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米的雷電突然從雲海中冒出來,如同一隻潛伏水下的鯊魚決定出擊,他第一時間就用肉眼看到了黑色的敵機。電台裏,宋寧不停地警告他f35正在靠近,距離還有200公裏,不過也始終沒有要求他放棄攻擊。
沒有一架敵機敢於掉過頭來迎戰,也許他們害怕打開彈倉會被地麵導彈發現,或者因為不能掌握本地區空情,總之他們失去了最後的短兵相接,以多打少的機會。
薩米的雷達鎖定了全部2個目標,對手試圖擺脫雷達,但是其動作不夠劇烈;水平麵上的機動性,似乎平常無奇,也許是偏隱身與對地攻擊需求,使得其氣動外形不如早期的鷹式那麽長於空戰。當然無外掛點的流暢外形,應該會使得敵機的加速加分,顯然他們也正有此意,打算比拚直線加速。
jf17積攢到了接近1.3的極速,暫時占據速度上的優勢,但是對手在最後一個轉彎後也開始加力,其速度正在迅速增加,很快就超越音速。
薩米再次俯衝,包吃住速度上的小幅優勢,但是空速表停留在1.4上幾乎不動了。不多他俯衝的意圖並非完全為了加速,他必須趁著敵人停亂動一心加速的當口,躲進敵人看不到的下方死角內,一般而言,他總是盡量選擇從6點鍾下方開火,這樣敵人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不容易看到導彈的冷凝尾跡。當然如果敵機善於觀察,他們可以選擇壓坡側轉,或者做滾筒動作坐觀察後方,但是這樣勢必破壞其加速。一切點滴的算計,都是為了更快達成導彈發射的條件。
“我聽說f15從來沒有被擊落過?”薩米按下發射按鈕前說道。當然他很願意相信事實確實如此,盡管他的很多戰友在中東當過雇傭兵,曾經帶回過一些關於以色列f15曾經在敘利亞被擊落過的消息,現在他選擇無視。
2枚pl8導彈脫離發射架,直奔最後一架敵機而去。
發射完畢後,他立即放棄加速,繼續這麽消耗燃油,就無法應對接下來的戰鬥了。這次開火在尾追攻擊的極限距離發起,這樣的距離通常用來對付機動性較差的飛機,能否擊中確實有些玄,不過這也是他能夠把握到的最好的時間窗口了。
由於發射時初速極大,導彈射程相應增加些,但是敵機的加速確實顯得異常的輕鬆,顯然大大超越蘇30mki或者他曾經交過手的超級大黃蜂,這確實在薩米的經驗之外。當然他也不貪心,他並不想擊落所有的2架敵機。
現在,這架雷電隻攜帶了2枚導彈和少於一半的機內燃油,差不多到了薩米最喜歡的“高機動”狀態。他看著上空緊追目標的導彈,悄悄降下高度,仍然是為了避開西部e3的視野。現在還不是立即返航的時候,他還得進行一次偷襲,或者說進行一次極限挑戰。目標是那架在19500米高空招搖過世,俯瞰地麵的全球鷹。實際上,從早上起,它一直就在莫克蘭山脈北麓上空飛行,那裏屬於分離主義遊擊隊的地盤,應該沒什麽好看的,也許承擔著本次攻擊的通訊中繼或者電子偵察任務。總之如同美國在本次戰爭扮演的角色一樣,這架無人機假裝成一個與世無爭的局外人,在薩米眼皮上麵晃來晃去,這實在讓他受不了。
落在後方的沉默鷹在加速的同時發射了大量雷達箔條,但是沒有同步發射紅外幹擾彈,這是後座的武器製導員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先看清後方情況再選擇進一步處置,如果發射太多紅外幹擾彈,容易使得整片天空充滿遮擋視線的煙霧。
雙垂尾的沉默鷹向後的視野不如f16那麽好,必須作出一個翻滾動作,才能避開遮擋死角,同時避免過度的減速;飛機翻轉過來後,後座的家夥看清了導彈,已經很近了。
飛行員在1.5馬赫的高速下,做出超越手冊的大過載的轉彎,同時發射幹擾彈,但是pl8的導引頭,具備識別一般紅外幹擾的能力,至於過載,它絕對不可能輸給任何有人架勢的戰鬥機。
導彈淩空爆炸產生的破片擊毀了方向舵以及傾瀉的尾翼,飛機失控前,兩名飛行員從後半截燃燒的戰機中彈射出來,他們在空中翻騰,等待降落傘打開,這期間,他們看著戰機在黑煙的裹挾下掉落下去。
接下來會遭遇什麽情況,誰也不知道,這裏是巴基斯坦與印度交戰區,目前俾路支的遊擊隊大部分在接受美國援助,但是也有一些受到極端宗教主義勢力控製,他們不喜歡美國人。
劉兆林的戰機緊盯130公裏外的疑似f 35,屏幕上的目標不是很連貫,顯然雷達無法完整捕捉到它們,而敵機的數量從1架變成了3架,然後又變成了1架,顯然雪豹雷達確實能看得很遠,但是看不太清楚。
敵機好像稍微調整了航向,突然就消失在了雷達屏幕上,之前敵機群的動作一直不連續,而無法判斷其如何轉向,轉向了哪裏。從邏輯上講,可以認為是敵機退卻,脫離了雷達,但是敵機掉頭的動作,應該會使得後方的後半球變得更清楚才對。另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是,它們向這邊過來了。
想到這裏,劉兆林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表麵上自己還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這隻是雷達看見的部分。就在剛才長達45秒的雷達接觸過程中,他充分領教了對手的優勢,敵機編隊完全沒有隨著距離變小而變得清晰,實際上在雙方距離從150公裏接近到110公裏期間,敵機非但沒有在雷達照射下暴露更多,反而是一直維持看不清的狀態(僅僅可以測距),直至最後,竟然徹底消失了。它們會在什麽時候再冒出來,確實是一個謎。
“毒蛇,我看不到敵人了。他們可能是朝著這邊過來了,地麵有沒有發現敵情?”
“地麵沒有發現敵情,敵人突然從沿海加強了區域外幹擾。”宋寧回答道,“我建議你的編隊關掉雷達。”他接著補充道。
“什麽?”劉兆林難免錯愕,雪豹—e相控陣雷達,是他的少數優勢,為什麽放棄?
“免得他們順著你的雷達波束找到你。退出戰場,向東轉移,必要時穿越印軍陣地,盡量盡量避免e3的視野,海上敵情不詳,也要提防。”
“調頭是不是太被動?我留在後麵周旋?”
“不必,如果他們開機掃描,再做判斷。”
“明白。你也小心些,他們可能衝著你來。”
“諒他們沒這個膽。”
經過一係列失當和驚慌後,宋寧多少有些恢複,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地麵飛機起飛,加入護航,他說話也開始硬氣起來;當然首先是第一回合較量,薩米給他長了臉,其次經過一番試探後發現,雷達對這些飛機的發現距離,其實還是可以接受的(他不必像劉兆林那樣,考慮連續鎖定目標的問題,所以感受不同)。
宋寧下令從奎達起飛的3架雷電飛機緊貼邊界與美機對峙,以往的情況下,中巴兩國空軍對這架喜歡偷窺的美機並不怎麽管,因為它其實看不到戰區,不過這會兒宋寧下令戰機起飛後,全程用雷達將其鎖定。他知道這架預警機的指揮官應該是個慫貨,是可以嚇唬跑的,沒有它的助力,所謂的隱形機空戰,好像是很難打起來的。
劉兆林按照宋寧的策略關掉雷達,編隊向東北撤退。他可以選擇充分發揮雪豹雷達的潛力,通過調整功率和脈衝重複率來迎頭找到目標,這樣總會在某個時間看到目標,然後形成攻擊條件,但是這樣做確實不夠穩妥。即使敵機打開彈倉時會暴露,但是火控雷達能否在與對手保持同等距離上的截獲,並且始終不丟失目標,是個問題,這些都是先決的發射條件。蘇35完全沒有隱身能力,迎麵對碰吃著大虧。
宋寧的策略看似很慫,但是卻不蠢,可以通過避讓,使得對手通過隱形積累起來的優勢喪失,現在,雙方同時恢複到了睜眼瞎的平等狀態,考慮到縱深地帶的地麵雷達優勢還在中國測,其實並不吃虧。
戰場的另一側,薩米再次爬升,準備發起最後的挑戰,他平常的作戰很少超過10000米,現在要衝擊的是19000米。
單發的jf17戰機,當然並不適於高空作戰,雖然他個人,對通過一次強勢的加速衝擊,使得飛機按照慣性躍升到超越手冊升限有信心,如果方案可行,差不多會有幾秒鍾的窗口,可以使得發射的導彈夠到目標,但是在這樣的高度上導彈是否能夠在很勉強的起始姿態和初速下,通過舵效調整姿態,飛向目標,他也不知道。當然,另一個風險在於發動機可能停車,不過他不太去想這些事。
首先是e3預警機看到了這架雷電又出來表演,目標是沒有深入過多的高空無人機,然後海邊的海軍預警機也發現了這樣的威脅。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操控這種飛機慢吞吞地轉彎,向海邊避讓,同時祈禱對手攻擊失敗。
在製定攻擊計劃時,全球鷹首先考慮的威脅是地麵導彈,其次才是空軍飛機,由於它執行的任務並不需要發射武器,所以在政治上也多了一層保護傘,在很多次試探後,美方確認,中國方麵對這種程度的挑釁是過度反應,所以它的活動範圍,越來越靠近北方。當然製定任務的軍官,並沒有想過,會有一個不受製約的瘋子,來挑破這層默契,隻是為了收集他還沒有的戰果。
同一時間,劉兆林的編隊還來不及按照指令向東北收攏隊形,落在他巨大隊形的最南麵的一架戰機,突然被來自後方的敵機雷達鎖定。
飛行員不知道敵機如何能夠找到自己,也許海上的鷹眼預警機提供了目標指示,之前劉兆林為了增加搜索範圍,排列出了巨大的如牆般的隊形,這樣的隊形確實無法在巴基斯坦狹長的國土上施展開,實際上無論怎麽躲閃,總會有一部分被海上或者印度側的雷達看到。但是中國空軍對印度方向的地麵雷達心中有底,對海上的大部分情況,卻始終不清楚。
在不清楚追蹤者距離的情況下,劉兆林指示這架蘇35加速擺脫,同時打開尾椎內的後視雷達,‘嚇唬’一下敵人。中國空軍對可能隱形作戰,並不是完全沒有對應計劃,這也是蘇35來到這裏的一個原因(並不是編隊中的每架蘇35都有這種比較雞肋的‘後視雷達’)。
這架蘇35始終無法擺脫對方雷達,這期間後視雷達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個連續的雷達信號,也許是敵機開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離在35大約30公裏,隨即信號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飛向自己的導彈。
蘇35在尾椎內安裝了特殊的後視雷達,除了監視後方還可以進行火控,大部分飛行員對這種沒有經過實踐的新東西遲保留意見,認為充其量是一個配重,而薩米這樣的人,對於這種可能顛覆傳統空戰的東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時候,新技術盡管顯得脫離實際,但是設計師從紙麵上計算得到的經驗,與飛行員的直覺一樣,自有其價值。中國空軍在研究隱身作戰時,認為隱身飛機利用其特性,偷偷搶占小方位角發起攻擊的可能性最具威脅,所以這種雷達也許具有用途,於是在進口的蘇35中,部分選裝後視雷達(其餘蘇35為配重和電子設備),以確保在編隊中,有一架能看到後麵。
通過這部雷達,飛行員一直可以發現緊追而來的2枚導彈,這使得他比其他飛行員在麵臨威脅時,能更加的冷靜,當然那個急速跳動著減小的距離數字,仍然使得他的腎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節流閥上,他也不知道憑借蘇35強勁的動力,是否可以逃脫。
如同國內模擬時的情形類似,敵機的攻擊在無法預測的時機展開,但是可以猜到發起攻擊的位置(6點鍾)。它在潛伏狀態下突然開機,動作很快,而且與打開彈倉的動作十分連貫,沒有拖泥帶水,隨後雷達迅速關機以及彈倉關閉,使得電磁輻射以及機體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飛機再次消失無影。這次攻擊唯一的瑕疵在於發射導彈所選擇的距離,是在後方35公裏左右,對於導彈的主動雷達而言,這個距離能夠確保發現目標,做到發射後不管;但是這個發射距離仍然有些遠,對於中距導彈從後半球攻擊來說,射程十分勉強。或許,美國飛行員原本隻是想進行一次偷襲,目標本應該在適當的反應中,被導彈擊中,誰又會想到,目標會突然打開一部向後看的雷達看清形勢?作為隱形機作戰的鐵則,保持隱蔽始終是第一位的,這一原則禁止隱形機太過靠近目標,以防附近的敵機飛行員用肉眼或者紅外傳感器發現行蹤。
沒有一架敵機敢於掉過頭來迎戰,也許他們害怕打開彈倉會被地麵導彈發現,或者因為不能掌握本地區空情,總之他們失去了最後的短兵相接,以多打少的機會。
薩米的雷達鎖定了全部2個目標,對手試圖擺脫雷達,但是其動作不夠劇烈;水平麵上的機動性,似乎平常無奇,也許是偏隱身與對地攻擊需求,使得其氣動外形不如早期的鷹式那麽長於空戰。當然無外掛點的流暢外形,應該會使得敵機的加速加分,顯然他們也正有此意,打算比拚直線加速。
jf17積攢到了接近1.3的極速,暫時占據速度上的優勢,但是對手在最後一個轉彎後也開始加力,其速度正在迅速增加,很快就超越音速。
薩米再次俯衝,包吃住速度上的小幅優勢,但是空速表停留在1.4上幾乎不動了。不多他俯衝的意圖並非完全為了加速,他必須趁著敵人停亂動一心加速的當口,躲進敵人看不到的下方死角內,一般而言,他總是盡量選擇從6點鍾下方開火,這樣敵人在最初的一段時間內,不容易看到導彈的冷凝尾跡。當然如果敵機善於觀察,他們可以選擇壓坡側轉,或者做滾筒動作坐觀察後方,但是這樣勢必破壞其加速。一切點滴的算計,都是為了更快達成導彈發射的條件。
“我聽說f15從來沒有被擊落過?”薩米按下發射按鈕前說道。當然他很願意相信事實確實如此,盡管他的很多戰友在中東當過雇傭兵,曾經帶回過一些關於以色列f15曾經在敘利亞被擊落過的消息,現在他選擇無視。
2枚pl8導彈脫離發射架,直奔最後一架敵機而去。
發射完畢後,他立即放棄加速,繼續這麽消耗燃油,就無法應對接下來的戰鬥了。這次開火在尾追攻擊的極限距離發起,這樣的距離通常用來對付機動性較差的飛機,能否擊中確實有些玄,不過這也是他能夠把握到的最好的時間窗口了。
由於發射時初速極大,導彈射程相應增加些,但是敵機的加速確實顯得異常的輕鬆,顯然大大超越蘇30mki或者他曾經交過手的超級大黃蜂,這確實在薩米的經驗之外。當然他也不貪心,他並不想擊落所有的2架敵機。
現在,這架雷電隻攜帶了2枚導彈和少於一半的機內燃油,差不多到了薩米最喜歡的“高機動”狀態。他看著上空緊追目標的導彈,悄悄降下高度,仍然是為了避開西部e3的視野。現在還不是立即返航的時候,他還得進行一次偷襲,或者說進行一次極限挑戰。目標是那架在19500米高空招搖過世,俯瞰地麵的全球鷹。實際上,從早上起,它一直就在莫克蘭山脈北麓上空飛行,那裏屬於分離主義遊擊隊的地盤,應該沒什麽好看的,也許承擔著本次攻擊的通訊中繼或者電子偵察任務。總之如同美國在本次戰爭扮演的角色一樣,這架無人機假裝成一個與世無爭的局外人,在薩米眼皮上麵晃來晃去,這實在讓他受不了。
落在後方的沉默鷹在加速的同時發射了大量雷達箔條,但是沒有同步發射紅外幹擾彈,這是後座的武器製導員提出的要求,他希望先看清後方情況再選擇進一步處置,如果發射太多紅外幹擾彈,容易使得整片天空充滿遮擋視線的煙霧。
雙垂尾的沉默鷹向後的視野不如f16那麽好,必須作出一個翻滾動作,才能避開遮擋死角,同時避免過度的減速;飛機翻轉過來後,後座的家夥看清了導彈,已經很近了。
飛行員在1.5馬赫的高速下,做出超越手冊的大過載的轉彎,同時發射幹擾彈,但是pl8的導引頭,具備識別一般紅外幹擾的能力,至於過載,它絕對不可能輸給任何有人架勢的戰鬥機。
導彈淩空爆炸產生的破片擊毀了方向舵以及傾瀉的尾翼,飛機失控前,兩名飛行員從後半截燃燒的戰機中彈射出來,他們在空中翻騰,等待降落傘打開,這期間,他們看著戰機在黑煙的裹挾下掉落下去。
接下來會遭遇什麽情況,誰也不知道,這裏是巴基斯坦與印度交戰區,目前俾路支的遊擊隊大部分在接受美國援助,但是也有一些受到極端宗教主義勢力控製,他們不喜歡美國人。
劉兆林的戰機緊盯130公裏外的疑似f 35,屏幕上的目標不是很連貫,顯然雷達無法完整捕捉到它們,而敵機的數量從1架變成了3架,然後又變成了1架,顯然雪豹雷達確實能看得很遠,但是看不太清楚。
敵機好像稍微調整了航向,突然就消失在了雷達屏幕上,之前敵機群的動作一直不連續,而無法判斷其如何轉向,轉向了哪裏。從邏輯上講,可以認為是敵機退卻,脫離了雷達,但是敵機掉頭的動作,應該會使得後方的後半球變得更清楚才對。另一個更大的可能性是,它們向這邊過來了。
想到這裏,劉兆林不由得驚出一身冷汗,表麵上自己還有數量上的優勢,但是這隻是雷達看見的部分。就在剛才長達45秒的雷達接觸過程中,他充分領教了對手的優勢,敵機編隊完全沒有隨著距離變小而變得清晰,實際上在雙方距離從150公裏接近到110公裏期間,敵機非但沒有在雷達照射下暴露更多,反而是一直維持看不清的狀態(僅僅可以測距),直至最後,竟然徹底消失了。它們會在什麽時候再冒出來,確實是一個謎。
“毒蛇,我看不到敵人了。他們可能是朝著這邊過來了,地麵有沒有發現敵情?”
“地麵沒有發現敵情,敵人突然從沿海加強了區域外幹擾。”宋寧回答道,“我建議你的編隊關掉雷達。”他接著補充道。
“什麽?”劉兆林難免錯愕,雪豹—e相控陣雷達,是他的少數優勢,為什麽放棄?
“免得他們順著你的雷達波束找到你。退出戰場,向東轉移,必要時穿越印軍陣地,盡量盡量避免e3的視野,海上敵情不詳,也要提防。”
“調頭是不是太被動?我留在後麵周旋?”
“不必,如果他們開機掃描,再做判斷。”
“明白。你也小心些,他們可能衝著你來。”
“諒他們沒這個膽。”
經過一係列失當和驚慌後,宋寧多少有些恢複,現在已經有大量的地麵飛機起飛,加入護航,他說話也開始硬氣起來;當然首先是第一回合較量,薩米給他長了臉,其次經過一番試探後發現,雷達對這些飛機的發現距離,其實還是可以接受的(他不必像劉兆林那樣,考慮連續鎖定目標的問題,所以感受不同)。
宋寧下令從奎達起飛的3架雷電飛機緊貼邊界與美機對峙,以往的情況下,中巴兩國空軍對這架喜歡偷窺的美機並不怎麽管,因為它其實看不到戰區,不過這會兒宋寧下令戰機起飛後,全程用雷達將其鎖定。他知道這架預警機的指揮官應該是個慫貨,是可以嚇唬跑的,沒有它的助力,所謂的隱形機空戰,好像是很難打起來的。
劉兆林按照宋寧的策略關掉雷達,編隊向東北撤退。他可以選擇充分發揮雪豹雷達的潛力,通過調整功率和脈衝重複率來迎頭找到目標,這樣總會在某個時間看到目標,然後形成攻擊條件,但是這樣做確實不夠穩妥。即使敵機打開彈倉時會暴露,但是火控雷達能否在與對手保持同等距離上的截獲,並且始終不丟失目標,是個問題,這些都是先決的發射條件。蘇35完全沒有隱身能力,迎麵對碰吃著大虧。
宋寧的策略看似很慫,但是卻不蠢,可以通過避讓,使得對手通過隱形積累起來的優勢喪失,現在,雙方同時恢複到了睜眼瞎的平等狀態,考慮到縱深地帶的地麵雷達優勢還在中國測,其實並不吃虧。
戰場的另一側,薩米再次爬升,準備發起最後的挑戰,他平常的作戰很少超過10000米,現在要衝擊的是19000米。
單發的jf17戰機,當然並不適於高空作戰,雖然他個人,對通過一次強勢的加速衝擊,使得飛機按照慣性躍升到超越手冊升限有信心,如果方案可行,差不多會有幾秒鍾的窗口,可以使得發射的導彈夠到目標,但是在這樣的高度上導彈是否能夠在很勉強的起始姿態和初速下,通過舵效調整姿態,飛向目標,他也不知道。當然,另一個風險在於發動機可能停車,不過他不太去想這些事。
首先是e3預警機看到了這架雷電又出來表演,目標是沒有深入過多的高空無人機,然後海邊的海軍預警機也發現了這樣的威脅。他們現在唯一能做的,是操控這種飛機慢吞吞地轉彎,向海邊避讓,同時祈禱對手攻擊失敗。
在製定攻擊計劃時,全球鷹首先考慮的威脅是地麵導彈,其次才是空軍飛機,由於它執行的任務並不需要發射武器,所以在政治上也多了一層保護傘,在很多次試探後,美方確認,中國方麵對這種程度的挑釁是過度反應,所以它的活動範圍,越來越靠近北方。當然製定任務的軍官,並沒有想過,會有一個不受製約的瘋子,來挑破這層默契,隻是為了收集他還沒有的戰果。
同一時間,劉兆林的編隊還來不及按照指令向東北收攏隊形,落在他巨大隊形的最南麵的一架戰機,突然被來自後方的敵機雷達鎖定。
飛行員不知道敵機如何能夠找到自己,也許海上的鷹眼預警機提供了目標指示,之前劉兆林為了增加搜索範圍,排列出了巨大的如牆般的隊形,這樣的隊形確實無法在巴基斯坦狹長的國土上施展開,實際上無論怎麽躲閃,總會有一部分被海上或者印度側的雷達看到。但是中國空軍對印度方向的地麵雷達心中有底,對海上的大部分情況,卻始終不清楚。
在不清楚追蹤者距離的情況下,劉兆林指示這架蘇35加速擺脫,同時打開尾椎內的後視雷達,‘嚇唬’一下敵人。中國空軍對可能隱形作戰,並不是完全沒有對應計劃,這也是蘇35來到這裏的一個原因(並不是編隊中的每架蘇35都有這種比較雞肋的‘後視雷達’)。
這架蘇35始終無法擺脫對方雷達,這期間後視雷達非常短促地捕捉到了一個連續的雷達信號,也許是敵機開火的刹那形成的反射,距離在35大約30公裏,隨即信號消失了,留在屏幕上的,是2枚飛向自己的導彈。
蘇35在尾椎內安裝了特殊的後視雷達,除了監視後方還可以進行火控,大部分飛行員對這種沒有經過實踐的新東西遲保留意見,認為充其量是一個配重,而薩米這樣的人,對於這種可能顛覆傳統空戰的東西,更是嗤之以鼻。但是有的時候,新技術盡管顯得脫離實際,但是設計師從紙麵上計算得到的經驗,與飛行員的直覺一樣,自有其價值。中國空軍在研究隱身作戰時,認為隱身飛機利用其特性,偷偷搶占小方位角發起攻擊的可能性最具威脅,所以這種雷達也許具有用途,於是在進口的蘇35中,部分選裝後視雷達(其餘蘇35為配重和電子設備),以確保在編隊中,有一架能看到後麵。
通過這部雷達,飛行員一直可以發現緊追而來的2枚導彈,這使得他比其他飛行員在麵臨威脅時,能更加的冷靜,當然那個急速跳動著減小的距離數字,仍然使得他的腎上腺素急速地分泌。他的手死死推在節流閥上,他也不知道憑借蘇35強勁的動力,是否可以逃脫。
如同國內模擬時的情形類似,敵機的攻擊在無法預測的時機展開,但是可以猜到發起攻擊的位置(6點鍾)。它在潛伏狀態下突然開機,動作很快,而且與打開彈倉的動作十分連貫,沒有拖泥帶水,隨後雷達迅速關機以及彈倉關閉,使得電磁輻射以及機體反射一起消失了,整架飛機再次消失無影。這次攻擊唯一的瑕疵在於發射導彈所選擇的距離,是在後方35公裏左右,對於導彈的主動雷達而言,這個距離能夠確保發現目標,做到發射後不管;但是這個發射距離仍然有些遠,對於中距導彈從後半球攻擊來說,射程十分勉強。或許,美國飛行員原本隻是想進行一次偷襲,目標本應該在適當的反應中,被導彈擊中,誰又會想到,目標會突然打開一部向後看的雷達看清形勢?作為隱形機作戰的鐵則,保持隱蔽始終是第一位的,這一原則禁止隱形機太過靠近目標,以防附近的敵機飛行員用肉眼或者紅外傳感器發現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