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耳降世所產生的異象被傳開後,他立即被當時的周天子請到了都城去。有異人降世,這位天子也希望憑借著這位異人的實力,能夠將權力搶回到手中來。一個有名無實的天子,絕對不是他所期望的!


    對於周天子的請求,李耳根本就是嗤之以鼻。以自己的能力確實可以做到這一點,但改變了現在的形式又如何,自己能改變得了一時,卻改變不了一世。為此,他幹脆向周天子要了個藏室史的閑職,希望整理下人族自有文字記載之後所產生的文明,他也好進行分類,算是為教化人族打下基礎。(注藏室史,相當於國家圖書館館長。)


    當然,李耳此舉也意在靜心思考。當初趙無涯曾經傳了老子一段《道德經》當中的內容,而他也憑借短短幾段文字便提升了境界。因此,李耳自降世後便一直思考著這其中的問題,希望能為人族留下一篇不朽的著作,也希望自己的道行還能進一步的提升。


    公元前523年,孔丘周遊列國抵達東周都城洛陽時,聽聞李耳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因此便特意到他的麵前問禮。


    李耳見到孔丘後,知道那位逍遙師兄確實厲害,這個孔丘果然向自己問道了。為此,李耳便將自己的見解告訴了孔子,希望孔子能將自己所想出的東西傳播出去,也好為人族的發展作出貢獻。


    奈何孔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人生觀與價值觀,對於李耳所說的“道”,他也隻是作為參考罷了。不過,孔子對於李耳所講解的“禮”倒是非常感興趣,並且一直追問著,大有打破沙鍋問到底之勢。


    李耳見難以教導孔丘學“道”,也隻能教他學“禮”了,至於這個“道”,恐怕得另覓旁人了。


    孔子學習過後,便繼續周遊列國去了。趙無涯也知道自己的努力算是白費了,李耳也無法改變孔丘的思維,看來也隻得由那秦始皇出手了,大秦焚書坑儒的事件還得重演啊!不過這樣也對,曆史的進程並不會因為自己的出現而改變的。


    李耳掐指一算,也知道時機差不多了。為此,他便騎上青牛,直奔函穀關而去。


    話說函穀關總兵姓伊名喜,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這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裏,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天降異象,尹喜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於是,尹喜便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隨後,尹喜便每日均在城門處觀望,希望一睹聖人風采。當然了,如果能夠得到聖人垂青,傳下一些道法,他尹喜便可受用無窮了。


    這一日,來往百姓並不多。尹喜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隻見這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


    尹喜急忙跑到李耳麵前道:“晚輩尹喜,參見老子聖人。”


    李耳聽後一愣,他實在想不明白為何會有人知道自己的行蹤來。經過掐算,他倒也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這尹喜倒也是個福緣深厚之輩,能夠觀天象而知吉凶。不過,為了驗證一下,李耳便故意試探道:


    “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尹喜知道這位聖人在試探自己,便笑嗬嗬地道:“前輩乃是三清之首,當世聖人也!晚輩不才,懇請聖人前輩能夠在關內待上幾天,為人族傳下濟世之策。”


    尹喜也不傻,如果說明自己想學習道法,恐怕會為聖人所不喜。但是為人族做事,估計應該有門兒的。


    “老朽不過一凡夫俗子,又有何神聖之處,受將軍如此厚愛?”李耳雖已知曉經過,也想看看這尹喜是否據實相告。


    尹喜再次施禮道:“晚輩不才,自幼便喜好觀天文略知變化。前些日子,忽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這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李耳聽罷點了點頭道:“我轉世人族數十載,今日能夠遇到你,說明我在人族一行也算不虛此行了。”


    原本李耳對孔丘倒是寄予了厚望,不過這家夥根本就不理自己的“道”,所以李耳也隻得暫時放棄了,今日一見尹喜,他知道自己的有緣之人出現了。雖說尹喜的資質一般,但他倒也可以將自己所領悟的“道”傳遍人族的。


    “還請聖人隨晚輩入關內休息。”尹喜心說能夠得到老子聖人如此推崇,自己這一次算是賺大發了。


    李耳在函穀關內休息了一晚,到了第二天,由他口述,尹喜請來十二名記錄官,也好記錄下聖人“語錄”。待準備工作都弄好了,李耳便一臉鄭重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侯王若能守之,萬物將自化。化而欲作,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樸。無名之樸,夫亦將無欲。不欲以靜,天下將自定。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為之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聖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用了近一天時間,老子終於將那傳世名篇的《道德經》給講述完了。此文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兩篇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征久視之道。


    李耳說完《道行經》之後,他以及本體的老子忽然道行大進,對於天地至理也產生了明悟。


    “李耳師弟,你這次確實精進了不少,真是可喜可賀啊!”趙無涯的第二化身也適時的出現了,由於本體正在混沌珠當中與女媧七女做著愛做的事情,所以他也隻得代表出麵了。反正這也隻是老子的分身,由他出麵也挺合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月票pk很激烈,下一次加更月票過四十張。


    現在本書的位置也確實有些靠後,逍遙還望各位書友多加支持了。


    本書群五九七四零一四三,願意交流的書友可加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洪荒逍遙傲世錄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逍遙天尊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逍遙天尊並收藏洪荒逍遙傲世錄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