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知夏是地球軍團的驕傲。


    江逾白的這句話, 反複回蕩在林知夏的腦海中。她和江逾白共同創作的《探索宇宙》係列漫畫仿佛融入了現實, 讓現實沾上了幻想色彩, 也讓她從虛擬世界中獲取了力量。


    小學同學聚會結束之後, 林知夏和江逾白一起走回初三(十七)班的教室。他們兩個人在路上走走停停,順便欣賞冬日的校園景色——寒冬臘月,草木凋零,唯獨一片梅花在嚴寒中盛開, 開得幽豔又幽雅。


    近旁縈繞著清淺的梅花香,香味沁人心脾。林知夏很悠閑地站在樹下賞梅,江逾白忽然說:“我今天帶了數碼相機。”


    林知夏向他伸手:“快把相機拿出來,我們拍個合照。”


    江逾白把書包的一條背帶掛在左肩上, 右手伸進書包,掏出他的數碼相機。


    這個數碼相機是觸屏的, 林知夏琢磨了一會兒, 調整了分辨率、光圈、聚焦等幾個選項的參數, 當場試拍了一張照片。她的照片成像清晰, 光影效果非常好, 江逾白忍不住稱讚她:“你……有點攝影的天賦。”


    “沒有啦,”林知夏笑說, “是你的數碼相機質量好。”


    遠處走來四位高中部的學長。林知夏站在道路中間, 準備攔住學長們, 找一個好心人幫她和江逾白拍照。


    那四位學長兩兩並排,分開走路,林知夏一下子看清了人群中最高的那位學長正是她的哥哥林澤秋。


    林澤秋今年十六歲, 身高一米八七。他腿長,步子快,走得急匆匆的,直奔林知夏而來。


    林知夏原本以為,她經過一番曆練,心智都成長了,膽子已經變得很大了。可是,當她發現了哥哥,她幾乎沒有絲毫猶豫,馬上躲到江逾白的背後。


    “我哥哥來了。”林知夏提醒道。


    江逾白背好書包,整理儀表,嚴陣以待:“我知道。”


    “我哥哥看起來凶巴巴的。”林知夏評價道。


    江逾白右手緊緊地握住數碼相機:“他每天都凶巴巴嗎?”


    “那倒沒有,”林知夏誠實地敘述,“哥哥有時候還挺溫柔的。有一天晚上,我和哥哥在家學習,哥哥還叫了我的小名。”


    江逾白問她:“你的小名是什麽?”


    “夏夏,”林知夏驕傲地說,“林知夏的小名是夏夏。”


    江逾白試著喊了她一聲:“夏夏?”


    林知夏非常高興地回應道:“夏夏在這裏。”又問:“江逾白,你的小名是什麽?”


    江逾白詳盡地羅列出一個名單:“叔叔叫我小江,爸爸叫我全名。媽媽以前稱呼我小白,現在,她也叫我的全名。”


    “小白。”林知夏一字一頓地念道。


    江逾白不自然地別過臉:“這是小孩子的昵稱。”


    林知夏點頭:“好的!我以後不喊你小白了。我就叫你江江江江逾白……還有,江逾白首領、江逾白陛下、江老師。”


    江逾白仿照林知夏的措詞,有樣學樣地念道:“林林林林知夏,林知夏船長,林知夏女王,林老師……”他說話的聲音漸漸變得低沉。因為“林知夏女王”和“林老師”這兩個稱呼讓他感到幾分羞臊和不好意思。尤其林澤秋離他越來越近,他不想讓林澤秋聽清他的話。


    在他說完“林老師”三個字的時候,林澤秋走到了他的麵前。


    林澤秋的目光越過江逾白,落在林知夏的身上:“你早上跟爸爸媽媽說,你中午要和同學聚餐。你的同學去哪兒了?”


    “小學同學聚餐,”江逾白替林知夏解釋道,“我們的小學同學在省立一中讀初一。聚餐剛結束,他們都回了初一教學樓,我和林知夏要去初三教學樓。”


    “嗯嗯,事實就像江逾白說的這樣!”林知夏理直氣壯地附和道。


    顯然,林知夏和江逾白處於同一個陣營,林澤秋反而成了外人——這個認知,讓林澤秋的思維有片刻的停頓,他的大腦出現短暫的空白。


    怎麽會這樣呢?


    林澤秋和林知夏是血濃於水的親兄妹。凡是和妹妹有關的事,林澤秋基本都盡力了。比如,他突破了自己的底線,承認了林知夏和他的兄妹關係,此後,他初二初三的校園生活布滿了濃到散不開的陰霾。


    現如今,林澤秋就讀於省立一中最好的理科培優班。他班上的同學基本都是全市中考前兩百名。林澤秋每天背負著繁重的學習負擔,還經常聽見同學們議論他的妹妹,說他的妹妹是初中部的神話人物。


    班上還有幾個同學,對他妹妹的成就半信半疑。雖然,林澤秋很反感“林知夏”三個字出現在他的校園生活裏,但是,他更討厭任何人質疑林知夏的學習能力。他和同學爭論了整整十分鍾,就是為了樹立林知夏的正麵形象。


    林知夏並不知道哥哥如此維護她。她滿腦子都是哥哥經常掛在嘴邊的“男生必須跟男生玩,女生必須跟女生玩”。林知夏還發現,哥哥哪怕升入了高中,仍然保持著古板守舊的作風,執意與所有女生劃清界限。


    林知夏嚐試扭轉哥哥根深蒂固的刻板印象:“哥哥,我和江逾白確定了高中的學業規劃。我們一直在互相鼓勵,努力地走向光明的未來。”


    林澤秋隻說:“你過來,站到我這邊。”


    林知夏拽起江逾白的數碼相機,帶著相機走到了哥哥身邊:“好的,哥哥,麻煩你幫我和江逾白拍個合照,謝謝哥哥。”


    林澤秋的三位同班同學也來到了附近。他們聽見林知夏喊林澤秋哥哥,便驚奇地問道:“她是你妹妹林知夏嗎?”


    林澤秋冷著一張臉承認:“是啊。”


    同學們無不嘖嘖稱奇。他們用複雜的目光打量著林知夏。林澤秋扭過頭,盛氣淩人地問:“你們三個還在看什麽,沒見過競賽班的學妹?”


    林澤秋的一位同學尷尬道:“你……你生什麽氣啊。”


    林知夏突發奇想:“哥哥,你過來和我們一起拍照吧。”


    江逾白沒有出聲製止。江逾白在梅花樹下找了一個並不顯眼的位置。他身量筆挺,靜靜地立在那裏。又過了幾秒鍾,江逾白向林澤秋透露道:“我即將去另一個城市讀高中。”


    “對的,”林知夏說,“我和我最好的朋友要分開了。”


    林澤秋看著他們,無動於衷。


    林知夏喋喋不休地說:“我們從來沒有在校園裏拍過照片,哥哥。”


    林知夏不等林澤秋同意,直接把相機遞給了林澤秋的同班同學:“打擾了,請問,我可以麻煩你幫我們拍一張合照嗎?我調好參數了,你隻要按下快門就行。”


    那位學長飛快地答應了林知夏的請求。他接過相機,向後退了幾步:“哎,不行,你們三個人靠近些。你們站得太遠,相機的畫麵放不下。”


    林知夏下定決心,要拍出一張合照。她走到靠近江逾白的地方,林澤秋馬上趕到她的身邊。他們三個人的距離大大地縮短了。


    林知夏站在中心地帶。她的左邊是江逾白,右邊則是林澤秋。她的臉上充滿笑意,看起來非常開心。


    林澤秋微微扯動嘴角,又擔心自己笑得僵硬,會不如江逾白好看。他承認,江逾白那小子確實長得很不錯。哪怕林澤秋從來不在乎男人的外表,他也不想在同一張照片的比較中落於下風。


    江逾白倒是沒想那麽多。他隻是一如既往地注意儀表。他猜測,林知夏將會妥善保存這一張照片。所以,他必須拿出最好的狀態。


    那位負責拍照的同學蹲在地上,舉起數碼相機,大聲呼籲道:“你們笑一個吧,喊一聲茄子。我再來一遍啊。一,二,三……茄子!”


    林知夏最配合。她興致盎然地喊道:“茄子!”


    江逾白平視前方。他隻在心中默念:茄子。


    而林澤秋就像一座蠟像一樣靜止不動。


    那位同學連拍十張照片,才把數碼相機交還給林知夏。


    林知夏查閱照片,驚奇道:“好漂亮呀。”


    她所見到的照片裏,不僅有林知夏、江逾白、林澤秋,還有一片枯黃的草地,彰顯冬季的蕭瑟與荒涼。滿樹的紅梅生機勃勃,傲然綻放,體現出大自然的神奇造化。這般奇妙的景象中,包含著濃烈的色彩對比,讓她暫時忘記了江逾白和林澤秋。


    林知夏轉過身,充滿期待地望向江逾白:“等你回家了,你可以把照片的電子版發到我的郵箱嗎?”


    江逾白拎著數碼相機的帶子,幹脆利落地說:“我會把照片洗出來,裝進相框,送給你。”


    林知夏心花怒放:“好的好的,謝謝你,江逾白!”


    江逾白點頭:“不客氣。”


    林澤秋旁觀他們兩個人的相處,似乎還是很講禮貌的。但他的心裏仍然不太舒服。畢竟他不能時時刻刻地看著林知夏,稍不留神,林知夏就和江逾白玩到一起去了。而他唯一的慰藉是——江逾白要去另一個城市讀高中。這意味著江逾白和林知夏的友誼將要走向終點,林知夏在高中階段隻能老老實實地找一個女孩子做她最好的朋友——這,才是一個高中女生應有的校園軌跡。


    今年入冬以來,西伯利亞寒潮不斷侵襲,帶來了十年一遇的嚴冬氣候。城市的高樓大廈都被掩藏在鋪天蓋地的寒氣中。媽媽每天早晨都要把林知夏的手套、圍巾、耳捂、帽子全部準備好,唯恐女兒在上下學的路上受寒著涼。


    期末考試結束的那一天,最低氣溫隻有零下七度,林知夏裹得像個粽子。她和江逾白一起離開考場,慢悠悠地走向省立一中的校門。江逾白毫無征兆地摘下了他的手套。他打開書包,拿出一個精致的盒子,送到林知夏的麵前。


    “什麽東西?”林知夏問他。


    他說:“相片和相框。”


    林知夏正要脫掉手套,江逾白卻製止道:“天氣冷,我來拆。”


    江逾白拆開禮盒,林知夏見到了黃花梨木打造的精妙相框。而在相片中,她和江逾白、林澤秋並排站在一株繁盛的梅花樹下,充滿了年輕人的蓬勃朝氣。雖然林澤秋看起來稍微有點僵直,但是總體上瑕不掩瑜,這是一副非常值得珍藏的照片。


    寒風呼嘯而過,吹得江逾白雙手冰涼。


    林知夏連忙把相框裝進書包:“你快點戴上手套。”又說:“這個相框,會被我擺在書桌上。”


    “我也有一個。”江逾白透露道。


    林知夏驚奇地說:“你的那張相片裏,包括我哥哥嗎?”


    不包括。


    在江逾白保存的那張相片上,林澤秋被江逾白無情地裁掉了。江逾白沒有絲毫的愧疚。他本來都打算把裁掉的版本送給林知夏。後來出於品行方麵的考慮,江逾白還是忍住了。他甚至可以猜到林知夏的心思——江逾白是林知夏相識四年的好朋友,林澤秋則是林知夏非常在意的哥哥,他們兩個人對林知夏而言都有特殊的意義,是她成長過程中的見證者。


    江逾白爸爸的辦公桌上,也擺了一張全家福。那張照片裏,包括江逾白的父母,江逾白的叔叔,還有江逾白他自己。顯然,林知夏就像所有普通人一樣重視親情和友情。


    即便如此,江逾白仍然誠實地說:“我的照片裏,並沒有林澤秋。”


    林知夏表示理解:“嗯,這和我想得一樣。”


    她還說:“其實那一天,我幻想爸爸媽媽也來到了學校。爸爸、媽媽、哥哥,還有你和我,我們五個人一起拍一張照片。你們對我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人。當我感到害怕和緊張,你們都會幫助我。你們都是我前進的動力。”


    “幫助你是我應該做的,”江逾白謙虛地表態,“我爸爸說,真正的朋友自然會互相幫助。”


    “是的是的!”林知夏讚同不已。


    今天是初三上學期的最後一天,省立一中的校門近在眼前。似乎穿過那一道校門,就會步入漫長的寒假,步入熱鬧的春節。直到這時,林知夏才開口說:“我還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你。我和兩個博士姐姐合作的論文要在這個月投出去,沈老師說,運氣好的話,很快就能通過……然後,我的第一篇論文會被發表,我是第一作者。”


    江逾白和林知夏認識四年,他自認為早已見慣了大場麵。然而,當他聽說林知夏身為第一作者的第一篇論文即將發表,他還是遭受了很大的震動。


    他問:“你有空寫論文嗎?”


    他懷疑,這一年以來,林知夏過得很辛苦。


    林知夏詳細地描述道:“我和博士姐姐們相處三年多,她們教了我很多東西。我從去年一月份開始動筆,期間修改過幾次,沈老師也幫我看過稿子。”


    江逾白若有所思:“你的研究方向是什麽?”


    林知夏實話實說:“我的研究方向是海洋環流模式在渤海黃海和東海的混合垂直參數化方案分析。”


    “什麽?”江逾白又問了一遍。


    林知夏看著他:“其實我覺得,在某些研究領域,很厲害的超前創新的論文標題一般都不會太長。我這種標題長長一串的論文,暗示了本文所做的工作,隻包括一點微小的改良。”


    江逾白很關心她:“這個研究方向,是你喜歡的嗎?”


    林知夏點頭:“沈老師手把手地教過我,怎麽去把腦袋裏的想法更係統地表述出來。你還記得牛思源嗎?他是沈老師的學生。我看了牛思源的論文之後,產生了第一篇論文的靈感來源。我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沈老師。沈老師給了我第一批原始數據。然後,她又幫我分批采集了幾次數據,她鼓勵我開題……說起來,我其實拖了整整三年,才把這篇論文做完。”


    “你應該沒有拖延症。”江逾白評價道。


    林知夏立刻反思自己:“嗯,我不喜歡拖延。可是,有時候,我不敢邁出第一步。”


    她和江逾白同時走出校門,細細碎碎的小片雪花落在她的臉上。她忽然想起初一那年的寒假,她和江逾白一起參加集訓的經曆。她記得,在那個路燈昏黃的雪夜,她和江逾白隔著一條馬路對彼此喊道:明天見!


    明天見。


    真是充滿期待的三個字。


    她開始懷念初一那年的寒假集訓。


    江逾白與她稍稍拉開一段距離,相當正式地對她說:“你成長了很多,林知夏。你比小時候更勇敢、更剛強。”


    林知夏自顧自地重複道:“非常勇敢,非常剛強。”


    “是的,”江逾白附和道,“你會變得越來越好。”


    林知夏立刻說:“江逾白也會變得越來越好,這是事實,也是我的希望。”


    她率先邁出一步,踏上斑馬線:“新學期再見,江逾白!”


    綠燈正在倒數秒數,江逾白朝她揮手:“新學期再見,林知夏。”


    林知夏笑了一聲,像往常一樣跑向公交車站牌。她的初三寒假生活開始了。


    寒假時長一個月,林知夏準備把她的主要精力放在論文上。她的第一篇論文寫的是海洋總環流模型的實際運用與因地製宜的改良。為了處理龐大而瑣碎的數據,林知夏動用了計算機集群,還嚐試了google公司最新公開的mapreduce框架。這個框架的基礎概念非常簡潔,容易操作,也給了林知夏改進mapreduce的靈感。除此之外,她還想完善自己對量子場論的理解,對二維黎曼流形邊界的思考,不過,因為缺乏相關專業教授的肯定和推薦,她沒有貿然動筆。


    爸爸媽媽明顯察覺到了林知夏的變化。


    今年寒假,林知夏比往年更安靜一些,更內斂一些。當她聽說爸爸媽媽要帶她和林澤秋一起回老家,她鎮定地宣稱:“我不去。你們和哥哥一起回老家吧,我一個人在家裏待七天。”


    以往的每一年春節,林知夏都不想回老家。但她是個粘人精。她一定會跟在爸爸媽媽的身後。隻要爸爸媽媽決定去鄉下過年,林知夏就隻能服從父母的意見。


    可是,在這個初三寒假,林知夏忽然獨立了。她說:“我快滿十三歲了。我能照顧好自己。”


    爸爸震驚地問道:“夏夏會做飯嗎?夏夏一個人在家,準備吃什麽?”


    林知夏想了想,才說:“我可以吃方便麵、礦泉水、鹵雞翅。我還會吃橘子,補充維生素c,防止自己因為缺乏維生素c而患上壞血病。”


    媽媽批評她:“快過年了,什麽病不病的,別說這種話。”


    “嗯嗯。”林知夏點頭。她表現得很乖巧聽話。


    但在“回老家”的問題上,林知夏特別固執,分毫不讓。尤其當她聽說今年舅舅和舅媽也要去鄉下過年,她更加排斥道:“爺爺奶奶都不喜歡我,舅舅舅媽什麽樣子你們都知道。這些親戚,對我沒有親情,為什麽我還要去討好他們呢?”


    爸爸叫她:“夏夏……”


    林知夏立刻接話:“夏夏說了不去就是不去。”


    “我也不回去了。”林澤秋突然發話。


    就像林知夏一樣,林澤秋很反感舅舅一家。尤其舅舅家的那個表弟,整天在他麵前耀武揚威,他有好幾次都忍不住想把表弟拎起來揍一頓。


    爺爺家和外公家的條件不好,平時洗澡、上廁所都不太講究。在爺爺家裏的時候,隻要林知夏走進衛生間,林澤秋就要站在外麵替她守門。爺爺家的那個衛生間的門鎖是壞的——爺爺奶奶總是不願意修理,他們覺得沒必要花錢去修整廁所。林知夏就用一把椅子和幾塊木頭拚成所謂的“千斤頂”,抵在門後。而林澤秋仍然不放心,因為爺爺家裏有很多客人……總之,林澤秋不適應鄉下老家的一切事物。他強烈要求和林知夏一起留守在家中。


    他說:“林知夏不會做飯,我會做飯。我還能做一頓年夜飯。”


    林知夏開心地鼓掌:“太好啦,哥哥,我們不用吃方便麵啦。”


    “我不會讓你在春節吃方便麵。”林澤秋堅定地說。


    林知夏馬上開始點菜:“那我們吃紅燒鯽魚、黃豆燉豬蹄、青椒炒牛肉、涼拌西紅柿……好不好,哥哥?”


    林澤秋坐在沙發上。林知夏來到他身邊,悄悄地說:“哥哥,我偷偷藏了兩千塊錢獎學金,足夠我們在春節用了。你想要什麽都可以去買,你喜歡吃牛肉……我要給哥哥買超市裏最好的牛肉!”


    林澤秋一怔。


    他雙手搭在膝頭,微微攥緊了褲子的布料,心底驀地湧起一陣溫暖。雖然他感覺自己對林知夏投入了百分之百的親情,而林知夏隻在高興的時候稍微回報他百分之四十……但,不管怎麽說,林知夏的好意,他心領了。


    他和林知夏熱火朝天地討論著年夜飯的菜單。


    他們的爸爸愣了一會兒才反應過來:“秋秋,夏夏,爸爸媽媽還沒同意讓你們自己在家啊。你們去年沒回老家,前年沒回老家,今年不能不露麵啊。”


    爸爸的話,沒人聽。


    爸爸無奈地看向了媽媽。


    媽媽正在織毛衣。客廳的爐火燒得紅旺,四處充盈著融融暖意,媽媽的手指帶著針線翻飛。她表態道:“三年沒回去,鄉裏鄉親都要講閑話了。咱爸咱媽聽著不好受,我還得回去一趟。”


    爸爸說:“那行,我跟你一塊兒回去。”


    媽媽卻說 :“你留下來吧,照顧秋秋和夏夏,過年過節的,家裏沒有大人怎麽行?這段時間小偷多起來了,咱家開著小店,又住一樓,亮著燈,太招賊了。”


    林知夏後知後覺地喊道:“媽媽……”


    林澤秋很擔心,林知夏這個纏媽精,壓根離不開媽媽。


    他的擔心果然是正確的。


    林知夏飛快地倒戈:“媽媽,媽媽,我和你一起回去吧。”她站在媽媽的麵前,輕輕托起毛衣的一角:“媽媽,你一個人回老家會不會不開心?舅舅和舅媽對你都不好。有一次,你和舅舅說話,我聽見了……舅舅怪你在他讀碩士的時候,沒有給他足夠多的錢……”


    “還有這事?”林澤秋皺緊眉頭,“他這種垃圾貨色,誰能跟他在一張桌子上吃飯?”


    爸爸溫聲說:“林澤秋,你別說了,別惹你媽媽不高興。”


    林澤秋當場頂嘴:“我講兩句不行嗎?犯法了?”


    林知夏努力地維護哥哥:“舅舅敢對媽媽說那樣的話,就是因為沒人引導他,沒人指教他。他在整個家庭資源傾向他的環境中長大,親人不順著他的意思,他就大發雷霆。他是個損人利己的人,同時又是個能屈能伸的人。我哥哥說得一點都沒錯。爸爸,你不能因為哥哥說了實話,而批評哥哥呀,爸爸,求真務實是我們的校訓之一。揭露事實是有風險的,也是值得表揚的。”


    林知夏巧舌如簧。


    爸爸聽完女兒的話,暫時失去了語言功能,完全不能反駁她。


    林知夏轉過身,和哥哥擊掌。


    爸爸還沒搞清楚,為什麽他這一雙整天吵架的兒女,突然統一了戰線。


    媽媽動作熟練地給毛衣縫線。她把整件毛衣拎起來,反複看了幾遍,才說:“夏夏,待會兒你去試試這件毛衣。你要是不喜歡這領子,媽媽還能給你改。”


    “好的,”林知夏拽住媽媽的袖子,嗓音又軟又甜,“媽媽真好。”


    媽媽還說:“夏夏,你不想去老家,以後就別去了。媽媽待幾天就回來了,你不用跟我一塊兒。媽媽一個人帶著你,路上太麻煩。”


    林知夏隻能答應。


    這個春節,她過得很清淨。


    春節長達七天,林知夏總在伏案學習。她還會抽空去視察林澤秋,指導一下林澤秋的寒假作業。林澤秋表麵上百般不情願,實際上卻幫她準備了座位,蓋好了軟墊。


    而爸爸連續三天沒有開門做生意。他忽然多出很多空閑時間。他要麽在客廳看電視,要麽就給妻子打電話,催她早點回家。


    又過了幾日,媽媽終於風塵仆仆地回來了。林知夏早早地守在門口,遠遠地撲向媽媽,邊跑邊說:“媽媽,媽媽,我好想你。”


    林澤秋比妹妹矜持得多。他隻是幫媽媽拿了行李,又聽媽媽說春運的火車太擠了,路上的方便麵和盒飯都漲價了,媽媽奔波一晚上沒吃東西,但她從老家給女兒和兒子帶了點零食,據說是哪一位叔公的女兒從北京拿過來的高級特產果脯。


    媽媽一邊打開行李箱,一邊講話:“那個叔公的女兒,以前跟我一起在田裏幹活,她被蛇咬了,我背著她去了村衛生所。她總說我救了她一命。這兩年,她在北京做買賣,掙了些錢……”


    客廳新裝的燈泡灑下微微泛黃的暖光,媽媽就坐在這片光芒中,取出一個包裝精致的紙盒,小心翼翼地拆開了封條。


    林知夏聞見清新而熟悉的香氣。


    很快,林知夏就驚呆了。因為她看見了草莓果脯——世上還有這種好東西!


    媽媽剛把塑料紙掀開,林知夏忍不住湊了過去,媽媽喂她吃一塊果脯,還問:“好吃嗎,夏夏?”


    林知夏點頭:“好好吃!”


    不愧是北京的高級特產果脯。


    隨後,她突然想起媽媽奔波一夜,都沒吃飯。這一路上,哪怕媽媽再餓,媽媽都沒有把那一盒草莓果脯拆了吃掉。


    草莓忽然沒有那麽甜了,林知夏的心裏酸酸澀澀。她貼近媽媽的懷裏,輕聲說:“媽媽……我的媽媽是最好的媽媽。”


    媽媽摸著她的腦袋說:“媽媽的夏夏也是最好的夏夏。”


    這個寒假,更是最好的寒假。


    初三第二學期開學不久,林知夏的論文就通過了。她的文章被刊登在《journalphysical oceanography》(物理海洋學報),這是她有生以來正式發表的第一篇論文。


    江逾白把林知夏的文章打印出來,裝訂成冊,並在早讀課上認真閱讀。


    江逾白認為,他的英語學得還行。但是,閱讀林知夏的文章,卻給他帶來了極大的挑戰。他費力地閱讀著論文中的一係列敘述,那翻來覆去的數學變換讓他的太陽穴隱隱作痛。


    此前,林知夏自稱她隻是做了一點“微小的改良”,江逾白還以為她這篇論文簡單易懂,便於理解,他真沒想到林知夏所說的“微小改良”是這個樣子。


    論文的最後一份附件附贈了長達七頁的邊界證明,全部出自林知夏的手筆。江逾白簡直不願承認自己也是數學競賽班的一名學生。他就像在閱讀一本無字天書,強迫自己讀完了林知夏的全部推導過程。


    偏偏林知夏還在等待他的評價。


    江逾白明明不是《journalphysical oceanography》的審稿人,卻仿佛扮演了一個比審稿人還重要的角色。


    江逾白用一張草稿紙蓋住這篇論文的首頁,蓋住了他勉強能看懂一半的abstract(摘要)。接著,他真心實意地恭喜林知夏:“我看過了你的第一篇論文,數學理論紮實,計算機處理流程清晰……”


    “清晰易懂嗎?”林知夏特別期待地問道。


    江逾白不能撒謊。他含蓄地形容道:“清晰,明顯。”


    “明顯?”林知夏仔細掂量江逾白的用詞。過了好半晌,她恍然悟道:“你的意思是,我寫得太複雜了嗎?其實這些東西,會者不難,難者不會。”


    江逾白點頭,並在論文打印稿的第一頁寫下:林知夏船長成功捕獲的第一顆星球。


    林知夏頓時很來勁:“我將來還會捕獲更多的星球,各種各樣的星球!”


    “我知道。”江逾白在打印稿上署名“地球軍團”。


    他看著這一遝紙,緩聲說:“我相信你。”


    “嗯!”林知夏給出回應。


    這篇論文並沒有改變林知夏的生活。她就像從前一樣低調,依舊謝絕一切媒體采訪,甚至不做任何解釋。因為,她的解釋也有可能出現在報紙上。


    初三(十七)班還有部分同學,竟然在省立一中的門口被報社記者堵住了。記者向他們問起林知夏的為人處世,他們都保持了統一的口徑,遵循著“不清楚、不知道、不確定”的三不原則。


    這其中,又數沈負暄的話術最為突出。


    沈負暄很擅長插科打諢,把話題轉移到其它方向。比如,有一家熱衷於挖掘猛料的報社記者詳細地詢問沈負暄,林知夏在學校是怎麽學習的,有沒有得到外界的幫助,她的論文是不是找人代寫的,沈負暄就開始和記者討論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的區別,還聊到了省城的曆史與教育背景,最後,記者嫌他太囉嗦了,主動放棄了采訪。


    沈負暄來到林知夏的麵前邀功:“那幫大人,太沒意思了。我幫你擋掉了《晚間鏡像報》的記者,這個報紙我看過,天天報道娛樂圈明星的私生活和一些無聊的都市謠言。”


    “那你為什麽會看這個報紙?”林知夏的重點居然在這裏。


    原本伶牙俐齒的沈負暄頓時結結巴巴:“我、我……”他想出一個說辭:“獵奇。”


    林知夏“哈哈”地笑了一聲。隨後,她禮貌地詢問了沈負暄最近過得怎麽樣,中考體育準備得順利嗎?


    提起中考體育,沈負暄就像泄氣的皮球。他和江逾白強化訓練了半年,江逾白的引體向上已經達到“優秀”的標準,而沈負暄依然艱難地掙紮於及格線。


    直到這個時候,沈負暄才知道,江逾白從小學習武術,身體素質比他強了不止一星半點。


    沈負暄早就獲得了初中聯賽一等獎,穩升本校的高中競賽班。可他仍然追求中考的高分,還想衝刺全市狀元——那是一種榮耀的象征,就像大航海時代拚命拓展海域的西班牙人,總要拿出點真金白銀,才能彰顯他的實力。


    他和初三(十七)班的眾多同學一樣,日複一日地為中考而學習。


    六月逐漸逼近,班上並沒有分離的傷感,絕大多數同學都能升入省立一中的高中部,哪怕不在競賽班,大家也能頻繁見麵。這種平靜而妥帖的氣氛,一直維持到了中考結束的那一天。


    中考結束的當日,江逾白才對初三(十七)班的幾個同學透露,下學期,他要去北京的國際高中。他將在北京度過整個高中時光,然後出國進修本科,再回到省城來工作。


    江逾白的人生規劃十分清晰。


    段啟言卻傻了眼。他呆呆地站在考場之外,聽完江逾白的話,簡直不敢相信:“你要去北京了?”


    六月中旬的風是悶熱的,不僅帶不來一絲涼爽,還強塞了幾分熱度。段啟言的額頭冒出汗意。他抹了一把額頭,又問了一遍:“江逾白,你要去北京?”


    江逾白和林知夏一前一後走向考場之外:“是的。”


    段啟言高喊道:“林知夏,你就這麽讓他走了?”


    林知夏沒作聲。她在中考的考場上走神了,語文作文和曆史試卷都寫得心不在焉。至於江逾白……分別的日期越來越近,林知夏刻意避免自己去思考沒有江逾白的日常生活。


    她含糊其辭地回答段啟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你早晚會明白的,段啟言。”


    林知夏突如其來的穩重成熟,讓段啟言不由自主定格在了原地。


    他們的考試地點是市中心的一所高中。那所高中也有幾十年的曆史,校門高大而破舊,門上的鐵環鏽跡斑斑。


    林知夏伸出手,敲了敲門環。她像平常一樣和眾多同學們道別,還笑著說:“下學期見!”


    輪到江逾白時,林知夏竟然說:“明天見。”


    江逾白也回答:“明天見。”


    林知夏和江逾白已經約好了,今年暑假的每個周六和周日,他們都要在省圖書館見麵,共同度過高中開學前的最後一個悠長假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天才女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素光同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素光同並收藏天才女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