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曆史的脈搏沒有人能夠把控,所以現實無法重新選擇。隨著近代曆史上列強爭霸局麵的形成,中國的屬國琉球也結束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然而,琉球王國雖然已經遠去,它的精神與靈魂卻依然存在,並將繼續留給我們對於曆史和現實無盡的思考。
中國力邀美國調停
雖然清政府無法出兵援助,但是作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始終沒有承認日本吞並琉球。清政府同日本做了多次交涉,闡述在琉球問題上的基本觀點:第一,中國與琉球王國在曆史上確實存在宗藩關係;第二,對日本對琉球王國的侵略行徑表示抗議;第三,琉球的歸屬問題與中國、日本都有關係,中國反對日本直接出兵占領吞並琉球。除了與日本直接交涉之外,清政府也一直在通過外交手段向日本抗議。這個時候,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將軍遊曆遠東來到中國,中國方麵覺得這是一個調停的機會,於是,李鴻章在這一年的4月23號與格蘭特會談,請格蘭特調停中日關於琉球的問題。同時,何如璋在東京積極向各國公使尋求幫助。就在這個時候,美國駐日公使平安回到日本。據平安稱,美國國會已發表聲明,如果中國邀請,美國一定會站在中國方麵幫助。何如璋在四月初七這一天將這事告訴李鴻章,而且提醒李鴻章說,你可以等到格蘭特訪華之機,讓他幫中國一把。李鴻章本來就想請格蘭特,再見到何如璋的此舉,覺得雙方是一拍即合,雙方商定請格蘭特一定要幫助中國。李鴻章並寫信給何如璋說,你在日本是一個人,孤立無援,我已跟格蘭特說好,讓他到時照應照應你,而你呢,也要主動跟格蘭特多多接觸商量。至此,應該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了,就等著格蘭特到日本去了。話說格蘭特將軍離開中國,前往日本,同行的還有他的助手、副將楊越翰,還有美國駐天津領事德呢等人。
日本借口“照會”拒絕調停
按理說,格蘭特到日本後要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計劃執行才對,按照雙方事先達成的意願,格蘭特應該接見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但事與願違,與李鴻章等人的設想大大相反,格蘭特抵日後,何如璋幾次請求與他見麵,但是格蘭特都沒跟何如璋見麵。相反,格蘭特一直在與日本方麵接洽,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告訴日本我們想要調停。而日本態度強硬,表示還沒到需要第三國調停的時候,而當楊越翰指出日本此前處理琉球問題未按照國際法與中國商議時,日本就將責任完全推到了一件小事上去。什麽事呢?就是何如璋的那份照會,說何如璋“不熟悉交涉體例,前行文外務省措詞不妥,有羞辱日本之意,是以不便回複,置之不理。”“何公使照會不妥,羞辱太甚,殊為丟臉。”這是他們的原話,總之,何如璋、何公使的照會有羞辱我們日本的詞語,我們覺著很丟臉,就沒有搭理。然後又說如果中國能將這個照會撤銷,我們日本還是願意商議的。日本這一招很厲害,為什麽說厲害呢?他們知道何如璋在琉球問題上態度強硬,是個強硬的主,他不會撤銷照會的。日本怎麽知道的呢?他們早就試探過了,早先的時候,格蘭特還沒有到日本,日本的寺島宗則就向何如璋提出說咱們商量商量撤銷照會,但何如璋表示“未便準行”。外交詞語,就是不大行,不大好辦的意思,看來何如璋這個外交家還是合格的,用的外交詞語還是很委婉的。同時,何如璋抓住格蘭特即將抵日的契機,寫信給日本外務省,發公函,就問既然你們說琉球是你們的藩屬國,那麽請問你們對琉球的冊封年月是何年何月何日。結果日本外務省就回信了,怎麽回的呢?對何如璋所問的一概不答,隻反複說那份照會裏麵有“欠雅文字”,還說我們日本從來就沒有向你何如璋說明琉球事件的原委,也就是你何如璋並不知道琉球事件的內情,什麽意思,明白了嗎?就是我們還沒有跟你說琉球是怎麽回事?你什麽都不知道你亂發什麽言。回信中還提到說,這個事我們已經交給駐華大臣宍戶了,他將全權承擔與你們總理衙門商談的責任。意思很明了,就是這事就不用你何如璋管了,你就別瞎摻和了。你不是強硬嗎?把你踢開,看你還怎麽強硬?這招特狠。當時何如璋在琉球問題上很強硬,與李鴻章觀點不同。
如璋熟知中國此時決非用兵之時,即慮日人,亦我天恩寬大,必不因彈丸之地,張撻伐之威。口舌相從,恐無了局。然無論作何結局,較之今日之隱忍不言,猶為彼善於此。即終無了期,而日人有所顧忌,球人借以苟延,所獲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滅琉球,練之為兵,驅之為寇,轉恐邊患無已時,斯又度時審勢,反複躊躇,而以為不得不言者也。
而李鴻章呢?
琉球以黑子彈丸之地,孤懸海外,遠於中國,而邇於日本。
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受其貢而不能保其國,固為諸國所輕;若專恃筆舌,與之理論,而近今日本舉動,誠如來書所謂無賴之橫,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範圍。若以威力相角,爭小國區區之貢,務虛名而勤遠略,非惟不暇,亦且無謂。
何如璋態度強硬,日本就想把他踢開,想找軟柿子捏,找好談的談,把任務交給宍戶也出於此考慮。這個宍戶是個什麽人物呢?早在他初到北京的時候,清政府就約他談,他是日本駐華大使,跟他談合情合理,但這個宍戶什麽態度,一味推諉,稱“不能預聞此事”,可見這個人太極學的不錯,日本把琉球這個事交給他,哎吆,玩太極吧。日本這個計謀真是一環扣一環,既然你們現在還態度強硬,那我們也有辦法,那就是“拖”,拖延,找各種借口、使各種手段,就是拖著不和你談判,一會兒我頭疼了得回去吃藥,一會兒我吃藥吃的胃不舒服了,當然這是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常規戰術,不想上課、不想上班的多用這類借口。外交談判可不隻這麽簡單,我們前麵講到,當何如璋要跟日本談的時候,人家放暑假了,找不著人,你幹著急,人家不知到躲哪兒去了呢,那我們就等吧,你不能總不上班,終於等到他們上班了,人家又更換了新的拖延戰術,焦點就集中在何如璋的“照會”上,反複強調何如璋的“照會”言辭太激烈,有損我們日本的尊嚴,你們撤銷這個照會我們就談,不撤銷我們就不談。
美國力挺中國
既然焦點在這份“照會”上,那我們就看一下這份“照會”到底符合不符合外交行文的規範,到底是不是不合禮儀?怎麽處理?你說它不符合,我說它符合,不能吵個沒完,好辦,找第三方,我們公證公證就知道了。這任務就落在美國人身上,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就找到美國駐日公使平安商量,商量的結果是中國有理,何如璋也將有關的文件派人送到格蘭特本人手裏,讓他看一看,格蘭特仔細審閱,再三翻看,也認為中國有理,沒有任何牽強的地方。對日本方麵說,這事兒我調查過了,確確實實賴日本。除了美國,當時正趕上英國駐香港總督到日本訪問,這個總督與楊越翰關係很好,那肯定也是站在楊越翰一邊支持中國,但還有一個人就不同了,誰啊?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巴夏禮是何許人?當初日本廢滅琉球,就是他從旁挑唆的。在日本東京還有個叫施博的人,這個施博是美國人,曾經擔任過美國駐天津領事,後來受日本外務省邀請,擔任類似顧問之類的職位,做了兩年多的時間,對日本國內問題知道的非常詳細,尤其是在琉球問題上,施博與德呢關係非常好,這個德呢就是隨同格蘭特一起到日本的美國駐天津領事,格蘭特等人在日本的主要信息都是由德呢搜集。施博就把這個巴夏禮如何挑撥的事告訴了德呢,德呢肯定就第一時間告訴了格蘭特。格蘭特對德呢非常肯定和讚賞,所以自然認定琉球問題的挑唆者就是巴夏禮。除此之外,施博還告訴德呢,這個巴夏禮和何如璋關係親密,說當時何如璋初到日本,對外交體例不是很熟悉,誤認為巴夏禮是個好人,跟他走的很近。對這個消息,格蘭特等一行人就很不滿了,認定這個巴夏禮是整個事件的背後黑手,你何如璋跟他走的近?敵我不分,你站在什麽立場上?所以對何如璋就不信任了,德呢就對李鴻章說:
何公使館內凡有機密要事,各國公使及外務省無不周知,恐有暗通消息之人。其正、副使不和,則通國皆知。
日光山之旅
這樣,格蘭特就決定徹底不與何如璋見麵了,並覺得何如璋留在東京對解決問題有害無益,這個巴夏禮也在東京,我們工作的保密性沒法保證。哦,隻要我們有什麽想法,對方立馬就知道了,人家那就可是“知己知彼”了,所以他決定調停工作不在東京進行。格蘭特很聰明,就約日本內務大臣伊藤、將軍賽閣一起去日光山旅遊,這個日光山可是個好地方,在日本有句名言,意思就是說:要去日本旅遊的話,不去日光山那感覺可是差多了。日光山在日本日光市,距離東京不是很遠。這裏順便提一句,在日本,這個市要比縣小,日光就是東京旁邊一個小地方,別看小,這個地方可大有名氣。第一,它風光秀麗,是國際旅遊勝地;第二,德川家康的墓葬在這裏。德川家康,就是我們前麵所講的最早覬覦琉球的富庶、派薩摩入侵琉球的那個人。格蘭特就選了這個地方,反正隻要不是在東京,那個巴夏禮不知道就行。格蘭特就對日本的大臣說,咱們不在東京談,汙染嚴重,空氣不好,我對巴夏禮這個人也很不喜歡。
我看此事在日本必辦不了,既有英國公使在此牽製,必辦不成。應該在北京與恭親王等,或在天津與李中堂商議辦結。
人家就直接說出來了,不避諱。咱們出去走走吧,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風景,放鬆放鬆身心,順便把事兒談一談。這樣一行人就到了日光山了,連去帶回大概一周左右的時間,具體人家怎麽談的我們就不知道了,那是保密的事,反正等這格蘭特旅遊完回到東京,就給李鴻章寫了封信,說日本已經決定與你們商談了,“不必再請他國出為調處”,過了幾天,又寫信說了些具體商談的細節:
從前兩國商辦此事,有一件文書,措語太重,使其不能轉彎,日人心頗不平。如此文不肯撤銷,以後恐難商議。如肯先行撤回,則日人悅服,情願特派大員與中國特派大員妥商辦法。
其中,“有一件文書”指的就是何如璋的“照會”,說:
何公使先前有一文書日本深怪,彼此不常見麵,公事亦不能商量。我盼望中國要妥細商辦此事,不妨將前次文書撤回,另派大員與日本議辦,當可設法了結。
還說:看日人議論琉球事,與在北京、天津所聞,情節微有不符。雖然不甚符合,日本確無要與中國失和之意。
美國轉變立場
也不知道是由於日光山美麗的風景,還是什麽別的原因,突然間日本表示願意商談了,並且,看格蘭特的意思說日本並沒有要與你們不和睦,之前的一些不愉快什麽的都是些誤會,你們還是要好好談的。後來,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又來了封信,他既是格蘭特的助手,又是他的好友,他的意見其實就代表了格蘭特的意見。這封信是怎麽說的呢?首先說他本人對何如璋的印象還是很好的,同在外交領域裏工作,何如璋待人接物還是很好的,又說其實格蘭特對何如璋沒有什麽大的意見,他認為何如璋還是勝任工作的。那何如璋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他與巴夏禮走得太近,琉球的事都是這個巴夏禮在播弄是非,所以格蘭特不太方便與何如璋談。同時還說,其實何如璋的“照會”也“係細故”,是些細節問題,琉球這個事能不能解決以及怎麽解決,“與照會無幹,可以不必追究。”這個“照會”其實是小事,不用太認真,既然日本方麵要求你撤,你撤了也丟不了多大份。並且你這個照會用詞確實有些直率,有失禮儀,琉球的問題還沒嚴重到說那麽重的話的時候。哎,瞧這話說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說的很明白,就是這份“照會”很合理,沒什麽牽強的地方,今天怎麽又變卦了呢?可以看出,格蘭特的立場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轉向日本了,他這時就隻是勸中日友好,琉球的事你們商量著辦吧。“譬如兩人行路,各讓少許,便自過去。”而李鴻章看了他們的信之後,就認為何如璋與巴夏禮交往密切,致使格蘭特不相信何如璋,耽誤了事情的解決。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人嘴兩張皮,咱不能光聽別人說,人家當事人還沒陳述呢。何如璋解釋說,我剛到日本的時候,就看出巴夏禮這個人“諸凡狡黠”,我就有意跟他拉開距離,我當初提出讓外國參與調停,提的是美國而沒有提英國,原因就在於此。另外,這個巴夏禮不僅與我關係不好,他跟日本、跟美國關係都不好;還有德呢,他也不了解內情,他所說的都是些“局外懸揣之詞”,都是沒經過仔細調研,自己瞎琢磨的,他雖然很想幫忙,但又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可不做點事又覺著對不住我們大清國,就提了些想法和意見,可大多是不符合客觀情況的,真是越幫越忙,他回國的時候還來向我借路費,我就痛快給他了。對於日本同意跟咱商談,據我了解其實也是另有目的,主要還是想拖延,他們就想在琉球問題上拖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把我們拖的不生氣了,累了,困了,他們就有機可乘了。格蘭特和何如璋兩人來信是各執一詞,聽起來都非常有道理,該聽誰的呢?這時候,李鴻章就做出了決定:相信何如璋,支持何如璋!尤其是在照會事件上,完全支持何如璋,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頂!他給美方回信,立場堅決強硬,尤其是在“照會”這個問題上。
中國於球事始終有禮,亦可以對天下萬國。至於敝國何公使前給外務省照會措詞過火,此一時言語之失,誠如尊論,係屬細故,球事了結與否,及如何了結,均與照會無幹。日本似借詞不與商辦,為事後掩蓋之計。當初若怪照會失詞,不妨由其駐京公使與我總理衙門理論,何必急急廢滅球國,轉將照會之語自行坐實。貴前主與閣下洞見情偽,當已了然於胸也。
同時,李鴻章還特意寫信囑咐何如璋,說“美人亦袒日人,不可以實話相告”,這時候李鴻章覺察出美國立場已經開始轉向日本。至於其中原因,李鴻章認為,美國人是因為日本“接待禮貌過隆,遂亦徇其意而為之請”,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李鴻章認為格蘭特是得了日本人的好處,所以慢慢開始為日本請命了。其實,他隻猜對了一部分,美國立場發生動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是後話了。格蘭特回國後,就有人問他,中國和日本的兵力誰厲害啊?格蘭特回答說,“中國迨不及日本遠甚”,不僅是武器,還有軍隊的士氣和平日的訓練。其實這一點,早在格蘭特、楊越翰一行初到日本不久就已經意識到,當時楊越翰還處於對中國的“愛敬”,誠懇地提醒中國說,日本對中國已經存了輕視心和攻擊性,處理對日交涉的關鍵不在條約而在自強。
中日議定《琉球條約擬稿》
格蘭特的立場雖然轉向日本,但他還是促進了中日之間對琉球問題的再次商談,要求中日雙方還是好好商量,以和為貴。我們中國人向來愛好和平,既然人家都說了,我們也主動點,就寫信給日本外務省,說本著中日友好的原則,我們再坐下來好好談談。當時日本也說好,那就坐下好好談吧。可是,又出問題了,我們這邊派代表去,等了半天,不見日方代表來。怎麽回事?不是要談嗎?怎麽不見人?再寫信問問吧,這一來二去又耽誤了好些天,那時候也沒有越洋電話,隻能寫信。人家那邊也回信了,說我們這邊還在商量派誰作代表呢,張三突然生病了,李四家裏老婆又剛生孩子,王五又沒有太多經驗,我們還沒商量好,你們再等等吧。就這樣拖來拖去,最後派了大藏省一個少書記官竹添進一郎出來先跟李鴻章辯論了一番,說琉球是專屬我們日本的,從來不是你們大清的藩屬國。哎吆,這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李鴻章當時一聽就很生氣,馬上就反駁說:
前日本與我定約時,第一條稱“所屬邦土”,實指中國所屬之朝鮮、琉球而言。當時伊達(宗城)及嗣後換約之副島(種臣)等,皆未向我聲明琉球係日本屬邦。今忽謂琉球專屬日本,不屬中國,強詞奪理,深堪詫異。今若不必爭辯琉球係屬之誰邦,但講兩國宜倍敦和好,日本之意乃欲欺辱中國,吾雖欲和好其可得耶?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本著雙方友好的原則跟你們談,你們一上來就強詞奪理,歪曲事實,一點誠意也沒有,說琉球專屬你們,不屬中國,你們這是欺負人,這樣我們怎麽談?經李鴻章這一頓批評,這個竹添進一郎不但不臉紅,還竊喜。他喜什麽呢?他首先摸清了李鴻章對琉球歸屬問題上的立場,他一開始就說琉球是專屬日本的,結果李鴻章沒有提出琉球是專屬中國的,所以他知道了對琉球“兩屬”,李鴻章還是默認的,就像我們平時買東西討價還價似的,多少錢?100;50吧;不行,90;70;不行,80;75;成交。這也是談判,你得給自己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竹添進一郎挺高興,回去把這事告訴他的上級,過了一年,又來了,這回說:
中國大臣果以大局為重,須聽我商民入中國內地,懋遷有無,一如西人,則我亦可以琉球之宮古島、八重山島定為中國管轄,以劃兩國疆界也。
哎呀,中國大臣真是以大局為重,這樣吧,如果你們允許我們日本的商人在你們內地自由通商,就像西方人那樣,我們就把琉球南部的這宮古島、八重山島歸還你們管轄,以此劃定中日兩國疆界。李鴻章一聽明白了,他們這是拿著琉球做要挾,要獲得在中國的利益。我們都學過曆史,有個詞叫“一體均沾”。李鴻章這時心裏很明白,他想如果將“一體均沾”寫入“中日條約”那中國將會後患無窮,我可不能答應。他就回答這個竹添進一郎說:
第一,中國之爭琉球,原為興滅繼絕,扶持弱小起見,毫無利人土地之心,乃貴國居之不疑,並分南島與中國,中國必不敢受。
第二,至於通商征稅係兩國交涉常事,不應牽合,似有挾而求中國,轉難允行。……通商事當另議,斷不可混作一案。
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爭取琉球是為了保住琉球這個國家不使其滅亡,我們不貪圖人家的土地,你們日本現在要一分為二,南部歸我們,我們可不接受。另外,你們日本所提的自由通商的事情是另一碼事,不能拿琉球來要挾我們,一碼歸一碼,兩件事不能混了。既然雙方一時不能達成共識,就宣布休會。休會後,大家各自回去該請示請示,該商量商量。
中國這邊大家討論,宗旨是拒絕,李鴻章認為:
南部兩島交還,已割琉球之半,此事中國原非因以為利,應還球王駐守,就此定論,或不至於俄人外再樹一敵。
南洋大臣劉坤一也說:以南兩島重立琉球,俾延一線之祀,庶不負存亡繼絕初心,且可留為後圖。
當時中俄因伊犁問題關係緊張,還有在越南問題上中法關係也得謹慎處理,李鴻章等人就覺得如果拖的太久,萬一日本和俄國勾結上,那更是腹背受敵,考慮到周邊形勢,也為了保存琉球國,所以都主張在琉球問題上盡早解決,一方麵就讓何如璋在日本找尋球王的後嗣,為球王立後做準備。另一方麵還是與日本談,多爭取點有利條件。何如璋找啊找,找到了不少,球王的長子尚典17歲,次子尚寅15歲,兩人在東京;還有個老四才8歲,王叔尚健63歲,還有些其他兄弟、親族什麽的都在琉球,找到這些人何如璋很高興,但見麵一談,何如璋又不高興了,怎麽一回事呢?何如璋跟他們說我們跟日本商量了,他們把南部的兩個島歸還,我們還是讓你們來治理,這樣琉球就能繼續生存發展。但結果對方的反應大大出乎何如璋的預料,人家一聽,紛紛搖頭,何如璋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南部是琉球的窮地方,土地貧瘠,物產缺乏,與北邊相比簡直就是不毛之地,即使歸還了,將來還得被日本一步步吞並,我們現在也不敢接受。何如璋一想,哎呀,有道理,我們光想著要“興滅國,繼絕世”,把南島歸還琉球,可現在人家不敢要,這可麻煩了,進退兩難了。再商量商量吧。商量來商量去,最後考慮到周邊的國際局勢,還是主張要盡快解決琉球問題,最後大家就達成共識:
兩島地方荒瘠,要可借為存球根本。況揆諸現在事勢,中國若拒日本太甚,日本必結俄益深。此舉既以存球,並以防俄,未始非計。
這種心態其實正中日本下懷。日本政府的確想利用中俄之間引發的伊犁問題來牽製中國,“明治政府為了實現改約,企圖巧妙利用國際環境,俄清關係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想借中國手忙腳亂之際趕緊催著中國簽約來獲得在中國的利益,這個時候也不提什麽“照會”事件了,尤其是還換了外務卿,原來寺島宗則不在任了,換了個叫井上馨的,他就明確說:
中國從前來往照會,語均不錯,既認球為兩屬,詞氣較公平。
琉球廢藩一事,出自我國厘革內政。
這就是說,從前的那份“照會”沒什麽問題,挺不錯的,我就不說它了,咱就直接談琉球分割問題吧。這樣,1880年8月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北京談判,“分割琉球列島”和“修改《中日修好條規》”成了會議的重點。幾經交涉後,同年10月日本特命全權公使戶璣和總理衙門議定了琉球分割條約,日本通過這一談判在《中日修好條規》中增加了最惠國待遇的條款。同時,明治政府割讓給了中國宮古、八重山群島,約定日本以後概不幹涉。看這個內容就知道了,日本拿著琉球做要挾,要取得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他們這個如意算盤也差點達成。為什麽說差點呢?就是後來清朝沒同意。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清政府拒簽,琉球問題擱置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時也確實想退一步與日本簽訂條約,但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琉球人更不滿,在天津組織了一場遊行請願,鬧得挺厲害的。另外,在清廷內部也有很多官員不滿,紛紛上書言事,其中有個叫陳寶琛的,他認為:
俄事垂定,倭案不宜遽結,倭約不宜輕許,勿墮狡謀而開流弊,提出暫用羈縻推宕之法。
支持他的人不少,這時候李鴻章也猶豫了,再加上琉球發起的請願運動,李鴻章不得不重新思考,不斷寫奏書闡述利弊,分析問題:
抄示初一日以後與剛來往電信五件,並照會俄使稿謹已聆悉。戶議論球案僅能歸我南島,仍許彼加約二條。詢以球王及子嗣,堅稱不能交出,乃謂球王宗族避尚姓為向姓,向之人各處皆有雲雲,似明指在津之向德宏而言。此外,未聞有向姓,亦無如德宏名位者屬。即設法詢問,查向德宏自去秋踵門求救,泣涕出血以後,鴻章即妥為安置署西大王廟內。伊屢來乞援,愧無以應,令人勸其回球,或赴他處,亦苦守不動。聞資斧告匱,日食不繼,量加濟助,而未忍數數接見之也。其忠貞堅忍之操視申包胥殆有過焉。頃屬津海關鄭道從旁以已意谘,一切筆談問答具載十四、十五日另折。又自繪草圖一紙恭呈鑒閱。向德宏確係球王族屬至戚,前為紫巾官亦甚顯,明白事體,忠義有守,可謂賢矣,若圖另立無逾此者。然所稱八重、宮古二島,土產貧瘠無能自立,尤以割南島另立監國,斷斷不能遵行。竟又伏地大哭不起,仁賢可敬,而孤忠亦可憫。尊處如尚未與戶定議,此事似以宕緩為宜。言者雖請速結球案,究未深悉其中曲折。即使俄人開釁,似無須借助日本。而日本畏忌俄人最深,其隱衷亦難與合從中國之力實不敵俄,寧可屈誌於俄,亦何必計及日本之有無扛幫耶?若照現議,球王不複,無論另立某某,南島枯瘠不足自存,不數年必仍舊日本耳。若由中國另行設官置防,徒增後累。而以內地通商均沾之實惠,易一甌脫無用之荒島,於義奚取。既承下問,敢貢其愚,伏惟裁擇。應否令向德宏赴京備詢之處,仍俟後命。
李鴻章最終改變了主意,於1880年11月11日上奏朝廷:
聞日本公使戶璣在總理衙門催結球案,明知中俄之約未定,意在乘此機會圖占便宜。臣愚以為琉球被廢之時,中國以體統攸關,不能不亟與理論;今則俄事方殷,中國之力暫難兼顧。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用延宕之一法最為相宜。蓋此係彼曲我直之事,彼斷不能以中國暫不詰問而轉來尋釁。俟俄事既結,再理球案,則力專而勢自強。……此事可緩則緩,冀免後悔。
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是進退兩難,跟日本簽約我們的損失很大,不簽就多加了一個敵人,俄國就夠頭疼的了。分析來分析去,我覺得還是采取拖延的辦法最合適,等到我們跟俄國的矛盾解決了,再跟日本解決琉球問題。眼下跟日本簽約這個事能拖就拖,並提出了具體的戰術:
俟三月限滿,倘俄議未成,而和局可以豫定,彼來催問換約,或與商展限、或再交延議。若俄事於三個月內即已議結,擬請旨明指其不能批準之由,宣示該使。即如微臣之執奏、言路之諫諍、與彼之不能釋放球王、有乖中國本意,皆可正言告之者。
總之,若三個月內與俄國的問題仍未解決,再與日本方麵商議;若在三個月內得到了解決,就告訴日本我們不批準琉球分割條約。這樣清政府就采取了拖延政策,前麵兩國不都商量好了嗎?就隻等中國簽字了,日本著急,多次催促趕緊簽字,可清政府這邊就是不做反應。那邊宍戶公使很生氣,氣的就回國了,走之前還對清政府提出了嚴厲批評,清政府一看他走了也嚴厲批評他。你怎麽回事,談判還沒結束你怎麽就能走呢?你這很不對。雙方就在這種批評與反批評中糾纏著,條約也沒簽成。隨著中俄簽訂了《伊犁條約》,中俄矛盾解決,關係緩和之後,清政府對日本給出了明確的態度,就是不批準條約,而琉球問題也就此擱置了下來。自此之後,整個琉球都陷入漫長無盡的黑暗當中,落入日本的武力統治之下。
日本殖民統治
1.《七子之歌》
日本明治政府此後在全琉球範圍內,收繳過去行政機關的全部公文、賬冊等文字資料,企圖用銷毀舊有政權所有痕跡的辦法來掩蓋其侵略罪行。琉球人民不滿日本的殘暴行為,武裝抗爭持續不斷,雙方就在此起彼伏的鬥爭中對峙,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琉球人民看到了鬥爭的希望,而隨著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中國在琉球問題上更加沒有了話語權,琉球人民也再次陷入茫茫無盡的等待之中。而日本的統治卻更加變本加厲,1898年,日本政府強迫琉球人民服兵役,並且把琉球人當作“賤民”看待,對琉球施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916年,日本殖民當局召開衝繩教師大會,強迫教師以侮辱性手段懲罰說琉球語的學生,以剿滅琉球的語言和文化。其後幾十年,不斷有因說琉球語而被逼跳崖或慘遭殺害的事件發生。日本在琉球的殖民統治不僅遭到琉球人民的反抗,還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1925年,中國著名文化學者聞一多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其中就提到了琉球: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琉球人民的反抗、世界人民的同情並沒有使琉球走上安定幸福之路,相反,又一場大的災難降臨到了琉球的土地上。
2.姬百合死亡事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進攻衝繩島,發起了衝繩島戰役,美日軍隊在琉球展開了慘烈的戰鬥,日本法西斯拚死抵抗,並要求當地老百姓也加入戰鬥,甚至要求他們在麵臨被俘的危險時自殺。而一支叫做“姬百合”的隨軍救護隊也隨之誕生,它是由衝繩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學校的師生組成的戰場救護隊,負責在炮火密集的戰場上搶救傷員。在美軍攻占衝繩島後,她們退到黑暗的洞窟裏,拒絕出來投降,最後全部拉響了隨身攜帶的手榴彈自殺,而她們大都是16歲左右正處在“花季”年齡的少女。據史料記載,像姬百合這樣慘死的少女成千上萬,那些花季少女們一個個拉響了手中的手榴彈。她們的親人大都慘死在戰場,她們也被逼絕望地選擇了死亡。更為殘酷的是,當日本即將戰敗,不得不接受《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歸還一切占領土地時,日本又在人類曆史上製造了一起大災難。1945年4月,日本政府以“擔心琉奴帶領支那(中國)人清算日本”為由,下達所謂“玉碎令”,要當地駐軍殺光琉球人。據不完全統計,在美軍攻入琉球前,日軍共屠殺琉球民眾26餘萬人,屠殺規模與南京大屠殺相當。
在琉球人的記憶中,戰爭造成的傷害更加恐怖和慘痛,在今天的衝繩縣有一座姬百合紀念塔,就是為紀念那支“姬百合”救護隊的210名師生以及所有像她們一樣死去的人而建的。姬百合的死是戰爭殘酷性最典型的代表——那些美麗可愛的少女不是死在美軍的炮火下,而是死於日本軍隊的欺騙和恐嚇。
日本在琉球實施這種殘酷的殖民統治,妄圖用暴力和血腥來達到控製目的,正是其理屈詞窮的表現。1880年,清政府拒絕了日本的分島條約,使日本始終未合法地將琉球攫為己有,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將琉球歸還中國提供了法理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中、美、英、蘇四國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商談戰後對日本的處置,而琉球也迎來了自己命運的又一次轉機。這次琉球會迎來新生嗎?
曆史的脈搏沒有人能夠把控,所以現實無法重新選擇。隨著近代曆史上列強爭霸局麵的形成,中國的屬國琉球也結束了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然而,琉球王國雖然已經遠去,它的精神與靈魂卻依然存在,並將繼續留給我們對於曆史和現實無盡的思考。
中國力邀美國調停
雖然清政府無法出兵援助,但是作為宗主國的清政府始終沒有承認日本吞並琉球。清政府同日本做了多次交涉,闡述在琉球問題上的基本觀點:第一,中國與琉球王國在曆史上確實存在宗藩關係;第二,對日本對琉球王國的侵略行徑表示抗議;第三,琉球的歸屬問題與中國、日本都有關係,中國反對日本直接出兵占領吞並琉球。除了與日本直接交涉之外,清政府也一直在通過外交手段向日本抗議。這個時候,美國前總統格蘭特將軍遊曆遠東來到中國,中國方麵覺得這是一個調停的機會,於是,李鴻章在這一年的4月23號與格蘭特會談,請格蘭特調停中日關於琉球的問題。同時,何如璋在東京積極向各國公使尋求幫助。就在這個時候,美國駐日公使平安回到日本。據平安稱,美國國會已發表聲明,如果中國邀請,美國一定會站在中國方麵幫助。何如璋在四月初七這一天將這事告訴李鴻章,而且提醒李鴻章說,你可以等到格蘭特訪華之機,讓他幫中國一把。李鴻章本來就想請格蘭特,再見到何如璋的此舉,覺得雙方是一拍即合,雙方商定請格蘭特一定要幫助中國。李鴻章並寫信給何如璋說,你在日本是一個人,孤立無援,我已跟格蘭特說好,讓他到時照應照應你,而你呢,也要主動跟格蘭特多多接觸商量。至此,應該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了,就等著格蘭特到日本去了。話說格蘭特將軍離開中國,前往日本,同行的還有他的助手、副將楊越翰,還有美國駐天津領事德呢等人。
日本借口“照會”拒絕調停
按理說,格蘭特到日本後要按照事先商量好的計劃執行才對,按照雙方事先達成的意願,格蘭特應該接見中國駐日公使何如璋。但事與願違,與李鴻章等人的設想大大相反,格蘭特抵日後,何如璋幾次請求與他見麵,但是格蘭特都沒跟何如璋見麵。相反,格蘭特一直在與日本方麵接洽,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告訴日本我們想要調停。而日本態度強硬,表示還沒到需要第三國調停的時候,而當楊越翰指出日本此前處理琉球問題未按照國際法與中國商議時,日本就將責任完全推到了一件小事上去。什麽事呢?就是何如璋的那份照會,說何如璋“不熟悉交涉體例,前行文外務省措詞不妥,有羞辱日本之意,是以不便回複,置之不理。”“何公使照會不妥,羞辱太甚,殊為丟臉。”這是他們的原話,總之,何如璋、何公使的照會有羞辱我們日本的詞語,我們覺著很丟臉,就沒有搭理。然後又說如果中國能將這個照會撤銷,我們日本還是願意商議的。日本這一招很厲害,為什麽說厲害呢?他們知道何如璋在琉球問題上態度強硬,是個強硬的主,他不會撤銷照會的。日本怎麽知道的呢?他們早就試探過了,早先的時候,格蘭特還沒有到日本,日本的寺島宗則就向何如璋提出說咱們商量商量撤銷照會,但何如璋表示“未便準行”。外交詞語,就是不大行,不大好辦的意思,看來何如璋這個外交家還是合格的,用的外交詞語還是很委婉的。同時,何如璋抓住格蘭特即將抵日的契機,寫信給日本外務省,發公函,就問既然你們說琉球是你們的藩屬國,那麽請問你們對琉球的冊封年月是何年何月何日。結果日本外務省就回信了,怎麽回的呢?對何如璋所問的一概不答,隻反複說那份照會裏麵有“欠雅文字”,還說我們日本從來就沒有向你何如璋說明琉球事件的原委,也就是你何如璋並不知道琉球事件的內情,什麽意思,明白了嗎?就是我們還沒有跟你說琉球是怎麽回事?你什麽都不知道你亂發什麽言。回信中還提到說,這個事我們已經交給駐華大臣宍戶了,他將全權承擔與你們總理衙門商談的責任。意思很明了,就是這事就不用你何如璋管了,你就別瞎摻和了。你不是強硬嗎?把你踢開,看你還怎麽強硬?這招特狠。當時何如璋在琉球問題上很強硬,與李鴻章觀點不同。
如璋熟知中國此時決非用兵之時,即慮日人,亦我天恩寬大,必不因彈丸之地,張撻伐之威。口舌相從,恐無了局。然無論作何結局,較之今日之隱忍不言,猶為彼善於此。即終無了期,而日人有所顧忌,球人借以苟延,所獲亦多。失此不言,日人既滅琉球,練之為兵,驅之為寇,轉恐邊患無已時,斯又度時審勢,反複躊躇,而以為不得不言者也。
而李鴻章呢?
琉球以黑子彈丸之地,孤懸海外,遠於中國,而邇於日本。
琉球朝貢,本無大利,若受其貢而不能保其國,固為諸國所輕;若專恃筆舌,與之理論,而近今日本舉動,誠如來書所謂無賴之橫,瘛狗之狂,恐未必就我範圍。若以威力相角,爭小國區區之貢,務虛名而勤遠略,非惟不暇,亦且無謂。
何如璋態度強硬,日本就想把他踢開,想找軟柿子捏,找好談的談,把任務交給宍戶也出於此考慮。這個宍戶是個什麽人物呢?早在他初到北京的時候,清政府就約他談,他是日本駐華大使,跟他談合情合理,但這個宍戶什麽態度,一味推諉,稱“不能預聞此事”,可見這個人太極學的不錯,日本把琉球這個事交給他,哎吆,玩太極吧。日本這個計謀真是一環扣一環,既然你們現在還態度強硬,那我們也有辦法,那就是“拖”,拖延,找各種借口、使各種手段,就是拖著不和你談判,一會兒我頭疼了得回去吃藥,一會兒我吃藥吃的胃不舒服了,當然這是我們平常人與人之間的一些常規戰術,不想上課、不想上班的多用這類借口。外交談判可不隻這麽簡單,我們前麵講到,當何如璋要跟日本談的時候,人家放暑假了,找不著人,你幹著急,人家不知到躲哪兒去了呢,那我們就等吧,你不能總不上班,終於等到他們上班了,人家又更換了新的拖延戰術,焦點就集中在何如璋的“照會”上,反複強調何如璋的“照會”言辭太激烈,有損我們日本的尊嚴,你們撤銷這個照會我們就談,不撤銷我們就不談。
美國力挺中國
既然焦點在這份“照會”上,那我們就看一下這份“照會”到底符合不符合外交行文的規範,到底是不是不合禮儀?怎麽處理?你說它不符合,我說它符合,不能吵個沒完,好辦,找第三方,我們公證公證就知道了。這任務就落在美國人身上,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就找到美國駐日公使平安商量,商量的結果是中國有理,何如璋也將有關的文件派人送到格蘭特本人手裏,讓他看一看,格蘭特仔細審閱,再三翻看,也認為中國有理,沒有任何牽強的地方。對日本方麵說,這事兒我調查過了,確確實實賴日本。除了美國,當時正趕上英國駐香港總督到日本訪問,這個總督與楊越翰關係很好,那肯定也是站在楊越翰一邊支持中國,但還有一個人就不同了,誰啊?英國駐日公使巴夏禮,巴夏禮是何許人?當初日本廢滅琉球,就是他從旁挑唆的。在日本東京還有個叫施博的人,這個施博是美國人,曾經擔任過美國駐天津領事,後來受日本外務省邀請,擔任類似顧問之類的職位,做了兩年多的時間,對日本國內問題知道的非常詳細,尤其是在琉球問題上,施博與德呢關係非常好,這個德呢就是隨同格蘭特一起到日本的美國駐天津領事,格蘭特等人在日本的主要信息都是由德呢搜集。施博就把這個巴夏禮如何挑撥的事告訴了德呢,德呢肯定就第一時間告訴了格蘭特。格蘭特對德呢非常肯定和讚賞,所以自然認定琉球問題的挑唆者就是巴夏禮。除此之外,施博還告訴德呢,這個巴夏禮和何如璋關係親密,說當時何如璋初到日本,對外交體例不是很熟悉,誤認為巴夏禮是個好人,跟他走的很近。對這個消息,格蘭特等一行人就很不滿了,認定這個巴夏禮是整個事件的背後黑手,你何如璋跟他走的近?敵我不分,你站在什麽立場上?所以對何如璋就不信任了,德呢就對李鴻章說:
何公使館內凡有機密要事,各國公使及外務省無不周知,恐有暗通消息之人。其正、副使不和,則通國皆知。
日光山之旅
這樣,格蘭特就決定徹底不與何如璋見麵了,並覺得何如璋留在東京對解決問題有害無益,這個巴夏禮也在東京,我們工作的保密性沒法保證。哦,隻要我們有什麽想法,對方立馬就知道了,人家那就可是“知己知彼”了,所以他決定調停工作不在東京進行。格蘭特很聰明,就約日本內務大臣伊藤、將軍賽閣一起去日光山旅遊,這個日光山可是個好地方,在日本有句名言,意思就是說:要去日本旅遊的話,不去日光山那感覺可是差多了。日光山在日本日光市,距離東京不是很遠。這裏順便提一句,在日本,這個市要比縣小,日光就是東京旁邊一個小地方,別看小,這個地方可大有名氣。第一,它風光秀麗,是國際旅遊勝地;第二,德川家康的墓葬在這裏。德川家康,就是我們前麵所講的最早覬覦琉球的富庶、派薩摩入侵琉球的那個人。格蘭特就選了這個地方,反正隻要不是在東京,那個巴夏禮不知道就行。格蘭特就對日本的大臣說,咱們不在東京談,汙染嚴重,空氣不好,我對巴夏禮這個人也很不喜歡。
我看此事在日本必辦不了,既有英國公使在此牽製,必辦不成。應該在北京與恭親王等,或在天津與李中堂商議辦結。
人家就直接說出來了,不避諱。咱們出去走走吧,呼吸呼吸新鮮空氣,看看風景,放鬆放鬆身心,順便把事兒談一談。這樣一行人就到了日光山了,連去帶回大概一周左右的時間,具體人家怎麽談的我們就不知道了,那是保密的事,反正等這格蘭特旅遊完回到東京,就給李鴻章寫了封信,說日本已經決定與你們商談了,“不必再請他國出為調處”,過了幾天,又寫信說了些具體商談的細節:
從前兩國商辦此事,有一件文書,措語太重,使其不能轉彎,日人心頗不平。如此文不肯撤銷,以後恐難商議。如肯先行撤回,則日人悅服,情願特派大員與中國特派大員妥商辦法。
其中,“有一件文書”指的就是何如璋的“照會”,說:
何公使先前有一文書日本深怪,彼此不常見麵,公事亦不能商量。我盼望中國要妥細商辦此事,不妨將前次文書撤回,另派大員與日本議辦,當可設法了結。
還說:看日人議論琉球事,與在北京、天津所聞,情節微有不符。雖然不甚符合,日本確無要與中國失和之意。
美國轉變立場
也不知道是由於日光山美麗的風景,還是什麽別的原因,突然間日本表示願意商談了,並且,看格蘭特的意思說日本並沒有要與你們不和睦,之前的一些不愉快什麽的都是些誤會,你們還是要好好談的。後來,格蘭特的助手楊越翰又來了封信,他既是格蘭特的助手,又是他的好友,他的意見其實就代表了格蘭特的意見。這封信是怎麽說的呢?首先說他本人對何如璋的印象還是很好的,同在外交領域裏工作,何如璋待人接物還是很好的,又說其實格蘭特對何如璋沒有什麽大的意見,他認為何如璋還是勝任工作的。那何如璋的問題是什麽呢?就是他與巴夏禮走得太近,琉球的事都是這個巴夏禮在播弄是非,所以格蘭特不太方便與何如璋談。同時還說,其實何如璋的“照會”也“係細故”,是些細節問題,琉球這個事能不能解決以及怎麽解決,“與照會無幹,可以不必追究。”這個“照會”其實是小事,不用太認真,既然日本方麵要求你撤,你撤了也丟不了多大份。並且你這個照會用詞確實有些直率,有失禮儀,琉球的問題還沒嚴重到說那麽重的話的時候。哎,瞧這話說的,跟以前不一樣了,以前說的很明白,就是這份“照會”很合理,沒什麽牽強的地方,今天怎麽又變卦了呢?可以看出,格蘭特的立場這個時候已經開始轉向日本了,他這時就隻是勸中日友好,琉球的事你們商量著辦吧。“譬如兩人行路,各讓少許,便自過去。”而李鴻章看了他們的信之後,就認為何如璋與巴夏禮交往密切,致使格蘭特不相信何如璋,耽誤了事情的解決。但是,事實真是如此嗎?人嘴兩張皮,咱不能光聽別人說,人家當事人還沒陳述呢。何如璋解釋說,我剛到日本的時候,就看出巴夏禮這個人“諸凡狡黠”,我就有意跟他拉開距離,我當初提出讓外國參與調停,提的是美國而沒有提英國,原因就在於此。另外,這個巴夏禮不僅與我關係不好,他跟日本、跟美國關係都不好;還有德呢,他也不了解內情,他所說的都是些“局外懸揣之詞”,都是沒經過仔細調研,自己瞎琢磨的,他雖然很想幫忙,但又不知道該從何入手,可不做點事又覺著對不住我們大清國,就提了些想法和意見,可大多是不符合客觀情況的,真是越幫越忙,他回國的時候還來向我借路費,我就痛快給他了。對於日本同意跟咱商談,據我了解其實也是另有目的,主要還是想拖延,他們就想在琉球問題上拖的時間越長越好,最好是把我們拖的不生氣了,累了,困了,他們就有機可乘了。格蘭特和何如璋兩人來信是各執一詞,聽起來都非常有道理,該聽誰的呢?這時候,李鴻章就做出了決定:相信何如璋,支持何如璋!尤其是在照會事件上,完全支持何如璋,用我們今天的話講,頂!他給美方回信,立場堅決強硬,尤其是在“照會”這個問題上。
中國於球事始終有禮,亦可以對天下萬國。至於敝國何公使前給外務省照會措詞過火,此一時言語之失,誠如尊論,係屬細故,球事了結與否,及如何了結,均與照會無幹。日本似借詞不與商辦,為事後掩蓋之計。當初若怪照會失詞,不妨由其駐京公使與我總理衙門理論,何必急急廢滅球國,轉將照會之語自行坐實。貴前主與閣下洞見情偽,當已了然於胸也。
同時,李鴻章還特意寫信囑咐何如璋,說“美人亦袒日人,不可以實話相告”,這時候李鴻章覺察出美國立場已經開始轉向日本。至於其中原因,李鴻章認為,美國人是因為日本“接待禮貌過隆,遂亦徇其意而為之請”,我們中國有句俗語叫做“吃人家嘴短,拿人家手短”,李鴻章認為格蘭特是得了日本人的好處,所以慢慢開始為日本請命了。其實,他隻猜對了一部分,美國立場發生動搖,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這是後話了。格蘭特回國後,就有人問他,中國和日本的兵力誰厲害啊?格蘭特回答說,“中國迨不及日本遠甚”,不僅是武器,還有軍隊的士氣和平日的訓練。其實這一點,早在格蘭特、楊越翰一行初到日本不久就已經意識到,當時楊越翰還處於對中國的“愛敬”,誠懇地提醒中國說,日本對中國已經存了輕視心和攻擊性,處理對日交涉的關鍵不在條約而在自強。
中日議定《琉球條約擬稿》
格蘭特的立場雖然轉向日本,但他還是促進了中日之間對琉球問題的再次商談,要求中日雙方還是好好商量,以和為貴。我們中國人向來愛好和平,既然人家都說了,我們也主動點,就寫信給日本外務省,說本著中日友好的原則,我們再坐下來好好談談。當時日本也說好,那就坐下好好談吧。可是,又出問題了,我們這邊派代表去,等了半天,不見日方代表來。怎麽回事?不是要談嗎?怎麽不見人?再寫信問問吧,這一來二去又耽誤了好些天,那時候也沒有越洋電話,隻能寫信。人家那邊也回信了,說我們這邊還在商量派誰作代表呢,張三突然生病了,李四家裏老婆又剛生孩子,王五又沒有太多經驗,我們還沒商量好,你們再等等吧。就這樣拖來拖去,最後派了大藏省一個少書記官竹添進一郎出來先跟李鴻章辯論了一番,說琉球是專屬我們日本的,從來不是你們大清的藩屬國。哎吆,這真是“不鳴則已,一鳴驚人”,李鴻章當時一聽就很生氣,馬上就反駁說:
前日本與我定約時,第一條稱“所屬邦土”,實指中國所屬之朝鮮、琉球而言。當時伊達(宗城)及嗣後換約之副島(種臣)等,皆未向我聲明琉球係日本屬邦。今忽謂琉球專屬日本,不屬中國,強詞奪理,深堪詫異。今若不必爭辯琉球係屬之誰邦,但講兩國宜倍敦和好,日本之意乃欲欺辱中國,吾雖欲和好其可得耶?
什麽意思呢?就是說我們本著雙方友好的原則跟你們談,你們一上來就強詞奪理,歪曲事實,一點誠意也沒有,說琉球專屬你們,不屬中國,你們這是欺負人,這樣我們怎麽談?經李鴻章這一頓批評,這個竹添進一郎不但不臉紅,還竊喜。他喜什麽呢?他首先摸清了李鴻章對琉球歸屬問題上的立場,他一開始就說琉球是專屬日本的,結果李鴻章沒有提出琉球是專屬中國的,所以他知道了對琉球“兩屬”,李鴻章還是默認的,就像我們平時買東西討價還價似的,多少錢?100;50吧;不行,90;70;不行,80;75;成交。這也是談判,你得給自己留下討價還價的餘地。竹添進一郎挺高興,回去把這事告訴他的上級,過了一年,又來了,這回說:
中國大臣果以大局為重,須聽我商民入中國內地,懋遷有無,一如西人,則我亦可以琉球之宮古島、八重山島定為中國管轄,以劃兩國疆界也。
哎呀,中國大臣真是以大局為重,這樣吧,如果你們允許我們日本的商人在你們內地自由通商,就像西方人那樣,我們就把琉球南部的這宮古島、八重山島歸還你們管轄,以此劃定中日兩國疆界。李鴻章一聽明白了,他們這是拿著琉球做要挾,要獲得在中國的利益。我們都學過曆史,有個詞叫“一體均沾”。李鴻章這時心裏很明白,他想如果將“一體均沾”寫入“中日條約”那中國將會後患無窮,我可不能答應。他就回答這個竹添進一郎說:
第一,中國之爭琉球,原為興滅繼絕,扶持弱小起見,毫無利人土地之心,乃貴國居之不疑,並分南島與中國,中國必不敢受。
第二,至於通商征稅係兩國交涉常事,不應牽合,似有挾而求中國,轉難允行。……通商事當另議,斷不可混作一案。
意思就是,我們現在爭取琉球是為了保住琉球這個國家不使其滅亡,我們不貪圖人家的土地,你們日本現在要一分為二,南部歸我們,我們可不接受。另外,你們日本所提的自由通商的事情是另一碼事,不能拿琉球來要挾我們,一碼歸一碼,兩件事不能混了。既然雙方一時不能達成共識,就宣布休會。休會後,大家各自回去該請示請示,該商量商量。
中國這邊大家討論,宗旨是拒絕,李鴻章認為:
南部兩島交還,已割琉球之半,此事中國原非因以為利,應還球王駐守,就此定論,或不至於俄人外再樹一敵。
南洋大臣劉坤一也說:以南兩島重立琉球,俾延一線之祀,庶不負存亡繼絕初心,且可留為後圖。
當時中俄因伊犁問題關係緊張,還有在越南問題上中法關係也得謹慎處理,李鴻章等人就覺得如果拖的太久,萬一日本和俄國勾結上,那更是腹背受敵,考慮到周邊形勢,也為了保存琉球國,所以都主張在琉球問題上盡早解決,一方麵就讓何如璋在日本找尋球王的後嗣,為球王立後做準備。另一方麵還是與日本談,多爭取點有利條件。何如璋找啊找,找到了不少,球王的長子尚典17歲,次子尚寅15歲,兩人在東京;還有個老四才8歲,王叔尚健63歲,還有些其他兄弟、親族什麽的都在琉球,找到這些人何如璋很高興,但見麵一談,何如璋又不高興了,怎麽一回事呢?何如璋跟他們說我們跟日本商量了,他們把南部的兩個島歸還,我們還是讓你們來治理,這樣琉球就能繼續生存發展。但結果對方的反應大大出乎何如璋的預料,人家一聽,紛紛搖頭,何如璋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南部是琉球的窮地方,土地貧瘠,物產缺乏,與北邊相比簡直就是不毛之地,即使歸還了,將來還得被日本一步步吞並,我們現在也不敢接受。何如璋一想,哎呀,有道理,我們光想著要“興滅國,繼絕世”,把南島歸還琉球,可現在人家不敢要,這可麻煩了,進退兩難了。再商量商量吧。商量來商量去,最後考慮到周邊的國際局勢,還是主張要盡快解決琉球問題,最後大家就達成共識:
兩島地方荒瘠,要可借為存球根本。況揆諸現在事勢,中國若拒日本太甚,日本必結俄益深。此舉既以存球,並以防俄,未始非計。
這種心態其實正中日本下懷。日本政府的確想利用中俄之間引發的伊犁問題來牽製中國,“明治政府為了實現改約,企圖巧妙利用國際環境,俄清關係就是其中之一”。他們想借中國手忙腳亂之際趕緊催著中國簽約來獲得在中國的利益,這個時候也不提什麽“照會”事件了,尤其是還換了外務卿,原來寺島宗則不在任了,換了個叫井上馨的,他就明確說:
中國從前來往照會,語均不錯,既認球為兩屬,詞氣較公平。
琉球廢藩一事,出自我國厘革內政。
這就是說,從前的那份“照會”沒什麽問題,挺不錯的,我就不說它了,咱就直接談琉球分割問題吧。這樣,1880年8月中日兩國就開始了北京談判,“分割琉球列島”和“修改《中日修好條規》”成了會議的重點。幾經交涉後,同年10月日本特命全權公使戶璣和總理衙門議定了琉球分割條約,日本通過這一談判在《中日修好條規》中增加了最惠國待遇的條款。同時,明治政府割讓給了中國宮古、八重山群島,約定日本以後概不幹涉。看這個內容就知道了,日本拿著琉球做要挾,要取得在中國的最惠國待遇,他們這個如意算盤也差點達成。為什麽說差點呢?就是後來清朝沒同意。這又是怎麽一回事呢?
清政府拒簽,琉球問題擱置
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當時也確實想退一步與日本簽訂條約,但是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其中琉球人更不滿,在天津組織了一場遊行請願,鬧得挺厲害的。另外,在清廷內部也有很多官員不滿,紛紛上書言事,其中有個叫陳寶琛的,他認為:
俄事垂定,倭案不宜遽結,倭約不宜輕許,勿墮狡謀而開流弊,提出暫用羈縻推宕之法。
支持他的人不少,這時候李鴻章也猶豫了,再加上琉球發起的請願運動,李鴻章不得不重新思考,不斷寫奏書闡述利弊,分析問題:
抄示初一日以後與剛來往電信五件,並照會俄使稿謹已聆悉。戶議論球案僅能歸我南島,仍許彼加約二條。詢以球王及子嗣,堅稱不能交出,乃謂球王宗族避尚姓為向姓,向之人各處皆有雲雲,似明指在津之向德宏而言。此外,未聞有向姓,亦無如德宏名位者屬。即設法詢問,查向德宏自去秋踵門求救,泣涕出血以後,鴻章即妥為安置署西大王廟內。伊屢來乞援,愧無以應,令人勸其回球,或赴他處,亦苦守不動。聞資斧告匱,日食不繼,量加濟助,而未忍數數接見之也。其忠貞堅忍之操視申包胥殆有過焉。頃屬津海關鄭道從旁以已意谘,一切筆談問答具載十四、十五日另折。又自繪草圖一紙恭呈鑒閱。向德宏確係球王族屬至戚,前為紫巾官亦甚顯,明白事體,忠義有守,可謂賢矣,若圖另立無逾此者。然所稱八重、宮古二島,土產貧瘠無能自立,尤以割南島另立監國,斷斷不能遵行。竟又伏地大哭不起,仁賢可敬,而孤忠亦可憫。尊處如尚未與戶定議,此事似以宕緩為宜。言者雖請速結球案,究未深悉其中曲折。即使俄人開釁,似無須借助日本。而日本畏忌俄人最深,其隱衷亦難與合從中國之力實不敵俄,寧可屈誌於俄,亦何必計及日本之有無扛幫耶?若照現議,球王不複,無論另立某某,南島枯瘠不足自存,不數年必仍舊日本耳。若由中國另行設官置防,徒增後累。而以內地通商均沾之實惠,易一甌脫無用之荒島,於義奚取。既承下問,敢貢其愚,伏惟裁擇。應否令向德宏赴京備詢之處,仍俟後命。
李鴻章最終改變了主意,於1880年11月11日上奏朝廷:
聞日本公使戶璣在總理衙門催結球案,明知中俄之約未定,意在乘此機會圖占便宜。臣愚以為琉球被廢之時,中國以體統攸關,不能不亟與理論;今則俄事方殷,中國之力暫難兼顧。且日人多所要求,允之則大受其損,拒之則多樹一敵,唯有用延宕之一法最為相宜。蓋此係彼曲我直之事,彼斷不能以中國暫不詰問而轉來尋釁。俟俄事既結,再理球案,則力專而勢自強。……此事可緩則緩,冀免後悔。
意思是說,我們現在是進退兩難,跟日本簽約我們的損失很大,不簽就多加了一個敵人,俄國就夠頭疼的了。分析來分析去,我覺得還是采取拖延的辦法最合適,等到我們跟俄國的矛盾解決了,再跟日本解決琉球問題。眼下跟日本簽約這個事能拖就拖,並提出了具體的戰術:
俟三月限滿,倘俄議未成,而和局可以豫定,彼來催問換約,或與商展限、或再交延議。若俄事於三個月內即已議結,擬請旨明指其不能批準之由,宣示該使。即如微臣之執奏、言路之諫諍、與彼之不能釋放球王、有乖中國本意,皆可正言告之者。
總之,若三個月內與俄國的問題仍未解決,再與日本方麵商議;若在三個月內得到了解決,就告訴日本我們不批準琉球分割條約。這樣清政府就采取了拖延政策,前麵兩國不都商量好了嗎?就隻等中國簽字了,日本著急,多次催促趕緊簽字,可清政府這邊就是不做反應。那邊宍戶公使很生氣,氣的就回國了,走之前還對清政府提出了嚴厲批評,清政府一看他走了也嚴厲批評他。你怎麽回事,談判還沒結束你怎麽就能走呢?你這很不對。雙方就在這種批評與反批評中糾纏著,條約也沒簽成。隨著中俄簽訂了《伊犁條約》,中俄矛盾解決,關係緩和之後,清政府對日本給出了明確的態度,就是不批準條約,而琉球問題也就此擱置了下來。自此之後,整個琉球都陷入漫長無盡的黑暗當中,落入日本的武力統治之下。
日本殖民統治
1.《七子之歌》
日本明治政府此後在全琉球範圍內,收繳過去行政機關的全部公文、賬冊等文字資料,企圖用銷毀舊有政權所有痕跡的辦法來掩蓋其侵略罪行。琉球人民不滿日本的殘暴行為,武裝抗爭持續不斷,雙方就在此起彼伏的鬥爭中對峙,直到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琉球人民看到了鬥爭的希望,而隨著1895年清政府戰敗,被迫割讓台灣、澎湖給日本,中國在琉球問題上更加沒有了話語權,琉球人民也再次陷入茫茫無盡的等待之中。而日本的統治卻更加變本加厲,1898年,日本政府強迫琉球人民服兵役,並且把琉球人當作“賤民”看待,對琉球施行殘酷的殖民統治。1916年,日本殖民當局召開衝繩教師大會,強迫教師以侮辱性手段懲罰說琉球語的學生,以剿滅琉球的語言和文化。其後幾十年,不斷有因說琉球語而被逼跳崖或慘遭殺害的事件發生。日本在琉球的殖民統治不僅遭到琉球人民的反抗,還引起世界人民的不滿。1925年,中國著名文化學者聞一多創作了膾炙人口的《七子之歌》,其中就提到了琉球:
台灣
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
琉球是我的群弟,我就是台灣。
我胸中還氳氤著鄭氏的英魂,
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
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
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琉球人民的反抗、世界人民的同情並沒有使琉球走上安定幸福之路,相反,又一場大的災難降臨到了琉球的土地上。
2.姬百合死亡事件
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美軍進攻衝繩島,發起了衝繩島戰役,美日軍隊在琉球展開了慘烈的戰鬥,日本法西斯拚死抵抗,並要求當地老百姓也加入戰鬥,甚至要求他們在麵臨被俘的危險時自殺。而一支叫做“姬百合”的隨軍救護隊也隨之誕生,它是由衝繩縣立第一女子高等學校的師生組成的戰場救護隊,負責在炮火密集的戰場上搶救傷員。在美軍攻占衝繩島後,她們退到黑暗的洞窟裏,拒絕出來投降,最後全部拉響了隨身攜帶的手榴彈自殺,而她們大都是16歲左右正處在“花季”年齡的少女。據史料記載,像姬百合這樣慘死的少女成千上萬,那些花季少女們一個個拉響了手中的手榴彈。她們的親人大都慘死在戰場,她們也被逼絕望地選擇了死亡。更為殘酷的是,當日本即將戰敗,不得不接受《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歸還一切占領土地時,日本又在人類曆史上製造了一起大災難。1945年4月,日本政府以“擔心琉奴帶領支那(中國)人清算日本”為由,下達所謂“玉碎令”,要當地駐軍殺光琉球人。據不完全統計,在美軍攻入琉球前,日軍共屠殺琉球民眾26餘萬人,屠殺規模與南京大屠殺相當。
在琉球人的記憶中,戰爭造成的傷害更加恐怖和慘痛,在今天的衝繩縣有一座姬百合紀念塔,就是為紀念那支“姬百合”救護隊的210名師生以及所有像她們一樣死去的人而建的。姬百合的死是戰爭殘酷性最典型的代表——那些美麗可愛的少女不是死在美軍的炮火下,而是死於日本軍隊的欺騙和恐嚇。
日本在琉球實施這種殘酷的殖民統治,妄圖用暴力和血腥來達到控製目的,正是其理屈詞窮的表現。1880年,清政府拒絕了日本的分島條約,使日本始終未合法地將琉球攫為己有,這也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總統羅斯福建議將琉球歸還中國提供了法理依據。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日本戰敗,中、美、英、蘇四國在埃及開羅召開會議,商談戰後對日本的處置,而琉球也迎來了自己命運的又一次轉機。這次琉球會迎來新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