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華爾來中國比較晚,平時聽到的又多是英國軍隊如何輕易戰勝清軍的故事,對李仙一方的軍事實力存在嚴重的誤判,以為對方隻是趁著正規軍跟英國軍隊正麵交戰,損失慘重的時候背後偷襲,才得以占領廣州這個大城的烏合之眾。
華爾手下的洋槍隊隻有一千多名,但自覺依靠這一千多名,對付一萬多名清軍不在話下(以楊芳軍隊的實力評估),覺得反叛軍隻有一萬五千人,單靠自己的洋槍隊對付起來也應該綽綽有餘。
楊芳聽了此話很不以為然,覺得自己這個女婿輕敵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將領都在畏戰的時候進行打壓,隻是勉勵幾句,誇獎其勇武。
這一天的軍事會議就草草結束,並沒有拿出什麽具體的方略,但也不是一點成果都沒有,至少大部分將領都明白這戰鬥非打不可,而且還不能打成守城戰,必須出城野戰,否則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麽,這野戰怎麽排兵布陣,誰上前誰在後,就要費思量了。
幾天後,李仙果然帶著重兵進入寶安境內,直逼楊芳手下的軍隊。
本來,李仙覺得清軍膽小無比,必然龜縮到城裏試圖頑抗,沒想到對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來,在野外拉開了陣勢,竟是一副打野戰的架勢。
如果能在野外作戰,減少對城內百姓的誤傷和對物資的毀損,李仙還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開陣勢,試圖與清軍正麵決戰。
李仙用兵更喜歡用塹壕戰等方式,依靠防禦設施的優勢取勝,但真要打野戰,李仙也不怕。
等到雙方擺開陣勢,楊芳這邊是洋槍隊上前列陣,有四門西洋火炮守護,在其後麵才是傳統的清兵方陣。
這清兵方陣就是火炮在前,抬槍隊在後,最後麵是冷兵器部隊。
李仙一直想不透這樣排兵布陣的依據何在,有什麽好處,但這就是清兵的標準陣型,教科書上都寫明了的,武官進京趕考做武舉人或武進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這個規矩答題,否則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會兒就明白,隻要把這前麵一千多人的洋槍隊打敗了,後麵的清軍方隊八成就要自己亂了陣腳。
華爾對自己訓練的洋槍隊信心十足,將四門火炮安放在稍高的坡地上,然後以火炮陣地為基點,將一千五百名洋槍隊排成五個方陣,一點點向前推進。
至於華夏軍這邊,也是一個團一千五百名士兵上前,分成五個方陣,守護住後方的火炮陣地,至於大部隊則留守在後方。
這也算是這時代標準的野戰作戰方法之一,大部隊作為預備隊留下,少量精兵上前作戰,這樣就算有什麽突發事件,應對起來也不會困難。
此時,從場麵上看,兩方軍隊出戰的人數相近,隊形也相近,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還真都是看著英國的軍事教材訓練出的軍隊。
華爾也算是很有經驗的基層軍官,看到對麵的反叛軍穿著一水的綠色軍服,用的似乎也都是洋槍,從隊伍排列到行進都一絲不苟,展現出與普通清軍完全不同的軍事素養和紀律性,就知道今天這事情玩脫了。
僅從遠處的觀察而言,對麵的反叛軍的裝備水平到訓練水平,都絲毫不在洋槍隊之下,行走轉換之間更有歐洲強軍才有的一種自信,並不是什麽自己認為的烏合之眾。
更為關鍵的是,華爾自己知道自家的事情,清軍這邊也就自己的洋槍隊可堪一戰,後麵那近兩萬多兵全都是樣子貨,而對麵可是密密麻麻一萬五千多人全部都是紀律嚴明的火槍隊,這還怎麽打。
不過,作為軍人的基本素質華爾還是有的,並沒有一看情況不對,就立即轉身逃跑的想法,隻想著好歹把上前的一千五百敵軍打敗,然後趁勢後退,至於後麵的戰鬥就隻能隨機應變了。
按照這一時代的標準戰法,應該是雙方各自火炮相距三公裏左右,然後各自派遣步兵上前,互相推進到一百米以內後開槍射擊,也就是排隊槍斃,然後就看哪一方堅持不住,先崩潰逃跑。
隻是,中國反叛軍的打法卻很奇怪,步兵前進了五百米左右,就停了下來,在地麵上構築什麽防禦設施,等過了十分鍾左右再繼續前進;之後又推進五百米,然後又停下來在地麵上做土工作業。
華爾仔細觀察,發現中國反叛軍每次停下來再前進,就會留下數十名士兵還有四五個長長的金屬管子。
看到這些金屬管子的位置和方位,華爾突然明白過來,這應該是某種遠距離火炮類的東西,也就是中國人每次停下來,都是在構築火炮陣地。
可是,那些管子明顯很輕,而且十分鍾就構築火炮陣地也未免太快了些,使得華爾隻能暗暗祈禱這種火炮的威力很小,畢竟火炮越重威力越大,不是嗎。
不過,反叛軍的指揮官顯然非常謹慎,推進了一千米左右後就不再繼續前進,而是圍繞著那種奇怪的火炮陣地,擺出防禦的陣勢。
這一下,華爾就不由暗罵對方混蛋,現在雙方步兵的距離就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己方火炮炮台離對方也有兩千米。
也就是說,洋槍隊的火炮打不著對方,但如果洋槍隊繼續前進,就會進入對方的火炮射程,然後在對方火炮的覆蓋下前進,這造成的損失和對士氣的傷害,都是不可低估的。
如果是訓練不足的軍隊,在炮火覆蓋下直接崩潰都可能,而華爾恰恰知道自己的洋槍隊其實訓練和經驗都很不足,頂著步槍火力射擊還有可能,在火炮打擊下前進就幾乎不可能了。
這種情況下,華爾隻能命令步兵先停下前進的步伐,原地站定,同時祈禱對麵的軍隊能勇敢一些,也遵守一下軍隊作戰的規矩,能夠繼續前進。
事實上,所謂的排隊槍斃戰術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時候需要雙方指揮官和軍官的默契,否則很多時候就會走樣,打不起來。
像中國反叛軍這樣,行進一半就停下來,想以逸待勞,讓敵人在火炮攻擊下前進,然後輕鬆取勝,就是最典型的砸局做法了。
這種情況下,對方自然不會上當,也停下來不動,然後雙方就有可能一整天都不再前進呢,小心地遊走在火炮有效射程的邊緣,最後這一仗就打不起來,隻能不歡而散了。
華爾手下的洋槍隊隻有一千多名,但自覺依靠這一千多名,對付一萬多名清軍不在話下(以楊芳軍隊的實力評估),覺得反叛軍隻有一萬五千人,單靠自己的洋槍隊對付起來也應該綽綽有餘。
楊芳聽了此話很不以為然,覺得自己這個女婿輕敵得很,但也不好在所有將領都在畏戰的時候進行打壓,隻是勉勵幾句,誇獎其勇武。
這一天的軍事會議就草草結束,並沒有拿出什麽具體的方略,但也不是一點成果都沒有,至少大部分將領都明白這戰鬥非打不可,而且還不能打成守城戰,必須出城野戰,否則自己想逃跑都逃不了。
那麽,這野戰怎麽排兵布陣,誰上前誰在後,就要費思量了。
幾天後,李仙果然帶著重兵進入寶安境內,直逼楊芳手下的軍隊。
本來,李仙覺得清軍膽小無比,必然龜縮到城裏試圖頑抗,沒想到對方很上道,居然把兵都拉出來,在野外拉開了陣勢,竟是一副打野戰的架勢。
如果能在野外作戰,減少對城內百姓的誤傷和對物資的毀損,李仙還求之不得呢,大喜之下也拉開陣勢,試圖與清軍正麵決戰。
李仙用兵更喜歡用塹壕戰等方式,依靠防禦設施的優勢取勝,但真要打野戰,李仙也不怕。
等到雙方擺開陣勢,楊芳這邊是洋槍隊上前列陣,有四門西洋火炮守護,在其後麵才是傳統的清兵方陣。
這清兵方陣就是火炮在前,抬槍隊在後,最後麵是冷兵器部隊。
李仙一直想不透這樣排兵布陣的依據何在,有什麽好處,但這就是清兵的標準陣型,教科書上都寫明了的,武官進京趕考做武舉人或武進士,要考到兵法,都得按這個規矩答題,否則要扣分的。
李仙看了一會兒就明白,隻要把這前麵一千多人的洋槍隊打敗了,後麵的清軍方隊八成就要自己亂了陣腳。
華爾對自己訓練的洋槍隊信心十足,將四門火炮安放在稍高的坡地上,然後以火炮陣地為基點,將一千五百名洋槍隊排成五個方陣,一點點向前推進。
至於華夏軍這邊,也是一個團一千五百名士兵上前,分成五個方陣,守護住後方的火炮陣地,至於大部隊則留守在後方。
這也算是這時代標準的野戰作戰方法之一,大部隊作為預備隊留下,少量精兵上前作戰,這樣就算有什麽突發事件,應對起來也不會困難。
此時,從場麵上看,兩方軍隊出戰的人數相近,隊形也相近,看起來幾乎一模一樣,還真都是看著英國的軍事教材訓練出的軍隊。
華爾也算是很有經驗的基層軍官,看到對麵的反叛軍穿著一水的綠色軍服,用的似乎也都是洋槍,從隊伍排列到行進都一絲不苟,展現出與普通清軍完全不同的軍事素養和紀律性,就知道今天這事情玩脫了。
僅從遠處的觀察而言,對麵的反叛軍的裝備水平到訓練水平,都絲毫不在洋槍隊之下,行走轉換之間更有歐洲強軍才有的一種自信,並不是什麽自己認為的烏合之眾。
更為關鍵的是,華爾自己知道自家的事情,清軍這邊也就自己的洋槍隊可堪一戰,後麵那近兩萬多兵全都是樣子貨,而對麵可是密密麻麻一萬五千多人全部都是紀律嚴明的火槍隊,這還怎麽打。
不過,作為軍人的基本素質華爾還是有的,並沒有一看情況不對,就立即轉身逃跑的想法,隻想著好歹把上前的一千五百敵軍打敗,然後趁勢後退,至於後麵的戰鬥就隻能隨機應變了。
按照這一時代的標準戰法,應該是雙方各自火炮相距三公裏左右,然後各自派遣步兵上前,互相推進到一百米以內後開槍射擊,也就是排隊槍斃,然後就看哪一方堅持不住,先崩潰逃跑。
隻是,中國反叛軍的打法卻很奇怪,步兵前進了五百米左右,就停了下來,在地麵上構築什麽防禦設施,等過了十分鍾左右再繼續前進;之後又推進五百米,然後又停下來在地麵上做土工作業。
華爾仔細觀察,發現中國反叛軍每次停下來再前進,就會留下數十名士兵還有四五個長長的金屬管子。
看到這些金屬管子的位置和方位,華爾突然明白過來,這應該是某種遠距離火炮類的東西,也就是中國人每次停下來,都是在構築火炮陣地。
可是,那些管子明顯很輕,而且十分鍾就構築火炮陣地也未免太快了些,使得華爾隻能暗暗祈禱這種火炮的威力很小,畢竟火炮越重威力越大,不是嗎。
不過,反叛軍的指揮官顯然非常謹慎,推進了一千米左右後就不再繼續前進,而是圍繞著那種奇怪的火炮陣地,擺出防禦的陣勢。
這一下,華爾就不由暗罵對方混蛋,現在雙方步兵的距離就有一千五百米左右,己方火炮炮台離對方也有兩千米。
也就是說,洋槍隊的火炮打不著對方,但如果洋槍隊繼續前進,就會進入對方的火炮射程,然後在對方火炮的覆蓋下前進,這造成的損失和對士氣的傷害,都是不可低估的。
如果是訓練不足的軍隊,在炮火覆蓋下直接崩潰都可能,而華爾恰恰知道自己的洋槍隊其實訓練和經驗都很不足,頂著步槍火力射擊還有可能,在火炮打擊下前進就幾乎不可能了。
這種情況下,華爾隻能命令步兵先停下前進的步伐,原地站定,同時祈禱對麵的軍隊能勇敢一些,也遵守一下軍隊作戰的規矩,能夠繼續前進。
事實上,所謂的排隊槍斃戰術有很大的局限性,很多時候需要雙方指揮官和軍官的默契,否則很多時候就會走樣,打不起來。
像中國反叛軍這樣,行進一半就停下來,想以逸待勞,讓敵人在火炮攻擊下前進,然後輕鬆取勝,就是最典型的砸局做法了。
這種情況下,對方自然不會上當,也停下來不動,然後雙方就有可能一整天都不再前進呢,小心地遊走在火炮有效射程的邊緣,最後這一仗就打不起來,隻能不歡而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