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鬆一點成功,別那麽累
雷軍:創業沒有時間表 作者:胡以貴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雷軍曾經一直思考過一個問題,就是怎麽能夠輕鬆一點成功。雷軍認為,如果一個人覺得自己的生意做得特別累,可能多多少少有點問題。雷軍投過一些小公司,最怕的情況不是公司沒錢快關門,而是不死不活的公司。他最怕的就是隻掙個幾百萬利潤,浪費時間。他認為一個優秀的創業者,首先要有辦一流的、偉大企業的雄心壯誌。
曾經的中關村勞模,能有這樣的想法,也是逼不得已。
1998年,求伯君推薦雷軍出任金山ceo。雷軍說,從那時起就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開始拚命工作,並發誓要成為中關村最好的ceo。
在雷軍帶領下的金山,所有的人都被一種激情感染著,金山所在柏彥大廈20層深夜的燈光成為北四環夜晚一道不滅的風景。1996年,在微軟office和盜版的雙重擠壓下,wps遭遇困境,整個公司前途堪憂。雷軍得出了要生存就必須轉型,要發起“遊擊戰”、“陣地戰”、“以戰養戰”的策略。此後多年,雷軍一直帶領金山在不斷的轉戰中尋找著公司發展壯大的途徑。
在中關村、在中國it業,做一家小富即安的公司顯然不是雷軍的目標。曾經一無所有躺在地板上夢想著要做世界一流企業的雷軍,在擔任金山ceo之後,更是一直在尋找把金山打造成一家國際企業的方法。
雷軍接受的教育讓他篤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
雷軍一直活在他這一代人的宿命裏,他一直接受這樣一套規範:從好學生到好員工,從好員工到好領導。他從未對這套規劃和體係產生過任何懷疑。在他的帶領下,金山軟件、金山遊戲、金山的電子商務,都做到細分領域前幾名,但是,金山依然成不了一流公司,甚至連ipo(首次公開募股)都要苦戰若幹年。
但現實總是很殘酷,“中關村也許太擁擠了。”雷軍說。為了擺脫這種擁擠帶來的惡性競爭,發掘更大的市場,從1998年起,雷軍走訪了20多個國家,一些產品也小規模輸送到海外市場進行試點。直到2005年,雷軍覺得時機成熟,開始把國際化真正作為金山與“技術立業”同等重要的戰略來實施。雷軍為金山製定的國際化拓展方案:以日本為試點、東南亞全麵鋪開、挺進英文市場、最後進軍歐美。
雷軍做得很努力,但也很累。從1998年聯想注資,雷軍擔任金山ceo起,就背上了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日後被老金山人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重擔——上市。這個過程持續了8年。2007年10月9日,金山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當勝利的歡呼湧來,雷軍內心的起伏卻被悄悄掩蓋。他終於察覺出了自己的疲憊。上市之後,董事會給雷軍放了4個星期的長假。這在之前16年中絕無僅有。
4個星期之後,雷軍再回金山。“但是我仍然感覺身心疲憊,這種狀態下,我怕辜負了剛剛取得重大進展的金山。”除了身體狀況之外,雷軍說服董事會的另一個理由是:“我是創業時期的ceo,現在金山上市了,變成一家公眾公司,是守業和繼續壯大時期,這個時期對ceo的要求和創業時期並不一樣。”為了尋找更適合的ceo,為了讓金山繼續他的光榮和夢想,雷軍牽頭成立了委員會,開始挑選繼任者。
當時的雷軍,已然知道金山和自己都已經偏離了應該的發展方向。他眼中的金山應該是這樣的:不再沒完沒了地賣盒子軟件、不再沒完沒了地推出新的產品包,而是把營銷、研發都植根在互聯網上,充分把握互聯網的口碑效應和人際傳播,用高品質的軟件產品以及便捷、完善的服務來支撐公司業務發展。
其實,雷軍對自己方向的懷疑早就開始了。他先是對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產生了質疑。那是雷軍第一次去香港,他發現淩晨3點街頭很安全,並非傳說中的黑道橫行,他第一次崩潰。
此後,他去美國待了幾個月,發現外國跟自己的想象和別人口中的傳說的確不一樣,他又崩潰了。曾經支撐雷軍人生價值的基礎開始瓦解了。“你叫我說什麽好呢?我們整整一代人,都挺可悲的。”
這種懷疑到後來,就衍變成了對金山的商業道路和價值體係的質疑。“其實在金山後期我就覺得不對了,當你堅信自己很強大的時候,像坦克車一樣,逢山開路,過河架橋,披荊斬棘。但是當你殺下來以後,遍體鱗傷,累得要死,你在想,別人成功咋就那麽容易?”
反思很快就有了結果,雷軍說自己曾經是“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但現在他決心要換一種活法,“我們找對了一個風口,連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能引起這麽大的關注,有這麽多人知道,就是形勢比人強”。
所以,對於it界的勞模這個稱謂,雷軍如此回答:“現在大家把我譽為it界的勞模,我說什麽是勞模?就是無能,有本事就不用做勞模了。”雷軍考慮了兩三年的時間,在2006年他想明白了很重要的兩點:第一點,成功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大的市場,順勢而為。換句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找一個最肥的市場,然後等待台風,也就是雷軍經常講的“台風口”。雷軍覺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這個是高度相關的。所以,他覺得有時候不要羨慕那些成功者,其實他們不過就是運氣好,碰到了一次“台風口”而已。有了“台風口”以後才會靠本事,看怎麽能飛著不掉下來,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飛起來最重要是“台風口”,沒有台風的時候,無論怎麽努力,都飛不起來。
為了輕鬆一點成功,雷軍努力尋找著下一個風口。小米,就是雷軍選擇的這樣一個風口。
小米是他40歲以後創辦的一家新的企業,在2010年10月創辦小米,2011年10月底第一次發布。2012年,他們做了126.5億元人民幣。
所以,很多人就說,小米怎麽這麽厲害?其實雷軍並不這麽認為,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是小米厲害,是小米運氣好。小米的團隊不錯,產品不錯,甚至營銷也不錯,服務也還可以。但是,雷軍認為最最重要的是小米遇到了一個“台風口”,這個“台風口”就是一頭豬都能飛得起來的“台風口”。如果你的企業想獲得成功,就得在這個能力的範圍裏尋找屬於你的“台風口”。
如今的雷軍,已經不再是那個“有公司沒家”的雷軍了。雷軍現在創業跟以前要求的不一樣,現在創業的雷軍第一反對通宵加班,反對一周工作七天,無論如何給家人留一點時間。因為在雷軍看來,隻有輕輕鬆鬆地成功,才能是大成。
曾經的中關村勞模,能有這樣的想法,也是逼不得已。
1998年,求伯君推薦雷軍出任金山ceo。雷軍說,從那時起就感受到了巨大壓力。他開始拚命工作,並發誓要成為中關村最好的ceo。
在雷軍帶領下的金山,所有的人都被一種激情感染著,金山所在柏彥大廈20層深夜的燈光成為北四環夜晚一道不滅的風景。1996年,在微軟office和盜版的雙重擠壓下,wps遭遇困境,整個公司前途堪憂。雷軍得出了要生存就必須轉型,要發起“遊擊戰”、“陣地戰”、“以戰養戰”的策略。此後多年,雷軍一直帶領金山在不斷的轉戰中尋找著公司發展壯大的途徑。
在中關村、在中國it業,做一家小富即安的公司顯然不是雷軍的目標。曾經一無所有躺在地板上夢想著要做世界一流企業的雷軍,在擔任金山ceo之後,更是一直在尋找把金山打造成一家國際企業的方法。
雷軍接受的教育讓他篤信: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
雷軍一直活在他這一代人的宿命裏,他一直接受這樣一套規範:從好學生到好員工,從好員工到好領導。他從未對這套規劃和體係產生過任何懷疑。在他的帶領下,金山軟件、金山遊戲、金山的電子商務,都做到細分領域前幾名,但是,金山依然成不了一流公司,甚至連ipo(首次公開募股)都要苦戰若幹年。
但現實總是很殘酷,“中關村也許太擁擠了。”雷軍說。為了擺脫這種擁擠帶來的惡性競爭,發掘更大的市場,從1998年起,雷軍走訪了20多個國家,一些產品也小規模輸送到海外市場進行試點。直到2005年,雷軍覺得時機成熟,開始把國際化真正作為金山與“技術立業”同等重要的戰略來實施。雷軍為金山製定的國際化拓展方案:以日本為試點、東南亞全麵鋪開、挺進英文市場、最後進軍歐美。
雷軍做得很努力,但也很累。從1998年聯想注資,雷軍擔任金山ceo起,就背上了一個必須完成的任務——日後被老金山人稱之為“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重擔——上市。這個過程持續了8年。2007年10月9日,金山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當勝利的歡呼湧來,雷軍內心的起伏卻被悄悄掩蓋。他終於察覺出了自己的疲憊。上市之後,董事會給雷軍放了4個星期的長假。這在之前16年中絕無僅有。
4個星期之後,雷軍再回金山。“但是我仍然感覺身心疲憊,這種狀態下,我怕辜負了剛剛取得重大進展的金山。”除了身體狀況之外,雷軍說服董事會的另一個理由是:“我是創業時期的ceo,現在金山上市了,變成一家公眾公司,是守業和繼續壯大時期,這個時期對ceo的要求和創業時期並不一樣。”為了尋找更適合的ceo,為了讓金山繼續他的光榮和夢想,雷軍牽頭成立了委員會,開始挑選繼任者。
當時的雷軍,已然知道金山和自己都已經偏離了應該的發展方向。他眼中的金山應該是這樣的:不再沒完沒了地賣盒子軟件、不再沒完沒了地推出新的產品包,而是把營銷、研發都植根在互聯網上,充分把握互聯網的口碑效應和人際傳播,用高品質的軟件產品以及便捷、完善的服務來支撐公司業務發展。
其實,雷軍對自己方向的懷疑早就開始了。他先是對他早年所接受的教育產生了質疑。那是雷軍第一次去香港,他發現淩晨3點街頭很安全,並非傳說中的黑道橫行,他第一次崩潰。
此後,他去美國待了幾個月,發現外國跟自己的想象和別人口中的傳說的確不一樣,他又崩潰了。曾經支撐雷軍人生價值的基礎開始瓦解了。“你叫我說什麽好呢?我們整整一代人,都挺可悲的。”
這種懷疑到後來,就衍變成了對金山的商業道路和價值體係的質疑。“其實在金山後期我就覺得不對了,當你堅信自己很強大的時候,像坦克車一樣,逢山開路,過河架橋,披荊斬棘。但是當你殺下來以後,遍體鱗傷,累得要死,你在想,別人成功咋就那麽容易?”
反思很快就有了結果,雷軍說自己曾經是“不怕苦,不怕累,人定勝天”,但現在他決心要換一種活法,“我們找對了一個風口,連豬都能飛起來的風口。能引起這麽大的關注,有這麽多人知道,就是形勢比人強”。
所以,對於it界的勞模這個稱謂,雷軍如此回答:“現在大家把我譽為it界的勞模,我說什麽是勞模?就是無能,有本事就不用做勞模了。”雷軍考慮了兩三年的時間,在2006年他想明白了很重要的兩點:第一點,成功靠勤奮是遠遠不夠的,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個大的市場,順勢而為。換句比較通俗的語言來表達,就是找一個最肥的市場,然後等待台風,也就是雷軍經常講的“台風口”。雷軍覺得成功,尤其是大成,跟這個是高度相關的。所以,他覺得有時候不要羨慕那些成功者,其實他們不過就是運氣好,碰到了一次“台風口”而已。有了“台風口”以後才會靠本事,看怎麽能飛著不掉下來,那是本事。但是,要想飛起來最重要是“台風口”,沒有台風的時候,無論怎麽努力,都飛不起來。
為了輕鬆一點成功,雷軍努力尋找著下一個風口。小米,就是雷軍選擇的這樣一個風口。
小米是他40歲以後創辦的一家新的企業,在2010年10月創辦小米,2011年10月底第一次發布。2012年,他們做了126.5億元人民幣。
所以,很多人就說,小米怎麽這麽厲害?其實雷軍並不這麽認為,他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不是小米厲害,是小米運氣好。小米的團隊不錯,產品不錯,甚至營銷也不錯,服務也還可以。但是,雷軍認為最最重要的是小米遇到了一個“台風口”,這個“台風口”就是一頭豬都能飛得起來的“台風口”。如果你的企業想獲得成功,就得在這個能力的範圍裏尋找屬於你的“台風口”。
如今的雷軍,已經不再是那個“有公司沒家”的雷軍了。雷軍現在創業跟以前要求的不一樣,現在創業的雷軍第一反對通宵加班,反對一周工作七天,無論如何給家人留一點時間。因為在雷軍看來,隻有輕輕鬆鬆地成功,才能是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