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我的課堂表現經常透露出一股“學渣”氣質,引發老師的怒吼,也讓家長氣急敗壞,但是我的學習成績始終不錯。慢慢地我發現,學校的功課對於我來說,隻花去我三分之一的精力,吃不飽的感覺有點強烈。
從認大字報開始,我的閱讀能力得到了飛速提高。後來我爸又教會了我查字典,這讓我的閱讀能力如虎添翼。很快,我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那個年代沒有什麽兒童讀物,我隻能把大人的書從書架上取下來讀。因此,小小年紀,我讀的是《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這種革命書籍,心裏裝的都是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除此之外,《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我也讀得昏天黑地。那個時候我年紀太小,不是每個字都能認識,但是我太好奇書裏的內容,就連蒙帶猜地去讀,也能把意思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無意中練就了我“快速閱讀”的童子功。
小學三年級,那愛扔粉筆頭的老師在班上讀了幾則成語故事。我覺得這些故事太有意思了,回家就讓父母給我買幾本成語故事書反複讀。小的時候,記住了故事,忘記了道理。而事到如今,反而是故事裏的道理不斷地在腦海裏跳進跳出。我至今有時依然拿寓言故事給創業者講道理:很多人創業一次成功了,但是第二次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按照原來的方法來,這不就是守株待兔嗎?有的人創業的大方向不對,還說自己有很多錢,要接著往裏砸,這不就是典型的南轅北轍嗎?
小學三、四年級時,我的美術老師很喜歡我,讓我做她的小幫手。有一天,她給了我一份工作——讓我到學校的圖書室整理圖書。這簡直是喜從天降。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各種從國外翻譯而來的兒童讀物,這讓我樂不思蜀。我分秒必爭地讀書,讀到整個世界都消失了。如癡如醉的幸福感充滿整個身心。
我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接觸外國小說的。那種新奇的寫法,對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第一次讀到了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作品——《金銀島》,自此對外國作品的語言很著迷。那是一個少年曆險的故事,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內容,跌宕起伏的語感把我帶到了一個陌生又遙遠的國度。
十八世紀的英國少年吉姆得到一張傳說的藏寶圖,於是組織了探險隊前往金銀島,而同行者因為輕信,糾集了一批海盜與之同行。因此,伊斯班嫋拉號一起航,就注定是一場不一樣的危險旅行。
冒險、闖蕩、藏寶、以正壓邪,這些情節描寫突破了我對閱讀的舊有認知。這種寫給孩子的語言,讓我停不下來。本來我就與現實世界有點格格不入,閱讀又提供給我一個逃離現實的通道。我在另外那顆小星球上逍遙自在,得心應手。
我很容易將文字描述自動形象化,本來是閱讀文字,但我的眼前卻自動播放著一幕一幕的小電影,出神入化。我的發散性思維讓我在閱讀中自動生成了很多畫麵,在我的整個閱讀過程中自動播放。所謂不瘋魔不成活,後來我經常感覺腦子裏好像有兩三個cpu在運轉,會有硬件過熱的感覺。這個時候,我經常感覺腦子就要爆炸了。
《金銀島》在一段時間內激發了我探險的欲望。回到現實世界,“去探險”成了我的口頭禪。然而70年代到處破敗荒涼,讓我無險可探。家附近蓋起了新的居民樓,我就帶著小分隊去樓房裏看看每一家的格局,研究一下房子的不同戶型。在居民樓前有一片竹林,我就和同學一起鑽到竹海裏,去尋找所謂的“寶藏”。我把在居民小區的每一次溜達,都想象成一場去遠方的刺激旅行。
從小就熱愛閱讀
童年在河邊
確實,我永遠和正統的教育體製是一對歡喜冤家,你很難說清我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今天回想起來,一部分的我很適合應試這個教育係統,學習對我來說非常輕鬆,往往是我看上去雙目無光、吊兒郎當,但是成績一出來,都是名列前茅;而另一部分的我難以和這個教育係統相融合。在這個圈子裏,我顯然是個異類。
從小學開始的閱讀讓我如同置身於一個奇異星球。閱讀的好處是增進了認知,壞處是助長了性格裏的孤傲。但是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它讓我日後步入理工男的邏輯世界時,卻依然擁有人文學科的視野。後來我一路創業,在計算機互聯網行業裏工作,20年來經手的工程師、程序員不計其數。我發現,單純的理工男經常缺乏基本的人文認知,就算技術再好也有軟肋。
文字素養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文字不好,你沒有辦法寫出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前言不搭後語而經常錯失投資人;文字不好,你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因為你沒有辦法精準地描述出產品的功能,打動不了用戶;文字不好,你不能和競爭對手在公開領域溝通,做不出好的pr(網頁級別),甚至連打場口水仗都贏不了。
多年以後,沃爾特·艾薩克森寫的《史蒂夫·喬布斯傳》風靡一時,裏麵喬布斯提到了類似的觀點。喬布斯說:“我小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人文學科的人,但我喜歡電子設備。然後我看到了我的偶像之一,寶麗來的創始人埃德溫·蘭德說的一些話,是關於既擅長人文又能駕馭科學的人的重要性的,於是我決定,我要成為這樣的人。”
這樣的觀點讓寫過《史蒂夫·喬布斯傳》《富蘭克林傳》以及《愛因斯坦傳》的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也深表讚同,他說,寫了這麽多的傳記之後,“最讓我感興趣的話題是,一個具有強烈個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學的天賦後所產生的那種創造力,我相信這種創造力也是在21世紀建立創新型經濟的關鍵因素”。
經過多年的揣摩和感受,加上我後來多年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經驗,我對這種描述感同身受。
回想童年時代,調皮搗蛋愛挑事和海量閱讀愛文章,看上去格格不入的兩件事,就那麽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我身上。聽上去有點分裂,但是我自己樂在其中。這矛盾的我,就是我成長中典型的樣子。
從認大字報開始,我的閱讀能力得到了飛速提高。後來我爸又教會了我查字典,這讓我的閱讀能力如虎添翼。很快,我對閱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但是那個年代沒有什麽兒童讀物,我隻能把大人的書從書架上取下來讀。因此,小小年紀,我讀的是《林海雪原》《敵後武工隊》這種革命書籍,心裏裝的都是楊子榮智取威虎山的故事。除此之外,《水滸傳》《三國演義》《西遊記》我也讀得昏天黑地。那個時候我年紀太小,不是每個字都能認識,但是我太好奇書裏的內容,就連蒙帶猜地去讀,也能把意思猜個八九不離十。這無意中練就了我“快速閱讀”的童子功。
小學三年級,那愛扔粉筆頭的老師在班上讀了幾則成語故事。我覺得這些故事太有意思了,回家就讓父母給我買幾本成語故事書反複讀。小的時候,記住了故事,忘記了道理。而事到如今,反而是故事裏的道理不斷地在腦海裏跳進跳出。我至今有時依然拿寓言故事給創業者講道理:很多人創業一次成功了,但是第二次不管三七二十一還是按照原來的方法來,這不就是守株待兔嗎?有的人創業的大方向不對,還說自己有很多錢,要接著往裏砸,這不就是典型的南轅北轍嗎?
小學三、四年級時,我的美術老師很喜歡我,讓我做她的小幫手。有一天,她給了我一份工作——讓我到學校的圖書室整理圖書。這簡直是喜從天降。我第一次有機會接觸各種從國外翻譯而來的兒童讀物,這讓我樂不思蜀。我分秒必爭地讀書,讀到整個世界都消失了。如癡如醉的幸福感充滿整個身心。
我正是從那時候開始接觸外國小說的。那種新奇的寫法,對我來說是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我第一次讀到了英國作家史蒂文森的作品——《金銀島》,自此對外國作品的語言很著迷。那是一個少年曆險的故事,充滿了魔幻色彩的內容,跌宕起伏的語感把我帶到了一個陌生又遙遠的國度。
十八世紀的英國少年吉姆得到一張傳說的藏寶圖,於是組織了探險隊前往金銀島,而同行者因為輕信,糾集了一批海盜與之同行。因此,伊斯班嫋拉號一起航,就注定是一場不一樣的危險旅行。
冒險、闖蕩、藏寶、以正壓邪,這些情節描寫突破了我對閱讀的舊有認知。這種寫給孩子的語言,讓我停不下來。本來我就與現實世界有點格格不入,閱讀又提供給我一個逃離現實的通道。我在另外那顆小星球上逍遙自在,得心應手。
我很容易將文字描述自動形象化,本來是閱讀文字,但我的眼前卻自動播放著一幕一幕的小電影,出神入化。我的發散性思維讓我在閱讀中自動生成了很多畫麵,在我的整個閱讀過程中自動播放。所謂不瘋魔不成活,後來我經常感覺腦子裏好像有兩三個cpu在運轉,會有硬件過熱的感覺。這個時候,我經常感覺腦子就要爆炸了。
《金銀島》在一段時間內激發了我探險的欲望。回到現實世界,“去探險”成了我的口頭禪。然而70年代到處破敗荒涼,讓我無險可探。家附近蓋起了新的居民樓,我就帶著小分隊去樓房裏看看每一家的格局,研究一下房子的不同戶型。在居民樓前有一片竹林,我就和同學一起鑽到竹海裏,去尋找所謂的“寶藏”。我把在居民小區的每一次溜達,都想象成一場去遠方的刺激旅行。
從小就熱愛閱讀
童年在河邊
確實,我永遠和正統的教育體製是一對歡喜冤家,你很難說清我是好學生還是壞學生。今天回想起來,一部分的我很適合應試這個教育係統,學習對我來說非常輕鬆,往往是我看上去雙目無光、吊兒郎當,但是成績一出來,都是名列前茅;而另一部分的我難以和這個教育係統相融合。在這個圈子裏,我顯然是個異類。
從小學開始的閱讀讓我如同置身於一個奇異星球。閱讀的好處是增進了認知,壞處是助長了性格裏的孤傲。但是閱讀習慣的一個重要的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它讓我日後步入理工男的邏輯世界時,卻依然擁有人文學科的視野。後來我一路創業,在計算機互聯網行業裏工作,20年來經手的工程師、程序員不計其數。我發現,單純的理工男經常缺乏基本的人文認知,就算技術再好也有軟肋。
文字素養是一個人的基本素養。文字不好,你沒有辦法寫出一份漂亮的商業計劃書,前言不搭後語而經常錯失投資人;文字不好,你沒有辦法成為一個好的產品經理,因為你沒有辦法精準地描述出產品的功能,打動不了用戶;文字不好,你不能和競爭對手在公開領域溝通,做不出好的pr(網頁級別),甚至連打場口水仗都贏不了。
多年以後,沃爾特·艾薩克森寫的《史蒂夫·喬布斯傳》風靡一時,裏麵喬布斯提到了類似的觀點。喬布斯說:“我小的時候,一直以為自己是個人文學科的人,但我喜歡電子設備。然後我看到了我的偶像之一,寶麗來的創始人埃德溫·蘭德說的一些話,是關於既擅長人文又能駕馭科學的人的重要性的,於是我決定,我要成為這樣的人。”
這樣的觀點讓寫過《史蒂夫·喬布斯傳》《富蘭克林傳》以及《愛因斯坦傳》的傳記作家沃爾特·艾薩克森也深表讚同,他說,寫了這麽多的傳記之後,“最讓我感興趣的話題是,一個具有強烈個性的人身上集合了人文和科學的天賦後所產生的那種創造力,我相信這種創造力也是在21世紀建立創新型經濟的關鍵因素”。
經過多年的揣摩和感受,加上我後來多年在互聯網領域創業的經驗,我對這種描述感同身受。
回想童年時代,調皮搗蛋愛挑事和海量閱讀愛文章,看上去格格不入的兩件事,就那麽自然而然地發生在我身上。聽上去有點分裂,但是我自己樂在其中。這矛盾的我,就是我成長中典型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