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命途上首座分水嶺
多情卻被無情惱:李商隱詩傳 作者:蘇纓、毛曉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
一切都是無常。
當佛陀提出這個經典命題之時,其含義遠比我們普通人所想的深奧。春花秋葉,桑田滄海,除了變是不變的,世間還有什麽是永恒的?甚至我們自己,每一刻都有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誕生,這一刻的我不是前一刻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每一個“我”都隻是四大與五蘊在瞬息間的因緣和合罷了。
世界有成住壞滅,人生有生老病死,這層意義上的無常總是被人們感受得更直接些。古人與今人不同,哪怕你貴為帝王將相、王子皇孫,對疾病也沒有比布衣百姓更強的抵抗力,輕易就會在某種傷病的襲擊下失掉性命。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疾病的力量總是使人們對命運生出更多的無常感來。
誰能想到,崔戎甫至兗州不及一月便暴病身故,李商隱以幕僚身份為崔戎撰寫的謝表墨跡尚未盡幹。世事與生命如此無常,而任何一位大人物的生殺升沉所影響的何止是自己與家人呢?崔戎一死,兗海幕府風流雲散,昨天還一同工作、一同宴飲、一同暢談未來的同僚今天便要各謀生計,各奔東西。胸懷尚熱,酒杯未冷,天地乾坤卻突然變了。
李商隱為崔戎的命運而悲,亦為自己的命運而悲,無論如何,他以最後的恪盡職守報答了崔戎的知遇之恩。他雖是兗海幕府裏年資最淺的一個,卻執起五色筆來,將崔戎的遺言寫成奏表,上呈長安,向朝廷也向自己的伯樂,做最後的交代。
這一篇《代安平公遺表》用典一如既往地繁複,偶儷一如既往地精工,隻是多了一分用技巧表達不來的深沉。“風葉露華,榮落之姿何定;夏朝冬日,短長之數難移”,這已不再是脫胎於《莊子》《列子》的淒美辭采,而是一個年輕人對無常命運的過早親曆,是切膚之痛、入骨之寒。
翌年年初,李商隱第四次赴長安科考,第四次落第而歸。其時途經恩主崔戎在長安的故宅,隻見到門庭冷落車馬稀,而那賓客盈門、車馬喧騰的盛況不過是一夕之前的光景。
這實在是意料中的場麵,因為權力場的定理就是這樣,人們追逐的隻是權勢,而不是你身上除權勢之外的任何特質。有幾個人真心欽慕你的人品,歎賞你的才華,或與你以道義為友呢?機關算盡、爾虞我詐的權力場,永遠都是勢利小人翻雲覆雨的地方,隻偶爾才容得下幾個正人君子罷了。除了李商隱這般正直善感的人,還有誰會對崔戎故宅的冷落蕭條感到吃驚呢?
李商隱也不該吃驚,他早已熟讀《史記》《漢書》,怎會不曉得翟公的故事:翟公為官時賓客盈門,罷官後門可羅雀,複官後門客們又想投奔,翟公便在門上大書:“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這是人情世故的千古至理,李商隱的確曾從書本上讀過。
也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吧,當書上的故事變成現實的活劇,一時間他實在無法接受。
這是李商隱在權力場上感受到的第一次震撼,此前所有聖賢書裏的諄諄教誨,所有父母師長的耳提麵命,所有對世界“本應如此”的信念,突然被眼前這“本非如此”的赤裸裸的真實擊得粉碎。這樣的痛楚與惶惑,是每一個時代裏的年輕人都會遭遇的。
在崔戎故宅,李商隱與崔戎的同族子侄崔明把酒話舊,舊事與新聞不斷在兩人心中激蕩衝突。人類社會進化幾千年,野蠻還是同樣野蠻,隻是換了種野蠻的方式:從前的野蠻是茹毛飲血、生吞活剝,今時的野蠻是鉤心鬥角、唯利是圖。來來來,請君杯莫停,若不用酒醉來模糊雙眼,哪敢直視這血腥荒謬的世界?
那一首充滿誠摯與譏嘲的五言律詩,《過故崔兗海宅與崔明秀才話舊因寄舊僚杜、趙、李三掾》,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
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
諸生空會葬,舊掾已華簪。
共入留賓驛,俱分市駿金。
莫憑無鬼論,終負托孤心。
首聯“絳帳”用東漢大儒馬融的故事:馬融講學頗具排場,自己端坐於高堂之上,以一幕絳紗帷帳隔開前後,前授生徒,後列女樂。這裏用絳帳之典,是將崔戎當作自己的恩師看待,而不僅僅視為幕府之主。幕主辟用僚屬,這隻是單純的雇傭關係而已;但崔戎對僚屬既有禮遇,更有指點與提攜的恩遇,李商隱對此深懷感激。
“烏衣”用烏衣巷的故事:晉室南渡,王導、謝安兩大家族聚居於建康(今南京)烏衣巷,使這裏成為俊彥雲集的所在。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這裏。“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這是說崔戎亡故雖已多時,但想起他當初施與自己的恩情,仿佛還隻是昨天的事情。然而畢竟世易時移,當初人才鼎盛、俊彥紛紛的崔戎幕府,再也尋不到往日繁華的蹤跡。
頷聯是說崔戎的門生故吏在會葬了恩師幕主之後便星散而去,重新謀求個人的生路與發展,其中已經有人在這短短不及一年的時間裏謀到了不錯的職位。
頸聯“留賓驛”用西漢名臣鄭當時的故事:鄭當時年輕時以豪俠仗義自詡,廣交天下能者,尤其喜歡結交年高德劭的人。漢景帝時,鄭當時擔任太子舍人的職務,每逢休息日,他就會在長安四郊調配驛馬,忙不迭地接待或拜訪四方賓客,夜以繼日,生怕對任何人有失周到。
“市駿金”用戰國時燕昭王的故事:燕昭王即位之後,立誌延攬賢才以興複國家,謀臣郭隗便向他講了一個千金買馬骨的奇聞:“古代有一位君王,以千金高價求購千裏馬,三年而未能如願。宮中有一名掌管掃除的小吏向君王自薦,說自己有辦法買到千裏馬。得到君王的委任之後,這名小吏在三個月後就找到了一匹千裏馬,隻可惜馬已經死了。小吏以五百金買回馬骨,向君王交差。君王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你怎能在一匹死馬身上就浪費掉五百金呢!’小吏從容答道:‘如果天下人知道君王真愛千裏馬,一匹死馬尚願以重金相購,何況活馬。君王不必心急,很快就會有人主動進獻千裏馬的。’果然,此後不到一年時間,被主動進獻來的千裏馬就有三匹。大王若有心招攬賢人,不妨從我郭隗開始,如果天下人看到連我郭隗這種才能的人都受到大王的禮遇,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定會不遠千裏前來求見您的。”
“共入留賓驛,俱分市駿金”,是說崔戎雖為幕主,卻能禮賢下士,無論李商隱自己還是收到他這首寄詩的三位同僚,當初一同受著崔戎的眷顧與厚遇,這份恩德豈是須臾即可忘懷的?
尾聯“無鬼論”是指否認人死後有靈的論調。《世說新語》記載有晉代名士阮修的無鬼之論:阮修認為世上並無鬼神,那些聲稱親眼見鬼的人都說鬼穿著生前的衣服,若是人死有鬼,難道衣服也有鬼不成?《幽明錄》記有阮瞻的故事:阮瞻是“竹林七賢”之一阮鹹的公子,平生不信鬼神。於是有鬼通報姓名,求見阮瞻。此鬼頗具才情,與阮瞻相談甚歡。後來談到鬼神的話題,兩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見言說無益,此鬼終於勃然作色道:“鬼神之事,古今聖賢都說其有,您為何獨說其無呢?”說罷變為鬼形,須臾間即在阮瞻的麵前消失。阮瞻大駭,一年後便病逝了。
“莫憑無鬼論,終負托孤心”,這兩句詩頗見譴責,是勸說崔戎的舊僚:不要以為世上並無鬼神就罔顧崔戎的恩遇,隻顧個人的發展,再不理會崔戎那些尚年少的子侄如何生活,如何在殘酷的現實中求得立錐之地。
世界的法則就是如此不堪,人以利合,亦以利散。因著與崔戎話舊,他益發鄙夷那些寡義的同僚。當初在一起的時候,多少個水檻花朝,多少個菊亭雪夜,多少次契闊談宴,多少次吟詩作賦……那些似乎來之不易的感情與經曆,原來是可以被他們隨意棄置的,就像是逐漸長大的孩子清理掉曾日夜陪伴自己的玩具。而這一段被他人棄置的過去,卻在詩人的心裏久久過不去。所有人都長大了、成熟了,懂得了更多的利害關係,唯有他,抱住褪色的玩具留戀不已。
連烈酒都無力排遣的愁緒,除非長歌當哭,再沒有其他排遣之法。那首不惜篇幅的《安平公詩》就是李商隱此時的長歌與悲哭:
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
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
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
仲子延嶽年十六,麵如白玉欹烏紗。
其弟炳章猶兩丱,瑤林瓊樹含奇花。
陳留阮家諸侄秀,邐迤出拜何駢羅。
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
清詞孤韻有歌響,擊觸鍾磬鳴環珂。
三月石堤凍銷釋,東風開花滿陽坡。
時禽得伴戲新木,其聲尖咽如鳴梭。
公時載酒領從事,踴躍鞍馬來相過。
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恒沙。
麵熱腳掉互登陟,青雲表柱白雲崖。
一百八句在貝葉,三十三天長雨花。
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靴。
公時受詔鎮東魯,遣我草詔隨車牙。
顧我下筆即千字,疑我讀書傾五車。
嗚呼大賢苦不壽,時世方士無靈砂。
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頹泰山驚逝波。
明年徒步吊京國,宅破子毀哀如何。
西風衝戶卷素帳,隙光斜照舊燕窠。
古人常歎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
如公之德世一二,豈得無淚如黃河。
瀝膽咒願天有眼,君子之澤方滂沱。
在這首詩裏,李商隱曆數當初與崔戎的過從往還,無一句不動容。而在崔戎死後,李商隱於翌年抵京的時候,“明年徒步吊京國,宅破子毀哀如何。西風衝戶卷素帳,隙光斜照舊燕窠”,在崔戎故宅竟然見到“宅破子毀”的模樣,這是他萬萬不曾料到的。
當年的風簾錦帳被蛛網代替,煙柳金桂被野草代替,雕欄玉砌今猶在,隻是朱顏改。曾在崔宅裏載歌載舞的名伶已不知去向,她們唱的歌、他們吟的詩也早已吹散在風裏。
他的哀傷,不僅因為目見人心涼薄、世事無常,不僅因為失去了恩主與師長,更因為他失去了一位知己。“古人常歎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知己古來已少,何況自己這樣一個寒微中的淪賤者,覓一個純以文學、道義相交的知己有多麽不易。難得而易逝,這究竟是什麽道理!
2
這一年的長安城,照例處處散落著澆薄的人情,但也不同尋常地在空氣裏彌漫著恐慌。蕭浣,李商隱的第二位貴人,才從鄭州刺史調還中央,連新官帽都未曾焐熱便再度被排擠出朝,到遂州擔任刺史去了。
坊間盛傳著牛李黨爭的新聞與舊事,朝廷上無論牛黨、李黨,隻要沾了一個“黨”字,或硬被安上一個“黨”字,即在倉皇中打點行裝,出朝外任。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的朝廷已經是李訓和鄭注的天下了。這兩匹政壇黑馬從寒微而至通顯,異軍突起的勢頭隻能用“奇跡”二字方可形容。
李訓、鄭注是標準的政壇暴發戶,得勢之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展現出了暴發戶的極致嘴臉。二人幾近瘋狂地賣官鬻爵、打擊異己,以新黨的姿態高調排斥舊黨,將牛、李二黨的幾乎所有骨幹紛紛逐出京城,攆至核心權力圈的千裏之外,因而史書上悲戚地記載:“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
高層政治的任何變局都遵循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法則,此時此地,隻要稍具政治敏感度的人無不人人自危,明白某種莫名的災難迫在眉睫,卻不曉得它究竟會在何時發生,又會在哪個方麵、以何種程度波及自身。
長安無限繁華,卻不是久留之地。這年秋天,李商隱收拾起行李,收拾起落第的失意,收拾起對恩主的緬懷,打包對世態人情稍顯成熟的認識,返回了寂寞的鄭州老家。令狐楚自顧不暇,蕭浣遠赴遂州,崔戎屍骨已寒,短短數年裏的波瀾遭際,如夢如幻,如露如電。
這是山雨欲來的太和九年,鄭州夕陽樓上,李商隱當真生出“風滿樓”的窒息感來。
夕陽樓,這是蕭浣在鄭州刺史的短暫任期裏修建起來的,樓閣麵西背東,供人盡賞夕陽遲暮。官場中人患得患失,成敗利鈍每難逆料,故此總比常人更多幾分迷信。若依官場的迷信,蕭浣建這夕陽樓真可謂不祥之兆,預示著仕途入暮,人向西貶。遂州即今日之四川遂寧,位於鄭州西南。李商隱此時登夕陽樓西眺,遙望蕭浣所在的方向,怎會不生出一樓成讖的蒼涼感呢?
夕陽西下,孤雁南征,樓上所見的哪一種風景不是觸緒傷懷、獻愁供恨呢?自古詩人最怕登樓,因為在臨高俯低的時候難免撫今追昔,在天地蒼茫的廣闊視野裏悲歎人生的渺小與無常。《夕陽樓》,李商隱七絕中的名篇,就是在此時寫成的: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孤鴻遠去,不知道飛向何方;恩主蕭浣遠貶,不知道這一次的遂州可就是貶官的盡處;自己高樓獨立,一任腥風滿樓、斜風滿袖,不知道明天將會站在哪裏,不知道未來的道路究竟通向何方。對個人命運的隱憂,對時局乃至大唐帝國命運的隱憂,在這寥寥的二十八個字裏被說盡了。
3
太和九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書一開頭提及的與少女柳枝的偶遇就是發生在這一年。那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故事,算是這一年唯一的溫柔顏色了,似乎悲劇的大時代偏偏容不下小人物的美麗戀情。十一月間,“甘露之變”爆發,李訓、鄭注敗亡,宦官借反撲之機廣為株連,猖狂屠殺朝廷大臣,宰相王涯、賈死於是難,明哲最終未能保身。這位賈,就是在進士科舉中一連三度黜落李商隱的人。在天翻地覆的國難麵前,多年來縈心切齒的個人恩怨忽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甘露之變”是前無古人的風雲巨變,是中晚唐世道人心的一大轉捩點。自事變以後,變幻莫測的政局與血雨腥風的手段,徹底消磨掉了朝臣與士子們最後一絲積極用世的壯心。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越來越多的人對國家大事冷眼旁觀、漠然無謂的時候,當人心一顆顆地寒去、死去的時候,王朝命運的喪鍾也就逐漸響了起來。
在赤裸裸的傾軋與明晃晃的屠刀麵前,一個個曾經有膽有識的文人朝士紛紛做出了退避與噤聲的選擇,畢竟這世上多的是明智與怯懦之人。
整部詩歌史上,大唐詩人向來以飛揚不羈的性情著稱,詩筆所向,什麽當代的宮闈秘聞、帝王穢事都在橫掃之列,從不知避忌為何物。然而“甘露之變”一起,連詩人們都袖起了手、閉上了嘴。所以這樣一起堪稱天翻地覆、亙古未有的大事件,在《全唐詩》裏居然找不到幾篇記聞抒憤的詩作。
其時閑居洛陽、穩坐詩壇頭把交椅的白居易未回避這一千古難得的題材,寫下《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另有《詠史》,題下自注“九年十一月作”:
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雲歌紫芝。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為鸞皇天外飛。
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兩首詩都是感慨政壇變幻,禍福無常,仕途的高回報永遠伴隨著高風險,與其甘冒殺身之禍求取功名富貴,不如明哲保身、隱遁江湖,選一條低回報亦低風險的人生旅途。“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雲歌紫芝”,這是讚許商山四皓睹亂世而早知機,在遠避世事的小天地中陶然自樂。
白居易畢竟老了,而名與字都取自商山四皓的李商隱卻在萬馬齊喑的恐怖時局裏艱難地寫下了感時傷世的政治哀歌。雖然他不是劉蕡那樣的勇士,雖然他小心地將議論、抨擊與傷悼隱藏在一重重繁複曲折的典故裏,但也正是如此這般的隱晦,既見證了他無論如何都不肯隱瞞真性情、真嗓音的天真,亦成就了他“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獨到詩藝。
李商隱為“甘露之變”寫下《有感二首》,題目雖然不是“無題”,實質上已經是標準的無題詩了——天下詩歌,有哪一首不是有感而發呢?無論真情實感抑或虛情假意,終歸都是有感,而究竟因為何人有感,因為何事有感呢,李商隱什麽都沒有說。在險惡的時局裏,心中的波瀾翻滾隻能在壓抑中深沉地爆發。
4
《有感二首》,是李商隱政論詩的極致之作,但在今天,許多唐詩選本卻總是遺漏不錄。這是因為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用典幽隱、含義晦澀著稱,而《有感二首》更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若不做出連篇累牘的考索與注釋,就會陷在詩人的迷宮裏再也走不出來。而事情的另一麵是,若想真正把握住李商隱的風格,無論如何要把《有感二首》讀通。
《有感二首》之一:
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
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犛誅。
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
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
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
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
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
敢雲堪慟哭,未免怨洪爐。
首聯“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周代禮製將天子統轄的地區由中央向邊疆依次劃分為九類區劃,統稱九服。“元化”的本義是大自然的周流運行,引申為帝王的德化。“三靈”即日、月、星,“葉”通“協”,“睿圖”指英明的圖謀計劃。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象與人事相呼應,天下有道則日、月、星各就其位。
第二聯“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犛(氂)誅”:本初,即袁紹,字本初。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亂政,袁紹興兵閉鎖宮門以剿滅宦官,隻要是沒長胡須的人,不分少長,一概斬殺,死者逾兩千人。屈氂,即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劉屈氂,因遭小人誣陷而遭滅門之禍。以上四句是說:聖朝原本無事,奈何有人偏偏生事,而那些圖謀誅戮宦官的人隻是自取覆亡罷了,反而被宦官所殺,身死族滅,下場淒涼。
第三聯“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晉成帝時,蘇峻叛軍攻入京城,逼迫晉成帝遷往石頭城。晉成帝一邊哀泣一邊登車,宮中哭聲一片。這段曆史,正與“甘露之變”的一個細節相似:宦官們發覺中伏之後,急忙挾持唐文宗避往深宮。這一舉正是成敗的關鍵,唐文宗從此處於半軟禁的狀態,隻能在默默飲泣中忍受宦官的嗬斥與欺淩。
第四聯“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雲物”指氣色災變,天下各地若有祥瑞或災異照例都會上奏朝廷,由史官記錄在冊,“甘露之變”就是以奏報左金吾廳後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發軔的。“萑苻”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處大澤,是盜匪聚居的地方,時時發生殺人越貨的勾當,後來鄭國派兵攻打萑苻,盡殺盜匪。以上四句是說宦官挾持皇帝,使鄭注、李訓之謀徹底失敗,權宦仇士良急調神策軍入宮反撲,這哪還有什麽祥瑞之跡?分明是將皇宮當作荒野,無所顧忌地揮舞屠刀,見人就殺,不肯放過一個。
第五聯“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符書”即政府公文,“辭”即嫌犯之供詞。“甘露之變”中,宦官集團借勢反撲,株連極廣,無論是素來的政敵還是一貫明哲保身的中立派,隻要是稍稍礙事的人,借著這個機會一並鏟除,以確立宦官集團的無上權威。經過這場殺戮,《新唐書》稱“公卿半空”,這是何等酷虐的景象。
第六聯“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上一句用王商的故事,是說漢代丞相王商身材魁梧,氣度威嚴。單於使者來朝之時,仰視王商的相貌,不覺怯畏退縮,天子聞而感歎:“此真漢相矣!”李訓亦有王商一般的身材樣貌,亦如王商一般富貴顯達,朝廷上下無不忌憚,然而唐文宗信用李訓,終鑄大禍。下一句用石勒的故事,是說晉朝時,年僅十四歲的少年石勒隨著同鄉人到洛陽販賣貨物,倚洛陽上東門而長嘯,這景象剛好為晉朝名臣王衍看在眼裏,顧謂左右說:“剛剛長嘯的那個胡族少年一定心懷奇誌,將來恐怕會成為天下之患。”王衍派人去捉拿石勒,卻撲了個空。後來石勒果然成為一方之主,點燃無數戰火。這兩句以王商比李訓,以石勒比鄭注,惋歎唐文宗用人之不察。
第七聯“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在慘烈的殺戮中,朝臣半已成鬼,帝都刀兵紛起,從歌舞升平的繁華場變作血流成河的戰場。
末一聯“敢雲堪慟哭,未免怨洪爐”:上一句語出賈誼《陳政事疏》,賈誼分析天下興亡得失之理,直陳當代局勢“可為痛哭者一”。下一句語出《莊子》,天地造化如洪爐一般陶冶萬物。這兩句既沉痛亦無奈,慨歎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隻聽到歸怨蒼天、嗟歎命運的哀歌,但沒有一個人敢於像賈誼那樣傾肺腑而直言。在斧鋸之下,在鼎鑊之畔,在累累屍骨之間,人的聲帶總會突然就萎縮掉,這又有什麽奇怪!
5
《有感二首》之二:
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
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
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
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
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
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
近聞開壽宴,不廢用鹹英。
首聯“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丹陛”代指朝堂,漢代朝堂以丹朱漆地麵,故有此稱。“敷奏”一詞出自《尚書·舜典》,大舜每五年巡視天下,接受諸侯朝見,聽諸侯“敷奏以言”,即曆數自己的政績。“彤庭”典出《漢書》,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而最為寵愛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讓她住在內飾精美的昭陽舍,庭院漆以彤朱。
詩句以彤庭代指後宮,暗指在“甘露之變”中,宰相們正在朝堂上處理政務,對四伏的殺機茫然不覺。轉眼間變亂突起,宦官仇士良等人挾持唐文宗避入深宮,調神策軍入宮屠殺,使皇宮淪為戰場。從寧靜到風波,從狙殺到反撲,從生存到死亡,都隻是倏忽間的事情。
第二聯“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詩人在這一句下有自注說:“是晚獨召故相彭陽公(令狐楚)入。”“甘露之變”的第二天,勝負已分而塵埃未定,文宗將令狐楚和鄭覃二人留在政事堂,代行宰相職務。令狐楚既以文章知名,這時候自然要承擔起草詔書的責任。詔書要遵照宦官的意思,向天下公告,誣稱宰相王涯、賈謀反。
在令狐楚平生所擬的詔書裏,再沒有比這一篇更棘手的。如果堅守節操,一定會招致殺身滅族之禍;如果在強權下低頭,寫一篇顛倒黑白的違心之論,不但會被天下人唾罵,今後亦隻能死心塌地地依附閹黨,再沒有回到士大夫行列的可能了。當初,一手出眾的駢文使令狐楚青雲直上;此刻,同樣是這一手駢文本領將他逼到了這個進退維穀的絕境。
令狐楚不是忠貞死節的英雄,所以他選擇了屈服;但他亦不是趨炎附勢的小人,所以他屈服得並不徹底,在屈服中保留了最後的一點不屈,一點安全限度之內的不屈:他擬了一篇大失水準的詔書,當然,詔書裏嚴厲聲討了王涯、賈,語氣雖然嚴厲,罪名卻擬得浮泛,這真是犯了文章大忌。若是不了解文章背景的人,一定會說令狐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說什麽一代文宗,文章竟然寫得這般有情而無實。
這樣的指責總在發生著,因為令狐楚的做法其實正是曆代知識分子在強權的淫威下最常用的辦法,若是你不能對那種極端處境感同身受,就永遠無法理解當事人的艱難抉擇。令狐楚這種有限度的屈服,引來了權宦仇士良有限度的不滿,因此失去了入朝拜相的機會,這應該是老於世故的令狐楚期待的結局了。
年輕的李商隱尚不能體會令狐楚的老練,隻是以年輕人特有的愛憎分明與私恩帶來的偏袒將令狐楚比作東漢名臣盧植,全不覺令狐楚其實當不起這個褒獎。若換作盧植處在令狐楚的境地,一定會成為殉難的烈士。
盧植生活的東漢末年也是一個宦官亂政的時代,大將軍何進如同李訓、鄭注一般,謀誅宦官卻反為宦官所殺。宮廷震蕩中,宦官挾持太後與天子出宮,百官茫然失所,隻有盧植一人在夜幕中縱馬疾追,擊殺逆臣,終於迎天子還宮。當然,這不是令狐楚能做的,也不是令狐楚敢做的。史書裏的英雄可以燃燒起詩人的熱血,卻不會撼動一名老練政客的心。
詩句以盧植比令狐楚,以龐萌比李訓、鄭注,後一比顯然比前一比貼切。龐萌是東漢初年的名臣,因為為人謙遜恭順,很受光武帝劉秀的信愛。劉秀常常對人稱道龐萌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者,龐萌是也。”後來拜龐萌為平狄將軍,與蓋延共擊董憲。
但是,當委任下達時,程序上出了一點故障,隻有蓋延接到了詔書,龐萌卻沒有接到。老於世故的龐萌不輕忽每一點風吹草動,完全想不到這隻是一個技術失誤而已,誤會是蓋延進讒,自己受到猜忌,於是當機立斷,起兵造反。光武帝聞訊大怒,親自率兵討伐龐萌,並在寫給諸將的書信裏說:“我常以龐萌為社稷之臣,各位將軍一定覺得這話太可笑了吧?龐萌老賊該當族滅,請各位將軍整頓兵馬,在睢陽會合!”
李訓、鄭注一如龐萌,誌大而才疏,貌忠而內奸;唐文宗卻不如漢光武帝,雖有用人失察之悔,終乏力挽狂瀾的本領,最終被宦官脅迫,“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眼睜睜地看著朝臣與近衛被神策軍捕殺殆盡。
第四聯“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曹操年輕時曾任洛陽北部尉,管理洛陽城四門秩序。曹操才一任職,便造五色棍棒懸掛在城門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強,一律用棒擊殺。這是指“甘露之變”中,李訓、鄭注一方以金吾衛士與禦史台從人驟然發難,倉促中撲擊宦官,但最終不是神策軍精兵的對手。
而那天正是冬至日,古代曆法以冬至為陰消陽長的轉捩點,認為陽氣從這一天複生,即《周易》所謂“一陽來複”。而這一年一陽來複之日正值國難突生、殺戮初興之時,陽氣被遏止不發,長安城很快便大雪紛飛,陷入更深的陰寒。
第五聯“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清君側的事情自古有之,亂政擅權的宦官確實也該被鐵腕剪除,然而文宗為何偏偏將這樣的大事托付給李訓、鄭注這樣的人,朝廷內外難道真的就沒有可以信托的元老忠臣不成!正所謂“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本心雖好,但舉措也太過草率了。
“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近聞開壽宴,不廢用鹹英”,末四句以悲歎作結。所謂“鹹英”,即三皇時期的太平雅樂《鹹池》《六英》,這裏代指帝王所用的音樂。“甘露之變”的來年上元,文宗在長安郊外的遊覽勝地曲江之畔賜宴百官,隻有令狐楚認為新近剛剛有大臣被誅,不宜賞宴,故此稱病不赴宴。令狐楚總算特立獨行了一次,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群僚,就在這殺聲尚未盡歇、血跡尚未盡涸的時候,忙不迭地做出一派太平景象以自欺欺人,用酒香與樂韻掩蓋住天下的不平。這就是政治。
6
愈是末世,愈會逼出隱晦的語言,所以文字的隱晦與避諱從來都是末世的征兆。
而這恰恰成就了詩歌,因為詩歌之美,正是美在含蓄,美在豐富的想象空間。隻不過末世難免給世道人心籠上一層低迷的氛圍,所以末世詩歌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淒美,總讓人在華麗卻似乎不知所雲的辭章裏不自覺地落淚。那些詩句越發不像語言,而越發像是音樂,不表達任何明確的意思,讀起來隻有如夢如幻的幽思與如泣如訴的音調。你也許不明白詩人在講什麽,但你偏偏被感動了,感動而不明被感動的緣由。
時局越來越險惡,詩句越來越晦澀。這《有感二首》,若不曉得寫作時間與典故背後的深意,慢慢讀下來,莫名的幽怨會在心底盤桓不去;若是曉得,心靈隻要稍稍脆弱一些,便會被詩句裏濃鬱的悲劇感壓垮,一定要等到春和景明、天高氣爽的時候才能平複。
李商隱從來不是一個強硬的人,他無法坦白利落地與世界對抗,但也不能容忍噤若寒蟬。於是,他越來越愛用隱語來抒寫時政與曆史、誌向與愛情,他越來越喜歡恍惚迷離的詞句,那是他人生中的全部攻勢與守勢。
不僅李商隱一人。自“甘露之變”以來,各地文書的風格或多或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人們更喜歡雕琢辭采,顯得寫作態度認真而恭謹,但總是將意圖表達得華麗而模棱,甚至有點莫名其妙,以至於官場的語言風格無限趨近於禪宗機鋒了。文書奏章裏往往洋洋灑灑、斐然成章,但在你陶醉於寫作者的文學才華之餘,卻不知道這裏除了文學意趣之外,究竟還有什麽。
唐文宗終於忍無可忍,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新任宰相李石答複道:“古人寫文章時,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選擇文章的體裁和辭藻,現在的人為了追求文采不惜妨礙對事實的表述。”
唐文宗的擔憂沒錯,宰相李石的答複也沒錯,但沒有人敢更進一步,觸及文風嬗變的真實原委,或提出任何解決方案來。
僅僅兩個月之後,唐文宗和宰相探討曆代詩歌的優劣,大約流露出一點點技癢的意思,於是鄭覃說:“曆代詩歌都不能與《詩經》媲美。《詩經》裏邊都是當時的國人讚美或諷諫朝政得失的作品,天子派人四處將這些詩歌采集回來,以了解民間風貌以及國人對朝政的意見,天子自己並不寫詩。《詩經》以後的詩歌大都華而不實,對朝政毫無裨益。陳後主和隋煬帝都很會寫詩,但都是有名的亡國之君,不值得陛下效仿。”
鄭覃是儒學大師,很受文宗器重。但這依然沒有打消唐文宗對詩歌的喜愛,何況自“甘露之變”後,唐文宗處處受製於宦官,隻能以詩酒消愁解悶。在被軟禁的日子裏,酒是身體的慰藉,而詩則是靈魂的唯一出口。
翌年,唐文宗詩興又發,打算設置詩學士一職。宰相李玨說:“現在的詩人都很輕浮,設置詩學士對朝廷不會有好處。”事情終於作罷,詩人的形象再沒有盛唐時的風采。
於是,在新一代的中央政府裏,文采不可避免地被人厭棄,無論你的文章究竟是華而不實還是既華且實,文采本身已經變成一種罪過了,盡管撰文的人們仍然不得不追求文采,以謹小慎微的姿態,甘願冒著“華而不實”的指摘。那麽,一心以文采博通顯的李商隱,他的未來究竟能向何處去呢?
7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新年伊始,長安城結駟連騎,選色征歌,綺窗絲障欲開,十裏珠簾初卷,主稱既醉,客曰未晞,又是一派天下舉子雲集的盛況,李商隱的身影再一次夾雜其中。
這是李商隱的第五次應試,那位對自己成見甚深、連番將自己黜落榜下的宰相賈已經慘死於“甘露之變”,這一次的主考官換作了禮部侍郎(相當於教育部副部長)高鍇,事情也許會出現某種轉機吧。
不錯,李商隱正是在這一屆進士及第的。不知內情的人或許會讚歎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說一個人隻要不懈努力最終一定會得到回報。這些激勵人心的老生常談雖然總不乏光彩照人的特例,但在昏庸世界的普遍規則裏,真正由個人努力得到的回報往往都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
開成年間,曾與李商隱同遊共學的令狐綯憑著父親的蔭庇,進入中央政府擔任右拾遺的職務。右拾遺,這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官職罷了,但每一個老練的官僚都看得出,年輕位卑的令狐綯分明是一顆潛力十足的政壇新星,要巴結就得趁早。
當然,巴結不是簡簡單單的厚顏無恥就可以的,這裏要講時機,講技巧。禮部侍郎高鍇就是一個眼光敏銳、頭腦活絡的人,他向令狐綯問了一個似乎漫不經心的問題:“在您的朋友裏,誰和您的關係最好呢?”
這不是閑聊,而是堂而皇之的人情買賣。令狐綯是官宦子弟出身,自幼見慣了這種官場機鋒,自然聽得出高鍇話裏的玄機。他裝作聽不懂的樣子,以單純的答案回應單純的提問,一連好幾次提及李商隱的名字。如此高的提及頻率,已經很說明問題。人情買賣就這樣做得不著痕跡,沒人能抓到任何把柄。
放榜之日,進士科及第者四十人,榜單上終於出現了李商隱的名字。他的興奮裏夾雜著一點苦澀,因為他知道若沒有令狐綯的舉薦與令狐楚的暗中用力,單憑自己的力量,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榜上有名。進士名額這樣寡少,連權貴的請托都不夠安排,連那些同樣才華橫溢卻甘心自媒自薦的人都不夠安排,誰還會顧得上一個顧盼自雄、不屑為任何請托的李商隱呢?
無論如何,李商隱畢竟中試了。唐人稱進士及第為“登龍門”,意味著此道難關一過,等在未來的就是輝煌璀璨、不可限量的政治前途。所以放榜之後是新科進士的狂歡節,平康裏狎妓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所謂“好是五更殘酒醒,時時聞喚狀元聲”,多年的壓抑在這一刻徹底釋放。有多少紅牙碧串,妙舞清歌,洞房綺疏,湘簾繡幕,名花瑤草,錦瑟犀皮,曾經連遠觀都不及的美好物事終於可以盡興褻玩,沒有人會責備他們的放蕩。而他們在紅燭的光焰下所作的詩,在香澤的微熏裏所吟的歌,每每使楚潤相看、態娟互引,從此傳誦於名伶美姬之口,輾轉為大唐詩庫裏的一頁墨跡。
在這“非正式”的狂歡之外,新科進士照例還要有一些正式的項目,曲江宴會與雁塔題名就是其中之大者,每日裏的活動安排得簡直比應試之前的備課還要緊張。尤其是曲江宴會,王公貴族之家每每傾城縱觀,拿出搶購的勁頭為女兒選婿,新科進士十之八九都會在這個時候定下終身大事。
洞房花燭夜總是追逐在金榜題名之後,世人懶於雪中送炭,但從不吝於錦上添花。
8
曲江之畔,東床選婿,這是一場熱鬧得近乎滑稽的盛事。
一個個青年俊彥才從平康裏的安樂窩裏出來,耳畔還縈繞著昨夜的絲竹聲,睡眼尚顯惺忪,就被達官貴人們生拉硬拽到不知道哪一場宴會裏去了,在丫鬟與小廝們擦肩而過的竊笑聲裏,恍惚看到某一幕珠簾背後,有曼妙的人影似乎正在向自己這邊偷窺。
進士及第既然被稱為“登龍門”,擇新科進士為婿當然是納得“乘龍快婿”了。女兒需要才貌雙全的佳偶,家族勢力需要更多的潛力股和生力軍,庸俗歸庸俗,倒也合乎常情。唯一被忽略的,隻有愛情,然而愛情每每在這樣的非常時刻裏非常容易萌生。
就在這混亂的情形裏,李商隱遇見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最小的女兒。
當時王宅裏來往賓客眾多,從晨光微露到夜色深濃,無一刻清靜。於是王家在客廳裏設一架屏風,將客人與家中女眷的生活分隔開來,屏風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屏風後秋千院落、鬥草尋花。屏風前的人暗自欣賞映照在屏風上的秀麗剪影,心下羨慕女兒家無須參加這世界殘酷的拚搶;屏風後的人側耳聆聽外麵的高談闊論,幻想閨閣以外的世界遍是英雄、功績和輝煌。
小女兒就那樣毫無征兆地出現,輕步在屏風之後,環佩發出悅耳的叮叮當當,仿佛是一串歡暢的心跳。屏風上繪著不知名的雍容花朵,比晴日暖風中的芍藥更為富麗,少女芬芳的麵頰就在花朵後若隱若現,略一晃神,隻覺花正從她的笑窩開出。少女偶爾探出頭來,與李商隱的目光不期而遇,她倒也淡然,兀自含笑觀察英俊少年,倒是李商隱率先不安起來,急忙低頭飲茶。
她舉手投足皆是名門風範,卻比其他名門閨秀多了一分明快,不做作,不顧影自憐,柔嫩的青春就從她的裙角向四周蔓延。她眼中分明有一個小小宇宙,裏麵住著金子般的風、香甜的雪、五彩斑斕的月亮、綻放千年的桃李以及快樂明媚的她自己,你從她眼底可以望見各式各樣的奇跡,就是望不見謊言與陰影。
遠遠凝視著她,便覺溫暖和煦;凝視久一些,你就忍不住要歎息:多麽幸福的人啊,幸福得令人眩暈,她的生活一定隻有春夏兩季,秋之衰落與冬之凋零和她相去千裏。
那麽多恰逢最好年紀的美麗女子,唯有她讓李商隱相信,世界上存在沒有瑕疵的幸福人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李商隱明白這道理,仍禁不住對她多看、多聽。不,這不隻是年輕男性對妙齡女子的渴望,毋寧說,這是一個未曾幸福過的人對幸福的渴望。
然而,惶惑不安的情緒攫住李商隱不放,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此刻的功名與榮耀究竟從何而來,亦懂得自己必須知恩圖報,而王茂元與他的恩人令狐一家分屬不同黨派。他不曉得自己該不該和同榜的那三十九名進士一樣,在狂喜中放縱自己,放膽做一些從來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情。
在所有的同榜進士裏,韓瞻和他最是投契。他們因同榜因緣而結下的友誼綿延至今後的漫長歲月,他們也同樣愛上了王茂元的女兒。所幸,他們不是情敵,韓瞻愛上的是王茂元的第六女,並且借著曲江擇婿的好時機成功娶到了風姿特秀的她;李商隱愛上的是王茂元的第七女,王家捧在手心裏嬌滴滴的小女兒。
不經意中,韓瞻已匆匆成婚。長安的婚房尚未落成,這位貴婿便暫住於嶽父王茂元的宅邸裏。按照當時的風俗,李商隱半認真、半戲謔地寫詩相賀,這詩當然是寫給韓瞻的,但他也暗暗期待著詩句裏的隱喻會被另外的某個人讀出:
簾外辛夷定已開,開時莫放豔陽回。
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
龍山晴雪鳳樓霞,洞裏迷人有幾家。
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
——《寄惱韓同年二首(時韓住蕭洞)》
第一首裏,辛夷即木蘭,於春季發花最早,南方稱為迎春花。劫灰是佛教掌故,傳說漢武帝開鑿昆明池,從地下挖出黑灰,不知為何物,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可問西域梵人。”後來西域僧人竺法蘭來到長安,眾人向他詢問其事,竺法蘭答道:“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首詩是戲謔著勸韓瞻珍惜春光,珍惜與夫人相處的時日,免得韶華匆匆流過,春意再難追回了。
第二首用劉晨、阮肇遇仙的故事:東漢時候,劉晨、阮肇進天台山采藥,在桃溪邊上遇到了兩位美女,郎情妾意之下就住了下來。半年後,這兩位飽享豔遇的男人起了思鄉之心,美女倒也體貼,指示給他們回鄉之路,便由他們回去了。兩人回到家裏,發現物是人非,現在住在這裏的竟然已是自己的第七世孫,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仙女。再回山時,卻再也尋不見那兩位露水之妻。
詩歌末句的“石榴花”是指石榴花釀成的美酒,這一來詩意便多了些耐人尋味的地方:劉晨、阮肇同入天台,仿佛詩人自己與好友韓瞻一同走入王茂元的府邸,而“洞裏迷人有幾家”豈不是說,仙境裏迷人的仙女不止一人,而王家待嫁的女子恰恰也有兩位。
若劉晨已結仙緣,阮肇為何仍孤身一人呢;若韓瞻已獲佳偶,詩人自己為何偏偏就得不到另一位女子的愛情呢?於是“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我為春天而憂戚,我為愛情的失落而憂戚,這憂戚的情緒足以令我陷入難以自拔的醉夢,何勞你韓瞻在歡喜中不停地向我勸酒呢?
多年之後,李商隱曆盡浮沉,寫一首《水天閑話舊事》緬懷一段往昔的企慕與追求。斟酌詩意,似乎就是此時此地的心思與故事,似乎又別有寄托,隱喻著蒼茫的身世感懷。迷離恍惚,真幻莫辨,畢竟這就是李商隱的風格:
月姊曾逢下彩蟾,傾城消息隔重簾。
已聞佩響知腰細,更辨弦聲覺指纖。
暮雨自歸山峭峭,秋河不動夜厭厭。
王昌且在牆東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首聯道出那一位心儀的女子,仿佛月宮裏的仙子下凡,而那傾國傾城的姿容偏偏掩在層層簾幕之後,無法與她通問消息。
頷聯是從細微處的遐想,聽聞簾幕後邊環佩作響,想象她腰肢款款緩步低徊的樣子,而琴聲忽然傳來,那柔緩悠揚的樂音會出自何等纖纖十指的彈撥呢?
頸聯寫詩人的落寞,在聞聲而不見影的悵惘中悄然離去,夜色清冷如水,人無寐,看耿耿銀河定定地掛在中天。
尾聯用王昌與莫愁的典故:王昌的故事今天已經無從稽考,隻曉得唐人詩歌裏多用王昌來代指風姿翩然、才情茂美的男子;“金堂”即江南美女莫愁所居的鬱金堂,初唐詩人沈佺期的名作裏就曾寫過“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這兩句是說:那位俊逸而多情的男子就住在那美麗少女的鄰近,難道彼此間就不曾生出過某種朦朧的情愫嗎?
這首詩裏,詩人對一位美麗的少女懷著綿長的企慕,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空自悵恨,在無寐的糾結中甚至無端生出了妒意,懷疑那女子的愛慕是否送與了他人。
在《離騷》以來的詩歌傳統裏,美人香草的引申永遠令人不敢對詩句隻做字麵上的理解,然而所有詩句裏的美人香草難道都含著政治的寄托或理想的比附嗎?事實未必盡然。李商隱這首詩,若解作對一名美麗而身份高貴的女子的愛慕,是愛情萌生時的患得患失,是怯步時的囁嚅與沒來由的忐忑,是在關關雎鳩聲裏的輾轉反側,是說不清是否真是醋意的醋意,是一點點明知不該卻偏偏揮之不去的自慚形穢,是所有年輕人的愛情裏所有可能發生的糾結,又為什麽不可以呢?
在所有的青年俊彥裏,在其他三十九名同年進士旁,在好友韓瞻的幸福邊上,那個怯生生的詩人曾經這樣想象過王茂元的季女。
他也許沒理由這樣忐忑,因為他分明進士及第,前途無量,他應該是達官顯貴們爭相招攬的對象,而不是由他去企慕他們想要給他的東西。他再不是那個寒窗苦讀、寄人籬下的寒士了,而搖身變作一位成功人士。他真的成功了,在世俗得再世俗不過的標準裏。
而李商隱半是興奮,半是索然。這份成功是自己從童年就期待的,亦是從童年就下苦功追求的,如今真是來得一點都不輕鬆。本以為自己一定會欣喜若狂,哪裏想到當成功真的來臨時,以這種人情請托的方式來臨時,心裏竟然生出了幾分落寞。
黑白分明的人從來都不適應這個灰色的世界,但這不知是真是幻的成功畢竟帶給他一點實實在在的喘息之機,他終於可以稍稍鬆懈下來,在黑色與白色之外關注一點美麗的彩色,那是一瞬間愛的感覺,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9
他的愛情尚未真正開始,便不得不被黑色與白色的世界突然打斷。進士及第之後,李商隱又順利地通過了吏部考試,從此便可以釋褐為官了。他還不清楚官場究竟是什麽樣子,他仍燃著熱血,茫然不知他即將走進的那個地方是一座積滿淤泥的千年冰窖,是一切熱血最有效的冷凝劑,是掩埋理想的亂葬崗。
在他還來不及知曉這一切的時候,那年秋天,他聽說蕭浣死了,死於遂州貶所。
蕭浣,這位牛黨骨幹,汲汲於弄權的庸碌之臣,李商隱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最終沒能在黨派鬥爭中等到下一個翻身的機會,就這麽帶著遺恨,死在了偏遠的遂州。念及蕭浣任鄭州刺史時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李商隱悲從中來,一發而不可遏止。
這時,李商隱已經踏出了仕途的第一步,理應變成一名審慎而無情的政治小爬蟲了,但他沒有。無論蕭浣在別人眼裏是怎樣的,無論其政治角色是怎樣的,對於李商隱來說,蕭浣始終是自己的恩主,他對蕭的全部記憶都與美好有關。此時此刻,他唯一能為蕭浣做的,就是以詩歌與誄文寄托哀思,並且傳揚蕭浣這一生中的人品與政績。
就詩歌而言,這樣的內容不是短篇可以勝任的,李商隱以五言排律為之,題為《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就李商隱重情重義的天性而言,這是一首必須寫且必須寫到極致的詩;而就李商隱的人生發展而言,這首詩就顯得有欠斟酌了:
遙作時多難,先令禍有源。
初驚逐客議,旋駭黨人冤。
密侍榮方入,司刑望愈尊。
皆因優詔用,實有諫書存。
苦霧三辰沒,窮陰四塞昏。
虎威狐更假,隼擊鳥逾喧。
徒欲心存闕,終遭耳屬垣。
遺音和蜀魄,易簀對巴猿。
有女悲初寡,無男泣過門。
朝爭屈原草,廟餒莫敖魂。
迥閣傷神峻,長江極望翻。
青雲寧寄意,白骨始沾恩。
早歲思東閣,為邦屬故園。
登舟慚郭泰,解榻愧陳蕃。
分以忘年契,情猶錫類敦。
公先真帝子,我係本王孫。
嘯傲張高蓋,從容接短轅。
秋吟小山桂,春醉後堂萱。
自歎離通籍,何嚐忘叫閽。
不成穿壙入,終擬上書論。
多士還魚貫,雲誰正駿奔。
暫能誅倏忽,長與問乾坤。
蟻漏三泉路,螿啼百草根。
始知同泰講,徼福是虛言。
蕭浣之死,對於李商隱而言可謂一次微妙的政治考驗。恩主死於貶所,若是漠然置之,一定會被譏為不近人情、忘恩負義,所以緬懷是必需的;若是以詩文緬懷,哪些當說,哪些不當說,必須逐字逐句審慎才行,稍不小心就會給自己招來數不清的煩擾。
然而他沉浸在失去知己的傷感之中,全然顧不上利害關係。他隻是因為哀悼,所以哀悼罷了。至於權力場上那危如累卵一般的遊戲,沒人告訴他規則,他亦從來不問。
這首詩處處都在觸犯政壇的禁忌,尤其是以下幾句:“初驚逐客議,旋駭黨人冤”,這是直言不諱地將蕭浣被貶視為朋黨鬥爭的結果,而人們自然會想:詩人自己究竟站在哪一個陣營呢?“公先真帝子,我係本王孫”,蕭浣是梁武帝蕭衍的後人,李商隱與李唐皇室同屬一脈,這雖然是事實不假,但兩句並舉,分明給人的感覺是詩人在標榜自己與蕭浣同道,與蕭浣同為一黨。“自歎離通籍,何嚐忘叫閽”,自己尚未正式入仕,更未步入通達,雖然一心不忘為蕭浣鳴冤,暫時還隻是有心無力,這樣的表態絕不是蕭浣的政敵們樂於看到的。
這一首純然發自肺腑的詩作誤打誤撞地成為李商隱仕途上一次成功的政治投機:因為在朋黨之爭裏,這簡直就是一份獻給牛黨的投名狀。
權力場上最受人排斥與提防的,就是那些派係身份曖昧不明的人。隻要你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派係立場,敵對黨派雖然會立時將你列在黑名單上,但你也會迅速得到政治盟友們不遺餘力的支持,接下來的成敗利鈍總還是有五五之數,並且中高層的職位從此都是可以期待的了。
任何一名不甚魯鈍的政客都會將這首詩當作牛黨的投名狀來做解讀,何況牛黨大佬令狐楚與牛黨新貴令狐綯呢?他們高估了李商隱的情商,不知道在他的心裏,雖然有黑白,有是非,有正邪,有恩仇,但偏偏沒有一點政治站隊的念頭。
10
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得太多太快。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令狐楚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兼興元尹。翌年,就在李商隱在長安等候吏部授官的時候,突然接到令狐楚病危的消息。李商隱不做任何耽擱,急赴興元,日夜侍奉在恩主床前,並且接受重托,代撰遺表,以備受賞識的文采書寫令狐楚一生中最後的哀音。
剛剛進士及第,忽然恩主永訣,乍喜乍悲的感覺真不是敏感的詩心所能承受。開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隱伴隨令狐兄弟護送令狐楚的靈柩返回長安,一路上的淒風苦雨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詩人的心。
一路前行,走到嶓塚山了,這個地名以前隻在《山海經》裏讀到過,本以為隻是個荒誕不經的傳說所在呢。記得《山海經》裏說,漢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發源於此,向北流入湯水;山中多有犀、兕、熊、羆,還生長著一種叫作蓇蓉草的奇異植物,它的葉子像蕙草的葉子,莖根像桔梗,開黑花,不結實,人們吃了這種草就會失去生育的能力。
這些記載都是真實不虛的嗎?不知道,隻是李商隱似乎真的嗅到了蓇蓉草的味道,分明感覺到體內的生機正在被山裏的陰霾一點點地埋葬。無論如何,這裏真的是一處分水嶺,江水從此中分,正如人生的軌跡從此轉折。
水麵湯湯,水流泱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人對此,越發為恩主而悲傷,為前途而恐慌。年輕生命裏的恐懼感莫過於此:你清清楚楚地知曉自己已走在了命運分水嶺上,卻不可預期分水嶺的前端究竟有什麽在等候著你,於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那首《自南山北歸經分水嶺》正是在這時寫成的:
水急愁無地,山深故有雲。
那通極目望,又作斷腸分。
鄭驛來雖及,燕台哭不聞。
猶餘遺意在,許刻鎮南勳。
從此與恩主天人永隔,是為斷腸之分;從此歌筵雅集、賓主相得的日子一去不返。傷心何止於此呢,人生中全部的三位恩主,令狐楚已死,崔戎已死,蕭浣已死,而在這個門閥觀念深重、朋黨派係橫行的時代,人,作為一個失去了一切依托與蔭庇的個體,究竟還能走出多遠呢?此時,李商隱畢竟已閱世深了些,再也不對個人的才華與勤勉抱以過分的篤信了。現實從來都是這般現實,那些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種種激勵與勸勉的陳詞濫調啊,總有一天會讓那些往昔的輕信者在傷痕累累之後拋諸腦後。
然而幸或不幸的是,正是在這個人生的分水嶺上,李商隱結識了劉蕡。劉蕡,就是那個在科考試卷上仗義直言、斥責宦官亂政、一點也不避諱政治敏感詞的劉蕡。當初劉蕡因為觸怒宦官而徹底葬送了政治前途,從此流落江湖,依人入幕,能保住性命已是意外之喜。再沒有第二個人甘願以數十年寒窗之苦換來這樣一個潦倒的結果,所以人們盡管敬佩劉蕡的正直與磊落,卻沒人願意起而效仿。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亂世裏的規則從來如此。但高尚者自有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令走近他的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感。李商隱驚訝地發現,在恩主的幕僚行列裏,名滿天下的劉蕡赫然在列,而天真的心總是容易被正直的氣場吸引。
人生的軌跡總有一些很微妙的地方,當李商隱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為前途而惶惑的時候,假若是一直陪在心機深沉、前程似錦的令狐綯的左右,也許會沾染一些後者的圓滑,在不自覺中學一點與現實妥協的技巧,而他偏偏結識了劉蕡,偏偏被劉蕡的強大氣場吸引了去。真不知道在未來人生的發展上,令狐綯的氣場與劉蕡的氣場,究竟哪一種才算是正能量呢?
對於悲傷與惶惑中的李商隱而言,令狐綯與劉蕡分明象征著這分水嶺上的兩派江流:一條迤邐蜿蜒,一路上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小心地改變自己的形狀以適應變化無窮的外物;另一條仿佛水麵上結著堅冰,在春澌融瀉的時候汪洋西下,而堅冰不願改變固有的軌道,總是在山崖阻隔的時候將自己撞得粉身碎骨。
李商隱如同分水嶺上的一葉扁舟,會被風與水推上哪一條岔路呢?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候,而最後的抉擇往往不是來自理智的審慎,而是來自天性的好惡。李商隱的抉擇,是一開始便注定了的。
11
當護送令狐楚靈柩的隊伍終於抵達長安時,已是開成二年的年末。李商隱錯過了任官調選的時間,隻有等待來年春天的吏部考試,在三位恩主都已辭世的情形下賭一賭自己的運氣了。那個曾經同遊共學的令狐綯忽然成為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依靠,這番況味真的有幾分怪誕。
翌年春天,吏部開試博學宏詞科,這樣的考試簡直是為李商隱量身定做的,然而,既博學又宏詞的李商隱竟然沒有考中。但他已經不再憤憤不平了,因為他已經稍稍知曉了社會上的升沉通則,知曉了個人才華與勤勉在這個遊戲場上實在是再輕微不過的籌碼。
某位高官以“此人不堪”的理由輕易地抹去了李商隱的名字,而李商隱究竟如何不堪,根本就沒有追問的必要,反正在權力遊戲裏,強者如何處置弱者從來不需要什麽認真的理由。而弱者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對種種不公,對種種加諸己身的侮辱與損害變得更寬容了,其極端形式就是會站在加害者的立場上為之辯解,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
幸或不幸,李商隱隻是稍稍成熟了一點而已,不知什麽時候又會滑回他那純真的軌道。對於這一科博學宏詞的荒唐判詞,他已經或多或少地麻木了些。官職一時間是得不到了,但日子還要繼續。他隻是一個既無背景又乏家底的闖蕩者,當務之急就是謀一個差使,使自己能在這個荒唐的世界上苟活下去。
恩主已逝,令狐綯也正在百務纏身中無暇他顧,李商隱這才發覺,當曲江盛宴的痛飲高歌乍然消散之後,自己新添的這個進士身份原來是如此輕賤。長安城物價高昂,自己不可能像前輩韓愈那般為了求官而一年年在這裏空耗下去。可自己還會什麽呢,除了再覓一處幕府,給人家做做文書工作之外?
當年暮春時節,李商隱接受了王茂元的聘任,遠赴涇原,重操幕職。命運兜兜轉轉,詩人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但畢竟出現了幾點不同:第一,他已經進士及第,總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幕府裏博取升遷了;第二,他將很快發現,涇原節度使王茂元亦如令狐楚、蕭浣、崔戎一般賞識自己的才華,繼這三人之後成為自己生命旅程中的第四位恩主;第三,涇原節度使的府邸裏有他愛慕的人——王茂元的幼女,韓瞻的妻妹,曾在長安的邂逅中讓自己一見傾心、周身洋溢著幸福感的女子。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哪個因素真正促成了李商隱的涇原之行,不知道他究竟是謀求生計抑或謀求愛情。我們更願意相信後者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因為純良如李商隱,任何一點世俗的負累於他都是玷辱。
12
涇州,涇原節度使治所所在,隋代稱安定郡。這裏幾乎算得上是西北邊陲了,若登上城樓遠眺,那浮雲遠岫與孤城落照的景象怎不令人發出百感茫茫的太息呢。無論青年還是老者,無論有所思的人還是無所思的人,在登高遠眺的時候總難免被這種毫無來由的悲愴擊中。錢鍾書有一言以蔽之:“囊括古來眾作,團詞以蔽,不外乎登高望遠,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無愁者生愁。”所以古代文士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眾多的登臨之作,其中之佳者甚至比吟詠家國與愛情的作品更能觸動人心。
若你懷著一些無望的追求,壓著一些難伸的憤懣,就不要輕易登臨。遠赴涇原的李商隱,當他終於站在安定城樓上登臨懷遠的時候,那茫茫百感便再也控製不住了。一首《安定城樓》裏,究竟蘊含著多少百轉千回的心事呢: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這是李商隱登臨之作中最出色的一篇,首聯點出登樓遠眺,頷聯因遠眺而感懷,聯想到兩位與自己目前處境相似的前人:賈誼青年時即被漢文帝破格擢升,建議屢被采納,因此遭到元老大臣們的忌恨,終被排擠出朝廷。賈誼向漢文帝上書有所謂“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之語,沉痛懇切,但最終不為所用。李商隱這裏以賈誼自比,認為自己應試而不中的心情與賈誼類似。王粲是漢末著名才子,“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粲逃離京城長安到荊州避難,依附於荊州刺史劉表,那時他隻有十七歲。在荊州的日子裏,王粲曾於一個春日登當陽城樓,痛悼身世,寫出傳世名篇《登樓賦》。而此時,李商隱在政治亂局中遠赴涇原,依附在王茂元幕下,個中況味正與王粲依附劉表相類。
頸聯是名句中的名句,是說自己希望能做一番回天轉地的事業,然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並無功名利祿之心,而這樣的高潔誌向卻屢屢不容於險惡的現實,所以才有了尾聯的激憤。尾聯用《莊子》裏的一則寓言:惠子在魏國為相,莊子素來與惠子交好,便要去魏國拜望他,不料謠傳四起,說莊子此來別有用心,恐怕是要奪取惠子的相位。惠子大為惶恐,一連三日三夜在國中大搜莊子。莊子徑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雛,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一隻剛剛捉到腐鼠的貓頭鷹卻對著飛過頭頂的鵷雛發出恐嚇式的叫喊,生怕他來搶自己的腐鼠。
細玩詩意,涇原幕僚對李商隱這位新來的才子一定生出不少猜忌。事實上,李商隱終其一生都是在旁人的猜忌中度過的。
一言以蔽之,他在人際交往上障礙多多。他隻會與師長相處,隻會與兄弟相處,隻會與愛人相處,卻從不會與同僚相處——對於那些和自己之間的聯係主要是公事和利益的人,他都不曉得如何相處。
當我們懸隔千年,懷著仰慕的心情走進李商隱的詩歌與人生,我們隻會覺得一切的一切都是旁人負他,是汙濁肮髒的世界在日夜不休地欺淩著他,是低能的同僚們在背後咬牙切齒地妒忌他、陷害他,但是,倘若沒有這千年的距離,沒有這份對大詩人的仰慕之心,倘若我們就生活、工作在他的身邊,作為標準的凡夫俗子的我們,亦未嚐不會像他在千年前真實相處過的那些同僚一樣。
舊諺有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對於那些天生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來說,對於那些文學上的天才來說,他們的學問與文章恰恰源於不諳世事的赤子之心,而所謂的“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都會玷汙他們與生俱來的詩人本真,玷汙他們身上為凡夫俗子所不具備的高貴的詩性。他們不見容於現實世界,而在現實世界裏,這樣的人從來都不是容易相處的。
他們看不懂你的眼色,聽不懂你的弦外之音;他們還總是口無遮攔,時不時就會說些令你不快的話來;他們缺乏團隊精神,對集體總是若即若離,雖然不得不牽掛一些俗務,卻時常又在忘乎所以的狀態下忘記了那些俗務的重要性;他們甚至會在眼神和語言裏,在所有的一舉一動裏表露出對你的輕蔑,看不起你的才華和智商,當你跟不上他們的思路時,他們會刻意地掩飾住自己的不耐煩,然而又總是不到片刻的工夫就會掩飾不住……
那麽,這樣的人,怎能不招致同僚的忌恨呢?而這樣的忌恨,究竟是不是腐鼠對鵷雛的忌恨呢?他們絕對會這樣想,而你絕對不會同意。李商隱,這樣一位毫無背景的年輕新進,憑什麽偏偏贏得了節度使的愛寵,憑什麽偏偏對節度使的小女大獻殷勤?在對仕進與婚姻的一切世俗考量裏,偏偏是欣賞與愛慕這兩個最基礎的因素被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流言蜚語四起,李商隱卻懷揣一點幼稚的相信,相信隻要自己無愧於心,便可以化解所有惡毒的猜忌,最終得到所有人的信任與理解。道理沒錯,書本上是這樣講的,師長們也是這樣教的,然而真實的世界從來都不是這樣運轉的。
二十六歲的年紀,已有過多少次入幕依人的經曆了。從鄭州到太原,從太原到鄆州,從鄆州到兗州,從兗州到涇原,從中原腹地到東部沿海,從東部沿海到西北邊陲,這裏是人生的又一個中轉站還是真正的天盡頭呢?當初到底是應該留在長安等待機會,還是應該北上涇原呢?若是前者,自己當下的處境究竟是更好還是更壞呢?
選擇即人,選擇即命運。每一處人生岔路口上的每一個選擇積累起來,鑄就了你的命運,也鑄就了你這個人。
13
涇原的春天也有牡丹,這真是一個意外發現。
牡丹,大唐帝國的第一花,在每一年的花期裏吸引著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的狂迷,這種時尚竟然也遠達西北邊地了。
回中,這個古老而略顯哀傷的地名,聽起來仿佛在勸人趕緊回返中原。漢文帝的時候,匈奴攻入蕭關,焚毀了回中的宮闕,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如今這裏屬於涇原的轄境,暫時看不到烽煙,隻看到暮春的雨中散亂著敗落的牡丹。這本應屬於皇都、被豪家貴人們精心嗬護的雍容之花,在這西北邊地上卻尋不到躲避風雨的亭台,如同此刻看花的人一般。百感交集,付諸詩句: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悵臥遙帷。
章台街裏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一
首聯所謂下苑即宜春下苑,長安東南角的曲江池,西州即涇原。詩人追憶當初在曲江盛宴裏未能親近牡丹的芳澤,殊不料而今來到西北涇原,卻與牡丹不期而遇。花與人一般,本該在京城之內,在所有人視線的中心綻放光彩,卻一並出現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頷聯寫雨雖然停了,但水亭裏暮春的寒意依然未散;牡丹挨過了雨打,還將在這寒意裏緩緩地凋殘吧。暮春即將入夏,本應有的暖意究竟飄向了哪裏,為何在這雨後的水亭裏竟渾然不覺呢?花如此,人亦然,有多少流言蜚語,有多少猜忌妒恨,正似這暮雨過後的春寒,讓人浸在幽涼的空氣裏,而那些善意與溫存,究竟還能繼續支撐自己走多久呢?
頸聯寫落花的破敗與人的惆悵,無人憐惜的花與無人憐惜的人遙遙相對,皆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尾聯忽然淩空遙想,章台街是長安的遊冶所在,芳菲伴是章台街上婀娜的垂柳。這是回中的牡丹探問長安的楊柳,不曉得當自己被雨打寒侵的時候,那帝都的柳色可還是青蔥的嗎?詩人的那些同伴,那些留在長安謀求仕途的才子,都在得意的春風裏捕獲著各自的夢想,而詩人自己,為什麽偏偏在波折的命運裏繼續偃蹇下去,偏偏在這偏僻的回中敗落一般地和敗落著的牡丹在一起?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裏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二
首聯看似白描,其實用到一則典故:隋朝末年,孔紹安任監察禦史,被派到李淵那裏監軍,很受李淵的禮遇;後來隋朝滅亡,李淵建立唐朝,孔紹安前來投奔,被封為內史舍人。夏侯端也在隋朝做過監察禦史,也曾在李淵處監軍,後來也歸順了唐朝,唯一與孔紹安不同的是歸順的時間更早一些,被任命為秘書監。內史舍人是正五品上階,秘書監則是三品官,孔紹安為此憤憤不平。後來在一次筵席上,孔紹安應詔詠石榴詩,詩句有“隻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才幹並不在夏侯端之下,僅僅因為投靠的時間稍晚,所以得到的官職不如人家。
牡丹嘲笑石榴花開花不及春日,殊不料一場風雨反使先開的牡丹先期零落了,這字裏行間,隱隱抒發著對博學宏詞科被黜落之事的不平。於是推出頷聯,白牡丹碩大的花苞如同玉盤,這玉盤上雨水迸濺,仿佛無數傷心的淚水,而雨聲如錦瑟淒淒的樂曲,一聲聲驚散睡意,令人徹夜無眠。
頸聯從當下的傷心墜入永恒的傷心:在連綿萬裏的陰霾裏,遠離故鄉的牡丹與遠離故鄉的詩人無望地希冀著光明,而一年來,一生中,所有的生機都被這雨水摧折,零落成泥,歸為塵土。
尾聯所謂“前溪”非指溪水,而是歌舞。古代有《前溪歌》:“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後來《前溪歌》被編入舞曲,成為一種婆娑憂傷的舞蹈。這一聯以《前溪》歌舞形容牡丹風雨中零落時的姿態,而花的零落難免觸動了零落中的詩人,讓他起而興歎:待這零落的花舞結束時,對著空落落的枝條,怕是更要傷感了,覺得當初那零落時的花姿終歸也是好的。
14
失落與感激,功名與愛情,在帝國西北的涇原無數次糾結在詩人的心裏。涇原,究竟是人生的又一處客舍,還是永久的棲息之地呢?連詩人自己都不清楚。
也許每一次跌落都是另一次攀升的前奏,就在詩人惶惑不安、去留難定的時候,命運再一次眷顧了他,替他做出了選擇。
節度使王茂元雖然是將門之後,卻酷愛文學,懂得李商隱的才華,也懂得李商隱的愛情。他喜歡在公務之餘將李商隱引至後花園裏,一起談詩論賦,在文學的趣味裏做半晌的消閑。他就這樣賞識著他,扶持著他,終於,將自己最小的女兒嫁給了他。
推理起來,小女兒應該也屬意商隱。王家自身家世煊赫、實力強勁,無須用兒女的婚姻為家族換來光明壯麗的前途;即便真有這種需要,王家亦有大把大把青年才俊可選,實在不必勉強女兒嫁給不合心的人,大可在眾多人選中挑一個既有前途又讓女兒滿意的。所以這場婚姻,想來小女兒也是歡喜的。
愛情什麽時候發生,小女兒是如何對李商隱產生了好感?或許是因為在父親的書桌上翻看了商隱的錦繡文章,或許是因為在屏風後聽聞了他對時事或曆史的高見,或許是因為他對待父親和其他達官貴人的態度謙卑卻不諂媚,或許是因為他不太懂得在不同場合變換不同嘴臉的規則,也或許隻是因為,那一天商隱與她目光相遇後慌忙低頭飲茶的孩子氣的姿勢讓她心疼。
最後一個推測不是無稽之談,愛情確是人生屈指可數的幾件大事之一,但愛情的誘因常常簡單到荒唐。一個轉身,一句口頭禪,一陣風,一束光線,都可以引發一人對另一人產生天長地久的渴望。別說原來愛情這麽不靠譜,相反,我認為正是因為誘發愛情的因素那麽荒誕、簡單,愛情才更值得珍惜。若要等到將雙方條件碼放整齊,仔細比對之後再決定要不要愛,愛情哪裏還配稱是世間的奇跡?
締結姻緣的過程,出人意料的平淡: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鬥爭,沒有什麽私相授受的浪漫,沒有某個惡劣角色處心積慮的刁難與破壞,沒有苛刻的條件與勉強的許諾,李商隱平生最深刻的一次愛戀就這樣靜悄悄地發生,靜悄悄地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一切就是這般平淡,如此從容,幾乎沒有什麽記載流傳於世,而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婚後小別中的一首小小情歌:
東南一望日中烏,欲逐羲和去得無。
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
這首詩題為《東南》,詩人在黎明中眺望東南新升的朝陽,想象著自己也可以每一天都隨著朝陽升起,在天空中一路向西,迅速行至妻子的妝樓之上,切切探看她。這是每天的第一件事,再沒有其他事情比這更迫切的了。甚至於天子的婚姻,難道就比自己這庶民的愛情更動人嗎?
任何一個沉浸在新婚幸福裏不能自拔的人都會生出這樣的念頭,所以就在那一年裏,李商隱寫出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句子。那一首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懷古諷諫的《馬嵬》,其實是歌詠愛情的心曲。
新婚之後,李商隱繼續著涇原幕府的差使,有時會往返於涇原與長安之間。馬嵬坡,安史之亂中楊貴妃縊死的地方,是李商隱行程中必經的地方。念及唐明皇與楊貴妃那轟轟烈烈、生離死別的愛情,念及自己與新婚妻子那平淡而渺小,但彼此牽腸掛肚的愛情,真令人生出自矜的感覺。
李商隱寫有《馬嵬二首》,以第二首七律最為知名: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坡事變之後,有方士說曾在海外仙山見到楊妃,這是何等荒誕的言辭啊。想當初七月初七在長生殿裏,明皇與楊妃許願,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婦,但來生究竟是有是無,究竟是否達成今生的心願,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無論如何,今生畢竟已人鬼殊途,再也沒有重聚的可能了。
想明皇倉促中避難西蜀,每一夜隻聽到軍旅中報時的更柝,再聽不到皇宮裏的滴漏聲了。馬嵬坡上,軍士們駐馬不前,要斬楊妃兄妹,明皇無法禁止,楊妃縊死於佛堂,屍身被草草地埋葬在驛西道側。這皇帝與貴妃的日子,難道就及得上平常人家的恩愛夫妻嗎?
【小考據】能臣未必清
李商隱最服膺的時人是李黨領袖李德裕,所以多次寫詩或稱道他的功績,或為他的遭遇鳴不平。李德裕的確稱得上中晚唐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能臣,唐王朝能在風雨飄搖中危而不墜,仰賴李德裕之功頗多。
但李德裕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理想宰相,至少和“兩袖清風”的標準差距太大。李德裕是憲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是個自幼便習慣於錦衣玉食的人。時人有筆記記載說,李德裕每食一杯羹,都雜以珠玉、寶貝、雄黃、朱砂煎服,所費高達三萬錢,這約略相當於一名節度使一個月的薪俸。
一切都是無常。
當佛陀提出這個經典命題之時,其含義遠比我們普通人所想的深奧。春花秋葉,桑田滄海,除了變是不變的,世間還有什麽是永恒的?甚至我們自己,每一刻都有舊的細胞死去,新的細胞誕生,這一刻的我不是前一刻的我,今天的我不是昨天的我,每一個“我”都隻是四大與五蘊在瞬息間的因緣和合罷了。
世界有成住壞滅,人生有生老病死,這層意義上的無常總是被人們感受得更直接些。古人與今人不同,哪怕你貴為帝王將相、王子皇孫,對疾病也沒有比布衣百姓更強的抵抗力,輕易就會在某種傷病的襲擊下失掉性命。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疾病的力量總是使人們對命運生出更多的無常感來。
誰能想到,崔戎甫至兗州不及一月便暴病身故,李商隱以幕僚身份為崔戎撰寫的謝表墨跡尚未盡幹。世事與生命如此無常,而任何一位大人物的生殺升沉所影響的何止是自己與家人呢?崔戎一死,兗海幕府風流雲散,昨天還一同工作、一同宴飲、一同暢談未來的同僚今天便要各謀生計,各奔東西。胸懷尚熱,酒杯未冷,天地乾坤卻突然變了。
李商隱為崔戎的命運而悲,亦為自己的命運而悲,無論如何,他以最後的恪盡職守報答了崔戎的知遇之恩。他雖是兗海幕府裏年資最淺的一個,卻執起五色筆來,將崔戎的遺言寫成奏表,上呈長安,向朝廷也向自己的伯樂,做最後的交代。
這一篇《代安平公遺表》用典一如既往地繁複,偶儷一如既往地精工,隻是多了一分用技巧表達不來的深沉。“風葉露華,榮落之姿何定;夏朝冬日,短長之數難移”,這已不再是脫胎於《莊子》《列子》的淒美辭采,而是一個年輕人對無常命運的過早親曆,是切膚之痛、入骨之寒。
翌年年初,李商隱第四次赴長安科考,第四次落第而歸。其時途經恩主崔戎在長安的故宅,隻見到門庭冷落車馬稀,而那賓客盈門、車馬喧騰的盛況不過是一夕之前的光景。
這實在是意料中的場麵,因為權力場的定理就是這樣,人們追逐的隻是權勢,而不是你身上除權勢之外的任何特質。有幾個人真心欽慕你的人品,歎賞你的才華,或與你以道義為友呢?機關算盡、爾虞我詐的權力場,永遠都是勢利小人翻雲覆雨的地方,隻偶爾才容得下幾個正人君子罷了。除了李商隱這般正直善感的人,還有誰會對崔戎故宅的冷落蕭條感到吃驚呢?
李商隱也不該吃驚,他早已熟讀《史記》《漢書》,怎會不曉得翟公的故事:翟公為官時賓客盈門,罷官後門可羅雀,複官後門客們又想投奔,翟公便在門上大書:“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貧一富,乃知交態;一貴一賤,交情乃見。”這是人情世故的千古至理,李商隱的確曾從書本上讀過。
也許是紙上得來終覺淺吧,當書上的故事變成現實的活劇,一時間他實在無法接受。
這是李商隱在權力場上感受到的第一次震撼,此前所有聖賢書裏的諄諄教誨,所有父母師長的耳提麵命,所有對世界“本應如此”的信念,突然被眼前這“本非如此”的赤裸裸的真實擊得粉碎。這樣的痛楚與惶惑,是每一個時代裏的年輕人都會遭遇的。
在崔戎故宅,李商隱與崔戎的同族子侄崔明把酒話舊,舊事與新聞不斷在兩人心中激蕩衝突。人類社會進化幾千年,野蠻還是同樣野蠻,隻是換了種野蠻的方式:從前的野蠻是茹毛飲血、生吞活剝,今時的野蠻是鉤心鬥角、唯利是圖。來來來,請君杯莫停,若不用酒醉來模糊雙眼,哪敢直視這血腥荒謬的世界?
那一首充滿誠摯與譏嘲的五言律詩,《過故崔兗海宅與崔明秀才話舊因寄舊僚杜、趙、李三掾》,就是在這個時候寫成的:
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
諸生空會葬,舊掾已華簪。
共入留賓驛,俱分市駿金。
莫憑無鬼論,終負托孤心。
首聯“絳帳”用東漢大儒馬融的故事:馬融講學頗具排場,自己端坐於高堂之上,以一幕絳紗帷帳隔開前後,前授生徒,後列女樂。這裏用絳帳之典,是將崔戎當作自己的恩師看待,而不僅僅視為幕府之主。幕主辟用僚屬,這隻是單純的雇傭關係而已;但崔戎對僚屬既有禮遇,更有指點與提攜的恩遇,李商隱對此深懷感激。
“烏衣”用烏衣巷的故事:晉室南渡,王導、謝安兩大家族聚居於建康(今南京)烏衣巷,使這裏成為俊彥雲集的所在。劉禹錫的名句“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說的就是這裏。“絳帳恩如昨,烏衣事莫尋”,這是說崔戎亡故雖已多時,但想起他當初施與自己的恩情,仿佛還隻是昨天的事情。然而畢竟世易時移,當初人才鼎盛、俊彥紛紛的崔戎幕府,再也尋不到往日繁華的蹤跡。
頷聯是說崔戎的門生故吏在會葬了恩師幕主之後便星散而去,重新謀求個人的生路與發展,其中已經有人在這短短不及一年的時間裏謀到了不錯的職位。
頸聯“留賓驛”用西漢名臣鄭當時的故事:鄭當時年輕時以豪俠仗義自詡,廣交天下能者,尤其喜歡結交年高德劭的人。漢景帝時,鄭當時擔任太子舍人的職務,每逢休息日,他就會在長安四郊調配驛馬,忙不迭地接待或拜訪四方賓客,夜以繼日,生怕對任何人有失周到。
“市駿金”用戰國時燕昭王的故事:燕昭王即位之後,立誌延攬賢才以興複國家,謀臣郭隗便向他講了一個千金買馬骨的奇聞:“古代有一位君王,以千金高價求購千裏馬,三年而未能如願。宮中有一名掌管掃除的小吏向君王自薦,說自己有辦法買到千裏馬。得到君王的委任之後,這名小吏在三個月後就找到了一匹千裏馬,隻可惜馬已經死了。小吏以五百金買回馬骨,向君王交差。君王大怒道:‘我要的是活馬,你怎能在一匹死馬身上就浪費掉五百金呢!’小吏從容答道:‘如果天下人知道君王真愛千裏馬,一匹死馬尚願以重金相購,何況活馬。君王不必心急,很快就會有人主動進獻千裏馬的。’果然,此後不到一年時間,被主動進獻來的千裏馬就有三匹。大王若有心招攬賢人,不妨從我郭隗開始,如果天下人看到連我郭隗這種才能的人都受到大王的禮遇,那些比我更賢能的人定會不遠千裏前來求見您的。”
“共入留賓驛,俱分市駿金”,是說崔戎雖為幕主,卻能禮賢下士,無論李商隱自己還是收到他這首寄詩的三位同僚,當初一同受著崔戎的眷顧與厚遇,這份恩德豈是須臾即可忘懷的?
尾聯“無鬼論”是指否認人死後有靈的論調。《世說新語》記載有晉代名士阮修的無鬼之論:阮修認為世上並無鬼神,那些聲稱親眼見鬼的人都說鬼穿著生前的衣服,若是人死有鬼,難道衣服也有鬼不成?《幽明錄》記有阮瞻的故事:阮瞻是“竹林七賢”之一阮鹹的公子,平生不信鬼神。於是有鬼通報姓名,求見阮瞻。此鬼頗具才情,與阮瞻相談甚歡。後來談到鬼神的話題,兩人各執己見,互不相讓。見言說無益,此鬼終於勃然作色道:“鬼神之事,古今聖賢都說其有,您為何獨說其無呢?”說罷變為鬼形,須臾間即在阮瞻的麵前消失。阮瞻大駭,一年後便病逝了。
“莫憑無鬼論,終負托孤心”,這兩句詩頗見譴責,是勸說崔戎的舊僚:不要以為世上並無鬼神就罔顧崔戎的恩遇,隻顧個人的發展,再不理會崔戎那些尚年少的子侄如何生活,如何在殘酷的現實中求得立錐之地。
世界的法則就是如此不堪,人以利合,亦以利散。因著與崔戎話舊,他益發鄙夷那些寡義的同僚。當初在一起的時候,多少個水檻花朝,多少個菊亭雪夜,多少次契闊談宴,多少次吟詩作賦……那些似乎來之不易的感情與經曆,原來是可以被他們隨意棄置的,就像是逐漸長大的孩子清理掉曾日夜陪伴自己的玩具。而這一段被他人棄置的過去,卻在詩人的心裏久久過不去。所有人都長大了、成熟了,懂得了更多的利害關係,唯有他,抱住褪色的玩具留戀不已。
連烈酒都無力排遣的愁緒,除非長歌當哭,再沒有其他排遣之法。那首不惜篇幅的《安平公詩》就是李商隱此時的長歌與悲哭:
丈人博陵王名家,憐我總角稱才華。
華州留語曉至暮,高聲喝吏放兩衙。
明朝騎馬出城外,送我習業南山阿。
仲子延嶽年十六,麵如白玉欹烏紗。
其弟炳章猶兩丱,瑤林瓊樹含奇花。
陳留阮家諸侄秀,邐迤出拜何駢羅。
府中從事杜與李,麟角虎翅相過摩。
清詞孤韻有歌響,擊觸鍾磬鳴環珂。
三月石堤凍銷釋,東風開花滿陽坡。
時禽得伴戲新木,其聲尖咽如鳴梭。
公時載酒領從事,踴躍鞍馬來相過。
仰看樓殿撮清漢,坐視世界如恒沙。
麵熱腳掉互登陟,青雲表柱白雲崖。
一百八句在貝葉,三十三天長雨花。
長者子來輒獻蓋,辟支佛去空留靴。
公時受詔鎮東魯,遣我草詔隨車牙。
顧我下筆即千字,疑我讀書傾五車。
嗚呼大賢苦不壽,時世方士無靈砂。
五月至止六月病,遽頹泰山驚逝波。
明年徒步吊京國,宅破子毀哀如何。
西風衝戶卷素帳,隙光斜照舊燕窠。
古人常歎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
如公之德世一二,豈得無淚如黃河。
瀝膽咒願天有眼,君子之澤方滂沱。
在這首詩裏,李商隱曆數當初與崔戎的過從往還,無一句不動容。而在崔戎死後,李商隱於翌年抵京的時候,“明年徒步吊京國,宅破子毀哀如何。西風衝戶卷素帳,隙光斜照舊燕窠”,在崔戎故宅竟然見到“宅破子毀”的模樣,這是他萬萬不曾料到的。
當年的風簾錦帳被蛛網代替,煙柳金桂被野草代替,雕欄玉砌今猶在,隻是朱顏改。曾在崔宅裏載歌載舞的名伶已不知去向,她們唱的歌、他們吟的詩也早已吹散在風裏。
他的哀傷,不僅因為目見人心涼薄、世事無常,不僅因為失去了恩主與師長,更因為他失去了一位知己。“古人常歎知己少,況我淪賤艱虞多”,知己古來已少,何況自己這樣一個寒微中的淪賤者,覓一個純以文學、道義相交的知己有多麽不易。難得而易逝,這究竟是什麽道理!
2
這一年的長安城,照例處處散落著澆薄的人情,但也不同尋常地在空氣裏彌漫著恐慌。蕭浣,李商隱的第二位貴人,才從鄭州刺史調還中央,連新官帽都未曾焐熱便再度被排擠出朝,到遂州擔任刺史去了。
坊間盛傳著牛李黨爭的新聞與舊事,朝廷上無論牛黨、李黨,隻要沾了一個“黨”字,或硬被安上一個“黨”字,即在倉皇中打點行裝,出朝外任。十年河東十年河西,現在的朝廷已經是李訓和鄭注的天下了。這兩匹政壇黑馬從寒微而至通顯,異軍突起的勢頭隻能用“奇跡”二字方可形容。
李訓、鄭注是標準的政壇暴發戶,得勢之後的所作所為完全展現出了暴發戶的極致嘴臉。二人幾近瘋狂地賣官鬻爵、打擊異己,以新黨的姿態高調排斥舊黨,將牛、李二黨的幾乎所有骨幹紛紛逐出京城,攆至核心權力圈的千裏之外,因而史書上悲戚地記載:“貶逐無虛日,班列殆空。”
高層政治的任何變局都遵循著“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法則,此時此地,隻要稍具政治敏感度的人無不人人自危,明白某種莫名的災難迫在眉睫,卻不曉得它究竟會在何時發生,又會在哪個方麵、以何種程度波及自身。
長安無限繁華,卻不是久留之地。這年秋天,李商隱收拾起行李,收拾起落第的失意,收拾起對恩主的緬懷,打包對世態人情稍顯成熟的認識,返回了寂寞的鄭州老家。令狐楚自顧不暇,蕭浣遠赴遂州,崔戎屍骨已寒,短短數年裏的波瀾遭際,如夢如幻,如露如電。
這是山雨欲來的太和九年,鄭州夕陽樓上,李商隱當真生出“風滿樓”的窒息感來。
夕陽樓,這是蕭浣在鄭州刺史的短暫任期裏修建起來的,樓閣麵西背東,供人盡賞夕陽遲暮。官場中人患得患失,成敗利鈍每難逆料,故此總比常人更多幾分迷信。若依官場的迷信,蕭浣建這夕陽樓真可謂不祥之兆,預示著仕途入暮,人向西貶。遂州即今日之四川遂寧,位於鄭州西南。李商隱此時登夕陽樓西眺,遙望蕭浣所在的方向,怎會不生出一樓成讖的蒼涼感呢?
夕陽西下,孤雁南征,樓上所見的哪一種風景不是觸緒傷懷、獻愁供恨呢?自古詩人最怕登樓,因為在臨高俯低的時候難免撫今追昔,在天地蒼茫的廣闊視野裏悲歎人生的渺小與無常。《夕陽樓》,李商隱七絕中的名篇,就是在此時寫成的:
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
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
孤鴻遠去,不知道飛向何方;恩主蕭浣遠貶,不知道這一次的遂州可就是貶官的盡處;自己高樓獨立,一任腥風滿樓、斜風滿袖,不知道明天將會站在哪裏,不知道未來的道路究竟通向何方。對個人命運的隱憂,對時局乃至大唐帝國命運的隱憂,在這寥寥的二十八個字裏被說盡了。
3
太和九年這一年發生了太多的事,書一開頭提及的與少女柳枝的偶遇就是發生在這一年。那一場沒有結局的愛情故事,算是這一年唯一的溫柔顏色了,似乎悲劇的大時代偏偏容不下小人物的美麗戀情。十一月間,“甘露之變”爆發,李訓、鄭注敗亡,宦官借反撲之機廣為株連,猖狂屠殺朝廷大臣,宰相王涯、賈死於是難,明哲最終未能保身。這位賈,就是在進士科舉中一連三度黜落李商隱的人。在天翻地覆的國難麵前,多年來縈心切齒的個人恩怨忽然變得無足輕重了。
“甘露之變”是前無古人的風雲巨變,是中晚唐世道人心的一大轉捩點。自事變以後,變幻莫測的政局與血雨腥風的手段,徹底消磨掉了朝臣與士子們最後一絲積極用世的壯心。所謂哀莫大於心死,當越來越多的人對國家大事冷眼旁觀、漠然無謂的時候,當人心一顆顆地寒去、死去的時候,王朝命運的喪鍾也就逐漸響了起來。
在赤裸裸的傾軋與明晃晃的屠刀麵前,一個個曾經有膽有識的文人朝士紛紛做出了退避與噤聲的選擇,畢竟這世上多的是明智與怯懦之人。
整部詩歌史上,大唐詩人向來以飛揚不羈的性情著稱,詩筆所向,什麽當代的宮闈秘聞、帝王穢事都在橫掃之列,從不知避忌為何物。然而“甘露之變”一起,連詩人們都袖起了手、閉上了嘴。所以這樣一起堪稱天翻地覆、亙古未有的大事件,在《全唐詩》裏居然找不到幾篇記聞抒憤的詩作。
其時閑居洛陽、穩坐詩壇頭把交椅的白居易未回避這一千古難得的題材,寫下《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感事而作》:
禍福茫茫不可期,大都早退似先知。
當君白首同歸日,是我青山獨往時。
顧索素琴應不暇,憶牽黃犬定難追。
麒麟作脯龍為醢,何似泥中曳尾龜。
另有《詠史》,題下自注“九年十一月作”:
秦磨利刀斬李斯,齊燒沸鼎烹酈其。
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雲歌紫芝。
彼為菹醢機上盡,此為鸞皇天外飛。
去者逍遙來者死,乃知禍福非天為。
兩首詩都是感慨政壇變幻,禍福無常,仕途的高回報永遠伴隨著高風險,與其甘冒殺身之禍求取功名富貴,不如明哲保身、隱遁江湖,選一條低回報亦低風險的人生旅途。“可憐黃綺入商洛,閑臥白雲歌紫芝”,這是讚許商山四皓睹亂世而早知機,在遠避世事的小天地中陶然自樂。
白居易畢竟老了,而名與字都取自商山四皓的李商隱卻在萬馬齊喑的恐怖時局裏艱難地寫下了感時傷世的政治哀歌。雖然他不是劉蕡那樣的勇士,雖然他小心地將議論、抨擊與傷悼隱藏在一重重繁複曲折的典故裏,但也正是如此這般的隱晦,既見證了他無論如何都不肯隱瞞真性情、真嗓音的天真,亦成就了他“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的獨到詩藝。
李商隱為“甘露之變”寫下《有感二首》,題目雖然不是“無題”,實質上已經是標準的無題詩了——天下詩歌,有哪一首不是有感而發呢?無論真情實感抑或虛情假意,終歸都是有感,而究竟因為何人有感,因為何事有感呢,李商隱什麽都沒有說。在險惡的時局裏,心中的波瀾翻滾隻能在壓抑中深沉地爆發。
4
《有感二首》,是李商隱政論詩的極致之作,但在今天,許多唐詩選本卻總是遺漏不錄。這是因為李商隱的詩歌向來以用典幽隱、含義晦澀著稱,而《有感二首》更把這種風格發揮到了極致,以至於若不做出連篇累牘的考索與注釋,就會陷在詩人的迷宮裏再也走不出來。而事情的另一麵是,若想真正把握住李商隱的風格,無論如何要把《有感二首》讀通。
《有感二首》之一:
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
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犛誅。
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
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
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
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
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
敢雲堪慟哭,未免怨洪爐。
首聯“九服歸元化,三靈葉睿圖”:周代禮製將天子統轄的地區由中央向邊疆依次劃分為九類區劃,統稱九服。“元化”的本義是大自然的周流運行,引申為帝王的德化。“三靈”即日、月、星,“葉”通“協”,“睿圖”指英明的圖謀計劃。古人相信天人感應,認為天象與人事相呼應,天下有道則日、月、星各就其位。
第二聯“如何本初輩,自取屈犛(氂)誅”:本初,即袁紹,字本初。東漢末年,宦官專權亂政,袁紹興兵閉鎖宮門以剿滅宦官,隻要是沒長胡須的人,不分少長,一概斬殺,死者逾兩千人。屈氂,即漢武帝時期的丞相劉屈氂,因遭小人誣陷而遭滅門之禍。以上四句是說:聖朝原本無事,奈何有人偏偏生事,而那些圖謀誅戮宦官的人隻是自取覆亡罷了,反而被宦官所殺,身死族滅,下場淒涼。
第三聯“有甚當車泣,因勞下殿趨”:晉成帝時,蘇峻叛軍攻入京城,逼迫晉成帝遷往石頭城。晉成帝一邊哀泣一邊登車,宮中哭聲一片。這段曆史,正與“甘露之變”的一個細節相似:宦官們發覺中伏之後,急忙挾持唐文宗避往深宮。這一舉正是成敗的關鍵,唐文宗從此處於半軟禁的狀態,隻能在默默飲泣中忍受宦官的嗬斥與欺淩。
第四聯“何成奏雲物,直是滅萑苻”:“雲物”指氣色災變,天下各地若有祥瑞或災異照例都會上奏朝廷,由史官記錄在冊,“甘露之變”就是以奏報左金吾廳後的石榴樹上夜降甘露為發軔的。“萑苻”是春秋時期鄭國的一處大澤,是盜匪聚居的地方,時時發生殺人越貨的勾當,後來鄭國派兵攻打萑苻,盡殺盜匪。以上四句是說宦官挾持皇帝,使鄭注、李訓之謀徹底失敗,權宦仇士良急調神策軍入宮反撲,這哪還有什麽祥瑞之跡?分明是將皇宮當作荒野,無所顧忌地揮舞屠刀,見人就殺,不肯放過一個。
第五聯“證逮符書密,辭連性命俱”:“符書”即政府公文,“辭”即嫌犯之供詞。“甘露之變”中,宦官集團借勢反撲,株連極廣,無論是素來的政敵還是一貫明哲保身的中立派,隻要是稍稍礙事的人,借著這個機會一並鏟除,以確立宦官集團的無上權威。經過這場殺戮,《新唐書》稱“公卿半空”,這是何等酷虐的景象。
第六聯“竟緣尊漢相,不早辨胡雛”:上一句用王商的故事,是說漢代丞相王商身材魁梧,氣度威嚴。單於使者來朝之時,仰視王商的相貌,不覺怯畏退縮,天子聞而感歎:“此真漢相矣!”李訓亦有王商一般的身材樣貌,亦如王商一般富貴顯達,朝廷上下無不忌憚,然而唐文宗信用李訓,終鑄大禍。下一句用石勒的故事,是說晉朝時,年僅十四歲的少年石勒隨著同鄉人到洛陽販賣貨物,倚洛陽上東門而長嘯,這景象剛好為晉朝名臣王衍看在眼裏,顧謂左右說:“剛剛長嘯的那個胡族少年一定心懷奇誌,將來恐怕會成為天下之患。”王衍派人去捉拿石勒,卻撲了個空。後來石勒果然成為一方之主,點燃無數戰火。這兩句以王商比李訓,以石勒比鄭注,惋歎唐文宗用人之不察。
第七聯“鬼籙分朝部,軍烽照上都”:在慘烈的殺戮中,朝臣半已成鬼,帝都刀兵紛起,從歌舞升平的繁華場變作血流成河的戰場。
末一聯“敢雲堪慟哭,未免怨洪爐”:上一句語出賈誼《陳政事疏》,賈誼分析天下興亡得失之理,直陳當代局勢“可為痛哭者一”。下一句語出《莊子》,天地造化如洪爐一般陶冶萬物。這兩句既沉痛亦無奈,慨歎在這國難當頭的時刻,隻聽到歸怨蒼天、嗟歎命運的哀歌,但沒有一個人敢於像賈誼那樣傾肺腑而直言。在斧鋸之下,在鼎鑊之畔,在累累屍骨之間,人的聲帶總會突然就萎縮掉,這又有什麽奇怪!
5
《有感二首》之二:
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
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
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
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
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
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
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
近聞開壽宴,不廢用鹹英。
首聯“丹陛猶敷奏,彤庭欻戰爭”:“丹陛”代指朝堂,漢代朝堂以丹朱漆地麵,故有此稱。“敷奏”一詞出自《尚書·舜典》,大舜每五年巡視天下,接受諸侯朝見,聽諸侯“敷奏以言”,即曆數自己的政績。“彤庭”典出《漢書》,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後,而最為寵愛趙飛燕的妹妹趙合德,讓她住在內飾精美的昭陽舍,庭院漆以彤朱。
詩句以彤庭代指後宮,暗指在“甘露之變”中,宰相們正在朝堂上處理政務,對四伏的殺機茫然不覺。轉眼間變亂突起,宦官仇士良等人挾持唐文宗避入深宮,調神策軍入宮屠殺,使皇宮淪為戰場。從寧靜到風波,從狙殺到反撲,從生存到死亡,都隻是倏忽間的事情。
第二聯“臨危對盧植,始悔用龐萌”,詩人在這一句下有自注說:“是晚獨召故相彭陽公(令狐楚)入。”“甘露之變”的第二天,勝負已分而塵埃未定,文宗將令狐楚和鄭覃二人留在政事堂,代行宰相職務。令狐楚既以文章知名,這時候自然要承擔起草詔書的責任。詔書要遵照宦官的意思,向天下公告,誣稱宰相王涯、賈謀反。
在令狐楚平生所擬的詔書裏,再沒有比這一篇更棘手的。如果堅守節操,一定會招致殺身滅族之禍;如果在強權下低頭,寫一篇顛倒黑白的違心之論,不但會被天下人唾罵,今後亦隻能死心塌地地依附閹黨,再沒有回到士大夫行列的可能了。當初,一手出眾的駢文使令狐楚青雲直上;此刻,同樣是這一手駢文本領將他逼到了這個進退維穀的絕境。
令狐楚不是忠貞死節的英雄,所以他選擇了屈服;但他亦不是趨炎附勢的小人,所以他屈服得並不徹底,在屈服中保留了最後的一點不屈,一點安全限度之內的不屈:他擬了一篇大失水準的詔書,當然,詔書裏嚴厲聲討了王涯、賈,語氣雖然嚴厲,罪名卻擬得浮泛,這真是犯了文章大忌。若是不了解文章背景的人,一定會說令狐楚盛名之下其實難副,說什麽一代文宗,文章竟然寫得這般有情而無實。
這樣的指責總在發生著,因為令狐楚的做法其實正是曆代知識分子在強權的淫威下最常用的辦法,若是你不能對那種極端處境感同身受,就永遠無法理解當事人的艱難抉擇。令狐楚這種有限度的屈服,引來了權宦仇士良有限度的不滿,因此失去了入朝拜相的機會,這應該是老於世故的令狐楚期待的結局了。
年輕的李商隱尚不能體會令狐楚的老練,隻是以年輕人特有的愛憎分明與私恩帶來的偏袒將令狐楚比作東漢名臣盧植,全不覺令狐楚其實當不起這個褒獎。若換作盧植處在令狐楚的境地,一定會成為殉難的烈士。
盧植生活的東漢末年也是一個宦官亂政的時代,大將軍何進如同李訓、鄭注一般,謀誅宦官卻反為宦官所殺。宮廷震蕩中,宦官挾持太後與天子出宮,百官茫然失所,隻有盧植一人在夜幕中縱馬疾追,擊殺逆臣,終於迎天子還宮。當然,這不是令狐楚能做的,也不是令狐楚敢做的。史書裏的英雄可以燃燒起詩人的熱血,卻不會撼動一名老練政客的心。
詩句以盧植比令狐楚,以龐萌比李訓、鄭注,後一比顯然比前一比貼切。龐萌是東漢初年的名臣,因為為人謙遜恭順,很受光武帝劉秀的信愛。劉秀常常對人稱道龐萌說:“可以托六尺之孤,寄百裏之命者,龐萌是也。”後來拜龐萌為平狄將軍,與蓋延共擊董憲。
但是,當委任下達時,程序上出了一點故障,隻有蓋延接到了詔書,龐萌卻沒有接到。老於世故的龐萌不輕忽每一點風吹草動,完全想不到這隻是一個技術失誤而已,誤會是蓋延進讒,自己受到猜忌,於是當機立斷,起兵造反。光武帝聞訊大怒,親自率兵討伐龐萌,並在寫給諸將的書信裏說:“我常以龐萌為社稷之臣,各位將軍一定覺得這話太可笑了吧?龐萌老賊該當族滅,請各位將軍整頓兵馬,在睢陽會合!”
李訓、鄭注一如龐萌,誌大而才疏,貌忠而內奸;唐文宗卻不如漢光武帝,雖有用人失察之悔,終乏力挽狂瀾的本領,最終被宦官脅迫,“禦仗收前殿,兵徒劇背城”,眼睜睜地看著朝臣與近衛被神策軍捕殺殆盡。
第四聯“蒼黃五色棒,掩遏一陽生”:曹操年輕時曾任洛陽北部尉,管理洛陽城四門秩序。曹操才一任職,便造五色棍棒懸掛在城門左右,有犯禁者,不避豪強,一律用棒擊殺。這是指“甘露之變”中,李訓、鄭注一方以金吾衛士與禦史台從人驟然發難,倉促中撲擊宦官,但最終不是神策軍精兵的對手。
而那天正是冬至日,古代曆法以冬至為陰消陽長的轉捩點,認為陽氣從這一天複生,即《周易》所謂“一陽來複”。而這一年一陽來複之日正值國難突生、殺戮初興之時,陽氣被遏止不發,長安城很快便大雪紛飛,陷入更深的陰寒。
第五聯“古有清君側,今非乏老成”:清君側的事情自古有之,亂政擅權的宦官確實也該被鐵腕剪除,然而文宗為何偏偏將這樣的大事托付給李訓、鄭注這樣的人,朝廷內外難道真的就沒有可以信托的元老忠臣不成!正所謂“素心雖未易,此舉太無名”,本心雖好,但舉措也太過草率了。
“誰瞑銜冤目,寧吞欲絕聲。近聞開壽宴,不廢用鹹英”,末四句以悲歎作結。所謂“鹹英”,即三皇時期的太平雅樂《鹹池》《六英》,這裏代指帝王所用的音樂。“甘露之變”的來年上元,文宗在長安郊外的遊覽勝地曲江之畔賜宴百官,隻有令狐楚認為新近剛剛有大臣被誅,不宜賞宴,故此稱病不赴宴。令狐楚總算特立獨行了一次,而上至皇帝,下至百官群僚,就在這殺聲尚未盡歇、血跡尚未盡涸的時候,忙不迭地做出一派太平景象以自欺欺人,用酒香與樂韻掩蓋住天下的不平。這就是政治。
6
愈是末世,愈會逼出隱晦的語言,所以文字的隱晦與避諱從來都是末世的征兆。
而這恰恰成就了詩歌,因為詩歌之美,正是美在含蓄,美在豐富的想象空間。隻不過末世難免給世道人心籠上一層低迷的氛圍,所以末世詩歌總呈現出一種特殊的淒美,總讓人在華麗卻似乎不知所雲的辭章裏不自覺地落淚。那些詩句越發不像語言,而越發像是音樂,不表達任何明確的意思,讀起來隻有如夢如幻的幽思與如泣如訴的音調。你也許不明白詩人在講什麽,但你偏偏被感動了,感動而不明被感動的緣由。
時局越來越險惡,詩句越來越晦澀。這《有感二首》,若不曉得寫作時間與典故背後的深意,慢慢讀下來,莫名的幽怨會在心底盤桓不去;若是曉得,心靈隻要稍稍脆弱一些,便會被詩句裏濃鬱的悲劇感壓垮,一定要等到春和景明、天高氣爽的時候才能平複。
李商隱從來不是一個強硬的人,他無法坦白利落地與世界對抗,但也不能容忍噤若寒蟬。於是,他越來越愛用隱語來抒寫時政與曆史、誌向與愛情,他越來越喜歡恍惚迷離的詞句,那是他人生中的全部攻勢與守勢。
不僅李商隱一人。自“甘露之變”以來,各地文書的風格或多或少發生了這樣的變化,人們更喜歡雕琢辭采,顯得寫作態度認真而恭謹,但總是將意圖表達得華麗而模棱,甚至有點莫名其妙,以至於官場的語言風格無限趨近於禪宗機鋒了。文書奏章裏往往洋洋灑灑、斐然成章,但在你陶醉於寫作者的文學才華之餘,卻不知道這裏除了文學意趣之外,究竟還有什麽。
唐文宗終於忍無可忍,在一次朝廷會議上提出了自己的擔憂。新任宰相李石答複道:“古人寫文章時,總是根據內容的需要來選擇文章的體裁和辭藻,現在的人為了追求文采不惜妨礙對事實的表述。”
唐文宗的擔憂沒錯,宰相李石的答複也沒錯,但沒有人敢更進一步,觸及文風嬗變的真實原委,或提出任何解決方案來。
僅僅兩個月之後,唐文宗和宰相探討曆代詩歌的優劣,大約流露出一點點技癢的意思,於是鄭覃說:“曆代詩歌都不能與《詩經》媲美。《詩經》裏邊都是當時的國人讚美或諷諫朝政得失的作品,天子派人四處將這些詩歌采集回來,以了解民間風貌以及國人對朝政的意見,天子自己並不寫詩。《詩經》以後的詩歌大都華而不實,對朝政毫無裨益。陳後主和隋煬帝都很會寫詩,但都是有名的亡國之君,不值得陛下效仿。”
鄭覃是儒學大師,很受文宗器重。但這依然沒有打消唐文宗對詩歌的喜愛,何況自“甘露之變”後,唐文宗處處受製於宦官,隻能以詩酒消愁解悶。在被軟禁的日子裏,酒是身體的慰藉,而詩則是靈魂的唯一出口。
翌年,唐文宗詩興又發,打算設置詩學士一職。宰相李玨說:“現在的詩人都很輕浮,設置詩學士對朝廷不會有好處。”事情終於作罷,詩人的形象再沒有盛唐時的風采。
於是,在新一代的中央政府裏,文采不可避免地被人厭棄,無論你的文章究竟是華而不實還是既華且實,文采本身已經變成一種罪過了,盡管撰文的人們仍然不得不追求文采,以謹小慎微的姿態,甘願冒著“華而不實”的指摘。那麽,一心以文采博通顯的李商隱,他的未來究竟能向何處去呢?
7
唐文宗開成二年(837年)新年伊始,長安城結駟連騎,選色征歌,綺窗絲障欲開,十裏珠簾初卷,主稱既醉,客曰未晞,又是一派天下舉子雲集的盛況,李商隱的身影再一次夾雜其中。
這是李商隱的第五次應試,那位對自己成見甚深、連番將自己黜落榜下的宰相賈已經慘死於“甘露之變”,這一次的主考官換作了禮部侍郎(相當於教育部副部長)高鍇,事情也許會出現某種轉機吧。
不錯,李商隱正是在這一屆進士及第的。不知內情的人或許會讚歎說功夫不負有心人,說一個人隻要不懈努力最終一定會得到回報。這些激勵人心的老生常談雖然總不乏光彩照人的特例,但在昏庸世界的普遍規則裏,真正由個人努力得到的回報往往都微小得可以忽略不計。
開成年間,曾與李商隱同遊共學的令狐綯憑著父親的蔭庇,進入中央政府擔任右拾遺的職務。右拾遺,這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官職罷了,但每一個老練的官僚都看得出,年輕位卑的令狐綯分明是一顆潛力十足的政壇新星,要巴結就得趁早。
當然,巴結不是簡簡單單的厚顏無恥就可以的,這裏要講時機,講技巧。禮部侍郎高鍇就是一個眼光敏銳、頭腦活絡的人,他向令狐綯問了一個似乎漫不經心的問題:“在您的朋友裏,誰和您的關係最好呢?”
這不是閑聊,而是堂而皇之的人情買賣。令狐綯是官宦子弟出身,自幼見慣了這種官場機鋒,自然聽得出高鍇話裏的玄機。他裝作聽不懂的樣子,以單純的答案回應單純的提問,一連好幾次提及李商隱的名字。如此高的提及頻率,已經很說明問題。人情買賣就這樣做得不著痕跡,沒人能抓到任何把柄。
放榜之日,進士科及第者四十人,榜單上終於出現了李商隱的名字。他的興奮裏夾雜著一點苦澀,因為他知道若沒有令狐綯的舉薦與令狐楚的暗中用力,單憑自己的力量,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榜上有名。進士名額這樣寡少,連權貴的請托都不夠安排,連那些同樣才華橫溢卻甘心自媒自薦的人都不夠安排,誰還會顧得上一個顧盼自雄、不屑為任何請托的李商隱呢?
無論如何,李商隱畢竟中試了。唐人稱進士及第為“登龍門”,意味著此道難關一過,等在未來的就是輝煌璀璨、不可限量的政治前途。所以放榜之後是新科進士的狂歡節,平康裏狎妓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所謂“好是五更殘酒醒,時時聞喚狀元聲”,多年的壓抑在這一刻徹底釋放。有多少紅牙碧串,妙舞清歌,洞房綺疏,湘簾繡幕,名花瑤草,錦瑟犀皮,曾經連遠觀都不及的美好物事終於可以盡興褻玩,沒有人會責備他們的放蕩。而他們在紅燭的光焰下所作的詩,在香澤的微熏裏所吟的歌,每每使楚潤相看、態娟互引,從此傳誦於名伶美姬之口,輾轉為大唐詩庫裏的一頁墨跡。
在這“非正式”的狂歡之外,新科進士照例還要有一些正式的項目,曲江宴會與雁塔題名就是其中之大者,每日裏的活動安排得簡直比應試之前的備課還要緊張。尤其是曲江宴會,王公貴族之家每每傾城縱觀,拿出搶購的勁頭為女兒選婿,新科進士十之八九都會在這個時候定下終身大事。
洞房花燭夜總是追逐在金榜題名之後,世人懶於雪中送炭,但從不吝於錦上添花。
8
曲江之畔,東床選婿,這是一場熱鬧得近乎滑稽的盛事。
一個個青年俊彥才從平康裏的安樂窩裏出來,耳畔還縈繞著昨夜的絲竹聲,睡眼尚顯惺忪,就被達官貴人們生拉硬拽到不知道哪一場宴會裏去了,在丫鬟與小廝們擦肩而過的竊笑聲裏,恍惚看到某一幕珠簾背後,有曼妙的人影似乎正在向自己這邊偷窺。
進士及第既然被稱為“登龍門”,擇新科進士為婿當然是納得“乘龍快婿”了。女兒需要才貌雙全的佳偶,家族勢力需要更多的潛力股和生力軍,庸俗歸庸俗,倒也合乎常情。唯一被忽略的,隻有愛情,然而愛情每每在這樣的非常時刻裏非常容易萌生。
就在這混亂的情形裏,李商隱遇見了涇原節度使王茂元最小的女兒。
當時王宅裏來往賓客眾多,從晨光微露到夜色深濃,無一刻清靜。於是王家在客廳裏設一架屏風,將客人與家中女眷的生活分隔開來,屏風前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屏風後秋千院落、鬥草尋花。屏風前的人暗自欣賞映照在屏風上的秀麗剪影,心下羨慕女兒家無須參加這世界殘酷的拚搶;屏風後的人側耳聆聽外麵的高談闊論,幻想閨閣以外的世界遍是英雄、功績和輝煌。
小女兒就那樣毫無征兆地出現,輕步在屏風之後,環佩發出悅耳的叮叮當當,仿佛是一串歡暢的心跳。屏風上繪著不知名的雍容花朵,比晴日暖風中的芍藥更為富麗,少女芬芳的麵頰就在花朵後若隱若現,略一晃神,隻覺花正從她的笑窩開出。少女偶爾探出頭來,與李商隱的目光不期而遇,她倒也淡然,兀自含笑觀察英俊少年,倒是李商隱率先不安起來,急忙低頭飲茶。
她舉手投足皆是名門風範,卻比其他名門閨秀多了一分明快,不做作,不顧影自憐,柔嫩的青春就從她的裙角向四周蔓延。她眼中分明有一個小小宇宙,裏麵住著金子般的風、香甜的雪、五彩斑斕的月亮、綻放千年的桃李以及快樂明媚的她自己,你從她眼底可以望見各式各樣的奇跡,就是望不見謊言與陰影。
遠遠凝視著她,便覺溫暖和煦;凝視久一些,你就忍不住要歎息:多麽幸福的人啊,幸福得令人眩暈,她的生活一定隻有春夏兩季,秋之衰落與冬之凋零和她相去千裏。
那麽多恰逢最好年紀的美麗女子,唯有她讓李商隱相信,世界上存在沒有瑕疵的幸福人生。非禮勿視,非禮勿聽,李商隱明白這道理,仍禁不住對她多看、多聽。不,這不隻是年輕男性對妙齡女子的渴望,毋寧說,這是一個未曾幸福過的人對幸福的渴望。
然而,惶惑不安的情緒攫住李商隱不放,他清楚地知道自己此刻的功名與榮耀究竟從何而來,亦懂得自己必須知恩圖報,而王茂元與他的恩人令狐一家分屬不同黨派。他不曉得自己該不該和同榜的那三十九名進士一樣,在狂喜中放縱自己,放膽做一些從來不敢做也不敢想的事情。
在所有的同榜進士裏,韓瞻和他最是投契。他們因同榜因緣而結下的友誼綿延至今後的漫長歲月,他們也同樣愛上了王茂元的女兒。所幸,他們不是情敵,韓瞻愛上的是王茂元的第六女,並且借著曲江擇婿的好時機成功娶到了風姿特秀的她;李商隱愛上的是王茂元的第七女,王家捧在手心裏嬌滴滴的小女兒。
不經意中,韓瞻已匆匆成婚。長安的婚房尚未落成,這位貴婿便暫住於嶽父王茂元的宅邸裏。按照當時的風俗,李商隱半認真、半戲謔地寫詩相賀,這詩當然是寫給韓瞻的,但他也暗暗期待著詩句裏的隱喻會被另外的某個人讀出:
簾外辛夷定已開,開時莫放豔陽回。
年華若到經風雨,便是胡僧話劫灰。
龍山晴雪鳳樓霞,洞裏迷人有幾家。
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
——《寄惱韓同年二首(時韓住蕭洞)》
第一首裏,辛夷即木蘭,於春季發花最早,南方稱為迎春花。劫灰是佛教掌故,傳說漢武帝開鑿昆明池,從地下挖出黑灰,不知為何物,問東方朔,東方朔說:“可問西域梵人。”後來西域僧人竺法蘭來到長安,眾人向他詢問其事,竺法蘭答道:“世界終盡,劫火洞燒,此灰是也。”這首詩是戲謔著勸韓瞻珍惜春光,珍惜與夫人相處的時日,免得韶華匆匆流過,春意再難追回了。
第二首用劉晨、阮肇遇仙的故事:東漢時候,劉晨、阮肇進天台山采藥,在桃溪邊上遇到了兩位美女,郎情妾意之下就住了下來。半年後,這兩位飽享豔遇的男人起了思鄉之心,美女倒也體貼,指示給他們回鄉之路,便由他們回去了。兩人回到家裏,發現物是人非,現在住在這裏的竟然已是自己的第七世孫,這才知道自己遇到了仙女。再回山時,卻再也尋不見那兩位露水之妻。
詩歌末句的“石榴花”是指石榴花釀成的美酒,這一來詩意便多了些耐人尋味的地方:劉晨、阮肇同入天台,仿佛詩人自己與好友韓瞻一同走入王茂元的府邸,而“洞裏迷人有幾家”豈不是說,仙境裏迷人的仙女不止一人,而王家待嫁的女子恰恰也有兩位。
若劉晨已結仙緣,阮肇為何仍孤身一人呢;若韓瞻已獲佳偶,詩人自己為何偏偏就得不到另一位女子的愛情呢?於是“我為傷春心自醉,不勞君勸石榴花”,我為春天而憂戚,我為愛情的失落而憂戚,這憂戚的情緒足以令我陷入難以自拔的醉夢,何勞你韓瞻在歡喜中不停地向我勸酒呢?
多年之後,李商隱曆盡浮沉,寫一首《水天閑話舊事》緬懷一段往昔的企慕與追求。斟酌詩意,似乎就是此時此地的心思與故事,似乎又別有寄托,隱喻著蒼茫的身世感懷。迷離恍惚,真幻莫辨,畢竟這就是李商隱的風格:
月姊曾逢下彩蟾,傾城消息隔重簾。
已聞佩響知腰細,更辨弦聲覺指纖。
暮雨自歸山峭峭,秋河不動夜厭厭。
王昌且在牆東住,未必金堂得免嫌。
首聯道出那一位心儀的女子,仿佛月宮裏的仙子下凡,而那傾國傾城的姿容偏偏掩在層層簾幕之後,無法與她通問消息。
頷聯是從細微處的遐想,聽聞簾幕後邊環佩作響,想象她腰肢款款緩步低徊的樣子,而琴聲忽然傳來,那柔緩悠揚的樂音會出自何等纖纖十指的彈撥呢?
頸聯寫詩人的落寞,在聞聲而不見影的悵惘中悄然離去,夜色清冷如水,人無寐,看耿耿銀河定定地掛在中天。
尾聯用王昌與莫愁的典故:王昌的故事今天已經無從稽考,隻曉得唐人詩歌裏多用王昌來代指風姿翩然、才情茂美的男子;“金堂”即江南美女莫愁所居的鬱金堂,初唐詩人沈佺期的名作裏就曾寫過“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這兩句是說:那位俊逸而多情的男子就住在那美麗少女的鄰近,難道彼此間就不曾生出過某種朦朧的情愫嗎?
這首詩裏,詩人對一位美麗的少女懷著綿長的企慕,然而可望而不可即,空自悵恨,在無寐的糾結中甚至無端生出了妒意,懷疑那女子的愛慕是否送與了他人。
在《離騷》以來的詩歌傳統裏,美人香草的引申永遠令人不敢對詩句隻做字麵上的理解,然而所有詩句裏的美人香草難道都含著政治的寄托或理想的比附嗎?事實未必盡然。李商隱這首詩,若解作對一名美麗而身份高貴的女子的愛慕,是愛情萌生時的患得患失,是怯步時的囁嚅與沒來由的忐忑,是在關關雎鳩聲裏的輾轉反側,是說不清是否真是醋意的醋意,是一點點明知不該卻偏偏揮之不去的自慚形穢,是所有年輕人的愛情裏所有可能發生的糾結,又為什麽不可以呢?
在所有的青年俊彥裏,在其他三十九名同年進士旁,在好友韓瞻的幸福邊上,那個怯生生的詩人曾經這樣想象過王茂元的季女。
他也許沒理由這樣忐忑,因為他分明進士及第,前途無量,他應該是達官顯貴們爭相招攬的對象,而不是由他去企慕他們想要給他的東西。他再不是那個寒窗苦讀、寄人籬下的寒士了,而搖身變作一位成功人士。他真的成功了,在世俗得再世俗不過的標準裏。
而李商隱半是興奮,半是索然。這份成功是自己從童年就期待的,亦是從童年就下苦功追求的,如今真是來得一點都不輕鬆。本以為自己一定會欣喜若狂,哪裏想到當成功真的來臨時,以這種人情請托的方式來臨時,心裏竟然生出了幾分落寞。
黑白分明的人從來都不適應這個灰色的世界,但這不知是真是幻的成功畢竟帶給他一點實實在在的喘息之機,他終於可以稍稍鬆懈下來,在黑色與白色之外關注一點美麗的彩色,那是一瞬間愛的感覺,來如春夢不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
9
他的愛情尚未真正開始,便不得不被黑色與白色的世界突然打斷。進士及第之後,李商隱又順利地通過了吏部考試,從此便可以釋褐為官了。他還不清楚官場究竟是什麽樣子,他仍燃著熱血,茫然不知他即將走進的那個地方是一座積滿淤泥的千年冰窖,是一切熱血最有效的冷凝劑,是掩埋理想的亂葬崗。
在他還來不及知曉這一切的時候,那年秋天,他聽說蕭浣死了,死於遂州貶所。
蕭浣,這位牛黨骨幹,汲汲於弄權的庸碌之臣,李商隱人生中的第二位貴人,最終沒能在黨派鬥爭中等到下一個翻身的機會,就這麽帶著遺恨,死在了偏遠的遂州。念及蕭浣任鄭州刺史時對自己的知遇之恩,李商隱悲從中來,一發而不可遏止。
這時,李商隱已經踏出了仕途的第一步,理應變成一名審慎而無情的政治小爬蟲了,但他沒有。無論蕭浣在別人眼裏是怎樣的,無論其政治角色是怎樣的,對於李商隱來說,蕭浣始終是自己的恩主,他對蕭的全部記憶都與美好有關。此時此刻,他唯一能為蕭浣做的,就是以詩歌與誄文寄托哀思,並且傳揚蕭浣這一生中的人品與政績。
就詩歌而言,這樣的內容不是短篇可以勝任的,李商隱以五言排律為之,題為《哭遂州蕭侍郎二十四韻》。就李商隱重情重義的天性而言,這是一首必須寫且必須寫到極致的詩;而就李商隱的人生發展而言,這首詩就顯得有欠斟酌了:
遙作時多難,先令禍有源。
初驚逐客議,旋駭黨人冤。
密侍榮方入,司刑望愈尊。
皆因優詔用,實有諫書存。
苦霧三辰沒,窮陰四塞昏。
虎威狐更假,隼擊鳥逾喧。
徒欲心存闕,終遭耳屬垣。
遺音和蜀魄,易簀對巴猿。
有女悲初寡,無男泣過門。
朝爭屈原草,廟餒莫敖魂。
迥閣傷神峻,長江極望翻。
青雲寧寄意,白骨始沾恩。
早歲思東閣,為邦屬故園。
登舟慚郭泰,解榻愧陳蕃。
分以忘年契,情猶錫類敦。
公先真帝子,我係本王孫。
嘯傲張高蓋,從容接短轅。
秋吟小山桂,春醉後堂萱。
自歎離通籍,何嚐忘叫閽。
不成穿壙入,終擬上書論。
多士還魚貫,雲誰正駿奔。
暫能誅倏忽,長與問乾坤。
蟻漏三泉路,螿啼百草根。
始知同泰講,徼福是虛言。
蕭浣之死,對於李商隱而言可謂一次微妙的政治考驗。恩主死於貶所,若是漠然置之,一定會被譏為不近人情、忘恩負義,所以緬懷是必需的;若是以詩文緬懷,哪些當說,哪些不當說,必須逐字逐句審慎才行,稍不小心就會給自己招來數不清的煩擾。
然而他沉浸在失去知己的傷感之中,全然顧不上利害關係。他隻是因為哀悼,所以哀悼罷了。至於權力場上那危如累卵一般的遊戲,沒人告訴他規則,他亦從來不問。
這首詩處處都在觸犯政壇的禁忌,尤其是以下幾句:“初驚逐客議,旋駭黨人冤”,這是直言不諱地將蕭浣被貶視為朋黨鬥爭的結果,而人們自然會想:詩人自己究竟站在哪一個陣營呢?“公先真帝子,我係本王孫”,蕭浣是梁武帝蕭衍的後人,李商隱與李唐皇室同屬一脈,這雖然是事實不假,但兩句並舉,分明給人的感覺是詩人在標榜自己與蕭浣同道,與蕭浣同為一黨。“自歎離通籍,何嚐忘叫閽”,自己尚未正式入仕,更未步入通達,雖然一心不忘為蕭浣鳴冤,暫時還隻是有心無力,這樣的表態絕不是蕭浣的政敵們樂於看到的。
這一首純然發自肺腑的詩作誤打誤撞地成為李商隱仕途上一次成功的政治投機:因為在朋黨之爭裏,這簡直就是一份獻給牛黨的投名狀。
權力場上最受人排斥與提防的,就是那些派係身份曖昧不明的人。隻要你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派係立場,敵對黨派雖然會立時將你列在黑名單上,但你也會迅速得到政治盟友們不遺餘力的支持,接下來的成敗利鈍總還是有五五之數,並且中高層的職位從此都是可以期待的了。
任何一名不甚魯鈍的政客都會將這首詩當作牛黨的投名狀來做解讀,何況牛黨大佬令狐楚與牛黨新貴令狐綯呢?他們高估了李商隱的情商,不知道在他的心裏,雖然有黑白,有是非,有正邪,有恩仇,但偏偏沒有一點政治站隊的念頭。
10
事情接二連三,發生得太多太快。唐文宗開成元年(836年),令狐楚調任山南西道節度使兼興元尹。翌年,就在李商隱在長安等候吏部授官的時候,突然接到令狐楚病危的消息。李商隱不做任何耽擱,急赴興元,日夜侍奉在恩主床前,並且接受重托,代撰遺表,以備受賞識的文采書寫令狐楚一生中最後的哀音。
剛剛進士及第,忽然恩主永訣,乍喜乍悲的感覺真不是敏感的詩心所能承受。開成二年十二月,李商隱伴隨令狐兄弟護送令狐楚的靈柩返回長安,一路上的淒風苦雨無時無刻不在折磨著詩人的心。
一路前行,走到嶓塚山了,這個地名以前隻在《山海經》裏讀到過,本以為隻是個荒誕不經的傳說所在呢。記得《山海經》裏說,漢水發源於此,向東南流入沔水;囂水也發源於此,向北流入湯水;山中多有犀、兕、熊、羆,還生長著一種叫作蓇蓉草的奇異植物,它的葉子像蕙草的葉子,莖根像桔梗,開黑花,不結實,人們吃了這種草就會失去生育的能力。
這些記載都是真實不虛的嗎?不知道,隻是李商隱似乎真的嗅到了蓇蓉草的味道,分明感覺到體內的生機正在被山裏的陰霾一點點地埋葬。無論如何,這裏真的是一處分水嶺,江水從此中分,正如人生的軌跡從此轉折。
水麵湯湯,水流泱泱,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詩人對此,越發為恩主而悲傷,為前途而恐慌。年輕生命裏的恐懼感莫過於此:你清清楚楚地知曉自己已走在了命運分水嶺上,卻不可預期分水嶺的前端究竟有什麽在等候著你,於是悲從中來,不可斷絕。那首《自南山北歸經分水嶺》正是在這時寫成的:
水急愁無地,山深故有雲。
那通極目望,又作斷腸分。
鄭驛來雖及,燕台哭不聞。
猶餘遺意在,許刻鎮南勳。
從此與恩主天人永隔,是為斷腸之分;從此歌筵雅集、賓主相得的日子一去不返。傷心何止於此呢,人生中全部的三位恩主,令狐楚已死,崔戎已死,蕭浣已死,而在這個門閥觀念深重、朋黨派係橫行的時代,人,作為一個失去了一切依托與蔭庇的個體,究竟還能走出多遠呢?此時,李商隱畢竟已閱世深了些,再也不對個人的才華與勤勉抱以過分的篤信了。現實從來都是這般現實,那些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種種激勵與勸勉的陳詞濫調啊,總有一天會讓那些往昔的輕信者在傷痕累累之後拋諸腦後。
然而幸或不幸的是,正是在這個人生的分水嶺上,李商隱結識了劉蕡。劉蕡,就是那個在科考試卷上仗義直言、斥責宦官亂政、一點也不避諱政治敏感詞的劉蕡。當初劉蕡因為觸怒宦官而徹底葬送了政治前途,從此流落江湖,依人入幕,能保住性命已是意外之喜。再沒有第二個人甘願以數十年寒窗之苦換來這樣一個潦倒的結果,所以人們盡管敬佩劉蕡的正直與磊落,卻沒人願意起而效仿。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亂世裏的規則從來如此。但高尚者自有一種特殊的人格魅力,令走近他的人不由自主地生出敬畏之感。李商隱驚訝地發現,在恩主的幕僚行列裏,名滿天下的劉蕡赫然在列,而天真的心總是容易被正直的氣場吸引。
人生的軌跡總有一些很微妙的地方,當李商隱站在人生的分水嶺上為前途而惶惑的時候,假若是一直陪在心機深沉、前程似錦的令狐綯的左右,也許會沾染一些後者的圓滑,在不自覺中學一點與現實妥協的技巧,而他偏偏結識了劉蕡,偏偏被劉蕡的強大氣場吸引了去。真不知道在未來人生的發展上,令狐綯的氣場與劉蕡的氣場,究竟哪一種才算是正能量呢?
對於悲傷與惶惑中的李商隱而言,令狐綯與劉蕡分明象征著這分水嶺上的兩派江流:一條迤邐蜿蜒,一路上隨方就方、隨圓就圓,小心地改變自己的形狀以適應變化無窮的外物;另一條仿佛水麵上結著堅冰,在春澌融瀉的時候汪洋西下,而堅冰不願改變固有的軌道,總是在山崖阻隔的時候將自己撞得粉身碎骨。
李商隱如同分水嶺上的一葉扁舟,會被風與水推上哪一條岔路呢?每個人的人生都會遇到這樣的時候,而最後的抉擇往往不是來自理智的審慎,而是來自天性的好惡。李商隱的抉擇,是一開始便注定了的。
11
當護送令狐楚靈柩的隊伍終於抵達長安時,已是開成二年的年末。李商隱錯過了任官調選的時間,隻有等待來年春天的吏部考試,在三位恩主都已辭世的情形下賭一賭自己的運氣了。那個曾經同遊共學的令狐綯忽然成為自己人生中唯一的依靠,這番況味真的有幾分怪誕。
翌年春天,吏部開試博學宏詞科,這樣的考試簡直是為李商隱量身定做的,然而,既博學又宏詞的李商隱竟然沒有考中。但他已經不再憤憤不平了,因為他已經稍稍知曉了社會上的升沉通則,知曉了個人才華與勤勉在這個遊戲場上實在是再輕微不過的籌碼。
某位高官以“此人不堪”的理由輕易地抹去了李商隱的名字,而李商隱究竟如何不堪,根本就沒有追問的必要,反正在權力遊戲裏,強者如何處置弱者從來不需要什麽認真的理由。而弱者走向成熟的重要標誌之一,就是對種種不公,對種種加諸己身的侮辱與損害變得更寬容了,其極端形式就是會站在加害者的立場上為之辯解,仿佛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的。
幸或不幸,李商隱隻是稍稍成熟了一點而已,不知什麽時候又會滑回他那純真的軌道。對於這一科博學宏詞的荒唐判詞,他已經或多或少地麻木了些。官職一時間是得不到了,但日子還要繼續。他隻是一個既無背景又乏家底的闖蕩者,當務之急就是謀一個差使,使自己能在這個荒唐的世界上苟活下去。
恩主已逝,令狐綯也正在百務纏身中無暇他顧,李商隱這才發覺,當曲江盛宴的痛飲高歌乍然消散之後,自己新添的這個進士身份原來是如此輕賤。長安城物價高昂,自己不可能像前輩韓愈那般為了求官而一年年在這裏空耗下去。可自己還會什麽呢,除了再覓一處幕府,給人家做做文書工作之外?
當年暮春時節,李商隱接受了王茂元的聘任,遠赴涇原,重操幕職。命運兜兜轉轉,詩人的生活似乎又回到了原點,但畢竟出現了幾點不同:第一,他已經進士及第,總可以名正言順地在幕府裏博取升遷了;第二,他將很快發現,涇原節度使王茂元亦如令狐楚、蕭浣、崔戎一般賞識自己的才華,繼這三人之後成為自己生命旅程中的第四位恩主;第三,涇原節度使的府邸裏有他愛慕的人——王茂元的幼女,韓瞻的妻妹,曾在長安的邂逅中讓自己一見傾心、周身洋溢著幸福感的女子。
我們不知道究竟是哪個因素真正促成了李商隱的涇原之行,不知道他究竟是謀求生計抑或謀求愛情。我們更願意相信後者才是唯一的決定性因素,因為純良如李商隱,任何一點世俗的負累於他都是玷辱。
12
涇州,涇原節度使治所所在,隋代稱安定郡。這裏幾乎算得上是西北邊陲了,若登上城樓遠眺,那浮雲遠岫與孤城落照的景象怎不令人發出百感茫茫的太息呢。無論青年還是老者,無論有所思的人還是無所思的人,在登高遠眺的時候總難免被這種毫無來由的悲愴擊中。錢鍾書有一言以蔽之:“囊括古來眾作,團詞以蔽,不外乎登高望遠,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無愁者生愁。”所以古代文士為我們留下了如此眾多的登臨之作,其中之佳者甚至比吟詠家國與愛情的作品更能觸動人心。
若你懷著一些無望的追求,壓著一些難伸的憤懣,就不要輕易登臨。遠赴涇原的李商隱,當他終於站在安定城樓上登臨懷遠的時候,那茫茫百感便再也控製不住了。一首《安定城樓》裏,究竟蘊含著多少百轉千回的心事呢:
迢遞高城百尺樓,綠楊枝外盡汀洲。
賈生年少虛垂涕,王粲春來更遠遊。
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鵷雛竟未休。
這是李商隱登臨之作中最出色的一篇,首聯點出登樓遠眺,頷聯因遠眺而感懷,聯想到兩位與自己目前處境相似的前人:賈誼青年時即被漢文帝破格擢升,建議屢被采納,因此遭到元老大臣們的忌恨,終被排擠出朝廷。賈誼向漢文帝上書有所謂“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之語,沉痛懇切,但最終不為所用。李商隱這裏以賈誼自比,認為自己應試而不中的心情與賈誼類似。王粲是漢末著名才子,“建安七子”之一。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王粲逃離京城長安到荊州避難,依附於荊州刺史劉表,那時他隻有十七歲。在荊州的日子裏,王粲曾於一個春日登當陽城樓,痛悼身世,寫出傳世名篇《登樓賦》。而此時,李商隱在政治亂局中遠赴涇原,依附在王茂元幕下,個中況味正與王粲依附劉表相類。
頸聯是名句中的名句,是說自己希望能做一番回天轉地的事業,然後功成身退,歸隱江湖,並無功名利祿之心,而這樣的高潔誌向卻屢屢不容於險惡的現實,所以才有了尾聯的激憤。尾聯用《莊子》裏的一則寓言:惠子在魏國為相,莊子素來與惠子交好,便要去魏國拜望他,不料謠傳四起,說莊子此來別有用心,恐怕是要奪取惠子的相位。惠子大為惶恐,一連三日三夜在國中大搜莊子。莊子徑去見他,說南方有一種鳥,名叫鵷雛,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非梧桐不棲,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而一隻剛剛捉到腐鼠的貓頭鷹卻對著飛過頭頂的鵷雛發出恐嚇式的叫喊,生怕他來搶自己的腐鼠。
細玩詩意,涇原幕僚對李商隱這位新來的才子一定生出不少猜忌。事實上,李商隱終其一生都是在旁人的猜忌中度過的。
一言以蔽之,他在人際交往上障礙多多。他隻會與師長相處,隻會與兄弟相處,隻會與愛人相處,卻從不會與同僚相處——對於那些和自己之間的聯係主要是公事和利益的人,他都不曉得如何相處。
當我們懸隔千年,懷著仰慕的心情走進李商隱的詩歌與人生,我們隻會覺得一切的一切都是旁人負他,是汙濁肮髒的世界在日夜不休地欺淩著他,是低能的同僚們在背後咬牙切齒地妒忌他、陷害他,但是,倘若沒有這千年的距離,沒有這份對大詩人的仰慕之心,倘若我們就生活、工作在他的身邊,作為標準的凡夫俗子的我們,亦未嚐不會像他在千年前真實相處過的那些同僚一樣。
舊諺有所謂“世事洞明皆學問,人情練達即文章”,其實對於那些天生具有詩人氣質的人來說,對於那些文學上的天才來說,他們的學問與文章恰恰源於不諳世事的赤子之心,而所謂的“世事洞明”與“人情練達”都會玷汙他們與生俱來的詩人本真,玷汙他們身上為凡夫俗子所不具備的高貴的詩性。他們不見容於現實世界,而在現實世界裏,這樣的人從來都不是容易相處的。
他們看不懂你的眼色,聽不懂你的弦外之音;他們還總是口無遮攔,時不時就會說些令你不快的話來;他們缺乏團隊精神,對集體總是若即若離,雖然不得不牽掛一些俗務,卻時常又在忘乎所以的狀態下忘記了那些俗務的重要性;他們甚至會在眼神和語言裏,在所有的一舉一動裏表露出對你的輕蔑,看不起你的才華和智商,當你跟不上他們的思路時,他們會刻意地掩飾住自己的不耐煩,然而又總是不到片刻的工夫就會掩飾不住……
那麽,這樣的人,怎能不招致同僚的忌恨呢?而這樣的忌恨,究竟是不是腐鼠對鵷雛的忌恨呢?他們絕對會這樣想,而你絕對不會同意。李商隱,這樣一位毫無背景的年輕新進,憑什麽偏偏贏得了節度使的愛寵,憑什麽偏偏對節度使的小女大獻殷勤?在對仕進與婚姻的一切世俗考量裏,偏偏是欣賞與愛慕這兩個最基礎的因素被放到了最不重要的位置。
流言蜚語四起,李商隱卻懷揣一點幼稚的相信,相信隻要自己無愧於心,便可以化解所有惡毒的猜忌,最終得到所有人的信任與理解。道理沒錯,書本上是這樣講的,師長們也是這樣教的,然而真實的世界從來都不是這樣運轉的。
二十六歲的年紀,已有過多少次入幕依人的經曆了。從鄭州到太原,從太原到鄆州,從鄆州到兗州,從兗州到涇原,從中原腹地到東部沿海,從東部沿海到西北邊陲,這裏是人生的又一個中轉站還是真正的天盡頭呢?當初到底是應該留在長安等待機會,還是應該北上涇原呢?若是前者,自己當下的處境究竟是更好還是更壞呢?
選擇即人,選擇即命運。每一處人生岔路口上的每一個選擇積累起來,鑄就了你的命運,也鑄就了你這個人。
13
涇原的春天也有牡丹,這真是一個意外發現。
牡丹,大唐帝國的第一花,在每一年的花期裏吸引著西京長安和東都洛陽的狂迷,這種時尚竟然也遠達西北邊地了。
回中,這個古老而略顯哀傷的地名,聽起來仿佛在勸人趕緊回返中原。漢文帝的時候,匈奴攻入蕭關,焚毀了回中的宮闕,那已經是很久以前的事情了。如今這裏屬於涇原的轄境,暫時看不到烽煙,隻看到暮春的雨中散亂著敗落的牡丹。這本應屬於皇都、被豪家貴人們精心嗬護的雍容之花,在這西北邊地上卻尋不到躲避風雨的亭台,如同此刻看花的人一般。百感交集,付諸詩句: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有人惆悵臥遙帷。
章台街裏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一
首聯所謂下苑即宜春下苑,長安東南角的曲江池,西州即涇原。詩人追憶當初在曲江盛宴裏未能親近牡丹的芳澤,殊不料而今來到西北涇原,卻與牡丹不期而遇。花與人一般,本該在京城之內,在所有人視線的中心綻放光彩,卻一並出現在不屬於自己的地方。
頷聯寫雨雖然停了,但水亭裏暮春的寒意依然未散;牡丹挨過了雨打,還將在這寒意裏緩緩地凋殘吧。暮春即將入夏,本應有的暖意究竟飄向了哪裏,為何在這雨後的水亭裏竟渾然不覺呢?花如此,人亦然,有多少流言蜚語,有多少猜忌妒恨,正似這暮雨過後的春寒,讓人浸在幽涼的空氣裏,而那些善意與溫存,究竟還能繼續支撐自己走多久呢?
頸聯寫落花的破敗與人的惆悵,無人憐惜的花與無人憐惜的人遙遙相對,皆從對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尾聯忽然淩空遙想,章台街是長安的遊冶所在,芳菲伴是章台街上婀娜的垂柳。這是回中的牡丹探問長安的楊柳,不曉得當自己被雨打寒侵的時候,那帝都的柳色可還是青蔥的嗎?詩人的那些同伴,那些留在長安謀求仕途的才子,都在得意的春風裏捕獲著各自的夢想,而詩人自己,為什麽偏偏在波折的命運裏繼續偃蹇下去,偏偏在這偏僻的回中敗落一般地和敗落著的牡丹在一起?
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愁人。
玉盤迸淚傷心數,錦瑟驚弦破夢頻。
萬裏重陰非舊圃,一年生意屬流塵。
前溪舞罷君回顧,並覺今朝粉態新。
——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之二
首聯看似白描,其實用到一則典故:隋朝末年,孔紹安任監察禦史,被派到李淵那裏監軍,很受李淵的禮遇;後來隋朝滅亡,李淵建立唐朝,孔紹安前來投奔,被封為內史舍人。夏侯端也在隋朝做過監察禦史,也曾在李淵處監軍,後來也歸順了唐朝,唯一與孔紹安不同的是歸順的時間更早一些,被任命為秘書監。內史舍人是正五品上階,秘書監則是三品官,孔紹安為此憤憤不平。後來在一次筵席上,孔紹安應詔詠石榴詩,詩句有“隻為時來晚,開花不及春”,言下之意是,自己的才幹並不在夏侯端之下,僅僅因為投靠的時間稍晚,所以得到的官職不如人家。
牡丹嘲笑石榴花開花不及春日,殊不料一場風雨反使先開的牡丹先期零落了,這字裏行間,隱隱抒發著對博學宏詞科被黜落之事的不平。於是推出頷聯,白牡丹碩大的花苞如同玉盤,這玉盤上雨水迸濺,仿佛無數傷心的淚水,而雨聲如錦瑟淒淒的樂曲,一聲聲驚散睡意,令人徹夜無眠。
頸聯從當下的傷心墜入永恒的傷心:在連綿萬裏的陰霾裏,遠離故鄉的牡丹與遠離故鄉的詩人無望地希冀著光明,而一年來,一生中,所有的生機都被這雨水摧折,零落成泥,歸為塵土。
尾聯所謂“前溪”非指溪水,而是歌舞。古代有《前溪歌》:“憂思出門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後來《前溪歌》被編入舞曲,成為一種婆娑憂傷的舞蹈。這一聯以《前溪》歌舞形容牡丹風雨中零落時的姿態,而花的零落難免觸動了零落中的詩人,讓他起而興歎:待這零落的花舞結束時,對著空落落的枝條,怕是更要傷感了,覺得當初那零落時的花姿終歸也是好的。
14
失落與感激,功名與愛情,在帝國西北的涇原無數次糾結在詩人的心裏。涇原,究竟是人生的又一處客舍,還是永久的棲息之地呢?連詩人自己都不清楚。
也許每一次跌落都是另一次攀升的前奏,就在詩人惶惑不安、去留難定的時候,命運再一次眷顧了他,替他做出了選擇。
節度使王茂元雖然是將門之後,卻酷愛文學,懂得李商隱的才華,也懂得李商隱的愛情。他喜歡在公務之餘將李商隱引至後花園裏,一起談詩論賦,在文學的趣味裏做半晌的消閑。他就這樣賞識著他,扶持著他,終於,將自己最小的女兒嫁給了他。
推理起來,小女兒應該也屬意商隱。王家自身家世煊赫、實力強勁,無須用兒女的婚姻為家族換來光明壯麗的前途;即便真有這種需要,王家亦有大把大把青年才俊可選,實在不必勉強女兒嫁給不合心的人,大可在眾多人選中挑一個既有前途又讓女兒滿意的。所以這場婚姻,想來小女兒也是歡喜的。
愛情什麽時候發生,小女兒是如何對李商隱產生了好感?或許是因為在父親的書桌上翻看了商隱的錦繡文章,或許是因為在屏風後聽聞了他對時事或曆史的高見,或許是因為他對待父親和其他達官貴人的態度謙卑卻不諂媚,或許是因為他不太懂得在不同場合變換不同嘴臉的規則,也或許隻是因為,那一天商隱與她目光相遇後慌忙低頭飲茶的孩子氣的姿勢讓她心疼。
最後一個推測不是無稽之談,愛情確是人生屈指可數的幾件大事之一,但愛情的誘因常常簡單到荒唐。一個轉身,一句口頭禪,一陣風,一束光線,都可以引發一人對另一人產生天長地久的渴望。別說原來愛情這麽不靠譜,相反,我認為正是因為誘發愛情的因素那麽荒誕、簡單,愛情才更值得珍惜。若要等到將雙方條件碼放整齊,仔細比對之後再決定要不要愛,愛情哪裏還配稱是世間的奇跡?
締結姻緣的過程,出人意料的平淡:沒有什麽轟轟烈烈的鬥爭,沒有什麽私相授受的浪漫,沒有某個惡劣角色處心積慮的刁難與破壞,沒有苛刻的條件與勉強的許諾,李商隱平生最深刻的一次愛戀就這樣靜悄悄地發生,靜悄悄地從夢想變成了現實。
一切就是這般平淡,如此從容,幾乎沒有什麽記載流傳於世,而令人印象最深的是婚後小別中的一首小小情歌:
東南一望日中烏,欲逐羲和去得無。
且向秦樓棠樹下,每朝先覓照羅敷。
這首詩題為《東南》,詩人在黎明中眺望東南新升的朝陽,想象著自己也可以每一天都隨著朝陽升起,在天空中一路向西,迅速行至妻子的妝樓之上,切切探看她。這是每天的第一件事,再沒有其他事情比這更迫切的了。甚至於天子的婚姻,難道就比自己這庶民的愛情更動人嗎?
任何一個沉浸在新婚幸福裏不能自拔的人都會生出這樣的念頭,所以就在那一年裏,李商隱寫出了“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的句子。那一首被很多人誤認為是懷古諷諫的《馬嵬》,其實是歌詠愛情的心曲。
新婚之後,李商隱繼續著涇原幕府的差使,有時會往返於涇原與長安之間。馬嵬坡,安史之亂中楊貴妃縊死的地方,是李商隱行程中必經的地方。念及唐明皇與楊貴妃那轟轟烈烈、生離死別的愛情,念及自己與新婚妻子那平淡而渺小,但彼此牽腸掛肚的愛情,真令人生出自矜的感覺。
李商隱寫有《馬嵬二首》,以第二首七律最為知名:
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聞虎旅鳴宵柝,無複雞人報曉籌。
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
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馬嵬坡事變之後,有方士說曾在海外仙山見到楊妃,這是何等荒誕的言辭啊。想當初七月初七在長生殿裏,明皇與楊妃許願,願生生世世結為夫婦,但來生究竟是有是無,究竟是否達成今生的心願,這一切都是未知之數;無論如何,今生畢竟已人鬼殊途,再也沒有重聚的可能了。
想明皇倉促中避難西蜀,每一夜隻聽到軍旅中報時的更柝,再聽不到皇宮裏的滴漏聲了。馬嵬坡上,軍士們駐馬不前,要斬楊妃兄妹,明皇無法禁止,楊妃縊死於佛堂,屍身被草草地埋葬在驛西道側。這皇帝與貴妃的日子,難道就及得上平常人家的恩愛夫妻嗎?
【小考據】能臣未必清
李商隱最服膺的時人是李黨領袖李德裕,所以多次寫詩或稱道他的功績,或為他的遭遇鳴不平。李德裕的確稱得上中晚唐曆史上首屈一指的能臣,唐王朝能在風雨飄搖中危而不墜,仰賴李德裕之功頗多。
但李德裕絕非傳統意義上的理想宰相,至少和“兩袖清風”的標準差距太大。李德裕是憲宗朝宰相李吉甫之子,是個自幼便習慣於錦衣玉食的人。時人有筆記記載說,李德裕每食一杯羹,都雜以珠玉、寶貝、雄黃、朱砂煎服,所費高達三萬錢,這約略相當於一名節度使一個月的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