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天,大學的很多問題無疑都被人們直言不諱的提了出來,譬如:“學生代表大會”的代表是如何選的,每年的“十佳傑出青年”的提名是如何提的、投票是如何投的、公選是如何選的,為何“優秀學生幹部”年年與“三好學生”的評定標準都同樣隻為“學習成績”,“三好”何來、“幹部”二字既無意義為何不改稱?
還有人問:“同學們每學期末提交的學術論文是怎樣寫成的、而申請獎學金是如何開始的,職業的簡曆又是怎樣寫成的,每年學校轟轟烈烈倡導和表彰的“社會實踐”和“團日活動”到底有多少是做了些實際而實用的事……”
又有人問:“大學,大學,為什麽考研究生,二本的就被一本的學校歧視,一本的就被985,211歧視?這是為什麽?”
“大學,大學,何為大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很奇怪,奇怪的點在於你歧視的問題是——當年高考你多考的幾分,今天我比你用功,我考研多考的幾分,你卻要劃分檔次,道理是什麽啊?當年我沒開竅,今天我開竅,難道這就不行了?”
“中國之教育是該改革的,走上社會的人也應該擁有重返學堂的權利,相信他們會更加努力,中考,高考,這樣的體係是不是應該有一點變化。”
道理似乎大家都是懂得,問題也是一個一個的多,一紙簡曆,全班30個學生,一旦畢業,全都變成了學生幹部,學習委員,大學裏的精英骨幹,參加的社團更是一個賽過一個,好笑嗎?不好笑!!!
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
一紙簡曆,盡訴荒唐,憑誰哀吊,昔日炎黃!!!
問題,都是問題,身為學生,每個人都能找到指出,三兩個不合理,六七個有問題。
無數的人發聲,無數的人在網上寫文章,他們此刻像孔逸晨一樣勇敢的站了出來,如同一個被喚醒的鬥士,奮戰,抗爭,嘴炮。
然而,當所有的一切傾吐完畢,吐槽真正到了心平氣和之後,衝動又開始慢慢消失。
孔逸晨,你說的是不錯,那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大學到底該怎麽辦呢?
時間走到這個節點,未知的領域開始降臨了。
人們——思考,否定,猶豫,徘徊,然後在某個時刻,達成了驚人的,共同的一致——我想看你怎麽做,你到底能做出什麽了!
人們盯著那個像是榜樣的人,期待他能做出一些改變,想法如斯,咳,孩子啊,既然你發聲了,你就做出點事情來——孔逸晨。
華國未來教育的擔子在你的身上啊,我們站不起來,你可以站起來啊,你那麽nb,你會十國語言,你還有才,你還能賺錢!你未來可真真要為華國人做一點事啊!
吼,這就是心態!!!
這就是真正的心態,我不做,但我期待你來做!!!!
至於真正的出了什麽事情,嗯?en?我想我到時候大概會幫你一把吧!我可以呐喊。
悲呼?哀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世存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儒,大儒,何在?
不得不說,華國的這個社會真的充滿了複雜性與險惡性,口裏大聲高呼著:“儒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然而真正的精神真正的儒,卻是那麽輕而易舉的丟掉了!
可悲,真真正正的可悲!
是的,有些問題的確有難度,大多數的人們更是知道許多事情不是想的那麽簡單。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華國任何想要做事情的人都要作好撞南牆撞得頭破血流的準備。一個華國人要想在華國生存下去,有時不是完全是靠你的聰明才智,也不完全靠是你的真知灼見,而是要有超乎尋常的韌性與耐力。
韌性和耐力!
活在華國,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一個人轟轟烈烈地死,猶如一陣狂風暴雨,但是雨過地皮濕,仍然會是原來的樣子,你什麽都沒有留下。如果耐心細致地活下去,用自己的點滴功夫慢慢做點事情,興許還能見點效果。
林語堂先生說,英國的母親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頭挺胸,坦率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華國的母親與兒子分別時,常常囑咐卻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或者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為什麽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為,英國有憲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而華國人沒有。
因此,惹火燒身、惹是生非的事情,隻有高衙內這樣的有著強大勢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說去關注公共事務,就是躲避還唯恐不及。
如果是公共事務,你不去關心,最後雖然吃了虧,但是,因為是公共事務,所以吃虧的又不是你一個人,因此,吃虧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納與忍受的事情了。
如果你一個人站出來,輸了吃虧的隻是你一個人,而贏了呢,受惠的卻是大家。因此,在毫無法律保障的情況下,消極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
於是,
在邪惡勢力的考驗下,華國人的最高價值,就是消極避世,就是“活命價值”,為公共事務去冒個人風險,是最愚蠢的事情。
華國人其實並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幾歲、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常常也會對公共事務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但是,常常在25——30歲左右,他們就會一個個變得特別聰明起來,也就是開始“學乖了”。
這些變化,有些人是出於聰穎的天資,有些人是因為有過吃虧的經驗教訓,在華國“所有的老年人都很穩重,因為所有的老滑頭們都學到了消極避世的好處,在一個某些權力得不到保障的社會,吃一次虧就夠嗆了。”
那些不消極避世,敢於積極站出來為世道主持正義的人,最後都犧牲了。像xxx與xxx!
於是這一場眼前的喧囂開始慢慢變淡!
孔逸晨的不忍耐換回來的是什麽?
當下隻有七個字:“求你做出一點事!”
求你做出一點事!
求你做出一點事!!!
這七個字,煌煌矚目,卻又如此可憐,治人,人治,治於人。
不能否認華國是在大發展的,一個民族有的不可能僅僅隻是悲哀,否則它不會屹立於強國之林,走上飛速攀登的複興之路。
30年改革激蕩,錯誤是會有的,探索的步伐是在前進的,但問題出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做點什麽?
或許我們的眼前,應該有更積極的東西。
譬如——很多人對於這個敢於發聲,敢於抗爭,敢於退學而又頗有才華的學生是很看好的,就如,眼下一位教育者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這是一位張姓教授的獨白,他這樣抒發了自己的心聲。
還有人問:“同學們每學期末提交的學術論文是怎樣寫成的、而申請獎學金是如何開始的,職業的簡曆又是怎樣寫成的,每年學校轟轟烈烈倡導和表彰的“社會實踐”和“團日活動”到底有多少是做了些實際而實用的事……”
又有人問:“大學,大學,為什麽考研究生,二本的就被一本的學校歧視,一本的就被985,211歧視?這是為什麽?”
“大學,大學,何為大學,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很奇怪,奇怪的點在於你歧視的問題是——當年高考你多考的幾分,今天我比你用功,我考研多考的幾分,你卻要劃分檔次,道理是什麽啊?當年我沒開竅,今天我開竅,難道這就不行了?”
“中國之教育是該改革的,走上社會的人也應該擁有重返學堂的權利,相信他們會更加努力,中考,高考,這樣的體係是不是應該有一點變化。”
道理似乎大家都是懂得,問題也是一個一個的多,一紙簡曆,全班30個學生,一旦畢業,全都變成了學生幹部,學習委員,大學裏的精英骨幹,參加的社團更是一個賽過一個,好笑嗎?不好笑!!!
這是真實存在的問題!
一紙簡曆,盡訴荒唐,憑誰哀吊,昔日炎黃!!!
問題,都是問題,身為學生,每個人都能找到指出,三兩個不合理,六七個有問題。
無數的人發聲,無數的人在網上寫文章,他們此刻像孔逸晨一樣勇敢的站了出來,如同一個被喚醒的鬥士,奮戰,抗爭,嘴炮。
然而,當所有的一切傾吐完畢,吐槽真正到了心平氣和之後,衝動又開始慢慢消失。
孔逸晨,你說的是不錯,那如何改變這種現狀呢?大學到底該怎麽辦呢?
時間走到這個節點,未知的領域開始降臨了。
人們——思考,否定,猶豫,徘徊,然後在某個時刻,達成了驚人的,共同的一致——我想看你怎麽做,你到底能做出什麽了!
人們盯著那個像是榜樣的人,期待他能做出一些改變,想法如斯,咳,孩子啊,既然你發聲了,你就做出點事情來——孔逸晨。
華國未來教育的擔子在你的身上啊,我們站不起來,你可以站起來啊,你那麽nb,你會十國語言,你還有才,你還能賺錢!你未來可真真要為華國人做一點事啊!
吼,這就是心態!!!
這就是真正的心態,我不做,但我期待你來做!!!!
至於真正的出了什麽事情,嗯?en?我想我到時候大概會幫你一把吧!我可以呐喊。
悲呼?哀呼?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當世存否?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真儒,大儒,何在?
不得不說,華國的這個社會真的充滿了複雜性與險惡性,口裏大聲高呼著:“儒是中華文化的核心”然而真正的精神真正的儒,卻是那麽輕而易舉的丟掉了!
可悲,真真正正的可悲!
是的,有些問題的確有難度,大多數的人們更是知道許多事情不是想的那麽簡單。
因為大家都知道在華國任何想要做事情的人都要作好撞南牆撞得頭破血流的準備。一個華國人要想在華國生存下去,有時不是完全是靠你的聰明才智,也不完全靠是你的真知灼見,而是要有超乎尋常的韌性與耐力。
韌性和耐力!
活在華國,這是非常現實的問題。一個人轟轟烈烈地死,猶如一陣狂風暴雨,但是雨過地皮濕,仍然會是原來的樣子,你什麽都沒有留下。如果耐心細致地活下去,用自己的點滴功夫慢慢做點事情,興許還能見點效果。
林語堂先生說,英國的母親常常教育自己的孩子:抬頭挺胸,坦率回答別人的問題。然而,華國的母親與兒子分別時,常常囑咐卻是:“不要管人家的閑事。”或者是“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明哲保身是非常重要的家教。為什麽會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家庭教育呢?因為,英國有憲政法律保障自身的合法權益,而華國人沒有。
因此,惹火燒身、惹是生非的事情,隻有高衙內這樣的有著強大勢力背景的人才敢去做,一般的普通老百姓,不要說去關注公共事務,就是躲避還唯恐不及。
如果是公共事務,你不去關心,最後雖然吃了虧,但是,因為是公共事務,所以吃虧的又不是你一個人,因此,吃虧也就成了一件可以接納與忍受的事情了。
如果你一個人站出來,輸了吃虧的隻是你一個人,而贏了呢,受惠的卻是大家。因此,在毫無法律保障的情況下,消極避世是最安全的策略。
於是,
在邪惡勢力的考驗下,華國人的最高價值,就是消極避世,就是“活命價值”,為公共事務去冒個人風險,是最愚蠢的事情。
華國人其實並不天生如此。那些十幾歲、二十多歲的年青人,常常也會對公共事務表現出極大的參與熱情,但是,常常在25——30歲左右,他們就會一個個變得特別聰明起來,也就是開始“學乖了”。
這些變化,有些人是出於聰穎的天資,有些人是因為有過吃虧的經驗教訓,在華國“所有的老年人都很穩重,因為所有的老滑頭們都學到了消極避世的好處,在一個某些權力得不到保障的社會,吃一次虧就夠嗆了。”
那些不消極避世,敢於積極站出來為世道主持正義的人,最後都犧牲了。像xxx與xxx!
於是這一場眼前的喧囂開始慢慢變淡!
孔逸晨的不忍耐換回來的是什麽?
當下隻有七個字:“求你做出一點事!”
求你做出一點事!
求你做出一點事!!!
這七個字,煌煌矚目,卻又如此可憐,治人,人治,治於人。
不能否認華國是在大發展的,一個民族有的不可能僅僅隻是悲哀,否則它不會屹立於強國之林,走上飛速攀登的複興之路。
30年改革激蕩,錯誤是會有的,探索的步伐是在前進的,但問題出來的時候,我們是否應該做點什麽?
或許我們的眼前,應該有更積極的東西。
譬如——很多人對於這個敢於發聲,敢於抗爭,敢於退學而又頗有才華的學生是很看好的,就如,眼下一位教育者的發自內心的聲音。
這是一位張姓教授的獨白,他這樣抒發了自己的心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