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越喃聲道,而後便從呂尚子手中接過燈籠,褪鞋蹇裳,赤足下河,獨自往河洲渡去。尚子見之,自然明白主子心中之思,因而又怕他再為情所癡,不禁擔憂著急,眼巴巴地瞧著主子涉江遠去的背影,無奈地等候在河畔。
易水河洲之上,燃起了一團火,幽暗黃暈的火光照亮了越平靜的臉龐。身著披風的他躬身半跪於洲頭,虔心為她燒紙祭奠,盡管耳畔風聲輕吟,身後葭草起伏,也都置若罔聞。此刻,已經長成的他,回想起那段往事,徒有滿心的愧疚及那深深的悔恨,那個時候,隻因他年少固執的情感,便頹然葬送了一個女子的一生,何其不該,倘若,那時的他,能不那麽張狂偏執,或許還可為兩人留的一條生路,也不至於落得今日如此,陰陽兩隔。
此理,怪他明白的太晚。奈何現下悔無意,恨無意,逝去的人終究是回不來了。
眾人等候在此,班念烈在一側閉目小憩,立於河畔的慕容昌胤借著微光瞧著那半跪於洲頭的身影,心中雖有不解,但也不好多問,隻是憑著自個兒近日的所見所聞去暗自揣測這那俊美太子的生平。
蒼茫的夜色中,越於洲前磕了幾回頭後,便起身渡河歸來,呂尚子趕忙迎了上去。易水河畔,軍馬緩行其間,逐漸遠離此地,往皇城奔去。
翌日,日光甚好。皇城古道中,百姓全部聚集於此,市井街頭,村落巷中,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皆是一片嘩然。宮中士兵佇立於兩側守衛,隻見那軍隊緩緩進城,從人中而過,高越立於馬上,向四下熱心迎接仰首張望的百姓揮手示意,百姓見之,皆歡呼擁戴。
宮門大開。
“恭迎高越太子回宮——”
隨著一聲宣召,禮樂奏起,響徹闔宮。正宮殿外,高越身著正裝,攜百官於宮外大步走來,他神色平靜,眉宇間皆是嚐遍人生之苦後的淡然之氣。
“兒臣拜見父王。”
行至殿下,高越駐足,跪地一拜道,自此,身後群臣皆拜,道語聲回響在宮牆之中。燕王正立於宮外的殿階前,瞧著那三載未見的太子,不禁走下殿來,將他扶起。此時,百官之前,燕王上下細量著眼前之人,見他依舊氣宇不凡,但眼角眉梢間卻比當年多了些許成熟穩健之氣,頓了良久,方才道:
“別後三載,歸來日,終不似,少年郎,越兒,你受苦了。”
“誦經守孝乃越兒該做之事,越兒不苦,隻是讓父王掛心了。”
朝堂之上。
“大燕邊界並非如咱們所想的一般凋敝荒蕪,那東城小鎮雖地處偏遠,但林草叢生,田地遍布,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其樂,甚為和諧,他們或於山中采藥,或於河中打魚,或耕田織布,皆自給自足;那郢都也是如此,隻因疫疾之故,房屋破敗了些,但現下已然修繕完畢,外加時疾已除,城中之麵貌微有改善,不再似封城之時的四下無聲,屍骨遍地,為此,還須得歸功於慕容郡長上書主張驅疫之事,才救那郢都之民於水火之間。”越立於殿下,如是說道。
聽罷,燕王垂眸,喃聲道:“那時疫來勢凶猛,蔓延極快,邊界的百姓定措不及防,傷亡慘重。”
“父王切莫憂心,那時疫首發於郢都之中,繼而往周邊開始蔓延,奈何四周群山環繞,林木叢生,蔓延之速甚慢,外加邊界百姓生存之力極強,又有官員及時於各處焚燒艾草以抑製,因此並無大礙,唯那郢都之內,死傷無數,但卻並非死於疫疾,而是死於當地封城潛逃的官員之手。”言罷,越轉身,望了一眼滿朝的官員,頓了片刻,方才沉聲道:“郢都都長戚桐,在其位不謀其事,多年來屍位素餐,都長之職形同虛設,此次突發疫疾後,他棄百姓生死於不顧,將患疫之人全部趕往荒村之中隔絕,後又謊稱郢都封城驅疫自個卻攜帶家眷逃於山中避難,那荒村破敗不堪,一片狼藉,本就身患時疫的百姓還要忍受饑寒交迫之苦,如此,不出三日,便有數人橫屍村頭,遂,這郢都之難,理當歸罪於那都長戚桐,及殿下在站的於郢都附近當職的官員們。”
此言一出,殿下頓時騷動不安,群臣皆左右望之,其間,立於後方的幾個官員心中發虛,臉上已有虛汗冒出。
高越立於殿堂之上,接著道:“郢都突發疫疾,都長潛逃,如此大事周邊官員會不知?各位大人口口聲聲說著為民造福之話,可卻在百姓困於危難之時縮頭縮尾不肯上報朝廷,生怕將禍事引攬到自身,若不是那鄴郡慕容郡長上書請纓,恐怕父王到此時還不知曉此事。”言罷,他轉身,朝正坐殿上的燕王一拜道:“父王,現下時疾雖除,百姓也已得救,但對此事所涉及的官員,該賞該罰,還煩請父王定奪。”
閉眸沉下心中之氣,燕王思慮片刻,方瞧著立於殿側的班念烈,問道:“那戚桐可有蹤跡?”
“回大王,戚桐為人狡詐,心思又極為縝密,他早將家眷偷送於境外安置,讓咱們尋而不得,自個兒卻又獨自藏於大燕邊界的深山之中,那裏山路極險,叢林密布,要與其間尋得一人委實不易。”班念烈立於堂下拜道。
聽了此話,燕王眸底幽深,道:“傳令下去,多加派人手於那深山之中日夜巡邏,無論如何,定要將那罪臣尋得。”
“諾。”
“蕭乾,費城兩人,知曉郢都時疫一事而不上報,於罪臣沆瀣一氣,而致郢都白白死去了那麽多的人,著實可惡,先帶下去於牢中歇上兩日,待那罪臣抓捕回來,再一塊兒處置。”
那兩個擔職於郢都周邊的官員雙腿一軟,便跪倒在地,開口討饒,那顫抖驚慌的求饒聲響徹殿內,眾人聞之皆不敢側目,隻戰戰兢兢的正身立著,直到上來的宮人將兩人拖押下殿,方才暗自鬆了口氣。
此時,燕王起身,立於堂上,瞧著殿下的百官,瞧著其間那幾張因心虛而嚇得蒼白的老臉,頓了良久,方才沉聲道:
“眾位愛卿,都是身居高位之人,但雖處廟堂,心憂其民才是理,身在其位,定要謀其事,如若不然,便可致政好生歇著,我大燕高堂不容此閑人。”
言罷,堂下群臣皆跪地而拜道:“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高亢激昂之聲傳出殿外,讓這宏偉深嚴的宮殿更顯莊重壓抑。
東寒宮中外,寧寂如昔,道旁的梧桐樹葉落了一地,慕容昌胤攜侍衛守在門側,宮院內,翠竹青青,紫菊開的正好,其間宮人跪了一地,見從朝上下來的高越回宮後,便皆俯身拜道:
“奴才們恭迎太子殿下回宮。”
瞧見那一張張熟悉的麵孔,高越倍感親切,趕忙抬手道:“都起來罷。”
眾宮人起身,皆擁著主子往大殿走去,殿內依舊如昔,案幾軒窗皆一塵不染,香爐上青煙繚繞,四下暖香暗浮。越緩行於其間,瞧著眼前之景,尚未來得及一摸舊物,卻被身後熱心歡喜的奴才推到了殿中坐下,而後,便又被敬上了一杯茶。
“自大王下令後,奴才們早早兒的便把這宮內裏裏外外都打掃了一番,又從後花園搬來了幾盆菊花置於院內,還焚上了殿下最愛用的香,就盼著殿下回來了。”候置一旁的軒子開口道。
“咱們還好,就是這軒子,殿下有所不知,在殿下回宮的前幾日,軒子早就將來東寒宮路上的落葉都掃好了·······”
“去去去·······一天到晚的盡多嘴。”
麵對眾宮人的調笑,軒子厲聲惱道。瞧著眼前嬉笑逗趣的宮人,越微微一笑,遂放下茶杯,悠聲問道:“我不在宮裏的這三載間,你們可都還好?”
“好,奴才們都好。”軒子忙聲答道,“自殿下走後,奴才們一直守著這宮殿,那個時候,這無主的東寒宮鮮有人來,唯獨大王和寒妃娘娘來此看過幾回。”
易水河洲之上,燃起了一團火,幽暗黃暈的火光照亮了越平靜的臉龐。身著披風的他躬身半跪於洲頭,虔心為她燒紙祭奠,盡管耳畔風聲輕吟,身後葭草起伏,也都置若罔聞。此刻,已經長成的他,回想起那段往事,徒有滿心的愧疚及那深深的悔恨,那個時候,隻因他年少固執的情感,便頹然葬送了一個女子的一生,何其不該,倘若,那時的他,能不那麽張狂偏執,或許還可為兩人留的一條生路,也不至於落得今日如此,陰陽兩隔。
此理,怪他明白的太晚。奈何現下悔無意,恨無意,逝去的人終究是回不來了。
眾人等候在此,班念烈在一側閉目小憩,立於河畔的慕容昌胤借著微光瞧著那半跪於洲頭的身影,心中雖有不解,但也不好多問,隻是憑著自個兒近日的所見所聞去暗自揣測這那俊美太子的生平。
蒼茫的夜色中,越於洲前磕了幾回頭後,便起身渡河歸來,呂尚子趕忙迎了上去。易水河畔,軍馬緩行其間,逐漸遠離此地,往皇城奔去。
翌日,日光甚好。皇城古道中,百姓全部聚集於此,市井街頭,村落巷中,摩肩接踵,人聲鼎沸,皆是一片嘩然。宮中士兵佇立於兩側守衛,隻見那軍隊緩緩進城,從人中而過,高越立於馬上,向四下熱心迎接仰首張望的百姓揮手示意,百姓見之,皆歡呼擁戴。
宮門大開。
“恭迎高越太子回宮——”
隨著一聲宣召,禮樂奏起,響徹闔宮。正宮殿外,高越身著正裝,攜百官於宮外大步走來,他神色平靜,眉宇間皆是嚐遍人生之苦後的淡然之氣。
“兒臣拜見父王。”
行至殿下,高越駐足,跪地一拜道,自此,身後群臣皆拜,道語聲回響在宮牆之中。燕王正立於宮外的殿階前,瞧著那三載未見的太子,不禁走下殿來,將他扶起。此時,百官之前,燕王上下細量著眼前之人,見他依舊氣宇不凡,但眼角眉梢間卻比當年多了些許成熟穩健之氣,頓了良久,方才道:
“別後三載,歸來日,終不似,少年郎,越兒,你受苦了。”
“誦經守孝乃越兒該做之事,越兒不苦,隻是讓父王掛心了。”
朝堂之上。
“大燕邊界並非如咱們所想的一般凋敝荒蕪,那東城小鎮雖地處偏遠,但林草叢生,田地遍布,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自得其樂,甚為和諧,他們或於山中采藥,或於河中打魚,或耕田織布,皆自給自足;那郢都也是如此,隻因疫疾之故,房屋破敗了些,但現下已然修繕完畢,外加時疾已除,城中之麵貌微有改善,不再似封城之時的四下無聲,屍骨遍地,為此,還須得歸功於慕容郡長上書主張驅疫之事,才救那郢都之民於水火之間。”越立於殿下,如是說道。
聽罷,燕王垂眸,喃聲道:“那時疫來勢凶猛,蔓延極快,邊界的百姓定措不及防,傷亡慘重。”
“父王切莫憂心,那時疫首發於郢都之中,繼而往周邊開始蔓延,奈何四周群山環繞,林木叢生,蔓延之速甚慢,外加邊界百姓生存之力極強,又有官員及時於各處焚燒艾草以抑製,因此並無大礙,唯那郢都之內,死傷無數,但卻並非死於疫疾,而是死於當地封城潛逃的官員之手。”言罷,越轉身,望了一眼滿朝的官員,頓了片刻,方才沉聲道:“郢都都長戚桐,在其位不謀其事,多年來屍位素餐,都長之職形同虛設,此次突發疫疾後,他棄百姓生死於不顧,將患疫之人全部趕往荒村之中隔絕,後又謊稱郢都封城驅疫自個卻攜帶家眷逃於山中避難,那荒村破敗不堪,一片狼藉,本就身患時疫的百姓還要忍受饑寒交迫之苦,如此,不出三日,便有數人橫屍村頭,遂,這郢都之難,理當歸罪於那都長戚桐,及殿下在站的於郢都附近當職的官員們。”
此言一出,殿下頓時騷動不安,群臣皆左右望之,其間,立於後方的幾個官員心中發虛,臉上已有虛汗冒出。
高越立於殿堂之上,接著道:“郢都突發疫疾,都長潛逃,如此大事周邊官員會不知?各位大人口口聲聲說著為民造福之話,可卻在百姓困於危難之時縮頭縮尾不肯上報朝廷,生怕將禍事引攬到自身,若不是那鄴郡慕容郡長上書請纓,恐怕父王到此時還不知曉此事。”言罷,他轉身,朝正坐殿上的燕王一拜道:“父王,現下時疾雖除,百姓也已得救,但對此事所涉及的官員,該賞該罰,還煩請父王定奪。”
閉眸沉下心中之氣,燕王思慮片刻,方瞧著立於殿側的班念烈,問道:“那戚桐可有蹤跡?”
“回大王,戚桐為人狡詐,心思又極為縝密,他早將家眷偷送於境外安置,讓咱們尋而不得,自個兒卻又獨自藏於大燕邊界的深山之中,那裏山路極險,叢林密布,要與其間尋得一人委實不易。”班念烈立於堂下拜道。
聽了此話,燕王眸底幽深,道:“傳令下去,多加派人手於那深山之中日夜巡邏,無論如何,定要將那罪臣尋得。”
“諾。”
“蕭乾,費城兩人,知曉郢都時疫一事而不上報,於罪臣沆瀣一氣,而致郢都白白死去了那麽多的人,著實可惡,先帶下去於牢中歇上兩日,待那罪臣抓捕回來,再一塊兒處置。”
那兩個擔職於郢都周邊的官員雙腿一軟,便跪倒在地,開口討饒,那顫抖驚慌的求饒聲響徹殿內,眾人聞之皆不敢側目,隻戰戰兢兢的正身立著,直到上來的宮人將兩人拖押下殿,方才暗自鬆了口氣。
此時,燕王起身,立於堂上,瞧著殿下的百官,瞧著其間那幾張因心虛而嚇得蒼白的老臉,頓了良久,方才沉聲道:
“眾位愛卿,都是身居高位之人,但雖處廟堂,心憂其民才是理,身在其位,定要謀其事,如若不然,便可致政好生歇著,我大燕高堂不容此閑人。”
言罷,堂下群臣皆跪地而拜道:“大王萬歲萬歲萬萬歲·······”
此高亢激昂之聲傳出殿外,讓這宏偉深嚴的宮殿更顯莊重壓抑。
東寒宮中外,寧寂如昔,道旁的梧桐樹葉落了一地,慕容昌胤攜侍衛守在門側,宮院內,翠竹青青,紫菊開的正好,其間宮人跪了一地,見從朝上下來的高越回宮後,便皆俯身拜道:
“奴才們恭迎太子殿下回宮。”
瞧見那一張張熟悉的麵孔,高越倍感親切,趕忙抬手道:“都起來罷。”
眾宮人起身,皆擁著主子往大殿走去,殿內依舊如昔,案幾軒窗皆一塵不染,香爐上青煙繚繞,四下暖香暗浮。越緩行於其間,瞧著眼前之景,尚未來得及一摸舊物,卻被身後熱心歡喜的奴才推到了殿中坐下,而後,便又被敬上了一杯茶。
“自大王下令後,奴才們早早兒的便把這宮內裏裏外外都打掃了一番,又從後花園搬來了幾盆菊花置於院內,還焚上了殿下最愛用的香,就盼著殿下回來了。”候置一旁的軒子開口道。
“咱們還好,就是這軒子,殿下有所不知,在殿下回宮的前幾日,軒子早就將來東寒宮路上的落葉都掃好了·······”
“去去去·······一天到晚的盡多嘴。”
麵對眾宮人的調笑,軒子厲聲惱道。瞧著眼前嬉笑逗趣的宮人,越微微一笑,遂放下茶杯,悠聲問道:“我不在宮裏的這三載間,你們可都還好?”
“好,奴才們都好。”軒子忙聲答道,“自殿下走後,奴才們一直守著這宮殿,那個時候,這無主的東寒宮鮮有人來,唯獨大王和寒妃娘娘來此看過幾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