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六章 帝王之術
就在政事堂的秘密會議結束後沒多久,一輛馬車便迅速駛出了大明宮,馬車裏坐著左相張筠,他眯著眼望著車窗外,若有所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
馬車在出了大明宮後便慢了下來,就像散步一般,緩緩在大街上行走,張筠還是有點拿不定主意。
他就像一個極為精明的商人,隨時隨地都在捕捉商機,早上的政事堂會議使他意外地發現了裴旻的秘密,原來裴旻和李慶安之間也有不合拍的地方,裴旻竟然想讓郭子儀投靠政事堂,而不是李慶安,這太讓張筠驚訝了。
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個扳倒裴旻,他可取而代之為右相的機會。
多年來,升為右相從來都是張筠最大的期盼,從李林甫時代起,他便一直盼望著能取代李林甫,但最後取代李林甫的是楊國忠,而不是他張筠,這讓張筠失望異常,隨著朝局的不斷變幻,他也不停調整著自己的立場和位置,最後他選擇了李慶安,他已意識到李慶安將長期主宰大唐政權。
張筠和裴旻從來都不是盟友,包括現在也不是,和裴旻相比,張筠更像一個政客,事實上他就是一個政客,投機、奪權、發動權力鬥爭,這都是他所擅長,正是他的這種善於投機的手段,才使張筠成為中唐政壇上的不倒翁,至於維護相權,限製君權,他不感興趣。
馬車已經緩緩走到了朱雀大街,這時,張筠的心中也漸漸拿定了主意,這個機會他決不能放過。
想到這,張筠手一招,一名心腹侍衛上前,道:“請相國吩咐!”
“你去一趟城外的大營,找到李慶安,告訴他......”
.......
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政事堂召開關於朔方軍的秘密會議的消息還是被有心人傳送到了李慶安的耳中,盡管李慶安不知道會議的具體內容,但他認為秘密召開會議的本身就很有問題,政事堂想要做什麽?想收編郭子儀的軍隊嗎?
如果說郭子儀不願屈服的態度讓李慶安還所有敬佩,那政事堂對此事的曖昧態度就讓李慶安心中生出了一絲警惕。
或許是李慶安長安在邊疆的緣故,他對政事堂的各種政務流程並不是很清楚,但有一個原則他一直牢牢把握,那就是軍權,他什麽權力都可以暫時放給政事堂,唯獨軍權是牢牢抓在他手中。
李慶安背著手在大帳中慢慢踱步,郭子儀的進京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政事堂的態度卻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還以為裴旻要先來和他商量呢!結果不是,裴旻竟然想繞過他李慶安,直接指揮軍隊了。
李慶安不由冷笑了一聲,裴旻也未免太心急了一點吧!過早地露出了他的意圖。
一個郭子儀事件卻意外地暴露出了他和政事堂之間的某種不協調,不知他是不是要感謝郭子儀進京呢?
這時,大帳外傳來了士兵的稟報:“大將軍,右相國來了,要見大將軍。”
李慶安點點頭道:“讓他進來!”
雖然此時李慶安心中對裴旻充滿了不滿,但他同樣不相信張筠,張筠這種暗箭傷人的伎倆令他更加警惕,他需要將事情問清楚了,這究竟是誰的意思?
片刻,裴旻在兩名親兵的引領下,心情忐忑地走了進來,李慶安對他的態度從來都是十分敬重,每次都會親自迎接出來,而現在他不僅不出迎,而且居然連個‘請’字都沒有,裴旻已經敏感地意識到,李慶安很可能已經知道政事堂開會商討朔方軍之事了。
一進大帳,隻見李慶安坐在大帳的帥座之後,目光冷冷地望著他,他心中一陣顫抖,連忙上前施禮道:“我有事和大將軍商量,特來拜訪!”
“坐吧!”
李慶安手一指旁邊的椅子,態度十分冷淡,裴旻整理一下衣冠,坐了下來,此時他心情已經平靜下來了,他是堂堂正正來見李慶安,無愧於心。
“裴相國,聽說上午政事堂討論了朔方軍之事,是這樣嗎?”
裴旻心中暗暗一歎,朝廷百官想擰成一股繩是多麽艱難,總是會存有異心者,不知道這一次又是誰向李慶安告了密?
李慶安目光冷厲,使他已經無暇多想,便挺直了腰道:“大將軍說得沒錯,上午政事堂確實討論了朔方軍之事。”
“哼!裴相國不認為政事堂在越權嗎?”
裴旻知道李慶安會這樣問,他正顏道:“如果大將軍是這樣想,那大將軍就錯了,政事堂並沒有討論朔方的軍務,而是在討論郭子儀關於申請遷兩萬關內道民戶赴靈州的事情,我想我們並沒有越權,這確實是政事堂所管轄,就像大將軍欲遷三十萬戶內地民眾赴安西一樣,當時也是政事堂討論決定。”
裴旻鑿鑿之詞並沒有改變李慶安的定論,他緩緩道:“裴相國,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做出的讓步,我以天威之態入主關中,並沒有一腳踏上含元殿,也沒有自封為監國,更沒有獨占政事堂,政事堂的七名成員都是眾望所歸,相反,我並沒有以軍權壓政權,沒有幹涉政事堂的行權,我希望我的讓步能使大唐政局能夠保持一種平穩,這是一種平衡,是我們軍政雙方之間的一種默契,如果政事堂要打破這種平衡,要毀壞這種默契,那麽裴相國,我會很遺憾地告訴你,我要解散政事堂,讓百官重新推薦新相,裴相國願意這樣嗎?”
李慶安的話語中帶著一種咄咄威脅,讓裴旻心中也十分無奈,便道:“大將軍不幹政事的心胸讓我們十分敬佩,我們也沒有對大將軍不敬的意思,但是遷關內道民眾赴一事,確實是政事堂地職責所在,當然,遷移民眾也會涉及到軍方,所以上午我們並沒有做出什麽決定,而是認為最好也聽一聽大將軍的意見,這就是我現在前來拜訪大將軍的目的。”
說完,裴旻取出了郭子儀的奏折,遞給旁邊的親兵,親兵們轉給了李慶安,李慶安拾起奏折翻了翻,確實和裴旻說的差不多,不過裏麵還是有些細節和他有關,比如郭子儀希望將位於延州黃河西岸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朔方,以防止安祿山再次進犯關內道,這個就是他李慶安所管轄的軍務。
不過李慶安也沒有多說什麽,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推,還給了裴旻,他淡淡道:“既然郭子儀一心要向政事堂稟報,那我也沒有辦法,他是朔方軍,我過問不了他的事情,這件事我不想知道,裴相國也不用再和我商量,好了,沒有什麽事情,裴相國請回去吧!我還有軍務在身,就不留裴相國多坐了。”
裴旻暗暗歎息一聲,盡管李慶安態度強硬,但他並不想讓步,他見無法再談下去,隻得起身道:“那好吧!我就告辭了。”
李慶安一語不發,待裴遠告辭離去,他慢慢走到帳門前,望著裴旻的背影走遠,他輕輕歎了口氣,“良臣高士,可惜不合時宜!”
.......
接下來兩天所發生的事情,都在郭子儀的日程計劃之中,郭子儀覲見了新帝和太後,向政事堂正式述職,拜訪了京中的一些退仕元老,但他始終沒有來見李慶安一麵,在他日程計劃中沒有和李慶安會麵的安排。
但李慶安也沒有過問郭子儀的任何事情,就仿佛郭子儀進京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過蹊蹺之事也同樣發生,第二天上午,政事堂任命河西節度府長史崔平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安西鑄錢使劉晏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判度支郎中。
就在眾人以為這是政事堂向李慶安讓步之時,另一個更讓人感興趣的消息傳出:原本李慶安應在第二天迎娶裴婉兒,正式和裴家聯姻,卻被李慶安以等待吉日為由,無限期地擱置了,他不說,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吉日究竟是何時?
裴府內,寧州太守裴揚向父親轉述了他從親家中書侍郎盧奐那裏得到的消息,裴揚的兒子裴俊便是娶了盧奐之女,盧奐告訴他,他的族兄右相國裴旻率率領政事堂眾相國,在郭子儀之事上和李慶安對抗。
“父親,盧侍郎說這件事表麵上看似無風無波,但實際上暗流激蕩,李慶安對此事非常惱火,他和裴旻已經翻了臉。”
“我就知道是他在壞裴家大事!”
裴遵慶氣得狠狠一拍桌子,‘砰!’地一聲巨響,桌上的筆墨紙硯也跟著跳起來,他恨得牙根直癢,咬牙切齒道:“這個人自命清高,真以為政事堂的權力至高無上嗎?哼!我們裴家早晚會死在他手上。”
裴揚就是裴婉兒的父親,他是回京參加伯父裴寬的九九祭。正好遇到了此事,雖然父親裴遵慶深恨裴旻,但裴揚卻在一定程度上讚成裴旻的做法,他對父親一心隻考慮家族利益,不考慮朝廷大局的做法也頗有些不以為然。
他便勸父親道:“父親,裴旻這樣做其實也是一定道理,自從李隆基用內閣大學士從宮中發詔,削弱中書門下之權後,相權便一直處於弱勢狀態,李慶安以軍閥的姿態強勢入主中原,如果將來他即位,必會更加嚴厲的限製相權,而現在皇帝年幼,正是政事堂重新建立製度之時,如果真等李慶安掃平天下,順勢登基後,那時再來強化相權,恐怕就為時已晚,所以在這緊要關頭,裴旻和政事堂決不能退讓。”
“你懂個屁!”
裴遵慶臉脹得通紅,直著脖子吼了起來,“什麽重建相權,政事堂什麽時候掌過軍權?他裴旻一介書生,他以為籠絡個郭子儀就能和李慶安對抗嗎?他以為所有人都在支持他嗎?愚蠢啊!那張筠是什麽人,他會支持裴旻?打了這麽多年交道,還沒有一點教訓,張筠是在順水推舟,把那個蠢貨推進深淵,他想進深淵也就罷了,卻還要連累裴家,連累我的孫女,愚蠢啊!沒有見過這麽愚蠢之人。”
“那父親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
裴遵慶重重地歎了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這才緩緩對兒子道:“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張筠已經把裴旻出賣了,現在看似平靜,但我已經嗅到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先兆,我估計這次裴旻難保了,就算暫時不倒,恐怕他的右相之位也做不長久了。”
“真的有那麽嚴重嗎?”
裴揚還有些不相信道:“父親是不是太高看李慶安了?”
裴遵慶怔怔地看著兒子,他沒想到兒子會說出這種話,他想怒卻又怒不出來,隻得耐著性子對兒子道:“你和裴旻一樣,骨子裏都有世家子弟那種清高自傲的毛病,你們都看不起李慶安,以為他不過是一方軍閥,靠軍事強勢才得今天的地位,你們都太自以為是了,我隻告訴你一件事,你可知道為什麽崔渙明明被李慶安扳倒了,可後來他為什麽又重新入主政事堂?你知道這裏麵的內幕嗎?”
裴揚眉頭一皺道:“難道不是李慶安後來和李亨妥協的結果?”
“妥協?哼!”
裴遵慶冷哼了一聲道:“如果是李亨的意思,那崔渙後來為什麽變成了相國黨,你想過嗎?”
裴揚有些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是......”
“你明白了吧!其實李慶安在扳倒崔渙後,又私下籠絡了此人,先狠狠教訓他,又給他好處,這樣就把崔家抓到了自己手中,然後再同意和裴家聯姻,將崔、裴兩家玩弄於股掌之中,你再想想看,他為什麽會突然調崔平入京,出任門下侍郎,崔平是什麽人?”
裴揚忽然反應過來了,崔平是崔寓之子,崔家嫡係,因和家族之長崔渙關係不好,而三年不得祭祖,他脫口而出,“我明白了,李慶安是要讓崔平取代崔渙!”
“你明白了吧!這是什麽,這就是帝王之術。”
“那我們裴家呢?”裴揚驚問道。
這時,裴遵慶的臉上出現了一絲難以察覺的喜色,笑道:“我以為李慶安會調裴冕進京,但他卻調了劉晏,這說明他心中已有裴家的人選了。”
“會不會是裴瑜?”
裴遵慶瞥了兒子一眼,他搖了搖頭,淡淡道:“裴瑜太年輕了,二十年後或許可用,而現在,他需要一個老的、辣的、世故一點的,我兒明白了嗎?”
.......
郭子儀在京中的各項日程活動終於到了尾聲,再過兩天他便要回靈州了,這天下午,他忽然接到政事堂的通知,讓他來紫宸殿參會,繼續商討遷移軍戶一事,郭子儀心中大喜,這件事一直就沒有結論,今天政事堂應該給他一個答複了。
他立刻興衝衝地來到了紫宸殿,商議會堂設置在偏殿內,殿內已經坐了近百名大臣,正五品以上的職官都到了,百官濟濟一堂,甚至連沈太後也出現在殿上的簾幕之後。
郭子儀有點來晚了,有官員引領他坐到一個空位上,郭子儀謙和地向眾人點點頭,坐了下來,他正對麵便是裴旻,隻見他麵沉如水,一臉不悅,郭子儀一怔,他這才發現李慶安也在座,他坐在首位,目光中帶著一種平淡的笑意。
裴旻心中十分無奈,原本是今天討論並通過關內道二萬戶移民遷靈州一事,但李慶安卻終於表態,由於關內道的大量民眾都在參與修建唐直道,而且關內道還有五萬戶民眾要遷徙安西,這些事情都沒有完成,如果現在就遷兩萬戶民眾北上,勢必會影響到唐直道的修建,也會影響到安西的漢化,李慶安便提議,可以原則上同意遷民,但必須要等待唐直道修建結束後才能正式施行,另外,要優先滿足安西的移民,也就是說,至少要等三年之後了。
裴旻明知這是李慶安的緩兵之計,但他也無話可說,畢竟唐直道和安西移民批準在先,他也隻能默默接受了。
這時,殿內傳來一聲清脆的鍾響,會議開始了,主持今天會議的禦史中丞盧奕站起身,先對太後施禮道:“太後,那我們就正式開始了。”
簾幕後的沈珍珠柔聲道:“哀家隻是來旁聽,並不幹政,各位大臣請繼續。”
盧奕又對李慶安點了點頭,這才朗聲道:“今天的會議是由天下兵馬大元帥趙王殿下提議而臨時召開,商量對中原的戰事,下麵會議正式開始。”
聽到這句話,郭子儀的頭腦中‘嗡!’的一聲,不是討論移民之事,而是討論對中原作戰,這是怎麽回事?他向裴旻望去,裴旻苦笑了一聲,表示自己也沒有辦法。
這時李慶安站了起來,他拿出一份奏折對眾人道:“這是河北道易州太守顏真卿今天早上發來急報,安祿山已招胡兵三十萬,連同範陽、盧龍的兵力,號稱五十萬大軍,已經在進行最後的備戰,安祿山的叛亂將隨時爆發,而現在朝廷隻有二十萬大軍,同時還要防禦南唐大軍北上,這樣,抵禦安祿山的叛亂我們將麵麟嚴重的兵力不足,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將安祿山堵在河北,我提議朝廷立即出兵中原,收編李亨留在中原十幾萬軍隊,我已向太後稟報,太後同意了我的方案。”
沈珍珠的臉色有些不自然,其實這種軍國大事她無權幹涉,但李慶安一定要打出她的旗號,她也無可奈何,便朗聲道:“安祿山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如果我們守關中不出,那麽河東道、河南道都將拱手讓給安祿山,那裏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勢必會大大加強安祿山的實力,也給兩地的黎民帶來無盡的災難,所以哀家讚成趙王殿下的提議,將安祿山堵在河北,保護天下黎民,政事堂可以表決。”
這時,張筠第一個舉起手,“臣讚臣太後之見,同意趙王殿下的提議。”
緊接著盧奐和韋滔也舉起了手,“讚成!”
張鎬和王縉沉思了片刻,幾乎是同時舉起了手,這時,政事堂已經五人同意,裴旻和崔渙就算不同意也沒有意義了,支持票已經過半,裴旻也點點頭道:“我也支持禦敵於外。”
“好!”
李慶安接著道:“既然政事堂通過,那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我需要進行軍事部署,我將親自率十萬軍出潼關前往洛陽,收複河南道,而河東道以北雖有我們的兵力,但兵力鮮薄,不足以收複河東全境,更不足以抵禦安祿山東侵。”
說到這,李慶安回頭望向郭子儀道:“我提議,郭老將軍可兼河東元帥,率朔方大軍收複河東,抵禦安祿山東侵!”
就在政事堂的秘密會議結束後沒多久,一輛馬車便迅速駛出了大明宮,馬車裏坐著左相張筠,他眯著眼望著車窗外,若有所思,誰也不知道他在想什麽?
馬車在出了大明宮後便慢了下來,就像散步一般,緩緩在大街上行走,張筠還是有點拿不定主意。
他就像一個極為精明的商人,隨時隨地都在捕捉商機,早上的政事堂會議使他意外地發現了裴旻的秘密,原來裴旻和李慶安之間也有不合拍的地方,裴旻竟然想讓郭子儀投靠政事堂,而不是李慶安,這太讓張筠驚訝了。
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機會,這是一個扳倒裴旻,他可取而代之為右相的機會。
多年來,升為右相從來都是張筠最大的期盼,從李林甫時代起,他便一直盼望著能取代李林甫,但最後取代李林甫的是楊國忠,而不是他張筠,這讓張筠失望異常,隨著朝局的不斷變幻,他也不停調整著自己的立場和位置,最後他選擇了李慶安,他已意識到李慶安將長期主宰大唐政權。
張筠和裴旻從來都不是盟友,包括現在也不是,和裴旻相比,張筠更像一個政客,事實上他就是一個政客,投機、奪權、發動權力鬥爭,這都是他所擅長,正是他的這種善於投機的手段,才使張筠成為中唐政壇上的不倒翁,至於維護相權,限製君權,他不感興趣。
馬車已經緩緩走到了朱雀大街,這時,張筠的心中也漸漸拿定了主意,這個機會他決不能放過。
想到這,張筠手一招,一名心腹侍衛上前,道:“請相國吩咐!”
“你去一趟城外的大營,找到李慶安,告訴他......”
.......
世間沒有不透風的牆,政事堂召開關於朔方軍的秘密會議的消息還是被有心人傳送到了李慶安的耳中,盡管李慶安不知道會議的具體內容,但他認為秘密召開會議的本身就很有問題,政事堂想要做什麽?想收編郭子儀的軍隊嗎?
如果說郭子儀不願屈服的態度讓李慶安還所有敬佩,那政事堂對此事的曖昧態度就讓李慶安心中生出了一絲警惕。
或許是李慶安長安在邊疆的緣故,他對政事堂的各種政務流程並不是很清楚,但有一個原則他一直牢牢把握,那就是軍權,他什麽權力都可以暫時放給政事堂,唯獨軍權是牢牢抓在他手中。
李慶安背著手在大帳中慢慢踱步,郭子儀的進京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政事堂的態度卻是在他的意料之外,他還以為裴旻要先來和他商量呢!結果不是,裴旻竟然想繞過他李慶安,直接指揮軍隊了。
李慶安不由冷笑了一聲,裴旻也未免太心急了一點吧!過早地露出了他的意圖。
一個郭子儀事件卻意外地暴露出了他和政事堂之間的某種不協調,不知他是不是要感謝郭子儀進京呢?
這時,大帳外傳來了士兵的稟報:“大將軍,右相國來了,要見大將軍。”
李慶安點點頭道:“讓他進來!”
雖然此時李慶安心中對裴旻充滿了不滿,但他同樣不相信張筠,張筠這種暗箭傷人的伎倆令他更加警惕,他需要將事情問清楚了,這究竟是誰的意思?
片刻,裴旻在兩名親兵的引領下,心情忐忑地走了進來,李慶安對他的態度從來都是十分敬重,每次都會親自迎接出來,而現在他不僅不出迎,而且居然連個‘請’字都沒有,裴旻已經敏感地意識到,李慶安很可能已經知道政事堂開會商討朔方軍之事了。
一進大帳,隻見李慶安坐在大帳的帥座之後,目光冷冷地望著他,他心中一陣顫抖,連忙上前施禮道:“我有事和大將軍商量,特來拜訪!”
“坐吧!”
李慶安手一指旁邊的椅子,態度十分冷淡,裴旻整理一下衣冠,坐了下來,此時他心情已經平靜下來了,他是堂堂正正來見李慶安,無愧於心。
“裴相國,聽說上午政事堂討論了朔方軍之事,是這樣嗎?”
裴旻心中暗暗一歎,朝廷百官想擰成一股繩是多麽艱難,總是會存有異心者,不知道這一次又是誰向李慶安告了密?
李慶安目光冷厲,使他已經無暇多想,便挺直了腰道:“大將軍說得沒錯,上午政事堂確實討論了朔方軍之事。”
“哼!裴相國不認為政事堂在越權嗎?”
裴旻知道李慶安會這樣問,他正顏道:“如果大將軍是這樣想,那大將軍就錯了,政事堂並沒有討論朔方的軍務,而是在討論郭子儀關於申請遷兩萬關內道民戶赴靈州的事情,我想我們並沒有越權,這確實是政事堂所管轄,就像大將軍欲遷三十萬戶內地民眾赴安西一樣,當時也是政事堂討論決定。”
裴旻鑿鑿之詞並沒有改變李慶安的定論,他緩緩道:“裴相國,我希望你能明白我所做出的讓步,我以天威之態入主關中,並沒有一腳踏上含元殿,也沒有自封為監國,更沒有獨占政事堂,政事堂的七名成員都是眾望所歸,相反,我並沒有以軍權壓政權,沒有幹涉政事堂的行權,我希望我的讓步能使大唐政局能夠保持一種平穩,這是一種平衡,是我們軍政雙方之間的一種默契,如果政事堂要打破這種平衡,要毀壞這種默契,那麽裴相國,我會很遺憾地告訴你,我要解散政事堂,讓百官重新推薦新相,裴相國願意這樣嗎?”
李慶安的話語中帶著一種咄咄威脅,讓裴旻心中也十分無奈,便道:“大將軍不幹政事的心胸讓我們十分敬佩,我們也沒有對大將軍不敬的意思,但是遷關內道民眾赴一事,確實是政事堂地職責所在,當然,遷移民眾也會涉及到軍方,所以上午我們並沒有做出什麽決定,而是認為最好也聽一聽大將軍的意見,這就是我現在前來拜訪大將軍的目的。”
說完,裴旻取出了郭子儀的奏折,遞給旁邊的親兵,親兵們轉給了李慶安,李慶安拾起奏折翻了翻,確實和裴旻說的差不多,不過裏麵還是有些細節和他有關,比如郭子儀希望將位於延州黃河西岸的烽火台一直延伸到朔方,以防止安祿山再次進犯關內道,這個就是他李慶安所管轄的軍務。
不過李慶安也沒有多說什麽,他把奏折往桌上一推,還給了裴旻,他淡淡道:“既然郭子儀一心要向政事堂稟報,那我也沒有辦法,他是朔方軍,我過問不了他的事情,這件事我不想知道,裴相國也不用再和我商量,好了,沒有什麽事情,裴相國請回去吧!我還有軍務在身,就不留裴相國多坐了。”
裴旻暗暗歎息一聲,盡管李慶安態度強硬,但他並不想讓步,他見無法再談下去,隻得起身道:“那好吧!我就告辭了。”
李慶安一語不發,待裴遠告辭離去,他慢慢走到帳門前,望著裴旻的背影走遠,他輕輕歎了口氣,“良臣高士,可惜不合時宜!”
.......
接下來兩天所發生的事情,都在郭子儀的日程計劃之中,郭子儀覲見了新帝和太後,向政事堂正式述職,拜訪了京中的一些退仕元老,但他始終沒有來見李慶安一麵,在他日程計劃中沒有和李慶安會麵的安排。
但李慶安也沒有過問郭子儀的任何事情,就仿佛郭子儀進京和他沒有任何關係,不過蹊蹺之事也同樣發生,第二天上午,政事堂任命河西節度府長史崔平被任命為門下侍郎,安西鑄錢使劉晏被任命為戶部侍郎判度支郎中。
就在眾人以為這是政事堂向李慶安讓步之時,另一個更讓人感興趣的消息傳出:原本李慶安應在第二天迎娶裴婉兒,正式和裴家聯姻,卻被李慶安以等待吉日為由,無限期地擱置了,他不說,就沒有人知道他的吉日究竟是何時?
裴府內,寧州太守裴揚向父親轉述了他從親家中書侍郎盧奐那裏得到的消息,裴揚的兒子裴俊便是娶了盧奐之女,盧奐告訴他,他的族兄右相國裴旻率率領政事堂眾相國,在郭子儀之事上和李慶安對抗。
“父親,盧侍郎說這件事表麵上看似無風無波,但實際上暗流激蕩,李慶安對此事非常惱火,他和裴旻已經翻了臉。”
“我就知道是他在壞裴家大事!”
裴遵慶氣得狠狠一拍桌子,‘砰!’地一聲巨響,桌上的筆墨紙硯也跟著跳起來,他恨得牙根直癢,咬牙切齒道:“這個人自命清高,真以為政事堂的權力至高無上嗎?哼!我們裴家早晚會死在他手上。”
裴揚就是裴婉兒的父親,他是回京參加伯父裴寬的九九祭。正好遇到了此事,雖然父親裴遵慶深恨裴旻,但裴揚卻在一定程度上讚成裴旻的做法,他對父親一心隻考慮家族利益,不考慮朝廷大局的做法也頗有些不以為然。
他便勸父親道:“父親,裴旻這樣做其實也是一定道理,自從李隆基用內閣大學士從宮中發詔,削弱中書門下之權後,相權便一直處於弱勢狀態,李慶安以軍閥的姿態強勢入主中原,如果將來他即位,必會更加嚴厲的限製相權,而現在皇帝年幼,正是政事堂重新建立製度之時,如果真等李慶安掃平天下,順勢登基後,那時再來強化相權,恐怕就為時已晚,所以在這緊要關頭,裴旻和政事堂決不能退讓。”
“你懂個屁!”
裴遵慶臉脹得通紅,直著脖子吼了起來,“什麽重建相權,政事堂什麽時候掌過軍權?他裴旻一介書生,他以為籠絡個郭子儀就能和李慶安對抗嗎?他以為所有人都在支持他嗎?愚蠢啊!那張筠是什麽人,他會支持裴旻?打了這麽多年交道,還沒有一點教訓,張筠是在順水推舟,把那個蠢貨推進深淵,他想進深淵也就罷了,卻還要連累裴家,連累我的孫女,愚蠢啊!沒有見過這麽愚蠢之人。”
“那父親說,我們現在該怎麽辦?”
裴遵慶重重地歎了口氣,強迫自己冷靜下來,這才緩緩對兒子道:“如果我沒有猜錯的話,張筠已經把裴旻出賣了,現在看似平靜,但我已經嗅到了暴風雨來臨前的先兆,我估計這次裴旻難保了,就算暫時不倒,恐怕他的右相之位也做不長久了。”
“真的有那麽嚴重嗎?”
裴揚還有些不相信道:“父親是不是太高看李慶安了?”
裴遵慶怔怔地看著兒子,他沒想到兒子會說出這種話,他想怒卻又怒不出來,隻得耐著性子對兒子道:“你和裴旻一樣,骨子裏都有世家子弟那種清高自傲的毛病,你們都看不起李慶安,以為他不過是一方軍閥,靠軍事強勢才得今天的地位,你們都太自以為是了,我隻告訴你一件事,你可知道為什麽崔渙明明被李慶安扳倒了,可後來他為什麽又重新入主政事堂?你知道這裏麵的內幕嗎?”
裴揚眉頭一皺道:“難道不是李慶安後來和李亨妥協的結果?”
“妥協?哼!”
裴遵慶冷哼了一聲道:“如果是李亨的意思,那崔渙後來為什麽變成了相國黨,你想過嗎?”
裴揚有些明白了,“父親的意思是......”
“你明白了吧!其實李慶安在扳倒崔渙後,又私下籠絡了此人,先狠狠教訓他,又給他好處,這樣就把崔家抓到了自己手中,然後再同意和裴家聯姻,將崔、裴兩家玩弄於股掌之中,你再想想看,他為什麽會突然調崔平入京,出任門下侍郎,崔平是什麽人?”
裴揚忽然反應過來了,崔平是崔寓之子,崔家嫡係,因和家族之長崔渙關係不好,而三年不得祭祖,他脫口而出,“我明白了,李慶安是要讓崔平取代崔渙!”
“你明白了吧!這是什麽,這就是帝王之術。”
“那我們裴家呢?”裴揚驚問道。
這時,裴遵慶的臉上出現了一絲難以察覺的喜色,笑道:“我以為李慶安會調裴冕進京,但他卻調了劉晏,這說明他心中已有裴家的人選了。”
“會不會是裴瑜?”
裴遵慶瞥了兒子一眼,他搖了搖頭,淡淡道:“裴瑜太年輕了,二十年後或許可用,而現在,他需要一個老的、辣的、世故一點的,我兒明白了嗎?”
.......
郭子儀在京中的各項日程活動終於到了尾聲,再過兩天他便要回靈州了,這天下午,他忽然接到政事堂的通知,讓他來紫宸殿參會,繼續商討遷移軍戶一事,郭子儀心中大喜,這件事一直就沒有結論,今天政事堂應該給他一個答複了。
他立刻興衝衝地來到了紫宸殿,商議會堂設置在偏殿內,殿內已經坐了近百名大臣,正五品以上的職官都到了,百官濟濟一堂,甚至連沈太後也出現在殿上的簾幕之後。
郭子儀有點來晚了,有官員引領他坐到一個空位上,郭子儀謙和地向眾人點點頭,坐了下來,他正對麵便是裴旻,隻見他麵沉如水,一臉不悅,郭子儀一怔,他這才發現李慶安也在座,他坐在首位,目光中帶著一種平淡的笑意。
裴旻心中十分無奈,原本是今天討論並通過關內道二萬戶移民遷靈州一事,但李慶安卻終於表態,由於關內道的大量民眾都在參與修建唐直道,而且關內道還有五萬戶民眾要遷徙安西,這些事情都沒有完成,如果現在就遷兩萬戶民眾北上,勢必會影響到唐直道的修建,也會影響到安西的漢化,李慶安便提議,可以原則上同意遷民,但必須要等待唐直道修建結束後才能正式施行,另外,要優先滿足安西的移民,也就是說,至少要等三年之後了。
裴旻明知這是李慶安的緩兵之計,但他也無話可說,畢竟唐直道和安西移民批準在先,他也隻能默默接受了。
這時,殿內傳來一聲清脆的鍾響,會議開始了,主持今天會議的禦史中丞盧奕站起身,先對太後施禮道:“太後,那我們就正式開始了。”
簾幕後的沈珍珠柔聲道:“哀家隻是來旁聽,並不幹政,各位大臣請繼續。”
盧奕又對李慶安點了點頭,這才朗聲道:“今天的會議是由天下兵馬大元帥趙王殿下提議而臨時召開,商量對中原的戰事,下麵會議正式開始。”
聽到這句話,郭子儀的頭腦中‘嗡!’的一聲,不是討論移民之事,而是討論對中原作戰,這是怎麽回事?他向裴旻望去,裴旻苦笑了一聲,表示自己也沒有辦法。
這時李慶安站了起來,他拿出一份奏折對眾人道:“這是河北道易州太守顏真卿今天早上發來急報,安祿山已招胡兵三十萬,連同範陽、盧龍的兵力,號稱五十萬大軍,已經在進行最後的備戰,安祿山的叛亂將隨時爆發,而現在朝廷隻有二十萬大軍,同時還要防禦南唐大軍北上,這樣,抵禦安祿山的叛亂我們將麵麟嚴重的兵力不足,為了解決兵力不足的問題,同時也為了將安祿山堵在河北,我提議朝廷立即出兵中原,收編李亨留在中原十幾萬軍隊,我已向太後稟報,太後同意了我的方案。”
沈珍珠的臉色有些不自然,其實這種軍國大事她無權幹涉,但李慶安一定要打出她的旗號,她也無可奈何,便朗聲道:“安祿山狼子野心,世人皆知,如果我們守關中不出,那麽河東道、河南道都將拱手讓給安祿山,那裏人口密集,土地肥沃,勢必會大大加強安祿山的實力,也給兩地的黎民帶來無盡的災難,所以哀家讚成趙王殿下的提議,將安祿山堵在河北,保護天下黎民,政事堂可以表決。”
這時,張筠第一個舉起手,“臣讚臣太後之見,同意趙王殿下的提議。”
緊接著盧奐和韋滔也舉起了手,“讚成!”
張鎬和王縉沉思了片刻,幾乎是同時舉起了手,這時,政事堂已經五人同意,裴旻和崔渙就算不同意也沒有意義了,支持票已經過半,裴旻也點點頭道:“我也支持禦敵於外。”
“好!”
李慶安接著道:“既然政事堂通過,那作為天下兵馬大元帥,我需要進行軍事部署,我將親自率十萬軍出潼關前往洛陽,收複河南道,而河東道以北雖有我們的兵力,但兵力鮮薄,不足以收複河東全境,更不足以抵禦安祿山東侵。”
說到這,李慶安回頭望向郭子儀道:“我提議,郭老將軍可兼河東元帥,率朔方大軍收複河東,抵禦安祿山東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