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書友“葉落風追逐”的慷慨打賞,吼一聲求些票票。)
霍霍霍!
拳風揮舞,鼓蕩成聲,顯得頗有威勢。
一套《小天星拳》打完,江靜兒出了身香汗,嬌喘細細。侯在一邊的丫鬟阿格趕緊過來幫她擦汗。
江靜兒閉住眼睛,懶洋洋問:“那呆子睡醒了沒?”
阿格咯咯笑道:“還沒有呢。”
江靜兒哦了聲,不再言語。
阿格忽又道:“倒是武山縣的朱老爺帶人過來了。”
江靜兒馬上睜開眼睛:“朱八珍?”秀眉一揚,毫無客氣可言。
這朱八珍乃是江家對頭,在彭城鄰邊的武山縣開有八珍鏢局。正所謂同行冤家,彼此多有生意上的衝突。而朱八珍性格跋扈刻薄,嘴巴臭得很。對於他,江靜兒極為反感。
“走,去看看。”
船艙主廳上,江知年臉色有些陰沉,看著坐在傍邊的那位朱老爺,就覺得不舒服。
朱八珍今年剛四十歲,正值壯年,同為武林中人,自幼拜師學得一手《五行陰陽掌》,非常了得。論武功,還在江知年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有個弟弟,在道安府裏當大捕頭,手下有一票人。
“今晚詩會揭曉,不知朱兄來我這船上,有何指教?”
江知年打著哈哈,畢竟來者是客,不能趕人,表麵的客套功夫要做出來。
朱八珍嗬嗬一笑:“正因為揭曉結果,才來與知年兄同樂。”
這話有點難理解,作為商家,年年詩會都是花了金錢,然後陪太子讀書的主,何樂之有?
朱八珍沒有進一步解釋,轉而介紹身邊坐著的那青年:“知年兄,我來介紹,此子乃我武山縣人,張姓,字‘致元’,張致元是也。”
青年身材瘦削,樣貌普通,此刻起身朝江知年拱一拱手,施個禮。
江知年還了禮,念叨著這個名字頗為熟稔,忽地腦海靈光一閃,失聲道:“你就是張致元?”
張致元,武山縣人,秀才出身,年少即有詩作出世,在當地,屬於神童級別的人物,如今正積極備課,準備參加鄉試。
這樣的文才俊秀,就算江知年也曾聽聞過的。
朱八珍很滿意他的震驚反應,笑道:“莫非武山縣還有第二個張致元不成?嗯,知年兄,本屆詩會,張秀才正是本鏢局的代表。”
江知年倒吸口冷氣,終於明白那句“同樂”之意了,有張致元作代表,通過詩會初選已是板上釘釘之事,甚至可能問鼎三甲,自然是樂事。問題在於,對方這般架勢,敢情是來耀武揚威的。
臉色不禁更陰沉了。
朱八珍故作張望狀:“知年兄,你的詩會代表呢,怎得不請出來認識認識?”
江知年寒著聲音道:“不好意思,他病倒了,如今正睡在裏頭呢。”
“呃,原來這樣,真是可惜了……嗯,知年兄,我可聽說你這趟請的是葉家之子。”
江知年點點頭。
朱八珍就很驚歎地道:“葉家之子,彭城書癡,遠近聞名,孰人不識?昨晚定有上佳表現,寫出了好詩詞吧。”
反話,絕對的反話。
江知年臉上肌肉不禁跳了跳,恨不得一拳打在對方可惡的嘴臉上。話說昨晚葉君生根本就沒有到場,哪裏寫過一個字?最後交稿,可是自家孫女臨時抱佛腳糊弄應付的——
其中關竅,江靜兒沒說,他自然不知曉。
那張致元也附和道:“彭城書癡之名,某敬仰久矣,早想認識一番。”
江知年嘴角抽了抽,今晚這場子,肯定丟了。沒法子,舞文弄墨的東西,本來自家就不在行,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八珍騎在頭上,拉屎撒尿,還不好發作。
就聽見孫女冷冷的聲音在後麵響起:“虛偽,枉讀聖賢書,如此矯揉造作,實在是聞名不如見麵。”
這番話,自是針對張致元的,可謂鞭辟入裏,一針見血。
張致元麵色一變,抬頭見是一位英氣逼人的小姐,卻不好批駁。
朱八珍卻無顧忌:“知年兄,江小姐這話說得不對,傳揚出去,會教人指責缺乏教養的。”
江靜兒柳眉倒豎,冷言道:“我口道我心,何必需要別人來教?朱老爺,如今詩會結果還未揭曉,你們也不要高興得太早。”
“哈哈哈。”
朱八珍當場就是一陣大笑。
江知年歎了口氣,他心裏當然明白孫女隻是不想在口舌上輸了氣勢,如此而已。
隻無奈,某些沒有懸念的事情,輸就是輸,贏就是贏,明明白白。不管嘴巴多硬,都是無用功。
……
中央大船之上,四位評委已開始工作,先把密封的詩詞稿件拆開,然後隨機一張張抽取出來觀閱。
他們並不是一起開工,而是輪流的,比如說先由老夫子宋文博取一份稿件,看完了,然後點評,隨即交給別的人看,看的人,再進行點評,交叉意見……
不過他們閱卷多矣,經驗豐富,目光老道,很少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
大浪淘沙,經過外廳的篩選,能進入初選的稿件不多,一共隻得二十五份。這樣工作量就輕得多了。
四個評委的工作氛圍很是輕鬆寫意,讀一份詩詞,就抿一口茶,或者浮一大白,精彩的點評妙句,信口拈來:
“向恒兄,這首《水調歌頭》固有獨到之處,可惜斧鑿之跡太重,用典太多,反而落了下乘,可惜,可惜!”
“遠山,你看這首《詠江》,破題氣勢不錯,不過到了頸聯結句則一瀉千裏,水平大跌,當為此子功力不足之故。”
“宋老,今有句曰‘長江風急送千裏’,竊以為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那‘急’字當改為‘高’,如此,方能烘托出那份誌氣高揚的氣勢。”
“嗯,不錯,當如此。此子還需多推敲,多煉字。”
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當有好詩詞,當即有執事過來,抄錄好幾份,然後傳出去,在各個船隻上誦讀——這便是參加詩會的榮光,當作品得到傳播,作者名聲自然而然就得到宣揚。
有了名聲,其他的東西就好辦了。
“咦,好一首《念奴嬌》,嗬嗬,原來是武山張致元的作品,果然不負眾望……”
這時候,劉誌清抽出了張致元的詞作,精神一振,仔細閱讀起來。
霍霍霍!
拳風揮舞,鼓蕩成聲,顯得頗有威勢。
一套《小天星拳》打完,江靜兒出了身香汗,嬌喘細細。侯在一邊的丫鬟阿格趕緊過來幫她擦汗。
江靜兒閉住眼睛,懶洋洋問:“那呆子睡醒了沒?”
阿格咯咯笑道:“還沒有呢。”
江靜兒哦了聲,不再言語。
阿格忽又道:“倒是武山縣的朱老爺帶人過來了。”
江靜兒馬上睜開眼睛:“朱八珍?”秀眉一揚,毫無客氣可言。
這朱八珍乃是江家對頭,在彭城鄰邊的武山縣開有八珍鏢局。正所謂同行冤家,彼此多有生意上的衝突。而朱八珍性格跋扈刻薄,嘴巴臭得很。對於他,江靜兒極為反感。
“走,去看看。”
船艙主廳上,江知年臉色有些陰沉,看著坐在傍邊的那位朱老爺,就覺得不舒服。
朱八珍今年剛四十歲,正值壯年,同為武林中人,自幼拜師學得一手《五行陰陽掌》,非常了得。論武功,還在江知年之上。更重要的是,他有個弟弟,在道安府裏當大捕頭,手下有一票人。
“今晚詩會揭曉,不知朱兄來我這船上,有何指教?”
江知年打著哈哈,畢竟來者是客,不能趕人,表麵的客套功夫要做出來。
朱八珍嗬嗬一笑:“正因為揭曉結果,才來與知年兄同樂。”
這話有點難理解,作為商家,年年詩會都是花了金錢,然後陪太子讀書的主,何樂之有?
朱八珍沒有進一步解釋,轉而介紹身邊坐著的那青年:“知年兄,我來介紹,此子乃我武山縣人,張姓,字‘致元’,張致元是也。”
青年身材瘦削,樣貌普通,此刻起身朝江知年拱一拱手,施個禮。
江知年還了禮,念叨著這個名字頗為熟稔,忽地腦海靈光一閃,失聲道:“你就是張致元?”
張致元,武山縣人,秀才出身,年少即有詩作出世,在當地,屬於神童級別的人物,如今正積極備課,準備參加鄉試。
這樣的文才俊秀,就算江知年也曾聽聞過的。
朱八珍很滿意他的震驚反應,笑道:“莫非武山縣還有第二個張致元不成?嗯,知年兄,本屆詩會,張秀才正是本鏢局的代表。”
江知年倒吸口冷氣,終於明白那句“同樂”之意了,有張致元作代表,通過詩會初選已是板上釘釘之事,甚至可能問鼎三甲,自然是樂事。問題在於,對方這般架勢,敢情是來耀武揚威的。
臉色不禁更陰沉了。
朱八珍故作張望狀:“知年兄,你的詩會代表呢,怎得不請出來認識認識?”
江知年寒著聲音道:“不好意思,他病倒了,如今正睡在裏頭呢。”
“呃,原來這樣,真是可惜了……嗯,知年兄,我可聽說你這趟請的是葉家之子。”
江知年點點頭。
朱八珍就很驚歎地道:“葉家之子,彭城書癡,遠近聞名,孰人不識?昨晚定有上佳表現,寫出了好詩詞吧。”
反話,絕對的反話。
江知年臉上肌肉不禁跳了跳,恨不得一拳打在對方可惡的嘴臉上。話說昨晚葉君生根本就沒有到場,哪裏寫過一個字?最後交稿,可是自家孫女臨時抱佛腳糊弄應付的——
其中關竅,江靜兒沒說,他自然不知曉。
那張致元也附和道:“彭城書癡之名,某敬仰久矣,早想認識一番。”
江知年嘴角抽了抽,今晚這場子,肯定丟了。沒法子,舞文弄墨的東西,本來自家就不在行,隻能眼睜睜看著朱八珍騎在頭上,拉屎撒尿,還不好發作。
就聽見孫女冷冷的聲音在後麵響起:“虛偽,枉讀聖賢書,如此矯揉造作,實在是聞名不如見麵。”
這番話,自是針對張致元的,可謂鞭辟入裏,一針見血。
張致元麵色一變,抬頭見是一位英氣逼人的小姐,卻不好批駁。
朱八珍卻無顧忌:“知年兄,江小姐這話說得不對,傳揚出去,會教人指責缺乏教養的。”
江靜兒柳眉倒豎,冷言道:“我口道我心,何必需要別人來教?朱老爺,如今詩會結果還未揭曉,你們也不要高興得太早。”
“哈哈哈。”
朱八珍當場就是一陣大笑。
江知年歎了口氣,他心裏當然明白孫女隻是不想在口舌上輸了氣勢,如此而已。
隻無奈,某些沒有懸念的事情,輸就是輸,贏就是贏,明明白白。不管嘴巴多硬,都是無用功。
……
中央大船之上,四位評委已開始工作,先把密封的詩詞稿件拆開,然後隨機一張張抽取出來觀閱。
他們並不是一起開工,而是輪流的,比如說先由老夫子宋文博取一份稿件,看完了,然後點評,隨即交給別的人看,看的人,再進行點評,交叉意見……
不過他們閱卷多矣,經驗豐富,目光老道,很少會出現意見相左的時候。
大浪淘沙,經過外廳的篩選,能進入初選的稿件不多,一共隻得二十五份。這樣工作量就輕得多了。
四個評委的工作氛圍很是輕鬆寫意,讀一份詩詞,就抿一口茶,或者浮一大白,精彩的點評妙句,信口拈來:
“向恒兄,這首《水調歌頭》固有獨到之處,可惜斧鑿之跡太重,用典太多,反而落了下乘,可惜,可惜!”
“遠山,你看這首《詠江》,破題氣勢不錯,不過到了頸聯結句則一瀉千裏,水平大跌,當為此子功力不足之故。”
“宋老,今有句曰‘長江風急送千裏’,竊以為結合整首詩的意境,那‘急’字當改為‘高’,如此,方能烘托出那份誌氣高揚的氣勢。”
“嗯,不錯,當如此。此子還需多推敲,多煉字。”
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著,每當有好詩詞,當即有執事過來,抄錄好幾份,然後傳出去,在各個船隻上誦讀——這便是參加詩會的榮光,當作品得到傳播,作者名聲自然而然就得到宣揚。
有了名聲,其他的東西就好辦了。
“咦,好一首《念奴嬌》,嗬嗬,原來是武山張致元的作品,果然不負眾望……”
這時候,劉誌清抽出了張致元的詞作,精神一振,仔細閱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