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是一種方法論
雷軍:創業沒有時間表 作者:胡以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作為2013年年度經濟人物,雷軍在頒獎典禮上對製造業與互聯網的關係,給出了他的判斷。當時,雷軍、格力集團董事長董明珠、阿裏巴巴集團創始人馬雲,對此問題給出了三種不同的論斷:董明珠認為互聯網是渠道,服務於傳統製造業;馬雲認為互聯網是工具,一種與傳統思維兼容的工具;雷軍認為互聯網是一種新思維,需要拋棄傳統製造業思維。
三種思維,三條路徑,誰勝誰負?馬雲當晚說得好:二十年後再看。
“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是渠道,在網上買東西就可以;另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是工具,與傳統製造業思維兼容。我覺得互聯網是一種思維,以互聯網的思維看世界,重新定義製造業,發現一套組合式的互聯網創新模式。”雷軍如是說。
其實,關於互聯網思維,雷軍賣掉卓越網後就開始思考,足足想了半年多,他才覺得自己對互聯網有了一點點感覺。這個門道是什麽呢?雷軍認為:互聯網是一種觀念!互聯網其實不是技術,互聯網是一種方法論,用這種方法論就能把握住互聯網的精髓了。
雷軍的小米,就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的產物。雷軍的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包括: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分工、粉絲經濟(以產品為基礎經營用戶)、全流程跟蹤的體驗經濟、並行開發的產品開發模式等邏輯。小米正是基於這一整套邏輯與用戶以及整個生態鏈實現價值交付。
但這隻是雷軍解讀小米的邏輯,卻與外界解讀小米的邏輯不符:外界通常的解讀是互聯網營銷。雷軍說,誤讀往往成為外界批評小米的根源。
其實,從硬件開始,小米已經注入了互聯網思維。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手機行業的專家之一,小米負責手機硬件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於1995年便加入摩托羅拉,擔任美國摩托羅拉手機總部核心設計組專家。
當時,雷軍和周光平最契合的觀點之一,就是互聯網化的產品開發模式:“好的產品應該是由用戶定義的,而非由工程師拍腦袋定義的。”
周光平說,這些年來,通過對若幹手機公司盛衰變遷的觀察,讓他堅信這個結論。“我們做手機不是說想把什麽帶給用戶,而是用戶需要什麽,我們把它做出來。”
畢竟,沒有人可以複製喬布斯般特立獨行模式的成功。小米便選擇走更徹底的互聯網模式:充分聽取用戶聲音,快速試錯,快速迭代。
對於互聯網速度而言,這還遠遠不夠。小米手機的操作係統miui是首個實現每周升級的手機操作係統。它一改傳統手機係統“閉門造車”的模式,完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miui團隊的一大工作就是泡論壇,廣泛收集論壇上粉絲的反饋,根據這些反饋來解決bug,推動升級。同樣,米聊團隊也會充分收集來自微博、論壇等各個平台的用戶反饋,快速迭代。
除了聆聽論壇上40萬粉絲以及來自11個國家粉絲站的聲音之外,miui還擁有更深度參與的“榮譽開發組”。這個小組由120多名自願申請的發燒友組成,在miui每周升級的節奏中,周五發布新版本,周六到周一miui團隊收集反饋,修正bug,周三又將更新的版本交給榮譽開發組的成員測試,不斷修改,周五下午五點再向外界發布。在這個過程中,要不要做某個功能,這個功能開發出來後實際效果如何,該如何改進,都由這數十萬用戶驅動。
因為應用了互聯網思維,小米手機成為一個“活的係統”,通過操作係統定期升級,讓用戶買到的手機有問題及時解決,越來越好用。
在創立小米的時候,雷軍和團隊就達成了一個共識:小米要同時涉足硬件、操作係統、互聯網應用三個層麵,隻有三者結合在一起,小米才能將整體體驗做到最優化。
小米手機正式發售前的最後一次小範圍“公測”,也是由miui論壇的發燒友完成。先期發售的600台工程紀念版手機,隻針對滿足一定條件的miui論壇發燒友,小米鼓勵這些願意嚐鮮的發燒友在使用過程中及時反饋問題,根據這些問題的重要程度給予獎勵。如若遇到嚴重問題,購買者可換正式發售後的新機器。
根據這些反饋,小米會不斷在操作係統的升級和手機迭代中將性能和功能不斷調試。
在小米手機發售前,市場對於它的質疑之一是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下是否會保持開放,比如能否兼容競爭對手的應用?這一質疑並不難理解,不乏有公司把手機終端當成了一個自身利益的載體,建立圍牆。
互聯網的精神是平等和開放。在互聯網時代,產品遷移成本越來越低,想建立一個圍牆把用戶圈在其中的做法隻會失去用戶。
開放是小米的信條。在小米手機操作係統miui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模塊都向用戶開放。用戶可以提交bug,跟蹤bug處理的進度,他們也為miui開發了千變萬化的主題和鎖屏樣式。正如雷軍所說:“我們營造了一個粉絲的社區,鏈接了全球發燒友,讓他們一起來幫我們完成。我們是一個開放式的操作係統。”另外,miui也致力於將一些源代碼貢獻給開源社區,比如miui中的fm收音機。
對於應用開發者而言,miui係統可以兼容任何針對安卓開發的應用,不需要做任何適配和修改。對用戶而言,小米手機不打算建立任何圍牆,完全開放係統權限,對miui不滿意的用戶可以刷任何係統,包括刷回安卓原生係統。雷軍表示,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用戶真正因為產品好才願意使用miui,而不是因為它捆綁進了小米手機而不得不用。
小米手機是首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它不僅利用互聯網模式開發,利用互聯網銷售,商業模式也是“互聯網化”。比如,對於傳統手機廠商,依靠賣硬件掙錢幾乎是鐵打不動的規律。即便是在互聯網體驗上做到極致的蘋果,來自硬件的盈利也大為可觀。但小米的贏利點卻不在硬件,而在與基於硬件基礎上開發的增值服務。
小米的銷售更是互聯網化。
小米是在產品的基礎上經營用戶,通過一整套互聯網思維打造一套與用戶互動的體係,小米更多地利用了互聯網思維,做組合式創新。包括鐵人三項的產品開發模式,也包括“互聯網營銷+電商直銷+社交式客戶關係”的組合創新模式。
所以,作為純互聯網手機品牌,小米手機采用了互聯網銷售模式,不設線下渠道,最大規模地減少中間的渠道成本,大大降低了價格門檻。要知道,品牌手機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經過層層傳統渠道,其成本抬升低則一兩百元,高則六七百元。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正是雷軍這幾年最關注的領域。而小米手機將雷軍在這兩個領域的深入思考集合為一體:使用電商方式降低消費者的進入成本,讓更多的人能擁有終端,再通過頂級配置、較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留住用戶,形成口碑。
小米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的商業核心邏輯:當你擁有足夠多的用戶之後,盈利模式還會遠麽?
三種思維,三條路徑,誰勝誰負?馬雲當晚說得好:二十年後再看。
“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是渠道,在網上買東西就可以;另一些人認為互聯網是工具,與傳統製造業思維兼容。我覺得互聯網是一種思維,以互聯網的思維看世界,重新定義製造業,發現一套組合式的互聯網創新模式。”雷軍如是說。
其實,關於互聯網思維,雷軍賣掉卓越網後就開始思考,足足想了半年多,他才覺得自己對互聯網有了一點點感覺。這個門道是什麽呢?雷軍認為:互聯網是一種觀念!互聯網其實不是技術,互聯網是一種方法論,用這種方法論就能把握住互聯網的精髓了。
雷軍的小米,就是典型的互聯網思維的產物。雷軍的互聯網思維的核心包括:互聯網時代的全球分工、粉絲經濟(以產品為基礎經營用戶)、全流程跟蹤的體驗經濟、並行開發的產品開發模式等邏輯。小米正是基於這一整套邏輯與用戶以及整個生態鏈實現價值交付。
但這隻是雷軍解讀小米的邏輯,卻與外界解讀小米的邏輯不符:外界通常的解讀是互聯網營銷。雷軍說,誤讀往往成為外界批評小米的根源。
其實,從硬件開始,小米已經注入了互聯網思維。
作為國內最早一批進入手機行業的專家之一,小米負責手機硬件的聯合創始人周光平於1995年便加入摩托羅拉,擔任美國摩托羅拉手機總部核心設計組專家。
當時,雷軍和周光平最契合的觀點之一,就是互聯網化的產品開發模式:“好的產品應該是由用戶定義的,而非由工程師拍腦袋定義的。”
周光平說,這些年來,通過對若幹手機公司盛衰變遷的觀察,讓他堅信這個結論。“我們做手機不是說想把什麽帶給用戶,而是用戶需要什麽,我們把它做出來。”
畢竟,沒有人可以複製喬布斯般特立獨行模式的成功。小米便選擇走更徹底的互聯網模式:充分聽取用戶聲音,快速試錯,快速迭代。
對於互聯網速度而言,這還遠遠不夠。小米手機的操作係統miui是首個實現每周升級的手機操作係統。它一改傳統手機係統“閉門造車”的模式,完全以用戶需求為導向,miui團隊的一大工作就是泡論壇,廣泛收集論壇上粉絲的反饋,根據這些反饋來解決bug,推動升級。同樣,米聊團隊也會充分收集來自微博、論壇等各個平台的用戶反饋,快速迭代。
除了聆聽論壇上40萬粉絲以及來自11個國家粉絲站的聲音之外,miui還擁有更深度參與的“榮譽開發組”。這個小組由120多名自願申請的發燒友組成,在miui每周升級的節奏中,周五發布新版本,周六到周一miui團隊收集反饋,修正bug,周三又將更新的版本交給榮譽開發組的成員測試,不斷修改,周五下午五點再向外界發布。在這個過程中,要不要做某個功能,這個功能開發出來後實際效果如何,該如何改進,都由這數十萬用戶驅動。
因為應用了互聯網思維,小米手機成為一個“活的係統”,通過操作係統定期升級,讓用戶買到的手機有問題及時解決,越來越好用。
在創立小米的時候,雷軍和團隊就達成了一個共識:小米要同時涉足硬件、操作係統、互聯網應用三個層麵,隻有三者結合在一起,小米才能將整體體驗做到最優化。
小米手機正式發售前的最後一次小範圍“公測”,也是由miui論壇的發燒友完成。先期發售的600台工程紀念版手機,隻針對滿足一定條件的miui論壇發燒友,小米鼓勵這些願意嚐鮮的發燒友在使用過程中及時反饋問題,根據這些問題的重要程度給予獎勵。如若遇到嚴重問題,購買者可換正式發售後的新機器。
根據這些反饋,小米會不斷在操作係統的升級和手機迭代中將性能和功能不斷調試。
在小米手機發售前,市場對於它的質疑之一是在複雜的競爭環境下是否會保持開放,比如能否兼容競爭對手的應用?這一質疑並不難理解,不乏有公司把手機終端當成了一個自身利益的載體,建立圍牆。
互聯網的精神是平等和開放。在互聯網時代,產品遷移成本越來越低,想建立一個圍牆把用戶圈在其中的做法隻會失去用戶。
開放是小米的信條。在小米手機操作係統miui的成長過程中,很多模塊都向用戶開放。用戶可以提交bug,跟蹤bug處理的進度,他們也為miui開發了千變萬化的主題和鎖屏樣式。正如雷軍所說:“我們營造了一個粉絲的社區,鏈接了全球發燒友,讓他們一起來幫我們完成。我們是一個開放式的操作係統。”另外,miui也致力於將一些源代碼貢獻給開源社區,比如miui中的fm收音機。
對於應用開發者而言,miui係統可以兼容任何針對安卓開發的應用,不需要做任何適配和修改。對用戶而言,小米手機不打算建立任何圍牆,完全開放係統權限,對miui不滿意的用戶可以刷任何係統,包括刷回安卓原生係統。雷軍表示,之所以這樣做,是希望用戶真正因為產品好才願意使用miui,而不是因為它捆綁進了小米手機而不得不用。
小米手機是首個互聯網手機品牌:它不僅利用互聯網模式開發,利用互聯網銷售,商業模式也是“互聯網化”。比如,對於傳統手機廠商,依靠賣硬件掙錢幾乎是鐵打不動的規律。即便是在互聯網體驗上做到極致的蘋果,來自硬件的盈利也大為可觀。但小米的贏利點卻不在硬件,而在與基於硬件基礎上開發的增值服務。
小米的銷售更是互聯網化。
小米是在產品的基礎上經營用戶,通過一整套互聯網思維打造一套與用戶互動的體係,小米更多地利用了互聯網思維,做組合式創新。包括鐵人三項的產品開發模式,也包括“互聯網營銷+電商直銷+社交式客戶關係”的組合創新模式。
所以,作為純互聯網手機品牌,小米手機采用了互聯網銷售模式,不設線下渠道,最大規模地減少中間的渠道成本,大大降低了價格門檻。要知道,品牌手機在到達消費者之前,經過層層傳統渠道,其成本抬升低則一兩百元,高則六七百元。
事實上,移動互聯網和電子商務正是雷軍這幾年最關注的領域。而小米手機將雷軍在這兩個領域的深入思考集合為一體:使用電商方式降低消費者的進入成本,讓更多的人能擁有終端,再通過頂級配置、較好的移動互聯網應用和服務留住用戶,形成口碑。
小米充分體現了互聯網的商業核心邏輯:當你擁有足夠多的用戶之後,盈利模式還會遠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