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哲武認為,如果他率第四路軍出兵東北,即使最後這場戰爭還是失敗了,但絕不會敗得很難看,而隻要他取得一兩場勝利,中東路的可怕後果也許就會避免,至少也是減弱了,蔣介石在國內外的顏麵上也就過得去,就是在後麵的不可避免的談判中也會有更大的主動權。
這樣的結果,蔣介石不僅不會不快,甚至還會很高興看到。如果他能再給蔣介石一個更大的驚喜,不僅可以為後世的祖國的繁榮奠定更加強大的基礎,就是對八年後的全麵抗戰也會有更積極的影響。
而且,他如果把功勞到時都推給蔣介石,蔣介石的威望立刻就會大漲,這不僅會有利於讓蔣介石盡快的穩定國內政局,及早準備抗戰,就是對他宋哲武也會另眼相看,他可以在更寬鬆的環境裏積極備戰。即使這次出兵東北大敗特敗,那也無所謂,至少他宋哲武為國家民族進行了浴血奮戰,力所不及而已。就是對蔣介石也沒有什麽損害,大不了他蔣介石也像對待張學良一樣,把罪責都推到他宋哲武的身上。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促使他作出出兵的決定,那就是宋哲武心中一直存在的對蘇軍的那股不服氣的衝動,確切地說是對當今蘇軍的戰鬥力不是很服氣。
這時的蘇軍的裝備,遠不是二戰時期那樣強悍,各師步兵營平均隻有8.2挺輕重機槍和大約2.7門火炮.在蘇聯武裝力量中,按照共和國**軍事委員會1918年11月13日的命令所規定的編製,步兵團有3個步兵營(每營轄3個連和1個機槍隊)、團屬機槍隊、迫擊炮隊等。全團總人數為3687人,48挺機槍,6門58mm迫擊炮。
就是這樣的編製,在蘇聯二十年代的國內戰爭中人員和機槍還被大量削減;他們雖然已經可以自己研製飛機了,可是這個時候蘇聯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剛剛研製出來的戰鬥機伊-3(n-3),轟炸機隻有安特-2(Аht-2)、安特-3(Аht-3)。其它飛機還有仿製的美英的 dh-4、dh-9、dh-9a 和阿弗羅 504,以及德國的福克 d7、ju13 和 ju21。這些飛機不僅性能老舊,就是數量也很有限。
至於坦克,就更不值一提,蘇聯現有的坦克幾乎都是一戰時的老貨色,有英國的馬克-3、馬克-4型,還有霍奇基斯、夏爾b1b等法國坦克,這些坦克的時速最快的也隻有6公裏,裝甲僅有可憐的6毫米,火炮口徑隻有37mm,而且還是使用航空煤油的發動機。他們自己研製的坦克隻有Бt-2可以剛剛趕上當今國際上列強的水平。
步兵的基本武器是5發單排彈倉7.62mm口徑的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步槍與毛瑟步槍係列、李-恩菲爾德步槍係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
綜合上麵這些情況,同蘇軍相比,宋哲武所不具備的無非就是他沒有坦克和飛機,對於蘇軍那些過時的坦克他是有辦法對付的。至於飛機他也有,雖然性能要差些,還因為飛行員的原因,數量也要差很多,不過他可不想拿他的那些寶貝和蘇軍硬拚,他隻會用在他最需要的地方。
而蘇軍這個時候普通的師級部隊還沒有大量大口徑重炮,他們的師級部隊隻有一個炮兵團,火炮口徑應該是105mm的榴彈炮,雖然第四路軍還沒有榴彈炮,可是僅就炮火密度而言,他的第四路軍數十倍於蘇軍。第四路軍一個連就有22門60mm迫擊炮,而這幾乎就是蘇軍一個師所擁有的全部迫擊炮的數量;第四路軍一個團有輕重機槍368挺,是蘇軍團級部隊的七倍以上。以第四路軍現在的戰鬥力絕對有和蘇軍一拚的實力。
再有就是兵力問題。據宋哲武所知,蘇軍自五月底開始在中蘇邊境集結部隊,到八月也僅僅集結了6萬多人。在他的記憶裏,就是到11月蘇軍開始大規模進攻時,最多也就集結了8萬多人,而且還是分布在東西兩線。西線的滿洲裏一帶隻有3個師,不到4萬人。
因此,宋哲武認為,隻要他集中優勢兵力猛擊一點,快速殲滅蘇軍一部,蘇軍就會立刻轉入守勢,那時它不僅不會再在邊界挑釁,甚至還會怕中國軍隊越界進攻他們呢。
而蘇軍如果想要再次集結大規模的兵力報複,那可就是需要很多時間了,最快也要半年以上才可以做好再次進攻的準備。這次集結地蘇軍,都是蘇聯駐西伯利亞遠東共和國方麵軍和外貝加爾湖軍區的部隊,遠東共和國方麵軍和外貝加爾湖軍區的部隊,加到一起大概有二十多萬人。這些部隊駐守在數百萬平方公裏的區域,僅各要點的常規駐防兵力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比如駐海參崴及附近的兵力就有6萬多人,而這些部隊是為了防備日本人的,蘇聯方麵是不會輕易調動的。集結八萬人的部隊應該已經是蘇聯在遠東所能集結兵力的極限。
集結八萬人的部隊竟然需要五個多月的時間!宋哲武十分驚歎於蘇聯遠東地區的廣大。可宋哲武也知道,僅在黑龍江對岸沙俄就從滿清手中攫取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使中國從此失去了在東太平洋日本海的出海口。一想到這些,宋哲武的心裏就不禁隱隱的感到一陣陣的刺痛,他也暗自下定決心:‘既然我宋哲武來到了這個世界,就絕不會再讓中國失去一寸土地!’
想到這裏,宋哲武坐直身體,輕輕咳了一聲。眾人知道,這是宋哲武要做出是否出兵的決定了。眾人都屏氣凝神地等著宋哲武說話,葛光庭更是緊張的不得了,緊握的雙手因為過於用力,骨節都已經發白了。
宋哲武是否出兵援助東北,這對張學良,乃至東北軍都是絕對至關重要的,現在雖然在邊境上的一係列衝突中,東北軍還沒有吃什麽大虧,甚至在有些戰鬥中還多少占了些便宜。可是葛光庭知道,這是蘇軍還沒有準備好,一旦他們準備妥當,必然會大打出手,那時他認為東北軍是一定頂不住蘇軍進攻的。
雖然張學良對外宣稱,‘以東北軍的實力,完全可以擋住蘇軍的進攻’。可葛光庭清楚,這是張學良怕中央軍借機出關進入東北,打破他在東北一統天下的局麵;同時也是在給東北軍打氣,如果還沒大打,他這個東北軍的統帥就氣餒了,那這仗就不用再打了。
宋哲武嚴肅地對葛光庭說:“靜岑先生,雖然我認為張副總司令在“中東路事件”這件事上做得有些輕率,可現在畢竟是蘇軍在威脅我們東北的安全,要想通過武力奪回中東路,損害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說,這場蘇軍和東北軍的戰爭已經不僅僅是東北軍的事情,他是全中國人的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國戰。既然是國戰,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同仇敵愾,共同禦敵。所以,我決定出兵協助張副總司令共抗蘇軍。”
“宋。。。。。。將軍,如果我沒聽錯,你是說你同意出兵東北?”葛光庭激動得站起身來,用顫抖的聲音確認著宋哲武的話。
宋哲武堅定地說:“靜岑先生,是的,我同意出兵東北。”
宋哲武看了一眼簫國棟那滿是擔憂的眼神,激昂嚴肅地對眾人說:“此次去東北作戰,不同於以往我們打的任何一場戰鬥,以往我們打的都是內戰,是中國人之間的戰鬥,甚至也可以說是兄弟之間的戰鬥。而這次是同外敵作戰,是不死不休的國戰,除非蘇軍退出邊境,不再襲擾挑釁,否則我們絕不罷休。軍隊是幹什麽的,軍隊是用來保家衛國的,我意已決,此次出兵,即便戰至一兵一卒也在所不惜!即使第四路軍付出再大的傷亡,隻要能不丟城棄土,保衛我們國家的領土主權不受踐踏,任何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宋哲武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讓葛光庭有些幹澀的雙眼不由自主的蒙上了一層淚光,看著眼前這個一心想著國家主權、領土的宋哲武,再想想東北軍中那些寧肯自己的家鄉遭受外族踐踏,也不願意讓中央政府的軍隊入境的將領們,葛光庭不禁感慨萬千。
葛光庭長歎一聲說:“放眼當今中國,能如此不計個人得失的地方實力人物,隻有宋將軍一人爾!啟予說得沒錯,宋將軍果真是當今少有的奇男子、大丈夫,有將軍如此,是東北父老之幸,國家之幸啊!靜岑替漢卿和東北父老謝謝宋將軍。”
說完,對宋哲武深深地一躬鞠下。。。。。。
這樣的結果,蔣介石不僅不會不快,甚至還會很高興看到。如果他能再給蔣介石一個更大的驚喜,不僅可以為後世的祖國的繁榮奠定更加強大的基礎,就是對八年後的全麵抗戰也會有更積極的影響。
而且,他如果把功勞到時都推給蔣介石,蔣介石的威望立刻就會大漲,這不僅會有利於讓蔣介石盡快的穩定國內政局,及早準備抗戰,就是對他宋哲武也會另眼相看,他可以在更寬鬆的環境裏積極備戰。即使這次出兵東北大敗特敗,那也無所謂,至少他宋哲武為國家民族進行了浴血奮戰,力所不及而已。就是對蔣介石也沒有什麽損害,大不了他蔣介石也像對待張學良一樣,把罪責都推到他宋哲武的身上。
還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在促使他作出出兵的決定,那就是宋哲武心中一直存在的對蘇軍的那股不服氣的衝動,確切地說是對當今蘇軍的戰鬥力不是很服氣。
這時的蘇軍的裝備,遠不是二戰時期那樣強悍,各師步兵營平均隻有8.2挺輕重機槍和大約2.7門火炮.在蘇聯武裝力量中,按照共和國**軍事委員會1918年11月13日的命令所規定的編製,步兵團有3個步兵營(每營轄3個連和1個機槍隊)、團屬機槍隊、迫擊炮隊等。全團總人數為3687人,48挺機槍,6門58mm迫擊炮。
就是這樣的編製,在蘇聯二十年代的國內戰爭中人員和機槍還被大量削減;他們雖然已經可以自己研製飛機了,可是這個時候蘇聯最先進的戰鬥機就是剛剛研製出來的戰鬥機伊-3(n-3),轟炸機隻有安特-2(Аht-2)、安特-3(Аht-3)。其它飛機還有仿製的美英的 dh-4、dh-9、dh-9a 和阿弗羅 504,以及德國的福克 d7、ju13 和 ju21。這些飛機不僅性能老舊,就是數量也很有限。
至於坦克,就更不值一提,蘇聯現有的坦克幾乎都是一戰時的老貨色,有英國的馬克-3、馬克-4型,還有霍奇基斯、夏爾b1b等法國坦克,這些坦克的時速最快的也隻有6公裏,裝甲僅有可憐的6毫米,火炮口徑隻有37mm,而且還是使用航空煤油的發動機。他們自己研製的坦克隻有Бt-2可以剛剛趕上當今國際上列強的水平。
步兵的基本武器是5發單排彈倉7.62mm口徑的莫辛-納甘步槍。莫辛-納甘步槍與毛瑟步槍係列、李-恩菲爾德步槍係列等其他同時代同類軍用步槍相比,其槍機設計顯得較為複雜,它的設計粗糙而且過時,整體的操作感覺也比這些步槍笨拙。但莫辛-納甘步槍的優點是易於生產和使用簡單可靠。
綜合上麵這些情況,同蘇軍相比,宋哲武所不具備的無非就是他沒有坦克和飛機,對於蘇軍那些過時的坦克他是有辦法對付的。至於飛機他也有,雖然性能要差些,還因為飛行員的原因,數量也要差很多,不過他可不想拿他的那些寶貝和蘇軍硬拚,他隻會用在他最需要的地方。
而蘇軍這個時候普通的師級部隊還沒有大量大口徑重炮,他們的師級部隊隻有一個炮兵團,火炮口徑應該是105mm的榴彈炮,雖然第四路軍還沒有榴彈炮,可是僅就炮火密度而言,他的第四路軍數十倍於蘇軍。第四路軍一個連就有22門60mm迫擊炮,而這幾乎就是蘇軍一個師所擁有的全部迫擊炮的數量;第四路軍一個團有輕重機槍368挺,是蘇軍團級部隊的七倍以上。以第四路軍現在的戰鬥力絕對有和蘇軍一拚的實力。
再有就是兵力問題。據宋哲武所知,蘇軍自五月底開始在中蘇邊境集結部隊,到八月也僅僅集結了6萬多人。在他的記憶裏,就是到11月蘇軍開始大規模進攻時,最多也就集結了8萬多人,而且還是分布在東西兩線。西線的滿洲裏一帶隻有3個師,不到4萬人。
因此,宋哲武認為,隻要他集中優勢兵力猛擊一點,快速殲滅蘇軍一部,蘇軍就會立刻轉入守勢,那時它不僅不會再在邊界挑釁,甚至還會怕中國軍隊越界進攻他們呢。
而蘇軍如果想要再次集結大規模的兵力報複,那可就是需要很多時間了,最快也要半年以上才可以做好再次進攻的準備。這次集結地蘇軍,都是蘇聯駐西伯利亞遠東共和國方麵軍和外貝加爾湖軍區的部隊,遠東共和國方麵軍和外貝加爾湖軍區的部隊,加到一起大概有二十多萬人。這些部隊駐守在數百萬平方公裏的區域,僅各要點的常規駐防兵力就占去了一半以上,比如駐海參崴及附近的兵力就有6萬多人,而這些部隊是為了防備日本人的,蘇聯方麵是不會輕易調動的。集結八萬人的部隊應該已經是蘇聯在遠東所能集結兵力的極限。
集結八萬人的部隊竟然需要五個多月的時間!宋哲武十分驚歎於蘇聯遠東地區的廣大。可宋哲武也知道,僅在黑龍江對岸沙俄就從滿清手中攫取了中國150多萬平方公裏的土地,使中國從此失去了在東太平洋日本海的出海口。一想到這些,宋哲武的心裏就不禁隱隱的感到一陣陣的刺痛,他也暗自下定決心:‘既然我宋哲武來到了這個世界,就絕不會再讓中國失去一寸土地!’
想到這裏,宋哲武坐直身體,輕輕咳了一聲。眾人知道,這是宋哲武要做出是否出兵的決定了。眾人都屏氣凝神地等著宋哲武說話,葛光庭更是緊張的不得了,緊握的雙手因為過於用力,骨節都已經發白了。
宋哲武是否出兵援助東北,這對張學良,乃至東北軍都是絕對至關重要的,現在雖然在邊境上的一係列衝突中,東北軍還沒有吃什麽大虧,甚至在有些戰鬥中還多少占了些便宜。可是葛光庭知道,這是蘇軍還沒有準備好,一旦他們準備妥當,必然會大打出手,那時他認為東北軍是一定頂不住蘇軍進攻的。
雖然張學良對外宣稱,‘以東北軍的實力,完全可以擋住蘇軍的進攻’。可葛光庭清楚,這是張學良怕中央軍借機出關進入東北,打破他在東北一統天下的局麵;同時也是在給東北軍打氣,如果還沒大打,他這個東北軍的統帥就氣餒了,那這仗就不用再打了。
宋哲武嚴肅地對葛光庭說:“靜岑先生,雖然我認為張副總司令在“中東路事件”這件事上做得有些輕率,可現在畢竟是蘇軍在威脅我們東北的安全,要想通過武力奪回中東路,損害我們國家和民族的利益。所以說,這場蘇軍和東北軍的戰爭已經不僅僅是東北軍的事情,他是全中國人的事情,它在一定程度上來說就是國戰。既然是國戰,每一個中國人都應該同仇敵愾,共同禦敵。所以,我決定出兵協助張副總司令共抗蘇軍。”
“宋。。。。。。將軍,如果我沒聽錯,你是說你同意出兵東北?”葛光庭激動得站起身來,用顫抖的聲音確認著宋哲武的話。
宋哲武堅定地說:“靜岑先生,是的,我同意出兵東北。”
宋哲武看了一眼簫國棟那滿是擔憂的眼神,激昂嚴肅地對眾人說:“此次去東北作戰,不同於以往我們打的任何一場戰鬥,以往我們打的都是內戰,是中國人之間的戰鬥,甚至也可以說是兄弟之間的戰鬥。而這次是同外敵作戰,是不死不休的國戰,除非蘇軍退出邊境,不再襲擾挑釁,否則我們絕不罷休。軍隊是幹什麽的,軍隊是用來保家衛國的,我意已決,此次出兵,即便戰至一兵一卒也在所不惜!即使第四路軍付出再大的傷亡,隻要能不丟城棄土,保衛我們國家的領土主權不受踐踏,任何的代價都是值得的。”
宋哲武慷慨激昂的一番話,讓葛光庭有些幹澀的雙眼不由自主的蒙上了一層淚光,看著眼前這個一心想著國家主權、領土的宋哲武,再想想東北軍中那些寧肯自己的家鄉遭受外族踐踏,也不願意讓中央政府的軍隊入境的將領們,葛光庭不禁感慨萬千。
葛光庭長歎一聲說:“放眼當今中國,能如此不計個人得失的地方實力人物,隻有宋將軍一人爾!啟予說得沒錯,宋將軍果真是當今少有的奇男子、大丈夫,有將軍如此,是東北父老之幸,國家之幸啊!靜岑替漢卿和東北父老謝謝宋將軍。”
說完,對宋哲武深深地一躬鞠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