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凡心不泯的修真歲月
多情卻被無情惱:李商隱詩傳 作者:蘇纓、毛曉雯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1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天下未定,尤其是王世充勢力正盛,是擺在唐軍麵前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在這個當口,突然有一個名叫吉善行的樵夫輾轉向皇帝奏報,說自己在浮山縣的羊角山上砍柴時,見到一位騎白馬、著素衣的老人,自稱是皇帝的祖先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請樵夫轉告皇帝,說今年可平王世充,此戰之後就可以定鼎中原、長保天下。
太上老君的預言當然是會成真的。於是,唐高祖李淵改浮山縣為神山縣,改羊角山為神角山,在山上營建道觀,題名興唐觀,觀內塑太上老君像,還封吉善行為朝散大夫,賜禦袍、束帛,讓他主持宗祠祭祀。從此以後,李唐皇室自認為是老子後裔,崇道教為國教。
李唐皇室尊奉道教,原本不過是利用道教鞏固政權而已,殊不料當道教真的勃興起來,皇室卻抵擋不住那些辟穀修仙、靈丹祛病的誘惑,以至於一代代皇帝接連被道士的金丹毒死,甚至連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不例外。
及至武則天變唐為周,為了和李唐撇清關係,樹立自己的威信,開始推尊佛教,貶抑道教,道教的聲勢這才為之一挫。但是等到李唐複興,唐玄宗為了和武周撇清關係,再度推尊道教,貶抑佛教,甚至變本加厲地尊崇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稱其為李姓皇族的大聖祖,再將長安的玄元皇帝廟改稱太清宮,將洛陽的玄元皇帝廟改稱太微宮,將地方州縣的玄元皇帝廟統改稱紫極宮。從此以後,“宮”從帝王居所的專用稱謂,變成了道教殿宇也可以享用的名號,這個至尊無上的政治待遇是佛教始終不曾享受的。
唐代是佛教與道教爭奇鬥豔的年代,道教之所以占上風,除了政治優勢之外,還因為道教比佛教更為務實。
佛教力圖通過修行使人擺脫生死輪回之苦,但六道輪回究竟是不是真的,修行之後是否真能獲得解脫,這些令人頭暈目眩的說法至少在今生今世是無法檢驗的;而道教的符籙祛邪、丹砂續命、白日飛仙等,都是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士的神通法術也並不介意展現在世人麵前。高明的道士從來不講什麽“信則靈”或者“先信後理解”,恰恰相反,他們任憑那些心存疑慮的人前來試探自己。
譬如張果,也就是八仙傳說中的張果老,就是這樣的一位高人。他曾被唐玄宗邀請到皇宮小住,這位唐玄宗雖然推尊道教,但絕非什麽愚夫愚婦。即位之初,唐玄宗不僅認真鑽研道教理論,還多方探訪神仙丹藥傳聞的真偽,因此漸漸生出了懷疑。於是他決定趁著近水樓台之機,試探試探張果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神仙道行。
2
玄宗身邊有一位名叫邢和璞的占卜奇人,善算人而知夭壽善惡,玄宗令他占算張果,他卻茫茫然連張果的年紀都推算不出。還有一位奇人叫師夜光,善視鬼,玄宗安排他和張果坐在一起,令他檢視張果,師夜光卻茫然反問道:“張果安在?”玄宗聽說飲奇苦堇汁而不覺苦的人才是真正的奇士,於是就以堇汁宴請張果。張果連飲三卮,醺然如醉,隻說了一句“非佳酒也”就去睡了。醒來之後,張果取來鏡子,看到牙齒全變成了焦黑色,便命左右取鐵如意來,將牙齒盡數敲下,藏入衣帶。然後,張果從懷中取出一種微紅色的仙藥,敷在牙齦上,等再次睡醒之後,竟然重新長出了兩排牙齒,粲然潔白,玄宗這才信以為真。
這些事並非野史怪談,而是被正正經經記載在官修正史《舊唐書》裏。至於這究竟說明了張果真的身懷神仙之術,還是隻說明了有這樣一個詐騙團夥合謀誆騙玄宗,又或者同道中人在關鍵時刻總會有些心照不宣的關照,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無論如何,玄宗開始真誠地信奉道教,而流風所及,上至皇族貴戚,下至庶民百姓,對道教的狂熱一發而不可收拾。
表達真誠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被世人認可的方式就是獻身。
如果你肯為愛侶獻身,說明你的愛是絕對的真愛;如果你肯為信仰獻身,說明你的信仰再無半點虛假和狐疑。如果你真的信仰道教,那麽出家入道就是再合情理不過的選擇。如果李唐皇室真的推尊道教,那麽盡管皇帝不便出家,皇室成員總該為世人做一點真誠的表率吧?
所以唐代常有出家入道的公主,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甚至曾想嫁給張果,唐玄宗也同意了這樁婚事,無奈張果執意拒絕,玄宗最終也沒有逼婚。當然,玉真公主並非對張果動了任何男女之情,而是由衷地向道心切,她真誠地想把一生都奉獻給道教,從青春到遲暮,無怨無悔。
所以,玉真公主要離開富麗堂皇的帝王宮殿,到山中尋覓一處可以潛心修道的所在。
3
道教的修為不像佛教那麽虛無縹緲,而是人們在今生今世就有機會目睹之、檢驗之。靈丹妙藥的確治好了一些疑難雜症,符籙咒水的確也起到過扶正祛邪之功。當然,這一切也許隻是今天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但古人真的相信。然而像白日飛升這樣的奇跡,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難道也被人證實過嗎?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節度使韋皋上奏朝廷,說自己治下有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成仙而去。後來朝廷下詔褒獎,封謝自然為東極真人。
這件奇事在當時傳布極廣,韓愈寫詩述其事,說那一天謝自然“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就這麽冉冉升仙而去,引起萬人驚歎。韓愈一生以捍衛儒學、排斥佛老而聞名,但就連這樣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隻是批評謝自然“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也就是說她不肯好好做人,偏要變為異物),卻一點都沒有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和可靠程度。
謝自然能夠白日飛升,唐人覺得並不稀奇,因為名師出高徒,謝自然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承禎。
有唐一代,最耀眼的道士無疑是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乃茅山宗第四代傳人,風頭之勁無人能及,連李白都是他的再傳弟子,畢生都以年輕時受過師公的獎掖為榮。唐玄宗對司馬承禎備極恩寵,許他到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築壇定居。司馬承禎的定居之所後來被道教稱為小有清虛之天,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後來玉真公主追隨司馬承禎,將自己的清修之地選在了王屋山的支脈玉陽山上。
王屋山和玉陽山相隔甚近,兩山和東都洛陽的距離也不很遠,兼之司馬承禎和玉真公主地位尊崇,所以兩山雖是清修之地,但仍然可以對朝廷發生一些影響。譬如李白,他真的入過道籍,之所以能夠進入翰林院,就是因為走了玉真公主的關係。所以,對於熱衷功名的士子來說,修道不失為一種鋪設人脈的手段,至少在尊崇道教的唐代,有一段修道經曆可以使自己的簡曆光鮮動人一些。
4
大人物的一舉一動總會牽連廣遠,公主修道當然不會隻是她一個人的事情。
公主修道,是舉國震動的大事件,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觀之外,更要有大批宮女隨侍左右,而這些宮女無論情願與否,都無力拒絕追隨公主入道的殊榮。當玉真公主以高齡仙去之後,“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有一次經過她留下的道觀影殿,寫詩記錄當時的場景說:“夕照臨窗起暗塵,青鬆繞殿不知春。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幾十年前在皇宮裏輕歌曼舞的女子們,就在這清修之地消磨掉大好青春,不知道誦經煉丹的生活是否讓她們徹底喪失了對愛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亦不知她們當中究竟有誰終於修成了神仙?
詩人張籍有一次也從玉真公主的道觀外走過,他似乎對觀內的女冠們產生了某種興趣,但最終感慨說:“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許閑人入看花。”其實,這隻是詩人的矜持與自製,女冠們的心中未必真的不許。
有唐一代不斷有公主入道,而隨著公主進入道觀的,有菱花鏡、鴛鴦錦,有螺子黛、蘇合香,有雙蝶發釵、白玉梳背,還有飛揚的青春與生活熱情。道觀漸漸成為奢華而風雅的場所,清規戒律終歸敵不過青春的躁動。於是,從盛唐至晚唐,道冠和女冠的形象在世人心中漸漸地複雜、曖昧起來。
5
唐代士子為了溫習舉業,總喜歡去尋某個與世隔絕、清淨平和的所在,道觀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走進道觀的目的也不盡是溫習舉業,有時也會誦經修仙——或者出於真誠,或者僅僅為了打通某種人脈。
少年李商隱一邊傭書販舂,一邊跟隨李處士學習五經,轉眼間已經有幾個年頭了。經過多年努力,此時,他有了一些積蓄,可以暫時甩開生計,專心準備應舉了。
這大概是太和初年的事情,不知道究竟懷著怎樣的打算,已是十六七歲的李商隱隻身走進了玉陽山,覓一處道觀住了下來,半是溫書,半是修仙。玉陽山的道觀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當年為玉真公主所建。此時,男道士與女道士分館而居,各自修煉神仙秘術,在誦經之餘偷偷地渴慕著牆外的彼此。禁欲色彩和浪漫色彩就這麽半明半暗地混搭在一起,給整座玉陽山籠上了一種怪誕的氣氛。
很多人猜測,李商隱在玉陽山上發生過某種無法避免的愛情故事。為了證實這些故事,他們不辭辛苦地在李商隱女冠題材的詩歌裏搜索著蛛絲馬跡。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向我們證明李商隱和女冠的愛情,所有繪聲繪色的傳說都隻是不負責任的猜測罷了。但是,李商隱在玉陽山那段為時不短的生活,確實不失為他一生中極重要的、燃燒著夢幻華彩的一環。
6
大道諒無外,會越自登真。丹元子何索,在己莫問鄰。
蒨璨玉琳華,翱翔九真君。戲擲萬裏火,聊召六甲旬。
瑤簡被靈誥,持符開七門。金鈴攝群魔,絳節何兟兟。
吟弄東海若,笑倚扶桑春。三山誠迥視,九州揚一塵。
我本玄元胄,稟華由上津。中迷鬼道樂,沉為下土民。
托質屬太陰,煉形複為人。誓將覆宮澤,安此真與神。
龜山有慰薦,南真為彌綸。玉管會玄圃,火棗承天姻。
科車遏故氣,侍香傳靈氛。飄颻被青霓,婀娜佩紫紋。
林洞何其微,下仙不與群。丹泥因未控,萬劫猶逡巡。
荊蕪既以薙,舟壑永無湮。相期保妙命,騰景侍帝宸。
——李商隱《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二十韻》
這首詩題為《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二十韻》,無論是詩題還是內容,普通人都是完全看不懂的。不隻是今天的普通人,即便是唐代精熟舉業的士子們,能看懂這首詩的人也不是很多。原因無他,這首詩如同一篇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論文,隻有業內同行才能欣賞。這些業內同行,也就是詩題中所謂的同誌,即玉陽山上誌同道合的修道夥伴。
道教將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這三天稱為三會日,每當其日,道觀裏的三大長老要對觀內的所有修道者考核功過,修道者則要行齋戒、受符籙,還要入靜朝禮。如果三會日恰逢道教忌諱的戊辰、戊戌、戊寅,那麽朝禮的儀式就會免去。
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三會日遇到了戊辰日,所以隻入靜而不朝禮。李商隱在入靜結束之後神清氣爽,恍惚中頗有登仙之想,所以寫了這首詩與同道共勉,這便是詩題中“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一語的來由。
這首詩通篇充滿了道典掌故和道教修真的專業術語,說明李商隱對修道確實下過一番不小的功夫。而真誠的修道者一定會譏諷李商隱買櫝還珠,因為他在通曉了無數的道教要典之後,竟然僅僅汲取了其中的傳奇、辭章與浪漫奇幻的文學風骨,打造出專屬於他的淒迷夢幻的詩風,卻在思想上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懷疑論者,泯滅了對煉丹和修仙的信仰和信心。
這也難怪,李商隱畢竟不是一個修道的坯子。修道的人必須忘情,而李商隱偏偏最是深情。《世說新語》有一則著名的掌故,是說“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恰逢喪子,悲痛到了無法自製的地步。山簡見狀出言安慰道:“不過死個小孩子,何至於傷心成這樣!”王戎說:“聖人能夠忘情,下等人沒有感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認為這話很在理,便也跟著悲傷起來。
山簡試圖成為忘情的聖人,但被王戎一番話說動,便甘心做回了被情感左右的凡人。然而修道總該忘情,正如《列子》裏一則故事講的:魏國有一個叫東門吳的人,兒子死了卻不難過。相國非常不解:“您對兒子的愛堪稱天下第一,如今兒子死了,您卻一點都不難過,這是為什麽呢?”東門吳說:“以前我沒有兒子的時候沒覺得難過,如今兒子死了,豈不是和當初沒兒子的時候一樣嗎,我有什麽可難過的!”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這個道理的話,那麽,人的生死豈不也是一樣的嗎?《莊子》講,人在降生之前既無生機,亦無形體,死後則生機消亡、形體毀散,不就是像春去秋來、季節更替一樣嗎?不就是回到未生之前的那個狀態嗎?這樣一想,人又何必留戀生命、畏懼死亡呢?
李商隱後來在為嶽父大人撰寫的一篇祭文裏就提到過《莊子》的這番哲理:哪怕是春去秋來、季節更替,人也會傷春悲秋、感慨莫名,何況是一個人永訣於塵世呢?如果人真的可以達觀到忘情的地步,又怎麽配成為萬物之靈呢?
李商隱是一個天生敏感細膩、情感異常充沛的人,看魚覺得魚在微笑,聽風覺得風在吟詠,即便隻與頑石瓦片相處,亦能生出無限感動;若是遇著春花秋月,簡直就要寫下連篇情書來……這樣的人,不願忘情,也無法忘情。在玉陽山的那段日子裏,他從那個本該忘情而無情的世界裏偏偏看到了無限的多情。
中國古代,男人感情豐富常被視作沒有出息。《世說新語》將某些夫妻恩愛情意篤深的故事歸到“惑溺”一門中,便是這種觀點的明證。
而曹雪芹卻在《紅樓夢》中塑造了古代中國最多情的人物賈寶玉,並由警幻仙子之口,為多情者做了一次振聾發聵的辯護:“塵世中多少富貴之家,那些綠窗風月,繡閣煙霞,皆被淫汙紈絝與那些流蕩女子悉皆玷辱。……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癡情,吾輩推之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
意思是,世間多少男人跟女人相好,不過是圖一時淫欲,心內空蕩蕩,哪有真摯可言?所以這些人不過是濫淫的蠢物。然賈寶玉不同於他人,他天生有情,正因為他的身心並非由欲望引領,而是由深情厚誼主宰,由此仙子們認為他才是真正的閨閣良友。
賈寶玉對人對事用情之深,令人唏噓:錯過了杏花盛放時的燦爛,他對杏樹流淚歎息;下雨了,他顧不得自己頭上也沒遮擋,倒先提醒小丫頭別淋了雨;別人放走了一隻風箏,他就將自己手裏的風箏也放走,說是怕之前那隻風箏孤單,由自己的這隻去做伴;就連劉姥姥胡亂編的姑娘在雪地裏抽柴火的故事,他也聽到心坎裏去,直到所有人都忘了這一段,他還趕著追問故事中的姑娘有沒有在雪地裏凍出病來……彼時人們嫌他“乖僻邪謬”,翻譯過來,就是罵他精神病。他卻一如既往,對美好的人或事,給予滿滿的愛。
看賈寶玉的故事,常常想起李商隱來。對人對事的深情,他們是相同的;一腔深情在現實世界碰壁之後的癡心不改,他們也是相同的。
7
李商隱在玉陽山修道的時候,正值十六七歲的年紀。比之修真,道觀裏的文藝情趣更令他著迷。道教有一種叫作步虛詞的歌曲,以華美的修辭和輕靈的旋律吟詠眾仙子縹緲輕舉之美。步虛詞的來曆頗為傳奇,傳說在漢魏年間,曹植曾在魚山的岩岫之中聽到一種極美的誦經聲,細細辨認,那聲音似乎來自雲間,清亮似遠穀之流響,令人在飄飄欲仙的陶醉裏不自覺地肅然起敬。當聲音消失,曹植從恍惚中醒覺過來,立即令妙解音律之人記錄曲譜,人間從此便有了神仙之聲。曲譜後來傳入道教,道士為之填詞配器,這就是步虛詞,每每用於齋醮,是道教音樂裏最迷人的一種。
尤其在中元節的法會上,道觀裏總會響起《玉京山步虛經》的盛大詠歎,那音調總能攫住少年人多愁善感的心,令人流淚和戰栗。
李商隱在玉陽山修道的時候,正值十六七歲的年紀。那應該是愛情萌生的季節,更何況那時候的道觀早已不是什麽清規森嚴、戒律苛刻的地方。男道士和女道士總有些見麵的機會,那些年紀輕輕的男女道士正如男校和女校的學生一般,彼此或有朦朧的渴慕,或有火熱的追求。而在他們所能撞到的種種障礙裏,圍牆是最不緊要的一個。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李商隱在玉陽山上陷入了與女冠的愛情,但是,在他的詩裏的確留下了他與她們交往的痕跡。所以我們知道,他當時與宋華陽三姊妹過從甚密,甚至在月色格外誘人的夜晚,他希望能將她們約會出來,當然,也許僅僅是為了賞月。
那首詩題為《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
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詩題所謂“重寄”,說明這不是寫給她們的第一首詩。遺憾的是,之前的詩作如今已經散逸無存了,我們也無從得知宋華陽姊妹究竟是什麽來曆。年少的李商隱也許和我們一樣懵懂不知,甚至在他的心裏從來就不曾閃現過這個問題。隻要有相近的性情和氣質,陌生的男女自然會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相遇。
這難道不正是道教和道家所共同認可的道理嗎?正如為琴瑟調弦,《淮南子》說“叩宮宮應,彈角角動”,彈一下這根宮音的弦,另一根宮音的弦也隨著顫動;彈一下這根角音的弦,另一根角音的弦也隨著顫動。正如音高相同的琴弦,距離越近,彼此感應的力量也就越強。
於是,在這個美麗的月夜,他聽到靈魂的琴弦被撥動了。
8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這雖然隻是一首短小的七絕,但也是被若幹道教掌故裝點起來的,頗有幾分隱晦和曖昧的味道。
“竊藥”是指嫦娥竊食仙藥、奔上月宮的故事。“偷桃”則是來自《博物誌》裏的逸聞:西王母乘坐紫雲車來到凡間會見漢武帝,贈給漢武帝五顆仙桃。漢武帝隻覺得仙桃甘美異常,不禁想要留下桃核栽培起來,西王母失笑道:“這桃子要三千年才結一次果。”說話間,西王母發現東方朔正扒著門縫向內窺探,便指著他對漢武帝說:“這個窺牖小兒曾經三次來偷我的桃子。”漢武帝大為詫異,世人這才知道東方朔是神仙下凡。
李商隱以“偷桃”喻指神仙下凡,甘願過凡塵的日子;以“竊藥”喻指凡人修仙,夢想飛升天境。所謂“偷桃竊藥事難兼”,是說凡俗的渴慕與修仙的期冀不可兼得,頗與“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意思相近。
“十二城”是指天上的宮闕。李商隱的詩裏常有“十二”這個數字,注家多不詳其解,實則這原本是古代的一個天文概念。古人以歲星(即木星)紀年,歲星每十二年環繞天空一周,每一年所經過的天區稱為一“次”,十二“次”構成一周天。所以十二這個數字在古人眼裏就有了某種神秘的色彩,周人稱之為“天之大數”,所有的禮儀製度在數量上都以十二為上限。例如春秋時期,魯國和吳國的一次外交談判裏,武力強盛而文明落後的吳國向魯國索要牛、羊、豬各一百頭,魯國則以周禮為據,認為上等禮物的數量絕對不可以超過十二,否則就是非禮。
於是十二這個數字在傳統文化裏籠上了一層神聖之光,甚至比“九”還要尊貴。隨著禮崩樂壞,秦漢以後,人間帝王以九為尊,神仙世界以十二為貴;皇帝號稱九五之尊,天庭則有五城十二樓。“十二”漸漸退出凡塵,成為道教世界裏最神聖也最神秘的數字。“十二城”是為天庭,而在詩句的具體語境裏則有雙關的含義,既指月宮,亦指宋華陽姊妹所居的道觀。
傳說月亮裏有一隻蟾蜍。所謂“十二城中鎖彩蟾”,字麵上是說在這個明月當空的夜晚,隻見那隻彩蟾被幽閉在月宮裏,而我所思念的你們,也被閉鎖在高寒的道觀裏,不能出來和我一起度過這個美麗的夜晚。
下一句詩裏,“三英”是指宋華陽姊妹三人。“英”的本義是“花”,這個義項現在已不常用了,一般隻有在形容落花的時候我們還會講“落英繽紛”這個詞。詩人渴望與那三位如花的少女一同分享今夜的月色,甚至跑到她們的窗下張望,但無奈“玉樓仍是水精簾”,她們所居的小樓此刻寂靜無聲,珠簾遮住了窗子,仿佛冷冷地拒絕了詩人的邀約一般。
這也許隻是少年男女之間的朦朧情愫,也許真的發生過什麽稍稍逾矩的事情,我們隻有猜測,對真相完全不得而知。但是,玉陽山的生活確實使少年李商隱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理智與情欲交織的世界,世俗的、情感的、欲念的糾結隱秘地爆發在冰冷的圍牆之下、神聖的儀軌之中。
他的詩筆在這個多姿多彩而光怪陸離的世外桃源裏被催生出了第一束花朵。他由此而寫的幾首七律是公認的傑作,不僅如此,他那獨特的朦朧、奇幻、淒美、幽怨的再無旁人可以模仿的風格也是在這玉陽山上悄然成型的。
其中最卓越的詩篇,當屬《碧城三首》與《銀河吹笙》。
9
金人元好問寫過一組《論詩》絕句,其中評價李商隱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兩句雖然無奈至極,卻也中肯之至,所以最為讀者服膺。
人們愛李商隱的詩,愛其淒美迷離,但美則美矣,在美的感受之外卻往往讀不懂其中的含義。於是寄望有人能像遍注群經的大儒鄭玄那般給李商隱的詩歌做出準確的注釋,但是注家雖多,卻言人人殊,從來都是歧解紛呈、莫衷一是。不過,反過來一想:若是沒有這個特點,李詩之美恐怕就要遜色不少了。
如同戀愛,曖昧期最令人魂牽夢縈。因一切都還不確定,所以對方每個行為動作都可做無數不同的解釋,害人沒日沒夜地琢磨思量。因著這不確定,一個微笑,你可以幻想一整出繾綣故事;一句“好久不見”,你可以聽出波濤萬頃;哪怕對方隻是在用餐時擦擦嘴角,你也能在“他在我麵前很注意形象”和“他對我還很見外”等各種解釋間來回奔突,痛苦又甜蜜。待到彼此確知心意,塵埃落定,該散的散,該聚的聚,曖昧期的掙紮牽掛變成婚戀關係中的雞毛蒜皮,不複當初的心酸,亦不複當初的美好。
李詩遣詞造句的迷離,製造出了詩人與讀者之間的曖昧期。他對你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說,簡簡單單一個字也讓你反複咂摸,唯恐遺漏了他的悲喜、他的願望,以及他那永不出口的秘密。
然而,畢竟古人還不知曉朦朧詩的概念,在詩言誌的傳統裏總是固執地想在詩句裏為作者的心誌求解,且務必要解出唯一的標準答案。
《碧城三首》就是一組含意頗為朦朧的詩,連詩題都令人們費盡猜想,人們仍興味盎然地做了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人說,這隻是取詩句的起首二字信筆為題,雖然有題,實為無題;也有人說,碧城就是唐武宗所建的望仙台,全詩不過是譏諷唐武宗的癡迷罷了;而我們認為,所謂碧城是以天庭仙閣喻指道觀,而詩句描繪的實是道觀裏正在發生卻不該發生的故事。
碧城十二曲闌幹,犀辟塵埃玉辟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碧城三首》之一
走進那個遠離塵囂的碧城仙境,沿著曲折的欄杆進入仙人的居所,隻見房間裏擺著神奇的、可以辟塵的犀角,還有溫潤的玉石,使這高絕的仙境溫暖如人間。——這就是首聯“碧城十二曲闌幹,犀辟塵埃玉辟寒”告訴我們的全部內容,由外及內,由遠及近,室內的奇異物件難免令我們好奇。
犀角與暖玉並非詩人的原創,而是可以在古代文獻裏尋得的。《述異記》記載過一種神奇的動物,名叫卻塵犀,它的角可以辟塵;《嶺表錄異》稱卻塵犀的角可以製作女子的發簪,女子戴上之後,頭發永遠一塵不染。《杜陽雜編》則言之鑿鑿,說是在唐武宗會昌元年,夫餘國進貢了一種玉石,叫作火玉,赤紅色,能發出很強的光,若你積一些火玉放到鼎的下邊,效果就和點火一樣,甚至可以把一隻鼎裏的冷水燒沸。
在碧城仙境,有兩處仙人聚居的地方:一是閬苑,一是女床。閬苑的全稱是閬風之苑,傳說中西王母的住處。這樣看還很陌生,換個說法,即《紅樓夢》中唱的“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中的“閬苑”,林黛玉前世是一棵絳珠草時便生長在這仙風徐來、彩雲飄飄的閬苑之中。女床即女床山,《山海經》說這座山上獨有一種五彩斑斕的大鳥,模樣頗似人間的雉雞,名為鸞,鸞鳥若現於人間便是天下太平的標誌。
李商隱隻是以閬苑、女床分別指代男女道觀,他說在這個道人清修的世界裏,閬苑裏的人將書信係在仙鶴的腳上,讓它飛到女床山去;而在女床山裏,每一棵樹上都有鸞鳳偷棲,每一處居所裏都有戀人在幽會。
戀人們在耳鬢廝磨中度過甜蜜的夜晚,看著窗外仿佛觸手可及的群星沉入海底,又有一朵雨雲飄走,黃河源頭上空的天色微微泛晴。美麗的夜晚就這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他們又將匆匆分手,一個必須回到閬苑,一個必須獨守女床,雖然還有下一個夜晚可以彼此依偎,然而熱戀中的離別從來都是度日如年。就這樣看著夜幕漸淡,看著草葉上開始有露珠閃動,他們不禁長歎:若是能夠長相廝守該有多好,若是每個夜晚都可以這樣在那輪團圓的月亮底下團圓該有多好,但是,正如這清曉的露珠不可以永恒不滅,這樣的禁戀啊,連第二日的陽光都禁受不起。
日本古代的和歌裏有不少名作與李商隱這首詩詩意相似。比如藤原道信的“破曉須分手,別君切切悲。明知夕又見,猶自恨朝暉”,清晨來臨,有情人要說再見,明明知道今晚又能相會,但依然憎恨這晨光。對於相愛的人而言,一個漠然的眼神就是利劍,一個不屑的語氣就是毒藥,分開片刻,便是酷刑。無論古今還是中外,動了情的人永遠脆弱得一觸即潰。
10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撥湘弦。
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
——《碧城三首》之二
一在閬苑,一在女床,看得到彼此的身影,亦聽得到彼此的聲音,這咫尺天涯、故意對麵不相識的滋味最是難耐。池塘裏,蓮葉生得正盛,你記得那首《歡聞歌》嗎,你懂得“豔豔金樓女,心如玉池蓮。持底報郎恩,俱期遊梵天”的心思嗎?
在禁戀裏必須小心翼翼,他曉得她的心意,所以更要牢牢叮囑:一定要等認清我的聲音之後再回頭,還有,這裏所有人的裝束都相差無幾,你悄悄來找我的時候,千萬不要認錯了人,拍錯了肩膀。他們曾經有過狂熱的歡會,曾經用熾烈的愛情將一切禁製擊得粉碎,然而這樣的日子竟然已在不經意中從期待變成了緬懷,今夜他又一次在獨眠中辛苦而無望地思念著她。
這首詩裏用到許多美麗的典故,夾雜著暗示、隱喻與雙關的手法。頷聯中,蕭史和洪崖兩個人名用得尤其巧妙妥帖。蕭史是春秋時期的人,極擅吹簫,與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相戀,結為夫妻,從此以後,秦國都城鹹陽的天空上日日飄揚著蕭史和弄玉琴簫合奏的悠揚旋律,直到樂音終於引來鳳凰,載著這一對小夫妻升仙而去。洪崖則是三皇時期的一名伎人,精於歌詠,後來成仙而去,有時也會重返人間,與人弈棋為樂。雖然同是神仙,但蕭史屬於愛情,洪崖屬於道術。如果有弄玉一樣的女子渴慕著神仙眷屬的話,自然應當“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而蕭史縱然在神仙的時間尺度裏也永遠不會辜負弄玉,鳳凰來儀,隻為他們琴瑟和諧。
頸聯裏的楚佩與湘弦則是一對浪漫而深情的典故。在古老的楚地,江漢之濱,常有兩名美麗的女子結伴而行,誰也不知道她們的出身來曆。有一次,一個叫鄭交甫的人與她們擦肩而過,不禁萌生了愛慕之心。他返身追上去和她們搭訕,而她們似乎對他也有好感,竟然解下了隨身的玉佩贈給了他。告辭之後,鄭交甫還沒走出幾十步便忍不住想要拿出玉佩把玩,沒想到向懷中一摸,卻空無一物,驚愕中回頭看去,那兩位女子也全然沒了蹤跡。漢代的儒家學者曾經以這則故事來解讀《詩經》裏的《漢廣》一篇,說所謂“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說的就是鄭交甫在江漢遇仙的事情。
至於湘弦,全稱是湘瑟之弦。舜帝在南巡途中死於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聞訊之後追到湘江,在江邊悲泣不已,最終投江自盡。後來娥皇和女英的魂魄化為湘水之神,人稱湘靈。湘靈仍然擺脫不了對舜帝的追思,每日裏在江上鼓瑟,音調哀怨悲戚。唐玄宗天寶十載,進士科詩賦考試的題目就是《湘靈鼓瑟》,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就是在這場考試中寫就的。瑟與湘靈的意象總是聯係在一起,詩人將瑟稱為湘瑟,將湘瑟之弦稱為湘弦。在湘弦奏出哀婉動人的旋律時,人們總會油然想起那痛徹心肺、不惜以性命相許的愛情。
尾聯“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用到的是鄂君子皙的故事:鄂君子皙是一位儀態翩翩、風姿俊朗的楚國公子,他有一次乘舟遊於新波,聽到搖船的越女在舟中緩聲吟唱。鄂君子皙陶醉於悠揚的歌聲,無奈卻聽不懂歌詞。幸而隨從中有兼通楚語與越語的人,將歌詞翻譯成楚語,鄂君子皙才知曉,那搖船的越女所唱的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是少女對心儀男子的愛慕之語,並且因愛生嗔地說:我對你的情意啊,連山上的木頭都有枝(諧音“知”),你卻為何偏偏不知呢?鄂君子皙這一回終於“有枝”,將越女擁在自己的寬袍大袖裏,還給她披上了一襲錦繡的披風。
而在李商隱詩句的尾聯裏,鄂君子皙孤獨地守著寂寥的夜色,在熏香冉冉的霧靄裏發呆,一遍又一遍在心底複習,複習與越女依偎於舟上的那個繾綣多情的夜晚。
這是一場被禁止的戀愛,我們雖然距離很近,可以“對影聞聲”,但不能公開有所表示,隻有見麵時回頭示意,把萬千心事盡付不言中。在獨眠的夜色裏緬懷往昔的歡好,忽然懷疑起修仙的意義來。就在這懷疑裏,詩戛然而止,餘音繞梁。
人在年輕時,總愛挑戰被禁止的東西。一段粗茶淡飯的愛,有了雙方父母或者社會規則的阻礙,便有了傳奇色彩。那些反對的聲音,使原本平鋪直敘的戀愛生活變得戲劇化,以至於使戀愛中人產生錯覺,覺得自己這段愛情與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樣,自以為從此人生不同凡響。這種錯覺令人沉迷、不可自拔,於是許多人為了被禁止的愛赴湯蹈火,自己被自己感動得痛哭流涕。待到某天阻礙消散,傳奇色彩褪去,愛情被打回原形,才發現最終還是粗茶淡飯,不過如此。再過些時日,才會慢慢明白,世道艱難,人心險惡,人生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不是阻礙,而是祝福。
11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
——《碧城三首》之三
四月戊辰日,不詳其年,漢武帝在承華殿裏忽見一位美麗非常的青衣女子從天而降,自稱墉宮玉女王子登,受西王母所遣前來通報,請皇帝從今日起持清齋、不問人間之事,如此等到七月初七,西王母將會與皇帝相見。武帝大喜,一切依照王子登的叮囑,登延靈之台,盛齋存道。及至七月初七,有簫鼓與車馬之聲從雲間飄來,不多時,西王母果然如約而至。
這則故事載於《武皇內傳》,是凡人與神仙相會的最著名的傳說之一。而今在玉陽山的人間仙土上亦將發生人神相會的故事——他如渴慕女神一般渴慕著她,而她也終於托人傳話,定下了一個約會的日期,愛情就這樣轟轟烈烈地發生了,就發生在某個隱秘的居室裏。唐人所謂的“洞房”,含義與今天不同,隻是泛指深幽的居室而已,而非特指新人的房間。看那洞房裏的簾箔總是垂著,遮掩著背後的纏綿繾綣,一天天直到如今。
當她珠胎暗結的時候,他們的秘密似乎再也無力保守。他寫下藥方,那也許是個讓人青春永駐的神仙方子,他將它小心地封緘起來傳遞與她。《武皇內傳》裏不是也有這樣的情節嗎?駐景神方被封檢在鳳文之蘊裏,那是有著鳳凰紋飾的華美紙箋。她收下他的神方,不禁在鳳文之蘊上書寫相思的詞句。
他們就這樣小心翼翼地度過每一個歡會的夜晚與相思的白晝,而如此灼熱的戀情究竟能夠隱瞞多久呢?若終究隱瞞不住的話,索性就不要再隱瞞下去了吧,將禁地裏的禁愛昭告天下,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這首詩的首聯和頸聯都用《武皇內傳》的故事,虛虛實實,用典和指實交疊在一起,仿佛光與影在晴天的林間飄忽不定。頷聯更見精妙,用顧兔在腹和鐵網珊瑚的傳說,美麗地暗示出女冠已有身孕的事實。
所謂“玉輪顧兔初生魄”,“魄”是月亮的陰影部分。《書傳》說,月亮到了每個月的十六就開始由圓返缺,“初生魄”就是月亮剛剛由圓返缺而出現陰影的時候。“玉輪顧兔”出自《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月亮為何可以晦而複明,月亮的腹中為何有了一隻玉兔?
“鐵網珊瑚未有枝”則與采摘珊瑚的傳說有關:海邊的人為了采摘完整的珊瑚,會打造一張鐵網沉入海底,等珊瑚慢慢地從鐵網的空隙裏生長出來以後,便將鐵網絞出水麵,打撈出完整無缺的珊瑚。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這一聯的內容本是極不易入詩的,詩人偏偏可以寫得如此有詩意,亦絲毫不嫌生硬。擁有這般浪漫的本領,除李商隱之外再無第二人:在枯冷清寂的神仙世界裏,他偏能找到人間的情愫。
12
多年之後,李商隱的小侄女寄寄夭折,年僅四歲。李商隱為她撰寫祭文,刻碑勒石,哀慟久久無法平息。然而依照儒家禮法,死於八歲以前的孩子皆為無服之殤,李商隱的所作所為雖屬情之所鍾,但已經嚴重逾禮了。在儒家看來,人的感情應當受到禮的節製,不可以肆情放縱。
所以,肆情放縱的行為被看成是缺乏教養的表現,而一個缺乏教養的人是不配稱作士君子的。在人際交往的過程裏,人們總會從言談舉止的極細微處判斷對方的教養程度,繼而推測對方的出身門第。在交談中你的眼神看向哪裏,桌上的茶杯被你以怎樣的動作端起,你如何控製語調的婉轉起伏,你的站姿、坐姿是否優雅而自然,你是否會在戶外、庭院、室內自然轉換出相應節奏的步伐,在喜悅或悲傷的時候你是否會有不加收斂的肢體語言,在禮儀場所你是否可以泰然應對,喪禮上該哭三聲的時候你是否哭了四聲……正是這樣無窮無盡的細節決定著你在社交場合上的成敗榮辱。
唐代社會雖然很有開放精神,但對逾越禮製的行為總還是看不慣的。在所有禮儀中,儒家最重喪禮,而李商隱在寫給寄寄的祭文裏卻說:“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他明明知道自己逾越了禮法,但亟須宣泄的情感畢竟不是他的理智能克製得住的。
李商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儒家的社會裏難免遭人非議。當然,道教的社會同樣不喜歡他。那些宣揚克製、宣揚清心寡欲與清規戒律的社會,都不會喜歡這個感情太過深摯且易於沉溺於情海的人。
寡欲的人不介意繁縟的清規,而深情的人總能在清規戒律裏一眼望到深情的世界。修真之域的禁戀本不為世情所允,不為禮法所容,李商隱卻以一顆純粹明澈的詩人心,孜孜不倦地同情著禁戀者的悲歡甘苦。
在玉陽山的那幾年裏,李商隱並不曾偷懶,他熟讀了幾乎所有的重要道典,隨著道士們參與過所有的神秘儀軌。然而這個買櫝還珠的深情過客,在諳熟道教的一切之後,再也無法相信那些呼風喚雨的秘技和長生延年的靈丹了,他在後來的詩作裏不留情麵地譏諷了它們,而玉陽山裏本不該有的愛情則被他的詩筆賜予了長生:
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月榭故香因雨發,風簾殘燭隔霜清。
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
——《銀河吹笙》
從窗口望出去,銀河橫亙在夜色裏,隔斷了牛郎和織女,正如有另一條銀河隔斷了我們兩個。悵然地望著銀河,吹響玉笙以排遣寂寞,任寒意侵入院牆,浸透這座小樓。就這樣悵然地醒著,眼看便是天明。當年在溫暖重衾裏依偎的日子,轉眼已變成無可追尋的夢憶,昨夜從孤眠中驚覺後,又一次將當年記起。雨水打過月榭,喚醒了花香,這花香又喚醒了我充滿花香的回憶。
一切的美好都已過去,如今的我就像這風中殘燭,在霜寒浸染的簾幕下不住地顫抖。我們這些靈魂溫暖、天性就會彼此相愛的人,為什麽偏偏要走進冷酷的修真世界?
這首《銀河吹笙》是李商隱在修真世界裏公然為愛情做出的聲援,尤其是尾聯,已經近乎呐喊了。“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這一聯用到三則道教掌故,其中兩則業已見於前文:“湘瑟”即娥皇、女英的故事,“秦簫”即蕭史、弄玉的故事。這裏以“湘瑟”喻女道士,以“秦簫”喻男道士,所謂“自有情”者,他們彼此生出的情愫無非出於宇宙人倫的天性而已。
“緱山”則是仙人王子喬的故事,是詩人們最愛吟詠的神仙故事之一。傳說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鍾愛吹笙,能吹出鳳凰鳴叫的清朗之聲。他常在伊水和洛水間漫遊,因此偶遇道士浮丘公,被他引上嵩山修道,一去三十餘年。這些年中,家人從未放棄對他的尋訪,希望他能回來繼承王位,但王子喬對尋訪者始終避而不見。終於有一天,他現身在尋訪者麵前,請他們轉告他的家人,七月初七來緱山相會。七月初七,人們果然看到王子喬乘著白鶴飛落在緱山頂上,遙遙向家人致意,然後便乘鶴飛上雲霄,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王子喬在漢朝就相當出名了,不但有墓有祠,有顯靈的傳聞,還有蔡邕這樣的大名士為他樹碑立傳。及至唐代,武則天為了神化武姓世係,將王子喬認作祖先之一,冊封他為升仙太子。然而在李商隱看來,凡人實在不必輕易拋開人世,去追隨王子喬的足跡,那虛無縹緲的成仙之夢怎麽抵得上真真切切的兩情相悅呢?
修仙也好,長生也罷,終為虛妄,半分也及不得湘瑟秦簫的婉轉悠揚。而在那個對道教舉國狂迷的年代裏,這般明澈的冷眼其實並不多見。
13
在李商隱傭書販舂和學仙玉陽的這些年裏,大唐帝國的權力中心接二連三地發生著各種荒唐變故。早年立誌中興、平定藩鎮、以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一代英主唐憲宗在其末年不僅因勝而驕,而且迷信金石延年之術,以至於在丹藥的作用下燥渴異常、性情大變,常常在盛怒之下擊人致死。
金丹不但改變了唐憲宗個人的命運,更改變了大唐帝國的國運,斷送了中興之治的最後一點希望。在後來每況愈下的國勢裏,李商隱每每對這一段現當代史扼腕歎息。在一次途經憲宗陵寢時,李商隱悲從中來,以詩為祭:“武皇精魄久仙升,帳殿淒涼煙霧凝。俱是蒼生留不得,鼎湖何異魏西陵。”(《過景陵》)詩句裏,鼎湖是傳說中黃帝乘龍升天的地方,魏西陵則是魏武帝曹操的墓田。詩人在這裏質問的是:反正都是辭世而去,反正都是百姓想留而無法留住的,若是站在天下國家、黎民百姓的角度,升仙和病逝究竟有什麽不同呢?
當年還是有忠貞的朝臣盡力想要“留住”憲宗。起居舍人裴潾上書朝廷,指斥神仙與丹藥皆為虛妄,還建議讓那些獻藥的方士自己先服藥一年,以驗證丹藥的真偽。唐憲宗看到這封奏疏,勃然大怒,將裴潾貶出朝廷。而裴潾的這封奏疏,成為唐憲宗畢生所聽到的最後的忠言。
這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就是在這一年裏,得益於同榜進士、憲宗朝著名權奸皇甫的引薦,河陽節度使令狐楚入朝為相,他將在數年後成為李商隱人生中最大的恩主。
翌年閏正月,唐憲宗暴斃於中和殿內,死因不明。內侍宦官們說憲宗死於丹藥中毒,但人們懷疑是宦官內常侍陳弘誌做下了弑君的勾當,而且皇後和太子也參與了這起陰謀。這一宮廷秘事的餘波將在多年之後波及李商隱,命運的連線就是這樣將無數的因果以常人無力洞察的方式聯係起來,總令人在結果發生時才驚歎前因的邈遠。
憲宗暴死之後,皇甫打算舍太子李恒而擁立澧王李惲,然而太子李恒在爭位鬥爭中迅速勝出,是為穆宗。穆宗甫一即位,便將皇甫遠貶崖州。長安百姓拍手稱快,卻不知道這位巨奸大惡之所以落到這般田地,並非新皇帝有心為民除害、重振朝綱,僅僅是因為皇甫在政治上站錯了隊伍。
在所有的權力鬥爭裏,站隊從來都是第一等的大事。令狐楚因為是被皇甫舉薦為相的,故而被外放為憲宗山陵使,負責督辦憲宗的陵寢事宜,從此遠離中央政務。而與令狐楚素有嫌隙的元稹,這位元和年間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迅速躋身新貴之列,深得穆宗的信任。
元稹的升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穆宗早就仰慕他的詩名,二是他費心打通了宦官的關係。穆宗委任元稹知製誥的要職,借重他的文采來為朝廷詔書增色。
元稹的飛黃騰達給天下士子以很大的激勵:詩寫得好,就有機會直達聖聽,躋身中央要員之列,擬撰朝廷詔令。李商隱畢生在功名上的追求,就是做到元稹的這個位置;但與元稹不同的是,他畢竟是個純正的詩人,既無機心,亦無手段,他沒有辦法同時也不屑於走宦官的門路。
元稹是個天生的政客。他在早年為官時曾經無意中衝撞了宦官,被對方用馬鞭擊傷了頭臉。這樣的遭際對於士君子來說,是何等的屈辱?任一鐵骨錚錚的君子,此後即便不是與宦官之流不共戴天,至少亦會與這群閹人劃清界限。然而,當元稹作為受害者反而遭到貶謫之後,他明白了,在強權麵前沒有公理可講,如果你無力反抗強權,那麽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成為強權的爪牙。
所以,擬撰朝廷詔令這種工作元稹可以勝任,但對於李商隱來說,唯一可以形容的就是“圓鑿方枘”這個詞了。這還不是最可悲的地方,最可悲的是,李商隱一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始終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冀而困頓偃蹇,這是後話。
這一年裏,穆宗因為令狐楚在山陵使的任上縱容下屬貪贓舞弊而對他再加貶謫。元稹負責擬撰詔書,其中有這樣的話:“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奸邪之黨;因緣得地,進取多門,遂忝台階,實妨賢路。”這已經不是指責令狐楚在山陵使任上的具體過失,而是借題發揮、落井下石,將令狐楚斥為奸黨,務使他永世不得翻身,置於死地方休。這當然是元稹在挾私報複,但他之所以敢於這樣公然打擊報複,是因為他揣摩到了穆宗的心思,知道穆宗將令狐楚視為皇甫一黨,無論是非對錯都要打壓到底。而這樣的政治眼光、這樣的小人心腸,是李商隱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的。
元稹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感動古今讀者無數,成功地將自己塑造為專一的代表、深情的領袖。但翻開元先生花花綠綠的情史,關鍵詞不是始亂終棄就是喜新厭舊,哪有絲毫專一或深情?不過這恰是元先生的本事,即使隻是一瞬間的性衝動,也要寫作亙古不變的真善美。這樣的粉飾功夫,亦是李商隱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的。
14
長慶三年(823年),是唐穆宗執政的第三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牛僧孺登上相位,二是一個名叫鄭注的遊方醫生被人帶進了長安。
牛僧孺和李商隱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係出名門,但父祖一輩官職低微,無複祖上榮光。牛僧孺無法以蔭庇為官,唯一改變命運、重振家風的途徑就是科舉。結果,牛僧孺先是進士擢第,繼而登賢良方正製科,從此步入仕途。唐穆宗時,牛僧孺也做過知製誥的工作,然後平步青雲,榮登相位,這是令李商隱最為豔羨的完美的人生軌跡。
牛僧孺受穆宗器重,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遇。當初,宣武軍節度使韓弘的兒子韓公武為了鞏固父親的地位,拋撒大筆金錢上下打點。後來,韓弘和韓公武相繼去世,韓弘的幼孫韓紹宗繼承家業。韓家掌理財務的家奴和宣武軍官吏聯合向朝廷起訴韓公武的行賄問題。穆宗親自審閱韓家的賬簿,發現朝廷內外當權要員都接受過韓公武的賄賂,賬簿上隻有一處用紅筆小字記錄著:“某年某月某日,送戶部牛侍郎錢一千萬,拒而不受。”穆宗大喜,確信牛僧孺是清廉正直之人,將他提拔為宰相。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不是牛僧孺為相的主要原因,至少不是唯一原因。李德裕就是這麽想的,他原本也有希望升任宰相,結果敗給了牛僧孺。不僅如此,李德裕被外放為地方官之後連續八年未得升遷,這是很反常的事情,隻能解釋為有人從中作梗。李德裕相信這個作梗的人一定就是宰相李逢吉,是他援引牛僧孺為相的,為的就是不讓自己回到中央政府,永遠遊離於核心權力圈的外圍。
從有限且齟齬的史料中,我們無法得知這件事的真相,也無法評判每個當事人的是非曲直。無論如何,李德裕和牛僧孺從此以後嫌隙日深,漸漸形成水火不容的兩大派係,以李德裕為首者稱李黨,以牛僧孺為首者稱牛黨,兩黨黨同伐異,攻訐綿延四十年,史稱“牛李黨爭”。李商隱將在黨爭最激烈的時段裏走入仕途,就像一根蘆葦,在東風與西風的生死搏殺裏尋不到自己的方向。他的悲劇,由黨爭開始,亦由黨爭結束。
15
人的內在總是會透過外表暴露出來,所以,哪怕與一個人隻有很短暫的接觸,你也可以從他的言談舉止和穿著打扮粗略判斷出他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教育程度等。但是,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判斷鄭注的話,你一定會走眼的。
鄭注,翼城人,身材矮小,眼睛近視,“其貌不揚”這個詞尚不足以形容他的其貌不揚,也許要用到“猥瑣”才對。他沒有任何可資炫耀的家庭背景,隻是一個赤貧的遊方醫生罷了。但是,隱藏在鄭注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下的,是翻雲覆雨的強大能力。
任何技能,隻要遇到恰當的時機,都可以變成政治花園的敲門磚,使你飛升到夢所不及的高度,鄭注的人生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鄭注在徐州行醫的時候,終於憑著醫術遇到了他生命裏的第一個貴人——徐州的一名牙將。所謂牙,是指長官的居所,所以長官的親兵稱為牙兵,牙兵的將領稱為牙將,牙將必須是長官的親信,而當時的徐州長官就是雪夜入蔡州的那位名將李愬。於是,鄭注在牙將的引薦下成為李愬的主治醫師,在治愈李愬頑疾的同時亦贏得了李愬的寵信。
孔子早有教訓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古時的女子與小人同屬於社會地位低下、接受不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群體,不會像士君子那樣以修養克製本性,所以一旦得寵,就難免恃寵而驕。所謂小人得誌,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毫無懸念,鄭注迅速表現出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開始幹預軍政,胡作非為,使李愬的老部下幾乎人人自危。監軍宦官王守澄此際發揮了監軍的積極作用,將鄭注的所作所為一一告知李愬,請李愬務必把鄭注逐出軍府。李愬卻答道:“話雖如此,但鄭注有奇才,您若不信,請您和他試見一麵。如果見麵後您還沒有改變對他的看法,那時候再驅逐他也不晚。”
這是一次極有曆史意義的會麵。兩人才交談不久,王守澄便改變了態度,將鄭注引入正堂,促膝談心,笑聲不斷,隻恨相見太晚。於是在長慶三年,已經權傾天下的王守澄將鄭注帶入長安,引薦給唐穆宗。唐穆宗一見傾心,“甘露之變”的禍根就這樣牢牢地種在長安城裏了。
一般的教科書或曆史普及讀物,總愛將小人得寵的原因歸結為小人擅長阿諛奉承,仿佛除了牙尖嘴甜,他們再無別的技能傍身。但仔細想來,小人巴結的對象通常都是精英階層,對於無權無勢無才的人,小人也無巴結的必要。人人愛聽奉承話,精英階層亦不例外;然而,要打動高智商高學曆又見多識廣的精英階層,依靠的絕不可能僅僅是奉承。回到我們的故事中,鄭注能征服名將李愬、征服深深厭惡他的王守澄、征服聽盡世間奉承話的皇上,你能想象他是個隻會說“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之類甜言蜜語的窩囊廢嗎?他的才智必有過人之處。
不,我無心為卑鄙小人翻案,我隻是希望我們在辨人識事時盡量中立客觀,有一說一,不飾非,但也不抹黑;我隻是希望曆史讀物的作者們更負責一些,對人物少做臉譜化的處理。不是高大全就是醜劣賤,如此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隻會使讀者頭腦簡單、心胸狹隘。
翌年正月二十二,唐穆宗駕崩,年僅三十。穆宗死因有二:一是前年和宦官打馬球時受驚中風;二是信用方士,服食金丹。金丹如同符咒一般,始終盤旋在李唐皇族的頭頂上,揮之不去。天下人越發不敢相信皇朝的穩定性和政策的延續性,因為不知道哪一天皇帝就會突然死掉。
正月二十六,少年太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皇權交接的當口從來都是陰謀家的狂歡節,李逢吉、牛僧孺正是借著這個機會迅速擴張勢力,將李德裕一黨的幹將李紳排擠出朝。這位李紳,就是寫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的作者。
同年十二月初二,文壇巨擘韓愈病逝於長安私第,古文運動風頭驟減,少年李商隱心慕手追的韓式古文失去了最大的推手,文章世界恢複了駢文的一統天下。僻居玉陽山的李商隱尚茫然不知,這一場遙遠的、毫無切身之感的變故將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多大影響。
16
在唐穆宗短暫的執政生涯裏,朝政向著敗壞的方向飛馳而去。唐敬宗克紹箕裘,一點也沒有偏離亡父的軌道。他以嬉遊宴樂的怠政方式為大大小小的陰謀家打造了一個閃光的競技場,不僅在朝廷上牛黨不遺餘力地傾軋著李黨,就連市井街頭也有人蠢蠢欲動,覬覦著最高權力的寶座。於是,一場既可悲又可笑的血腥鬧劇就在唐敬宗執政的第一年裏輝煌上演了。
鬧劇的首倡者張韶非富非貴,亦非土匪草寇,隻是長安染坊裏一名普通的染織工人,若不是占卜術士蘇玄明送給他一個夢想,他本該在染坊裏做一輩子的染織營生。蘇玄明素來與張韶友善,有一日忽然對他說:“我為你卜過一卦,你定當升殿而坐,在金殿上與我一同進餐。如今皇上不分晝夜地玩球、打獵,大多數時間都不在宮裏,正是我們成就大事的時機。”張韶深以為然,秘密糾結了染坊工人百餘人,帶著兵器衝進皇宮。敬宗當時正在清思殿擊球,聞訊後匆忙逃避。張韶闖進清思殿,稍事休息,在禦榻上與蘇玄明一同進餐。吃到一半,張韶忽然感慨道:“事情果然像你預言的一樣啊!”蘇玄明大驚失色:“難道你所圖謀的隻是在皇宮裏吃一頓飯?!”
這等水準的暴亂再如何僥幸也絕無成功的可能,張韶和蘇玄明當夜便被神策軍圍剿,與亂者未能走脫一人。葉落知秋的是,皇宮裏能發生這樣的鬧劇,可見政局已經敗壞到何等程度了。李商隱有兩句蕩氣回腸的詩說“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他一心渴望扭轉的天地就是這麽一副可鄙的模樣,縱然是管仲、樂毅複生,恐怕也隻有徒喚奈何了。
17
平定張韶之亂,神策軍勳勞最大,而神策軍的統帥與將領皆為宦官。敬宗因此對宦官益發寵信,縱容他們淩虐百姓甚至毆打朝官。而在宰相的陣營裏,以李逢吉和牛僧孺權柄最重,李逢吉巴結宦官打擊異己,牛僧孺這個以清廉聞名的人卻清廉有偽且擔當不足,偏在這個時候向敬宗請求外放為地方官,甘願放棄這個曾經被李德裕覬覦多年的相位。
當權力欲極強且親身感受過權力之魅力的人都不惜放棄權力時,那個萬眾矚目的權力場一定已經是危機四伏、殺氣騰騰了。牛僧孺如願以償,外調為武昌軍節度使,而敬宗皇帝的荒淫與奢靡越發沒有限度了。
就在牛僧孺逃離長安之時,時任浙西道觀察使的李德裕卻積極進取,向敬宗進獻了一份精心寫就的《丹扆六箴》,通篇都是誠摯的規勸,拳拳之心溢於言表。敬宗既沒有虛心納諫,也沒有惱羞成怒,隻是禮節性地答複了一下而已。牛僧孺繼續明哲保身,李德裕依然沒有被調回中央政府,李逢吉在朝中一人獨大,也一直都在誣陷忠良、打擊異己的事情上忙得不亦樂乎。然後,次年冬天,一場宮廷政變突如其來,牛僧孺的遠見這麽快就被證實,而權力場上又需要新一輪的洗牌了。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的深夜,剛剛結束了獵狐遊戲的敬宗回到宮中,依然興致不減,和宦官劉克明、擊球軍將蘇佐明等二十八人飲酒作樂。敬宗酒酣,入室更衣,殿裏的蠟燭忽然滅了。當蠟燭再次燃起的時候,敬宗已經被弑身亡。這時候,唐敬宗還隻是個和玉陽山上的李商隱年紀相仿的少年。
18
宮廷劇變的消息乘著翅膀傳遍天下,令天下人為之震驚。尤其是那些依然對仕途懷有理想的年輕人,不禁再次生出了一些迷茫的感覺:這樣荒唐的皇帝,這樣混亂的朝廷,究竟值不值得效力呢,又能如何為之效力呢?
“白楊別屋鬼迷人,空留暗記如蠶紙。日暮向風牽短絲,血凝血散今誰是”,李商隱以隱晦的詩句記下了敬宗皇帝的死亡。這首詩題為《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似乎在詠歎北齊後主高緯,那個號稱“無愁天子”的酷愛田獵嬉遊的皇帝,但詩裏沒有一句涉及北齊舊事,反而句句影射敬宗。另有兩首《陳後宮》,借古諷今的意圖一目了然:
茂苑城如畫,閶門瓦欲流。
還依水光殿,更起月華樓。
侵夜鸞開鏡,迎冬雉獻裘。
從臣皆半醉,天子正無愁。
玄武開新苑,龍舟宴幸頻。
渚蓮參法駕,沙鳥犯句陳。
壽獻金莖露,歌翻玉樹塵。
夜來江令醉,別詔宿臨春。
這是怎樣一種奢靡無度、醉生夢死的場麵。興盛之路需要跬步相積,敗亡之時卻總是一瀉千裏。這不是什麽難明的道理,北齊、南陳的曆史還隻是摸得到脈搏、聽得到呼吸的近代史呢。
詩歌,是少年李商隱對大唐帝國所能貢獻的一切。權力場的騰騰硝煙阻隔了除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外的一切聲音,任由不諳世事的少年詩句如同深澗裏的野花一般,在無人得見的角落裏自生自滅。但是,對於李商隱自己來說,將來會使他名滿天下的婉轉諷喻的詠史詩風在這裏已經初見端倪。隨著年紀和閱曆的增長,他的膽色將會越來越令人欽佩。
在儒家的觀念裏,詩歌是士君子諷喻、勸諫、對政治大事抒發己見的工具和武器,那些懼怕因言獲罪的人配不上士君子的稱號。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才是士君子的行為準則,如果一名士君子開始學習圓滑的處世技巧,那麽他就是把自己降格為市井小人之列了。敬宗皇帝死於謀殺,雖然他是一個荒唐無道的皇帝,然而在一名標準的士君子的觀念裏,弑君總歸是錯的,凶手總該被繩之以法,哪怕他們是氣焰囂張、無人膽敢招惹的宦官集團。
19
敬宗皇帝死於謀殺,但令人吃驚的是,弑君凶手這一回並沒有逍遙法外,反而很快便被搜捕淨盡,然後斬首示眾,正義仿佛得到了伸張。事實上,正義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它之前一直扮演的那樣,隻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副產品罷了:劉克明、蘇佐明等人在弑君之後打算撤換內侍省的掌權宦官,但因為消息不密,反被宦官王守澄等人借著誅凶的名義搶了先機。
誅凶之後,王守澄等人迅即以神策軍擁立敬宗之弟江王李涵即位,李涵即位後改名李昂,是為唐文宗。文宗即位伊始,便著手廢除穆宗、敬宗兩朝的一係列弊政,人們稍稍鬆了口氣,一些天真的樂觀主義者甚至覺得太平可望了。翌年改元太和,唐王朝由此走進了動蕩更甚往昔的太和時代。而在那個遠離權力場的玉陽山上,李商隱正在躊躇滿誌地打點行裝。
這是唐文宗新政下的太和年代,是宦官、藩鎮、朋黨之亂愈演愈烈的年代,也是李商隱入世的時代。
20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麵秋千下。
——李商隱《無題》
這首詩應當是李商隱最早的一首無題詩,寫一名少女從童年至少年的青春經曆:她早早地就懂得修飾儀態,稍稍長大之後便勤學才藝,然而等到待嫁的年紀依然守在深閨,當年光再次流轉,又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她在春風裏孤獨地哭泣。
這樣的一首詩,明明可以有題卻偏偏無題,因為它所詠歎的並非字麵上的那名少女,而是秉承著《離騷》以美人香草喻君子的傳統,借那少女的身世訴說自己入世之際的忐忑不安。這時候,李商隱已經熟讀過儒家經傳與道教典籍,能寫一手出色的古文,詩歌的才華也隱隱然有躋身一流高手的態勢了,而這一身本領究竟能否在玉陽山下的軟紅塵裏得到世人的賞識呢?一個恥於自媒自炫的人究竟能否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正如詩中那個隻曉得修身與學藝的女子,究竟能否等到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呢?
下山時,李商隱寫詩與同學道友作別,其中《寄永道士》一首尤其耐人尋味:
共上雲山獨下遲,陽台白道細如絲。
君今並倚三珠樹,不記人間落葉時。
這位永道士是當初與李商隱一同入山修道的,而今李商隱下山入世,永道士甘心修道以終老。這一去一住之間,當真天人懸隔。究竟誰的選擇才是對的,究竟是離山更好還是住山尤佳,此時此刻無人可以逆料。人生如同賭局,每一個選擇都沒有反悔的機會,而李商隱沒有別的選擇,隻能這樣擲下自己的色子。
詩句當中,“雲山”即玉陽山,“陽台”指山中的陽台宮,那裏是晉代仙人煙蘿子的棲真之所。“白道”是指道路上常有人行,故而草不能生,遙望為白色。李商隱下山時回望陽台宮,因為相隔已遠,陽台宮的道路看上去幾乎細不可辨。“三珠樹”是《山海經》裏記載的一種神木,生在厭火國北的赤水之上,樹幹酷似柏樹,樹葉皆為寶珠,詩句中以此喻仙界。
細玩詩句,李商隱頗有些慨然自傷的意思:他與永道士同途而殊歸,人間的花開與葉落、榮華與摧折,從此將要羈絆自己的一生,自己將無法像永道士那樣永遠地超然物外,不受人間春秋的纏縛與磨折。
對於未知的世界,人永遠都會生出恐懼和忐忑的感覺,亙古以來,無人可以例外。
於是,在即將踏入紅塵之際,少年李商隱突然留戀起修真生涯來。
玉陽山下有一條清溪,名為玉谿,李商隱以之為號,作為對玉陽生活的永恒回憶,這就是“玉谿生”的來曆。古人著文落款,慣例是以籍貫冠於姓名之上,而李商隱時常署名為“玉谿李商隱”,他在入世之後,將那個一度使他脫離塵網,而他當時並不覺得特別好的所在當作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小考據】道教的非主流價值觀
李商隱學道而不信道,除了性情因素之外,或許還有一些價值觀上的問題。道教雖然名義上始於老莊,實則是從民間巫覡發展來的,一些原生而樸素的觀念很難與儒家價值觀相合。比如據正史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因謀反被誅,而道教說他煉丹得道,全家雞犬升天;唐代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一直與中央作對,甚至派刺客謀殺宰相,敗落之後,他的重要助手丁約被王師俘殺,而道教說他臨刑時施展幻術,將一支筆幻化成自己的模樣,自己悄然回到昆侖山繼續做神仙去了;還有秦朝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居然也上了道教的神仙譜係。這樣的事情及其背後的價值觀,顯然會使許多自幼接受儒家熏陶且稟性認真的人難以接受。
除此之外,道教還認為修仙者需要經受許多常人難以經受的考驗,而有些考驗實在大悖天性人倫。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是說一個叫杜子春的人幫一位道人看守藥爐。道人告誡他說: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隻要始終緘口不言,最後就能成仙。杜子春果然遇到各種險境,直到被斬殺,魂魄下地獄受苦,他都毫不動心,不曾開口說話。後來閻羅使他轉生為女人,嫁人生子,一天丈夫為了強迫他說話,竟然將親生兒子摔死,他終於忍不住喊出聲來。刹那間火光四起,幻境消散,他仍然是當初的模樣,仍守在藥爐邊,藥爐卻已經毀了。杜子春隻因為未勘破一個“愛”字,斷了成仙的機緣。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天下未定,尤其是王世充勢力正盛,是擺在唐軍麵前的一塊難啃的硬骨頭。就在這個當口,突然有一個名叫吉善行的樵夫輾轉向皇帝奏報,說自己在浮山縣的羊角山上砍柴時,見到一位騎白馬、著素衣的老人,自稱是皇帝的祖先太上老君。太上老君請樵夫轉告皇帝,說今年可平王世充,此戰之後就可以定鼎中原、長保天下。
太上老君的預言當然是會成真的。於是,唐高祖李淵改浮山縣為神山縣,改羊角山為神角山,在山上營建道觀,題名興唐觀,觀內塑太上老君像,還封吉善行為朝散大夫,賜禦袍、束帛,讓他主持宗祠祭祀。從此以後,李唐皇室自認為是老子後裔,崇道教為國教。
李唐皇室尊奉道教,原本不過是利用道教鞏固政權而已,殊不料當道教真的勃興起來,皇室卻抵擋不住那些辟穀修仙、靈丹祛病的誘惑,以至於一代代皇帝接連被道士的金丹毒死,甚至連英明神武的唐太宗也不例外。
及至武則天變唐為周,為了和李唐撇清關係,樹立自己的威信,開始推尊佛教,貶抑道教,道教的聲勢這才為之一挫。但是等到李唐複興,唐玄宗為了和武周撇清關係,再度推尊道教,貶抑佛教,甚至變本加厲地尊崇老子為“聖祖大道玄元皇帝”,稱其為李姓皇族的大聖祖,再將長安的玄元皇帝廟改稱太清宮,將洛陽的玄元皇帝廟改稱太微宮,將地方州縣的玄元皇帝廟統改稱紫極宮。從此以後,“宮”從帝王居所的專用稱謂,變成了道教殿宇也可以享用的名號,這個至尊無上的政治待遇是佛教始終不曾享受的。
唐代是佛教與道教爭奇鬥豔的年代,道教之所以占上風,除了政治優勢之外,還因為道教比佛教更為務實。
佛教力圖通過修行使人擺脫生死輪回之苦,但六道輪回究竟是不是真的,修行之後是否真能獲得解脫,這些令人頭暈目眩的說法至少在今生今世是無法檢驗的;而道教的符籙祛邪、丹砂續命、白日飛仙等,都是讓人看得見、摸得著的,道士的神通法術也並不介意展現在世人麵前。高明的道士從來不講什麽“信則靈”或者“先信後理解”,恰恰相反,他們任憑那些心存疑慮的人前來試探自己。
譬如張果,也就是八仙傳說中的張果老,就是這樣的一位高人。他曾被唐玄宗邀請到皇宮小住,這位唐玄宗雖然推尊道教,但絕非什麽愚夫愚婦。即位之初,唐玄宗不僅認真鑽研道教理論,還多方探訪神仙丹藥傳聞的真偽,因此漸漸生出了懷疑。於是他決定趁著近水樓台之機,試探試探張果是否真的有傳說中的神仙道行。
2
玄宗身邊有一位名叫邢和璞的占卜奇人,善算人而知夭壽善惡,玄宗令他占算張果,他卻茫茫然連張果的年紀都推算不出。還有一位奇人叫師夜光,善視鬼,玄宗安排他和張果坐在一起,令他檢視張果,師夜光卻茫然反問道:“張果安在?”玄宗聽說飲奇苦堇汁而不覺苦的人才是真正的奇士,於是就以堇汁宴請張果。張果連飲三卮,醺然如醉,隻說了一句“非佳酒也”就去睡了。醒來之後,張果取來鏡子,看到牙齒全變成了焦黑色,便命左右取鐵如意來,將牙齒盡數敲下,藏入衣帶。然後,張果從懷中取出一種微紅色的仙藥,敷在牙齦上,等再次睡醒之後,竟然重新長出了兩排牙齒,粲然潔白,玄宗這才信以為真。
這些事並非野史怪談,而是被正正經經記載在官修正史《舊唐書》裏。至於這究竟說明了張果真的身懷神仙之術,還是隻說明了有這樣一個詐騙團夥合謀誆騙玄宗,又或者同道中人在關鍵時刻總會有些心照不宣的關照,我們就不得而知了。無論如何,玄宗開始真誠地信奉道教,而流風所及,上至皇族貴戚,下至庶民百姓,對道教的狂熱一發而不可收拾。
表達真誠有很多種方式,其中最被世人認可的方式就是獻身。
如果你肯為愛侶獻身,說明你的愛是絕對的真愛;如果你肯為信仰獻身,說明你的信仰再無半點虛假和狐疑。如果你真的信仰道教,那麽出家入道就是再合情理不過的選擇。如果李唐皇室真的推尊道教,那麽盡管皇帝不便出家,皇室成員總該為世人做一點真誠的表率吧?
所以唐代常有出家入道的公主,最著名的就是唐玄宗的同母妹妹金仙公主和玉真公主。玉真公主甚至曾想嫁給張果,唐玄宗也同意了這樁婚事,無奈張果執意拒絕,玄宗最終也沒有逼婚。當然,玉真公主並非對張果動了任何男女之情,而是由衷地向道心切,她真誠地想把一生都奉獻給道教,從青春到遲暮,無怨無悔。
所以,玉真公主要離開富麗堂皇的帝王宮殿,到山中尋覓一處可以潛心修道的所在。
3
道教的修為不像佛教那麽虛無縹緲,而是人們在今生今世就有機會目睹之、檢驗之。靈丹妙藥的確治好了一些疑難雜症,符籙咒水的確也起到過扶正祛邪之功。當然,這一切也許隻是今天所謂的安慰劑效應,但古人真的相信。然而像白日飛升這樣的奇跡,道教修行的終極目標,難道也被人證實過嗎?
唐德宗貞元十年(794年),節度使韋皋上奏朝廷,說自己治下有女道士謝自然白日飛升,成仙而去。後來朝廷下詔褒獎,封謝自然為東極真人。
這件奇事在當時傳布極廣,韓愈寫詩述其事,說那一天謝自然“須臾自輕舉,飄若風中煙”,就這麽冉冉升仙而去,引起萬人驚歎。韓愈一生以捍衛儒學、排斥佛老而聞名,但就連這樣一位堅定的唯物主義者,也隻是批評謝自然“噫乎彼寒女,永托異物群”(也就是說她不肯好好做人,偏要變為異物),卻一點都沒有懷疑這件事的真實性和可靠程度。
謝自然能夠白日飛升,唐人覺得並不稀奇,因為名師出高徒,謝自然的老師是大名鼎鼎的司馬承禎。
有唐一代,最耀眼的道士無疑是司馬承禎。
司馬承禎乃茅山宗第四代傳人,風頭之勁無人能及,連李白都是他的再傳弟子,畢生都以年輕時受過師公的獎掖為榮。唐玄宗對司馬承禎備極恩寵,許他到王屋山自選形勝之地築壇定居。司馬承禎的定居之所後來被道教稱為小有清虛之天,為道教十大洞天之首。後來玉真公主追隨司馬承禎,將自己的清修之地選在了王屋山的支脈玉陽山上。
王屋山和玉陽山相隔甚近,兩山和東都洛陽的距離也不很遠,兼之司馬承禎和玉真公主地位尊崇,所以兩山雖是清修之地,但仍然可以對朝廷發生一些影響。譬如李白,他真的入過道籍,之所以能夠進入翰林院,就是因為走了玉真公主的關係。所以,對於熱衷功名的士子來說,修道不失為一種鋪設人脈的手段,至少在尊崇道教的唐代,有一段修道經曆可以使自己的簡曆光鮮動人一些。
4
大人物的一舉一動總會牽連廣遠,公主修道當然不會隻是她一個人的事情。
公主修道,是舉國震動的大事件,除了要大興土木營建宮觀之外,更要有大批宮女隨侍左右,而這些宮女無論情願與否,都無力拒絕追隨公主入道的殊榮。當玉真公主以高齡仙去之後,“大曆十才子”之一的盧綸有一次經過她留下的道觀影殿,寫詩記錄當時的場景說:“夕照臨窗起暗塵,青鬆繞殿不知春。君看白發誦經者,半是宮中歌舞人。”幾十年前在皇宮裏輕歌曼舞的女子們,就在這清修之地消磨掉大好青春,不知道誦經煉丹的生活是否讓她們徹底喪失了對愛情和家庭生活的渴望,亦不知她們當中究竟有誰終於修成了神仙?
詩人張籍有一次也從玉真公主的道觀外走過,他似乎對觀內的女冠們產生了某種興趣,但最終感慨說:“院中仙女修香火,不許閑人入看花。”其實,這隻是詩人的矜持與自製,女冠們的心中未必真的不許。
有唐一代不斷有公主入道,而隨著公主進入道觀的,有菱花鏡、鴛鴦錦,有螺子黛、蘇合香,有雙蝶發釵、白玉梳背,還有飛揚的青春與生活熱情。道觀漸漸成為奢華而風雅的場所,清規戒律終歸敵不過青春的躁動。於是,從盛唐至晚唐,道冠和女冠的形象在世人心中漸漸地複雜、曖昧起來。
5
唐代士子為了溫習舉業,總喜歡去尋某個與世隔絕、清淨平和的所在,道觀完全符合他們的要求。他們走進道觀的目的也不盡是溫習舉業,有時也會誦經修仙——或者出於真誠,或者僅僅為了打通某種人脈。
少年李商隱一邊傭書販舂,一邊跟隨李處士學習五經,轉眼間已經有幾個年頭了。經過多年努力,此時,他有了一些積蓄,可以暫時甩開生計,專心準備應舉了。
這大概是太和初年的事情,不知道究竟懷著怎樣的打算,已是十六七歲的李商隱隻身走進了玉陽山,覓一處道觀住了下來,半是溫書,半是修仙。玉陽山的道觀是一片規模宏大的建築群,當年為玉真公主所建。此時,男道士與女道士分館而居,各自修煉神仙秘術,在誦經之餘偷偷地渴慕著牆外的彼此。禁欲色彩和浪漫色彩就這麽半明半暗地混搭在一起,給整座玉陽山籠上了一種怪誕的氣氛。
很多人猜測,李商隱在玉陽山上發生過某種無法避免的愛情故事。為了證實這些故事,他們不辭辛苦地在李商隱女冠題材的詩歌裏搜索著蛛絲馬跡。然而事實上,並沒有任何一條線索可以向我們證明李商隱和女冠的愛情,所有繪聲繪色的傳說都隻是不負責任的猜測罷了。但是,李商隱在玉陽山那段為時不短的生活,確實不失為他一生中極重要的、燃燒著夢幻華彩的一環。
6
大道諒無外,會越自登真。丹元子何索,在己莫問鄰。
蒨璨玉琳華,翱翔九真君。戲擲萬裏火,聊召六甲旬。
瑤簡被靈誥,持符開七門。金鈴攝群魔,絳節何兟兟。
吟弄東海若,笑倚扶桑春。三山誠迥視,九州揚一塵。
我本玄元胄,稟華由上津。中迷鬼道樂,沉為下土民。
托質屬太陰,煉形複為人。誓將覆宮澤,安此真與神。
龜山有慰薦,南真為彌綸。玉管會玄圃,火棗承天姻。
科車遏故氣,侍香傳靈氛。飄颻被青霓,婀娜佩紫紋。
林洞何其微,下仙不與群。丹泥因未控,萬劫猶逡巡。
荊蕪既以薙,舟壑永無湮。相期保妙命,騰景侍帝宸。
——李商隱《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二十韻》
這首詩題為《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二十韻》,無論是詩題還是內容,普通人都是完全看不懂的。不隻是今天的普通人,即便是唐代精熟舉業的士子們,能看懂這首詩的人也不是很多。原因無他,這首詩如同一篇專業性很強的學術論文,隻有業內同行才能欣賞。這些業內同行,也就是詩題中所謂的同誌,即玉陽山上誌同道合的修道夥伴。
道教將正月初七、七月初七、十月初五這三天稱為三會日,每當其日,道觀裏的三大長老要對觀內的所有修道者考核功過,修道者則要行齋戒、受符籙,還要入靜朝禮。如果三會日恰逢道教忌諱的戊辰、戊戌、戊寅,那麽朝禮的儀式就會免去。
李商隱寫這首詩的時候,正是三會日遇到了戊辰日,所以隻入靜而不朝禮。李商隱在入靜結束之後神清氣爽,恍惚中頗有登仙之想,所以寫了這首詩與同道共勉,這便是詩題中“戊辰會靜中出貽同誌”一語的來由。
這首詩通篇充滿了道典掌故和道教修真的專業術語,說明李商隱對修道確實下過一番不小的功夫。而真誠的修道者一定會譏諷李商隱買櫝還珠,因為他在通曉了無數的道教要典之後,竟然僅僅汲取了其中的傳奇、辭章與浪漫奇幻的文學風骨,打造出專屬於他的淒迷夢幻的詩風,卻在思想上變成了一個徹頭徹尾的懷疑論者,泯滅了對煉丹和修仙的信仰和信心。
這也難怪,李商隱畢竟不是一個修道的坯子。修道的人必須忘情,而李商隱偏偏最是深情。《世說新語》有一則著名的掌故,是說“竹林七賢”之一的王戎恰逢喪子,悲痛到了無法自製的地步。山簡見狀出言安慰道:“不過死個小孩子,何至於傷心成這樣!”王戎說:“聖人能夠忘情,下等人沒有感情,情之所鍾,正在我輩。”山簡認為這話很在理,便也跟著悲傷起來。
山簡試圖成為忘情的聖人,但被王戎一番話說動,便甘心做回了被情感左右的凡人。然而修道總該忘情,正如《列子》裏一則故事講的:魏國有一個叫東門吳的人,兒子死了卻不難過。相國非常不解:“您對兒子的愛堪稱天下第一,如今兒子死了,您卻一點都不難過,這是為什麽呢?”東門吳說:“以前我沒有兒子的時候沒覺得難過,如今兒子死了,豈不是和當初沒兒子的時候一樣嗎,我有什麽可難過的!”
如果我們可以理解這個道理的話,那麽,人的生死豈不也是一樣的嗎?《莊子》講,人在降生之前既無生機,亦無形體,死後則生機消亡、形體毀散,不就是像春去秋來、季節更替一樣嗎?不就是回到未生之前的那個狀態嗎?這樣一想,人又何必留戀生命、畏懼死亡呢?
李商隱後來在為嶽父大人撰寫的一篇祭文裏就提到過《莊子》的這番哲理:哪怕是春去秋來、季節更替,人也會傷春悲秋、感慨莫名,何況是一個人永訣於塵世呢?如果人真的可以達觀到忘情的地步,又怎麽配成為萬物之靈呢?
李商隱是一個天生敏感細膩、情感異常充沛的人,看魚覺得魚在微笑,聽風覺得風在吟詠,即便隻與頑石瓦片相處,亦能生出無限感動;若是遇著春花秋月,簡直就要寫下連篇情書來……這樣的人,不願忘情,也無法忘情。在玉陽山的那段日子裏,他從那個本該忘情而無情的世界裏偏偏看到了無限的多情。
中國古代,男人感情豐富常被視作沒有出息。《世說新語》將某些夫妻恩愛情意篤深的故事歸到“惑溺”一門中,便是這種觀點的明證。
而曹雪芹卻在《紅樓夢》中塑造了古代中國最多情的人物賈寶玉,並由警幻仙子之口,為多情者做了一次振聾發聵的辯護:“塵世中多少富貴之家,那些綠窗風月,繡閣煙霞,皆被淫汙紈絝與那些流蕩女子悉皆玷辱。……世之好淫者,不過悅容貌,喜歌舞,調笑無厭,雲雨無時,恨不能盡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時之趣興,此皆皮膚淫濫之蠢物耳。如爾則天分中生成一段癡情,吾輩推之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會而不可口傳,可神通而不可語達。汝今獨得此二字,在閨閣中,固可為良友。”
意思是,世間多少男人跟女人相好,不過是圖一時淫欲,心內空蕩蕩,哪有真摯可言?所以這些人不過是濫淫的蠢物。然賈寶玉不同於他人,他天生有情,正因為他的身心並非由欲望引領,而是由深情厚誼主宰,由此仙子們認為他才是真正的閨閣良友。
賈寶玉對人對事用情之深,令人唏噓:錯過了杏花盛放時的燦爛,他對杏樹流淚歎息;下雨了,他顧不得自己頭上也沒遮擋,倒先提醒小丫頭別淋了雨;別人放走了一隻風箏,他就將自己手裏的風箏也放走,說是怕之前那隻風箏孤單,由自己的這隻去做伴;就連劉姥姥胡亂編的姑娘在雪地裏抽柴火的故事,他也聽到心坎裏去,直到所有人都忘了這一段,他還趕著追問故事中的姑娘有沒有在雪地裏凍出病來……彼時人們嫌他“乖僻邪謬”,翻譯過來,就是罵他精神病。他卻一如既往,對美好的人或事,給予滿滿的愛。
看賈寶玉的故事,常常想起李商隱來。對人對事的深情,他們是相同的;一腔深情在現實世界碰壁之後的癡心不改,他們也是相同的。
7
李商隱在玉陽山修道的時候,正值十六七歲的年紀。比之修真,道觀裏的文藝情趣更令他著迷。道教有一種叫作步虛詞的歌曲,以華美的修辭和輕靈的旋律吟詠眾仙子縹緲輕舉之美。步虛詞的來曆頗為傳奇,傳說在漢魏年間,曹植曾在魚山的岩岫之中聽到一種極美的誦經聲,細細辨認,那聲音似乎來自雲間,清亮似遠穀之流響,令人在飄飄欲仙的陶醉裏不自覺地肅然起敬。當聲音消失,曹植從恍惚中醒覺過來,立即令妙解音律之人記錄曲譜,人間從此便有了神仙之聲。曲譜後來傳入道教,道士為之填詞配器,這就是步虛詞,每每用於齋醮,是道教音樂裏最迷人的一種。
尤其在中元節的法會上,道觀裏總會響起《玉京山步虛經》的盛大詠歎,那音調總能攫住少年人多愁善感的心,令人流淚和戰栗。
李商隱在玉陽山修道的時候,正值十六七歲的年紀。那應該是愛情萌生的季節,更何況那時候的道觀早已不是什麽清規森嚴、戒律苛刻的地方。男道士和女道士總有些見麵的機會,那些年紀輕輕的男女道士正如男校和女校的學生一般,彼此或有朦朧的渴慕,或有火熱的追求。而在他們所能撞到的種種障礙裏,圍牆是最不緊要的一個。
雖然沒有任何證據表明李商隱在玉陽山上陷入了與女冠的愛情,但是,在他的詩裏的確留下了他與她們交往的痕跡。所以我們知道,他當時與宋華陽三姊妹過從甚密,甚至在月色格外誘人的夜晚,他希望能將她們約會出來,當然,也許僅僅是為了賞月。
那首詩題為《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
偷桃竊藥事難兼,十二城中鎖彩蟾。
應共三英同夜賞,玉樓仍是水精簾。
詩題所謂“重寄”,說明這不是寫給她們的第一首詩。遺憾的是,之前的詩作如今已經散逸無存了,我們也無從得知宋華陽姊妹究竟是什麽來曆。年少的李商隱也許和我們一樣懵懂不知,甚至在他的心裏從來就不曾閃現過這個問題。隻要有相近的性情和氣質,陌生的男女自然會在茫茫人海中彼此相遇。
這難道不正是道教和道家所共同認可的道理嗎?正如為琴瑟調弦,《淮南子》說“叩宮宮應,彈角角動”,彈一下這根宮音的弦,另一根宮音的弦也隨著顫動;彈一下這根角音的弦,另一根角音的弦也隨著顫動。正如音高相同的琴弦,距離越近,彼此感應的力量也就越強。
於是,在這個美麗的月夜,他聽到靈魂的琴弦被撥動了。
8
《月夜重寄宋華陽姊妹》,這雖然隻是一首短小的七絕,但也是被若幹道教掌故裝點起來的,頗有幾分隱晦和曖昧的味道。
“竊藥”是指嫦娥竊食仙藥、奔上月宮的故事。“偷桃”則是來自《博物誌》裏的逸聞:西王母乘坐紫雲車來到凡間會見漢武帝,贈給漢武帝五顆仙桃。漢武帝隻覺得仙桃甘美異常,不禁想要留下桃核栽培起來,西王母失笑道:“這桃子要三千年才結一次果。”說話間,西王母發現東方朔正扒著門縫向內窺探,便指著他對漢武帝說:“這個窺牖小兒曾經三次來偷我的桃子。”漢武帝大為詫異,世人這才知道東方朔是神仙下凡。
李商隱以“偷桃”喻指神仙下凡,甘願過凡塵的日子;以“竊藥”喻指凡人修仙,夢想飛升天境。所謂“偷桃竊藥事難兼”,是說凡俗的渴慕與修仙的期冀不可兼得,頗與“世間安得雙全法,不負如來不負卿”的意思相近。
“十二城”是指天上的宮闕。李商隱的詩裏常有“十二”這個數字,注家多不詳其解,實則這原本是古代的一個天文概念。古人以歲星(即木星)紀年,歲星每十二年環繞天空一周,每一年所經過的天區稱為一“次”,十二“次”構成一周天。所以十二這個數字在古人眼裏就有了某種神秘的色彩,周人稱之為“天之大數”,所有的禮儀製度在數量上都以十二為上限。例如春秋時期,魯國和吳國的一次外交談判裏,武力強盛而文明落後的吳國向魯國索要牛、羊、豬各一百頭,魯國則以周禮為據,認為上等禮物的數量絕對不可以超過十二,否則就是非禮。
於是十二這個數字在傳統文化裏籠上了一層神聖之光,甚至比“九”還要尊貴。隨著禮崩樂壞,秦漢以後,人間帝王以九為尊,神仙世界以十二為貴;皇帝號稱九五之尊,天庭則有五城十二樓。“十二”漸漸退出凡塵,成為道教世界裏最神聖也最神秘的數字。“十二城”是為天庭,而在詩句的具體語境裏則有雙關的含義,既指月宮,亦指宋華陽姊妹所居的道觀。
傳說月亮裏有一隻蟾蜍。所謂“十二城中鎖彩蟾”,字麵上是說在這個明月當空的夜晚,隻見那隻彩蟾被幽閉在月宮裏,而我所思念的你們,也被閉鎖在高寒的道觀裏,不能出來和我一起度過這個美麗的夜晚。
下一句詩裏,“三英”是指宋華陽姊妹三人。“英”的本義是“花”,這個義項現在已不常用了,一般隻有在形容落花的時候我們還會講“落英繽紛”這個詞。詩人渴望與那三位如花的少女一同分享今夜的月色,甚至跑到她們的窗下張望,但無奈“玉樓仍是水精簾”,她們所居的小樓此刻寂靜無聲,珠簾遮住了窗子,仿佛冷冷地拒絕了詩人的邀約一般。
這也許隻是少年男女之間的朦朧情愫,也許真的發生過什麽稍稍逾矩的事情,我們隻有猜測,對真相完全不得而知。但是,玉陽山的生活確實使少年李商隱看到了一個嶄新的世界,這是一個理智與情欲交織的世界,世俗的、情感的、欲念的糾結隱秘地爆發在冰冷的圍牆之下、神聖的儀軌之中。
他的詩筆在這個多姿多彩而光怪陸離的世外桃源裏被催生出了第一束花朵。他由此而寫的幾首七律是公認的傑作,不僅如此,他那獨特的朦朧、奇幻、淒美、幽怨的再無旁人可以模仿的風格也是在這玉陽山上悄然成型的。
其中最卓越的詩篇,當屬《碧城三首》與《銀河吹笙》。
9
金人元好問寫過一組《論詩》絕句,其中評價李商隱說:“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這兩句雖然無奈至極,卻也中肯之至,所以最為讀者服膺。
人們愛李商隱的詩,愛其淒美迷離,但美則美矣,在美的感受之外卻往往讀不懂其中的含義。於是寄望有人能像遍注群經的大儒鄭玄那般給李商隱的詩歌做出準確的注釋,但是注家雖多,卻言人人殊,從來都是歧解紛呈、莫衷一是。不過,反過來一想:若是沒有這個特點,李詩之美恐怕就要遜色不少了。
如同戀愛,曖昧期最令人魂牽夢縈。因一切都還不確定,所以對方每個行為動作都可做無數不同的解釋,害人沒日沒夜地琢磨思量。因著這不確定,一個微笑,你可以幻想一整出繾綣故事;一句“好久不見”,你可以聽出波濤萬頃;哪怕對方隻是在用餐時擦擦嘴角,你也能在“他在我麵前很注意形象”和“他對我還很見外”等各種解釋間來回奔突,痛苦又甜蜜。待到彼此確知心意,塵埃落定,該散的散,該聚的聚,曖昧期的掙紮牽掛變成婚戀關係中的雞毛蒜皮,不複當初的心酸,亦不複當初的美好。
李詩遣詞造句的迷離,製造出了詩人與讀者之間的曖昧期。他對你似乎有千言萬語要說,簡簡單單一個字也讓你反複咂摸,唯恐遺漏了他的悲喜、他的願望,以及他那永不出口的秘密。
然而,畢竟古人還不知曉朦朧詩的概念,在詩言誌的傳統裏總是固執地想在詩句裏為作者的心誌求解,且務必要解出唯一的標準答案。
《碧城三首》就是一組含意頗為朦朧的詩,連詩題都令人們費盡猜想,人們仍興味盎然地做了許多不同的解讀。有人說,這隻是取詩句的起首二字信筆為題,雖然有題,實為無題;也有人說,碧城就是唐武宗所建的望仙台,全詩不過是譏諷唐武宗的癡迷罷了;而我們認為,所謂碧城是以天庭仙閣喻指道觀,而詩句描繪的實是道觀裏正在發生卻不該發生的故事。
碧城十二曲闌幹,犀辟塵埃玉辟寒。
閬苑有書多附鶴,女床無樹不棲鸞。
星沉海底當窗見,雨過河源隔座看。
若是曉珠明又定,一生長對水晶盤。
——《碧城三首》之一
走進那個遠離塵囂的碧城仙境,沿著曲折的欄杆進入仙人的居所,隻見房間裏擺著神奇的、可以辟塵的犀角,還有溫潤的玉石,使這高絕的仙境溫暖如人間。——這就是首聯“碧城十二曲闌幹,犀辟塵埃玉辟寒”告訴我們的全部內容,由外及內,由遠及近,室內的奇異物件難免令我們好奇。
犀角與暖玉並非詩人的原創,而是可以在古代文獻裏尋得的。《述異記》記載過一種神奇的動物,名叫卻塵犀,它的角可以辟塵;《嶺表錄異》稱卻塵犀的角可以製作女子的發簪,女子戴上之後,頭發永遠一塵不染。《杜陽雜編》則言之鑿鑿,說是在唐武宗會昌元年,夫餘國進貢了一種玉石,叫作火玉,赤紅色,能發出很強的光,若你積一些火玉放到鼎的下邊,效果就和點火一樣,甚至可以把一隻鼎裏的冷水燒沸。
在碧城仙境,有兩處仙人聚居的地方:一是閬苑,一是女床。閬苑的全稱是閬風之苑,傳說中西王母的住處。這樣看還很陌生,換個說法,即《紅樓夢》中唱的“一個是閬苑仙葩,一個是美玉無瑕”中的“閬苑”,林黛玉前世是一棵絳珠草時便生長在這仙風徐來、彩雲飄飄的閬苑之中。女床即女床山,《山海經》說這座山上獨有一種五彩斑斕的大鳥,模樣頗似人間的雉雞,名為鸞,鸞鳥若現於人間便是天下太平的標誌。
李商隱隻是以閬苑、女床分別指代男女道觀,他說在這個道人清修的世界裏,閬苑裏的人將書信係在仙鶴的腳上,讓它飛到女床山去;而在女床山裏,每一棵樹上都有鸞鳳偷棲,每一處居所裏都有戀人在幽會。
戀人們在耳鬢廝磨中度過甜蜜的夜晚,看著窗外仿佛觸手可及的群星沉入海底,又有一朵雨雲飄走,黃河源頭上空的天色微微泛晴。美麗的夜晚就這樣無可奈何地結束了,他們又將匆匆分手,一個必須回到閬苑,一個必須獨守女床,雖然還有下一個夜晚可以彼此依偎,然而熱戀中的離別從來都是度日如年。就這樣看著夜幕漸淡,看著草葉上開始有露珠閃動,他們不禁長歎:若是能夠長相廝守該有多好,若是每個夜晚都可以這樣在那輪團圓的月亮底下團圓該有多好,但是,正如這清曉的露珠不可以永恒不滅,這樣的禁戀啊,連第二日的陽光都禁受不起。
日本古代的和歌裏有不少名作與李商隱這首詩詩意相似。比如藤原道信的“破曉須分手,別君切切悲。明知夕又見,猶自恨朝暉”,清晨來臨,有情人要說再見,明明知道今晚又能相會,但依然憎恨這晨光。對於相愛的人而言,一個漠然的眼神就是利劍,一個不屑的語氣就是毒藥,分開片刻,便是酷刑。無論古今還是中外,動了情的人永遠脆弱得一觸即潰。
10
對影聞聲已可憐,玉池荷葉正田田。
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
紫鳳放嬌銜楚佩,赤鱗狂舞撥湘弦。
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
——《碧城三首》之二
一在閬苑,一在女床,看得到彼此的身影,亦聽得到彼此的聲音,這咫尺天涯、故意對麵不相識的滋味最是難耐。池塘裏,蓮葉生得正盛,你記得那首《歡聞歌》嗎,你懂得“豔豔金樓女,心如玉池蓮。持底報郎恩,俱期遊梵天”的心思嗎?
在禁戀裏必須小心翼翼,他曉得她的心意,所以更要牢牢叮囑:一定要等認清我的聲音之後再回頭,還有,這裏所有人的裝束都相差無幾,你悄悄來找我的時候,千萬不要認錯了人,拍錯了肩膀。他們曾經有過狂熱的歡會,曾經用熾烈的愛情將一切禁製擊得粉碎,然而這樣的日子竟然已在不經意中從期待變成了緬懷,今夜他又一次在獨眠中辛苦而無望地思念著她。
這首詩裏用到許多美麗的典故,夾雜著暗示、隱喻與雙關的手法。頷聯中,蕭史和洪崖兩個人名用得尤其巧妙妥帖。蕭史是春秋時期的人,極擅吹簫,與秦穆公的女兒弄玉相戀,結為夫妻,從此以後,秦國都城鹹陽的天空上日日飄揚著蕭史和弄玉琴簫合奏的悠揚旋律,直到樂音終於引來鳳凰,載著這一對小夫妻升仙而去。洪崖則是三皇時期的一名伎人,精於歌詠,後來成仙而去,有時也會重返人間,與人弈棋為樂。雖然同是神仙,但蕭史屬於愛情,洪崖屬於道術。如果有弄玉一樣的女子渴慕著神仙眷屬的話,自然應當“不逢蕭史休回首,莫見洪崖又拍肩”,而蕭史縱然在神仙的時間尺度裏也永遠不會辜負弄玉,鳳凰來儀,隻為他們琴瑟和諧。
頸聯裏的楚佩與湘弦則是一對浪漫而深情的典故。在古老的楚地,江漢之濱,常有兩名美麗的女子結伴而行,誰也不知道她們的出身來曆。有一次,一個叫鄭交甫的人與她們擦肩而過,不禁萌生了愛慕之心。他返身追上去和她們搭訕,而她們似乎對他也有好感,竟然解下了隨身的玉佩贈給了他。告辭之後,鄭交甫還沒走出幾十步便忍不住想要拿出玉佩把玩,沒想到向懷中一摸,卻空無一物,驚愕中回頭看去,那兩位女子也全然沒了蹤跡。漢代的儒家學者曾經以這則故事來解讀《詩經》裏的《漢廣》一篇,說所謂“漢有遊女,不可求思”,說的就是鄭交甫在江漢遇仙的事情。
至於湘弦,全稱是湘瑟之弦。舜帝在南巡途中死於蒼梧之野,他的兩個妃子娥皇、女英聞訊之後追到湘江,在江邊悲泣不已,最終投江自盡。後來娥皇和女英的魂魄化為湘水之神,人稱湘靈。湘靈仍然擺脫不了對舜帝的追思,每日裏在江上鼓瑟,音調哀怨悲戚。唐玄宗天寶十載,進士科詩賦考試的題目就是《湘靈鼓瑟》,錢起的名句“曲終人不見,江上數峰青”就是在這場考試中寫就的。瑟與湘靈的意象總是聯係在一起,詩人將瑟稱為湘瑟,將湘瑟之弦稱為湘弦。在湘弦奏出哀婉動人的旋律時,人們總會油然想起那痛徹心肺、不惜以性命相許的愛情。
尾聯“鄂君悵望舟中夜,繡被焚香獨自眠”,用到的是鄂君子皙的故事:鄂君子皙是一位儀態翩翩、風姿俊朗的楚國公子,他有一次乘舟遊於新波,聽到搖船的越女在舟中緩聲吟唱。鄂君子皙陶醉於悠揚的歌聲,無奈卻聽不懂歌詞。幸而隨從中有兼通楚語與越語的人,將歌詞翻譯成楚語,鄂君子皙才知曉,那搖船的越女所唱的是:“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今日何日兮,得與王子同舟。蒙羞被好兮,不訾詬恥。心幾頑而不絕兮,得知王子。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悅君兮君不知。”這是少女對心儀男子的愛慕之語,並且因愛生嗔地說:我對你的情意啊,連山上的木頭都有枝(諧音“知”),你卻為何偏偏不知呢?鄂君子皙這一回終於“有枝”,將越女擁在自己的寬袍大袖裏,還給她披上了一襲錦繡的披風。
而在李商隱詩句的尾聯裏,鄂君子皙孤獨地守著寂寥的夜色,在熏香冉冉的霧靄裏發呆,一遍又一遍在心底複習,複習與越女依偎於舟上的那個繾綣多情的夜晚。
這是一場被禁止的戀愛,我們雖然距離很近,可以“對影聞聲”,但不能公開有所表示,隻有見麵時回頭示意,把萬千心事盡付不言中。在獨眠的夜色裏緬懷往昔的歡好,忽然懷疑起修仙的意義來。就在這懷疑裏,詩戛然而止,餘音繞梁。
人在年輕時,總愛挑戰被禁止的東西。一段粗茶淡飯的愛,有了雙方父母或者社會規則的阻礙,便有了傳奇色彩。那些反對的聲音,使原本平鋪直敘的戀愛生活變得戲劇化,以至於使戀愛中人產生錯覺,覺得自己這段愛情與其他任何人都不一樣,自以為從此人生不同凡響。這種錯覺令人沉迷、不可自拔,於是許多人為了被禁止的愛赴湯蹈火,自己被自己感動得痛哭流涕。待到某天阻礙消散,傳奇色彩褪去,愛情被打回原形,才發現最終還是粗茶淡飯,不過如此。再過些時日,才會慢慢明白,世道艱難,人心險惡,人生中最有傳奇色彩的不是阻礙,而是祝福。
11
七夕來時先有期,洞房簾箔至今垂。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
檢與神方教駐景,收將鳳紙寫相思。
武皇內傳分明在,莫道人間總不知。
——《碧城三首》之三
四月戊辰日,不詳其年,漢武帝在承華殿裏忽見一位美麗非常的青衣女子從天而降,自稱墉宮玉女王子登,受西王母所遣前來通報,請皇帝從今日起持清齋、不問人間之事,如此等到七月初七,西王母將會與皇帝相見。武帝大喜,一切依照王子登的叮囑,登延靈之台,盛齋存道。及至七月初七,有簫鼓與車馬之聲從雲間飄來,不多時,西王母果然如約而至。
這則故事載於《武皇內傳》,是凡人與神仙相會的最著名的傳說之一。而今在玉陽山的人間仙土上亦將發生人神相會的故事——他如渴慕女神一般渴慕著她,而她也終於托人傳話,定下了一個約會的日期,愛情就這樣轟轟烈烈地發生了,就發生在某個隱秘的居室裏。唐人所謂的“洞房”,含義與今天不同,隻是泛指深幽的居室而已,而非特指新人的房間。看那洞房裏的簾箔總是垂著,遮掩著背後的纏綿繾綣,一天天直到如今。
當她珠胎暗結的時候,他們的秘密似乎再也無力保守。他寫下藥方,那也許是個讓人青春永駐的神仙方子,他將它小心地封緘起來傳遞與她。《武皇內傳》裏不是也有這樣的情節嗎?駐景神方被封檢在鳳文之蘊裏,那是有著鳳凰紋飾的華美紙箋。她收下他的神方,不禁在鳳文之蘊上書寫相思的詞句。
他們就這樣小心翼翼地度過每一個歡會的夜晚與相思的白晝,而如此灼熱的戀情究竟能夠隱瞞多久呢?若終究隱瞞不住的話,索性就不要再隱瞞下去了吧,將禁地裏的禁愛昭告天下,又有什麽不可以呢?
這首詩的首聯和頸聯都用《武皇內傳》的故事,虛虛實實,用典和指實交疊在一起,仿佛光與影在晴天的林間飄忽不定。頷聯更見精妙,用顧兔在腹和鐵網珊瑚的傳說,美麗地暗示出女冠已有身孕的事實。
所謂“玉輪顧兔初生魄”,“魄”是月亮的陰影部分。《書傳》說,月亮到了每個月的十六就開始由圓返缺,“初生魄”就是月亮剛剛由圓返缺而出現陰影的時候。“玉輪顧兔”出自《楚辭·天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兔在腹”,月亮為何可以晦而複明,月亮的腹中為何有了一隻玉兔?
“鐵網珊瑚未有枝”則與采摘珊瑚的傳說有關:海邊的人為了采摘完整的珊瑚,會打造一張鐵網沉入海底,等珊瑚慢慢地從鐵網的空隙裏生長出來以後,便將鐵網絞出水麵,打撈出完整無缺的珊瑚。
“玉輪顧兔初生魄,鐵網珊瑚未有枝”,這一聯的內容本是極不易入詩的,詩人偏偏可以寫得如此有詩意,亦絲毫不嫌生硬。擁有這般浪漫的本領,除李商隱之外再無第二人:在枯冷清寂的神仙世界裏,他偏能找到人間的情愫。
12
多年之後,李商隱的小侄女寄寄夭折,年僅四歲。李商隱為她撰寫祭文,刻碑勒石,哀慟久久無法平息。然而依照儒家禮法,死於八歲以前的孩子皆為無服之殤,李商隱的所作所為雖屬情之所鍾,但已經嚴重逾禮了。在儒家看來,人的感情應當受到禮的節製,不可以肆情放縱。
所以,肆情放縱的行為被看成是缺乏教養的表現,而一個缺乏教養的人是不配稱作士君子的。在人際交往的過程裏,人們總會從言談舉止的極細微處判斷對方的教養程度,繼而推測對方的出身門第。在交談中你的眼神看向哪裏,桌上的茶杯被你以怎樣的動作端起,你如何控製語調的婉轉起伏,你的站姿、坐姿是否優雅而自然,你是否會在戶外、庭院、室內自然轉換出相應節奏的步伐,在喜悅或悲傷的時候你是否會有不加收斂的肢體語言,在禮儀場所你是否可以泰然應對,喪禮上該哭三聲的時候你是否哭了四聲……正是這樣無窮無盡的細節決定著你在社交場合上的成敗榮辱。
唐代社會雖然很有開放精神,但對逾越禮製的行為總還是看不慣的。在所有禮儀中,儒家最重喪禮,而李商隱在寫給寄寄的祭文裏卻說:“明知過禮之文,何忍深情所屬。”他明明知道自己逾越了禮法,但亟須宣泄的情感畢竟不是他的理智能克製得住的。
李商隱就是這樣的一個人,在儒家的社會裏難免遭人非議。當然,道教的社會同樣不喜歡他。那些宣揚克製、宣揚清心寡欲與清規戒律的社會,都不會喜歡這個感情太過深摯且易於沉溺於情海的人。
寡欲的人不介意繁縟的清規,而深情的人總能在清規戒律裏一眼望到深情的世界。修真之域的禁戀本不為世情所允,不為禮法所容,李商隱卻以一顆純粹明澈的詩人心,孜孜不倦地同情著禁戀者的悲歡甘苦。
在玉陽山的那幾年裏,李商隱並不曾偷懶,他熟讀了幾乎所有的重要道典,隨著道士們參與過所有的神秘儀軌。然而這個買櫝還珠的深情過客,在諳熟道教的一切之後,再也無法相信那些呼風喚雨的秘技和長生延年的靈丹了,他在後來的詩作裏不留情麵地譏諷了它們,而玉陽山裏本不該有的愛情則被他的詩筆賜予了長生:
悵望銀河吹玉笙,樓寒院冷接平明。
重衾幽夢他年斷,別樹羈雌昨夜驚。
月榭故香因雨發,風簾殘燭隔霜清。
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
——《銀河吹笙》
從窗口望出去,銀河橫亙在夜色裏,隔斷了牛郎和織女,正如有另一條銀河隔斷了我們兩個。悵然地望著銀河,吹響玉笙以排遣寂寞,任寒意侵入院牆,浸透這座小樓。就這樣悵然地醒著,眼看便是天明。當年在溫暖重衾裏依偎的日子,轉眼已變成無可追尋的夢憶,昨夜從孤眠中驚覺後,又一次將當年記起。雨水打過月榭,喚醒了花香,這花香又喚醒了我充滿花香的回憶。
一切的美好都已過去,如今的我就像這風中殘燭,在霜寒浸染的簾幕下不住地顫抖。我們這些靈魂溫暖、天性就會彼此相愛的人,為什麽偏偏要走進冷酷的修真世界?
這首《銀河吹笙》是李商隱在修真世界裏公然為愛情做出的聲援,尤其是尾聯,已經近乎呐喊了。“不須浪作緱山意,湘瑟秦簫自有情”,這一聯用到三則道教掌故,其中兩則業已見於前文:“湘瑟”即娥皇、女英的故事,“秦簫”即蕭史、弄玉的故事。這裏以“湘瑟”喻女道士,以“秦簫”喻男道士,所謂“自有情”者,他們彼此生出的情愫無非出於宇宙人倫的天性而已。
“緱山”則是仙人王子喬的故事,是詩人們最愛吟詠的神仙故事之一。傳說王子喬是周靈王的太子,鍾愛吹笙,能吹出鳳凰鳴叫的清朗之聲。他常在伊水和洛水間漫遊,因此偶遇道士浮丘公,被他引上嵩山修道,一去三十餘年。這些年中,家人從未放棄對他的尋訪,希望他能回來繼承王位,但王子喬對尋訪者始終避而不見。終於有一天,他現身在尋訪者麵前,請他們轉告他的家人,七月初七來緱山相會。七月初七,人們果然看到王子喬乘著白鶴飛落在緱山頂上,遙遙向家人致意,然後便乘鶴飛上雲霄,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王子喬在漢朝就相當出名了,不但有墓有祠,有顯靈的傳聞,還有蔡邕這樣的大名士為他樹碑立傳。及至唐代,武則天為了神化武姓世係,將王子喬認作祖先之一,冊封他為升仙太子。然而在李商隱看來,凡人實在不必輕易拋開人世,去追隨王子喬的足跡,那虛無縹緲的成仙之夢怎麽抵得上真真切切的兩情相悅呢?
修仙也好,長生也罷,終為虛妄,半分也及不得湘瑟秦簫的婉轉悠揚。而在那個對道教舉國狂迷的年代裏,這般明澈的冷眼其實並不多見。
13
在李商隱傭書販舂和學仙玉陽的這些年裏,大唐帝國的權力中心接二連三地發生著各種荒唐變故。早年立誌中興、平定藩鎮、以名將李愬雪夜入蔡州的一代英主唐憲宗在其末年不僅因勝而驕,而且迷信金石延年之術,以至於在丹藥的作用下燥渴異常、性情大變,常常在盛怒之下擊人致死。
金丹不但改變了唐憲宗個人的命運,更改變了大唐帝國的國運,斷送了中興之治的最後一點希望。在後來每況愈下的國勢裏,李商隱每每對這一段現當代史扼腕歎息。在一次途經憲宗陵寢時,李商隱悲從中來,以詩為祭:“武皇精魄久仙升,帳殿淒涼煙霧凝。俱是蒼生留不得,鼎湖何異魏西陵。”(《過景陵》)詩句裏,鼎湖是傳說中黃帝乘龍升天的地方,魏西陵則是魏武帝曹操的墓田。詩人在這裏質問的是:反正都是辭世而去,反正都是百姓想留而無法留住的,若是站在天下國家、黎民百姓的角度,升仙和病逝究竟有什麽不同呢?
當年還是有忠貞的朝臣盡力想要“留住”憲宗。起居舍人裴潾上書朝廷,指斥神仙與丹藥皆為虛妄,還建議讓那些獻藥的方士自己先服藥一年,以驗證丹藥的真偽。唐憲宗看到這封奏疏,勃然大怒,將裴潾貶出朝廷。而裴潾的這封奏疏,成為唐憲宗畢生所聽到的最後的忠言。
這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就是在這一年裏,得益於同榜進士、憲宗朝著名權奸皇甫的引薦,河陽節度使令狐楚入朝為相,他將在數年後成為李商隱人生中最大的恩主。
翌年閏正月,唐憲宗暴斃於中和殿內,死因不明。內侍宦官們說憲宗死於丹藥中毒,但人們懷疑是宦官內常侍陳弘誌做下了弑君的勾當,而且皇後和太子也參與了這起陰謀。這一宮廷秘事的餘波將在多年之後波及李商隱,命運的連線就是這樣將無數的因果以常人無力洞察的方式聯係起來,總令人在結果發生時才驚歎前因的邈遠。
憲宗暴死之後,皇甫打算舍太子李恒而擁立澧王李惲,然而太子李恒在爭位鬥爭中迅速勝出,是為穆宗。穆宗甫一即位,便將皇甫遠貶崖州。長安百姓拍手稱快,卻不知道這位巨奸大惡之所以落到這般田地,並非新皇帝有心為民除害、重振朝綱,僅僅是因為皇甫在政治上站錯了隊伍。
在所有的權力鬥爭裏,站隊從來都是第一等的大事。令狐楚因為是被皇甫舉薦為相的,故而被外放為憲宗山陵使,負責督辦憲宗的陵寢事宜,從此遠離中央政務。而與令狐楚素有嫌隙的元稹,這位元和年間與白居易齊名的詩人,迅速躋身新貴之列,深得穆宗的信任。
元稹的升遷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穆宗早就仰慕他的詩名,二是他費心打通了宦官的關係。穆宗委任元稹知製誥的要職,借重他的文采來為朝廷詔書增色。
元稹的飛黃騰達給天下士子以很大的激勵:詩寫得好,就有機會直達聖聽,躋身中央要員之列,擬撰朝廷詔令。李商隱畢生在功名上的追求,就是做到元稹的這個位置;但與元稹不同的是,他畢竟是個純正的詩人,既無機心,亦無手段,他沒有辦法同時也不屑於走宦官的門路。
元稹是個天生的政客。他在早年為官時曾經無意中衝撞了宦官,被對方用馬鞭擊傷了頭臉。這樣的遭際對於士君子來說,是何等的屈辱?任一鐵骨錚錚的君子,此後即便不是與宦官之流不共戴天,至少亦會與這群閹人劃清界限。然而,當元稹作為受害者反而遭到貶謫之後,他明白了,在強權麵前沒有公理可講,如果你無力反抗強權,那麽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成為強權的爪牙。
所以,擬撰朝廷詔令這種工作元稹可以勝任,但對於李商隱來說,唯一可以形容的就是“圓鑿方枘”這個詞了。這還不是最可悲的地方,最可悲的是,李商隱一生都不明白這個道理,所以始終懷著不切實際的期冀而困頓偃蹇,這是後話。
這一年裏,穆宗因為令狐楚在山陵使的任上縱容下屬貪贓舞弊而對他再加貶謫。元稹負責擬撰詔書,其中有這樣的話:“密隳討伐之謀,潛附奸邪之黨;因緣得地,進取多門,遂忝台階,實妨賢路。”這已經不是指責令狐楚在山陵使任上的具體過失,而是借題發揮、落井下石,將令狐楚斥為奸黨,務使他永世不得翻身,置於死地方休。這當然是元稹在挾私報複,但他之所以敢於這樣公然打擊報複,是因為他揣摩到了穆宗的心思,知道穆宗將令狐楚視為皇甫一黨,無論是非對錯都要打壓到底。而這樣的政治眼光、這樣的小人心腸,是李商隱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的。
元稹一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感動古今讀者無數,成功地將自己塑造為專一的代表、深情的領袖。但翻開元先生花花綠綠的情史,關鍵詞不是始亂終棄就是喜新厭舊,哪有絲毫專一或深情?不過這恰是元先生的本事,即使隻是一瞬間的性衝動,也要寫作亙古不變的真善美。這樣的粉飾功夫,亦是李商隱一輩子都沒有學會的。
14
長慶三年(823年),是唐穆宗執政的第三年。這一年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牛僧孺登上相位,二是一個名叫鄭注的遊方醫生被人帶進了長安。
牛僧孺和李商隱有著相似的家庭背景:係出名門,但父祖一輩官職低微,無複祖上榮光。牛僧孺無法以蔭庇為官,唯一改變命運、重振家風的途徑就是科舉。結果,牛僧孺先是進士擢第,繼而登賢良方正製科,從此步入仕途。唐穆宗時,牛僧孺也做過知製誥的工作,然後平步青雲,榮登相位,這是令李商隱最為豔羨的完美的人生軌跡。
牛僧孺受穆宗器重,是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遇。當初,宣武軍節度使韓弘的兒子韓公武為了鞏固父親的地位,拋撒大筆金錢上下打點。後來,韓弘和韓公武相繼去世,韓弘的幼孫韓紹宗繼承家業。韓家掌理財務的家奴和宣武軍官吏聯合向朝廷起訴韓公武的行賄問題。穆宗親自審閱韓家的賬簿,發現朝廷內外當權要員都接受過韓公武的賄賂,賬簿上隻有一處用紅筆小字記錄著:“某年某月某日,送戶部牛侍郎錢一千萬,拒而不受。”穆宗大喜,確信牛僧孺是清廉正直之人,將他提拔為宰相。
但是,也有人認為這不是牛僧孺為相的主要原因,至少不是唯一原因。李德裕就是這麽想的,他原本也有希望升任宰相,結果敗給了牛僧孺。不僅如此,李德裕被外放為地方官之後連續八年未得升遷,這是很反常的事情,隻能解釋為有人從中作梗。李德裕相信這個作梗的人一定就是宰相李逢吉,是他援引牛僧孺為相的,為的就是不讓自己回到中央政府,永遠遊離於核心權力圈的外圍。
從有限且齟齬的史料中,我們無法得知這件事的真相,也無法評判每個當事人的是非曲直。無論如何,李德裕和牛僧孺從此以後嫌隙日深,漸漸形成水火不容的兩大派係,以李德裕為首者稱李黨,以牛僧孺為首者稱牛黨,兩黨黨同伐異,攻訐綿延四十年,史稱“牛李黨爭”。李商隱將在黨爭最激烈的時段裏走入仕途,就像一根蘆葦,在東風與西風的生死搏殺裏尋不到自己的方向。他的悲劇,由黨爭開始,亦由黨爭結束。
15
人的內在總是會透過外表暴露出來,所以,哪怕與一個人隻有很短暫的接觸,你也可以從他的言談舉止和穿著打扮粗略判斷出他的家庭背景、性格特點、教育程度等。但是,如果以這樣的方式來判斷鄭注的話,你一定會走眼的。
鄭注,翼城人,身材矮小,眼睛近視,“其貌不揚”這個詞尚不足以形容他的其貌不揚,也許要用到“猥瑣”才對。他沒有任何可資炫耀的家庭背景,隻是一個赤貧的遊方醫生罷了。但是,隱藏在鄭注平庸甚至醜陋的外表下的,是翻雲覆雨的強大能力。
任何技能,隻要遇到恰當的時機,都可以變成政治花園的敲門磚,使你飛升到夢所不及的高度,鄭注的人生就是一個很好的範例。鄭注在徐州行醫的時候,終於憑著醫術遇到了他生命裏的第一個貴人——徐州的一名牙將。所謂牙,是指長官的居所,所以長官的親兵稱為牙兵,牙兵的將領稱為牙將,牙將必須是長官的親信,而當時的徐州長官就是雪夜入蔡州的那位名將李愬。於是,鄭注在牙將的引薦下成為李愬的主治醫師,在治愈李愬頑疾的同時亦贏得了李愬的寵信。
孔子早有教訓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遜),遠之則怨。”古時的女子與小人同屬於社會地位低下、接受不到文化素質教育的群體,不會像士君子那樣以修養克製本性,所以一旦得寵,就難免恃寵而驕。所謂小人得誌,說的就是這個現象。
毫無懸念,鄭注迅速表現出一副小人得誌的嘴臉,開始幹預軍政,胡作非為,使李愬的老部下幾乎人人自危。監軍宦官王守澄此際發揮了監軍的積極作用,將鄭注的所作所為一一告知李愬,請李愬務必把鄭注逐出軍府。李愬卻答道:“話雖如此,但鄭注有奇才,您若不信,請您和他試見一麵。如果見麵後您還沒有改變對他的看法,那時候再驅逐他也不晚。”
這是一次極有曆史意義的會麵。兩人才交談不久,王守澄便改變了態度,將鄭注引入正堂,促膝談心,笑聲不斷,隻恨相見太晚。於是在長慶三年,已經權傾天下的王守澄將鄭注帶入長安,引薦給唐穆宗。唐穆宗一見傾心,“甘露之變”的禍根就這樣牢牢地種在長安城裏了。
一般的教科書或曆史普及讀物,總愛將小人得寵的原因歸結為小人擅長阿諛奉承,仿佛除了牙尖嘴甜,他們再無別的技能傍身。但仔細想來,小人巴結的對象通常都是精英階層,對於無權無勢無才的人,小人也無巴結的必要。人人愛聽奉承話,精英階層亦不例外;然而,要打動高智商高學曆又見多識廣的精英階層,依靠的絕不可能僅僅是奉承。回到我們的故事中,鄭注能征服名將李愬、征服深深厭惡他的王守澄、征服聽盡世間奉承話的皇上,你能想象他是個隻會說“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造化,學究天人”之類甜言蜜語的窩囊廢嗎?他的才智必有過人之處。
不,我無心為卑鄙小人翻案,我隻是希望我們在辨人識事時盡量中立客觀,有一說一,不飾非,但也不抹黑;我隻是希望曆史讀物的作者們更負責一些,對人物少做臉譜化的處理。不是高大全就是醜劣賤,如此非黑即白的判斷方式,隻會使讀者頭腦簡單、心胸狹隘。
翌年正月二十二,唐穆宗駕崩,年僅三十。穆宗死因有二:一是前年和宦官打馬球時受驚中風;二是信用方士,服食金丹。金丹如同符咒一般,始終盤旋在李唐皇族的頭頂上,揮之不去。天下人越發不敢相信皇朝的穩定性和政策的延續性,因為不知道哪一天皇帝就會突然死掉。
正月二十六,少年太子李湛即位,是為唐敬宗。皇權交接的當口從來都是陰謀家的狂歡節,李逢吉、牛僧孺正是借著這個機會迅速擴張勢力,將李德裕一黨的幹將李紳排擠出朝。這位李紳,就是寫作“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這首詩的作者。
同年十二月初二,文壇巨擘韓愈病逝於長安私第,古文運動風頭驟減,少年李商隱心慕手追的韓式古文失去了最大的推手,文章世界恢複了駢文的一統天下。僻居玉陽山的李商隱尚茫然不知,這一場遙遠的、毫無切身之感的變故將會給自己的人生帶來多大影響。
16
在唐穆宗短暫的執政生涯裏,朝政向著敗壞的方向飛馳而去。唐敬宗克紹箕裘,一點也沒有偏離亡父的軌道。他以嬉遊宴樂的怠政方式為大大小小的陰謀家打造了一個閃光的競技場,不僅在朝廷上牛黨不遺餘力地傾軋著李黨,就連市井街頭也有人蠢蠢欲動,覬覦著最高權力的寶座。於是,一場既可悲又可笑的血腥鬧劇就在唐敬宗執政的第一年裏輝煌上演了。
鬧劇的首倡者張韶非富非貴,亦非土匪草寇,隻是長安染坊裏一名普通的染織工人,若不是占卜術士蘇玄明送給他一個夢想,他本該在染坊裏做一輩子的染織營生。蘇玄明素來與張韶友善,有一日忽然對他說:“我為你卜過一卦,你定當升殿而坐,在金殿上與我一同進餐。如今皇上不分晝夜地玩球、打獵,大多數時間都不在宮裏,正是我們成就大事的時機。”張韶深以為然,秘密糾結了染坊工人百餘人,帶著兵器衝進皇宮。敬宗當時正在清思殿擊球,聞訊後匆忙逃避。張韶闖進清思殿,稍事休息,在禦榻上與蘇玄明一同進餐。吃到一半,張韶忽然感慨道:“事情果然像你預言的一樣啊!”蘇玄明大驚失色:“難道你所圖謀的隻是在皇宮裏吃一頓飯?!”
這等水準的暴亂再如何僥幸也絕無成功的可能,張韶和蘇玄明當夜便被神策軍圍剿,與亂者未能走脫一人。葉落知秋的是,皇宮裏能發生這樣的鬧劇,可見政局已經敗壞到何等程度了。李商隱有兩句蕩氣回腸的詩說“永憶江湖歸白發,欲回天地入扁舟”,他一心渴望扭轉的天地就是這麽一副可鄙的模樣,縱然是管仲、樂毅複生,恐怕也隻有徒喚奈何了。
17
平定張韶之亂,神策軍勳勞最大,而神策軍的統帥與將領皆為宦官。敬宗因此對宦官益發寵信,縱容他們淩虐百姓甚至毆打朝官。而在宰相的陣營裏,以李逢吉和牛僧孺權柄最重,李逢吉巴結宦官打擊異己,牛僧孺這個以清廉聞名的人卻清廉有偽且擔當不足,偏在這個時候向敬宗請求外放為地方官,甘願放棄這個曾經被李德裕覬覦多年的相位。
當權力欲極強且親身感受過權力之魅力的人都不惜放棄權力時,那個萬眾矚目的權力場一定已經是危機四伏、殺氣騰騰了。牛僧孺如願以償,外調為武昌軍節度使,而敬宗皇帝的荒淫與奢靡越發沒有限度了。
就在牛僧孺逃離長安之時,時任浙西道觀察使的李德裕卻積極進取,向敬宗進獻了一份精心寫就的《丹扆六箴》,通篇都是誠摯的規勸,拳拳之心溢於言表。敬宗既沒有虛心納諫,也沒有惱羞成怒,隻是禮節性地答複了一下而已。牛僧孺繼續明哲保身,李德裕依然沒有被調回中央政府,李逢吉在朝中一人獨大,也一直都在誣陷忠良、打擊異己的事情上忙得不亦樂乎。然後,次年冬天,一場宮廷政變突如其來,牛僧孺的遠見這麽快就被證實,而權力場上又需要新一輪的洗牌了。
寶曆二年(826年)十二月初八的深夜,剛剛結束了獵狐遊戲的敬宗回到宮中,依然興致不減,和宦官劉克明、擊球軍將蘇佐明等二十八人飲酒作樂。敬宗酒酣,入室更衣,殿裏的蠟燭忽然滅了。當蠟燭再次燃起的時候,敬宗已經被弑身亡。這時候,唐敬宗還隻是個和玉陽山上的李商隱年紀相仿的少年。
18
宮廷劇變的消息乘著翅膀傳遍天下,令天下人為之震驚。尤其是那些依然對仕途懷有理想的年輕人,不禁再次生出了一些迷茫的感覺:這樣荒唐的皇帝,這樣混亂的朝廷,究竟值不值得效力呢,又能如何為之效力呢?
“白楊別屋鬼迷人,空留暗記如蠶紙。日暮向風牽短絲,血凝血散今誰是”,李商隱以隱晦的詩句記下了敬宗皇帝的死亡。這首詩題為《無愁果有愁曲北齊歌》,似乎在詠歎北齊後主高緯,那個號稱“無愁天子”的酷愛田獵嬉遊的皇帝,但詩裏沒有一句涉及北齊舊事,反而句句影射敬宗。另有兩首《陳後宮》,借古諷今的意圖一目了然:
茂苑城如畫,閶門瓦欲流。
還依水光殿,更起月華樓。
侵夜鸞開鏡,迎冬雉獻裘。
從臣皆半醉,天子正無愁。
玄武開新苑,龍舟宴幸頻。
渚蓮參法駕,沙鳥犯句陳。
壽獻金莖露,歌翻玉樹塵。
夜來江令醉,別詔宿臨春。
這是怎樣一種奢靡無度、醉生夢死的場麵。興盛之路需要跬步相積,敗亡之時卻總是一瀉千裏。這不是什麽難明的道理,北齊、南陳的曆史還隻是摸得到脈搏、聽得到呼吸的近代史呢。
詩歌,是少年李商隱對大唐帝國所能貢獻的一切。權力場的騰騰硝煙阻隔了除歌功頌德、粉飾太平之外的一切聲音,任由不諳世事的少年詩句如同深澗裏的野花一般,在無人得見的角落裏自生自滅。但是,對於李商隱自己來說,將來會使他名滿天下的婉轉諷喻的詠史詩風在這裏已經初見端倪。隨著年紀和閱曆的增長,他的膽色將會越來越令人欽佩。
在儒家的觀念裏,詩歌是士君子諷喻、勸諫、對政治大事抒發己見的工具和武器,那些懼怕因言獲罪的人配不上士君子的稱號。正其義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這才是士君子的行為準則,如果一名士君子開始學習圓滑的處世技巧,那麽他就是把自己降格為市井小人之列了。敬宗皇帝死於謀殺,雖然他是一個荒唐無道的皇帝,然而在一名標準的士君子的觀念裏,弑君總歸是錯的,凶手總該被繩之以法,哪怕他們是氣焰囂張、無人膽敢招惹的宦官集團。
19
敬宗皇帝死於謀殺,但令人吃驚的是,弑君凶手這一回並沒有逍遙法外,反而很快便被搜捕淨盡,然後斬首示眾,正義仿佛得到了伸張。事實上,正義所扮演的角色正如它之前一直扮演的那樣,隻不過是權力鬥爭的副產品罷了:劉克明、蘇佐明等人在弑君之後打算撤換內侍省的掌權宦官,但因為消息不密,反被宦官王守澄等人借著誅凶的名義搶了先機。
誅凶之後,王守澄等人迅即以神策軍擁立敬宗之弟江王李涵即位,李涵即位後改名李昂,是為唐文宗。文宗即位伊始,便著手廢除穆宗、敬宗兩朝的一係列弊政,人們稍稍鬆了口氣,一些天真的樂觀主義者甚至覺得太平可望了。翌年改元太和,唐王朝由此走進了動蕩更甚往昔的太和時代。而在那個遠離權力場的玉陽山上,李商隱正在躊躇滿誌地打點行裝。
這是唐文宗新政下的太和年代,是宦官、藩鎮、朋黨之亂愈演愈烈的年代,也是李商隱入世的時代。
20
八歲偷照鏡,長眉已能畫。
十歲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學彈箏,銀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親,懸知猶未嫁。
十五泣春風,背麵秋千下。
——李商隱《無題》
這首詩應當是李商隱最早的一首無題詩,寫一名少女從童年至少年的青春經曆:她早早地就懂得修飾儀態,稍稍長大之後便勤學才藝,然而等到待嫁的年紀依然守在深閨,當年光再次流轉,又一個春天來臨的時候,她在春風裏孤獨地哭泣。
這樣的一首詩,明明可以有題卻偏偏無題,因為它所詠歎的並非字麵上的那名少女,而是秉承著《離騷》以美人香草喻君子的傳統,借那少女的身世訴說自己入世之際的忐忑不安。這時候,李商隱已經熟讀過儒家經傳與道教典籍,能寫一手出色的古文,詩歌的才華也隱隱然有躋身一流高手的態勢了,而這一身本領究竟能否在玉陽山下的軟紅塵裏得到世人的賞識呢?一個恥於自媒自炫的人究竟能否在這個世界上生存下去,正如詩中那個隻曉得修身與學藝的女子,究竟能否等到一個可以托付終身的人呢?
下山時,李商隱寫詩與同學道友作別,其中《寄永道士》一首尤其耐人尋味:
共上雲山獨下遲,陽台白道細如絲。
君今並倚三珠樹,不記人間落葉時。
這位永道士是當初與李商隱一同入山修道的,而今李商隱下山入世,永道士甘心修道以終老。這一去一住之間,當真天人懸隔。究竟誰的選擇才是對的,究竟是離山更好還是住山尤佳,此時此刻無人可以逆料。人生如同賭局,每一個選擇都沒有反悔的機會,而李商隱沒有別的選擇,隻能這樣擲下自己的色子。
詩句當中,“雲山”即玉陽山,“陽台”指山中的陽台宮,那裏是晉代仙人煙蘿子的棲真之所。“白道”是指道路上常有人行,故而草不能生,遙望為白色。李商隱下山時回望陽台宮,因為相隔已遠,陽台宮的道路看上去幾乎細不可辨。“三珠樹”是《山海經》裏記載的一種神木,生在厭火國北的赤水之上,樹幹酷似柏樹,樹葉皆為寶珠,詩句中以此喻仙界。
細玩詩句,李商隱頗有些慨然自傷的意思:他與永道士同途而殊歸,人間的花開與葉落、榮華與摧折,從此將要羈絆自己的一生,自己將無法像永道士那樣永遠地超然物外,不受人間春秋的纏縛與磨折。
對於未知的世界,人永遠都會生出恐懼和忐忑的感覺,亙古以來,無人可以例外。
於是,在即將踏入紅塵之際,少年李商隱突然留戀起修真生涯來。
玉陽山下有一條清溪,名為玉谿,李商隱以之為號,作為對玉陽生活的永恒回憶,這就是“玉谿生”的來曆。古人著文落款,慣例是以籍貫冠於姓名之上,而李商隱時常署名為“玉谿李商隱”,他在入世之後,將那個一度使他脫離塵網,而他當時並不覺得特別好的所在當作了自己的精神家園。
【小考據】道教的非主流價值觀
李商隱學道而不信道,除了性情因素之外,或許還有一些價值觀上的問題。道教雖然名義上始於老莊,實則是從民間巫覡發展來的,一些原生而樸素的觀念很難與儒家價值觀相合。比如據正史記載,漢代淮南王劉安因謀反被誅,而道教說他煉丹得道,全家雞犬升天;唐代淄青節度使李師道一直與中央作對,甚至派刺客謀殺宰相,敗落之後,他的重要助手丁約被王師俘殺,而道教說他臨刑時施展幻術,將一支筆幻化成自己的模樣,自己悄然回到昆侖山繼續做神仙去了;還有秦朝那個指鹿為馬的趙高,居然也上了道教的神仙譜係。這樣的事情及其背後的價值觀,顯然會使許多自幼接受儒家熏陶且稟性認真的人難以接受。
除此之外,道教還認為修仙者需要經受許多常人難以經受的考驗,而有些考驗實在大悖天性人倫。有一個很著名的故事,是說一個叫杜子春的人幫一位道人看守藥爐。道人告誡他說:無論遇到任何情況,隻要始終緘口不言,最後就能成仙。杜子春果然遇到各種險境,直到被斬殺,魂魄下地獄受苦,他都毫不動心,不曾開口說話。後來閻羅使他轉生為女人,嫁人生子,一天丈夫為了強迫他說話,竟然將親生兒子摔死,他終於忍不住喊出聲來。刹那間火光四起,幻境消散,他仍然是當初的模樣,仍守在藥爐邊,藥爐卻已經毀了。杜子春隻因為未勘破一個“愛”字,斷了成仙的機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