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元年3月4日,農曆正月十六。早上八點,何家堡門外,五騎快馬快速地接近。
何楚鬆,何璋玲,蔣幺雞以及正式被任命為連長的楊帆,鄭軍等護衛隊一眾數十人,在此迎接自桐梓坪而來的王大當家,朱一刀等人。
自護衛隊整訓以來,蔣幺雞可是經常在一旁觀摩的,看著護衛隊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他心裏沒有點想法?
過年之前,他回了趟桐梓坪,向王大當家說了近段時間來鵝塘何家的各種情況,也向他表達了想要娶張芹芹的意願。
王大當家對於自家三當家,想要明媒正娶一個寡婦的事,沒有多說什麽,說的隻是恭喜兄弟啥的。隻是對何家村的種種變化以及那個小妖孽非常感興趣。
聽聞何璋玲過年之後,將要獨自遠行遊曆時,就急不可耐地馬上要下山去,被朱一刀和蔣幺雞給攔下了,好說歹說才定下正月十六去何家堡拜山,由幺雞回程帶回消息。這才有了這次會麵。
一陣寒暄過後,由何璋玲領著觀看這新建起來堡牆。何楚鬆因為年紀大了,實在不能陪著這些年輕人四處跑了。由大女兒陪著回家,去準備午飯。
走了一陣的王搗蛋,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又仰頭看看這好高的城牆,最後指著不遠處正在荒地上忙碌的人群,對著何璋玲說道:
“何兄弟,那些人是在開墾荒地?”。何璋玲隨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著正在忙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對迷惑的王當家道:
“是的,他們在開墾旱地。都是修完何家堡後又不願回鄉的佃農,老村長心善,見不得那些可憐事,於是就決定把前麵這片山地。
按每戶十畝的標準租給他們耕種,等他們有了收成後再按收成的一成繳納地租就行了,他們這幾個月可賺到不少錢,你瞧堡門兩旁正在新建的青磚瓦房,那可是他們將來要住的家”。
王大當家五人,都不知道說啥好了,能說什麽呢。
幾人轉過身來,往堡門方向行去。行走間,說說停停,待上了城牆,王大當家望見如標槍般站立的護衛隊員,統一的土黃色棉質服裝,或許這更像一支軍隊而不是鄉下土財主的護衛隊。
一陣怪異的聲音由前後傳來,王搗蛋朱一刀等五人,朝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這才發現原來是四十雙腳踏擊地麵而形成的聲音,由最後一人開始,在背槍護衛隊身後站立,一動不動,形成的是筆直的一排人牆。
王當家隱約聽見“稍息,立正,向左轉。……………第六排…交接………。
走進何楚鬆的三進新大宅,王搗蛋第一次感覺自己在山寨的家是個狗窩,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對山寨進行整修,無論是人還是屋。
酒席上推杯換盞間,何家堡與桐梓坪山寨定力攻守同盟,前提是不能主動招惹官府,倘若是官府故意找茬,那不用說合夥幹他娘的就是。
護衛隊選派鄭軍及其二十名班長隊員去往桐梓坪,整訓那些匪眾。這酒喝的太過盡興,在蔣幺雞的鼓搗攛掇下,王大當家,朱一刀,鄭軍,楊帆等人連繁向何選君勸酒。
也許是今天太興奮的原因,也許是那個蠢豬兒子將要遠行,他倒是來者不拒,連幹十八杯。
何璋玲沒有阻止他們胡鬧般的勸酒行為,他老爹的酒量兩三斤沒有問題,這一杯連半兩都沒有,他這是存心買醉而已。
連續不斷酒入喉嚨,又沒有吃菜,不多時,何選君就醉的爬在桌子上咕嚕嚕地睡覺了,何楚鬆連忙使人攙扶何選君回隔壁那間新的院子。
到十月份時,秋糧入庫,又是一年上繳稅負之時。何家村所交的部分由二百護衛隊押運,直接送往縣城。整齊而肅殺的隊伍,讓一路上的人側目,也讓有心人從此惦記上鵝塘衝何家村。
民國元年4月10日,清明過後的,何璋玲牽著一黑一白兩匹駿馬,由新修的道路往鎮上行去,沒有人送行。
不是沒有人送行,全都給他給推了。昨晚與父母的觸膝長談,也打消了他們對自己獨自遠行所帶來的擔憂。
一人兩騎行走於這山間小道上,很是愜意。他將要沿著太平軍當年行走路線,由郵亭鎮折向西北方向,經楊家巷,到零陵。繼而轉向西南方向,途徑東湘橋到達湘桂邊境上的黃沙河。
這一路上可是受夠了十裏不同音的苦,在東湘橋還能聽懂八成的土話,到了黃沙河五成都沒有。以後還是要普及普通話才好,不然溝通起來就是個麻煩事,這可是妨礙交流與經濟發展的大事。
零陵以西,偏南方向,東湘橋附近。何璋玲坐在一無名山頭上,無奈地望著來時的路。“狗日的,又走錯方向了”。
無數次埋怨自己沒有聽清楚,就急吼吼地朝前奔馳。到後來越跑越不對經,這才想起來找個人問問。可看見的除了山丘,還有那些灌木叢之外,哪兒有個人影。
不是第一次走錯方向了,過了楊家巷沒有多遠就走錯了,好在鄉音未變,問過老鄉後才知道轉錯了彎,無奈,隻好快馬加鞭往來時路飛趕,這才找到正確的方向。
沒想到,在這個地方又走錯路了。伸手從懷裏拿出掛在脖子上的懷表,已是下午三點五十了,他有些氣餒地指著老天,罵著早已消亡的大清帝國,該你滿清朝廷滅亡,連最基本道路都不弄好點,整天就知道愚弄老百姓。
何璋玲指著天空罵了半個上午,心情這才感受了點,吃了些幹糧,從白馬身上的袋子裏給兩匹馬,喂了些料後,牽著馬從山坡上下來,順著遠去的小道,繼續地朝前緩慢騎行,他可是和這條路較上勁了。
行不多遠,便看見一條線路沿著河畔,彎彎曲曲地向著遠處的村莊延生。終於看見人煙了,何璋玲很是興奮。也不急著趕路了。下馬之後,牽著馬緩步地向前走。
小河約莫四五米寛,河水很是清澈,能看清河底的卵石。在一緩坡處,看見幾隻牛腳印,何璋玲牽著馬順著牛腳留下的印跡下到河床。
從河裏潑水洗去這些天來馬身上的灰塵,之後把韁繩係在河邊的一顆不知道學名的書上,由它們自己在河裏河水。
而何璋玲也不管不顧地脫了個精光,在河裏痛快的洗著澡。
從河裏上來,沿著這條河畔小路一直走了大半個時辰,河兩邊的農田和旱地由稀疏的幾塊,變得稠密的用眼都分不清,何璋玲想來,離村莊應該不遠了。
隻是他搞不明白的是,正是農忙的時節,這田裏怎麽看不見人耕耘呢。帶著疑惑和不解,也顧不得兩邊的菜地和美麗的風景,加快腳步,轉過一個長滿青草樹木的土坡後,一個有著幾十戶人家的村莊出現在何璋玲的眼下方,
小河在土坡處折而向右下流向,何璋玲目測落差四五米左右,村口幾口池塘旁邊正有幾位婦女在說著什麽。他拉扯著正在吃路邊青草的小黑小白,朝那幾位婦女走去。
正在說話的婦人無意中瞥見牽著兩匹馬向自己走來的何璋玲,驚奇地“咦”了聲,手指著正向這裏來的何璋玲。
一位婦女道“老五他媳婦,你家來親戚了?”。老五媳婦卻搖搖頭,不確定地道:“三嬸子,我屋裏可沒有這麽闊綽的親戚,你瞧見那兩匹馬沒”。三嬸子轉過頭問一位十七八的小婦人道“二妮,你家有這樣的親戚不”,幾個婦人盯著這位剛滿十七的少婦。
二妮有些靦腆地答道“我那麽曉得,我得回家問我男人”。幾人笑鬧間,何璋玲已到跟前,並拱手對正在觀察他的幾位婦女用零陵話道:
“幾位大嬸子,我由零陵去往東湘橋,在此迷了路,和家人走散,天色又不早了,敢問可以去村內哪家休息一晚,”。
怕她們聽不懂,又用普通話說了一遍。何璋玲仔細地聽著幾人幾打幾幾抹幾說話,有些能聽懂,隻見那位十七八歲做少婦打扮的婦人,在望了何璋玲一眼就匆匆離去。
被幾位婦人圍著嘰嘰喳喳地問過不停,何璋玲有些舉手無措的感覺。正不知道說什麽好時,無意間扭頭看見二妮領著幾位漢子往這邊趕,這時他卻不著急了。
婦女們見當家的來了,便向旁邊挪一下位置。興許是二妮把何璋玲的情況說了說,一位臉色黝黑的漢子用不太流利的北京官話拱手問道:“敢問小哥是上東湘橋?”。
何璋玲拱手回禮,用幼稚的童音答道:“這位老叔,我是在你們村口走錯了岔道,是往東湘橋的,這天色已晚,小子想在貴村借宿一宿,不知老叔能否行個方便”。
那老漢卻有些難為情地道:“借宿倒是可以,隻是鄉下簡陋,吃得是粗茶淡飯,怕是怠慢件貴客”。見老漢這般說辭,何璋玲連忙搖手,回道:
“出門在外,能有個熱飯熱菜就行,那有那多講究,老叔看著安排便是”。
聽何璋玲如此說,老漢也沒有再說什麽,領著何璋玲朝村內走去。
一路上的閑聊才知道,他們這個村名叫向家灣村,有戶75,人口三百多人。祖上由康熙四十七年,由江西遷徙而來。
按“仕智正添順明德茂益盛”輩分排名,地主三人,各有土地水田二百餘畝,自耕農占三層左右,其他的都是三家地主的佃農。
老漢叫向明貴,三十有六,妻高氏,那位十七八的俏婦人是他兒媳。有一2歲的乖孫,名喚“茂才”,一家六口,兩兒子。
大兒子向德信已經結婚但沒有分家,小兒子向德義才十一。全家就靠著五畝水田以及幾畝旱地過活,閑時到處找活做,還去過縣城。
向明貴還說自家過的還算可以,有些佃農忙活一年能夠存下八個月糧食那就不錯了。
跟著向明貴一路彎繞,步行在這條通往村外的石板路,馬踏石板的聲音引的屋內不少腦袋往外看。不少還是金錢鼠尾的老年人,坐在土房子門口看著稀奇。
向明貴家也是夯土而成的房子,堂屋兩邊四間房。堂屋中央的木櫃上,兩幅靈位樹立,靈位前煙霧繚繞,旁邊放置些香燭之類的。
何璋玲隨向明貴進到屋內,兩匹馬被德信係在門前院內的樟樹上。馬背上的包裹在示意何璋玲後,被放置在堂屋得一個角落。
何璋玲拿起桌上竹立香,在香燭上點著後退幾步,彎腰鞠躬三次……………。
晚飯是真的粗茶淡飯,一碗水煮的雞肉,一些時令蔬菜,一碟酸菜蘿卜。雞是回來時殺的,何璋玲沒有說什麽,吃了兩碗飯後就不再食用。
飯後,由向明貴帶著在村子裏隨便走了走,回到院子裏閑扯。來了不少人,左鄰右舍沾親帶故的,很是熱鬧。
從他們的談話中,隱約地知道了向明貴的父母,因為去年這裏發生過兵災而去世。
兩夥人在村裏劈裏啪啦打了半個下午,不少村裏人因此喪命。什麽革命黨,什麽滿清餘孽啥的。
今年的賦稅又要加重,上麵來人說是為了什麽擴充軍備,防止滿清勢力反撲,都在說今後的日子不好過…
第二天清晨,告別向明貴一家,何璋玲騎馬順著來時的路,兩騎絕塵而去。望著遠去的背影,何璋玲的話曆曆在目。
他說:“多學識字莫逞強,活著比什麽都好,有朝一日心許我會找你們做事。”睡眼惺忪地向德義這是慌慌張張的跑過來,手裏拎著一個錢袋。那是何璋玲刻意留下給向明貴一家的,十兩散碎銀子。
到東湘橋時,已是中午,何璋玲沒有進入鎮子,在郊區的一個包子鋪買了點包子饅頭,打包好後,坐在靠近路邊的桌子上,無視其他桌上客人好奇的目光,喝著店家提供的稀飯。
路過的行人時不時打量著這個長發豎冠的小孩,兩尺高的小孩,家人怎麽放心讓他獨自遠行。他聽著別人談論世道的艱難,生活的不易,生意如何不好做。
何璋玲隻是聽著,他打算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這個社會,這些人,這些事。
填飽肚子後,繼續趕路,從店小二手裏接過韁繩,借助凳子一躍而起,駕的一聲飛奔向湘江邊上的黃沙河
一路上信馬遊疆很是愜意,湘桂交界的山區,一片片的山。何璋玲腦子裏想不起幾句詩詞來表達,層巒疊嶂,此起彼伏,也許是最恰當的比喻了。
彎曲的山道上,他已經數不清轉了幾次彎,到山巔時,已是上氣不接下氣,可憐這兩匹馬也累的夠嗆。何璋玲不得不在此做短暫修整。
把馬係在路邊的樹上,喂了些吃食和水。手裏拿著的是一把前清衙役使用的配置腰刀,一副單筒望遠鏡。
這一路行來,被打劫了三次,一次是土匪,兩次是被迫出來打劫的。第一次遇見土匪劫道,何璋玲有些驚奇,就順從他們。從身上搜出的銀兩吃食,懷表以及馬匹。
從一位師爺模樣的老頭手裏過一遍,說出要要繳納一半數量的物品銀子和一匹馬。
何璋玲假裝同意並向前走了半裏路,他們並沒有追來。後來返回被打劫處,用能量防護罩這神奇的功能,嚇的主持搶劫大業的二當家豹子頭當場表示後悔並賠償,何璋玲拿回自己的東西馬匹,順走了他的腰刀和單筒望遠鏡。
第二次三次被劫,隻是失去了土地,家園被戰火焚毀的平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劫道這事。何璋玲沒有責怪也沒有懲罰他們,相反,還留下幾十兩銀子。
在山巔坐下片刻,手裏把玩著腰刀。心裏想的卻是一路上的見聞,村民麻木而樸實,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大清也罷,民國也罷,在他們看來都是要納稅交糧。
誰來都一樣,隻要不逼得他們起來造反,這日子還不是照樣過。經過幾處被戰火波及過的村莊,牆上的彈孔和倒閉的斷壁殘垣足已說明:國祚昌運論興亡,自古換朝是民殤。
夕陽西下,彎曲向下的道路,猶如此刻的中華國運,一步步逐漸向下。
何楚鬆,何璋玲,蔣幺雞以及正式被任命為連長的楊帆,鄭軍等護衛隊一眾數十人,在此迎接自桐梓坪而來的王大當家,朱一刀等人。
自護衛隊整訓以來,蔣幺雞可是經常在一旁觀摩的,看著護衛隊脫胎換骨般的變化,他心裏沒有點想法?
過年之前,他回了趟桐梓坪,向王大當家說了近段時間來鵝塘何家的各種情況,也向他表達了想要娶張芹芹的意願。
王大當家對於自家三當家,想要明媒正娶一個寡婦的事,沒有多說什麽,說的隻是恭喜兄弟啥的。隻是對何家村的種種變化以及那個小妖孽非常感興趣。
聽聞何璋玲過年之後,將要獨自遠行遊曆時,就急不可耐地馬上要下山去,被朱一刀和蔣幺雞給攔下了,好說歹說才定下正月十六去何家堡拜山,由幺雞回程帶回消息。這才有了這次會麵。
一陣寒暄過後,由何璋玲領著觀看這新建起來堡牆。何楚鬆因為年紀大了,實在不能陪著這些年輕人四處跑了。由大女兒陪著回家,去準備午飯。
走了一陣的王搗蛋,回頭看看走過的路,又仰頭看看這好高的城牆,最後指著不遠處正在荒地上忙碌的人群,對著何璋玲說道:
“何兄弟,那些人是在開墾荒地?”。何璋玲隨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看著正在忙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對迷惑的王當家道:
“是的,他們在開墾旱地。都是修完何家堡後又不願回鄉的佃農,老村長心善,見不得那些可憐事,於是就決定把前麵這片山地。
按每戶十畝的標準租給他們耕種,等他們有了收成後再按收成的一成繳納地租就行了,他們這幾個月可賺到不少錢,你瞧堡門兩旁正在新建的青磚瓦房,那可是他們將來要住的家”。
王大當家五人,都不知道說啥好了,能說什麽呢。
幾人轉過身來,往堡門方向行去。行走間,說說停停,待上了城牆,王大當家望見如標槍般站立的護衛隊員,統一的土黃色棉質服裝,或許這更像一支軍隊而不是鄉下土財主的護衛隊。
一陣怪異的聲音由前後傳來,王搗蛋朱一刀等五人,朝聲音傳來的方向望去,這才發現原來是四十雙腳踏擊地麵而形成的聲音,由最後一人開始,在背槍護衛隊身後站立,一動不動,形成的是筆直的一排人牆。
王當家隱約聽見“稍息,立正,向左轉。……………第六排…交接………。
走進何楚鬆的三進新大宅,王搗蛋第一次感覺自己在山寨的家是個狗窩,這也更加堅定了他對山寨進行整修,無論是人還是屋。
酒席上推杯換盞間,何家堡與桐梓坪山寨定力攻守同盟,前提是不能主動招惹官府,倘若是官府故意找茬,那不用說合夥幹他娘的就是。
護衛隊選派鄭軍及其二十名班長隊員去往桐梓坪,整訓那些匪眾。這酒喝的太過盡興,在蔣幺雞的鼓搗攛掇下,王大當家,朱一刀,鄭軍,楊帆等人連繁向何選君勸酒。
也許是今天太興奮的原因,也許是那個蠢豬兒子將要遠行,他倒是來者不拒,連幹十八杯。
何璋玲沒有阻止他們胡鬧般的勸酒行為,他老爹的酒量兩三斤沒有問題,這一杯連半兩都沒有,他這是存心買醉而已。
連續不斷酒入喉嚨,又沒有吃菜,不多時,何選君就醉的爬在桌子上咕嚕嚕地睡覺了,何楚鬆連忙使人攙扶何選君回隔壁那間新的院子。
到十月份時,秋糧入庫,又是一年上繳稅負之時。何家村所交的部分由二百護衛隊押運,直接送往縣城。整齊而肅殺的隊伍,讓一路上的人側目,也讓有心人從此惦記上鵝塘衝何家村。
民國元年4月10日,清明過後的,何璋玲牽著一黑一白兩匹駿馬,由新修的道路往鎮上行去,沒有人送行。
不是沒有人送行,全都給他給推了。昨晚與父母的觸膝長談,也打消了他們對自己獨自遠行所帶來的擔憂。
一人兩騎行走於這山間小道上,很是愜意。他將要沿著太平軍當年行走路線,由郵亭鎮折向西北方向,經楊家巷,到零陵。繼而轉向西南方向,途徑東湘橋到達湘桂邊境上的黃沙河。
這一路上可是受夠了十裏不同音的苦,在東湘橋還能聽懂八成的土話,到了黃沙河五成都沒有。以後還是要普及普通話才好,不然溝通起來就是個麻煩事,這可是妨礙交流與經濟發展的大事。
零陵以西,偏南方向,東湘橋附近。何璋玲坐在一無名山頭上,無奈地望著來時的路。“狗日的,又走錯方向了”。
無數次埋怨自己沒有聽清楚,就急吼吼地朝前奔馳。到後來越跑越不對經,這才想起來找個人問問。可看見的除了山丘,還有那些灌木叢之外,哪兒有個人影。
不是第一次走錯方向了,過了楊家巷沒有多遠就走錯了,好在鄉音未變,問過老鄉後才知道轉錯了彎,無奈,隻好快馬加鞭往來時路飛趕,這才找到正確的方向。
沒想到,在這個地方又走錯路了。伸手從懷裏拿出掛在脖子上的懷表,已是下午三點五十了,他有些氣餒地指著老天,罵著早已消亡的大清帝國,該你滿清朝廷滅亡,連最基本道路都不弄好點,整天就知道愚弄老百姓。
何璋玲指著天空罵了半個上午,心情這才感受了點,吃了些幹糧,從白馬身上的袋子裏給兩匹馬,喂了些料後,牽著馬從山坡上下來,順著遠去的小道,繼續地朝前緩慢騎行,他可是和這條路較上勁了。
行不多遠,便看見一條線路沿著河畔,彎彎曲曲地向著遠處的村莊延生。終於看見人煙了,何璋玲很是興奮。也不急著趕路了。下馬之後,牽著馬緩步地向前走。
小河約莫四五米寛,河水很是清澈,能看清河底的卵石。在一緩坡處,看見幾隻牛腳印,何璋玲牽著馬順著牛腳留下的印跡下到河床。
從河裏潑水洗去這些天來馬身上的灰塵,之後把韁繩係在河邊的一顆不知道學名的書上,由它們自己在河裏河水。
而何璋玲也不管不顧地脫了個精光,在河裏痛快的洗著澡。
從河裏上來,沿著這條河畔小路一直走了大半個時辰,河兩邊的農田和旱地由稀疏的幾塊,變得稠密的用眼都分不清,何璋玲想來,離村莊應該不遠了。
隻是他搞不明白的是,正是農忙的時節,這田裏怎麽看不見人耕耘呢。帶著疑惑和不解,也顧不得兩邊的菜地和美麗的風景,加快腳步,轉過一個長滿青草樹木的土坡後,一個有著幾十戶人家的村莊出現在何璋玲的眼下方,
小河在土坡處折而向右下流向,何璋玲目測落差四五米左右,村口幾口池塘旁邊正有幾位婦女在說著什麽。他拉扯著正在吃路邊青草的小黑小白,朝那幾位婦女走去。
正在說話的婦人無意中瞥見牽著兩匹馬向自己走來的何璋玲,驚奇地“咦”了聲,手指著正向這裏來的何璋玲。
一位婦女道“老五他媳婦,你家來親戚了?”。老五媳婦卻搖搖頭,不確定地道:“三嬸子,我屋裏可沒有這麽闊綽的親戚,你瞧見那兩匹馬沒”。三嬸子轉過頭問一位十七八的小婦人道“二妮,你家有這樣的親戚不”,幾個婦人盯著這位剛滿十七的少婦。
二妮有些靦腆地答道“我那麽曉得,我得回家問我男人”。幾人笑鬧間,何璋玲已到跟前,並拱手對正在觀察他的幾位婦女用零陵話道:
“幾位大嬸子,我由零陵去往東湘橋,在此迷了路,和家人走散,天色又不早了,敢問可以去村內哪家休息一晚,”。
怕她們聽不懂,又用普通話說了一遍。何璋玲仔細地聽著幾人幾打幾幾抹幾說話,有些能聽懂,隻見那位十七八歲做少婦打扮的婦人,在望了何璋玲一眼就匆匆離去。
被幾位婦人圍著嘰嘰喳喳地問過不停,何璋玲有些舉手無措的感覺。正不知道說什麽好時,無意間扭頭看見二妮領著幾位漢子往這邊趕,這時他卻不著急了。
婦女們見當家的來了,便向旁邊挪一下位置。興許是二妮把何璋玲的情況說了說,一位臉色黝黑的漢子用不太流利的北京官話拱手問道:“敢問小哥是上東湘橋?”。
何璋玲拱手回禮,用幼稚的童音答道:“這位老叔,我是在你們村口走錯了岔道,是往東湘橋的,這天色已晚,小子想在貴村借宿一宿,不知老叔能否行個方便”。
那老漢卻有些難為情地道:“借宿倒是可以,隻是鄉下簡陋,吃得是粗茶淡飯,怕是怠慢件貴客”。見老漢這般說辭,何璋玲連忙搖手,回道:
“出門在外,能有個熱飯熱菜就行,那有那多講究,老叔看著安排便是”。
聽何璋玲如此說,老漢也沒有再說什麽,領著何璋玲朝村內走去。
一路上的閑聊才知道,他們這個村名叫向家灣村,有戶75,人口三百多人。祖上由康熙四十七年,由江西遷徙而來。
按“仕智正添順明德茂益盛”輩分排名,地主三人,各有土地水田二百餘畝,自耕農占三層左右,其他的都是三家地主的佃農。
老漢叫向明貴,三十有六,妻高氏,那位十七八的俏婦人是他兒媳。有一2歲的乖孫,名喚“茂才”,一家六口,兩兒子。
大兒子向德信已經結婚但沒有分家,小兒子向德義才十一。全家就靠著五畝水田以及幾畝旱地過活,閑時到處找活做,還去過縣城。
向明貴還說自家過的還算可以,有些佃農忙活一年能夠存下八個月糧食那就不錯了。
跟著向明貴一路彎繞,步行在這條通往村外的石板路,馬踏石板的聲音引的屋內不少腦袋往外看。不少還是金錢鼠尾的老年人,坐在土房子門口看著稀奇。
向明貴家也是夯土而成的房子,堂屋兩邊四間房。堂屋中央的木櫃上,兩幅靈位樹立,靈位前煙霧繚繞,旁邊放置些香燭之類的。
何璋玲隨向明貴進到屋內,兩匹馬被德信係在門前院內的樟樹上。馬背上的包裹在示意何璋玲後,被放置在堂屋得一個角落。
何璋玲拿起桌上竹立香,在香燭上點著後退幾步,彎腰鞠躬三次……………。
晚飯是真的粗茶淡飯,一碗水煮的雞肉,一些時令蔬菜,一碟酸菜蘿卜。雞是回來時殺的,何璋玲沒有說什麽,吃了兩碗飯後就不再食用。
飯後,由向明貴帶著在村子裏隨便走了走,回到院子裏閑扯。來了不少人,左鄰右舍沾親帶故的,很是熱鬧。
從他們的談話中,隱約地知道了向明貴的父母,因為去年這裏發生過兵災而去世。
兩夥人在村裏劈裏啪啦打了半個下午,不少村裏人因此喪命。什麽革命黨,什麽滿清餘孽啥的。
今年的賦稅又要加重,上麵來人說是為了什麽擴充軍備,防止滿清勢力反撲,都在說今後的日子不好過…
第二天清晨,告別向明貴一家,何璋玲騎馬順著來時的路,兩騎絕塵而去。望著遠去的背影,何璋玲的話曆曆在目。
他說:“多學識字莫逞強,活著比什麽都好,有朝一日心許我會找你們做事。”睡眼惺忪地向德義這是慌慌張張的跑過來,手裏拎著一個錢袋。那是何璋玲刻意留下給向明貴一家的,十兩散碎銀子。
到東湘橋時,已是中午,何璋玲沒有進入鎮子,在郊區的一個包子鋪買了點包子饅頭,打包好後,坐在靠近路邊的桌子上,無視其他桌上客人好奇的目光,喝著店家提供的稀飯。
路過的行人時不時打量著這個長發豎冠的小孩,兩尺高的小孩,家人怎麽放心讓他獨自遠行。他聽著別人談論世道的艱難,生活的不易,生意如何不好做。
何璋玲隻是聽著,他打算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去觀察這個社會,這些人,這些事。
填飽肚子後,繼續趕路,從店小二手裏接過韁繩,借助凳子一躍而起,駕的一聲飛奔向湘江邊上的黃沙河
一路上信馬遊疆很是愜意,湘桂交界的山區,一片片的山。何璋玲腦子裏想不起幾句詩詞來表達,層巒疊嶂,此起彼伏,也許是最恰當的比喻了。
彎曲的山道上,他已經數不清轉了幾次彎,到山巔時,已是上氣不接下氣,可憐這兩匹馬也累的夠嗆。何璋玲不得不在此做短暫修整。
把馬係在路邊的樹上,喂了些吃食和水。手裏拿著的是一把前清衙役使用的配置腰刀,一副單筒望遠鏡。
這一路行來,被打劫了三次,一次是土匪,兩次是被迫出來打劫的。第一次遇見土匪劫道,何璋玲有些驚奇,就順從他們。從身上搜出的銀兩吃食,懷表以及馬匹。
從一位師爺模樣的老頭手裏過一遍,說出要要繳納一半數量的物品銀子和一匹馬。
何璋玲假裝同意並向前走了半裏路,他們並沒有追來。後來返回被打劫處,用能量防護罩這神奇的功能,嚇的主持搶劫大業的二當家豹子頭當場表示後悔並賠償,何璋玲拿回自己的東西馬匹,順走了他的腰刀和單筒望遠鏡。
第二次三次被劫,隻是失去了土地,家園被戰火焚毀的平民為生活所迫,不得不做劫道這事。何璋玲沒有責怪也沒有懲罰他們,相反,還留下幾十兩銀子。
在山巔坐下片刻,手裏把玩著腰刀。心裏想的卻是一路上的見聞,村民麻木而樸實,都過著自己的小日子,大清也罷,民國也罷,在他們看來都是要納稅交糧。
誰來都一樣,隻要不逼得他們起來造反,這日子還不是照樣過。經過幾處被戰火波及過的村莊,牆上的彈孔和倒閉的斷壁殘垣足已說明:國祚昌運論興亡,自古換朝是民殤。
夕陽西下,彎曲向下的道路,猶如此刻的中華國運,一步步逐漸向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