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九十九 章 具有大唐特sè的禦史大夫
天光放亮的時候,一夜未眠的李良用力的伸了個懶腰後,站起來在屋子裏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和發木的四肢。這一夜李良還是大有收獲的,首先是對無塵院的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
無塵院收集情報的能力雖然達不到傳說中,他國朝野間之事無論巨細都能探聽的一清二楚的程度,但隻要他們願意,其他幾國的君主還有主要的文臣、武將、世家大豪白rì裏吃的是什麽飯、晚間是由那個妃子小妾侍寢過夜還是很容易的。可不要小看了這些rì常生活中的小事,當年司馬懿不就是從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中判斷出孔明命不久矣了嗎。
而皇帝在那個嬪妃那裏過夜也是大有學問的,這後宮中的妃子們被臨幸除了相貌、個人手段外和其本身娘家勢力大小以及朝廷動向也是大有的關係。比如皇帝要打仗了,那些娘家是軍中主要將領的妃子們就很可能在這一時期內格外的受皇帝的關注,一些個平時不怎麽待見的妃子也有得到侍奉皇帝的機會,這後宮從某一方麵來說卻是朝堂上即將和已經發生事情的一種折shè或者縮影。
本來李良還認為許靖搬來這麽一大堆‘海量’的東西是在故意為難自己,可經過細細看來卻發現他的想法大錯特錯了,這些資料應該是經過了jīng簡再jīng簡之後的jīng華部分了,那些基本上沒什麽用處的資料已經被清理掉了。而且從每份情報後麵的備注上少則二三條多則十餘條,用完全不同筆跡書寫的分析上來看,無塵院不但擁有一個強大的情報分析還擁有一套十分成熟的分析方法。在李良心喜之餘又感到很是疑惑,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的一個情報係統幾乎是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不過既然已經親眼見到了,那麽本著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則,李良也沒有過多的去想了。
除了了解到無塵院的實力外,李良也根據手中的這些情報對這次外敵入侵有了一個大致輪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過這些想法需要更多的情報來證實。
雙手用力的挫了挫臉,鬆弛了一下麵部的肌肉後李良道:“許靖,你隨我進宮吧。”
“是。”幾乎是在桌案邊站立了一個晚上,許靖臉sè似乎更加的蒼白了。
許靖的父親原是無塵院下屬行動組的一名高手,十一年參與圍剿林氏一族的行動,在和武衛交手的時候不幸遇難,留下許靖母子無所依靠。季主事念其父忠義就將許靖收為關門弟子,原本隻是想照顧一下他們孤兒寡母,卻沒想到竟然揀到了個寶貝。許靖跟在季曷身邊學了不到四年就可以dú lì對來自各處細作的探報進行整理分析,後來季曷幹脆就將自己該管的那些事情全部交給了許靖,而許靖也沒有辜負季曷的信任,不但沒有出過錯還憑借從勾斐國傳來的情報分析出勾斐請臣、王子求婚的真實目的,為健宗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許靖能力卓著,但想要坐上無塵院三大主事之首的位置至少還需要再等上個二三十年。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幾天前在家守孝的許靖突然接到師傅傳來的信件讓他急速回京,到了京城後竟然被告知準備讓他接任主事之職。不但如此,院主蘇姥姥也退居幕後將院主之位傳給了晉小倩。而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為皇帝服務了二百多年的無塵院,竟然被交到了一個外人手裏。從師傅和蘇院主的話語中,許靖聽得出來,他們和他一樣都對此充滿了不滿和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按照許靖的自己的想法他是不原意當這個主事的,從小在yīn謀堆裏長大的他最大的心願是遠離塵世到一個與世無爭的地方去過隱士的生活。好在季曷雖然對健宗的安排很是不滿但還是勸說許靖接下這個差事,為了報答師傅十年來照顧母親和對自己的教導之恩,許靖算是答應師傅接下差事,不過也事先約定,若是李良沒本事收服他的話,那許靖就可自行離去。
對於許靖,李良在心裏還是很看重的。從羽書下款的備注上李良發現,這個小白臉還真不愧是拿著無塵院的羽書當識字課本長大的,或者這家夥可能天生就是一個搞情報的,許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情報被他天才的聯係在了一起,而就是這些聯係為李良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使他對這次外敵入侵的台前幕後有了初步的了解。至於變相的讓許靖罰站了一個晚上,是對他故意將羽書的順序打亂以及插言李家私事的懲罰。
到內室輕輕的吻了吻熟睡中夫人的額頭後李良出了門,卻發現門前停的不是自己馬車而是一輛
很是豪華的由四匹白馬牽引的馬車,不用問這一定也是太上皇禦賜的。環顧四周除了昨天開始就跟在左右的二十個大內侍衛外,李良的護衛隊又增加了五十名羽林軍和一百名天鷹軍團的jīng銳士卒。按照定製在京城之中就連五位王爺也不敢帶著這種檔次的護衛隊招搖過市,可能除了皇帝的儀仗外目前在大唐就屬李良的排場最大了。
“還真是皇恩浩蕩啊!”如此的恩寵讓李良越發的感到不安,李良是發自內心的一陣苦笑。一個人受罪不如兩個人吃苦,李良登上車後忽然掀起簾櫳當著眾人的麵對許靖和顏悅sè的大聲說道:“許靖,上車來坐吧!你們無塵院也真是的,也不為你這三大主事之首預備一匹馬或一輛車。”
這下輪到許靖苦笑了,這麽多眼睛看著,這麽多耳朵聽著,不管許靖上不上車,他都已經被打上了李良心腹的印記了。再加上他是無塵院主事的身份也給李良桶了出來,除非他許靖能夠逃到萬裏之外不知道有大唐這個國家的地域去,否則不管他躲到那裏別人都會認為許靖是在為李良收集情報呢!搞了這麽多年情報收集和分析的許靖yīn謀詭計見多了,可還沒見過這麽毒的,一下子就將他的退路給堵死了。
基本上等於被綁上了李良這條賊船的許靖看清形勢後沒有客氣,苦笑著上了車在李良的對麵坐了下來。李良微笑著對許靖點了點頭然後吩咐隊伍向皇宮而去。
金鑾殿的偏殿本來隻是王爺、國公、六部尚書、三大軍團主帥這一類重臣候朝的場所,不過在幾個月以前這裏的用途就改了。自從健宗讓十三公主鄭天虹主持朝政以來,這裏就成了她接見朝臣打理政務的臨時所在了。不過這種局麵隨著健宗退位為太上皇、鄭天虹被冊封為長公主、李良執掌鎮國金鐧,這種臨時的改變也許會變成一個長時間存在了。
偏殿內六部尚書、侍郎正齊聚一堂,從他們臉上的黑眼圈看的出來,這十幾位也是忙活了一夜沒睡。這也難怪,一個君主製的國家在權力交接的時候是很脆弱,一個不小心就很可能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變故。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而帝國的另外兩大基石——五位王爺和十一家國公都不在京師,所有的重擔都壓到了六部尚書的肩頭,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有所鬆懈的話,大唐不知道會亂成什麽樣子。
當鄭天虹步入偏殿後,六位尚書和十幾位侍郎起身相迎。看著他們疲憊的麵容,鄭天虹道:“列為大人辛苦了,都請坐吧。”
“這是臣等的本分。”眾人說罷紛紛坐下後,幾個提著食盒的太監進來為在場的眾人每人奉上了一份出自禦膳房的jīng致早點。
鄭天虹坐到了偏殿zhōng yāng的桌子後麵,昨天下午也是在這裏,她和幾位尚書商議了許多和新皇登基大典有關的事務,把一些需要緊急辦理的事情擬了幾個折子由鄭天虹拿著,準備先到養心殿求見太上皇禦覽,而後再把結果告訴即將登基的鄭滎。卻不料當鄭天虹來到養心殿時卻發現這裏已經易主了,太上皇剛剛將養心殿交給了鄭滎,他老人家帶著已經升格為太後的薑黃後搬到了禦花園後麵的益壽宮去了,而且還說半年之內非太上皇召見任何人不得踏入益壽宮半步,並重點說明尤其是李良和長公主更是無論任何理由也是絕對不會見的。
知道父皇這是在放權,長公主鄭天虹隻得將將奏折交給了皇兄鄭滎過目,並把幾個不能書麵請示的事情陳奏了一番。
首先是如何取得五王和十一家國公對鄭滎的認可,前麵交待過,按大唐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大唐的皇帝立太子的話必須要得到這兩大集團的認同,若是這兩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的話,那麽太子就要換人來做了。而象鄭滎這樣沒當過太子直接登上皇位的在大唐的曆史上還是頭一份,好在鄭滎曆來就受到五位王爺的支持,而他又是李良指定的,通過李良來爭取國公們的支持應該沒有什麽問題,所以兄妹二人經過簡單的交流就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了一致。
在解決了這個首要問題之後就輪到第二個問題了,不過說到底,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又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對李良的安置。執掌鎮國金鐧、總領天鷹軍團和無塵院,又對鄭滎有擁立之功的李良如今還是個正六品的官職,這樣的品級顯然和他的身份、貢獻以及手中掌握的權力是不匹配,可就在這個問題上兄妹二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依照鄭天虹的想法,應該在官職上設法對李良進行限製,而且他不是有可上打君王下打百官的鎮國金鐧嗎,就讓他擔任一直因沒有合適的人選而空閑多年的禦史大夫一職好了。
說起來禦史大夫這個官職還是比較大的,在最早設立這個官職的時候其權限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最高監察官,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禦史台長官。最早的禦史本為殿中執法官,那時禦史大夫雖居副丞相之位以協助丞相綜理大政,但仍偏重於執法或糾察,不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還可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的官吏。
在前朝之初禦史大夫和丞相比肩,丞相府和禦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禦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禦史大夫升任。由於禦史大夫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禦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禦史大夫督察和牽製丞相。不過到了前朝後期,皇帝為了獨攬朝政罷黜丞相,而作為牽製丞相的禦史大夫,相應的責、權、利也被大幅度削減。除了保留了監察百官,參奏不法官吏外已經沒有實權了,就連俸祿也減少了四分之三。前朝滅亡後中原五國並起,各國的開國皇帝設置官僚係統的時候,按照各自的理念在繼承了前朝的官吏體製的基礎上都做了一些不同的調整。六部基本是原封不動的都保留了下來;隻有燕國設立了百官之首的丞相,其他四國都沒有了這個官職;而對待禦史大夫一職,衛、豐兩國直接就給省略了,將其職責分攤到了吏部和刑部,而燕國為了牽製丞相的權力不但設立了禦史大夫一職,還將其權力進一步擴大。
反過來再說大唐,大唐雖然設立的禦史大夫的官職,但又和前朝以及中原其他幾國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唐,禦史大夫和他下屬的官吏們居住和辦公的地點不在京師。而是在距離京城一千多裏之外的一個名為禦史城的地方。這座禦史城是大唐立國後新建的一座全封閉的小城,內城是禦史們居住辦公的地方,外城駐紮著一千兵士。除了擁有dú lì的辦公地點外,從高祖皇帝開始就賦予了禦史大夫很多諸如可隨時進宮麵聖、無論身犯何罪也不會被判死刑、俸祿比六部尚書還要高上好幾倍,在其去職後子孫三代之內免除各種徭役賦稅,朝會時如果禦史大夫說:“我要參人了!不能散朝!”就連皇帝也不能宣布退朝,哪怕這個朝會已經開了三天三夜……等等很多的特權,使之擁有了超然的地位。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米飯,就連耶穌大佬不是也吃了頓晚餐就掛掉了嗎。
在享有特權的同時,大唐的禦史大夫也受到了很多的約束。其中讓人頭疼的就是一旦就任禦史大夫,那麽對不起了!往上數四代、往下數三代、同輩的當然也跑不了,用八丈長的大杆子使勁劃拉吧,打上的打不上的凡是和任職禦史大夫的這個人稍微粘上一點親親關係,統統不能在六部和軍中任職。還有就是其擔任禦史大夫期間,其三代以內的直係親屬除了不得從政從軍外,亦不得經商,還必需要搬到禦史城居住,務農的也隻能在禦史城外劃定的土地上進行耕種。如此嚴格限製使得禦史大夫在大唐成了一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人見人煩的一個很不招人待見官職,那些世襲爵位的貴族自然是不願意出任禦史大夫了,不然的話就又是搬家又是要被七大姑八大姨之列的親戚給罵死。
如果單單是這些也就算了,可是禦史大夫的職責之中有個要命的規定,那就是每任禦史大夫都有一個硬xìng指標,每年至少要對各個品級中十分之一的官吏進行調查,而且要對被調查官吏中不少於十分之一的官吏提起參奏。皇帝在接到參奏名單後,可保下四成的被參官員,而其他六成則必須根據禦史大夫的建議進行處置。就拿正一品來說吧,大唐的一品官吏有六部的尚書、三大軍團的主帥,加上禦史大夫自己正好十個。如果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的話,那麽每年都會有一位一品大員因為禦史大夫的參奏而丟官罷爵。而往下依次類推,每年都會有至少百分之零點四的官員倒黴,所占比重雖然看起來不多,但也基本上讓官員們是人人自危,可以說禦史大夫是全部大唐官吏的死對頭!
當初高祖皇帝在給與禦史大夫這些權限的時候,人們紛紛猜測其用意,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高祖皇帝為了對付十一員隻能用功高震主這四個字來形容的武將而采取的逐個擊破的手段。卻沒想到沒過多久,那十一位功勳之臣全部被封為了不在禦史大夫監察範圍之內的國公。
麵對這樣的變化眾人有點蒙了,而當禦史大夫開始行使職權使大批官員被貶後,那些心中有鬼的大臣一小部分自己辭官歸鄉,而大多數留戀權勢的官員則是紛紛向當時的太子爺哭訴,求太子出麵請太上皇削減禦史大夫的權力。
太子也感覺禦史大夫這麽做有點過了,就去找了高祖皇帝。
據說當時高祖皇帝是這麽對太子說的:“過了?那過了?……小子,老子告訴你,那些個排著隊從午門進來參加朝會的家夥,如果全都當作貪贓枉法的給殺了……說實在的……一定有冤枉的,可是如果間隔一個殺一個……他nǎinǎi的……又有漏網的。弄個有dú lì司法權的禦史大夫出來威懾一下他們,也是讓老百姓少受點罪!小子,學著點,你老子我設立的這個禦史大夫可不是一般的禦史大夫——這是具有大唐特sè的禦史大夫!”
天光放亮的時候,一夜未眠的李良用力的伸了個懶腰後,站起來在屋子裏活動了一下僵硬的脖子和發木的四肢。這一夜李良還是大有收獲的,首先是對無塵院的能力有了大致的了解。
無塵院收集情報的能力雖然達不到傳說中,他國朝野間之事無論巨細都能探聽的一清二楚的程度,但隻要他們願意,其他幾國的君主還有主要的文臣、武將、世家大豪白rì裏吃的是什麽飯、晚間是由那個妃子小妾侍寢過夜還是很容易的。可不要小看了這些rì常生活中的小事,當年司馬懿不就是從諸葛亮的飲食起居中判斷出孔明命不久矣了嗎。
而皇帝在那個嬪妃那裏過夜也是大有學問的,這後宮中的妃子們被臨幸除了相貌、個人手段外和其本身娘家勢力大小以及朝廷動向也是大有的關係。比如皇帝要打仗了,那些娘家是軍中主要將領的妃子們就很可能在這一時期內格外的受皇帝的關注,一些個平時不怎麽待見的妃子也有得到侍奉皇帝的機會,這後宮從某一方麵來說卻是朝堂上即將和已經發生事情的一種折shè或者縮影。
本來李良還認為許靖搬來這麽一大堆‘海量’的東西是在故意為難自己,可經過細細看來卻發現他的想法大錯特錯了,這些資料應該是經過了jīng簡再jīng簡之後的jīng華部分了,那些基本上沒什麽用處的資料已經被清理掉了。而且從每份情報後麵的備注上少則二三條多則十餘條,用完全不同筆跡書寫的分析上來看,無塵院不但擁有一個強大的情報分析還擁有一套十分成熟的分析方法。在李良心喜之餘又感到很是疑惑,因為在他看來這樣的一個情報係統幾乎是不可能出現在這個時代的。不過既然已經親眼見到了,那麽本著存在就是合理的原則,李良也沒有過多的去想了。
除了了解到無塵院的實力外,李良也根據手中的這些情報對這次外敵入侵有了一個大致輪廓有了自己的想法,不過這些想法需要更多的情報來證實。
雙手用力的挫了挫臉,鬆弛了一下麵部的肌肉後李良道:“許靖,你隨我進宮吧。”
“是。”幾乎是在桌案邊站立了一個晚上,許靖臉sè似乎更加的蒼白了。
許靖的父親原是無塵院下屬行動組的一名高手,十一年參與圍剿林氏一族的行動,在和武衛交手的時候不幸遇難,留下許靖母子無所依靠。季主事念其父忠義就將許靖收為關門弟子,原本隻是想照顧一下他們孤兒寡母,卻沒想到竟然揀到了個寶貝。許靖跟在季曷身邊學了不到四年就可以dú lì對來自各處細作的探報進行整理分析,後來季曷幹脆就將自己該管的那些事情全部交給了許靖,而許靖也沒有辜負季曷的信任,不但沒有出過錯還憑借從勾斐國傳來的情報分析出勾斐請臣、王子求婚的真實目的,為健宗的決策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支持。
不過話又說回來,雖然許靖能力卓著,但想要坐上無塵院三大主事之首的位置至少還需要再等上個二三十年。但是不知道為什麽,幾天前在家守孝的許靖突然接到師傅傳來的信件讓他急速回京,到了京城後竟然被告知準備讓他接任主事之職。不但如此,院主蘇姥姥也退居幕後將院主之位傳給了晉小倩。而最讓人琢磨不透的是為皇帝服務了二百多年的無塵院,竟然被交到了一個外人手裏。從師傅和蘇院主的話語中,許靖聽得出來,他們和他一樣都對此充滿了不滿和一種被遺棄的感覺。
按照許靖的自己的想法他是不原意當這個主事的,從小在yīn謀堆裏長大的他最大的心願是遠離塵世到一個與世無爭的地方去過隱士的生活。好在季曷雖然對健宗的安排很是不滿但還是勸說許靖接下這個差事,為了報答師傅十年來照顧母親和對自己的教導之恩,許靖算是答應師傅接下差事,不過也事先約定,若是李良沒本事收服他的話,那許靖就可自行離去。
對於許靖,李良在心裏還是很看重的。從羽書下款的備注上李良發現,這個小白臉還真不愧是拿著無塵院的羽書當識字課本長大的,或者這家夥可能天生就是一個搞情報的,許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情報被他天才的聯係在了一起,而就是這些聯係為李良提供了清晰的思路,使他對這次外敵入侵的台前幕後有了初步的了解。至於變相的讓許靖罰站了一個晚上,是對他故意將羽書的順序打亂以及插言李家私事的懲罰。
到內室輕輕的吻了吻熟睡中夫人的額頭後李良出了門,卻發現門前停的不是自己馬車而是一輛
很是豪華的由四匹白馬牽引的馬車,不用問這一定也是太上皇禦賜的。環顧四周除了昨天開始就跟在左右的二十個大內侍衛外,李良的護衛隊又增加了五十名羽林軍和一百名天鷹軍團的jīng銳士卒。按照定製在京城之中就連五位王爺也不敢帶著這種檔次的護衛隊招搖過市,可能除了皇帝的儀仗外目前在大唐就屬李良的排場最大了。
“還真是皇恩浩蕩啊!”如此的恩寵讓李良越發的感到不安,李良是發自內心的一陣苦笑。一個人受罪不如兩個人吃苦,李良登上車後忽然掀起簾櫳當著眾人的麵對許靖和顏悅sè的大聲說道:“許靖,上車來坐吧!你們無塵院也真是的,也不為你這三大主事之首預備一匹馬或一輛車。”
這下輪到許靖苦笑了,這麽多眼睛看著,這麽多耳朵聽著,不管許靖上不上車,他都已經被打上了李良心腹的印記了。再加上他是無塵院主事的身份也給李良桶了出來,除非他許靖能夠逃到萬裏之外不知道有大唐這個國家的地域去,否則不管他躲到那裏別人都會認為許靖是在為李良收集情報呢!搞了這麽多年情報收集和分析的許靖yīn謀詭計見多了,可還沒見過這麽毒的,一下子就將他的退路給堵死了。
基本上等於被綁上了李良這條賊船的許靖看清形勢後沒有客氣,苦笑著上了車在李良的對麵坐了下來。李良微笑著對許靖點了點頭然後吩咐隊伍向皇宮而去。
金鑾殿的偏殿本來隻是王爺、國公、六部尚書、三大軍團主帥這一類重臣候朝的場所,不過在幾個月以前這裏的用途就改了。自從健宗讓十三公主鄭天虹主持朝政以來,這裏就成了她接見朝臣打理政務的臨時所在了。不過這種局麵隨著健宗退位為太上皇、鄭天虹被冊封為長公主、李良執掌鎮國金鐧,這種臨時的改變也許會變成一個長時間存在了。
偏殿內六部尚書、侍郎正齊聚一堂,從他們臉上的黑眼圈看的出來,這十幾位也是忙活了一夜沒睡。這也難怪,一個君主製的國家在權力交接的時候是很脆弱,一個不小心就很可能生出許多意想不到的變故。可偏偏在這個時候內憂外患接踵而來,而帝國的另外兩大基石——五位王爺和十一家國公都不在京師,所有的重擔都壓到了六部尚書的肩頭,如果他們在這個時候有所鬆懈的話,大唐不知道會亂成什麽樣子。
當鄭天虹步入偏殿後,六位尚書和十幾位侍郎起身相迎。看著他們疲憊的麵容,鄭天虹道:“列為大人辛苦了,都請坐吧。”
“這是臣等的本分。”眾人說罷紛紛坐下後,幾個提著食盒的太監進來為在場的眾人每人奉上了一份出自禦膳房的jīng致早點。
鄭天虹坐到了偏殿zhōng yāng的桌子後麵,昨天下午也是在這裏,她和幾位尚書商議了許多和新皇登基大典有關的事務,把一些需要緊急辦理的事情擬了幾個折子由鄭天虹拿著,準備先到養心殿求見太上皇禦覽,而後再把結果告訴即將登基的鄭滎。卻不料當鄭天虹來到養心殿時卻發現這裏已經易主了,太上皇剛剛將養心殿交給了鄭滎,他老人家帶著已經升格為太後的薑黃後搬到了禦花園後麵的益壽宮去了,而且還說半年之內非太上皇召見任何人不得踏入益壽宮半步,並重點說明尤其是李良和長公主更是無論任何理由也是絕對不會見的。
知道父皇這是在放權,長公主鄭天虹隻得將將奏折交給了皇兄鄭滎過目,並把幾個不能書麵請示的事情陳奏了一番。
首先是如何取得五王和十一家國公對鄭滎的認可,前麵交待過,按大唐高祖皇帝定下的規矩,大唐的皇帝立太子的話必須要得到這兩大集團的認同,若是這兩方有任何一方不同意的話,那麽太子就要換人來做了。而象鄭滎這樣沒當過太子直接登上皇位的在大唐的曆史上還是頭一份,好在鄭滎曆來就受到五位王爺的支持,而他又是李良指定的,通過李良來爭取國公們的支持應該沒有什麽問題,所以兄妹二人經過簡單的交流就在這件事情上達成了一致。
在解決了這個首要問題之後就輪到第二個問題了,不過說到底,第二個問題和第一個問題又有很大的關係——那就是對李良的安置。執掌鎮國金鐧、總領天鷹軍團和無塵院,又對鄭滎有擁立之功的李良如今還是個正六品的官職,這樣的品級顯然和他的身份、貢獻以及手中掌握的權力是不匹配,可就在這個問題上兄妹二人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依照鄭天虹的想法,應該在官職上設法對李良進行限製,而且他不是有可上打君王下打百官的鎮國金鐧嗎,就讓他擔任一直因沒有合適的人選而空閑多年的禦史大夫一職好了。
說起來禦史大夫這個官職還是比較大的,在最早設立這個官職的時候其權限相當於一個國家的最高監察官,官位次於左、右丞相,後逐漸成為禦史台長官。最早的禦史本為殿中執法官,那時禦史大夫雖居副丞相之位以協助丞相綜理大政,但仍偏重於執法或糾察,不僅可劾奏不法的大臣,而且還可奉詔收縛或審訊有罪的官吏。
在前朝之初禦史大夫和丞相比肩,丞相府和禦史大夫府合稱二府。凡軍國大計,皇帝常和丞相、禦史共同議決。丞相位缺,也可由禦史大夫升任。由於禦史大夫和皇帝親近,故群臣奏事須由他向上轉達,皇帝下詔書,則先下禦史,再達丞相、諸侯王或守、相,因而皇帝可利用禦史大夫督察和牽製丞相。不過到了前朝後期,皇帝為了獨攬朝政罷黜丞相,而作為牽製丞相的禦史大夫,相應的責、權、利也被大幅度削減。除了保留了監察百官,參奏不法官吏外已經沒有實權了,就連俸祿也減少了四分之三。前朝滅亡後中原五國並起,各國的開國皇帝設置官僚係統的時候,按照各自的理念在繼承了前朝的官吏體製的基礎上都做了一些不同的調整。六部基本是原封不動的都保留了下來;隻有燕國設立了百官之首的丞相,其他四國都沒有了這個官職;而對待禦史大夫一職,衛、豐兩國直接就給省略了,將其職責分攤到了吏部和刑部,而燕國為了牽製丞相的權力不但設立了禦史大夫一職,還將其權力進一步擴大。
反過來再說大唐,大唐雖然設立的禦史大夫的官職,但又和前朝以及中原其他幾國有很大的不同。在大唐,禦史大夫和他下屬的官吏們居住和辦公的地點不在京師。而是在距離京城一千多裏之外的一個名為禦史城的地方。這座禦史城是大唐立國後新建的一座全封閉的小城,內城是禦史們居住辦公的地方,外城駐紮著一千兵士。除了擁有dú lì的辦公地點外,從高祖皇帝開始就賦予了禦史大夫很多諸如可隨時進宮麵聖、無論身犯何罪也不會被判死刑、俸祿比六部尚書還要高上好幾倍,在其去職後子孫三代之內免除各種徭役賦稅,朝會時如果禦史大夫說:“我要參人了!不能散朝!”就連皇帝也不能宣布退朝,哪怕這個朝會已經開了三天三夜……等等很多的特權,使之擁有了超然的地位。
但是天下沒有白吃的米飯,就連耶穌大佬不是也吃了頓晚餐就掛掉了嗎。
在享有特權的同時,大唐的禦史大夫也受到了很多的約束。其中讓人頭疼的就是一旦就任禦史大夫,那麽對不起了!往上數四代、往下數三代、同輩的當然也跑不了,用八丈長的大杆子使勁劃拉吧,打上的打不上的凡是和任職禦史大夫的這個人稍微粘上一點親親關係,統統不能在六部和軍中任職。還有就是其擔任禦史大夫期間,其三代以內的直係親屬除了不得從政從軍外,亦不得經商,還必需要搬到禦史城居住,務農的也隻能在禦史城外劃定的土地上進行耕種。如此嚴格限製使得禦史大夫在大唐成了一個舅舅不親姥姥不愛,人見人煩的一個很不招人待見官職,那些世襲爵位的貴族自然是不願意出任禦史大夫了,不然的話就又是搬家又是要被七大姑八大姨之列的親戚給罵死。
如果單單是這些也就算了,可是禦史大夫的職責之中有個要命的規定,那就是每任禦史大夫都有一個硬xìng指標,每年至少要對各個品級中十分之一的官吏進行調查,而且要對被調查官吏中不少於十分之一的官吏提起參奏。皇帝在接到參奏名單後,可保下四成的被參官員,而其他六成則必須根據禦史大夫的建議進行處置。就拿正一品來說吧,大唐的一品官吏有六部的尚書、三大軍團的主帥,加上禦史大夫自己正好十個。如果嚴格按照規定執行的話,那麽每年都會有一位一品大員因為禦史大夫的參奏而丟官罷爵。而往下依次類推,每年都會有至少百分之零點四的官員倒黴,所占比重雖然看起來不多,但也基本上讓官員們是人人自危,可以說禦史大夫是全部大唐官吏的死對頭!
當初高祖皇帝在給與禦史大夫這些權限的時候,人們紛紛猜測其用意,大多數人認為這是高祖皇帝為了對付十一員隻能用功高震主這四個字來形容的武將而采取的逐個擊破的手段。卻沒想到沒過多久,那十一位功勳之臣全部被封為了不在禦史大夫監察範圍之內的國公。
麵對這樣的變化眾人有點蒙了,而當禦史大夫開始行使職權使大批官員被貶後,那些心中有鬼的大臣一小部分自己辭官歸鄉,而大多數留戀權勢的官員則是紛紛向當時的太子爺哭訴,求太子出麵請太上皇削減禦史大夫的權力。
太子也感覺禦史大夫這麽做有點過了,就去找了高祖皇帝。
據說當時高祖皇帝是這麽對太子說的:“過了?那過了?……小子,老子告訴你,那些個排著隊從午門進來參加朝會的家夥,如果全都當作貪贓枉法的給殺了……說實在的……一定有冤枉的,可是如果間隔一個殺一個……他nǎinǎi的……又有漏網的。弄個有dú lì司法權的禦史大夫出來威懾一下他們,也是讓老百姓少受點罪!小子,學著點,你老子我設立的這個禦史大夫可不是一般的禦史大夫——這是具有大唐特sè的禦史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