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狗和歪脖領著劉雨生進了村,村裏路況不太好,三人走的速度不快,劉雨生四下打量,發現村裏人不多,一個個神情詭異。不知道是不是錯覺,劉雨生覺得路上遇到的每個人都在隱晦的觀察自己,偶爾視線交錯,被他看到的人立刻就會轉過身去裝作若無其事的樣子。
二狗倒是趾高氣昂,見人就興高采烈的打招呼,可惜也沒什麽人搭理他。
拐了一個彎,前麵是一條寬敞的胡同,這條胡同路麵全是青磚鋪就,平整又幹淨,兩邊掛滿了白燈籠。
“小劉啊,馬上到了,這個胡同走到頭就是金家大宅子。”
劉雨生點點頭沒說話,三人又走了一會兒,終於來到金家大宅,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青磚飛簷琉璃頂,亭台樓榭荷花池,置身其中仿佛來到古代王府。
二狗一馬當先走進去,劉雨生隨後跟上,大院裏遍地都是撒的紙錢,厚厚一層踩上去足以沒過腳麵。院子的麵積相當大,正廳門口放著一張桌子,上麵擺了紙紮的大房子,兩邊各有一對紙紮的童男女。桌子下麵有兩匹紙紮的馬,一匹白馬一匹黑馬,兩根哭喪棒架在紙馬腦袋上。除此之外,桌子上還擺了三個碗,裏麵分別盛放著豬頭肉、丸子和魚。
院子兩邊排成排跪滿了披麻戴孝的人,留一條通道在中間,通道上鋪了一塊厚厚的毯子。歪脖麻溜兒的排到那隊伍末尾跪著,二狗則領著劉雨生走到一個小桌子前麵,跟桌子後麵坐著的人低語片刻,招手讓劉雨生過去。
劉雨生過去,按二狗說的遞了二百塊,桌子後麵那人接過去,拿起毛筆在本上寫了幾個字。院子裏跪著的人們見狀開始哭,聲音低沉,有腔有調,可絲毫不見悲切的感覺。
二狗讓劉雨生在原地等他片刻,他徑直進了主屋,過一會兒拿著一身孝服孝帽出來,“來小老弟,換上這個。”
劉雨生急忙擺手,“別別別,狗哥這個過分了,非親非故,我怎能給別人披麻戴孝?”
“切,這有什麽的,”二狗十分不以為然,“金三奶奶是個大善人啊,你拜她一拜有好處的”
不管二狗說什麽,劉雨生隻是不應,二狗也不堅持,自己把孝衣穿上了,“那你就在這邊呆著別亂跑,等會吃飯了我叫你。”說完二狗也去跪著了,就挨著歪脖,倆人跪在一起有說有笑,也不見主家的人揍他們。
劉雨生答應一聲,沒人理會,他隨便找個位置靜靜呆著,果然一點都沒有到處亂跑的意思。
又等了不知多久,主屋的門簾掀開,一個小老頭鑽了出來,其人精瘦無比,留了一撮山羊胡子,還戴著老花鏡。小老頭站到供品桌子跟前,吊著嗓子吼道:“時辰已到,奠!”
隨著小老頭話音落下,院子裏裏外外劈裏啪啦響起了鞭炮聲,還有響器嗚嗚渣渣吹奏,劉雨生愣是沒看到吹響器的人在哪兒。
鞭炮聲告一段落,大門外呼啦啦走進來七八個人,為首也是一個老頭,他帶著後生們三步一跪,來到供桌前,兩個老頭開始互相行禮。
禮節相當古怪,倆老頭子左一下右一下,你扭一下我躬一下,雖然看不懂他們在幹什麽,不過動作流暢,行雲流水間似乎有著某種莫名的韻味。
行禮完畢,進來的老頭拿起一炷香,跟小老頭兩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掰頭。老頭手裏拿著香,小老頭左手一壺酒,右手酒盅,兩人貌似在推杯換盞,經過一輪複雜的手勢,最後香插進香爐,酒水則全倒在了地上。
小老頭用手一指,大聲說:“回禮!”
院子裏跪著的那些人頓時向來人三叩首,同時嚎啕大哭,“奶奶啊,我的親奶奶啊……”
來祭奠的人一撥接一撥,過程就是一直重複,鞭炮奏樂,叩首哭靈,重頭戲是每來一撥人,必定有一個領頭的,每個領頭的都要和主持祭奠儀式的小老頭掰頭很久,各種花樣繁多的禮儀和姿勢看的劉雨生眼花繚亂。
看多了就覺得沒意思,劉雨生索性觀察起了牆邊擺放的那一排排花圈和挽聯。
老話說婚禮排麵大小看的是雙方父母,葬禮的排麵就要看子孫們爭不爭氣了。這話有那麽點道理,畢竟人走茶涼,老人走的風光與否,子女有沒有社會地位是重中之重。
劉雨生不知道這金家有誰出人頭地了,但他能看得出來金三奶奶這個葬禮排麵不小。一個是花圈多,偌大的院子,牆邊堆滿了花圈,再一個是挽聯有水平,敬挽聯的人也都不一般。
挨著堂屋屋簷下有一個最大的花圈,右麵寫:碧海潮空此日扶桑龍化去,左麵寫:黃山月冷何時華表鶴歸來。
劉雨生看著這大氣磅礴的挽聯,不由得抽了抽嘴角,一般來說,這是男喪挽聯……
再看下一個:身歸閬苑丹丘上,神在光風雯月中。
劉雨生皺了皺眉,接著往下看。
魂遊水底波瀾壯,名在人間草木香。
鶴架已隨雲杏杳,鵑聲猶帶月光寒。
人間未遂青雲誌,天上先成白玉樓。
……
劉雨生看著看著,越發驚疑不定起來。盡管沒怎麽研究過這些,但他清楚地知道,這些挽聯都是男喪用的。一個兩個有可能是粗心大意弄錯了,但所有的挽聯都這樣,那就說明這些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隻是,為什麽要給金三奶奶用這些挽聯?莫非她老人家生前有什麽了不起的成就?
天色漸晚,無數的大白燈籠被點亮,祭奠儀式終於告一段落,跪著人的也都紛紛起身四下活動。劉雨生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麽,也沒人理會他,這會兒二狗跟歪脖也不知跑哪去了,有人招呼著去廁所,劉雨生也跟著去了一趟。
途中劉雨生發現,盡管天時已晚,可金家大院裏不管走到哪裏都亮如白晝,遠遠向外望去,似乎整個小河村都是這樣,這裏好像沒有黑夜。
上完廁所回來,劉雨生看到一行人從院外走進來,前麵幾個人抬著一口巨大的鍋,老遠就能問道一陣陣肉香味,後麵的人拎著大筐,筐上蒙著一塊白布。
二狗倒是趾高氣昂,見人就興高采烈的打招呼,可惜也沒什麽人搭理他。
拐了一個彎,前麵是一條寬敞的胡同,這條胡同路麵全是青磚鋪就,平整又幹淨,兩邊掛滿了白燈籠。
“小劉啊,馬上到了,這個胡同走到頭就是金家大宅子。”
劉雨生點點頭沒說話,三人又走了一會兒,終於來到金家大宅,古色古香的大宅院,青磚飛簷琉璃頂,亭台樓榭荷花池,置身其中仿佛來到古代王府。
二狗一馬當先走進去,劉雨生隨後跟上,大院裏遍地都是撒的紙錢,厚厚一層踩上去足以沒過腳麵。院子的麵積相當大,正廳門口放著一張桌子,上麵擺了紙紮的大房子,兩邊各有一對紙紮的童男女。桌子下麵有兩匹紙紮的馬,一匹白馬一匹黑馬,兩根哭喪棒架在紙馬腦袋上。除此之外,桌子上還擺了三個碗,裏麵分別盛放著豬頭肉、丸子和魚。
院子兩邊排成排跪滿了披麻戴孝的人,留一條通道在中間,通道上鋪了一塊厚厚的毯子。歪脖麻溜兒的排到那隊伍末尾跪著,二狗則領著劉雨生走到一個小桌子前麵,跟桌子後麵坐著的人低語片刻,招手讓劉雨生過去。
劉雨生過去,按二狗說的遞了二百塊,桌子後麵那人接過去,拿起毛筆在本上寫了幾個字。院子裏跪著的人們見狀開始哭,聲音低沉,有腔有調,可絲毫不見悲切的感覺。
二狗讓劉雨生在原地等他片刻,他徑直進了主屋,過一會兒拿著一身孝服孝帽出來,“來小老弟,換上這個。”
劉雨生急忙擺手,“別別別,狗哥這個過分了,非親非故,我怎能給別人披麻戴孝?”
“切,這有什麽的,”二狗十分不以為然,“金三奶奶是個大善人啊,你拜她一拜有好處的”
不管二狗說什麽,劉雨生隻是不應,二狗也不堅持,自己把孝衣穿上了,“那你就在這邊呆著別亂跑,等會吃飯了我叫你。”說完二狗也去跪著了,就挨著歪脖,倆人跪在一起有說有笑,也不見主家的人揍他們。
劉雨生答應一聲,沒人理會,他隨便找個位置靜靜呆著,果然一點都沒有到處亂跑的意思。
又等了不知多久,主屋的門簾掀開,一個小老頭鑽了出來,其人精瘦無比,留了一撮山羊胡子,還戴著老花鏡。小老頭站到供品桌子跟前,吊著嗓子吼道:“時辰已到,奠!”
隨著小老頭話音落下,院子裏裏外外劈裏啪啦響起了鞭炮聲,還有響器嗚嗚渣渣吹奏,劉雨生愣是沒看到吹響器的人在哪兒。
鞭炮聲告一段落,大門外呼啦啦走進來七八個人,為首也是一個老頭,他帶著後生們三步一跪,來到供桌前,兩個老頭開始互相行禮。
禮節相當古怪,倆老頭子左一下右一下,你扭一下我躬一下,雖然看不懂他們在幹什麽,不過動作流暢,行雲流水間似乎有著某種莫名的韻味。
行禮完畢,進來的老頭拿起一炷香,跟小老頭兩人又開始了新一輪的掰頭。老頭手裏拿著香,小老頭左手一壺酒,右手酒盅,兩人貌似在推杯換盞,經過一輪複雜的手勢,最後香插進香爐,酒水則全倒在了地上。
小老頭用手一指,大聲說:“回禮!”
院子裏跪著的那些人頓時向來人三叩首,同時嚎啕大哭,“奶奶啊,我的親奶奶啊……”
來祭奠的人一撥接一撥,過程就是一直重複,鞭炮奏樂,叩首哭靈,重頭戲是每來一撥人,必定有一個領頭的,每個領頭的都要和主持祭奠儀式的小老頭掰頭很久,各種花樣繁多的禮儀和姿勢看的劉雨生眼花繚亂。
看多了就覺得沒意思,劉雨生索性觀察起了牆邊擺放的那一排排花圈和挽聯。
老話說婚禮排麵大小看的是雙方父母,葬禮的排麵就要看子孫們爭不爭氣了。這話有那麽點道理,畢竟人走茶涼,老人走的風光與否,子女有沒有社會地位是重中之重。
劉雨生不知道這金家有誰出人頭地了,但他能看得出來金三奶奶這個葬禮排麵不小。一個是花圈多,偌大的院子,牆邊堆滿了花圈,再一個是挽聯有水平,敬挽聯的人也都不一般。
挨著堂屋屋簷下有一個最大的花圈,右麵寫:碧海潮空此日扶桑龍化去,左麵寫:黃山月冷何時華表鶴歸來。
劉雨生看著這大氣磅礴的挽聯,不由得抽了抽嘴角,一般來說,這是男喪挽聯……
再看下一個:身歸閬苑丹丘上,神在光風雯月中。
劉雨生皺了皺眉,接著往下看。
魂遊水底波瀾壯,名在人間草木香。
鶴架已隨雲杏杳,鵑聲猶帶月光寒。
人間未遂青雲誌,天上先成白玉樓。
……
劉雨生看著看著,越發驚疑不定起來。盡管沒怎麽研究過這些,但他清楚地知道,這些挽聯都是男喪用的。一個兩個有可能是粗心大意弄錯了,但所有的挽聯都這樣,那就說明這些不是偶然,而是必然。
隻是,為什麽要給金三奶奶用這些挽聯?莫非她老人家生前有什麽了不起的成就?
天色漸晚,無數的大白燈籠被點亮,祭奠儀式終於告一段落,跪著人的也都紛紛起身四下活動。劉雨生不知道接下來該幹什麽,也沒人理會他,這會兒二狗跟歪脖也不知跑哪去了,有人招呼著去廁所,劉雨生也跟著去了一趟。
途中劉雨生發現,盡管天時已晚,可金家大院裏不管走到哪裏都亮如白晝,遠遠向外望去,似乎整個小河村都是這樣,這裏好像沒有黑夜。
上完廁所回來,劉雨生看到一行人從院外走進來,前麵幾個人抬著一口巨大的鍋,老遠就能問道一陣陣肉香味,後麵的人拎著大筐,筐上蒙著一塊白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