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叫板政學派</h4>
卻說蔣介石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過關斬將,鬥倒了汪精衛的改組派,戰垮了大同盟、西山會議派,趕跑了胡漢民派,最後形成了“蔣家王朝陳家黨、宋家姐妹孔家財”的格局。這時的蔣介石采取了對外一致反共,對內製造派係,互相牽製、互相抗衡,以利於自己穩坐釣魚船,獨攬大權。
有人形象化地對蔣介石的班底作過一番描述,說:“王車駕三馬”,或者說:“三馬駕王車。”這“王車”是蔣介石,“三馬”就是蔣介石班底中三大派係,即是黃埔與政學派係。且說這三大派係,就資曆、輩分來說,也有個高低、先後之分。要說根子最硬的還是黃埔派,應該說這是“三馬”中的轅馬。平分秋色的是政學派。
陳果夫、陳立夫作派的代表,看透了這一形勢,於是先是叫板政學派。
再說政學派係的代表人物當數楊永泰。政學派在蔣家王朝中崛起較晚,發展卻是十分迅猛,它能與黃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是能言善辯的楊永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說到這裏,有人不禁要問,這楊永泰何許人也?
這楊永泰是廣東茂名人,大清時期中過秀才,當過同盟會會員,閱曆很廣。民國成立後,混入政界,當過袁世凱的國會議員,又替孫大總統管轄過廣東省政。北伐伊始,經張群引薦,才被納入蔣介石的幕下,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總參議。時間稍長,主唱仆從,甚為和諧。楊永泰有一個特點,喜歡揣摩主子心思,習慣於備有兩個正反方案在身,揣摩到度,便將方案拋出,常常讓主子生出“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來,久而久之深得老蔣賞識和寵愛。後來有人戲稱之為“老謀深算”。
後來,楊永泰擔任“剿匪”前線蔣介石南昌行營秘書長的職位,蔣介石逢有大事,必移樽就教,一時間“天下誰人不說楊”,實可謂:大紅大紫,權傾朝野。
楊永泰也是聰明人,他利用蔣的充分信任,拉幫結派,打擊異己,發展自己,短短六年間,他就贏得了“政學派的班主”的公論。
1935年蔣介石結束了江西省內五次大剿共,南昌行營的曆史使命結束。蔣介石有意安排楊永泰到湖北省政府任主席。就在這一風聲傳出來時派似乎是聞到了氣味,以為這是政學派失寵的信號。陳果夫、陳立夫等立即緊閉屋門,拉下窗幔,開始籌謀於密室。
陳立夫說:“這次楊永泰去了湖北,說明老蔣有意把他支開。”
陳果夫道:“老蔣討厭不討厭楊永泰,話還不能太早下結論。”
“老兄怎麽看?”
“要我看,這是權宜之計,有可能還要重用。”
“那我們該采取何種措施?”
陳果夫侃侃而道:“趁他還沒有到湖北報到,給湖北何成浚打招呼,兩麵夾擊,煽風點火,讓他幹不下去。”
接著陳立夫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且說第二天一早,湖北綏署主任何成浚還沒起床,就接到了一分子打來的電話,讓他秘密組織民眾,借民眾力量,以抵製楊永泰赴鄂任職。再說何成浚也早就聽說楊永泰來鄂工作,對自己衝擊很大。再者此人能量大,生怕他來湖北,攪得塘水興,亂了一方寧靜。再派的主意正中自己的下懷,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何成浚思考了一會兒,掐滅了煙屁股,扔在了地上,並踩了一腳。
第三天,武漢校園就有零零星星的有關楊永泰的小字報、大字報。第四天就有學生到省政府門前靜坐,抗議楊永泰來鄂主政。一周後,武漢三鎮,大街小巷,遊行的學生隊伍比比皆是。在遊行示威中,學生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賣國賊楊永泰”的口號。
民間傳言甚多,傳得沸沸揚揚。這個說“前麵走了虎,後麵來了狼”。那個講“老羊(楊)涮湯,騷了一湖(北)”。還有的叨咕:“白羊(楊)要克九頭鳥,反了乾坤。”結果激得反楊情緒滿城風雨。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武漢的反楊風潮消息傳到了楊永泰耳裏,開始楊還不大相信,因為在鄂他沒有對立麵。後來又有人反映,他才真的信了。他不光是信,心裏還有些發怵,眼睜睜地望著天花板,半夜沒閉上眼。思前想後,他便找到了主子,向老蔣傾訴了自己的苦衷:“我楊永泰沒做那些缺德事,何必要火燒?”
“這個何成浚,怎麽這樣亂搞!”蔣介石聽了十分生氣。他一方麵安撫楊永泰,一方麵給何成浚發電報。電文如下:“據報:湖北省黨部藉學生提出打倒楊永泰的口號,向政府示威。如果屬實,即將該黨部及其負責人一律軍法從事,具報為要,中正。”
應該說,蔣介石不惜以分子為楊永泰入鄂開道,這是何等的支持與信任!
陳氏兄弟倏地發覺先前的估計(以為楊失寵)是大大地失誤了。眼下,羊肉沒涮著,沾了兩手腥,局麵被動,怎地是好?一番密室策劃,陳立夫認為清水可以攪渾,渾水卻不能澄清,索性讓它越攪越渾,便心生一計,讓劉鳴皋代表省黨部,前往綏署說明情況:“打倒楊永泰”的口號,是學生自發喊出來的,與湖北省黨部沒有幹係。
何成浚知道老蔣怪罪了下來,沒個說法通不過,聽了劉的匯報,沒有追問,就對劉道:“那就照你剛才的意思,寫個情況如實上報就是了。”
劉根據何的意見,擬了一段文字呈上,何成浚看了一遍說:“意思不錯,隻是電文太溫和了些。”
劉鳴皋道:“勞駕你就下筆斧正吧。”
何成浚大筆一揮加上了十個字:“莫須有殺人,職責為不可。”
綏署辦公廳主任陳光祖站在旁邊看了,嚇了一跳,戰戰兢兢地相問:“這樣寫,非觸怒委員長不可。”
何成浚回答得痛快:“沒有什麽,最多不幹就是了。”
且說何成浚早年是老蔣的幕僚,關係非同一般,他深知老蔣的脾氣絕不會因為他的兩句分量稍重的話大動幹戈。
後來,蔣介石接到複電後,哈哈笑了:“這個何成浚沒大沒小的!”接著批示道:“讓省黨部來人匯報。”
何成浚把這個意見傳達給劉鳴皋後,劉大吃一驚:“該匯報的都匯報了,還要匯報什麽?”
何成浚說:“這個事隻能意會不能言講。你自己想去吧。”
“我想不了。”劉鳴皋像是一下子掉進了萬丈深坑。他腦海中的蔣介石是一個凶神惡煞,說不定去南京是凶多吉少。他一夜沒有睡好覺,第二天陪同書記長楊錦昱登上了赴南京的船。
他們在南京上岸後,沒有直接找蔣介石,而是先到陳立夫那裏探探風,陳立夫告訴他們不會有什麽問題的。隨即撥通了蔣介石侍從室的電話。
“啊,是小晏嗎?”
“對,我是晏道剛。”晏道剛是侍從室的主任。
“湖北黨部楊錦昱、劉鳴皋來了,人在我這裏。委員長在吧?”
“你讓他們過來吧。”
“那好。”
就這樣二人就到了蔣介石住在中央陸軍學校的官邸門前,在崗哨的指點下找到了侍從室,見到了蔣介石的大秘晏道剛主任。
晏道剛說:“你們先登個記吧。我盡快安排接見。”
登記完,劉鳴皋問晏:“我們這次來是否有殺頭的危險?”
晏道剛聽完哈哈地笑了:“你這是哪家的話呢?根本不存在殺頭不殺頭的問題,委員長的個性我是了解的。過去被他關押的人放出來就升官,免得放了,別人還記恨。要殺就不會讓你們來,絕不會殺。現在不是殺不殺的問題,而是如何安撫你們的問題。心放到肚子裏吧。”說得劉鳴皋和楊錦昱二人直點頭。
會見是當天上午的11點鍾。二人穿過三道崗,來到了蔣介石的辦公室坐下。不一會兒,委員長從內屋裏,腳穿拖鞋走過來,顯得很隨便。先以關心的口吻問了問二人的學曆、經曆和家庭情況,二人也感到親切。接著他話鋒一轉道:“學生遊行了幾天?”
楊錦昱道:“兩天。”
“打倒楊永泰的口號是怎麽回事?”
劉鳴皋緊接著說:“是一個女學生喊的。”
楊錦昱也一唱一和地說:“我們已經做了認真調查,與我們黨部的人沒有關係。”
“沒關係就好。”蔣介石說完站起了身,又道:“永泰很能幹,是個幹才也是個人才,對治理湖北會有成績的。你們是湖北黨部的領導,他是湖北政府的領導,都是一家人嘛,最近幾天,他要報到,你們要精誠團結,共同把湖北的事情辦好,不要有任何成見。你們聽懂了吧?”
二人連連點頭道:“我們一定精誠團結,把湖北工作搞上去!”
“那你們就回去吧,做好工作,不要再出紕漏。”蔣介石下了送客令。
離開委員長官邸時,晏道剛迎了過來,遞給劉、楊各一張支票,說:“這是委員長送你們二人的旅費。”
劉鳴皋高興地對晏道剛耳語道:“一切沒出你的預想。”
劉、楊二人回到湖北一周後,就迎來了楊永泰的到任派看出老蔣不惜血本要保住楊的位置,也就忍了下來。
且說楊永泰到任還是賣力工作,雷厲風行,做事善始善終,受到人們稱道。然則時間一長,他那狐狸尾巴就露了出來——一手遮天,獨斷專行。於是先前的對立麵又跳了出來,再加分子的暗中作梗,日子也漸感難過。
時間定格在1936年8月的一天。這天早陰晚晴,早晨還下著小雨,楊永泰冒雨奉命去漢口日本海軍司令部去談判。下午歸來時,一塊烏雲遮住頭頂,雨點大了起來,他在途經江漢關時,槍聲響了。一場早有蓄謀的暗殺發生了——楊永泰頭中三槍,倒在雨水地裏,再也沒起來。
一天後,開槍的凶手譚戎軒,被附近地區的張屠戶抓獲歸案。經過審理,背後指使人竟出人意料是胡漢民派、時任中央黨部宣傳部長的劉蘆隱。蔣介石大筆一揮,劉蘆隱丟官入獄。騰出的宣傳部長一職,即骨幹分子填補了。這就是有名的虎(湖北)口奪羊(楊永泰)的悲劇。
凶案草草收場,疑問多多,人們不禁要問凶手不是當場而是隔日抓獲,指使人劉蘆隱為什麽不千刀萬剮?據有關記載:“楊案發生不久,劉(蘆隱)在南京曾往見蔣介石,目的在解釋外麵說楊案與他有關謠言的無稽”,誰知,蔣不但不見劉,反而冷冷地說:“他(指劉)何必來見我,他自己有了他的組織……”劉碰了釘子,知道情況不妙,“馬上想趕夜車遁滬,誰知已係的特務跟蹤,在下關站秘密被捕”。當時,“與劉蘆隱一道被捕的人很多,結果情形,也未昭告天下,不過係傳出的消息”稱“劉的暗殺計劃十分龐大,列入名單的”,上自蔣介石下係、政學係各類與蔣接近的人物都有,這張名單,一共有一百三十餘人之多散布這消息的用意,無非是對劉要加上一頂空前未有的大帽子,猶如“君主時代的叛逆案一樣”,“罪大不赦”。同時他們還散布劉“供出一篇長達八十餘頁的所謂陰謀罪狀”的消息,並說“根據這張罪狀,足以證明楊永泰確為劉所殺”,而且這僅僅是“暗殺工作的開始”,接下來就要輪到“陳氏兄弟”了……
抗戰勝利後骨幹方治對劉鳴皋道出了隱情,他說:“刺殺楊永泰這件事,確實是二陳先生指使的,當時不能泄露這個機密,現在談談沒什麽關係。”對此,陳果夫言辭閃爍,認為“暗殺者為私仇抑為公義,頗難遽斷,須俟凶犯供明指使之人,始可明真相”。但據凶手譚戎軒所雲:“我為奉中央黨部的命令來殺漢奸”,他說的黨部為何不是二陳,而是黨部宣傳部長劉蘆隱呢?這裏的奧妙恐怕不是尋常人說得清道得明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中國成立後一本正式出版物《三c傳》,再次道出了隱情,認為:“楊案發生,全國震動為著避免政學係之指責,嫁禍於劉蘆隱”,大體情況是這樣的:“劉蘆隱本與胡漢民關係密切,目擊當時國民黨的腐敗和蔣介石的獨裁野心,頗有一番澄清宇內的計劃和誌向,便著手成立了一個革新國民黨的組織”,主要“以胡派嫡係為基礎”,同時還羅致了不少其他“進步分子”,聲勢浩大。作者認為:係在於爭權力的出發點刺殺了楊永泰,進一步以一石打雙鳥的手法,順便給劉蘆隱一頂帽子,以打擊胡漢民係,所謂供詞等,那不過是秘書室中的製成品,絕無事實。”
從楊永泰一案,不難看的狠毒,但是無毒不丈夫,獲利最大的莫過於“二陳”。 <h4>趕走張厲生</h4>
卻說蔣介石這位權術高手,之所以讓“二陳”主持黨務十多年,沒有給其培植對立麵,這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二陳”為浙江老鄉,對其忠心耿耿;二是“外敵”壓力甚大,一切力量對外,他也沒有這種精力。在這形勢下,“二陳”漸漸羽翼豐滿,手下網羅了一幫嘍囉後,難免在主子麵前不像先前那樣順從,這使蔣介石不能不產生想法。
隨著對紅軍五次“圍剿”結束後,蔣介石騰出手來,便給“二陳”物色對立麵,以打破“二陳”一統黨務的天下。派誰去呢?他想到了一個人,陳誠的部下,名叫張厲生。於是便召來密室相談,暗授機宜。
1935年12月,蔣介石不顧陳果夫的反對,把張厲生推上了中央組織部長的崗位。張厲生到位時,蔣介石還親臨組織部講了話,為張厲生保駕。
且說這張厲生年輕氣盛,想給組織部帶來新氣象,提倡讀書活動。可是組織部這地方,由於“二陳”多年經營,關係盤根錯節。張厲生布置工作時,大家都說好好好,結果實行起來誰也不出力。最後鬧得他提倡的讀書活動半途而廢。張厲生雖然盛怒,但懾於陳果夫在組織部的積威,自己多年又是陳果夫的部下,不敢對“二陳”手下的人馬大動手術。再說軍界的陳誠,雖然是自己的後台不假,但他做事謹慎多於大膽,自己身後沒人馬,萬一出現閃失,怕是隻有喊打的沒有救人的!所以一直沒敢對“二陳”下手。蔣介石看到眼裏記在心裏,對張厲生沒有執行自己的意圖十分生氣。
張厲生不敢對“二陳”下手,而“二陳”卻大開了“殺戒”。且說1939年11月,國民黨第五屆六中全會期間,陳果夫親自出馬,赤膊上陣,上書蔣介石,要求張厲生立即下台,並推薦朱家驊繼任。蔣介石此時正生張厲生的氣,看到張厲生下台的提案,立刻給予準許,並任命朱家驊擔任組織部長。但是,應該說這是陳果夫一個錯誤。沒想到自己推薦的人會向他開刀,反對自己,此是後話不講。 <h4>迎來拆台人</h4>
“二陳”為了趕走張厲生,極力推薦朱家驊。朱家驊何許人也?據李西嶽、蘇學文撰文說: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湖州人,本是“二陳”的小老鄉,曾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1926年戴季陶任廣州中山大學校長時,把朱請到廣州,推舉他為副校長,以後升任校長。南京政府建立後,朱曾任中央大學校長、教育部長和交通部長。
朱家驊和二陳的關係本來不錯,應該說也關係上的人。但從一開始,朱家驊同二陳的關係就不是類似於張厲生、張道藩、餘井塘等人居於二陳之下的上下級隸屬關係。朱頗受戴季陶、張靜江、吳稚暉這些國民黨元老的重視,三人也頻頻在蔣麵前對朱大加讚揚,因而蔣介石對朱的印象一日好過一日,而朱在國民黨內官場行情也日漸看漲。朱和二陳關係處理得不錯,一是看二陳勢大,得罪不起;二是自己沒有基本隊伍,需要借和二陳的關係護身;三是因為朱是湖州人,屬浙江係,二陳有意拉朱,想利用朱在學術教育界出點兒力,也想利用朱和戴季陶的特殊關係,讓戴多在蔣介石麵前說點兒好話。戴季陶因為和蔣介石有盟兄弟的關係,又不拉幫結派,不戀官位,敢說敢幹,不怕傷人,在蔣介石眼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蔣對他的意見,頗為重視,二陳怕戴季陶也加入反對他們的戰團,如果這樣,二陳是萬萬吃不消的。出於雙方利害的需要,朱家驊自然而然地和二陳更加接近。在朱家驊當交通部長的時候,他拉張道藩當了交通次長,二陳對朱有什麽要求,都通過張道藩向朱提出。基本上可以說是有求必應。抗戰開始後,朱家驊還是緊緊地靠攏著軍委會第六部部長陳立夫。高級分子在六部聚會商議重要問題時,朱家驊基本上都被邀參加,陳果夫、陳立夫對朱說話,既不像對外,也不像對部下,既尊敬又親切,口口聲聲叫“騮先”。
1938年3月,戴季陶推薦朱家驊就任了中央秘書長兼中央調查統計局長。這次陳果夫又推薦朱家驊任中央組織部長。陳果夫有陳果夫的想法,戴季陶雖對“二陳”有看法,也舉雙手支持,可戴季陶推崇朱家驊的意圖與陳果夫截然相反,他是想讓朱家驊把“二陳”在國民黨內搞糟的一套,全部拋棄,一窩端掉,方解心頭之恨。因此朱家驊上台之前,曾與戴季陶有所勾通。
且說朱家驊出任中央組織部長後,他不像前任張厲生那樣軟弱,而是鋒芒畢露,有破有立,說到做到。對內誰要有意見,馬上請客送人,不管後台是誰,隻要不是委員長。對外,他拉攏“三青團”作外援,對丁惟汾的大同盟、改組派的遺留人員等,統統收於翼下。唯獨分子大加清洗。
麵對朱家驊的種種做法,陳果夫感到引狼入室,啞巴吃黃連有苦無處訴;陳立夫跳腳罵娘:“這個朱騮先也太不像話了,怎麽獨對我們的人開刀!這哪裏像老鄉做的事!”陳果夫也接著道:“真沒想到,我們中的一些人見他勢大,也去投靠朱家了。真謂世態變化,人心莫測!”
殊不知朱家驊的做法背後都得到了蔣介石和戴季陶的默許和支持,不然他朱家驊長十個膽也不敢。此時的蔣介石正在家中招待戴季陶,二人朗朗的笑聲,像是對“二陳”不聽話的一種報複。用蔣介石的話說,這叫一種工作方法。
兩人正酒酣之際,宋美齡來到老蔣的耳邊道:“大令,果夫來了。我把他領到了會客廳。”
戴季陶把手一揚說:“蔣兄,我得從後門走了,你們談吧。”
蔣介石知道戴與陳的矛盾由來已久,也不便強留。
在會客廳中,陳果夫迎來了蔣介石,馬上起座道:“委員長,最近發生一係列的事情,讓我們兄弟百思不得其解。”
“說說看,都是些什麽事?”蔣介石道。
陳果夫早已打好腹稿,道:“組織部內王秋先的調離,趙鐵磁的免職,闞明的離職學習等都顯得十分不正常。”
蔣介石一聽哈哈笑了:“我原以為什麽大不了的事呢,原是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這是組織部長的事情,你和家驊交換過意見沒有?”
陳果夫道:“這個朱家驊也太霸道了,能讓你和他交換意見嗎?”
“那這事就複雜了。”蔣介石推托道:“要知道,朱家驊可是你向我推薦的,推薦人交換不了意見,你說吧,誰能與他交流?”
陳果夫直搔頭皮,無言對答。
這時的蔣介石也演戲般地瞪起了眼珠子:“當初,你們向我推薦時,這個人這好那好,一身是寶,現在是一身是騷。我沒有找你,你還有臉來找我!”
“委員長,有我的失職。”陳果夫低頭道。
“委員長,委員長,現在才知道我這個委員長,當初你們把我這個委員長放到哪裏去啦!”蔣介石越說越有氣。
卻說蔣介石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過關斬將,鬥倒了汪精衛的改組派,戰垮了大同盟、西山會議派,趕跑了胡漢民派,最後形成了“蔣家王朝陳家黨、宋家姐妹孔家財”的格局。這時的蔣介石采取了對外一致反共,對內製造派係,互相牽製、互相抗衡,以利於自己穩坐釣魚船,獨攬大權。
有人形象化地對蔣介石的班底作過一番描述,說:“王車駕三馬”,或者說:“三馬駕王車。”這“王車”是蔣介石,“三馬”就是蔣介石班底中三大派係,即是黃埔與政學派係。且說這三大派係,就資曆、輩分來說,也有個高低、先後之分。要說根子最硬的還是黃埔派,應該說這是“三馬”中的轅馬。平分秋色的是政學派。
陳果夫、陳立夫作派的代表,看透了這一形勢,於是先是叫板政學派。
再說政學派係的代表人物當數楊永泰。政學派在蔣家王朝中崛起較晚,發展卻是十分迅猛,它能與黃埔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就是能言善辯的楊永泰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說到這裏,有人不禁要問,這楊永泰何許人也?
這楊永泰是廣東茂名人,大清時期中過秀才,當過同盟會會員,閱曆很廣。民國成立後,混入政界,當過袁世凱的國會議員,又替孫大總統管轄過廣東省政。北伐伊始,經張群引薦,才被納入蔣介石的幕下,擔任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的總參議。時間稍長,主唱仆從,甚為和諧。楊永泰有一個特點,喜歡揣摩主子心思,習慣於備有兩個正反方案在身,揣摩到度,便將方案拋出,常常讓主子生出“英雄所見略同”的感慨來,久而久之深得老蔣賞識和寵愛。後來有人戲稱之為“老謀深算”。
後來,楊永泰擔任“剿匪”前線蔣介石南昌行營秘書長的職位,蔣介石逢有大事,必移樽就教,一時間“天下誰人不說楊”,實可謂:大紅大紫,權傾朝野。
楊永泰也是聰明人,他利用蔣的充分信任,拉幫結派,打擊異己,發展自己,短短六年間,他就贏得了“政學派的班主”的公論。
1935年蔣介石結束了江西省內五次大剿共,南昌行營的曆史使命結束。蔣介石有意安排楊永泰到湖北省政府任主席。就在這一風聲傳出來時派似乎是聞到了氣味,以為這是政學派失寵的信號。陳果夫、陳立夫等立即緊閉屋門,拉下窗幔,開始籌謀於密室。
陳立夫說:“這次楊永泰去了湖北,說明老蔣有意把他支開。”
陳果夫道:“老蔣討厭不討厭楊永泰,話還不能太早下結論。”
“老兄怎麽看?”
“要我看,這是權宜之計,有可能還要重用。”
“那我們該采取何種措施?”
陳果夫侃侃而道:“趁他還沒有到湖北報到,給湖北何成浚打招呼,兩麵夾擊,煽風點火,讓他幹不下去。”
接著陳立夫也談了自己的看法。
且說第二天一早,湖北綏署主任何成浚還沒起床,就接到了一分子打來的電話,讓他秘密組織民眾,借民眾力量,以抵製楊永泰赴鄂任職。再說何成浚也早就聽說楊永泰來鄂工作,對自己衝擊很大。再者此人能量大,生怕他來湖北,攪得塘水興,亂了一方寧靜。再派的主意正中自己的下懷,何樂而不為呢?於是何成浚思考了一會兒,掐滅了煙屁股,扔在了地上,並踩了一腳。
第三天,武漢校園就有零零星星的有關楊永泰的小字報、大字報。第四天就有學生到省政府門前靜坐,抗議楊永泰來鄂主政。一周後,武漢三鎮,大街小巷,遊行的學生隊伍比比皆是。在遊行示威中,學生第一次喊出了“打倒賣國賊楊永泰”的口號。
民間傳言甚多,傳得沸沸揚揚。這個說“前麵走了虎,後麵來了狼”。那個講“老羊(楊)涮湯,騷了一湖(北)”。還有的叨咕:“白羊(楊)要克九頭鳥,反了乾坤。”結果激得反楊情緒滿城風雨。
世上沒有不透風的牆。武漢的反楊風潮消息傳到了楊永泰耳裏,開始楊還不大相信,因為在鄂他沒有對立麵。後來又有人反映,他才真的信了。他不光是信,心裏還有些發怵,眼睜睜地望著天花板,半夜沒閉上眼。思前想後,他便找到了主子,向老蔣傾訴了自己的苦衷:“我楊永泰沒做那些缺德事,何必要火燒?”
“這個何成浚,怎麽這樣亂搞!”蔣介石聽了十分生氣。他一方麵安撫楊永泰,一方麵給何成浚發電報。電文如下:“據報:湖北省黨部藉學生提出打倒楊永泰的口號,向政府示威。如果屬實,即將該黨部及其負責人一律軍法從事,具報為要,中正。”
應該說,蔣介石不惜以分子為楊永泰入鄂開道,這是何等的支持與信任!
陳氏兄弟倏地發覺先前的估計(以為楊失寵)是大大地失誤了。眼下,羊肉沒涮著,沾了兩手腥,局麵被動,怎地是好?一番密室策劃,陳立夫認為清水可以攪渾,渾水卻不能澄清,索性讓它越攪越渾,便心生一計,讓劉鳴皋代表省黨部,前往綏署說明情況:“打倒楊永泰”的口號,是學生自發喊出來的,與湖北省黨部沒有幹係。
何成浚知道老蔣怪罪了下來,沒個說法通不過,聽了劉的匯報,沒有追問,就對劉道:“那就照你剛才的意思,寫個情況如實上報就是了。”
劉根據何的意見,擬了一段文字呈上,何成浚看了一遍說:“意思不錯,隻是電文太溫和了些。”
劉鳴皋道:“勞駕你就下筆斧正吧。”
何成浚大筆一揮加上了十個字:“莫須有殺人,職責為不可。”
綏署辦公廳主任陳光祖站在旁邊看了,嚇了一跳,戰戰兢兢地相問:“這樣寫,非觸怒委員長不可。”
何成浚回答得痛快:“沒有什麽,最多不幹就是了。”
且說何成浚早年是老蔣的幕僚,關係非同一般,他深知老蔣的脾氣絕不會因為他的兩句分量稍重的話大動幹戈。
後來,蔣介石接到複電後,哈哈笑了:“這個何成浚沒大沒小的!”接著批示道:“讓省黨部來人匯報。”
何成浚把這個意見傳達給劉鳴皋後,劉大吃一驚:“該匯報的都匯報了,還要匯報什麽?”
何成浚說:“這個事隻能意會不能言講。你自己想去吧。”
“我想不了。”劉鳴皋像是一下子掉進了萬丈深坑。他腦海中的蔣介石是一個凶神惡煞,說不定去南京是凶多吉少。他一夜沒有睡好覺,第二天陪同書記長楊錦昱登上了赴南京的船。
他們在南京上岸後,沒有直接找蔣介石,而是先到陳立夫那裏探探風,陳立夫告訴他們不會有什麽問題的。隨即撥通了蔣介石侍從室的電話。
“啊,是小晏嗎?”
“對,我是晏道剛。”晏道剛是侍從室的主任。
“湖北黨部楊錦昱、劉鳴皋來了,人在我這裏。委員長在吧?”
“你讓他們過來吧。”
“那好。”
就這樣二人就到了蔣介石住在中央陸軍學校的官邸門前,在崗哨的指點下找到了侍從室,見到了蔣介石的大秘晏道剛主任。
晏道剛說:“你們先登個記吧。我盡快安排接見。”
登記完,劉鳴皋問晏:“我們這次來是否有殺頭的危險?”
晏道剛聽完哈哈地笑了:“你這是哪家的話呢?根本不存在殺頭不殺頭的問題,委員長的個性我是了解的。過去被他關押的人放出來就升官,免得放了,別人還記恨。要殺就不會讓你們來,絕不會殺。現在不是殺不殺的問題,而是如何安撫你們的問題。心放到肚子裏吧。”說得劉鳴皋和楊錦昱二人直點頭。
會見是當天上午的11點鍾。二人穿過三道崗,來到了蔣介石的辦公室坐下。不一會兒,委員長從內屋裏,腳穿拖鞋走過來,顯得很隨便。先以關心的口吻問了問二人的學曆、經曆和家庭情況,二人也感到親切。接著他話鋒一轉道:“學生遊行了幾天?”
楊錦昱道:“兩天。”
“打倒楊永泰的口號是怎麽回事?”
劉鳴皋緊接著說:“是一個女學生喊的。”
楊錦昱也一唱一和地說:“我們已經做了認真調查,與我們黨部的人沒有關係。”
“沒關係就好。”蔣介石說完站起了身,又道:“永泰很能幹,是個幹才也是個人才,對治理湖北會有成績的。你們是湖北黨部的領導,他是湖北政府的領導,都是一家人嘛,最近幾天,他要報到,你們要精誠團結,共同把湖北的事情辦好,不要有任何成見。你們聽懂了吧?”
二人連連點頭道:“我們一定精誠團結,把湖北工作搞上去!”
“那你們就回去吧,做好工作,不要再出紕漏。”蔣介石下了送客令。
離開委員長官邸時,晏道剛迎了過來,遞給劉、楊各一張支票,說:“這是委員長送你們二人的旅費。”
劉鳴皋高興地對晏道剛耳語道:“一切沒出你的預想。”
劉、楊二人回到湖北一周後,就迎來了楊永泰的到任派看出老蔣不惜血本要保住楊的位置,也就忍了下來。
且說楊永泰到任還是賣力工作,雷厲風行,做事善始善終,受到人們稱道。然則時間一長,他那狐狸尾巴就露了出來——一手遮天,獨斷專行。於是先前的對立麵又跳了出來,再加分子的暗中作梗,日子也漸感難過。
時間定格在1936年8月的一天。這天早陰晚晴,早晨還下著小雨,楊永泰冒雨奉命去漢口日本海軍司令部去談判。下午歸來時,一塊烏雲遮住頭頂,雨點大了起來,他在途經江漢關時,槍聲響了。一場早有蓄謀的暗殺發生了——楊永泰頭中三槍,倒在雨水地裏,再也沒起來。
一天後,開槍的凶手譚戎軒,被附近地區的張屠戶抓獲歸案。經過審理,背後指使人竟出人意料是胡漢民派、時任中央黨部宣傳部長的劉蘆隱。蔣介石大筆一揮,劉蘆隱丟官入獄。騰出的宣傳部長一職,即骨幹分子填補了。這就是有名的虎(湖北)口奪羊(楊永泰)的悲劇。
凶案草草收場,疑問多多,人們不禁要問凶手不是當場而是隔日抓獲,指使人劉蘆隱為什麽不千刀萬剮?據有關記載:“楊案發生不久,劉(蘆隱)在南京曾往見蔣介石,目的在解釋外麵說楊案與他有關謠言的無稽”,誰知,蔣不但不見劉,反而冷冷地說:“他(指劉)何必來見我,他自己有了他的組織……”劉碰了釘子,知道情況不妙,“馬上想趕夜車遁滬,誰知已係的特務跟蹤,在下關站秘密被捕”。當時,“與劉蘆隱一道被捕的人很多,結果情形,也未昭告天下,不過係傳出的消息”稱“劉的暗殺計劃十分龐大,列入名單的”,上自蔣介石下係、政學係各類與蔣接近的人物都有,這張名單,一共有一百三十餘人之多散布這消息的用意,無非是對劉要加上一頂空前未有的大帽子,猶如“君主時代的叛逆案一樣”,“罪大不赦”。同時他們還散布劉“供出一篇長達八十餘頁的所謂陰謀罪狀”的消息,並說“根據這張罪狀,足以證明楊永泰確為劉所殺”,而且這僅僅是“暗殺工作的開始”,接下來就要輪到“陳氏兄弟”了……
抗戰勝利後骨幹方治對劉鳴皋道出了隱情,他說:“刺殺楊永泰這件事,確實是二陳先生指使的,當時不能泄露這個機密,現在談談沒什麽關係。”對此,陳果夫言辭閃爍,認為“暗殺者為私仇抑為公義,頗難遽斷,須俟凶犯供明指使之人,始可明真相”。但據凶手譚戎軒所雲:“我為奉中央黨部的命令來殺漢奸”,他說的黨部為何不是二陳,而是黨部宣傳部長劉蘆隱呢?這裏的奧妙恐怕不是尋常人說得清道得明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新中國成立後一本正式出版物《三c傳》,再次道出了隱情,認為:“楊案發生,全國震動為著避免政學係之指責,嫁禍於劉蘆隱”,大體情況是這樣的:“劉蘆隱本與胡漢民關係密切,目擊當時國民黨的腐敗和蔣介石的獨裁野心,頗有一番澄清宇內的計劃和誌向,便著手成立了一個革新國民黨的組織”,主要“以胡派嫡係為基礎”,同時還羅致了不少其他“進步分子”,聲勢浩大。作者認為:係在於爭權力的出發點刺殺了楊永泰,進一步以一石打雙鳥的手法,順便給劉蘆隱一頂帽子,以打擊胡漢民係,所謂供詞等,那不過是秘書室中的製成品,絕無事實。”
從楊永泰一案,不難看的狠毒,但是無毒不丈夫,獲利最大的莫過於“二陳”。 <h4>趕走張厲生</h4>
卻說蔣介石這位權術高手,之所以讓“二陳”主持黨務十多年,沒有給其培植對立麵,這有兩個重要原因:一是“二陳”為浙江老鄉,對其忠心耿耿;二是“外敵”壓力甚大,一切力量對外,他也沒有這種精力。在這形勢下,“二陳”漸漸羽翼豐滿,手下網羅了一幫嘍囉後,難免在主子麵前不像先前那樣順從,這使蔣介石不能不產生想法。
隨著對紅軍五次“圍剿”結束後,蔣介石騰出手來,便給“二陳”物色對立麵,以打破“二陳”一統黨務的天下。派誰去呢?他想到了一個人,陳誠的部下,名叫張厲生。於是便召來密室相談,暗授機宜。
1935年12月,蔣介石不顧陳果夫的反對,把張厲生推上了中央組織部長的崗位。張厲生到位時,蔣介石還親臨組織部講了話,為張厲生保駕。
且說這張厲生年輕氣盛,想給組織部帶來新氣象,提倡讀書活動。可是組織部這地方,由於“二陳”多年經營,關係盤根錯節。張厲生布置工作時,大家都說好好好,結果實行起來誰也不出力。最後鬧得他提倡的讀書活動半途而廢。張厲生雖然盛怒,但懾於陳果夫在組織部的積威,自己多年又是陳果夫的部下,不敢對“二陳”手下的人馬大動手術。再說軍界的陳誠,雖然是自己的後台不假,但他做事謹慎多於大膽,自己身後沒人馬,萬一出現閃失,怕是隻有喊打的沒有救人的!所以一直沒敢對“二陳”下手。蔣介石看到眼裏記在心裏,對張厲生沒有執行自己的意圖十分生氣。
張厲生不敢對“二陳”下手,而“二陳”卻大開了“殺戒”。且說1939年11月,國民黨第五屆六中全會期間,陳果夫親自出馬,赤膊上陣,上書蔣介石,要求張厲生立即下台,並推薦朱家驊繼任。蔣介石此時正生張厲生的氣,看到張厲生下台的提案,立刻給予準許,並任命朱家驊擔任組織部長。但是,應該說這是陳果夫一個錯誤。沒想到自己推薦的人會向他開刀,反對自己,此是後話不講。 <h4>迎來拆台人</h4>
“二陳”為了趕走張厲生,極力推薦朱家驊。朱家驊何許人也?據李西嶽、蘇學文撰文說:
朱家驊,字騮先,浙江湖州人,本是“二陳”的小老鄉,曾任北京大學地質係教授。1926年戴季陶任廣州中山大學校長時,把朱請到廣州,推舉他為副校長,以後升任校長。南京政府建立後,朱曾任中央大學校長、教育部長和交通部長。
朱家驊和二陳的關係本來不錯,應該說也關係上的人。但從一開始,朱家驊同二陳的關係就不是類似於張厲生、張道藩、餘井塘等人居於二陳之下的上下級隸屬關係。朱頗受戴季陶、張靜江、吳稚暉這些國民黨元老的重視,三人也頻頻在蔣麵前對朱大加讚揚,因而蔣介石對朱的印象一日好過一日,而朱在國民黨內官場行情也日漸看漲。朱和二陳關係處理得不錯,一是看二陳勢大,得罪不起;二是自己沒有基本隊伍,需要借和二陳的關係護身;三是因為朱是湖州人,屬浙江係,二陳有意拉朱,想利用朱在學術教育界出點兒力,也想利用朱和戴季陶的特殊關係,讓戴多在蔣介石麵前說點兒好話。戴季陶因為和蔣介石有盟兄弟的關係,又不拉幫結派,不戀官位,敢說敢幹,不怕傷人,在蔣介石眼中一直占有特殊地位,蔣對他的意見,頗為重視,二陳怕戴季陶也加入反對他們的戰團,如果這樣,二陳是萬萬吃不消的。出於雙方利害的需要,朱家驊自然而然地和二陳更加接近。在朱家驊當交通部長的時候,他拉張道藩當了交通次長,二陳對朱有什麽要求,都通過張道藩向朱提出。基本上可以說是有求必應。抗戰開始後,朱家驊還是緊緊地靠攏著軍委會第六部部長陳立夫。高級分子在六部聚會商議重要問題時,朱家驊基本上都被邀參加,陳果夫、陳立夫對朱說話,既不像對外,也不像對部下,既尊敬又親切,口口聲聲叫“騮先”。
1938年3月,戴季陶推薦朱家驊就任了中央秘書長兼中央調查統計局長。這次陳果夫又推薦朱家驊任中央組織部長。陳果夫有陳果夫的想法,戴季陶雖對“二陳”有看法,也舉雙手支持,可戴季陶推崇朱家驊的意圖與陳果夫截然相反,他是想讓朱家驊把“二陳”在國民黨內搞糟的一套,全部拋棄,一窩端掉,方解心頭之恨。因此朱家驊上台之前,曾與戴季陶有所勾通。
且說朱家驊出任中央組織部長後,他不像前任張厲生那樣軟弱,而是鋒芒畢露,有破有立,說到做到。對內誰要有意見,馬上請客送人,不管後台是誰,隻要不是委員長。對外,他拉攏“三青團”作外援,對丁惟汾的大同盟、改組派的遺留人員等,統統收於翼下。唯獨分子大加清洗。
麵對朱家驊的種種做法,陳果夫感到引狼入室,啞巴吃黃連有苦無處訴;陳立夫跳腳罵娘:“這個朱騮先也太不像話了,怎麽獨對我們的人開刀!這哪裏像老鄉做的事!”陳果夫也接著道:“真沒想到,我們中的一些人見他勢大,也去投靠朱家了。真謂世態變化,人心莫測!”
殊不知朱家驊的做法背後都得到了蔣介石和戴季陶的默許和支持,不然他朱家驊長十個膽也不敢。此時的蔣介石正在家中招待戴季陶,二人朗朗的笑聲,像是對“二陳”不聽話的一種報複。用蔣介石的話說,這叫一種工作方法。
兩人正酒酣之際,宋美齡來到老蔣的耳邊道:“大令,果夫來了。我把他領到了會客廳。”
戴季陶把手一揚說:“蔣兄,我得從後門走了,你們談吧。”
蔣介石知道戴與陳的矛盾由來已久,也不便強留。
在會客廳中,陳果夫迎來了蔣介石,馬上起座道:“委員長,最近發生一係列的事情,讓我們兄弟百思不得其解。”
“說說看,都是些什麽事?”蔣介石道。
陳果夫早已打好腹稿,道:“組織部內王秋先的調離,趙鐵磁的免職,闞明的離職學習等都顯得十分不正常。”
蔣介石一聽哈哈笑了:“我原以為什麽大不了的事呢,原是這些陳芝麻爛穀子的事。這是組織部長的事情,你和家驊交換過意見沒有?”
陳果夫道:“這個朱家驊也太霸道了,能讓你和他交換意見嗎?”
“那這事就複雜了。”蔣介石推托道:“要知道,朱家驊可是你向我推薦的,推薦人交換不了意見,你說吧,誰能與他交流?”
陳果夫直搔頭皮,無言對答。
這時的蔣介石也演戲般地瞪起了眼珠子:“當初,你們向我推薦時,這個人這好那好,一身是寶,現在是一身是騷。我沒有找你,你還有臉來找我!”
“委員長,有我的失職。”陳果夫低頭道。
“委員長,委員長,現在才知道我這個委員長,當初你們把我這個委員長放到哪裏去啦!”蔣介石越說越有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