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跨界之劫
王衛:順豐而行:新藍領時代驕子 作者:王楠 投票推薦 加入書簽 留言反饋
順豐e商圈,如一枚炸彈般將整個“銷聲匿跡”的快遞行業震得驚天動地。當所有人都將目光凝聚到順豐和它的e商圈上時,似乎還有一些注意力放在了其他快遞公司的“動作”上。的確,順豐都按耐不住,不再低調了,其他快遞公司還能如此“息事寧人”嗎?
當然不會。其實,除了順豐涉足電商平台之外,其他快遞公司也前前後後向著電子商務方向徐徐前進了。
2000年,新世紀的鍾聲敲開了中國的“電商之窗”,也敲開了中國郵政的電商之路的大門。當時,還未完成政企分割的中國郵政推出了一款自己的網絡平台——183電子商務網。但那時郵政市場業務並不純熟,其內部運作也不給力,導致含著“金鑰匙”出生的183電子商務網,一出生就“夭折”了。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郵政網上營業廳,就是前期的183電子商務網,一個沒有發展起來的網站倒成了郵政的網上營業廳。說起來似乎有些嘲諷的味道,可“國家隊”畢竟是“國家隊”,雖然很多方麵不如民營快遞公司完善和積極,但國家是不會虧待中國郵政的。
2012年10月,中國郵政與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牽手,推出一個主要銷售品牌服飾、箱包鞋帽、個人護理、居家生活、食品保健等的高端線上網購和線下零售於一體的獨特創新購物服務平台。
2000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tom集團主要從事互聯網、出版、戶外傳媒和電視娛樂等4大業務,其旗下的“易趣網”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直到tom找到了中國郵政,兩家實力派選手強強聯合推出了“郵樂網”。
郵樂網是“富有”的,首先51%股權持有者中國郵政,其曆史悠久,網絡覆蓋範圍廣泛,近乎於完美的物流係統和代收貨款的一體化平台,為郵樂網鋪設了堅實的“地基”;而擁有郵樂網49%股權的tom集團多年經營,已在電商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郵樂網業務的發展,還將在未來數年內投入不超過2億元人民幣負責網站推廣,同時提供技術、運營等資源。
與傳統b2c不同的是,郵樂網可提供多種訂購服務,如“線上”的互聯網、手機下單;“線下”的目錄直郵銷售、網點和11185呼叫中心下單,除此之外還可提供主動上門服務和客戶經理等方式訂購,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集線上線下於一體的立體營銷網絡。
2010年10月,宅急送的“e購宅急送”上線運營,雖然宅急送方麵一直強調,這個新產品旨在為宅急送提供增值服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網上商城,但快遞“戀上”電商的故事在業內其實早已“家喻戶曉”,無需隱瞞。
2011年4月,中鐵快運推出了“快運商城”,主營各地馳名商標“名、特、優”商品、地方特產等優質商品。
2012年,申通的“愛買網超”上線運營,這個靠3500萬巨資打造出來的門戶網站,產品定位和運營模式與1號店類似,主要經營食品和日化類商品,百貨和小家電為輔,商品規模基本相當於一座大型實體超市。
從快遞涉足電商這件事情上不難看出,注重時效性的快遞公司,在布局電商之路的時間上也是緊隨其後,一家接著一家,但畢竟快遞對電商的推廣和運營不夠專業,他們的網站流量及客單量與專業電商相比還是遜色很多的。如此一來,也就決定了初涉電商的快遞公司的“電商之路”僅是方興未艾,尚處於起步階段。他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將商品剝下包裹的皮囊,放在網上銷售這麽簡單,庫存、物流、供應鏈及運營管理等諸多方麵,都要向這些“快遞電商”下“戰帖”。
雖然,涉足電商的快遞公司並不期待著電商能為其帶來多少利潤,而是在“大浪淘沙”之下自救的一種手段罷了,但他們可以通過電商的形式,進一步梳理物流流程和運營管理以獲得經驗。隻是,這種良好的心態並未被業界看好,快遞跨界電商的做法可能並不如人所願。
因為,電商經過多年的經營,無論財力還是人力上都耗費了巨大的“資本”,擁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經過日積月累的,如果快遞公司僅在很短的時間內涉足嚐試,就能夠獲取不俗成績的話,那麽電商們這份艱辛換來的成果豈不是一文不值了?很多成功是不可能複製的,就像時光倒流,換了身份和經曆,但結局仍然不同的“穿越劇”一樣。
目前,中國範圍內的電商格局已經相對穩定,麵對突如其來的“快遞涉足”,可能會引起一時間的“興風作浪”,但大環境下的市場是很難撼動的,天貓、京東、亞馬遜等電商領域的領軍人物所占的大比例市場份額,不可能輕而易舉被剝奪。簡單點說,快遞公司想要“虎口奪食”也不是那麽輕鬆的事。
除此之外,緊隨快遞公司進入“價格戰”之後,中國電商們也處在“價格戰”的水深火熱之中。燒錢、圈地等“自救”方式在短時間內還是會取得很大成效的。因此,快遞做電商,不論推廣還是市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經濟上的壓力自然不容小覷。
快遞物流在倉儲和配送環節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電商在銷售和推廣方麵也是佼佼者,快遞和電商在本領域內都是“專家”,一旦跨界,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
當然不會。其實,除了順豐涉足電商平台之外,其他快遞公司也前前後後向著電子商務方向徐徐前進了。
2000年,新世紀的鍾聲敲開了中國的“電商之窗”,也敲開了中國郵政的電商之路的大門。當時,還未完成政企分割的中國郵政推出了一款自己的網絡平台——183電子商務網。但那時郵政市場業務並不純熟,其內部運作也不給力,導致含著“金鑰匙”出生的183電子商務網,一出生就“夭折”了。事實上,我們現在看到的郵政網上營業廳,就是前期的183電子商務網,一個沒有發展起來的網站倒成了郵政的網上營業廳。說起來似乎有些嘲諷的味道,可“國家隊”畢竟是“國家隊”,雖然很多方麵不如民營快遞公司完善和積極,但國家是不會虧待中國郵政的。
2012年10月,中國郵政與李嘉誠旗下的tom集團牽手,推出一個主要銷售品牌服飾、箱包鞋帽、個人護理、居家生活、食品保健等的高端線上網購和線下零售於一體的獨特創新購物服務平台。
2000年,在香港創業板上市的tom集團主要從事互聯網、出版、戶外傳媒和電視娛樂等4大業務,其旗下的“易趣網”一直以來不溫不火,直到tom找到了中國郵政,兩家實力派選手強強聯合推出了“郵樂網”。
郵樂網是“富有”的,首先51%股權持有者中國郵政,其曆史悠久,網絡覆蓋範圍廣泛,近乎於完美的物流係統和代收貨款的一體化平台,為郵樂網鋪設了堅實的“地基”;而擁有郵樂網49%股權的tom集團多年經營,已在電商領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隨著郵樂網業務的發展,還將在未來數年內投入不超過2億元人民幣負責網站推廣,同時提供技術、運營等資源。
與傳統b2c不同的是,郵樂網可提供多種訂購服務,如“線上”的互聯網、手機下單;“線下”的目錄直郵銷售、網點和11185呼叫中心下單,除此之外還可提供主動上門服務和客戶經理等方式訂購,以形成多渠道、全方位、集線上線下於一體的立體營銷網絡。
2010年10月,宅急送的“e購宅急送”上線運營,雖然宅急送方麵一直強調,這個新產品旨在為宅急送提供增值服務,並非傳統意義上的網上商城,但快遞“戀上”電商的故事在業內其實早已“家喻戶曉”,無需隱瞞。
2011年4月,中鐵快運推出了“快運商城”,主營各地馳名商標“名、特、優”商品、地方特產等優質商品。
2012年,申通的“愛買網超”上線運營,這個靠3500萬巨資打造出來的門戶網站,產品定位和運營模式與1號店類似,主要經營食品和日化類商品,百貨和小家電為輔,商品規模基本相當於一座大型實體超市。
從快遞涉足電商這件事情上不難看出,注重時效性的快遞公司,在布局電商之路的時間上也是緊隨其後,一家接著一家,但畢竟快遞對電商的推廣和運營不夠專業,他們的網站流量及客單量與專業電商相比還是遜色很多的。如此一來,也就決定了初涉電商的快遞公司的“電商之路”僅是方興未艾,尚處於起步階段。他們所要做的,不僅僅是將商品剝下包裹的皮囊,放在網上銷售這麽簡單,庫存、物流、供應鏈及運營管理等諸多方麵,都要向這些“快遞電商”下“戰帖”。
雖然,涉足電商的快遞公司並不期待著電商能為其帶來多少利潤,而是在“大浪淘沙”之下自救的一種手段罷了,但他們可以通過電商的形式,進一步梳理物流流程和運營管理以獲得經驗。隻是,這種良好的心態並未被業界看好,快遞跨界電商的做法可能並不如人所願。
因為,電商經過多年的經營,無論財力還是人力上都耗費了巨大的“資本”,擁有今天的成就也是經過日積月累的,如果快遞公司僅在很短的時間內涉足嚐試,就能夠獲取不俗成績的話,那麽電商們這份艱辛換來的成果豈不是一文不值了?很多成功是不可能複製的,就像時光倒流,換了身份和經曆,但結局仍然不同的“穿越劇”一樣。
目前,中國範圍內的電商格局已經相對穩定,麵對突如其來的“快遞涉足”,可能會引起一時間的“興風作浪”,但大環境下的市場是很難撼動的,天貓、京東、亞馬遜等電商領域的領軍人物所占的大比例市場份額,不可能輕而易舉被剝奪。簡單點說,快遞公司想要“虎口奪食”也不是那麽輕鬆的事。
除此之外,緊隨快遞公司進入“價格戰”之後,中國電商們也處在“價格戰”的水深火熱之中。燒錢、圈地等“自救”方式在短時間內還是會取得很大成效的。因此,快遞做電商,不論推廣還是市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金,經濟上的壓力自然不容小覷。
快遞物流在倉儲和配送環節占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電商在銷售和推廣方麵也是佼佼者,快遞和電商在本領域內都是“專家”,一旦跨界,都麵臨著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