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番討論過後,大概的框架便定了下來,製科中主要就是根據賢者六學,分為六科,而常科分為進士科、雜文科、軍政科、明法科四大科目,史科是專業性科目,其餘的要麽已經歸為製科裏麵,要麽就取消了,而學士科是科舉的最高榮譽,隻要通過雜文科和進士科,便可獲得,那麽接下來就是討論細節。
比如幾年考一次,什麽時候考,各地州縣又如何配合朝廷,等一些細節為什麽。
李治正在興頭上,就沒有打算放他們走,繼續討論吧,臨時還讓人準備宵夜。
其實這等大事,皇帝也不喜歡跟滿朝文武一塊談,這人多嘴雜,一般都是跟幾個中樞大臣談,因為這些中樞大臣代表的一個勢力,幾個合在一起,就代表著大部分大臣的意思,這樣的話,就能夠省時省力。
但是討論這些,可就不太省時省力了。
直接從晚上討論到第二日的中午,方將一些主要的細節給定了下來。
因為科舉這東西,不僅僅就是選拔人才這麽簡單,而且還預示著曆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是門閥製度過渡到官僚製度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直接影響整個大唐王朝未來的走向,大家在討論的時候,興致也都非常高昂。
當然,李勣的話,畢竟年事已高,這事他也不是很感興趣,因此討論完軍政科後,李治就讓他先去休息了,那許敬宗的年紀跟李勣相當,但他是不會走的,這麽大的事,他覺得他必須要參與到底,為自己添加一筆功績,可是畢竟年紀大了,力不從心,到了半夜就支持不住,隻能去休息一下,年邁的崔義玄也是如此。
但其實論治國的話,李治主要還是得依靠韓瑗、來濟二人,這兩個人一直受到長孫無忌他們的培養,都是非常有才幹,隻要兩個在,就可以討論下去,李義府的話,文章好,詩賦好,但是治國才能也不怎麽樣,主要就是李治、韓瑗、來濟、韓藝四個人在討論。
細節的話,韓藝隻能出主意,大致方麵,還得韓瑗、來濟來定,韓藝不太懂這科舉的流程以及各地的情況。
這其實也緩和了韓瑗、來濟與李治之間的隔閡,因為李治也看到二人的才能,還得留著他們。
等到討論完之後,大家就是筋疲力盡。
唯獨李治和韓藝兩個人還很有精神,因為他們兩個都非常年輕,通個宵而已,小意思啦。
李治本想留他們吃午飯的,但是韓瑗、來濟他們隻想快點回去休息,於是就婉拒了,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去了。
韓藝本也想回去的,但卻被李治給留下來,陪他吃午飯。
這韓藝當然無所謂,宮中美味,沒有必要拒絕嗎。
“陛下,微臣有一事還想懇請陛下。”
“什麽事?”
“我想在我大唐日報上,寫明這一次科舉的改革,也就是給大家一個更詳細的解釋。”
李治微微皺眉,道:“此等大事,必須得由朝廷來公布,就算朕答應,百姓又豈會信你。”
韓藝道:“陛下誤會了,微臣的意思是,先有朝廷公布這些法令,然後我們大唐日報對此稍加解釋,讓每個百姓都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認識,這樣也就能夠避免更多的誤會。”
李治點點頭,沉吟片刻,道:“這倒是可以,但是你必須先拿給朕看。”
韓藝頷首道:“微臣遵命。”
忽聽得門外響起一陣高喊,“皇後駕到。”
過得一會兒,隻見一位豔麗的少婦走了進來,雲髻高懸,一枝純金鳳凰的釵子插在雲髻正中,身著宮廷低胸裝,一對豪.乳驚豔炫目,華貴的衣裙上絲絲金線繡出的鳳凰栩栩如生,腰間束著一條寬大的金色腰帶,說不出的雍榮華貴。
韓藝趕忙起身一禮。
武媚娘笑著點點頭,又向李治埋怨了幾句,無非就是說李治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對天下百姓不負責。
對此李治唯有點頭認錯,說自己討論的太投入了,沒有注意時間去了,隨後三人又大致聊了下這科舉的事。
武媚娘聽後,眼眸輕輕一轉,道:“陛下,臣妾覺得這科舉還是有些不公平。”
李治哦了一聲,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科舉製隻能提拔一些寒門子弟上來,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還沒有太多的改善,因為普通百姓讀不上書。”
韓藝眨了眨眼,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油然而生。
李治皺了下眉頭,道:“這朕也知道,但是朕對此也無能為力,目前朝廷可沒有能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夠讀書。”
韓藝立刻道:“陛下,微臣認為皇後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不可能讓每個百姓都讀上書,但是朝廷也的借著科舉,獲取民心,畢竟如此重大的決定,理應也讓百姓參與其中來,這也可以讓科舉深得人心。關於這讀書一事,陛下可還記得那昭儀學院。”
武媚娘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和韓藝合作,就是這麽輕鬆愜意。
李治微微一愣,道:“這朕當然記得,朕也非常支持,但這隻是杯水車薪而已。”
武媚娘道:“臣妾也知道這是杯水車薪,但是有勝過無,而且韓藝提出的教育慈善基金,是真的可以讓更多人的讀上書,隻是這可能還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治道:“你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韓藝,還是你來說吧。”
韓藝道:“回稟陛下,是這樣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錢,建辦學院,讓更多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讀書,但是天下間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錢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個辦法,就是讓商人參與進來,因為商人有錢。根據我朝規定,商人的後代是不能夠參加科舉的,因此微臣就想讓商人捐款這個教育慈善基金,從而獲得子孫可以參與科舉的資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為如何?”
李治稍稍點頭,道:“你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說捐了錢就可以參與科考,那樣的話,每個人商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後代獲得科考的機會,這會招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所以必須要捐一定數目的錢才行,而且不能作為長久的政策。”
這年頭商人不討喜,讀書人都不喜歡商人,而且為了讓百姓都去務農,必須限製商人,這樣才會體現農夫的優越性。
韓藝笑道:“這是當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學員為標準。”
李治點頭道:“這倒是可行。”
武媚娘見李治答應了下來,眼中不禁閃過一抹喜色。
其實這是武媚娘與韓藝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計劃是趁著武媚娘稱後那股風,就將這事給定下來,但是那一場火,就將此事給耽擱了,立刻又是韓藝和蕭無衣的事,因而又爆發了一係列的事故,導致一直沒有落實。
但是武媚娘也是見縫插針的高手,如果能夠借用科舉這一股風潮,將武皇後教育慈善基金給定下來,那武媚娘在寒門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漲,這可是獲取民心的大好機會,武媚娘如何會願意錯過。
......
......
在跟中樞大臣商議過後,李治就再將科舉拿到朝堂上議論,因為中樞大臣都點頭了,大致方針是不可能改變了,隻是有些大臣對於一些細節感到不滿,討論下來還是非常順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極力推動,這很快便定下來了。
然而,這剛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將科舉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還是分常科和製科,常科包括進士科、明法科,雜文科,軍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學畢業科目,這個不能廢棄,這製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賢者六學。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舉行,而製科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可是這樣一來的,韓藝當然不會答應,他強烈要求,製科也要分期舉行,你皇帝下詔考,萬一你不下詔,那總不會考,那人家也不會學啊。
製科就定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進士及第,也不一定馬上就能當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薦,才能入仕,從這一方麵來說,進士其實是一個動詞,進入仕途,進士不是官員。所以,一年一考,韓藝覺得頻率太高了,關鍵是你用不著這麽多官員,改為三年一大考,這樣的話,進士及第之後,就有可能立刻錄用,不會讓人家在家等。
如果說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開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減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還可以用皇恩浩蕩的名義開,這當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個科舉流程主要是分三級考,鄉試,說是鄉試,其實是縣試,可不是一個鄉一個鄉的考,州試,省試,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稱,也就是京城大考。
鄉試和州試是年年考,隻是說鄉試早一輪,今日考鄉試,明年才去考州試。
每個州的錄取名額是一樣的。
這也是韓藝建議的,因為唐朝做夢都希望狹鄉的百姓遷往寬鄉,讓更多的土地可以開發,名額一樣,那麽寬鄉肯定輕鬆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轉去寬鄉,這也是對寬鄉一種福利政策。
另外,還有一個重大改革,就是鄉貢製度,以前的鄉貢,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薦上來的,現在廢除了推薦製度,必須要考,但卻保留了鄉貢,貢不是推薦,而是朝廷負擔一些家境貧苦但成績優異的考生上京趕考的路費。這當然也是韓藝提出來的。
這個政策是整個新科舉中非常明確信號,砍掉推薦製,因為推薦的人才全都是貴族子弟,不會是寒門子弟,現在都得經過考試,這鄉貢本來是有利於貴族子弟,現在就是有利於寒門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試的考生的成績,直接影響當地官員的政績,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這就是促使各地官員必須將優秀的考生送到長安,你弄一些有紈絝子弟來,結果全軍覆沒,那你這官可能都當不久了。
而科舉考試內容是改得麵目全非,主要是進士科,省試分兩大部分,筆試和口試,全都是以時政政論為主,但是鄉試和州試,就是經義和帖墨、策問各占三分之一,該讀得你還是要讀,最後一關就是看你能不能靈活運用。
但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從未有過的,就是綜合考核,就是你平時的表現,鄉試、州試不設,隻有省試才設有綜合考核,因為這成績直接地方官政績掛鉤,而綜合考核又直接影響大考的成績,這就逼的州試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來,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時成績,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讓地方上派人考核。
試卷是全國統一的。
這一次的科舉改革,可以說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ps:求訂閱,求月票,求推薦,求打賞。。。。。。(未完待續。)
比如幾年考一次,什麽時候考,各地州縣又如何配合朝廷,等一些細節為什麽。
李治正在興頭上,就沒有打算放他們走,繼續討論吧,臨時還讓人準備宵夜。
其實這等大事,皇帝也不喜歡跟滿朝文武一塊談,這人多嘴雜,一般都是跟幾個中樞大臣談,因為這些中樞大臣代表的一個勢力,幾個合在一起,就代表著大部分大臣的意思,這樣的話,就能夠省時省力。
但是討論這些,可就不太省時省力了。
直接從晚上討論到第二日的中午,方將一些主要的細節給定了下來。
因為科舉這東西,不僅僅就是選拔人才這麽簡單,而且還預示著曆史上一個重大的突破,是門閥製度過渡到官僚製度的一個標誌性事件,是非常重要的一個議題,直接影響整個大唐王朝未來的走向,大家在討論的時候,興致也都非常高昂。
當然,李勣的話,畢竟年事已高,這事他也不是很感興趣,因此討論完軍政科後,李治就讓他先去休息了,那許敬宗的年紀跟李勣相當,但他是不會走的,這麽大的事,他覺得他必須要參與到底,為自己添加一筆功績,可是畢竟年紀大了,力不從心,到了半夜就支持不住,隻能去休息一下,年邁的崔義玄也是如此。
但其實論治國的話,李治主要還是得依靠韓瑗、來濟二人,這兩個人一直受到長孫無忌他們的培養,都是非常有才幹,隻要兩個在,就可以討論下去,李義府的話,文章好,詩賦好,但是治國才能也不怎麽樣,主要就是李治、韓瑗、來濟、韓藝四個人在討論。
細節的話,韓藝隻能出主意,大致方麵,還得韓瑗、來濟來定,韓藝不太懂這科舉的流程以及各地的情況。
這其實也緩和了韓瑗、來濟與李治之間的隔閡,因為李治也看到二人的才能,還得留著他們。
等到討論完之後,大家就是筋疲力盡。
唯獨李治和韓藝兩個人還很有精神,因為他們兩個都非常年輕,通個宵而已,小意思啦。
李治本想留他們吃午飯的,但是韓瑗、來濟他們隻想快點回去休息,於是就婉拒了,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去了。
韓藝本也想回去的,但卻被李治給留下來,陪他吃午飯。
這韓藝當然無所謂,宮中美味,沒有必要拒絕嗎。
“陛下,微臣有一事還想懇請陛下。”
“什麽事?”
“我想在我大唐日報上,寫明這一次科舉的改革,也就是給大家一個更詳細的解釋。”
李治微微皺眉,道:“此等大事,必須得由朝廷來公布,就算朕答應,百姓又豈會信你。”
韓藝道:“陛下誤會了,微臣的意思是,先有朝廷公布這些法令,然後我們大唐日報對此稍加解釋,讓每個百姓都有一個清楚明白的認識,這樣也就能夠避免更多的誤會。”
李治點點頭,沉吟片刻,道:“這倒是可以,但是你必須先拿給朕看。”
韓藝頷首道:“微臣遵命。”
忽聽得門外響起一陣高喊,“皇後駕到。”
過得一會兒,隻見一位豔麗的少婦走了進來,雲髻高懸,一枝純金鳳凰的釵子插在雲髻正中,身著宮廷低胸裝,一對豪.乳驚豔炫目,華貴的衣裙上絲絲金線繡出的鳳凰栩栩如生,腰間束著一條寬大的金色腰帶,說不出的雍榮華貴。
韓藝趕忙起身一禮。
武媚娘笑著點點頭,又向李治埋怨了幾句,無非就是說李治不照顧自己的身體,這是對天下百姓不負責。
對此李治唯有點頭認錯,說自己討論的太投入了,沒有注意時間去了,隨後三人又大致聊了下這科舉的事。
武媚娘聽後,眼眸輕輕一轉,道:“陛下,臣妾覺得這科舉還是有些不公平。”
李治哦了一聲,道:“此話怎講?”
武媚娘道:“科舉製隻能提拔一些寒門子弟上來,但是對於普通百姓而言,還沒有太多的改善,因為普通百姓讀不上書。”
韓藝眨了眨眼,一種心領神會的感覺油然而生。
李治皺了下眉頭,道:“這朕也知道,但是朕對此也無能為力,目前朝廷可沒有能力讓天下百姓都能夠讀書。”
韓藝立刻道:“陛下,微臣認為皇後說得非常有道理,雖說不可能讓每個百姓都讀上書,但是朝廷也的借著科舉,獲取民心,畢竟如此重大的決定,理應也讓百姓參與其中來,這也可以讓科舉深得人心。關於這讀書一事,陛下可還記得那昭儀學院。”
武媚娘嘴角露出一抹微笑,和韓藝合作,就是這麽輕鬆愜意。
李治微微一愣,道:“這朕當然記得,朕也非常支持,但這隻是杯水車薪而已。”
武媚娘道:“臣妾也知道這是杯水車薪,但是有勝過無,而且韓藝提出的教育慈善基金,是真的可以讓更多人的讀上書,隻是這可能還需要陛下的支持。”
李治道:“你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韓藝,還是你來說吧。”
韓藝道:“回稟陛下,是這樣的,教育基金主要是依靠善心人士捐錢,建辦學院,讓更多窮人家的孩子能夠讀書,但是天下間真正有善心且又有錢的人不多,其因此微臣想了個辦法,就是讓商人參與進來,因為商人有錢。根據我朝規定,商人的後代是不能夠參加科舉的,因此微臣就想讓商人捐款這個教育慈善基金,從而獲得子孫可以參與科舉的資格。”
武媚娘道:“陛下以為如何?”
李治稍稍點頭,道:“你這法子倒不是不行,但也不能說捐了錢就可以參與科考,那樣的話,每個人商人都可以通過這種方式來讓自己的後代獲得科考的機會,這會招到許多大臣的反對,所以必須要捐一定數目的錢才行,而且不能作為長久的政策。”
這年頭商人不討喜,讀書人都不喜歡商人,而且為了讓百姓都去務農,必須限製商人,這樣才會體現農夫的優越性。
韓藝笑道:“這是當然,微臣是打算修建一座學員為標準。”
李治點頭道:“這倒是可行。”
武媚娘見李治答應了下來,眼中不禁閃過一抹喜色。
其實這是武媚娘與韓藝早就商量好的,原本計劃是趁著武媚娘稱後那股風,就將這事給定下來,但是那一場火,就將此事給耽擱了,立刻又是韓藝和蕭無衣的事,因而又爆發了一係列的事故,導致一直沒有落實。
但是武媚娘也是見縫插針的高手,如果能夠借用科舉這一股風潮,將武皇後教育慈善基金給定下來,那武媚娘在寒門眼中的地位肯定是猛漲,這可是獲取民心的大好機會,武媚娘如何會願意錯過。
......
......
在跟中樞大臣商議過後,李治就再將科舉拿到朝堂上議論,因為中樞大臣都點頭了,大致方針是不可能改變了,隻是有些大臣對於一些細節感到不滿,討論下來還是非常順利的。
再加上皇帝的極力推動,這很快便定下來了。
然而,這剛一定下,李治就是迫不及待的將科舉改革的消息公布天下。
還是分常科和製科,常科包括進士科、明法科,雜文科,軍政科,史科,童子科六大科目,童子科是小學畢業科目,這個不能廢棄,這製科也分六大科目,也就是賢者六學。
但以前的常科是每年分期舉行,而製科是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可是這樣一來的,韓藝當然不會答應,他強烈要求,製科也要分期舉行,你皇帝下詔考,萬一你不下詔,那總不會考,那人家也不會學啊。
製科就定為三年一考。
常科也定為三年一考,原本常科是年年要考的,但是你哪怕是進士及第,也不一定馬上就能當官,要等到朝廷缺人,亦或者朝中有人推薦,才能入仕,從這一方麵來說,進士其實是一個動詞,進入仕途,進士不是官員。所以,一年一考,韓藝覺得頻率太高了,關鍵是你用不著這麽多官員,改為三年一大考,這樣的話,進士及第之後,就有可能立刻錄用,不會讓人家在家等。
如果說皇帝急缺人手,可以直接開恩科,定一年一考,不能減的,定三年一考,是可以加的,還可以用皇恩浩蕩的名義開,這當然符合皇帝的利益。
而整個科舉流程主要是分三級考,鄉試,說是鄉試,其實是縣試,可不是一個鄉一個鄉的考,州試,省試,省是指三省,不是地域名稱,也就是京城大考。
鄉試和州試是年年考,隻是說鄉試早一輪,今日考鄉試,明年才去考州試。
每個州的錄取名額是一樣的。
這也是韓藝建議的,因為唐朝做夢都希望狹鄉的百姓遷往寬鄉,讓更多的土地可以開發,名額一樣,那麽寬鄉肯定輕鬆一些,促使一些百姓轉去寬鄉,這也是對寬鄉一種福利政策。
另外,還有一個重大改革,就是鄉貢製度,以前的鄉貢,是各地方保送的,也就是推薦上來的,現在廢除了推薦製度,必須要考,但卻保留了鄉貢,貢不是推薦,而是朝廷負擔一些家境貧苦但成績優異的考生上京趕考的路費。這當然也是韓藝提出來的。
這個政策是整個新科舉中非常明確信號,砍掉推薦製,因為推薦的人才全都是貴族子弟,不會是寒門子弟,現在都得經過考試,這鄉貢本來是有利於貴族子弟,現在就是有利於寒門子弟。
而且各地上京考試的考生的成績,直接影響當地官員的政績,占考核比例非常重。
這就是促使各地官員必須將優秀的考生送到長安,你弄一些有紈絝子弟來,結果全軍覆沒,那你這官可能都當不久了。
而科舉考試內容是改得麵目全非,主要是進士科,省試分兩大部分,筆試和口試,全都是以時政政論為主,但是鄉試和州試,就是經義和帖墨、策問各占三分之一,該讀得你還是要讀,最後一關就是看你能不能靈活運用。
但其中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考核,也是從未有過的,就是綜合考核,就是你平時的表現,鄉試、州試不設,隻有省試才設有綜合考核,因為這成績直接地方官政績掛鉤,而綜合考核又直接影響大考的成績,這就逼的州試也得去考核一下,品行太差的人你送上來,那就悲催了,朝廷考核考生的平時成績,可是朝廷派人去考核,不是讓地方上派人考核。
試卷是全國統一的。
這一次的科舉改革,可以說是華夏民族的一個重要的裏程碑。
ps:求訂閱,求月票,求推薦,求打賞。。。。。。(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