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這代人的生活,沒有讀兵書醫書這檔事了。有,個別。


    對爺爺一輩人,一八九年至一九一年出生的一代人,則是年少開始的普遍愛好。


    受周汝昌影響,批注紅樓夢的脂硯齋是位女性,成了大眾共識;但也有質疑聲,因為批注裏寫脂硯齋平時愛好讀兵書,應是男性,推斷為曹雪芹的伯伯。


    古時讀兵書,並非軍人專利,兵書如飛碟探索等科幻雜誌一樣,異類知識,女人也有閱讀樂趣。古時女人是讀書的,隻是不參加科舉。


    一九四九年解放軍進城,自辦文化補習班,讓市民教軍幹部識字,去了許多老太太。她們在市場買東西看不懂告示牌,去教解放軍,怎麽就突然會了?不是突然會了,是想起來了。


    女人不在朝廷當官,在家裏當官,新郎新娘的禮服,模擬的是官服。傳統家庭,是長孫媳婦掌財政,老太太做終極裁判人,不識字是不行的。


    女孩識字的方式,是一家富戶請了私塾老師,左鄰右舍的女孩都來學。請私塾先生是做公益,掏錢的人家不吃獨食。


    女孩自小讀書,為掌權做預備。什麽時候掌權,就什麽時候想起來了。家境不好,一輩子無權可掌,柴米油鹽地操勞,便視讀書看報是男人的樂趣,與己無關。


    我姥爺李捷軒過世後,姥姥開始看姥爺的書,看了一年,過世。全家震驚,都以為姥姥是目不識丁的人,誰都沒有她讀書看報的記憶。


    她是不為家操心了,想起來了。


    傳統社會對我們這代人是個謎。我們不按祖輩人的方式生活,所以不了解這方式的功能,每每被嚇一跳。以後,不會被嚇著了,因為祖輩人逝去得差不多了,我們將完全地按照我們的生活方式解釋古人,五千年文明是三十年經濟搞活的縮影。


    再說醫書,上世紀六十年代前,醫書還是學子們的第一課外書,會了字,首先便讀到醫書。十歲孩子讀內經、傷寒論是普遍的,中年後仕途不如意,便想起了這童子功,開醫館謀生。


    醫學如下棋打牌,是生活常識;少實踐經驗,不少這個思維,積累點經驗,就大差不差地可以治病救人。醫書多是落寞仕途的讀書人所寫,文字典雅,思維清晰,如棋譜畫譜,看看就可明了。我這一代人則如讀天書,因為生活基礎不同,少這個思維。


    唉,少了一條生路。


    活到四十歲,不敢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古人的生活基礎是祠堂、師門,道德基礎是朝廷有史記、民間有族譜我是什麽都沒經曆過,讀書知道的,不算經曆,經曆是生活裏就有。


    國人自私,因毀掉了傳統社會的公益設施;晚清政府以廟產辦西式中學,地方官借機侵吞廟產。寺廟不單是宗教場所,還是公眾圖書館和養老院。佛經之外,藏百科之書,學子普遍入寺自修。孤寡老人象征性地出家,不用剃頭便可在寺廟終老。


    民國毀掉了祠堂和書院。祠堂掌管公田,一族裏有人發達了,要向祠堂捐田充公,以公田利潤修路架橋、撫恤孤寡。祠堂勢力足,能製約土豪劣紳。書院是互助團體,也是懲戒機構,一人為富不仁或為官不仁,法律不製裁他,老師同學先製裁他,“開除師門”是柄懸在頭頂的劍,在書院係統裏口碑一壞,在社會上活動就難了。


    我是什麽人呢(不敢說我們)?按史書觀念,我是流民。華夏文明是居民文化,居民生活有土地、有組織,名譽、公益、仲裁皆成係統。流民無這麽些,所以自私,搶多少是多少,正是華夏文明極力反對的,稱為蠻夷。


    站在華夏文明的反麵,怎敢自稱中國人?我是這片土地上的一個蠻夷,活著,而無生活的基礎。


    2014年1月31日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道士下山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徐皓峰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徐皓峰並收藏道士下山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