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碩道:“不查清戶籍來曆,外地人沒有這麽容易就在咱們村定居,他們經過衙門才落戶在咱們村子,大海在衙門裏交遊廣闊,知道後跟我說了一聲,我托他查的。”
大青山村祖祖輩輩都是本地人,百年來沒來過外人定居此處,猛地來了一對衣著華貴氣度不俗的夫妻,又都長得鮮花一般標致嫵媚,和其他人羨慕其有錢羨慕其打扮不同,張碩首先就是打聽他們的來曆身份,免得給村裏招來禍患。
他去江南那一兩個月,聽說大戶人家常有逃奴之事發生,大戶人家養的戲子不到年老色衰的地步幾乎不允許贖身,就算年老色衰了還要留在班子裏教導小戲子等等。
因此,他托了趙大海,趙大海又托了衙門裏負責此事的差役,詳細審問了江玉堂和方麗娘一番,又見了江玉堂和方麗娘脫籍的文書等,方才確定二人的身份。關於二人的身份,他們花了大價錢拜托衙門裏的差役不要透露,說是想在不認識他們的地方清清靜靜過日子。
秀姑聽完,垂頭沉思片刻,忽而搖頭道:“江玉堂我沒見過,不知是什麽樣的人,但是依我看來,方麗娘不像是丫鬟出身。明月姑娘你我都見過,她還是王老太太身邊的大丫鬟呢,論及舉手投足間的姿態氣度,仍較方麗娘遜色幾分。”
方麗娘有一種頤指氣使的氣度,她極力壓抑,卻壓不住眉宇間的三分傲氣,和張三嬸說話,來自己家拜見,哪怕她語音再溫柔可親,態度上仍然透著一股睥睨之色。
不過,萬事不能確定,她有可能出身比王家更高貴、比明月更得主子寵愛的大丫鬟。
事不關己,自己又不想從她身上得到好處,秀姑跟張碩談過之後便把這件事拋到九霄雲外,一心一意地在家養胎,出去轉悠時從不去江家門口,偶爾在三堂叔家碰見方麗娘,她略站片刻就找借口回家,並不深交。
不知是和三堂叔家住得近,還是張三嬸生性熱情,方麗娘和張三嬸走得越發近了,張三嬸做什麽事都帶著她,她來自己家買肉三回中有一回送給張三嬸。
村裏其他人深羨張三嬸得到的好處,又未見過方麗娘這樣的人品相貌衣著打扮,許多人倒是經常上門,明著說是向方麗娘說明村裏的大小事情,實際上是想得好處,光是江玉堂家裏經常擺著從縣城裏買來的糕點就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了。
江家的富貴,大大轉移了村中百姓對張家的豔羨。
秀姑在村裏轉悠兩圈就察覺到了村裏與以往不同的氣氛,可能是因為戰事影響,可能是因為絕收影響,許多百姓的臉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陰影。
江玉堂和方麗娘的到來,並沒有驅散這份陰影。
尋常百姓之家本就少有積餘,僅有的積蓄花在一年的戰亂之中,如今沒了錢,又絕了收,光靠夏季那一點子交過稅留過種又種下地剩下的糧食,怎麽活得下去?麥苗眼看著也不如去年。縱然城裏糧價降了,他們也沒錢去買,冬天活少人多,三五天找不到一份工。
在這種情況下,秀姑遛彎都不敢出門了,隻在前後院子裏走動。
蘇母來探望她的時候,她特地問明家中有無存糧,蘇母回答說他們這一回把銅錢兌換銀子,淨賺了二十五兩,老蘇頭當即就吩咐他們拿出十兩來購買糧食,都存在地窖裏了。
“咱們都吃過戰亂災荒的苦頭,這手裏不能沒有的就是糧食。”蘇母臉上露出一抹笑容,多虧了女兒出嫁前給的銀子,多虧了公爹有魄力兌換銀錢,他們家才有餘錢購買大量糧食,不然,光靠夏天收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
“咱家糧食夠吃就好,錢放著可不能生錢,該買糧食時就得買。”以後娘家不挨餓,秀姑就放心多了,雖說她心裏惦記著娘家,可也不能經常拿夫家的糧食養活他們。
“誰不曉得?等到戰亂災荒年代,有錢都沒處買糧。村裏隨便拉一個人來問,都有這份見識,可惜大夥兒日子不好過,年年少有節餘,雖有心,卻無力。”蘇母歎息一聲,話題一轉,道:“我外孫子的衣裳包被都準備好了?尿戒子撕好了?我跟你大嫂扯了幾尺布,又買了幾斤棉花,給我外孫子做了兩身棉衣、一塊包被和一件披風,我給你帶來了。”
蘇母一邊說,一邊打開隨身帶來的包袱,露出包在裏頭的大紅碎花包被和大紅披風,小棉襖小棉褲也都是紅色碎花棉布做的,顯得十分喜慶。
紅男綠女,為求好彩頭,蘇母全部都用紅色。
見衣裳包被針腳綿密整齊,線頭悉數藏了進去,秀姑感動道:“娘和大嫂費心了。”
早在幾個月前她就準備好了,繈褓、包被、披風、單夾棉衣和尿戒子等,所用布料都是細棉布,用開水反複煮過曬幹,棉花也接連曬了好幾日,做好後單獨收在一個箱子裏,等臨盆前再把貼身的小衣服和尿戒子煮一遍。
其實嬰兒穿舊衣服比較好,舊衣服經過別人的穿用,布料變得十分柔軟,不會磨傷嬰兒嬌嫩的皮膚,而且村裏的講究就是大的穿過小的繼續穿。
張家倒是有壯壯小時候穿過用過的衣裳包被尿戒子,比別人家用的好些,可惜老張和張碩不經心,早就爛得不能用了,滿倉、糧山和添福三個娃兒穿過的衣服差不多也都不能穿了,至於外人,秀姑不太放心,誰知道幹淨不幹淨,倒不如用新的。
蘇母細細問明所備之物,又問穩婆已經請好了,是村裏最好的穩婆,四色禮都送過了,隻等臨盆時請進門,一切萬事俱備,她方放心離去。
張碩見了蘇母送來的衣裳包被,十分感激嶽母的用心。
又過了幾日,村裏百姓越發麵黃肌瘦了,比打仗那時候還顯得有氣無力,常常能看到村民成群結隊地上山、進城。上山找吃的,進城找活計,哪怕抓到幾隻麻雀鵪鶉也能打打牙祭,做工賺十文錢也能買一斤半的糙米。
十來座山頭位於大青山西邊十幾裏處,大多是光禿禿的石頭山,最高不過百丈,山林之中茅草之叢雖能偶遇野雞野兔子,數量卻不多,而且不太容易抓到。
村裏的艱難同樣影響了張碩的生意。
能收到豬的時候生意就好,凡是他收的豬,殺掉後基本都能賣掉,主要是他殺豬的手藝好,主簿、縣丞這些人家都成了他的大主顧,雖然要的數量不如李家,可是一天幾斤十幾斤地割,三五家就買走一頭豬的肉了。
外地糧食流入桐城,糧食賤了,豬肉跟著便宜了不少,可惜百姓之家卻沒有餘糧,喂不起豬,張碩一天能收到兩頭豬就不錯了,有時候一頭豬都收不到。
為此,他不得不跑得遠一些,有時候跑遠了都收不到合適的豬。
這日因昨天沒收到豬他就沒去城裏,次日殺兩頭豬去賣肉時,就見林主簿家的吉祥匆匆跑來,“我的張大哥,你昨兒咋沒來?”
“咋了這是?我前兒沒收到豬,家裏預留的幾頭豬都殺光了,隻剩三五個豬崽子,我就沒進城。”張碩一臉歉然,“這一年因打仗養的豬本就少,秋天又絕了收,誰用金貴的糧食養活牲畜家禽?我去收豬經常空著手回來,不夠肥大的豬我又不想收,前幾回家裏有肥豬勉強支撐了過去,最近恐怕時有時無了。”
收不到豬,他就掙不來錢了,張碩滿心抑鬱。
要想恢複從前的生意,至少得緩兩年,保證明年收成好,他才能天天收到毛豬。不然,生意就不好做了,一頭豬至少得養一年才能出欄,多則一年半至兩年。看來,他得再找個賺錢的路子才行,不能一條路被堵死了就不找第二出路。
張碩心裏盤算著,他是一家之主,得讓家中老小一直過著好日子。
“張大哥,先給我割十斤好肉,後臀尖和五花肉各一半。”吉祥說完要求,道:“昨兒大哥沒來,我去買了別家的豬肉,拿回來叫廚房裏做,就是沒大哥你殺的豬肉顯得香,小少爺吃一口就往外吐,哇哇大哭,幸虧前兒在你這買的肉剩了小半斤,才又重新做了一碗扣肉應付過去。我們太太說了,以後都在你這裏買肉,年底了,莊子上送租子過來,我們太太嫌風幹豬羊不新鮮,今年就讓他們送活豬活羊和活的雞鴨鵝,趕在城外的莊子裏派人喂養,以後一天送一頭活豬進城,或者活羊,請你去殺,一頭給你兩百工錢。”
張碩眼睛一亮,笑道:“多謝主簿夫人賞識,到時候跟我說一聲就是。”
他最近收不到豬,以後也難,正愁生意不好做,現在真是打瞌睡有人來送枕頭。靠殺豬手藝掙錢很不錯,一頭豬兩百錢,趕得上自己殺豬賣肉的淨利了。他手藝熟練,就像庖丁解牛,每回殺豬時豬血放得幹幹淨淨,並不凝在肉裏,因此吃起來香而好吃。
百姓之家缺糧沒養豬,可是大戶人家不一樣啊,他們缺啥都不會缺糧食。像李家這樣的人家,莊子裏年年都喂養大批牲畜家禽,糧食都跟不要錢似的,然後殺了做成風幹豬羊送進府。每年這段時間自己生意就不好做,等到進臘月他們想著新鮮肉吃了才會日日要豬。
不過,張碩生出一絲疑問,“吉祥兄弟,你們這樣的大戶人家莊子裏難道沒有殺豬的把式?做成風幹豬羊都得殺了再做,哪能用得到我?”用自己家的人,連工錢都不用付。
吉祥笑道:“別說,他們的手藝真不如張大哥你,今年夏天有段時日大哥不是沒賣肉嗎?我們太太叫城外莊子裏送殺好的豬,味兒就不如大哥殺的豬肉好,倒比昨兒吃的強些。可惜,我們小少爺向來挑剔,略差一點都不肯吃,到時候隻好有勞大哥了。”
“說什麽有勞?我求之不得,這可是賺錢的生意。”
聽他答應,吉祥付了錢,笑眯眯地拎著肉走了。
年底張碩不用往李家送豬肉,兩日後還沒賣完肉,林主簿家就來找他去殺豬了,當場付了兩百錢,城中其他大戶見狀,有些人家紛紛效仿,請張碩去殺豬。當然不是城中所有的大戶人家,張碩還沒那份本事,也就五六家,多則七八家。
後來,他們嫌在自己家後院殺豬叫太難聽,滿是血腥氣,直接叫人把豬運到豬肉鋪子了裏請張碩宰殺,至於豬血豬下水等有些人家直接就不要了,張碩放在鋪子裏賣,淨賺。
這門生意挺紅火,張碩經常沒賣完肉就有人送豬過來。
老張索性就進城看鋪子,讓他專心殺豬。
秀姑覺得張碩真懂得變通,別的屠戶還在收豬賣肉,三五天收到一頭豬,他就跟許多大戶人家出來采買的管事小廝套上了交情,生意一日比一日好。大戶人家的肉消耗得很厲害,畢竟頓頓都能見肉,像林主簿這樣全家上下二十來人,一天半就會消耗掉一頭豬,如李家上下一二百口子人,不吃風幹雞鴨鵝豬羊的話,哪天不殺兩三頭豬?
給各家殺豬後張碩才知道,李家以前每日買一頭豬,新鮮肉基本專供主子們,下人們有的能吃到新鮮肉,大多數則是吃年底各莊子送來的風幹肉。
張碩了解到,這些人家圈養在城外莊子裏的豬,多則百頭,少則數十頭,說等殺完了再叫其他地方的莊頭送來,也雇了附近的村民喂養,每日消耗掉的糧食比大青山村一個村子所有人吃的糧食都多,虧得他們舍得,玉米麵、麥麩、豆餅、紅薯幹都拿來喂豬。
有那更精細的人家,拿細麵、白菜、白米湯等精貴物事摻著麥麩玉米麵豆餅紅薯幹這些雜糧煮開兌稀喂豬,不用潲水,說這樣喂出來的豬肉質細嫩而幹淨,專門供給主子們吃。
米氏米小蘭能說會道,人又勤快能幹,托人謀了進去,縣太爺家喂豬。
她把褲腿紮緊,舀豬食時,乘人不注意,悄悄抓幾把細麵白米塞在褲腰裏帶回家,一個褲管裏裝一斤半斤,無人發覺,兩斤細麵白米夠他們一家吃了還有剩。
聰明的人顯然不止她一個,十來個村裏被各個大戶人家選上做養豬工的男男女女都這麽做,像米氏這樣遇到喂豬用細麵白米的是少數,但是最差的豬食都是用玉米麵、麥麩、紅薯幹等,他們弄些回來煮稀飯,一家子的嚼用就有了。
秀姑乍聽到這樣的事情,暗暗吃驚,“居然沒有人發現?”
雖然偷竊不是正道,但是饑餓導致村民無所不用其極,她沒有資格做出評判。
張碩道:“為了能長久地幹下去,他們都有分寸,一桶豬食裏抓那麽一兩把,不會貪心不足地多弄,豬少吃了一兩把,誰看得出來?如今,給大戶人家喂養牲畜是最好的活計了,許多人打破了頭地想進去。莫說喂豬的,就是喂牛喂羊喂雞鴨鵝也一樣是好活計,米氏的相公蘇勝蘇大哥喂牛時弄到不少玉米麵回來。”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村民,哪怕平時積怨再深,對方有幸做了工而自己沒有,他們都不會向那些大戶人家的管事告狀,因為他們也想進去弄糧食。如果大戶人家的管事知道了,就算辭退了先前的人,他們這些後來上工的有人時常檢查,誰都弄不成了。
秀姑歎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古以來並不少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碩品味片刻,不覺點了點頭,“這話真有道理,許多百姓吃不上飯,大戶人家卻用來喂養牲畜家禽。”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碩品味片刻,不覺點了點頭,“這話真有道理,許多百姓吃不上飯,大戶人家卻用來喂養牲畜家禽。”
天壤之別,真是天壤之別。
張碩跟妻子說過後,依然進城給大戶人家殺豬,最近老張出馬,好多天都沒收到一頭毛豬,好在許多大戶人家自己莊子裏養了豬,城裏的需求量就少了七成,而張碩最近不靠賣肉為生,而是靠給人殺豬賺錢,因此不大在意。
“張兄弟,東市那邊有人從外地運了不少殺好的豬來,賣得可便宜了,好肉二十五文錢一斤,你不和老張叔弄點回來放在鋪子裏賣?”隔壁的於掌櫃見到張碩開門就這麽說道。
張碩詫異道:“好肉二十五文一斤?怎麽這麽便宜?”
於掌櫃解釋道:“我去看了,都是好肉,豬下水更便宜,他們運了許多過來,說是他們那邊賣不掉,所以來咱們這裏賣。反正冬天的肉放得住,他們賣得便宜,不少人都去買呢,免得等到年下三十幾文錢都買不到肉,現在的豬太少了。”
他就是特地趕回家拿錢去買肉,問張碩去不去。
張碩搖頭拒絕道:“不去,外地運來的豬肉誰知幹淨不幹淨?不是我自己掌眼買回來殺的豬,我不放心。這些外來的肉我買了賣出去,主顧們吃壞了肚子找我算賬我該怎麽辦?倒不如我給人殺豬賺工錢來得實惠。於掌櫃,自古以來便宜無好貨,你謹慎點兒。”
“那好,你等著殺豬,我自個兒去。”於掌櫃說不動他,就自己去了。
張碩沒勸住他,就跟於掌櫃出門後才進鋪子的於娘子說了一聲。
他在這裏買肉多年,覺得於娘子更實誠些,也更精明。
於娘子一聽,當即豎眉道:“張兄弟們,俺信你的話,等老於回來,瞧我不揍他一頓,他怎麽就不想想,世上可沒有便宜的好事!與其買那些不知根底的,還不如在這裏買,你給大戶人家殺豬,他們好些人家都不要下水呢。”
於掌櫃回來,於娘子果然揍了他一頓,硬是丟了來買張碩給人殺豬得的豬下水。
於掌櫃暗暗抱怨張碩多事,張碩一笑置之,晚間回家就聽秀姑說村裏有外地人拉著板車來賣豬肉,竟便宜得很,好些人家都買了。
大青山村祖祖輩輩都是本地人,百年來沒來過外人定居此處,猛地來了一對衣著華貴氣度不俗的夫妻,又都長得鮮花一般標致嫵媚,和其他人羨慕其有錢羨慕其打扮不同,張碩首先就是打聽他們的來曆身份,免得給村裏招來禍患。
他去江南那一兩個月,聽說大戶人家常有逃奴之事發生,大戶人家養的戲子不到年老色衰的地步幾乎不允許贖身,就算年老色衰了還要留在班子裏教導小戲子等等。
因此,他托了趙大海,趙大海又托了衙門裏負責此事的差役,詳細審問了江玉堂和方麗娘一番,又見了江玉堂和方麗娘脫籍的文書等,方才確定二人的身份。關於二人的身份,他們花了大價錢拜托衙門裏的差役不要透露,說是想在不認識他們的地方清清靜靜過日子。
秀姑聽完,垂頭沉思片刻,忽而搖頭道:“江玉堂我沒見過,不知是什麽樣的人,但是依我看來,方麗娘不像是丫鬟出身。明月姑娘你我都見過,她還是王老太太身邊的大丫鬟呢,論及舉手投足間的姿態氣度,仍較方麗娘遜色幾分。”
方麗娘有一種頤指氣使的氣度,她極力壓抑,卻壓不住眉宇間的三分傲氣,和張三嬸說話,來自己家拜見,哪怕她語音再溫柔可親,態度上仍然透著一股睥睨之色。
不過,萬事不能確定,她有可能出身比王家更高貴、比明月更得主子寵愛的大丫鬟。
事不關己,自己又不想從她身上得到好處,秀姑跟張碩談過之後便把這件事拋到九霄雲外,一心一意地在家養胎,出去轉悠時從不去江家門口,偶爾在三堂叔家碰見方麗娘,她略站片刻就找借口回家,並不深交。
不知是和三堂叔家住得近,還是張三嬸生性熱情,方麗娘和張三嬸走得越發近了,張三嬸做什麽事都帶著她,她來自己家買肉三回中有一回送給張三嬸。
村裏其他人深羨張三嬸得到的好處,又未見過方麗娘這樣的人品相貌衣著打扮,許多人倒是經常上門,明著說是向方麗娘說明村裏的大小事情,實際上是想得好處,光是江玉堂家裏經常擺著從縣城裏買來的糕點就足以讓他們心滿意足了。
江家的富貴,大大轉移了村中百姓對張家的豔羨。
秀姑在村裏轉悠兩圈就察覺到了村裏與以往不同的氣氛,可能是因為戰事影響,可能是因為絕收影響,許多百姓的臉上籠罩著一層淡淡的陰影。
江玉堂和方麗娘的到來,並沒有驅散這份陰影。
尋常百姓之家本就少有積餘,僅有的積蓄花在一年的戰亂之中,如今沒了錢,又絕了收,光靠夏季那一點子交過稅留過種又種下地剩下的糧食,怎麽活得下去?麥苗眼看著也不如去年。縱然城裏糧價降了,他們也沒錢去買,冬天活少人多,三五天找不到一份工。
在這種情況下,秀姑遛彎都不敢出門了,隻在前後院子裏走動。
蘇母來探望她的時候,她特地問明家中有無存糧,蘇母回答說他們這一回把銅錢兌換銀子,淨賺了二十五兩,老蘇頭當即就吩咐他們拿出十兩來購買糧食,都存在地窖裏了。
“咱們都吃過戰亂災荒的苦頭,這手裏不能沒有的就是糧食。”蘇母臉上露出一抹笑容,多虧了女兒出嫁前給的銀子,多虧了公爹有魄力兌換銀錢,他們家才有餘錢購買大量糧食,不然,光靠夏天收的糧食根本就不夠吃。
“咱家糧食夠吃就好,錢放著可不能生錢,該買糧食時就得買。”以後娘家不挨餓,秀姑就放心多了,雖說她心裏惦記著娘家,可也不能經常拿夫家的糧食養活他們。
“誰不曉得?等到戰亂災荒年代,有錢都沒處買糧。村裏隨便拉一個人來問,都有這份見識,可惜大夥兒日子不好過,年年少有節餘,雖有心,卻無力。”蘇母歎息一聲,話題一轉,道:“我外孫子的衣裳包被都準備好了?尿戒子撕好了?我跟你大嫂扯了幾尺布,又買了幾斤棉花,給我外孫子做了兩身棉衣、一塊包被和一件披風,我給你帶來了。”
蘇母一邊說,一邊打開隨身帶來的包袱,露出包在裏頭的大紅碎花包被和大紅披風,小棉襖小棉褲也都是紅色碎花棉布做的,顯得十分喜慶。
紅男綠女,為求好彩頭,蘇母全部都用紅色。
見衣裳包被針腳綿密整齊,線頭悉數藏了進去,秀姑感動道:“娘和大嫂費心了。”
早在幾個月前她就準備好了,繈褓、包被、披風、單夾棉衣和尿戒子等,所用布料都是細棉布,用開水反複煮過曬幹,棉花也接連曬了好幾日,做好後單獨收在一個箱子裏,等臨盆前再把貼身的小衣服和尿戒子煮一遍。
其實嬰兒穿舊衣服比較好,舊衣服經過別人的穿用,布料變得十分柔軟,不會磨傷嬰兒嬌嫩的皮膚,而且村裏的講究就是大的穿過小的繼續穿。
張家倒是有壯壯小時候穿過用過的衣裳包被尿戒子,比別人家用的好些,可惜老張和張碩不經心,早就爛得不能用了,滿倉、糧山和添福三個娃兒穿過的衣服差不多也都不能穿了,至於外人,秀姑不太放心,誰知道幹淨不幹淨,倒不如用新的。
蘇母細細問明所備之物,又問穩婆已經請好了,是村裏最好的穩婆,四色禮都送過了,隻等臨盆時請進門,一切萬事俱備,她方放心離去。
張碩見了蘇母送來的衣裳包被,十分感激嶽母的用心。
又過了幾日,村裏百姓越發麵黃肌瘦了,比打仗那時候還顯得有氣無力,常常能看到村民成群結隊地上山、進城。上山找吃的,進城找活計,哪怕抓到幾隻麻雀鵪鶉也能打打牙祭,做工賺十文錢也能買一斤半的糙米。
十來座山頭位於大青山西邊十幾裏處,大多是光禿禿的石頭山,最高不過百丈,山林之中茅草之叢雖能偶遇野雞野兔子,數量卻不多,而且不太容易抓到。
村裏的艱難同樣影響了張碩的生意。
能收到豬的時候生意就好,凡是他收的豬,殺掉後基本都能賣掉,主要是他殺豬的手藝好,主簿、縣丞這些人家都成了他的大主顧,雖然要的數量不如李家,可是一天幾斤十幾斤地割,三五家就買走一頭豬的肉了。
外地糧食流入桐城,糧食賤了,豬肉跟著便宜了不少,可惜百姓之家卻沒有餘糧,喂不起豬,張碩一天能收到兩頭豬就不錯了,有時候一頭豬都收不到。
為此,他不得不跑得遠一些,有時候跑遠了都收不到合適的豬。
這日因昨天沒收到豬他就沒去城裏,次日殺兩頭豬去賣肉時,就見林主簿家的吉祥匆匆跑來,“我的張大哥,你昨兒咋沒來?”
“咋了這是?我前兒沒收到豬,家裏預留的幾頭豬都殺光了,隻剩三五個豬崽子,我就沒進城。”張碩一臉歉然,“這一年因打仗養的豬本就少,秋天又絕了收,誰用金貴的糧食養活牲畜家禽?我去收豬經常空著手回來,不夠肥大的豬我又不想收,前幾回家裏有肥豬勉強支撐了過去,最近恐怕時有時無了。”
收不到豬,他就掙不來錢了,張碩滿心抑鬱。
要想恢複從前的生意,至少得緩兩年,保證明年收成好,他才能天天收到毛豬。不然,生意就不好做了,一頭豬至少得養一年才能出欄,多則一年半至兩年。看來,他得再找個賺錢的路子才行,不能一條路被堵死了就不找第二出路。
張碩心裏盤算著,他是一家之主,得讓家中老小一直過著好日子。
“張大哥,先給我割十斤好肉,後臀尖和五花肉各一半。”吉祥說完要求,道:“昨兒大哥沒來,我去買了別家的豬肉,拿回來叫廚房裏做,就是沒大哥你殺的豬肉顯得香,小少爺吃一口就往外吐,哇哇大哭,幸虧前兒在你這買的肉剩了小半斤,才又重新做了一碗扣肉應付過去。我們太太說了,以後都在你這裏買肉,年底了,莊子上送租子過來,我們太太嫌風幹豬羊不新鮮,今年就讓他們送活豬活羊和活的雞鴨鵝,趕在城外的莊子裏派人喂養,以後一天送一頭活豬進城,或者活羊,請你去殺,一頭給你兩百工錢。”
張碩眼睛一亮,笑道:“多謝主簿夫人賞識,到時候跟我說一聲就是。”
他最近收不到豬,以後也難,正愁生意不好做,現在真是打瞌睡有人來送枕頭。靠殺豬手藝掙錢很不錯,一頭豬兩百錢,趕得上自己殺豬賣肉的淨利了。他手藝熟練,就像庖丁解牛,每回殺豬時豬血放得幹幹淨淨,並不凝在肉裏,因此吃起來香而好吃。
百姓之家缺糧沒養豬,可是大戶人家不一樣啊,他們缺啥都不會缺糧食。像李家這樣的人家,莊子裏年年都喂養大批牲畜家禽,糧食都跟不要錢似的,然後殺了做成風幹豬羊送進府。每年這段時間自己生意就不好做,等到進臘月他們想著新鮮肉吃了才會日日要豬。
不過,張碩生出一絲疑問,“吉祥兄弟,你們這樣的大戶人家莊子裏難道沒有殺豬的把式?做成風幹豬羊都得殺了再做,哪能用得到我?”用自己家的人,連工錢都不用付。
吉祥笑道:“別說,他們的手藝真不如張大哥你,今年夏天有段時日大哥不是沒賣肉嗎?我們太太叫城外莊子裏送殺好的豬,味兒就不如大哥殺的豬肉好,倒比昨兒吃的強些。可惜,我們小少爺向來挑剔,略差一點都不肯吃,到時候隻好有勞大哥了。”
“說什麽有勞?我求之不得,這可是賺錢的生意。”
聽他答應,吉祥付了錢,笑眯眯地拎著肉走了。
年底張碩不用往李家送豬肉,兩日後還沒賣完肉,林主簿家就來找他去殺豬了,當場付了兩百錢,城中其他大戶見狀,有些人家紛紛效仿,請張碩去殺豬。當然不是城中所有的大戶人家,張碩還沒那份本事,也就五六家,多則七八家。
後來,他們嫌在自己家後院殺豬叫太難聽,滿是血腥氣,直接叫人把豬運到豬肉鋪子了裏請張碩宰殺,至於豬血豬下水等有些人家直接就不要了,張碩放在鋪子裏賣,淨賺。
這門生意挺紅火,張碩經常沒賣完肉就有人送豬過來。
老張索性就進城看鋪子,讓他專心殺豬。
秀姑覺得張碩真懂得變通,別的屠戶還在收豬賣肉,三五天收到一頭豬,他就跟許多大戶人家出來采買的管事小廝套上了交情,生意一日比一日好。大戶人家的肉消耗得很厲害,畢竟頓頓都能見肉,像林主簿這樣全家上下二十來人,一天半就會消耗掉一頭豬,如李家上下一二百口子人,不吃風幹雞鴨鵝豬羊的話,哪天不殺兩三頭豬?
給各家殺豬後張碩才知道,李家以前每日買一頭豬,新鮮肉基本專供主子們,下人們有的能吃到新鮮肉,大多數則是吃年底各莊子送來的風幹肉。
張碩了解到,這些人家圈養在城外莊子裏的豬,多則百頭,少則數十頭,說等殺完了再叫其他地方的莊頭送來,也雇了附近的村民喂養,每日消耗掉的糧食比大青山村一個村子所有人吃的糧食都多,虧得他們舍得,玉米麵、麥麩、豆餅、紅薯幹都拿來喂豬。
有那更精細的人家,拿細麵、白菜、白米湯等精貴物事摻著麥麩玉米麵豆餅紅薯幹這些雜糧煮開兌稀喂豬,不用潲水,說這樣喂出來的豬肉質細嫩而幹淨,專門供給主子們吃。
米氏米小蘭能說會道,人又勤快能幹,托人謀了進去,縣太爺家喂豬。
她把褲腿紮緊,舀豬食時,乘人不注意,悄悄抓幾把細麵白米塞在褲腰裏帶回家,一個褲管裏裝一斤半斤,無人發覺,兩斤細麵白米夠他們一家吃了還有剩。
聰明的人顯然不止她一個,十來個村裏被各個大戶人家選上做養豬工的男男女女都這麽做,像米氏這樣遇到喂豬用細麵白米的是少數,但是最差的豬食都是用玉米麵、麥麩、紅薯幹等,他們弄些回來煮稀飯,一家子的嚼用就有了。
秀姑乍聽到這樣的事情,暗暗吃驚,“居然沒有人發現?”
雖然偷竊不是正道,但是饑餓導致村民無所不用其極,她沒有資格做出評判。
張碩道:“為了能長久地幹下去,他們都有分寸,一桶豬食裏抓那麽一兩把,不會貪心不足地多弄,豬少吃了一兩把,誰看得出來?如今,給大戶人家喂養牲畜是最好的活計了,許多人打破了頭地想進去。莫說喂豬的,就是喂牛喂羊喂雞鴨鵝也一樣是好活計,米氏的相公蘇勝蘇大哥喂牛時弄到不少玉米麵回來。”
凡是知道這件事的村民,哪怕平時積怨再深,對方有幸做了工而自己沒有,他們都不會向那些大戶人家的管事告狀,因為他們也想進去弄糧食。如果大戶人家的管事知道了,就算辭退了先前的人,他們這些後來上工的有人時常檢查,誰都弄不成了。
秀姑歎道:“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古以來並不少見。”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碩品味片刻,不覺點了點頭,“這話真有道理,許多百姓吃不上飯,大戶人家卻用來喂養牲畜家禽。”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張碩品味片刻,不覺點了點頭,“這話真有道理,許多百姓吃不上飯,大戶人家卻用來喂養牲畜家禽。”
天壤之別,真是天壤之別。
張碩跟妻子說過後,依然進城給大戶人家殺豬,最近老張出馬,好多天都沒收到一頭毛豬,好在許多大戶人家自己莊子裏養了豬,城裏的需求量就少了七成,而張碩最近不靠賣肉為生,而是靠給人殺豬賺錢,因此不大在意。
“張兄弟,東市那邊有人從外地運了不少殺好的豬來,賣得可便宜了,好肉二十五文錢一斤,你不和老張叔弄點回來放在鋪子裏賣?”隔壁的於掌櫃見到張碩開門就這麽說道。
張碩詫異道:“好肉二十五文一斤?怎麽這麽便宜?”
於掌櫃解釋道:“我去看了,都是好肉,豬下水更便宜,他們運了許多過來,說是他們那邊賣不掉,所以來咱們這裏賣。反正冬天的肉放得住,他們賣得便宜,不少人都去買呢,免得等到年下三十幾文錢都買不到肉,現在的豬太少了。”
他就是特地趕回家拿錢去買肉,問張碩去不去。
張碩搖頭拒絕道:“不去,外地運來的豬肉誰知幹淨不幹淨?不是我自己掌眼買回來殺的豬,我不放心。這些外來的肉我買了賣出去,主顧們吃壞了肚子找我算賬我該怎麽辦?倒不如我給人殺豬賺工錢來得實惠。於掌櫃,自古以來便宜無好貨,你謹慎點兒。”
“那好,你等著殺豬,我自個兒去。”於掌櫃說不動他,就自己去了。
張碩沒勸住他,就跟於掌櫃出門後才進鋪子的於娘子說了一聲。
他在這裏買肉多年,覺得於娘子更實誠些,也更精明。
於娘子一聽,當即豎眉道:“張兄弟們,俺信你的話,等老於回來,瞧我不揍他一頓,他怎麽就不想想,世上可沒有便宜的好事!與其買那些不知根底的,還不如在這裏買,你給大戶人家殺豬,他們好些人家都不要下水呢。”
於掌櫃回來,於娘子果然揍了他一頓,硬是丟了來買張碩給人殺豬得的豬下水。
於掌櫃暗暗抱怨張碩多事,張碩一笑置之,晚間回家就聽秀姑說村裏有外地人拉著板車來賣豬肉,竟便宜得很,好些人家都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