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瑜的父族一方,家庭關係相對簡單。


    墨豐的父親,就是墨瑜的爺爺,隻是一名普通老百姓,在過去戰火紛飛歲月,隻是單純地為了躲避壯丁,和墨瑜的奶奶一道,從遙遠老家遷移來此地定居的。


    墨瑜爺爺一輩在此地並沒有親人,而且他老人家在1970年就早早過世。


    墨瑜從未見過麵的奶奶,依靠當時大集體時代的力量,憑借她老人家一己之力,將墨豐兄弟三個拉扯長大成人。


    墨豐弟兄三個,現在都聚居在西山村靠山隊。


    雖然平時不與墨瑜家來往,但是墨瑜還是比較了解他們家庭狀況。


    墨豐是1957年出生,墨瑜大伯1949年出生,墨瑜二伯是在1952年出生,墨豐沒有女性姐妹。


    墨豐長得粗手大腳,身材茁壯,在1976年被推薦參軍了,成為一名光榮的義務兵。


    在1982年,已經轉為誌願兵的墨豐,還是退役了。


    原因十分簡單,墨瑜的奶奶雖然有三個兒子,但是在老大、老二成親成家之後,也早早分家了。


    時間到了1982年,農村開始分田到戶了。


    這時已經老了的墨瑜的奶奶,卻已經基本喪失了田間勞動的能力,失去自己養活自己的本錢。


    這時,因為贍養老人的問題,墨豐家裏就鬧出了矛盾。


    在農村,特別是在改革開發初期,一般人家孩子眾多,家境都不好。雖說贍養老人是義務,可是執行起來並不得力。


    墨豐不得不脫下軍裝。


    由於墨豐在軍隊隻是一個老兵而已,退役時並沒有被提幹。


    那時農村退伍兵已經不如五六十年代的時候了,按照當時退役政策,哪裏來的還回哪裏去。


    墨豐隻能回家務農。


    回到家鄉,雖然墨豐體魄健壯,種莊稼的確也需要這樣的漢子。但是種田,對農時和技術把握也不可或缺。


    其實,墨豐並不是一個種莊稼的好把式。


    他年青時就去當兵了,種莊稼,沒經驗。


    按照一般情況來說,親兄弟之間應該相互幫助,共同進步。


    但是莫要忘記了這是1982年。


    這個時間段,在農村正是人的思想極大變革的時候,剛剛分田到戶責任到人,哪一家不自私地把自家的小日子搞好起來?


    而且墨豐為什麽退伍?


    還不是因為分田到戶贍養老人的問題!


    墨豐回家是承擔他那一部分義務的,還想要幫助,基本上是奢望!


    如果墨瑜大伯與二伯有這份心,或有那份眼光,少一分自私,或許墨豐不會退伍!


    他們沒有!


    墨豐回來後立馬將老人家名下的責任田一分為三。


    田地有好壞,雖然最終他們采用了抽鬮子方式解決的,但是為這件事情,他們兄弟三人有了些矛盾了。


    可惜的是,再後來不長時間,他們家又爆發了衝突。


    墨瑜的奶奶雖然不能到水田裏勞作,但是手邊活還是能幹的。


    老人家出於勞動人民本色和為上人的自覺,在農忙時給這家翻稻穀,卻沒有時間給那家打草,給這家喂豬了卻沒有趕鴨子……


    沒料想老人勤勞卻引起了墨家三兄弟之間的口角與矛盾!


    實際上這些真的是雞毛蒜皮的小問題,但是,老人卻不能如田地一樣一分為二或一分為三的。


    但是,在這個事情,或許真的窮怕了,或許人的自私本性泛濫。在農村越是親兄弟,小矛盾就越多,兄弟之間如仇人一樣的也多了去了。


    此時墨豐一家子雖說還沒有到這一步,但是墨豐是從軍隊裏下來,並不太適應農村生活,隻是本能地認為他們共同的老娘老了,需要人照顧時期,而不是……


    就在墨豐大道理沒有說完時,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同時提出,要麽你老小一個人贍養他們共同的老娘。


    墨瑜的奶奶心中悲哀了。


    憑什麽?


    而且她的小兒子還沒有成家,這不是雪上加霜麽?


    墨瑜的奶奶也是個明白人,如果她一怒之下不再給他們家做事了,那麽變相等於墨豐一個人贍養她了。


    而且這樣還會有理變成無理。


    再者她老人家與墨瑜爺爺是躲避壯丁來到西山村的,老家多年未回,也沒有娘家舅舅一類支撐,有理沒有處說。


    如果報告政府請求明斷,但是這些都是家務事,清官難斷,而且有許多東西實在牽扯不清……


    老人悲哀說我一家過一個月,在哪家過,就給那家做事。


    這也是農村通常的做法。


    然而,這是在1982年的農村,家家戶戶的孩子不少,住房也不寬裕,老人來了不能不給一個房間住吧?


    這時,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大義淩然出了一個注意,找到隊長作為證人,三家約定:他們共同的母親和老小過。他們兩家每年給老人二百斤稻穀作為贍養老人費用,並且約定老人小災小病的費用,兄弟三人公攤。


    這是一個完美的方案。


    對於墨瑜的大伯和二伯家,他們的孩子大了,老人不稀見。但墨豐沒有結婚,等以後成親養了孩子,老人還能幫助帶一帶。


    而且,墨豐也認為這可行。


    虧得這次有村裏老隊長在,老人家還有四間破茅房,這也算祖產,此時不明確,以後肯定還會再起糾紛。


    就是這樣,後來小矛盾小衝突還是不少。


    稻穀也分上風頭稻穀和下風頭稻穀,那贍養老人的四百斤稻穀卻要裝六麻袋,重量上還短缺。


    這是小矛盾,墨豐忍了。


    年邁的老娘年齡大了,病自然就多了。


    不說帶老人看病時間了,就是有根有據的醫藥費,墨瑜家的大伯二伯家決絕承擔。


    他們認為這是小災小病,說是墨豐照顧不周造成的,應該是墨豐負責。


    這些還是小矛盾,墨豐忍了。


    墨豐種莊稼不在行,與體弱多病的老母親在一起,日子並不如意。


    特別是娶媳婦!


    雖然墨豐是膀大腰圓,濃眉大眼,好看,但有個屁用。


    來看親的人一看到墨豐家情況,茶水都不會喝一口,走了!


    這個與老大老二家無關,都分家了,墨豐也隻能忍了。


    進入八十年代,改革開發政策春風已經吹進人們生活中,開始有人外出搞副業,做零工了,跑小買賣……


    可是,墨豐家裏還有一個老娘在。


    按照當時的協議,墨豐他們弟兄三人的共同老娘,那是與墨豐過的。


    墨豐不得不被栓在西山村大隊的靠山隊。


    而靠山隊屬於西山村大隊,但西山村是什麽地方?


    西山村的地理那就是不是盆地的盆地。


    西山村三麵都有不高的荒山環抱,從靠山隊出門不管是去縣城還是去濱城,還得繞道渡口鄉。


    交通不利,西山村經濟環境自然好不到哪裏去。


    這時的改革開放的春風,在靠山隊隻能見點風尾巴。


    這時的政策是不管黑貓白貓,逮到老鼠都是好貓。


    可是在西山村靠山隊,隻能種田才有收入,附近的荒山,就是大樹都種植不起來,基本上沒有老鼠可逮。


    在靠山隊,在西山村,村民社員的青壯男子都願意外出搞副業。


    當然能夠招工,或者吃上商品糧,那不僅僅是西山村的人野望,而是全國老百姓的野望。


    這時,退伍回家的墨豐,空有強壯身體,還有從軍隊補習班學得的知識和見識,到了靠山隊,要照顧老娘,也不得不蜷縮在村子裏艱苦度日,就是婚姻那都成了困難戶。


    墨瑜的父族關係和人脈就是這樣,都在靠山隊,事情了解比較清楚。


    但是墨瑜母親那邊家族,雖然原來是在西山村,但是早就不再此地居住了,墨瑜開始並不了解他母親那邊家族情況,也是近期通過對墨豐旁敲側擊,才有所了解的。


    在西山村,原來有一個大戶人家,仇家。


    這就是墨瑜外公家,也是墨瑜母族,他們家的條件相對來說十分不錯。


    墨瑜外公原來就是西山村大隊書記,家裏本來也有八個孩子的。


    墨瑜母親仇菊,排行老七,本來不是最小,現在卻是老小。


    因為現在母親家族中,現在還存在的隻有三男兩女,五個人。


    墨瑜外公外婆,在他的母親上高中後的第二年的同一年接連過世了。


    現在母親直係血親親屬就是大姨、三舅、五舅和六舅。


    二舅、四舅救和小姨夭折了。


    墨瑜母親家族直係親屬,現在除了仇菊還在西山村,大姨、三舅、五舅和六舅都不在此地了。


    按道理,如果說墨豐家的本家弟兄都在靠山隊,牙齒與舌頭關係好,但是相碰撞的時候也多,出現矛盾,不來往,正常。


    可是……


    墨瑜母親娘家人也不來往,這好像有點奇怪。


    墨瑜大姨,也就是七娘大姐,早年就嫁到縣城裏麵去了。


    自仇菊父母過世後,就不怎麽回來,當然墨豐家更沒有來過。


    這時城鄉差別很大的。


    城裏人根本瞧不起農村人,哪怕從農村嫁出去的,不願意到農村的情況也正常不過的了。


    但是,墨瑜大姨與七娘是親姐妹呀,這不來往有些說不過去!


    好吧!


    如果按照這時說法的“雞蛋不為葷,姨娘不為親”,墨瑜大姨不與墨瑜家往來屬於情有可原。


    可是墨瑜的親娘舅,也是母親七娘三個兄長,不來往就更為奇怪了。


    墨瑜三舅在渡口鄉裏糧食部門工作,是糧站的保管員,一家子也住在渡口鄉。


    墨瑜五舅就在縣城裏供銷社工作,六舅也在縣城的橡膠廠上班……


    可以說,七娘這樣的娘家,在這時,應該屬於相當不錯的家庭。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重生官兵捉賊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賣火柴的人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賣火柴的人並收藏重生官兵捉賊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