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有人嫉妒有人恨
大明:朱家老二,打造海上日不落 作者:青羊兒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劉一天此時內心確實是這麽想的。
現在外頭傳揚州什麽的都有……
就是沒說小吳王也下地幹活的!
朱棪並未了解劉一天心中想法,擺手道:“不知者無罪!起來吧。”
“謝王爺!”劉一天爬將起來,卻還支支吾吾的想說什麽,“那!這這、這揚州……”
朱棪更厭煩道:“行了!你該幹嘛幹嘛去?本王這兒可沒好酒好菜招待你。”
“謹遵王命!”
劉一天訕然笑了笑,連退幾步,便領著兩個隨從,逃也似的離開了。
他都沒再管楊憲是死是活,魯明義眾人又如何把這知府抬回衙門的。
四天之後,早朝時分。
奉天殿內,朱元璋高踞禦座,百官階下分班而立,靜聽監察禦史稟報各地情況。
輪到劉一天時,隻聽他語調清朗的說:“小吳王、楊憲署理揚州後……”
“不建府衙,營帳也仍用舊物,將一萬七千兩,全用於給農戶返鄉安家之用。”
朱元璋一拍膝蓋,大聲叫“好”,音浪直震穹頂,令百官隻覺耳際嗡嗡作響。
李善長、呂昶,湯和、藍玉,暗自眼神交匯,都感到難以置信。
劉一天再報:“其二。小吳王、楊知府給百姓挑明了一個三年規劃……”
“其三。他們還責令包括本人在內,各級官兵都必須參與耕種,每人領兩畝責任田……”
聽到從開耕到收割,都必須官民通力配合,不準雇傭無關人員的條陳之後,百官嘩然之聲更甚。
劉伯溫也詫異極了,感覺這些方法不像是自己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學生能想出來的。
楊憲!太激進了……
被小吳王當猴兒耍了!
朱元璋卻沒想那麽多,高興地站起來,連連拍手叫喊:“好!好!”
劉一天繼續說:“小吳王說,昔日陛下攻城拔寨之時,常與眾將士歃血為盟……”
“揚州開耕之前,也聯合楊知府與眾同僚、百姓在城隍廟戲台上飲血酒,立壯誌!”
當李善長、劉伯溫聽見揚州民間已經開始流傳一句豪言,什麽“龍興之地在鍾離,富國興農看揚州”,他們都感覺很不舒服。
朱棪這個“小吳王”,這是要幹嘛?
拉幫結派,另立山頭……
楊憲也傻傻的跟著他作戲!
朱元璋正在興頭上,並不覺著自家老二這樣做有什麽不妥,他反倒感到很暖心,認為朱棪越來越像自個兒。
他又呼了三聲“好”,快步走下丹陛,在眾臣麵前來回踱步,歡喜道:“你們聽見沒?楊憲治揚州……”
“真是大刀闊斧、一馬當先呐!當年將士們攻城拔寨,也不過如此。嘿!開國伊始,百業待興,首重農桑。”
他特意沒有去提朱棪,是照顧著百官的感受,怕一說出來,又要爭論得不可開交,把自己現在的好心情給糟踐了。
朱元璋抖抖袖子,接著說:“這地裏頭要長不出糧食來,不但國弱民窮,連歲賦、軍費也無著落,甚至眨眼間就民心背離……”
“為啥呢?因為百姓吃不飽飯會罵娘,說咱大明新朝,跟前元沒什麽兩樣。還不是一樣餓肚皮嘛?因此,咱早就在開國之初。”
“就把安民、養農,興國本,視做咱大明的第一要務!是也不是?”他說著,目光順勢落在李善長、劉伯溫臉上。
劉伯溫點頭,投以默默的微笑。
李善長趕忙應道:“正是如此!陛下英明。”
“善長啊!著中書省即刻擬旨。”朱元璋當即下令。“褒獎小吳王、楊知府!並將楊憲治理揚州之法。通報全國各地,令各級官府量力而行!”
李善長領旨。
朱元璋又吩咐戶部尚書:“呂昶啊!凡楊憲所需的農具、耕牛、稻種等物資,繼續優先調撥。但錢就不用再給了,老二朱棪你也甭理他!”
呂昶高呼:“臣謹遵聖命……”
“還有。再轉告朱棪、楊憲,第一批稻米收獲之際,咱還要挾百官同去揚州看看呢!”
朱元璋想了想,環顧四周,笑嘻嘻道:“咱們到時候一塊去,喝他一粥稻香粥哇!你們說好不好?”
朝上眾人紛紛為之一樂,無論真心或假意的,都跟著朱元璋笑起來。
歡笑聲連成一片,回蕩在奉天殿中,久久不能停歇。
翻過第二天,內閣。
李善長正伏案審閱著奏折,胡惟庸手持一封函件快步走進來。
稍作沉吟,他問李善長:“相國!戶部撥發揚州的物品單子已經初步擬好了。屬下看過,數量似乎太大了!如果其他省府知曉,怕是會有‘不均’之議。”
胡惟庸將折子放到李善長麵前,低聲補充道:“此外,屬下對小吳王、楊憲的政績也頗有疑慮。這裏麵,會不會有做戲的嫌疑……”
“楊憲出自翰林,是劉伯溫的高徒。禦史台又歸劉中丞掌管。巡查禦史會不會對楊憲暗中偏愛?而且,陛下為何隻字不提小吳王。”
李善長略加思索,才悠悠笑道:“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處!昨日朝會上,陛下對揚州四條政舉連叫了五六次好。你道他是在褒獎楊憲的……”
“陛下又如何能不了解劉伯溫,不了解楊憲呢?惟庸啊!陛下的一言一行,你還須好好惦量。勿須多言,照單如數撥發就是!”
胡惟庸領命,接過蓋好朱批的函件,緩步退下去了。他心想,看來這治理揚州要是沒小吳王在背後幫襯,陛下是不會對楊憲這麽滿意的。
三日後,一輛輛牛車駛入已恢複六七成外貌的揚州城,眾多百姓夾道歡迎,車上滿載著稻種、農具等東西,一樣樣明晃晃的叫人歡喜。
“看呐!這都是皇上賞賜給我們揚州的。”
“真是皇恩浩蕩呐!多虧了楊知府……”
“王爺和王妃,還有魯主簿才是功不可沒的!”
楊憲、魯明義等立於府衙石階上看著,大部分都喜笑顏開,隻有知府大人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而此情此景,朱棪、常清雪卻沒有在場,兩人正漫步於河岸邊,眺望煙波浩淼的小秦淮河。
現在外頭傳揚州什麽的都有……
就是沒說小吳王也下地幹活的!
朱棪並未了解劉一天心中想法,擺手道:“不知者無罪!起來吧。”
“謝王爺!”劉一天爬將起來,卻還支支吾吾的想說什麽,“那!這這、這揚州……”
朱棪更厭煩道:“行了!你該幹嘛幹嘛去?本王這兒可沒好酒好菜招待你。”
“謹遵王命!”
劉一天訕然笑了笑,連退幾步,便領著兩個隨從,逃也似的離開了。
他都沒再管楊憲是死是活,魯明義眾人又如何把這知府抬回衙門的。
四天之後,早朝時分。
奉天殿內,朱元璋高踞禦座,百官階下分班而立,靜聽監察禦史稟報各地情況。
輪到劉一天時,隻聽他語調清朗的說:“小吳王、楊憲署理揚州後……”
“不建府衙,營帳也仍用舊物,將一萬七千兩,全用於給農戶返鄉安家之用。”
朱元璋一拍膝蓋,大聲叫“好”,音浪直震穹頂,令百官隻覺耳際嗡嗡作響。
李善長、呂昶,湯和、藍玉,暗自眼神交匯,都感到難以置信。
劉一天再報:“其二。小吳王、楊知府給百姓挑明了一個三年規劃……”
“其三。他們還責令包括本人在內,各級官兵都必須參與耕種,每人領兩畝責任田……”
聽到從開耕到收割,都必須官民通力配合,不準雇傭無關人員的條陳之後,百官嘩然之聲更甚。
劉伯溫也詫異極了,感覺這些方法不像是自己那,“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學生能想出來的。
楊憲!太激進了……
被小吳王當猴兒耍了!
朱元璋卻沒想那麽多,高興地站起來,連連拍手叫喊:“好!好!”
劉一天繼續說:“小吳王說,昔日陛下攻城拔寨之時,常與眾將士歃血為盟……”
“揚州開耕之前,也聯合楊知府與眾同僚、百姓在城隍廟戲台上飲血酒,立壯誌!”
當李善長、劉伯溫聽見揚州民間已經開始流傳一句豪言,什麽“龍興之地在鍾離,富國興農看揚州”,他們都感覺很不舒服。
朱棪這個“小吳王”,這是要幹嘛?
拉幫結派,另立山頭……
楊憲也傻傻的跟著他作戲!
朱元璋正在興頭上,並不覺著自家老二這樣做有什麽不妥,他反倒感到很暖心,認為朱棪越來越像自個兒。
他又呼了三聲“好”,快步走下丹陛,在眾臣麵前來回踱步,歡喜道:“你們聽見沒?楊憲治揚州……”
“真是大刀闊斧、一馬當先呐!當年將士們攻城拔寨,也不過如此。嘿!開國伊始,百業待興,首重農桑。”
他特意沒有去提朱棪,是照顧著百官的感受,怕一說出來,又要爭論得不可開交,把自己現在的好心情給糟踐了。
朱元璋抖抖袖子,接著說:“這地裏頭要長不出糧食來,不但國弱民窮,連歲賦、軍費也無著落,甚至眨眼間就民心背離……”
“為啥呢?因為百姓吃不飽飯會罵娘,說咱大明新朝,跟前元沒什麽兩樣。還不是一樣餓肚皮嘛?因此,咱早就在開國之初。”
“就把安民、養農,興國本,視做咱大明的第一要務!是也不是?”他說著,目光順勢落在李善長、劉伯溫臉上。
劉伯溫點頭,投以默默的微笑。
李善長趕忙應道:“正是如此!陛下英明。”
“善長啊!著中書省即刻擬旨。”朱元璋當即下令。“褒獎小吳王、楊知府!並將楊憲治理揚州之法。通報全國各地,令各級官府量力而行!”
李善長領旨。
朱元璋又吩咐戶部尚書:“呂昶啊!凡楊憲所需的農具、耕牛、稻種等物資,繼續優先調撥。但錢就不用再給了,老二朱棪你也甭理他!”
呂昶高呼:“臣謹遵聖命……”
“還有。再轉告朱棪、楊憲,第一批稻米收獲之際,咱還要挾百官同去揚州看看呢!”
朱元璋想了想,環顧四周,笑嘻嘻道:“咱們到時候一塊去,喝他一粥稻香粥哇!你們說好不好?”
朝上眾人紛紛為之一樂,無論真心或假意的,都跟著朱元璋笑起來。
歡笑聲連成一片,回蕩在奉天殿中,久久不能停歇。
翻過第二天,內閣。
李善長正伏案審閱著奏折,胡惟庸手持一封函件快步走進來。
稍作沉吟,他問李善長:“相國!戶部撥發揚州的物品單子已經初步擬好了。屬下看過,數量似乎太大了!如果其他省府知曉,怕是會有‘不均’之議。”
胡惟庸將折子放到李善長麵前,低聲補充道:“此外,屬下對小吳王、楊憲的政績也頗有疑慮。這裏麵,會不會有做戲的嫌疑……”
“楊憲出自翰林,是劉伯溫的高徒。禦史台又歸劉中丞掌管。巡查禦史會不會對楊憲暗中偏愛?而且,陛下為何隻字不提小吳王。”
李善長略加思索,才悠悠笑道:“這正是陛下的高明之處!昨日朝會上,陛下對揚州四條政舉連叫了五六次好。你道他是在褒獎楊憲的……”
“陛下又如何能不了解劉伯溫,不了解楊憲呢?惟庸啊!陛下的一言一行,你還須好好惦量。勿須多言,照單如數撥發就是!”
胡惟庸領命,接過蓋好朱批的函件,緩步退下去了。他心想,看來這治理揚州要是沒小吳王在背後幫襯,陛下是不會對楊憲這麽滿意的。
三日後,一輛輛牛車駛入已恢複六七成外貌的揚州城,眾多百姓夾道歡迎,車上滿載著稻種、農具等東西,一樣樣明晃晃的叫人歡喜。
“看呐!這都是皇上賞賜給我們揚州的。”
“真是皇恩浩蕩呐!多虧了楊知府……”
“王爺和王妃,還有魯主簿才是功不可沒的!”
楊憲、魯明義等立於府衙石階上看著,大部分都喜笑顏開,隻有知府大人的表情有些不自然。
而此情此景,朱棪、常清雪卻沒有在場,兩人正漫步於河岸邊,眺望煙波浩淼的小秦淮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