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錦裏的頭很疼很疼,耳邊滿是嘈雜的聲音,有人的說話聲、趕路的腳步聲、吆喝聲、怒罵聲、還有敲梆子敲鑼鼓的聲音。
顧錦裏疑惑,她已經死了,怎麽還能聽到聲音,腦子還能正常思考?
她想睜開眼睛看看現在的情況,卻怎麽也睜不開,腦子裏像是走馬燈般,不斷閃過很多記憶畫麵,這些記憶畫麵有她的,還有一個穿著破爛麻衣的小姑娘的。
起初她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直到三天後,她才弄清楚腦海裏的這些記憶代表著什麽。
她重生了,死後重生到這個小姑娘的身上。
小姑娘叫顧錦裏,竟是跟她同名同姓……但村裏人都喊她的小名顧小魚,是大楚朝西北隴安府高水縣顧家村人。
爹顧大山,娘崔氏,大姐顧錦繡和大哥顧錦安是龍鳳胎,兩人今年十四歲,底下有一個弟弟顧錦程,此刻全家正在逃荒的路上。
老顧家有四房人,她爹是大房,下麵有二叔三叔四叔。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姑姑,但親姑隻有一個叫顧大丫,跟顧爹是龍鳳胎,嫁在臨縣,沒跟他們一起逃荒。
顧老太是寡婦二嫁,大姑是顧老太帶來的,小姑是顧老爺子和顧老太的老來女,很是受寵,現在大姑小姑一家都跟他們一起逃荒。
小姑娘因為一顆紅薯被牛家五兄弟打傷,就這麽死了,她重生而來,一直昏迷不醒。
在她昏迷的這三天,是顧爹和顧錦安一路抬著她趕路。路上很多災民勸他們把她丟掉,顧老太更是罵著難聽的話,嘲諷他們一家拖著個死人,可顧大山父子都沒有聽,再難也抬著她一起走……這份恩情,她記住了,一定會報答他們。
至於牛家五兄弟,既然她占了原主的身體,就會替她報仇!
顧錦裏前世是個軍醫,知道自己的腦子越來越清醒是腦中血塊消散,快要醒來的征兆,果然在第三天的晚上,她沉重的眼皮終於打開。
入眼是一個個的篝火,每個篝火旁都圍著一群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災民,他們有的累極,已經躺在草席上休息,有的啃食著幹糧,有的嚼著幹豆子,有的人家已經沒糧,隻能吃著水煮樹葉充饑。
顧大山一家連水煮樹葉都沒有,隻捧著樹葉幹嚼,明明是又苦又澀的樹葉,幾人卻吃的很滿足。
最小的程哥兒還笑著道:“爹娘,今晚的樹葉是半青的,有水呢。”不像昨天找的都是枯黃枯黃的,吃起來幹巴巴的,還有一股枯樹葉的腐爛味。
顧錦裏看得心酸,張開嘴巴喊道:“爹……娘……大哥大姐小弟。”
聲音幹澀,一說話嗓子就像裂開一般的疼,但她還是堅持喊完。
崔氏聽到她的聲音,驚得把手中的樹葉掉在地上,回頭向後看去,看見顧小魚睜著眼睛坐起來的樣子,哭著上前抱住她:“娘的小魚終於醒了。”
顧大山激動得雙手顫抖,小魚終於活過來了。
顧錦程很害怕二姐會死掉,見她醒來,撲到顧錦裏的身上,哭道:“嗚嗚,二姐活了,二姐沒死……二姐不要死,程哥兒能自己找食了,不用二姐再給程哥兒找吃的。”
二姐就是為了護住給他換來的紅薯被牛家兄弟打暈。
“小魚。”顧錦繡聲音哽咽,這三天她一直擔心著顧小魚,就怕她會醒不過來。
顧錦安最是高興,十四歲的少年被餓得身形幹瘦,臉上被曬得黑紅脫皮,卻露出歡喜的笑容,問道:“小魚餓不餓?”
顧錦安往老顧家那邊看了一眼,見老顧家一大家子人已經睡了,才敢拿出偷藏的一小包豆子,遞給顧小魚:“快吃,這豆子是哥哥給小魚留的,已經埋在火堆下烘熟。”
大家都缺水,這幾天已經很少有人家煮東西,都是烤著吃。
而經過要糧食救命卻要不到的事情後,顧錦安學精明了,開始冒險藏糧,但藏的不多,一次也就能藏一點點。
顧錦裏看著用幾張枯葉包起來的二十多顆黃豆綠豆黑豆,再看著圍在她身邊,一個個幹瘦得厲害的家人們,抓起豆子,一人分了幾顆,道:“我們,一起吃。”聲音依然幹澀難言。
顧大山忙拿出竹筒,打開竹筒上的塞子,把竹筒遞給顧錦裏:“小魚快喝,這是咱家的水。”
逃荒路上,水和糧食一樣珍貴,竹筒裏隻剩下小半筒水,他們實在撐不住了才敢小小地抿一口,就怕水喝光了,小魚沒水喝,會挺不過去。
顧錦裏見他們沒有吃豆子,自己也沒有喝水,堅持道:“我們一起吃。”
顧大山幾人拗不過她,隻得吃下豆子,每個人又喝了一口水,顧錦裏這才吃下剩下的豆子,喝了兩口水,再把竹筒還給顧大山。
顧大山道:“小魚,你多喝幾口,爹明天會去找水,我們家不會斷水,你放心喝。”
顧錦裏知道現在的水很珍貴,而竹筒裏隻剩下幾口水,這是留著救命用的,便搖搖頭:“爹,我不渴,不需要喝太多水。”
顧錦安擔心顧錦裏的傷勢,對顧大山道:“爹,我去把杜大夫請來給小魚看看。”
“爹跟你一起去請。”安哥兒才十四歲,請大夫這事兒理應他這個當爹的出麵。
崔氏把竹筒遞給顧大山:“把這水帶上,給杜大夫。”
這三天來,杜大夫天天來給小魚紮針化瘀血,他們家隻第一晚給了半碗雜糧,如今再去請,隻能拿水去做診金。
這是家裏僅剩下的水,關係著他們的命,顧大山卻沒有猶豫,拿過竹筒,帶著顧錦安去請杜大夫。
杜大夫聽說顧小魚醒了,很快趕來,給顧小魚把脈,查看她的瞳孔,再解下她包紮著傷口的灰布條查看傷口,問了她幾個問題:“頭暈嗎?頭疼不疼?有沒有不記得什麽事?”
顧錦裏一一回道:“不暈,頭還有點疼……有些事情記得不太清楚。”
她腦子裏有顧小魚的記憶,但她沒有親身經曆過那些記憶裏的事情,擔心自己露餡,便順著杜大夫的問話說道。
顧錦裏疑惑,她已經死了,怎麽還能聽到聲音,腦子還能正常思考?
她想睜開眼睛看看現在的情況,卻怎麽也睜不開,腦子裏像是走馬燈般,不斷閃過很多記憶畫麵,這些記憶畫麵有她的,還有一個穿著破爛麻衣的小姑娘的。
起初她不知道這是怎麽回事,直到三天後,她才弄清楚腦海裏的這些記憶代表著什麽。
她重生了,死後重生到這個小姑娘的身上。
小姑娘叫顧錦裏,竟是跟她同名同姓……但村裏人都喊她的小名顧小魚,是大楚朝西北隴安府高水縣顧家村人。
爹顧大山,娘崔氏,大姐顧錦繡和大哥顧錦安是龍鳳胎,兩人今年十四歲,底下有一個弟弟顧錦程,此刻全家正在逃荒的路上。
老顧家有四房人,她爹是大房,下麵有二叔三叔四叔。
除此之外,還有三個姑姑,但親姑隻有一個叫顧大丫,跟顧爹是龍鳳胎,嫁在臨縣,沒跟他們一起逃荒。
顧老太是寡婦二嫁,大姑是顧老太帶來的,小姑是顧老爺子和顧老太的老來女,很是受寵,現在大姑小姑一家都跟他們一起逃荒。
小姑娘因為一顆紅薯被牛家五兄弟打傷,就這麽死了,她重生而來,一直昏迷不醒。
在她昏迷的這三天,是顧爹和顧錦安一路抬著她趕路。路上很多災民勸他們把她丟掉,顧老太更是罵著難聽的話,嘲諷他們一家拖著個死人,可顧大山父子都沒有聽,再難也抬著她一起走……這份恩情,她記住了,一定會報答他們。
至於牛家五兄弟,既然她占了原主的身體,就會替她報仇!
顧錦裏前世是個軍醫,知道自己的腦子越來越清醒是腦中血塊消散,快要醒來的征兆,果然在第三天的晚上,她沉重的眼皮終於打開。
入眼是一個個的篝火,每個篝火旁都圍著一群衣衫襤褸,骨瘦如柴的災民,他們有的累極,已經躺在草席上休息,有的啃食著幹糧,有的嚼著幹豆子,有的人家已經沒糧,隻能吃著水煮樹葉充饑。
顧大山一家連水煮樹葉都沒有,隻捧著樹葉幹嚼,明明是又苦又澀的樹葉,幾人卻吃的很滿足。
最小的程哥兒還笑著道:“爹娘,今晚的樹葉是半青的,有水呢。”不像昨天找的都是枯黃枯黃的,吃起來幹巴巴的,還有一股枯樹葉的腐爛味。
顧錦裏看得心酸,張開嘴巴喊道:“爹……娘……大哥大姐小弟。”
聲音幹澀,一說話嗓子就像裂開一般的疼,但她還是堅持喊完。
崔氏聽到她的聲音,驚得把手中的樹葉掉在地上,回頭向後看去,看見顧小魚睜著眼睛坐起來的樣子,哭著上前抱住她:“娘的小魚終於醒了。”
顧大山激動得雙手顫抖,小魚終於活過來了。
顧錦程很害怕二姐會死掉,見她醒來,撲到顧錦裏的身上,哭道:“嗚嗚,二姐活了,二姐沒死……二姐不要死,程哥兒能自己找食了,不用二姐再給程哥兒找吃的。”
二姐就是為了護住給他換來的紅薯被牛家兄弟打暈。
“小魚。”顧錦繡聲音哽咽,這三天她一直擔心著顧小魚,就怕她會醒不過來。
顧錦安最是高興,十四歲的少年被餓得身形幹瘦,臉上被曬得黑紅脫皮,卻露出歡喜的笑容,問道:“小魚餓不餓?”
顧錦安往老顧家那邊看了一眼,見老顧家一大家子人已經睡了,才敢拿出偷藏的一小包豆子,遞給顧小魚:“快吃,這豆子是哥哥給小魚留的,已經埋在火堆下烘熟。”
大家都缺水,這幾天已經很少有人家煮東西,都是烤著吃。
而經過要糧食救命卻要不到的事情後,顧錦安學精明了,開始冒險藏糧,但藏的不多,一次也就能藏一點點。
顧錦裏看著用幾張枯葉包起來的二十多顆黃豆綠豆黑豆,再看著圍在她身邊,一個個幹瘦得厲害的家人們,抓起豆子,一人分了幾顆,道:“我們,一起吃。”聲音依然幹澀難言。
顧大山忙拿出竹筒,打開竹筒上的塞子,把竹筒遞給顧錦裏:“小魚快喝,這是咱家的水。”
逃荒路上,水和糧食一樣珍貴,竹筒裏隻剩下小半筒水,他們實在撐不住了才敢小小地抿一口,就怕水喝光了,小魚沒水喝,會挺不過去。
顧錦裏見他們沒有吃豆子,自己也沒有喝水,堅持道:“我們一起吃。”
顧大山幾人拗不過她,隻得吃下豆子,每個人又喝了一口水,顧錦裏這才吃下剩下的豆子,喝了兩口水,再把竹筒還給顧大山。
顧大山道:“小魚,你多喝幾口,爹明天會去找水,我們家不會斷水,你放心喝。”
顧錦裏知道現在的水很珍貴,而竹筒裏隻剩下幾口水,這是留著救命用的,便搖搖頭:“爹,我不渴,不需要喝太多水。”
顧錦安擔心顧錦裏的傷勢,對顧大山道:“爹,我去把杜大夫請來給小魚看看。”
“爹跟你一起去請。”安哥兒才十四歲,請大夫這事兒理應他這個當爹的出麵。
崔氏把竹筒遞給顧大山:“把這水帶上,給杜大夫。”
這三天來,杜大夫天天來給小魚紮針化瘀血,他們家隻第一晚給了半碗雜糧,如今再去請,隻能拿水去做診金。
這是家裏僅剩下的水,關係著他們的命,顧大山卻沒有猶豫,拿過竹筒,帶著顧錦安去請杜大夫。
杜大夫聽說顧小魚醒了,很快趕來,給顧小魚把脈,查看她的瞳孔,再解下她包紮著傷口的灰布條查看傷口,問了她幾個問題:“頭暈嗎?頭疼不疼?有沒有不記得什麽事?”
顧錦裏一一回道:“不暈,頭還有點疼……有些事情記得不太清楚。”
她腦子裏有顧小魚的記憶,但她沒有親身經曆過那些記憶裏的事情,擔心自己露餡,便順著杜大夫的問話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