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他們這邊的風俗,成親後夫妻第一次往娘家送禮特別重要,秀姑和張碩此時名分雖定,卻未曾成親,這份年禮沒有太鄭重,但即使如此,也足夠令人側目。
四條上等五花肉、四隻肥壯公雞、四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四斤白花花的豬油、四斤白糖、四斤酒、四斤點心、四斤紅棗。張碩聽兒子說秀姑最近為了調理身子每天用生薑紅棗煎藥,特地送了四斤精挑細選的大紅棗。
看著搬進來的種種孝敬,蘇母笑得合不攏嘴,節禮多寡代表著親家的態度,節禮越多就說明他們越看重秀姑,自己家也有麵子。
村裏其他人家收到女婿的節禮,頂多就是兩斤肉兩斤酒,哪像張碩這麽闊氣。
別看蘇家日子過得比別人家寬裕,可也缺肉缺油水啊。
王家賞的那些野味他們壓根舍不得吃,一是打算過年吃,二就是留著辦喜事時多幾樣菜,省得再去買了。若不是這幾個月壯壯經常在他們家吃喝,又跟秀姑讀書習字,張家時不時地送些豬肉骨頭下水,他們家仍然和往常一樣吃著清湯寡水。
“哎呀,阿碩,哪裏需要這麽客氣?送這麽些東西,費了不少力氣吧?”蘇母嘴裏抱怨著,心裏卻是高興得不得了,麵上熱情洋溢。
張碩恭敬地回答:“沒費力氣,都是家常吃的。”
家常吃的?
蘇母更高興了,這說明女兒進門後就能享福,“你這孩子太謙虛了!阿碩,跟你阿爺在堂屋裏說話,晌午嚐嚐秀姑的手藝。”
張碩眼睛一亮,充滿了期待。
“我去幫姑姑燒火!”在父親羨慕的目光下,壯壯熟門熟路地跑進廚房。
在蘇家住了這麽久,壯壯少了幾分靦腆,多了一些熟稔。不過他一進廚房就被秀姑趕出來了,借口滿倉讀書會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忙著做飯,讓他幫自己去和滿倉一起讀書,等滿倉遇到不懂的就替自己給他解答。
秀姑的話很有技巧性,壯壯沒聽仔細,隻當滿倉遇到了疑惑,便傻乎乎地去了。
蘇大嫂朝秀姑豎起拇指,真聰明!
秀姑莞爾一笑。
中午所需的食材早就準備好了,菜單也經過商討後擬定了,秀姑正準備一展身手,對於張碩表現很滿意的蘇母走了進來,叮囑她們姑嫂道:“大郎媳婦,你好好燒火,兩個灶孔都點著,這些菜啊肉啊叫秀姑做。秀姑啊,做菜時多放點兒油,別舍不得。”
秀姑哭笑不得,到底是誰炒菜時舍不得放油啊?
蘇母和蘇大嫂的手藝很好,但除了葷菜,做的其他菜都不怎麽好吃,追根究底就是她們舍不得放油鹽醬醋,也缺少各種調料,蘇家大多時候都是吃水煮清蒸類的菜肴,炒菜頂多挖一小塊豬油放進鍋裏,秀姑入鄉隨俗,兼喜食清淡,從未提過意見。
蘇大嫂笑道:“娘,保證讓阿碩吃到香噴噴的菜,知道秀姑有多麽心靈手巧。”
跟做夢似的,她真沒想到秀姑被休後能說到這麽好的人家,一定要讓張碩因午飯而對秀姑更滿意,張碩越滿意,秀姑以後的日子越好過。
察覺到母親和大嫂的目光,秀姑有些無奈,很厚臉皮地裝作沒聽到,埋頭做菜。
女婿上門,蘇家請了本家好幾個爺們作陪,二叔、三叔和四叔來了,蘇明和蘇葵父子也被叫了來,都在堂屋裏和張碩說話,因此他們家準備了八個大碗八個盤子。
蘇三嬸和翠姑好吃懶做,早起借著幫忙的理由想蹭吃蹭喝,當即被老蘇頭攆了出去。
秀姑和張碩定親時,翠姑背地裏說了很多閑話,滿嘴汙言穢語,埋怨老蘇頭隻疼秀姑不疼她,有張家這麽一門好親事不想著她這個黃花大閨女,卻想著蘇秀姑這個棄婦,她也想嫁給張碩吃香的喝辣的,她也想穿新衣戴金首飾銀首飾。
老蘇頭見她屢教不改,愈加厭惡。
張家上門求親是看中秀姑的人品,便沒秀姑,張家也不會向翠姑這樣的姑娘求親。
為此,蘇母不好意思找其他妯娌來幫忙,省得被蘇三嬸母女記恨,幸虧食材昨天處理好了,部分菜肴早起時開始燉煮,娘兒們三個忙活,倒也不忙亂。
八個大碗分別是蜜汁火腿、梅菜扣肉、清燉鹿肉、東坡肘子、紅燒野豬肉、冬菇燉小雞、蘿卜老鴨煲、肉末燒豆腐,八個盤子則是麻油拌香幹、木耳炒肉片、蒜泥白切肉、油炒花生米、蒜黃炒雞蛋、糖醋白菜心、素炒蘿卜絲,另外還有一碗粉絲湯,一碟炸春卷。
其中蘇家隻買了一個肘子和三斤豬肉、一斤豆腐、一斤香幹,殺了一隻雞、一隻鴨,其他全部是家中原有的材料,包括王家賞的和張家送的。
雖然缺少了部分調味料,更沒有雞精、味精、十三香之類,但秀姑本就不喜吃掩蓋住食材的調料,反而喜歡享受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家常菜外,其他幾樣大菜她仍然利用廚房中僅有的調味料烹調了正宗菜肴的味道。
她們在廚房忙活的時候,堂屋老蘇頭吸了一口煙袋,問道:“年下生意忙,大家夥兒都忙著買年貨,年貨中又以肉為主,會不會耽誤你們的生意?”
“您老多慮了,耽誤不了。村裏的豬肉攤子早就收了,城裏有我爹看著鋪子,早起我跟我爹殺了七頭豬,兩頭送往王家,兩頭送往李家,剩下三頭放在鋪子裏賣。”張碩趕緊開口,生意是忙不完的,錢也是賺不完的,一年忙到頭,他不在乎這一日兩日,就算年關是殺豬賣肉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他也不會因為這一點就不來嶽家送年禮。
“一天賣七頭豬?那不得淨掙三四吊錢?”蘇三叔原本坐在堂屋東瞅瞅西看看,聽了張碩這話,立刻脫口而出,心裏忍不住盤算起來。
張碩淡淡一笑,“瞧三叔說的,要是生意這麽好,豈不是人人都去殺豬賣肉了?如今生意艱難得很,我從小跟我爹殺豬,把式好些,殺一頭豬不過賺一百兩百個辛苦錢,也就這個把月生意好些,平時一頭豬幾天都難賣出去。”
老蘇頭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三,你說啥呢?當殺豬賣肉是容易的事兒嗎?”
他積威甚重,蘇三叔心中害怕,悻悻然地坐在一旁不再多嘴。
除了蘇三叔這個格格不入的,其他人相談甚歡,直到蘇母招呼上桌吃飯。
飯桌擺在堂屋正中,一張大圓桌上麵很快就擺著八個盤子了,八個大碗和一湯一點陸陸續續由蘇母和蘇大嫂送上來,豐盛異常。
別人都讚蘇父家日子過得好,又說心疼女婿雲雲,獨蘇三叔口水快流出來了,兩隻渾濁的眼睛隻盯著碗裏的肉,他們家好幾個月沒沾葷腥了,上回大哥家送的三塊肉,因年底沒有錢置辦年貨,一直舍不得吃,留著過年。
蘇父很無奈,裝作沒看見三弟的饞樣,隻叫廚房送燙好的酒。
他們這邊沒有男人吃飯女人不能上桌的規矩,隻是今天男客多,一張桌堪堪坐得下,兼未婚夫妻婚前不宜見麵,蘇母母女便和蘇大嫂帶著三個孫子在廚房擺了一小桌飯菜,壯壯親近秀姑,不肯和張碩在堂屋吃,也笑嘻嘻地擠進了廚房。
秀姑一邊吃,一邊不忘照料孩子。
見壯壯坐在秀姑身邊,親親熱熱地說話,貼心地挾了一塊鹿肉放在秀姑碗裏,蘇母和蘇大嫂婆媳二人相視一笑,對秀姑日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不管是堂屋還是廚房,皆是賓主盡歡。
吃著秀姑做的菜,張碩隻覺得年關時節好生難熬,恨不得三月眨眼就到,帶著依依不舍的兒子告辭時,蘇母好不容易才往他們手裏塞回了一半年禮。
憑著張碩送的年禮以及家裏積攢的年貨,蘇家過了一個油水十足的好年。
秀姑吃完歸脾湯,又去縣城裏找宋大夫診脈,得知已然康複,一家人方放下心來。
古代有正月不動針線的風俗,雖然鄉下人家並不怎麽在意,但在正月初五之前是絕對不碰針線的,蘇家也很忌諱這一點,好在秀姑手裏已經繡完兩幅屏芯,剩下三幅從正月十六開始動針,直至三月十號才大功告成。
仔細檢查一遍,沒有任何疏漏,秀姑托蘇大郎送信到雲家繡莊。
雲掌櫃立刻就往王家送信。
不是秀姑不信任雲掌櫃,按照她的意思本來是將屏芯繡好後交給雲掌櫃,然後再送到王家,百壽圖就是這麽做的,她畢竟沒有去過王家,不知門路。不料,明月上回跟她說已同雲掌櫃說好了,完工後她自己來拿,免得中途出了差錯。
如明月所言,雲掌櫃從王家得了不少好處,故而對秀姑的事情十分熱心,並沒有因為繡品不經自己之手而心生不悅。
明月很快就過來了,當麵驗過屏芯帶給王老太太看,次日送來了報酬。
“我們老太太見了娘子繡的屏芯,喜歡極了,立刻就命工匠將屏芯鑲嵌在早就雕刻打磨好的屏風底座框架上。”明月笑容可掬,言語和氣,目光中透著點點讚歎之光,“雲掌櫃跟老太太說,娘子繡花時特地托他打聽我們府上的忌諱,老太太很滿意娘子的用心,得知再過幾日就是娘子大喜的日子,除了一百兩銀子的工錢,特地選了幾件賀禮與娘子添妝,又說娘子繡工精湛,千萬別荒廢了,日後繡了什麽好東西,隻管去府上送信。”
說話間,跟隨明月的婆子們抱了不少東西進來,大包小包,皆用水紅綢子麵的包袱裹得嚴嚴實實,另外還有大盒小匣,全部堆放在秀姑的床上。
秀姑目瞪口呆,看這數目,比王老太太前兩次給的東西都多。
她並未矯情,忙起身道謝。
這些銀錢東西對王老太太而言僅僅是九牛一毛,於她來說卻非常重要。
明月倒是很喜歡她這副爽利坦誠的性格,不像有些人麵對老太太的賞賜時,明明心裏很想要很喜歡麵上卻總是假裝不屑一顧的高潔模樣。
於是,明月悄悄指點道:“我們老太太向來喜歡好精巧刺繡,收藏了好些繡品,常說好刺繡配著好木頭做的框架,送人時又體麵又大方,畢竟是獨一無二的。娘子隻管繡這些大件兒,尤其是屏風,老太太見了必定喜歡,隻要老太太喜歡,絕對虧待不了娘子。”
秀姑再三道謝,感激不盡。
搭上王家這條路子,她就不愁繡品的銷路了。
本以為萬事無憂,後來她才明白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送走明月,因家中此時無人,秀姑關上了院門,方回自己的臥室,收拾床上的東西。
包袱裏包著兩匹毛青布、兩匹紅綾、兩匹紅紗、四卷繡線、兩包絨線,還有皮棉單夾四季衣裳,每季兩套,最貴重的是一件大紅織金妝花銀鼠鬥篷,彩繡輝煌,莫可名狀。
精通此道的秀姑卻從衣服用的布料、線等上麵看出這些衣裳除了兩套春裝是最近縫製的,其他都是舊年之物,有一股子壓箱底的痕跡和味道,估計王家哪個奶奶小姐跟紅樓夢中的賈母一樣,不穿外麵人家做的衣裳,所以給了她,以為她這個鄉下女人不懂這些。
秀姑對此不是很在意,畢竟這些都是好東西,即使她穿不著。
最大的盒子裏裝著一對雨過天青色的聯珠瓶,次之是一套青花瓷茶具,然後就是一匣梳子篦子抿子剔刷,一匣脂粉頭油香皂香餅,一匣各色絹花頭繩,一匣銀元寶,一共十錠,每錠重十兩,一個紅木螺鈿梳妝匣,上麵掛著小銅鎖連著鑰匙。
秀姑見梳妝匣精致可愛,自己前世隻在博物館看到過相似的,忍不住翻開匣蓋。
隻見匣蓋可以支起來,上麵鑲嵌了一塊銅鏡,光可鑒人,對鏡顯現出來的五官比原身嫁妝裏的那麵菱花鏡清楚多了,邊緣的花紋鏤刻得十分精致,下方尚有空間,平放著一把木梳,一把竹篦,底下墊著紅錦。梳妝匣的下半部分是兩扇門衣櫃的縮小版,占據了梳妝匣三分之二的體積,那枚銅鎖就掛在小門的門鼻上,秀姑順手打開銅鎖開了門。
小門裏麵卻是小抽屜,一共三層,抽出小抽屜,秀姑頓時愣住了。
第一層放了一個掐絲錦盒,占據了抽屜十之二三的空間,錦盒裏是一副小巧玲瓏的赤金累絲頭麵,分量不重,工藝卻十分精巧,第二層放了一個荷包,荷包裏裝著四個金錁子,四個銀錁子,或是筆錠如意,或是狀元及第,或是吉慶有餘,第三層是空的。
秀姑立刻明了了小抽屜的用處。
衣服布匹等壓在嫁妝箱子底,目前根本用不著,她自己擁有的金銀首飾放進第一層抽屜,每套首飾一小盒,抽屜還沒裝滿,銀子則放進最底層,亦未裝滿,中間那層抽屜裏的荷包她沒動,反而把銀鎖放了進去。
望著沉甸甸的梳妝匣,秀姑嘴角漾出一抹舒心的弧度。
不算聘金,她現在有一百多兩銀子的私房錢和十畝地,綢緞布匹也值幾十兩,出嫁前悄悄留五十兩銀子給父母,她就可以放心地出嫁了。
四條上等五花肉、四隻肥壯公雞、四條活蹦亂跳的鯉魚、四斤白花花的豬油、四斤白糖、四斤酒、四斤點心、四斤紅棗。張碩聽兒子說秀姑最近為了調理身子每天用生薑紅棗煎藥,特地送了四斤精挑細選的大紅棗。
看著搬進來的種種孝敬,蘇母笑得合不攏嘴,節禮多寡代表著親家的態度,節禮越多就說明他們越看重秀姑,自己家也有麵子。
村裏其他人家收到女婿的節禮,頂多就是兩斤肉兩斤酒,哪像張碩這麽闊氣。
別看蘇家日子過得比別人家寬裕,可也缺肉缺油水啊。
王家賞的那些野味他們壓根舍不得吃,一是打算過年吃,二就是留著辦喜事時多幾樣菜,省得再去買了。若不是這幾個月壯壯經常在他們家吃喝,又跟秀姑讀書習字,張家時不時地送些豬肉骨頭下水,他們家仍然和往常一樣吃著清湯寡水。
“哎呀,阿碩,哪裏需要這麽客氣?送這麽些東西,費了不少力氣吧?”蘇母嘴裏抱怨著,心裏卻是高興得不得了,麵上熱情洋溢。
張碩恭敬地回答:“沒費力氣,都是家常吃的。”
家常吃的?
蘇母更高興了,這說明女兒進門後就能享福,“你這孩子太謙虛了!阿碩,跟你阿爺在堂屋裏說話,晌午嚐嚐秀姑的手藝。”
張碩眼睛一亮,充滿了期待。
“我去幫姑姑燒火!”在父親羨慕的目光下,壯壯熟門熟路地跑進廚房。
在蘇家住了這麽久,壯壯少了幾分靦腆,多了一些熟稔。不過他一進廚房就被秀姑趕出來了,借口滿倉讀書會遇到了不明白的地方,自己忙著做飯,讓他幫自己去和滿倉一起讀書,等滿倉遇到不懂的就替自己給他解答。
秀姑的話很有技巧性,壯壯沒聽仔細,隻當滿倉遇到了疑惑,便傻乎乎地去了。
蘇大嫂朝秀姑豎起拇指,真聰明!
秀姑莞爾一笑。
中午所需的食材早就準備好了,菜單也經過商討後擬定了,秀姑正準備一展身手,對於張碩表現很滿意的蘇母走了進來,叮囑她們姑嫂道:“大郎媳婦,你好好燒火,兩個灶孔都點著,這些菜啊肉啊叫秀姑做。秀姑啊,做菜時多放點兒油,別舍不得。”
秀姑哭笑不得,到底是誰炒菜時舍不得放油啊?
蘇母和蘇大嫂的手藝很好,但除了葷菜,做的其他菜都不怎麽好吃,追根究底就是她們舍不得放油鹽醬醋,也缺少各種調料,蘇家大多時候都是吃水煮清蒸類的菜肴,炒菜頂多挖一小塊豬油放進鍋裏,秀姑入鄉隨俗,兼喜食清淡,從未提過意見。
蘇大嫂笑道:“娘,保證讓阿碩吃到香噴噴的菜,知道秀姑有多麽心靈手巧。”
跟做夢似的,她真沒想到秀姑被休後能說到這麽好的人家,一定要讓張碩因午飯而對秀姑更滿意,張碩越滿意,秀姑以後的日子越好過。
察覺到母親和大嫂的目光,秀姑有些無奈,很厚臉皮地裝作沒聽到,埋頭做菜。
女婿上門,蘇家請了本家好幾個爺們作陪,二叔、三叔和四叔來了,蘇明和蘇葵父子也被叫了來,都在堂屋裏和張碩說話,因此他們家準備了八個大碗八個盤子。
蘇三嬸和翠姑好吃懶做,早起借著幫忙的理由想蹭吃蹭喝,當即被老蘇頭攆了出去。
秀姑和張碩定親時,翠姑背地裏說了很多閑話,滿嘴汙言穢語,埋怨老蘇頭隻疼秀姑不疼她,有張家這麽一門好親事不想著她這個黃花大閨女,卻想著蘇秀姑這個棄婦,她也想嫁給張碩吃香的喝辣的,她也想穿新衣戴金首飾銀首飾。
老蘇頭見她屢教不改,愈加厭惡。
張家上門求親是看中秀姑的人品,便沒秀姑,張家也不會向翠姑這樣的姑娘求親。
為此,蘇母不好意思找其他妯娌來幫忙,省得被蘇三嬸母女記恨,幸虧食材昨天處理好了,部分菜肴早起時開始燉煮,娘兒們三個忙活,倒也不忙亂。
八個大碗分別是蜜汁火腿、梅菜扣肉、清燉鹿肉、東坡肘子、紅燒野豬肉、冬菇燉小雞、蘿卜老鴨煲、肉末燒豆腐,八個盤子則是麻油拌香幹、木耳炒肉片、蒜泥白切肉、油炒花生米、蒜黃炒雞蛋、糖醋白菜心、素炒蘿卜絲,另外還有一碗粉絲湯,一碟炸春卷。
其中蘇家隻買了一個肘子和三斤豬肉、一斤豆腐、一斤香幹,殺了一隻雞、一隻鴨,其他全部是家中原有的材料,包括王家賞的和張家送的。
雖然缺少了部分調味料,更沒有雞精、味精、十三香之類,但秀姑本就不喜吃掩蓋住食材的調料,反而喜歡享受食物的原汁原味,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除了家常菜外,其他幾樣大菜她仍然利用廚房中僅有的調味料烹調了正宗菜肴的味道。
她們在廚房忙活的時候,堂屋老蘇頭吸了一口煙袋,問道:“年下生意忙,大家夥兒都忙著買年貨,年貨中又以肉為主,會不會耽誤你們的生意?”
“您老多慮了,耽誤不了。村裏的豬肉攤子早就收了,城裏有我爹看著鋪子,早起我跟我爹殺了七頭豬,兩頭送往王家,兩頭送往李家,剩下三頭放在鋪子裏賣。”張碩趕緊開口,生意是忙不完的,錢也是賺不完的,一年忙到頭,他不在乎這一日兩日,就算年關是殺豬賣肉生意最紅火的時候,他也不會因為這一點就不來嶽家送年禮。
“一天賣七頭豬?那不得淨掙三四吊錢?”蘇三叔原本坐在堂屋東瞅瞅西看看,聽了張碩這話,立刻脫口而出,心裏忍不住盤算起來。
張碩淡淡一笑,“瞧三叔說的,要是生意這麽好,豈不是人人都去殺豬賣肉了?如今生意艱難得很,我從小跟我爹殺豬,把式好些,殺一頭豬不過賺一百兩百個辛苦錢,也就這個把月生意好些,平時一頭豬幾天都難賣出去。”
老蘇頭狠狠地瞪了他一眼,“老三,你說啥呢?當殺豬賣肉是容易的事兒嗎?”
他積威甚重,蘇三叔心中害怕,悻悻然地坐在一旁不再多嘴。
除了蘇三叔這個格格不入的,其他人相談甚歡,直到蘇母招呼上桌吃飯。
飯桌擺在堂屋正中,一張大圓桌上麵很快就擺著八個盤子了,八個大碗和一湯一點陸陸續續由蘇母和蘇大嫂送上來,豐盛異常。
別人都讚蘇父家日子過得好,又說心疼女婿雲雲,獨蘇三叔口水快流出來了,兩隻渾濁的眼睛隻盯著碗裏的肉,他們家好幾個月沒沾葷腥了,上回大哥家送的三塊肉,因年底沒有錢置辦年貨,一直舍不得吃,留著過年。
蘇父很無奈,裝作沒看見三弟的饞樣,隻叫廚房送燙好的酒。
他們這邊沒有男人吃飯女人不能上桌的規矩,隻是今天男客多,一張桌堪堪坐得下,兼未婚夫妻婚前不宜見麵,蘇母母女便和蘇大嫂帶著三個孫子在廚房擺了一小桌飯菜,壯壯親近秀姑,不肯和張碩在堂屋吃,也笑嘻嘻地擠進了廚房。
秀姑一邊吃,一邊不忘照料孩子。
見壯壯坐在秀姑身邊,親親熱熱地說話,貼心地挾了一塊鹿肉放在秀姑碗裏,蘇母和蘇大嫂婆媳二人相視一笑,對秀姑日後的生活充滿了信心。
不管是堂屋還是廚房,皆是賓主盡歡。
吃著秀姑做的菜,張碩隻覺得年關時節好生難熬,恨不得三月眨眼就到,帶著依依不舍的兒子告辭時,蘇母好不容易才往他們手裏塞回了一半年禮。
憑著張碩送的年禮以及家裏積攢的年貨,蘇家過了一個油水十足的好年。
秀姑吃完歸脾湯,又去縣城裏找宋大夫診脈,得知已然康複,一家人方放下心來。
古代有正月不動針線的風俗,雖然鄉下人家並不怎麽在意,但在正月初五之前是絕對不碰針線的,蘇家也很忌諱這一點,好在秀姑手裏已經繡完兩幅屏芯,剩下三幅從正月十六開始動針,直至三月十號才大功告成。
仔細檢查一遍,沒有任何疏漏,秀姑托蘇大郎送信到雲家繡莊。
雲掌櫃立刻就往王家送信。
不是秀姑不信任雲掌櫃,按照她的意思本來是將屏芯繡好後交給雲掌櫃,然後再送到王家,百壽圖就是這麽做的,她畢竟沒有去過王家,不知門路。不料,明月上回跟她說已同雲掌櫃說好了,完工後她自己來拿,免得中途出了差錯。
如明月所言,雲掌櫃從王家得了不少好處,故而對秀姑的事情十分熱心,並沒有因為繡品不經自己之手而心生不悅。
明月很快就過來了,當麵驗過屏芯帶給王老太太看,次日送來了報酬。
“我們老太太見了娘子繡的屏芯,喜歡極了,立刻就命工匠將屏芯鑲嵌在早就雕刻打磨好的屏風底座框架上。”明月笑容可掬,言語和氣,目光中透著點點讚歎之光,“雲掌櫃跟老太太說,娘子繡花時特地托他打聽我們府上的忌諱,老太太很滿意娘子的用心,得知再過幾日就是娘子大喜的日子,除了一百兩銀子的工錢,特地選了幾件賀禮與娘子添妝,又說娘子繡工精湛,千萬別荒廢了,日後繡了什麽好東西,隻管去府上送信。”
說話間,跟隨明月的婆子們抱了不少東西進來,大包小包,皆用水紅綢子麵的包袱裹得嚴嚴實實,另外還有大盒小匣,全部堆放在秀姑的床上。
秀姑目瞪口呆,看這數目,比王老太太前兩次給的東西都多。
她並未矯情,忙起身道謝。
這些銀錢東西對王老太太而言僅僅是九牛一毛,於她來說卻非常重要。
明月倒是很喜歡她這副爽利坦誠的性格,不像有些人麵對老太太的賞賜時,明明心裏很想要很喜歡麵上卻總是假裝不屑一顧的高潔模樣。
於是,明月悄悄指點道:“我們老太太向來喜歡好精巧刺繡,收藏了好些繡品,常說好刺繡配著好木頭做的框架,送人時又體麵又大方,畢竟是獨一無二的。娘子隻管繡這些大件兒,尤其是屏風,老太太見了必定喜歡,隻要老太太喜歡,絕對虧待不了娘子。”
秀姑再三道謝,感激不盡。
搭上王家這條路子,她就不愁繡品的銷路了。
本以為萬事無憂,後來她才明白世上不如意之事十之□□,此乃後話,暫且不提。
送走明月,因家中此時無人,秀姑關上了院門,方回自己的臥室,收拾床上的東西。
包袱裏包著兩匹毛青布、兩匹紅綾、兩匹紅紗、四卷繡線、兩包絨線,還有皮棉單夾四季衣裳,每季兩套,最貴重的是一件大紅織金妝花銀鼠鬥篷,彩繡輝煌,莫可名狀。
精通此道的秀姑卻從衣服用的布料、線等上麵看出這些衣裳除了兩套春裝是最近縫製的,其他都是舊年之物,有一股子壓箱底的痕跡和味道,估計王家哪個奶奶小姐跟紅樓夢中的賈母一樣,不穿外麵人家做的衣裳,所以給了她,以為她這個鄉下女人不懂這些。
秀姑對此不是很在意,畢竟這些都是好東西,即使她穿不著。
最大的盒子裏裝著一對雨過天青色的聯珠瓶,次之是一套青花瓷茶具,然後就是一匣梳子篦子抿子剔刷,一匣脂粉頭油香皂香餅,一匣各色絹花頭繩,一匣銀元寶,一共十錠,每錠重十兩,一個紅木螺鈿梳妝匣,上麵掛著小銅鎖連著鑰匙。
秀姑見梳妝匣精致可愛,自己前世隻在博物館看到過相似的,忍不住翻開匣蓋。
隻見匣蓋可以支起來,上麵鑲嵌了一塊銅鏡,光可鑒人,對鏡顯現出來的五官比原身嫁妝裏的那麵菱花鏡清楚多了,邊緣的花紋鏤刻得十分精致,下方尚有空間,平放著一把木梳,一把竹篦,底下墊著紅錦。梳妝匣的下半部分是兩扇門衣櫃的縮小版,占據了梳妝匣三分之二的體積,那枚銅鎖就掛在小門的門鼻上,秀姑順手打開銅鎖開了門。
小門裏麵卻是小抽屜,一共三層,抽出小抽屜,秀姑頓時愣住了。
第一層放了一個掐絲錦盒,占據了抽屜十之二三的空間,錦盒裏是一副小巧玲瓏的赤金累絲頭麵,分量不重,工藝卻十分精巧,第二層放了一個荷包,荷包裏裝著四個金錁子,四個銀錁子,或是筆錠如意,或是狀元及第,或是吉慶有餘,第三層是空的。
秀姑立刻明了了小抽屜的用處。
衣服布匹等壓在嫁妝箱子底,目前根本用不著,她自己擁有的金銀首飾放進第一層抽屜,每套首飾一小盒,抽屜還沒裝滿,銀子則放進最底層,亦未裝滿,中間那層抽屜裏的荷包她沒動,反而把銀鎖放了進去。
望著沉甸甸的梳妝匣,秀姑嘴角漾出一抹舒心的弧度。
不算聘金,她現在有一百多兩銀子的私房錢和十畝地,綢緞布匹也值幾十兩,出嫁前悄悄留五十兩銀子給父母,她就可以放心地出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