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的是,今年的冬播還是沒有楊小貝什麽事。但是等到了明年,隻要她還在這塊地界上麵,就免不了要下地幹活去了——自己家的地,無論你是工人、農民、老師、醫生,隻要你不是在遠得回不來的地方,都是要回家幫忙農忙去的。後來兩個姨媽早就搬出農村,住到城裏去了。但是每年農忙的時候還是會回來幫忙。
直到有一年夏天,大姨又收拾包裹回來幫忙,老媽一臉茫然地問你來幹嘛啊——早晚稻都沒有人種了,大家勉強把所以的水田種上一季中稻就不錯了。姐妹倆還唏噓了一場,從小忙到老的雙搶,就這麽消失了。忙得時候感歎農民的辛苦,可是真的沒有之後,又感覺惘然若失。
冬播結束後,田裏一年就算是忙到頭了。冬季作物田間管理也比較簡單,病蟲害也少,基本照看一下就行了。在接下來的漫長冬季,大家的工作就是打柴——準備來年的柴火。水利建設——堤壩、灌溉等維修、新建等。鄉親們管這叫搞建設。每年經過汛期,防洪設施。堤壩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還有農田的溝渠、蓄水的水庫、池塘等的修繕。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了8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為大家留下了一輩子都享用不盡的各項基礎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有很多的著名水利工程、水庫等,都是在哪個時代全部靠獨輪車、肩挑手提,沒有任何大型設備下完成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現在已經不怎麽搞“大建設”了。但是每過幾年也會有類似於修路、修橋等需要大量人工的工程被攤派下來。
說起來這有點像古時候的徭役,但是好處是算工分,還包吃包住。去的地方往往十分遙遠,大家每人挑著扁擔、籮筐,男人們還要挑著糧食、蔬菜——沒錯,再遠也是自己帶糧食過去自己燒。這些工程往往動不動就搞“大會戰”,現場人山人海,附近幾個縣的農民都去,政府是不可能準備那麽多人的吃食的。
父輩們沒有哪個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建設。每次說起來,對路程的遙遠不會抱怨,鄉下人誰還怕走路啊?不就是走個2、3天嗎?對工作的勞累也沒有人說起,雖然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參加過的工程他們並沒有得到好處,但是國家說了需要人,咱就去好了。住的地方是在當地老鄉家借宿,實在安排不下會有帳篷,也是一份新奇的體驗。農村人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吐槽最多的,居然是大老遠的運糧食。
上百公裏的路程,就算是隻背著行李也夠嗆,何況還要挑糧食?大伯到老了都還在笑談他被安排挑一擔南瓜,走了一天實在挑不動了,丟又舍不得丟,隻好半路上全都煮了,把大家撐得夠嗆。等到了以後卻發現糧食不夠吃,隻好厚著臉皮去找同樣參加建設的軍隊去借糧……
總之大家說起來都是歡樂滿滿。那個時候沒事誰也不會出遠門,沒有這些搞建設的機會,大家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走出白雲線。而且大家都是全村一起行動,呼朋喚友好不熱鬧。撇開辛苦的勞動不談,聽父輩說起來好像是去郊遊一樣。女人們的筐裏都會帶上鞋底子,半道上休息,還有工作中“打方”的時候,手裏就不停地穿針引線,同時大聲八卦說笑。這種時候男人們都會識相的走遠一點,否則要是懟起來,這麽些三姑六婆一起上陣,誰也吃不消。
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老媽還是15歲的時候跟著去過一趟,這幾年都沒有大工程,大家就在田間地頭修溝渠什麽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了好久,哪怕是分田到戶以後,除了農業提留,還有“兩工”,就是農民在農閑時出“義務工”與“積累工”,也就是說每年還是要冬季興修水利,不去的人還得按照工時補錢。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兩工被取消了,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稅被取消。這剛開始幾年大家還蠻開心的,總算不用每年都出工了。可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水利設施無人維修,灌溉溝渠等年久堵塞、坍塌。但是由於政府沒有資金也沒有人力,隻能聽之任之。這個問題一度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農村曾經水質清澈、維護良好的水塘與灌溉係統,由於無人組織,單戶農民也無力修整河塘與灌溉係統,因此年久失修而積滿淤泥,成為臭水溝或者完全幹涸。就拿韓家衝來說,水庫蓄不了水了,暗渠全部堵死了。以前輕鬆的灌溉再也沒有了,大家不得不用笨辦法,全部用水泵抽水灌溉。
在楊小貝回來之前的那幾年,由於西南5省接連大旱、絕收,這個問題才被擺到台麵上來。國家開始撥款又重新開始了水利建設。而這個時候,大多數水庫溝渠已經無法在使用了,不得不推倒重建。所以政府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太草率,一刀切、大躍進比比皆是,等到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才會醒悟過來。農業稅取消也是一把雙刃劍,他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把基層組織管理也舍棄了。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村幹部的威嚴不容挑釁。他們就是整個村子的大腦,說一不二的存在。可是以後的村幹部就比較尷尬了,他們除了利用手裏的權利撈點錢,實在沒有什麽用場,所以弄成人人喊打的局麵。在全球最大的農業群體裏,組織建設能力卻被削弱到曆史最低點,這也是沒誰了。
今年冬天的建設仍然很歡樂,楊小貝回家的時候,經過正在打夯土的韓家衝鄉親們。一塊下麵略大於上麵的四方體青石頭,四角孔中各栓有一根粗壯的麻繩,中心裝有一根園的木柄。男人們拉著繩子一起用力,將石夯猛地拉起來再讓它自由落地。
打夯要求步調一致,一起發力。所以大家都會喊起號子,也就是平時說的“打夯歌”。一般由能幹的人起頭,負責掌木柄指揮,他一唱其他的人就應和。場麵非常熱鬧,大家喊著號子,逗著樂子,輕鬆愉快中享受勞動的快樂。
楊小貝下了車,叫周品正先回去。都是些村子的嬸子媳婦的,女人們都有一種天生的自覺,要是被她們看出一點端倪來,她今天這張老臉就沒地方放了。不是說見不得人,你是沒有見過這些婦女的威力,那調侃起來嘴巴及就沒個把門的,是誰都得落荒而逃。
直到有一年夏天,大姨又收拾包裹回來幫忙,老媽一臉茫然地問你來幹嘛啊——早晚稻都沒有人種了,大家勉強把所以的水田種上一季中稻就不錯了。姐妹倆還唏噓了一場,從小忙到老的雙搶,就這麽消失了。忙得時候感歎農民的辛苦,可是真的沒有之後,又感覺惘然若失。
冬播結束後,田裏一年就算是忙到頭了。冬季作物田間管理也比較簡單,病蟲害也少,基本照看一下就行了。在接下來的漫長冬季,大家的工作就是打柴——準備來年的柴火。水利建設——堤壩、灌溉等維修、新建等。鄉親們管這叫搞建設。每年經過汛期,防洪設施。堤壩等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去維護,還有農田的溝渠、蓄水的水庫、池塘等的修繕。
上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先後建成了8萬多座大、中、小型水庫.為大家留下了一輩子都享用不盡的各項基礎建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有很多的著名水利工程、水庫等,都是在哪個時代全部靠獨輪車、肩挑手提,沒有任何大型設備下完成的。前人栽樹後人乘涼,到現在已經不怎麽搞“大建設”了。但是每過幾年也會有類似於修路、修橋等需要大量人工的工程被攤派下來。
說起來這有點像古時候的徭役,但是好處是算工分,還包吃包住。去的地方往往十分遙遠,大家每人挑著扁擔、籮筐,男人們還要挑著糧食、蔬菜——沒錯,再遠也是自己帶糧食過去自己燒。這些工程往往動不動就搞“大會戰”,現場人山人海,附近幾個縣的農民都去,政府是不可能準備那麽多人的吃食的。
父輩們沒有哪個沒有參加過這樣的建設。每次說起來,對路程的遙遠不會抱怨,鄉下人誰還怕走路啊?不就是走個2、3天嗎?對工作的勞累也沒有人說起,雖然都不是自己的家鄉,參加過的工程他們並沒有得到好處,但是國家說了需要人,咱就去好了。住的地方是在當地老鄉家借宿,實在安排不下會有帳篷,也是一份新奇的體驗。農村人不怕苦,不怕累。但是吐槽最多的,居然是大老遠的運糧食。
上百公裏的路程,就算是隻背著行李也夠嗆,何況還要挑糧食?大伯到老了都還在笑談他被安排挑一擔南瓜,走了一天實在挑不動了,丟又舍不得丟,隻好半路上全都煮了,把大家撐得夠嗆。等到了以後卻發現糧食不夠吃,隻好厚著臉皮去找同樣參加建設的軍隊去借糧……
總之大家說起來都是歡樂滿滿。那個時候沒事誰也不會出遠門,沒有這些搞建設的機會,大家也許一輩子都不會走出白雲線。而且大家都是全村一起行動,呼朋喚友好不熱鬧。撇開辛苦的勞動不談,聽父輩說起來好像是去郊遊一樣。女人們的筐裏都會帶上鞋底子,半道上休息,還有工作中“打方”的時候,手裏就不停地穿針引線,同時大聲八卦說笑。這種時候男人們都會識相的走遠一點,否則要是懟起來,這麽些三姑六婆一起上陣,誰也吃不消。
不過這都是以前的事情了,老媽還是15歲的時候跟著去過一趟,這幾年都沒有大工程,大家就在田間地頭修溝渠什麽的。這種傳統一直延續了好久,哪怕是分田到戶以後,除了農業提留,還有“兩工”,就是農民在農閑時出“義務工”與“積累工”,也就是說每年還是要冬季興修水利,不去的人還得按照工時補錢。
但是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兩工被取消了,隨之而來的是農業稅被取消。這剛開始幾年大家還蠻開心的,總算不用每年都出工了。可是沒過多久問題就出現了——水利設施無人維修,灌溉溝渠等年久堵塞、坍塌。但是由於政府沒有資金也沒有人力,隻能聽之任之。這個問題一度到了非常嚴重的地步。
農村曾經水質清澈、維護良好的水塘與灌溉係統,由於無人組織,單戶農民也無力修整河塘與灌溉係統,因此年久失修而積滿淤泥,成為臭水溝或者完全幹涸。就拿韓家衝來說,水庫蓄不了水了,暗渠全部堵死了。以前輕鬆的灌溉再也沒有了,大家不得不用笨辦法,全部用水泵抽水灌溉。
在楊小貝回來之前的那幾年,由於西南5省接連大旱、絕收,這個問題才被擺到台麵上來。國家開始撥款又重新開始了水利建設。而這個時候,大多數水庫溝渠已經無法在使用了,不得不推倒重建。所以政府在做某一些決定的時候太草率,一刀切、大躍進比比皆是,等到出現了嚴重的問題才會醒悟過來。農業稅取消也是一把雙刃劍,他在減輕農民負擔的同時,把基層組織管理也舍棄了。
在現在的這個時代,村幹部的威嚴不容挑釁。他們就是整個村子的大腦,說一不二的存在。可是以後的村幹部就比較尷尬了,他們除了利用手裏的權利撈點錢,實在沒有什麽用場,所以弄成人人喊打的局麵。在全球最大的農業群體裏,組織建設能力卻被削弱到曆史最低點,這也是沒誰了。
今年冬天的建設仍然很歡樂,楊小貝回家的時候,經過正在打夯土的韓家衝鄉親們。一塊下麵略大於上麵的四方體青石頭,四角孔中各栓有一根粗壯的麻繩,中心裝有一根園的木柄。男人們拉著繩子一起用力,將石夯猛地拉起來再讓它自由落地。
打夯要求步調一致,一起發力。所以大家都會喊起號子,也就是平時說的“打夯歌”。一般由能幹的人起頭,負責掌木柄指揮,他一唱其他的人就應和。場麵非常熱鬧,大家喊著號子,逗著樂子,輕鬆愉快中享受勞動的快樂。
楊小貝下了車,叫周品正先回去。都是些村子的嬸子媳婦的,女人們都有一種天生的自覺,要是被她們看出一點端倪來,她今天這張老臉就沒地方放了。不是說見不得人,你是沒有見過這些婦女的威力,那調侃起來嘴巴及就沒個把門的,是誰都得落荒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