就是他對賈代儒到底能不能出仕一點也不關心的原因:“此事祖母還不知道呢,還請大伯給侄兒一點時間讓侄兒把此事告知祖母,侄兒年輕,有的事不知道該怎麽辦,這件事還是要靠大伯操心了。”
如果祖母不在乎此事,那麽賈代儒算是可以得償所願出仕了,不過他放在賈代儒身邊的那個人就會既是輔佐又是監視;如果祖母不高興······嗯,他可以考慮讓劉先生自己去,想必劉先生會更高興的。
有學問又如何?有功名又如何?嫡庶之分,天壤之別,就是再得寵,旁支庶出的命運,還不是在嫡支一句話之間。
作者有話要說:天冷,大家小心感冒
話說,為什麽南方是沒有暖氣的,明明南方比北方更冷,我們沒處躲啊啊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