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現在能來個時空旅行套餐,那是最好不過。
走出王宮後,顧一昇便看到了自己那一位空間指引者。
她戴著麵紗,正四處張望,像是在尋找什麽。不用猜想,她必然是為了顧一昇而來,不知是顧一昇身上有追蹤器,還是她自帶導航,無論顧一昇走到哪,她都能跟到哪。但是這一次,她似乎來得有點晚了。
顧一昇笑著走了過去,說:“嘿,你在找什麽。”
鄧若冬轉過頭,一臉無奈的樣子。“你跑去哪了?”
“如果我沒猜錯,這裏應該是春秋……但是你為什麽跟我說是戰國?”
“我這,這不現在才跟過來了嗎……”鄧若冬說道,看來她也是傻傻地去錯地方了,現在才跟上顧一昇。
顧一昇忍俊不禁,又說:“大白天的,你為什麽又得戴個麵紗,看得好看讓人看幾眼不會吃虧吧。”雖然這時代刺客多如雲,但多少刺客會弄個黑衣戴個麵紗,裝作神秘的樣子。多半是對著他人直捅一刀,或是繞柱而走,光明正大。
鄧若冬平靜下來,又回到了作為指引者的那一份傲嬌,跳過話題直接問:“別廢話,你是從哪裏來到的?”
“一座小山上,對了,我們接下來去哪?”
“回到山上去。”鄧若冬說。
“去哪啊?”
“戰國!”
聽聞戰國時期,和氏璧在楚王宮當了幾百年鎮國之寶後,便落到了趙國人手中。顧一昇開始了對其原因的推測……
趙國人究竟是用什麽途徑弄到了楚國百年的鎮國之寶的呢?由於史載不祥,那麽就值得細細推敲。
第一個合理說法:據說在楚威王時,相國昭陽領兵滅掉了東南越國,立有大功。這楚威王也是慷慨大方,為了表彰昭陽,特意將和氏璧賜予昭陽。
這時候得到寶玉的昭陽,當然是最開心不過,都等不及要拿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這絕世奇玉,也就是所謂的虛榮心……(《史記》之中也有記載:昭陽“旋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
他的賓客也是開心,一邊暢飲一邊評賞和氏璧。你炫富,便有人眼紅,思想一歪,就是得幹大事。正當這宴會進行至一半的時候,就忽然聽到有人驚呼:“淵中有大魚!”,正所謂好奇害死鬼,所有人都被這驚呼聲吸引住,離開座位到水邊觀魚。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和氏璧早已不翼而飛。如果不是真有人釣到魚,那麽就是昭陽被一群賓客給釣魚了。
正常來講,那個喊有大魚的家夥才是最有嫌棄的。但人們卻一致懷疑是昭陽門人張儀所竊,於是將張儀家搜了個遍,也塊石頭都找不到。這個張儀也是性情中人,你無緣冤枉我,那我也不客氣。於是一氣之下,離開了楚國,後來還幫助秦國掠奪了楚國大片土地……
和氏璧或許早已被轉手賣出,不知所蹤。趙國人繆賢偶然在集市上看到有人賣玉,他懷疑這玉是和氏璧,便高價買了下來,這就是典型的“賭壁”。但他運氣不錯,經人鑒別,發現此玉真的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說來扯淡,但又讓人不知怎麽反駁。
第二個原因聽起來沒有那麽複雜:那便是趙楚兩國聯婚,然後楚國拿出了所謂的鎮國之寶當聘禮。除非,趙國人送出的姑娘是沉魚落雁之貌,否則一個姑娘換一個壁,咳咳……好像說不過去,說不定是趙國人指定要這個壁,然後又附上了什麽特殊條件,讓楚國不得不服從,否則的話難以解釋。
想了這麽多,顧一昇寧願選擇相信第一個。總之,最後就是趙惠文王把和氏璧據為己有,並昭示全國,最後讓秦王眼紅,故事就這樣發展……
“為什麽我們不直接去到傳國玉璽丟失的那一年,而是選擇來到這麽遙遠的春秋戰國?”一路上,顧一昇不停地問著。“難道這樣不更加有意義嗎?”
在麵紗下的鄧若冬,已經沒有了那一份親切近人。
“你能確定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製成的?你能確定他最終淪落到誰的手中?”
“……”這一係列的反問,顧一昇無從反駁。
“那麽就,一步一步地來吧。我不會每一步都跟隨著你,但每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便會出現……”她說道。
在黑暗中蘇醒,他是站立著的,麵前依舊是一麵牆。
與其一起同行的鄧若冬已不知所蹤,她似乎是在假裝神秘。也罷,空間指引者的使命,是指引著空間造訪者的前進與後退,不會去幹涉造訪者的正常行為。
這是什麽地方?
顧一昇張望四處,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宮殿之中。在大殿兩旁,有許多穿盔帶甲的士兵,再瞧瞧自己,一身白布素衣,知道自己定不是什麽達官貴人的身份。
大殿之內,有一群人正圍著一個手持壁玉的人。
如果顧一昇沒有猜錯的話,這個場景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那個靠近柱子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藺相如。
在小學課本都有讀到,藺相如這位有勇有謀的家夥,藝高人膽大。在受到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文章的熏陶後,懵懂孩童都認為,趙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而秦王卻是狡詐。顧一昇那時的小孩童心理,在聽說趙國被秦國所滅後,十分不理解,甚至有些覺得可惜。
在說藺相如手中這塊傳說中的和氏璧,與顧一昇在上一個空間中看到的有所不同,這塊玉的形狀已經改變,變成了一塊扁圓形的、中間帶有圓孔的玉器。
此階段應該是藺相如發現秦王無心用城池換和氏璧,這個時候,就該體現藺相如的有勇有謀。雖然他是怒發衝冠,一臉視死如歸的樣子,可自打心裏也並不是真的想撞壁,隻是這秦王欺人太甚,不為自己尋回點麵子,又怎麽對得起趙王。壞人奸詐,好人更要,不然怎麽與壞人鬥。
顧一昇有幸,親耳聽到了藺相如衝著秦王說:“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話說秦王還沒逼迫他,這家夥便做出了一個將要撞上去,嚇得周圍大臣一同驚呼。
“別別別,你先別撞(zhuang)壁(bi),冷靜……”秦昭王也不讓他裝逼,隻能低聲婉言道。
世人最怕愣頭青,說撞壁可能就不隻是為了裝逼,秦王也不敢保證他撞與不撞。如果秦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這一塊絕世寶玉,那麽他就得暫且退一步,滿足藺相如的要求。
顧一昇遠遠地也看到,這秦王完全是用手胡亂在地圖上畫了個圈,便拍胸口說道:“這一帶十五座城池,換你手中和氏璧。”
傻子都知道,一塊壁玉換十五座城是不可能的。這種蒙小孩的把戲,藺相如豈會上當。隨後,便提出了些要求,什麽秦王齋戒五天,還得設“九賓”的禮節。
這婦孺皆知的故事,顧一昇也不必多作描述了。他要做的,是關注和氏璧的下一個去處。
當秦王安排好了藺相如的住處後,顧一昇聽到藺相如竟衝著自己說:“我們走。”
我們?顧一昇初來乍到,不知情況,尋思自己也不是“皮皮蝦”,為何就得跟他走。
在藺相如說出一切安排之後,顧一昇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就是藺相如的隨從……這是顧一昇在空間中的角色。
每一次空間旅行,都會有一個隨機的角色,而這個角色,並不是什麽王侯將相,或許是微不足道……
藺相如的隨從?那是一個怎麽樣的存在?
“你且換一身舊布衣。”藺相如把他拉到角落裏,細聲說道。
顧一昇瞄了眼自己的裝扮,尋思這一身服飾還不夠舊麽?
藺相如這頭謹慎地取出懷中的和氏璧,又是叮囑道:“拿著它,立刻繞小道而走,回到趙國。”
顧一昇一驚,緩緩接過和氏璧,剛要脫口道出自己難當大任的時候,藺相如便又是叮囑說:“務必將和氏璧帶回王都,送到大王之手。”
完璧歸趙?為什麽自己一個空間造訪者,需要承擔如此大任,況且現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不認路啊。
看著藺相如一臉的信任,顧一昇不忍心拒絕。更何況自己的身份是隨從,又是空間造訪這,隻能秉承順應曆史的使命,點頭道:“我會將和氏璧完整無損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隻是一笑,仿佛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或許五天後之後,他就得孤身麵對秦王的威脅,生與死,又何妨呢?
走出王宮後,顧一昇便看到了自己那一位空間指引者。
她戴著麵紗,正四處張望,像是在尋找什麽。不用猜想,她必然是為了顧一昇而來,不知是顧一昇身上有追蹤器,還是她自帶導航,無論顧一昇走到哪,她都能跟到哪。但是這一次,她似乎來得有點晚了。
顧一昇笑著走了過去,說:“嘿,你在找什麽。”
鄧若冬轉過頭,一臉無奈的樣子。“你跑去哪了?”
“如果我沒猜錯,這裏應該是春秋……但是你為什麽跟我說是戰國?”
“我這,這不現在才跟過來了嗎……”鄧若冬說道,看來她也是傻傻地去錯地方了,現在才跟上顧一昇。
顧一昇忍俊不禁,又說:“大白天的,你為什麽又得戴個麵紗,看得好看讓人看幾眼不會吃虧吧。”雖然這時代刺客多如雲,但多少刺客會弄個黑衣戴個麵紗,裝作神秘的樣子。多半是對著他人直捅一刀,或是繞柱而走,光明正大。
鄧若冬平靜下來,又回到了作為指引者的那一份傲嬌,跳過話題直接問:“別廢話,你是從哪裏來到的?”
“一座小山上,對了,我們接下來去哪?”
“回到山上去。”鄧若冬說。
“去哪啊?”
“戰國!”
聽聞戰國時期,和氏璧在楚王宮當了幾百年鎮國之寶後,便落到了趙國人手中。顧一昇開始了對其原因的推測……
趙國人究竟是用什麽途徑弄到了楚國百年的鎮國之寶的呢?由於史載不祥,那麽就值得細細推敲。
第一個合理說法:據說在楚威王時,相國昭陽領兵滅掉了東南越國,立有大功。這楚威王也是慷慨大方,為了表彰昭陽,特意將和氏璧賜予昭陽。
這時候得到寶玉的昭陽,當然是最開心不過,都等不及要拿出來讓大家觀賞觀賞這絕世奇玉,也就是所謂的虛榮心……(《史記》之中也有記載:昭陽“旋在水淵畔大宴賓客賞璧。”)
他的賓客也是開心,一邊暢飲一邊評賞和氏璧。你炫富,便有人眼紅,思想一歪,就是得幹大事。正當這宴會進行至一半的時候,就忽然聽到有人驚呼:“淵中有大魚!”,正所謂好奇害死鬼,所有人都被這驚呼聲吸引住,離開座位到水邊觀魚。當他們回來的時候,和氏璧早已不翼而飛。如果不是真有人釣到魚,那麽就是昭陽被一群賓客給釣魚了。
正常來講,那個喊有大魚的家夥才是最有嫌棄的。但人們卻一致懷疑是昭陽門人張儀所竊,於是將張儀家搜了個遍,也塊石頭都找不到。這個張儀也是性情中人,你無緣冤枉我,那我也不客氣。於是一氣之下,離開了楚國,後來還幫助秦國掠奪了楚國大片土地……
和氏璧或許早已被轉手賣出,不知所蹤。趙國人繆賢偶然在集市上看到有人賣玉,他懷疑這玉是和氏璧,便高價買了下來,這就是典型的“賭壁”。但他運氣不錯,經人鑒別,發現此玉真的是失蹤多年的和氏璧。說來扯淡,但又讓人不知怎麽反駁。
第二個原因聽起來沒有那麽複雜:那便是趙楚兩國聯婚,然後楚國拿出了所謂的鎮國之寶當聘禮。除非,趙國人送出的姑娘是沉魚落雁之貌,否則一個姑娘換一個壁,咳咳……好像說不過去,說不定是趙國人指定要這個壁,然後又附上了什麽特殊條件,讓楚國不得不服從,否則的話難以解釋。
想了這麽多,顧一昇寧願選擇相信第一個。總之,最後就是趙惠文王把和氏璧據為己有,並昭示全國,最後讓秦王眼紅,故事就這樣發展……
“為什麽我們不直接去到傳國玉璽丟失的那一年,而是選擇來到這麽遙遠的春秋戰國?”一路上,顧一昇不停地問著。“難道這樣不更加有意義嗎?”
在麵紗下的鄧若冬,已經沒有了那一份親切近人。
“你能確定傳國玉璽就是和氏璧製成的?你能確定他最終淪落到誰的手中?”
“……”這一係列的反問,顧一昇無從反駁。
“那麽就,一步一步地來吧。我不會每一步都跟隨著你,但每當你需要我的時候,我便會出現……”她說道。
在黑暗中蘇醒,他是站立著的,麵前依舊是一麵牆。
與其一起同行的鄧若冬已不知所蹤,她似乎是在假裝神秘。也罷,空間指引者的使命,是指引著空間造訪者的前進與後退,不會去幹涉造訪者的正常行為。
這是什麽地方?
顧一昇張望四處,發現自己正身處一宮殿之中。在大殿兩旁,有許多穿盔帶甲的士兵,再瞧瞧自己,一身白布素衣,知道自己定不是什麽達官貴人的身份。
大殿之內,有一群人正圍著一個手持壁玉的人。
如果顧一昇沒有猜錯的話,這個場景就是完璧歸趙的故事,那個靠近柱子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藺相如。
在小學課本都有讀到,藺相如這位有勇有謀的家夥,藝高人膽大。在受到完璧歸趙、負荊請罪等文章的熏陶後,懵懂孩童都認為,趙國是一個了不起的存在,而秦王卻是狡詐。顧一昇那時的小孩童心理,在聽說趙國被秦國所滅後,十分不理解,甚至有些覺得可惜。
在說藺相如手中這塊傳說中的和氏璧,與顧一昇在上一個空間中看到的有所不同,這塊玉的形狀已經改變,變成了一塊扁圓形的、中間帶有圓孔的玉器。
此階段應該是藺相如發現秦王無心用城池換和氏璧,這個時候,就該體現藺相如的有勇有謀。雖然他是怒發衝冠,一臉視死如歸的樣子,可自打心裏也並不是真的想撞壁,隻是這秦王欺人太甚,不為自己尋回點麵子,又怎麽對得起趙王。壞人奸詐,好人更要,不然怎麽與壞人鬥。
顧一昇有幸,親耳聽到了藺相如衝著秦王說:“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我的頭現在就與和氏璧一起撞碎在柱子上!”
話說秦王還沒逼迫他,這家夥便做出了一個將要撞上去,嚇得周圍大臣一同驚呼。
“別別別,你先別撞(zhuang)壁(bi),冷靜……”秦昭王也不讓他裝逼,隻能低聲婉言道。
世人最怕愣頭青,說撞壁可能就不隻是為了裝逼,秦王也不敢保證他撞與不撞。如果秦王的目的僅僅是為了這一塊絕世寶玉,那麽他就得暫且退一步,滿足藺相如的要求。
顧一昇遠遠地也看到,這秦王完全是用手胡亂在地圖上畫了個圈,便拍胸口說道:“這一帶十五座城池,換你手中和氏璧。”
傻子都知道,一塊壁玉換十五座城是不可能的。這種蒙小孩的把戲,藺相如豈會上當。隨後,便提出了些要求,什麽秦王齋戒五天,還得設“九賓”的禮節。
這婦孺皆知的故事,顧一昇也不必多作描述了。他要做的,是關注和氏璧的下一個去處。
當秦王安排好了藺相如的住處後,顧一昇聽到藺相如竟衝著自己說:“我們走。”
我們?顧一昇初來乍到,不知情況,尋思自己也不是“皮皮蝦”,為何就得跟他走。
在藺相如說出一切安排之後,顧一昇終於明白,原來,自己就是藺相如的隨從……這是顧一昇在空間中的角色。
每一次空間旅行,都會有一個隨機的角色,而這個角色,並不是什麽王侯將相,或許是微不足道……
藺相如的隨從?那是一個怎麽樣的存在?
“你且換一身舊布衣。”藺相如把他拉到角落裏,細聲說道。
顧一昇瞄了眼自己的裝扮,尋思這一身服飾還不夠舊麽?
藺相如這頭謹慎地取出懷中的和氏璧,又是叮囑道:“拿著它,立刻繞小道而走,回到趙國。”
顧一昇一驚,緩緩接過和氏璧,剛要脫口道出自己難當大任的時候,藺相如便又是叮囑說:“務必將和氏璧帶回王都,送到大王之手。”
完璧歸趙?為什麽自己一個空間造訪者,需要承擔如此大任,況且現在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他不認路啊。
看著藺相如一臉的信任,顧一昇不忍心拒絕。更何況自己的身份是隨從,又是空間造訪這,隻能秉承順應曆史的使命,點頭道:“我會將和氏璧完整無損地帶回趙國。”
藺相如隻是一笑,仿佛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或許五天後之後,他就得孤身麵對秦王的威脅,生與死,又何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