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青春期開始,生殖區的首要性得到了確立,從此以後,男人勃起的陽具便非常迫切地希望穿過能給他生殖區帶來愉悅感刺激的“空洞”。可以說,他們從兒童期就做好的一切準備工作--尋找性對象,在此時也在心理上成熟了。最初,性滿足的方式和攝取食物的方式是同一種,其性本能就指向體外的性對象--母親的乳房。之後,當孩子們認識到乳房有它自己的主人時,他們便一時丟失了性對象,所以,性本能開始變成“自體享受”。這是男孩們的性潛伏期,他和性對象關係的重新建立,則要等到這個潛抑期過去之後了。也難怪人們會把嬰兒吮吸母乳的現象當作一切依戀關係的源頭。因此,這之後的尋求對象隻不過是重現這種愛戀關係。


    精神分析研究認為,人們有兩種尋求對象的方法:一種是基於他對嬰兒期的性對象的執著,並且是依賴性的;另一種是自戀性的,就是要在人群裏尋找另一個我,這種方法極易導致病態。我們論述的,是第一種情況。


    一、嬰兒期的性對象


    最原始的和最具有威力的性關係會一直存在,即使是在性行為和攝取營養的活動分離之後。因為它有助於個體選擇性對象的過程,重新建立起失去的那種和對象結合的快樂。在性潛伏的兒童期階段,孩子們都盡力學習如何去愛一些人--那些幫助他們從喪失快樂的境況中走出來的人,從現在看來,這隻不過是原始性感模式的一種延續。將兒童對照顧他們的人的依戀,等同於性行為,這種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但假如通過精神分析學分析,這一事實會得到證明的,這是我的看法。


    兒童的性愉悅和快感區的滿足,往往來自於照顧他的人。一般來說,總是由母親來照顧嬰兒,她們對孩子的愛撫、晃動以及親吻,這種情感又源自於她本身的性愛,她明顯把孩子當作了一個完整的性對象。母親認為這麽做是正常的,是一種純潔的愛的表示。但她不知道她的這種愛撫行為都會激發孩子的性本能,並在日後加強這種性本能,這樣的情況或許會使她產生自責、羞愧的情緒。雖然在照顧孩子的過程中,她盡量避免碰到嬰兒的性器官,但是,對生殖區的刺激並非激發性本能的唯一途徑,很多人們認為的和性欲無關的動作,將來也會影響到生殖區的感受。


    其實,母親們完全沒必要對之愧疚或者深感自責,因為她們隻不過是做了一個母親的本職工作:養育孩子,並教導他們如何去愛。所以說,母親們應該更深入地認識性本能,了解性本能在孩子整個心智展過程中,包括道德和精神方麵的重要作用。


    無論如何,一個小孩總會成為一個性欲旺盛的健康男人,那麽在他的一生中,任何刺激都可能激起他性的行動。可是,父母過分的溺愛會促使孩子性早熟,並給他帶來不利影響。因為這些孩子得到了太多的寵愛和關注,使得他們在長大後,在碰到即使一丁點的愛的減少的情況下,就會承受不住。如果一個孩子向父母的愛索取到了永不滿足的程度,這就會導致他今後非常有可能患上神經症。反之,相比於正常父母來說,那些表現出過分愛的傾向的父母,也會將病態心理遺傳給孩子,而使得他們患上神經症,因為這種傳遞是非常便捷的,甚至比遺傳還要容易進行。


    二、幼兒期憂慮


    對照顧自己的人,兒童從小就表現出強烈的依賴,這種依賴行為甚至有著性愛的味道,對於這一點他們或許早已知道。由於特別害怕失去自己所愛的人,所以兒童會感到焦慮不安,也會對陌生人感到恐懼。如果有親人陪伴,即便身處黑暗之中,他們也不畏懼。一些人常常說孩子感到害怕應該責怪保姆,因為保姆給他們講了妖怪和吸血鬼的故事,其實這完全高估了這種故事的效果。問題不在於故事,而在於孩子天生膽小,或者被過分寵溺,性早熟而又得不到滿足,於是化為焦慮不安,而一般小孩聽了這種故事是毫無反應的。這一點,他們跟成人類似。他們表現出不安和焦慮是因為他們的原欲得不到滿足。反過來說,成人在原欲不能得到滿足時也會表現出像孩子一樣的焦慮不安,一個人時也會感到害怕。因為,他們所愛之人離開了,讓他們沒有了安全感。這時,他們需要通過另一種方式來緩解這種恐懼,並會表現得像個孩子一樣。


    我從一個3歲小男孩那裏得到了關於“幼兒期憂慮”的啟示:當他身處一個黑暗的房間時,他對他的姑姑大叫道:“姑姑,這裏好暗,我害怕,你說話呀。” 他姑姑回答:“但你看不到我有什麽用?”小男孩說:“不是這樣的,隻要你說話,我就不覺得黑了。”


    這個案例表明,男孩害怕的不是黑暗,而是所愛的人不在身邊。隻要能確定他愛的人就在附近,那麽他就不害怕了,他就會感到心安。這給了精神分析一個重要的啟發,是原欲導致了神經症的焦躁不安,或者說它是原欲的產物,二者就像醋和酒的關係。我在《精神分析引論》第二十五章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探討,不過,還沒有得出最後的結論。


    三、亂倫的堤防


    經過上述討論後,我們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很有可能在青春期尚未到來之時,就過早地喚醒孩子的性本能,使孩子們心神不寧,而且這種心神不寧是通過生殖係統表現出來的。假如僥幸躲過這關的考驗,那麽長大之後,他們將會在柔情的指導下選擇對象。毫無疑問,孩子們選擇性對象的最直接的方式,就是他童年期的原欲對象。但他們在性成熟之前,還有充足的時間去構建起防止亂倫的堤防,包括其他一些對性實施抑製的途徑。又因為道德戒律的約束,也使得他們在選擇時,將童年所愛戀的人排除在外。當然,這種社會的道德戒律,本質上都是文明社會所必須確立的一種要求。為了不影響更高級社會單位的形成,我們的社會不會使家庭的關係過分親密,所以社會中的每個人,尤其是處於青春期的男孩,竭力使他和他家庭的關係變得不那麽緊密,雖然這一關係在他們的兒童期非常重要。


    無疑,和其他道德禁忌一樣,對亂倫的禁止也是人類史的一項重要成就,經過世代傳承,成為了大多數人們都會遵守的一條律令,甚至成為與生俱來的天性。可是,對於這種亂倫罪欲的抵製,個人的反抗還是十分困難的,在實際中,他們甚至會經常幻想著去跨越這道防線,這是精神分析研究所發現的令人擔憂的一個事實。


    不過,一般情況下,年輕人的全部性生活幾乎都沉浸在毫無約束的幻想當中,而且基本上很難實現,年輕人最早的性對象以及全部性生活,也隻是在他們的幻想中出現過。但在這些幻想中,幼兒期已形成的各種性傾向,會在他們的幻想中再次呈現,不過因為已經有了肉欲的參與,它們的表現已經和兒童期有所不同了。但這時根據不同的性別,孩子們開始迷戀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了,這種對父母親的性衝動才是最重要的。具體來說,就是男孩容易被母親吸引,而女孩則容易被父親吸引。隻有慢慢克服並放棄這種顯而易見的亂倫幻想,孩子們才真正脫離父母的管製,並最終完成青春期最重要和最痛苦的精神曆程。這件事情的發生,使得上下兩代之間形成了真正的對立,這一整個過程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極為重要,因為它代表了個人的成長,是人類進步的前提。


    不過,毋庸置疑的一點是,人類發展過程中的每一個發展階段,總難免有一部分人由於某種原因而停滯不前。如在這一階段,一些人不能從父母的管製中獨立出來,又或者他們自己不願意脫離,想繼續擁有父母原來對自己的情愛。尤其是女孩在這方麵表現得較為突出。她們在青春期之後,仍然會對父母保留著幼兒期的愛的方式,這讓父母非常有成就和滿足感,但這些女孩在為人妻子後,卻往往會表現出一種性冷淡,並認為夫妻性行為是無足輕重的,從而無法盡到一個妻子的本分。由此可知,性愛和父母的單純的愛來源具有同一性,隻不過,後者是個人對幼兒期原欲的執著。


    隨著對病態“心-性”觀察研究的逐漸深入,亂倫關係中性對象的重要性也逐漸凸顯出來。對於心理症患者來說,由於這種性“放棄”,從而導致他們的原本用來“尋找對象”的“心-性”活動,全部或大部都閉鎖在潛意識裏。那些一方麵非常渴望愛,而同時又過分害怕性生活的真正需求的女孩,她就會將自己的生命完全依附在兒童期的愛戀上,這是因為她產生了一種“非性愛情理念”,或者試圖將自己的原欲隱藏在一種不會讓她有羞愧感的情愛後麵,於是這種對父母或者兄弟姐妹的愛戀便在青春期開始複蘇。但透過這些人的病症表象,精神分析碰觸到了他們的潛意識的源頭,並將這些潛意識的東西轉譯成意識的東西。用精神分析的理論來說,她們實際上是正在和自己的親人戀愛。同理,當一個健康的人因為失戀而生病,多半是因為他的原欲寄托又返回到了幼兒期所依戀的性對象上。


    四、幼兒期性對象的選擇及其影響


    一個人在幼兒期可以非常僥幸地跳過原始性欲向亂倫方麵的傾向,但是想完全擺脫其影響卻是不可能的。我們發現,青年男子的初戀對象,往往是比較成熟的女性,而事業有成有權有勢的年長男性則對女性更有吸引力,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我們上麵所分析的那種階段發展過程的延續和擴展。實際上,他們現在所愛的成熟性對象,其實都有他們父母的影子,盡管不太明顯,但這種原型對他們對象的選擇造成了很大影響。


    由於母親的形象在男孩成長過程中的深遠影響,男子總是在尋找一個類似他母親的女人。可是他的母親也會對那個替代她角色的女性產生不滿甚至是敵意,如果他的母親仍然活著的話。可見,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這種關係,會對他今後對象的選擇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如果它受到了幹擾或損害,那麽當他長大後,其性生活也會由此受到嚴重的影響。另外,情人特有的嫉妒心理,追根溯源,也可以從他幼年的情況找到原因,或者至少是因為受到幼年經驗的強化。由此我們可以解釋,那些在性發展中發生錯亂,甚至患上神經症的人,很可能是因為父母之間常常生口角,或者他們的婚姻非常不愉快。


    在孩子心中,其實幼兒對父母的愛是最重要的內容。它會在青春期複蘇,並指導一個人如何去選擇性對象。但是影響其性對象選擇的因素不止這一個,其他一些受兒童經曆影響的因素,同樣會關係到性對象的選擇。所以,他的性發展並不指向唯一一個方向,有時候情況可能更為複雜。人類的情欲生活是非常複雜的,要想理解各種戀愛現象以及其中透露出的那種無法自製的性質,我們必須追溯到當事者的童年時代。


    五、預防性倒錯


    眾所周知,一般所要選擇的性對象都是指向異性的,這是選擇性對象中必不可少的一點。但實際上,這個目的的實現並沒有那麽容易。青春期後,性衝動在一開始的時候,很有可能會迷失方向,但一般不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後果。德索瓦(dessoir) 曾在1894年提出,青春期的男孩女孩,往往更願意和同性夥伴建立親密的關係。但是唯有來自異性性特征的相互吸引,才能阻止這種暫時的性倒錯現象向永久性的方向演變。但是需要明確的是,如果僅僅依賴這樣一個原因完全無法消除性倒錯,最起作用的因素,其實是來自社會的權威性禁止。如果某個地方不認為性倒錯是違法行為的話,就會出現更多的性倒錯傾向。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強大的力量防止男性性倒錯現象的發生,那就是幼兒期受到母親或者其他女性的照顧,這種溫馨的長久記憶會引導他們長大後去尋找異性。而父親則會抑製男孩子們早期的性活動,父子之間形成一種較為緊張的競爭關係,也使他們開始疏遠同性。當然,這兩種情況在女孩這裏也是適用的。母親負責監視並抑製她們的性活動,使她們對同性充滿敵意,引導她們長大後追求異性。


    同性戀的發生則有一個普遍的現象:那些從小被男人教育的孩子,長大後更容易成為同性戀。現在,那些貴族男性有性倒錯傾向,很可能是因為家中男仆過多,而母親對其照顧不周導致的。


    在歇斯底裏症患者身上,我們發現:如果一個孩子,由於父母婚姻破裂、分居或者早亡而成為單親孩子的話,那麽,他會將自己的愛全部投注於自己的單親父母身上,從而影響到孩子長大後對性對象的選擇,並可能導致永久性的性倒錯。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性學三論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奧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奧地利]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著並收藏性學三論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