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她是中日之間一個小小的島國,卻匯集萬千矚目。


    她的這個位置那真是“萬國津梁”,也是世界的橋梁。


    她與釣魚島有著明確的分界,卻被刻意混為一談。


    沈複的記載,比日本人古賀辰四郎對釣魚島的記載還早76年。


    她與中國海天相隔,卻有著相同的文化追求與民間習俗。


    琉球人結婚也跟中國人一樣,鼓樂小轎。


    在今天日本衝繩縣博物館陳列著一口銅鍾,這口古鍾的名字叫“萬國津梁鍾”,上麵鑄有如下的幾行漢字:“琉球國者,南海勝地也。鍾三韓之秀,以大明為輔車,以日域為唇齒,在此二中間湧出之蓬萊島也。以舟楫為萬國之津梁,異產至寶充滿十方刹……”“琉球”,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名字,但她可不是我們小的時候玩的琉璃球,而是一個神秘的王國。這口“萬國津梁鍾”原本屬於這個神秘的王國,但時至今日,為什麽會掛在日本衝繩縣的博物館裏呢?這口古鍾背後擁有著哪些神秘的故事呢?


    萬國津梁


    “政通人和”是每一個國家追求的目標,但有時候擁有一個絕佳的地理位置,卻是人和的先決條件。在風飄雲蕩的大海上,琉球正是因為具備了永久的地緣優勢,才能一直保持著與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各國的貿易往來,從而確立了自己的文化地位。


    還是讓我們先來解讀一下“萬國津梁鍾”這個詞的意思。“萬國津梁”的意思是一萬個國家的橋梁,也就是世界的橋梁,這座橋梁指的就是這口古鍾的主人——琉球王國。過去的琉球王國散布在中國台灣東北和日本九州島西南之間的琉球群島上,琉球群島地處東亞的海上交通要道,北連日本列島,隔海相望於中國,距中國香港1340公裏,距中國大陸710公裏,距中國台北660公裏,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非常重要的戰略價值。說到這兒,我們就知道,人家這個位置那真是“萬國津梁”,也就是世界的橋梁。


    琉球群島由北、中、南三大島嶼群共一百多個島嶼組成。北部島群包括吐噶喇群島、奄美群島,又稱薩南諸島;中部是大琉球群島(即衝繩群島);南部是宮古群島和先島諸島,麵積共4600多平方公裏。在先島群島之北的海中,還有由釣魚島、北小島、南小島、黃尾嶼、赤尾嶼等構成的釣魚島列嶼(日本稱“尖閣群島”)。


    而琉球國包括琉球群島中的先島諸島、衝繩諸島和奄美諸島,總麵積為3500平方公裏,它的西側是中國東海,東側是太平洋。最大的島嶼是衝繩諸島中的衝繩島(即大琉球島),麵積1210平方公裏;其次是奄美大島,麵積730平方公裏。琉球群島最南端的與那國島,距中國台灣僅110公裏,距釣魚島僅170公裏。衝繩距東京970英裏,距中國台北410英裏,距中國內地沿岸440英裏,距中國香港830英裏,距馬尼拉900英裏,地理位置得天獨厚,戰略價值十分重要。


    最早的海上馬車夫


    著名航海家鄭和有句名言:“國家欲富強,不可置海洋於不顧,財富取之於海,危險亦來自海上。”17世紀荷蘭海外貿易的繁榮,就是付出了巨大代價換來的。不可否認,在波濤洶湧的大海上航行往往需要更多的時間和麵對比陸地更多的艱難險阻,但是琉球的海外貿易卻大都一帆風順,滿載而歸。這是什麽原因呢?


    由於國土疆域狹小,琉球無法建立以農業為基礎的經濟,因此它憑借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通過發展海外貿易來獲得財富。琉球的船隻往來那霸與福州之間,還北上日本、朝鮮,南下安南、呂宋、暹羅、亞齊、爪哇、馬六甲等,遍布整個南洋群島。琉球從這樣的“轉口貿易”中富裕起來。根據日本學者赤嶺誠紀1988年發表在《衝繩時報》的一篇文章《大航海時代的琉球》粗略統計,僅明代永樂到嘉靖幾十年間,琉球就派往暹羅(今泰國)、滿剌加(今馬來西亞一帶)、蘇門答臘、爪哇等國貿易船101艘,人員數量達到了11233人。正因如此,德國學者李斯博士才說:“葡萄牙人未到馬六甲海峽以前,琉球人獨占中國、日本、南洋間之貿易,那霸即為東亞貿易之一大市場。”人家琉球的海外貿易市場比荷蘭早多了,這才是最早的“海上馬車夫”。


    說到“海上馬車夫”,我要說一句實話,中國對於他們成為世界上最早的“海上馬車夫”可是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您要不信,我給您舉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話說1404年,也就是大明永樂二年,有一艘外國船隻因為遇到台風順流漂到了福州,當時福州的地方官經過詢問才知道這艘商船來自暹羅,也就是泰國。從泰國來的這艘船要去哪兒呢?它去琉球貿易。福建布政司就把這個情尚泰久王況匯報給了永樂皇帝,永樂皇帝朱棣就給福建布政司派了個使者——禮部尚書李至剛,派他來到福州傳達自己的聖旨。這聖旨說“暹羅國與琉球修好,是番邦美事”,不幸遇到風浪刮到咱這兒來了,那咱們就應當給予幫助。怎麽幫助呢?這是人家永樂皇帝的原文啊:“舟壞者為之修理,人乏食者,給之粟,候便風,其人欲歸或往琉球,導之去。”船壞了,咱給人修(不要錢);人家餓了,咱給人好吃的、好喝的帶著;等到風平浪靜了,他要想回家,或者繼續往琉球,咱來一條船引導他走入正途。要沒有這樣的皇帝支撐,要沒有這樣的國家為南來北往的人保駕護航,這琉球的貿易它能堅持多久?


    俗話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琉球當上這“海上馬車夫”,我們中國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這麽一件小事就可以充分說明這點。


    琉球就是以這種特殊的位置,成為中、日、朝三國及南洋各國之間貿易的重要樞紐,富庶程度聞名海內外,於是,富裕起來的琉球在1458年尚泰久王統治期間,鑄造了一口銅鍾,命名為“萬國津梁”。提起這個尚泰久,這個“尚”姓與中國有著直接的關係,這個我們後麵再講。


    琉球海外貿易的大宗貨物是向中國出售日本的白銀、漆器、刀劍、屏風和扇子,將中國出產的藥材、瓷器、絲綢、銅錢轉售到日本和朝鮮,並將東南亞、印度和阿拉伯半島出產的犀角、蘇木、香料、錫、糖、象牙、乳香、龍涎香銷售到中國、日本、朝鮮三國。


    福州是琉球主要的在華貿易港口,琉球商人在福州交易的貨物種類繁多,有各種手工業品、醫藥、香料、礦產、海產、紡織品及其他珍奇貨物。福州還有人“代售球商之貨”。琉球商人從福建帶走的貨物主要是陶瓷、漆器和絲綢三大類。


    琉球國對中國的朝貢貿易在康熙初年已經十分發達。帶到中國的貨物有金銀罐、金銀粉匣、金缸酒海、泥金彩畫圍屏、泥金扇、泥銀扇、畫扇、蕉布、苧布、紅花、胡椒、蘇木、腰刀、火刀、槍、盔甲、馬、鞍、絲、綿、羅盤,額外增加的朝貢之物無定額。康熙十九年,琉球再次進貢,皇帝令免部分奢侈品。在以後的朝貢中,隻有通過琉球向南洋的轉口貿易有發展,從南洋進口藥物、香料和珍珠、玳瑁、珊瑚等奢侈品。在琉球王國都城首裏城(朝鮮稱為“海浦”)出現了專門航行到朝鮮的琉球貿易船隻。琉球與朝鮮的政治和經濟關係都有發展,但經濟的作用大於政治作用,因為它們同屬於明朝的藩屬。


    琉球與東南亞的經濟關係是互補的。16世紀,荷蘭、西班牙、葡萄牙等國的勢力已經進入東南亞,它們的產品通過琉球這一中轉站賣到朝鮮、日本,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琉球國名稱的由來


    從古至今,名字對每個地方、每個國家都尤為重要。它不僅是一種身份的象征,更是一種意義的表達。挪威意為“通住北方之路”;葡萄牙指的是“溫暖的港口”。那麽“琉球”這個名字又有什麽樣的含義呢?


    話說到這裏,我們隻要有個名字、有個詞匯,就得解釋。這“琉球”兩字兒是神仙給取的嗎?當然不是。取這兩個字,命名這片海上仙山島嶼的,雖說不是神仙,但也是一個非常想成為神仙的人。他會是誰呢?當然是中國的隋煬帝了。


    早在成書於唐朝初年,也就是公元7世紀初的《隋書》中,便有專門的一段,叫“流求傳”。比較信而有證的第一次琉球群島的探索之旅發生在隋煬帝大業年間,即公元607年。隋煬帝不畏波濤險遠,令羽騎尉朱寬到海外尋訪異俗,行至今日北起奄美大島,南至與那國島,與那國島在今天的釣魚島西南170公裏。行至這一片海上,一片珍珠般的島嶼浮現在海中,“若虯龍浮在水麵”,蜿蜒如長蛇,形狀如虯龍一般,所以他就給這一片島嶼起了個名字,稱為“流虯”。這個“虯”字左邊是蟲字邊,右邊擱一個豎彎鉤。“虯”的意思是龍,在唐朝編纂《隋書》時,為避帝王諱,帝王是龍啊,為避帝王龍之諱啊,將該地更名為流求,這個“求”就是“求人”的“求”了。這樣,當然也有人寫成“留仇”、“瑠求”、“流鬼”之類的,到了明太祖朱元璋時期,最終給這塊地起了一個非常美好的名字。這就是我們今日使用的“琉球”這兩個字的起源。


    在成書於1650年、由向象賢編撰的記載琉球國史的《中山世鑒》中,有如下的一段敘述,道出了琉球一名的來曆:“當初,未(有)琉球之名。數萬歲之後,隋煬帝令羽騎尉朱寬,訪求異俗,始至此國。地界濤間,遠而望之,蟠旋蜿蜒,若虯浮水中,故因以名流虯也”。


    在記載琉球國史的另一部著作《中山世譜》(1725年成書)中也有類似的文字:“隋大業三年(607年)丁卯,煬帝令朱寬、何蠻抵本國,遙觀地界於波濤間,蟠旋蜿延,其形若虯浮水中,名日流虯,嗣後改名流求。”


    從上述記載可以知道,要遲到公元6—7世紀中國的隋朝時,才出現了“流虯”的稱謂,而這一名稱,也是由中國人命名的。漢字中的“虯”,是龍的一種,以“流虯”稱琉球群島,顯然是從地理形勢上加以冠名的。不過,在成書於公元7世紀前期的《隋書》中,“流虯”又被寫作“流求”。在中國古代,龍是帝王的象征,與龍相關的字不能亂用,故以同音之字“求”替代了“虯”。其後,在我國史書中,都承襲了這一稱謂,雖然在用字上有所出入,或作“流求”(《宋史·外國傳·流求國》),或作“餾求”(《元史·外夷傳·餾求》)。至明代洪武五年(1372年),“琉球”一名的用字才被正式確定下來,並一直沿用至今。海外則依其“同中國的舊有關係”,“一般稱為liuchiu、luchu、loochoo、lewchew或liukiu”,實際表明了中琉傳統曆史關係的源遠流長。


    琉球的另一個近鄰日本將琉球叫什麽呢?日本稱之為“riukiu”或“ryukyu”。不過,日本對琉球的通用稱謂是“ryukyu”。“ryukyu”衍生自中國的“liuchiu”,原因是日語發音中沒有“l”,意思是“天邊漂浮的寶石”。根據中國學者何慈毅的觀點,公元835年,日本僧人空海的弟子真濟在其所編的《性靈集》中始稱“留求”,讀作“ryukyu”。自14世紀日本加入明朝的冊封體製後,“琉球”這一稱呼便在日本固定下來。而關於“衝繩”的稱呼,現存最早記錄的日本史料是《唐大和上東征傳》:753年,鑒真東渡到“阿兒奈波”島,日語讀作“okinawa”,即現在的衝繩。


    說起琉球,還有一個問題。中國台灣島過去也被稱為琉球,那就有問題了。台灣島這個琉球和琉球群島這個琉球怎麽區分呢?我告訴大家,流求也好,琉球也罷,都是我們中國人對那塊地方所有島嶼的統稱。怎麽區分呢?大琉球便是台灣,小琉球便是琉球群島,這就是一個區分。


    美妙的開國傳說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曆史記載,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印記,《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在一部部曆史典籍中傳承發揚。那麽,深受中華文化熏陶的琉球古國又有哪些珍貴的史書?記錄著哪些琉球民族的曆史呢?


    這個擁有“萬國津梁”鍾的琉球王國是什麽時候建立的呢?那就早了去了,不過說到這裏,我們總得以史為鑒,我也不能編故事,我向您推薦三本有關琉球王國的曆史書,琉球王國也有如中國的《史記》《漢書》《後漢書》《三國誌》這類的曆史書,第一本叫《中山世鑒》、第二本叫《中山世譜》、第三本叫《球陽》,這三本書都記載了琉球開國的如下神話傳說:


    往昔,天城之中,有名阿摩美久之神。天帝召而諭之:此天城之下,有神可往而居住之靈地,唯是尚未成島,爾可降之作島……未幾,阿摩美久上天奏請作島。天帝賜給土石草木,阿摩美久以之作成數島……然數萬年後,仍無人類,神威亦無從可顯。於是,阿摩美久複又上天乞給人種……遂給天帝禦子男女二人。此二人雖無陰陽和合,但因並列而居,以往來之風為緣,遂生三男二女。長男,國主之始也。是為天孫氏。二男,諸侯之始。三男,百姓之始。一女,君君(巫女之首)之始。二女,祝祝(眾巫女)之始也。此後,始有夫婦婚合之儀。長男天孫氏建立了“天孫王朝”。根據《中山世鑒》的記載,天孫王朝之後為舜天王朝,延續了三代、七十年。《中山世鑒》稱舜天王為“大日本人王五十六代、清和天皇之孫……(源)為朝公”之子“源尊敦”。《中山世鑒》稱舜天王朝的三位國王為舜天、舜馬順熙和義本王。義本王“自稱不德”,讓位給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國的始祖。


    琉球國的開國史,在《中山世譜》及其後於1745年成書的由鄭秉哲等編撰的《球陽》中又有了進一步的變動,與《中山世鑒》相比,上述記載中的神話成分有所減弱,隱含了外界有人漂流至琉球本島的可能。


    蓋我國開辟之初,海浪泛濫,不足居處。時有一男一女,生於大荒際,男名誌仁禮久,女名阿摩彌姑,運土石,植草木,用防海浪。而嶽森始矣。嶽森既成,人物繁夥。然當時之俗,穴居野處,與物為友,無有價傷之心。曆年既久,人民機智,物始為敵。於是,複有一人,首出分群類,定民居者,叫稱天帝子。天帝子生三男二女,長男為天孫氏,國君始也。二男為按司始(諸侯),三男為百姓始。長女為君君之始,次女為祝祝之始,而倫道始矣。


    同中國一樣,一說起中華5000年文明,應從哪兒說起呢?那得從黃帝堯舜禹開始說起。每一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英雄傳說。話說在很早以前,有一個名叫天城的地方,在這個天城,有一個叫阿摩美久的神,她不是世界上最高的神,世界上最偉大最高的神叫天帝。天帝有一天告訴阿摩美久,說在天城之下,有一片神奇的地方,你可以去居住。然後這個阿摩美久就帶著山石草木來到下麵的這個海洋中,開始造島,逐漸的就造成了我們前述所說的這一百多個島嶼。但是建造好了之後呢,這些個島嶼上經過了數萬年,仍然沒有人住。你沒有人居住,那天神的神威就沒法顯現。你今兒變一蒼蠅,明兒變一蚊子,後兒變一蟑螂,人也看不見呢?所以你變了半天,你孫悟空72變管什麽用,你顯擺給誰看呢?這個時候阿摩美久就覺得孤單,又來到天庭,跟天神說,天神哪,你借給我一些人類的種子吧。於是,天神就派了男女二人,跟著阿摩美久來到阿摩美久所居住的這個人間的地盤,這一男一女不是我們通常的人因愛而婚而生的兩個孩子,而是天神自己捏的。拿什麽捏的呢?這故事裏頭沒說,但是這兩個人來到這片地域以後,他們就因愛而婚而生了,生了一大堆孩子,三個兒子,兩個姑娘,這大兒子便是這片島嶼上最早的天孫王朝的國王,他的兒子,也就是大兒子以後的嫡長子就世世代代做國王了,他的二兒子便是這個天孫王朝屬下最早的諸侯,三兒子便是這天孫王朝屬下最早的百姓,大女兒便是最早被稱為君君的巫女,巫女也叫女巫的首領,二女兒便是被稱為祝祝的眾巫女,也就是眾女巫,此後我們知道這片島嶼才真正開始了像人間那樣夫婦婚合的過程。


    這些當然是傳說了。這裏最早的人類當然不是神生的,那麽又來自哪裏呢?


    神秘族群——閩人三十六姓


    關於琉球種族與文化的起源有很多說法,比較常見的說法認為,與日本繩紋時代屬於相同文化的人種在公元前10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之間,從中國中南部沿海地區來到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日本西南部地區,並從西向東擴散。也有說法認為,古琉球文化屬於百越文化的一部分。另一種常見的說法是,上古時代的琉球居民來自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西亞島鏈,屬於馬來人。我們暫且不說琉球最早的居民來自哪裏,但有一個神秘的族群卻是的的確確存在的。


    在古琉球王國斑駁陸離的曆史底片上,曾經活躍過一個神秘的族群——“閩人三十六姓”。有關這一特殊群體的傳說,在各種撰述中時有涉及卻又語焉不詳,充滿神秘氣息。而在波瀾萬丈的東亞海洋史上,這支神秘的族群時隱時現,隨曆史的疾風怒濤聚合零落,曆程十分悲壯。“閩人三十六姓”受到琉球王國非常的重視優待。他們來到琉球國後,得到上至王府和下到民間的極大尊重,成為琉球王國裏一支享有特殊待遇的族群,大都被委以重任,參與國家重要政治經濟文化活動,並世代享有高官厚祿,甚至官拜相國,成為琉球國中影響至大的名門望族。他們集中居住的地方叫“唐營”——唐人聚居區。後來叫“久米”。久米村有兩個大廟,一個大廟是孔子廟,一個大廟是天後、關帝廟。孔子廟很大,叫“堂三楹”,中間奉孔子,兩邊奉他的兩個屬下,分別拿著《易》《書》《詩》《春秋》。天後、關帝廟也是三楹格局,中間天後,西麵關羽,天後就是天妃。


    據史家考據,“久米”的意思就是“永久享有俸祿”。至今仍是一個古意盎然的散發著高貴氣息的地名。“閩人三十六姓”世代聚居的久米村,座落在王都首裏城,是琉球國王直轄地,與琉球國王府王族及高官重臣七大姓比鄰而居,是琉球王國的四大城邑之一,也是桂冠雲集的高尚社區。這些閩人後代的琉球士大夫家庭生活似乎都很優渥豐裕,家家有精心打造的花園庭院,裏麵種植奇花異卉,還有“假山池苑,率有丘壑,供人遊覽”。


    依照琉球官製,居住在王都首裏的尚、向等王族七大姓,世代為王室婚姻,法司、紫金大夫這種等級的官員,均不出七姓。而琉球人至今老少皆知的蔡溫,早年因為學業優異,被琉球王破格擢拔為法司,成為琉球國曆史上的一代名相。蔡溫於清康熙四十六年以進貢船存留官的身份,在福州留學三年,拜長樂人劉希開為師,專攻天文、氣象和地理。因他勤奮好學,劉甚為感動。蔡回去後任國師,於清雍正六年(1728)又當上了琉球國從一品的“法司官”。為了治理山水農田,他不辭辛勞到各地考察後提出了“依法決川,兼修民田”的計劃;並大力宣傳他製定的《山林法》和《農田經界法》,對琉球生態環境的保護和農業生產的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閩人三十六姓”被稱為琉球國中最負文物聲名的族群。


    而具體到36個姓究竟是實數還是虛數,而又具體由哪36姓氏構成也是眾說紛紜,沒有統一的結論。


    福州琉球館展示的“閩人三十六”姓氏寫著: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範、楊、郭、翁、於、韓、賈、俞、陶、伍、江。但據福建師範大學曆史係研究明清福建海外貿易的謝必震教授考證:上述36個姓氏中屬於“閩人三十六姓”行列的隻有蔡、鄭、金、林、陳、毛、王、梁、阮、孫、曾、魏、程、紅、周、李、高、吳、沈、田、馬、錢、宗、葉、範、潘等26姓,其餘姓氏尚待確認。


    《水滸傳》中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說,《西遊記》裏的豬八戒也有三十六變,這裏又冒出個“閩人三十六姓”,又是怎麽個事情呢?他們可不是豬八戒變的,也不是上天派到人間的,而是上天的兒子派到琉球的,也就是天子派過去的。哪個天子呢?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這三十六姓可不得了,不是一般人,朱元璋說“賜閩人三十六姓善操舟者,令往來朝貢”,這些人可都是皇帝精挑細選出來的。他們是精通造船、天文、氣象和孔孟學說的專業人才和精英集團,不是一般人能入選的,那個時候比現在的什麽海選要嚴格多了,科學家選秀,您看中國哪個電視台開過啊。連咱們山東衛視都沒敢開,別的人就更開不了了。就有這麽個故事,說有個人為了入選也是花錢托關係,他托的誰呢?托的偉大的航海家鄭和。鄭和不僅給琉球推薦人,還給他們送物,在我國台灣、琉球那邊有很多特產的水果,很貴。還有一種特產叫“三寶薑”,其實就是生薑。台灣、琉球一帶本來沒有薑。公元1424年,“三寶太監”鄭和率領龐大船隊第六次訪問南洋各國,船隊受到了台灣原住民(即高山族同胞)的歡迎,高山族同胞在生活、航路識別等方麵給予鄭和船隊大力幫助。他發現不少高山族同胞都生活在山高水冷的地方,容易生病,就下令把隨船攜帶的生薑送給他們,並告訴當地人,生薑可以驅寒去濕,避腥不葷。鄭和及其船員還教會他們用生薑治病、防病和調味,並親手把一些生薑種植在當地的土地上。從此,生薑開始在台灣島紮根落戶。為了紀念鄭和,他們把生薑叫做“三寶薑”。為什麽呢?因為鄭和又稱“三寶太監”嘛。


    “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生息是中華民族與琉球民族逐漸融合的過程。“閩人三十六姓”中人在完成航海朝貢使命的過程中,有的在航海途中溺水,有的因為環境艱苦及自身疾病等情況,“或老而返國,或留而無嗣”。即使如此,在這個時期,“閩人三十六姓”尚可從來琉球貿易或因台風等海難漂到琉球的福建商民中吸收補充。“閩人三十六姓”在琉球的繁衍雖然出現了血緣關係“擬製”(擬製血緣關係是指,本來沒有血緣關係或沒有直接的血緣關係,但法律上確定其地位與血親相同的親屬)的現象,但是這些現象的產生,是以居住國的血統認同中華血統,以通華語、認同中華文化為條件的,所以“閩人三十六姓”後裔能夠長期保持華裔的文化特征和社會心理。


    那麽,這塊土地上最早的國家是什麽時候出現的呢?這話還得從公元12世紀說起,也就是兩宋交替之際。那個年代,琉球島上有三個國家:北山、中山和南山。這是三個獨立的王國,分別被稱為山北國、中山國、山南國。這些國家存在了200多年之後,轉眼到了1406年,也就是我們明朝永曆年間。有一個叫尚巴誌的人起兵,一舉擊敗了中山國王武寧,奪取了中山王位,但他自己沒坐。為什麽呢?他有老爹,讓他爹當了名義上的中山王,他自己執掌國政。十年以後,1416年他發兵滅掉了山北國;1422年,他爹終於死了,他自己成為了國王;1429年,他又滅了山南國。這樣就統一了琉球群島,開始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


    琉球王朝興衰


    上述傳說中的長男天孫氏建立的“天孫王朝”,曆25代。天孫王朝之後,是為舜天王朝。這一王朝延續了3代73年。舜天王朝的開國之君姓源,號尊敦,1187年至1238年在位。傳了兩世之後,1249年,義本王繼位。11年後,義本王自稱“為天所棄,民半失”,因“饑疫並行”,讓位給天孫氏後裔英祖王,即琉球中山國的始祖。


    英祖王1260年即位。英祖王之後,曆大成王、英慈王,至玉成王時,“世衰政廢,為戰國數十年。先王遺風變易盡,國分為三:中山王、山南王、山北王也”。史稱“三山時代”。玉成王政令所及的區域僅是中山王國。據《中山世鑒》、《中山世譜》、《球陽》等書記載,中山王國以首裏按司為中心,山南王國以大裏按司為中心,山北王國以今歸仁按司為中心。三國之中,以中山國最為強大,山北國實力最弱。其時山南、中山、山北三國分別位於琉球大島(衝繩島)的南部、中部和北部,勢力並未發展到北方的奄美群島和南方的先島群島。由於“三山爭衡攻戰不息,海島亦絕貢不朝,而中山愈衰焉”。


    在“三山”混戰中,最終取得勝利的浦添按司察度,於1350年西威王死後被尊為中山國王。1405年,中山國政權轉落到原屬山南王國轄下的佐敷按司思紹與其子尚巴誌之手。1406年,尚巴誌擊敗中山國王武寧,奪取中山王位,奉其父為名義上的中山王,他自己執掌國政。1416年滅山北。1422年其父死,正式繼位為王。1429年滅山南,統一了琉球,開創了第一尚氏王朝。至此,琉球成為一個統一的王國。


    這個統一琉球的巴誌與中國有些淵源。1430年,明宣宗賜他“尚”姓,改叫尚巴誌。這在琉球三大國史之首的《中山世鑒》中有記載:尚巴誌統一三山後,“遣使請冊封於大明。宣宗皇帝悅其至誠,宣德三年(1428年)遣內監柴山、副使阮鼎,賁詔至琉球,封為琉球國中山王,賜王尚姓。”這就是琉球“尚氏”王統的由來。“尚”字,在中國古代用語中,具有管理帝王事務的含義。中國民間姓氏,至少多達百餘家。明代皇帝專門諭賜巴誌“尚”姓,而不賜其他姓氏,顯然內含深意。


    尚氏王朝按時間先後可分為第一尚氏王朝(1405—1469年)和第二尚氏王朝(1469—1879年)。在第一尚氏王朝的尚巴誌統治時期(1422—1439年),已經初步奠定了琉球王國的統治基礎。依據日本學者的研究,現在衝繩那霸市內首裏的“王城”,便是在尚巴誌即位前後修建的。首裏城的建築,並不是“坐北朝南”,而是坐東朝西,麵向位於琉球西方的中國。首裏城的西向,當是古琉球國向化或臣屬的又一象征。第七代國王尚德執政時,又征服了奇界島的按司勢力。1469年,琉球國發生內亂,尚德王被殺,“第一尚氏王朝”滅亡。1470年,本名金圓(後改名尚圓)的禦鎖側官(主管財物)被群臣推舉為君,建立了琉球國史上的第二尚氏王朝。


    1472年明朝使臣冊封金圓(已改名為尚圓)為王,史稱“第二尚氏王朝”。第二尚氏王朝的第二代國王尚真王統治時期(1478—1525年)為琉球的黃金時期,先後征服了八重山、與那國等島。至1522年(明朝嘉靖元年)尚真王平定與那國島“鬼虎之亂”後,琉球王國終於將勢力擴張到整個琉球列島,確定了北起喜界島、奄美大島,南至宮古、八重山群島的疆界,即琉球史書中所稱“三省並三十六島”。尚真王確立了琉球的官員品秩、朝儀製度、神官製度、賦稅製度、行政劃分,擴建了首裏城,廢除了殉葬習俗,召各按司赴首裏居住,禁止私人擁有兵器,確立了琉球王國的政治經濟體製,此後琉球進入穩定發展的時期。


    日本對琉球覬覦已久。公元698年,日本文武天皇派了一支探險隊到達琉球,並聲稱其為日本範圍的一部分;12世紀,日本九州的統治者被天皇冠以“南部島嶼領主”的稱號;明朝中後期,日本豐臣秀吉北侵朝鮮時,曾派諸侯島津氏發兵三千征伐琉球,在俘虜了國王尚寧後,又令其向日本南部九州的薩摩藩輸送錢財糧食,以供軍餉之需。1441年,日本薩摩藩又取得了對琉球北部島嶼的控製權。1609年,薩摩藩主島津家久率兵侵略琉球,強迫琉球進貢,並強占北部奄美五島為薩摩藩的直轄地。明治維新之後,明治政府將對外擴張定為國策,急於把琉球納入版圖之中。1871年7月,明治政府“廢藩置縣”,將薩摩藩改稱鹿兒島縣,並單方麵將琉球劃歸鹿兒島縣管轄。第二年,日本又強置琉球為琉球藩,從而完全控製了琉球。1879年4月,為了徹底將琉球納入日本統治之下,日本悍然廢除琉球藩,將奄美群島及以北的島嶼全部劃由鹿兒島縣管轄。同時,日本將奄美群島以南至我國台灣以北諸島劃為第47個縣,即衝繩縣。衝繩縣的範圍包括以衝繩本島為中心的衝繩群島,以宮古島為中心的宮古群島,以石垣島、西表島為中心的八重山群島和衝繩本島以東400公裏處的大東群島。從此,琉球被鹿兒島縣與衝繩縣一分為二,“衝繩”一詞也就取代了原來的“琉球”稱呼,曾經叱吒海上的“萬國津梁”也就消失了,這也就是我們開始講的那口“萬國津梁鍾”現在在衝繩縣博物館裏的原因了。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琉球之謎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紀連海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紀連海並收藏琉球之謎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