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劉福彪的一枚手榴彈擺平了都督人選</h4>
自11月4日上海光複當天起,革命黨人與上海地方各界人士,便在小東門內海防廳舊址連日召開大會,討論獨立後的措施。
大家都認為上海乃地方衝要,必須推舉一個統領軍政的人任都督,但在都督人選上,卻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有功於上海光複的三大勢力都想染指,差點兒釀成內部火並。當時,同盟會方麵竭力推舉陳其美,幫會、報界和留日學生也都擁戴陳其美;光複會方麵擁戴李燮和,淞滬一帶的起義軍警也支持他;上海地方紳商則推舉鈕永建或李英石當都督。
話說11月6日這一天,推舉滬軍都督的大會在上海城小東門的舊式五開間高大平房海防廳內舉行。海防廳內外,人流如潮;進門處,由肩背步槍的10名衛兵,分列兩排站崗警戒;廳內正麵會場上空懸掛著“滬軍都督推選大會”的紅色字幅,整個會場莊嚴肅穆。
下午2時整,鼓敲一陣,陳其美身穿學生裝到達會場,前後跟著陳其美的把兄、青幫老大範高頭的徒弟,號稱“四庭柱”之一的劉福彪率領的幾十名敢死隊隊員,一個個膀大腰圓,威風凜凜。劉福彪跟著陳其美走入會場,敢死隊員們則留在了廳外。
陳其美進場後,一陣鼓鳴,李燮和騎著高頭大馬也進了會場,腰懸佩刀,背後跟的是幾十名商團團員,一個個凶神惡煞。
兩軍到齊,陳其美與李燮和分別抽簽,然後演講。
結果李燮和抽得上簽,先上台演講。台下一陣陣掌聲雷動。
李燮和演講結束,陳其美上台演講,自然也是掌聲雷動。
兩人演講後,推舉都督的會議不久便陷入對峙的局麵。且說商團代表以李燮和“軍事學識淵博,指揮上海光複任重功高”為由,提議李燮和出任都督。而同盟會和會黨方麵則堅決不同意,推薦陳其美為都督。
你聲高我聲更高。爭執之中,黃郛拔出了手槍,聲稱是陳其美先進入製造局,九死一生,立下第一功。這時在場的商團軍官也拔出了手槍,稱陳其美進製造局後即被拘捕,後來是李燮和指揮全黨和商團攻下製造局的。
雙方爭論不休,大有火並的氣勢。這時劉福彪高舉手榴彈,突然大聲吆喝:“攻打製造局,陳先生身先士卒,生死置之度外,吃了那麽大的苦頭,都督非選陳先生不可,否則我手榴彈一甩,大家同歸於盡!”
在這樣的威脅下,其他人都屈服了。
最後經過斡旋協商,大家同意由陳其美出任滬軍都督,李平書為民政部長,鈕永建為軍務部長,伍廷芳為外交總長,沈縵雲為財政部長,王一亭為交通部長,張承槱任滬軍北伐軍總司令兼滬軍敢死隊總司令。
11月8日,滬軍都督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曆史的轉折點,在這個時期,之所以能轉危為安,挽回當時的革命局勢,關鍵一點就是上海光複。在武昌發難以後,如果沒有上海的光複來作為對武昌大力的支援,麵對瘋狂反撲的清軍,則革命事業可想而知一定會遭受到重大挫折,說不定清朝政權或可再苟延若幹年的命運。上海光複,革命局勢發生極為有利的改觀。因為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媒體又比較發達,國際輿論和國內民意,多以上海的反應為標準。上海成功擺脫清政府統治,令革命軍聲勢大振,全國民心因此日益傾向於革命軍。
在上海光複的影響下,11月5日,江蘇省會蘇州、浙江省會杭州幾乎同時宣布獨立。至12月2日,江浙滬革命聯軍攻克南京,長江下遊一帶遂全部光複。
在上海的三位都督:滬軍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同各省都督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在南京,並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但是,黃興由於漢陽之役受挫,在內部很遭一些人的非議,他自己也很沮喪,大有飲恨終身之意;再加上黎元洪反對推舉黃興為大元帥,結果黃興竟然在上海為歡迎黃任大元帥而舉行的大會上宣布:“鄙人才力不勝,請各位容許辭此大元帥之職!”全場一片嘩然。
當然,宋教仁等是能理解黃興的。這位忠勇的戰將,同盟會的柱石,心地坦蕩無私,他推辭不就的原因,除了以上那些消極方麵,還有一條,就是他認為最高職務應當虛位以待孫中山。黃興雖然也認為利用袁世凱逼清帝遜位,不失為一條策略,但他到底是希望孫中山趕快回來主持大局。考慮到局麵的複雜性,如果黃興執意不就大元帥之職,此職就毫無疑問地落入黎元洪之手了,但黎元洪是宋教仁等革命黨人無論如何信不過的。所以,宋教仁堅決主張在孫中山回國前,應當由黃興來主持大政方針。經過多人勸說,黃興總算勉強答應暫時擔當大元帥之職,一俟孫中山回國,理應由這位同盟會總理執掌大權。
然而,黎元洪幾乎立刻作出反應。他通電全國,反對上海方麵推舉黃興為大元帥。與此同時,加快了南北和談的步伐。12月17日,作為袁世凱的談判代表,唐紹儀到達上海,同革命黨代表伍廷芳談判。
同日,在南京,一群江浙聯軍的軍官聚眾鬧事,迫使各省代表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當副元帥。南京的立憲黨人、舊軍官自稱擁黎派,排斥黃興;而革命派中擁護黃興的人,有些人激憤難抑,提出逮捕鬧事軍官,懲辦改選黎元洪的各省代表。南京,處於革命軍內部火並的前夜。虧得能幹的宋教仁巧於斡旋,才使南京的政局得以維持。
好像混亂、爭權奪利還不夠似的,光複會的領袖、一代文宗章太炎竟然在這時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革命陣營內部的思想非常混亂。宋教仁麵對這一切,他焦急地、望眼欲穿地盼望著孫中山回來。他相信,隻有眾望所歸的中山先生回來,才能扭轉目前的混亂局麵。盼啊!革命黨中有多少人像宋教仁一樣,翹首以待他們的領袖孫中山早日歸國。
接著,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會三天,討論的內容是成立中央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並議定,“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這又為袁日後竊權埋下了伏筆。曆史就是這般複雜、微妙。
12月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從海外歸來,到達上海,陳其美朝夕不離左右,會商臨時政府組織方案。12月29日,孫中山被各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 年1月1日晨,孫中山由上海啟程,前往南京赴任。陳其美不僅準備了專車,並派衛隊護送。即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以那一天為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 <h4>街上流行招募站和剪辮子之風</h4>
陳其美走馬上任上海都督的第一天,就約法三章,引用孫中山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一方麵整頓秩序,一方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他上任的第二天,街頭就出現了招募士兵的海報,籌建滬軍,支援鎮江、南京之戰。戚家二姐妹,花枝招展,來此報名從軍,驚得招募人員大喜,急忙報告陳大都督,陳大都督便下令成立滬上女子國民軍,二姐妹為隊長。後來南京光複中,滬上女子國民軍起了很大作用,勇猛衝殺,把戰旗插上城樓,受到了嘉獎。
再者,上海華洋雜處,車站碼頭處,剪辮子之風盛行。男人留辮子,女人裹金蓮,是封建王朝留下來的舊習。陳其美一上台,就說:新人新尚新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老兒,我們是中華民國,要開一代新風。辮子不能再留,裹足不能再長,否則我們就不是中華民國。陳其美一發話,立刻在城池要衝,遍貼布告,曉諭市民剪辮。
布告有文:
……自漢起義,各省響應,凡我同胞,一律剪辮,除去胡尾,重振漢室。……
看到這則布告,仍有一些因循守舊者,記著太平天國當年革命不成人頭落地的慘痛教訓心存疑懼,仍然小心地留著長辮,出沒街市。這惹起了上海光複中那些曾與清軍浴血奮戰的駐滬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自動上街,三五成群,先在城池外圍,見到留辮者就剪;後來又擴展到市內各繁華處,見人就攔,將長辮強行剪下後放行。
在主要的街道口,他們設有剪辮站,名曰“新人頭”,還配有宣傳節目。
這時,從陰溝裏也冒出一些地痞流氓,三教九流,則趁機興風作浪,不但在街上拖著人剪辮,還闖入民居、店鋪裏去剪。一時間整個上海,被搞得人心惶惶,談辮色變。強迫剪辮行動從11月中旬延續近十日,種種有損民軍榮譽、喪失軍政府威信的糾紛不斷出現。陳其美一麵發文各駐軍營部,嚴禁士兵上街強行剪辮;一麵就在11月21日這天分別在閘北自治會所和小南門群學會堂親自主持演講,沉痛勸諭市民從速剪辮。他的演講懇切堅決,聽者莫不動容。後記成文,在報上刊出,又印成傳單發遍全城。申城華界各地,立刻就有不少團體或個人,組織起來,大力推行義務文明剪辮運動。
上海所有華界的剪辮運動,雖然轟轟烈烈地進行,但在租界,軍政分府的布告、曉諭卻貼不進去,行政命令也無法實行,租界內華人,仍然拖著長辮,在繁華街頭搖來搖去。軍政分府無奈,隻得請外交總長伍廷芳,備函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會董局,明確照會:
上海業已光複,共和政體成立,華界漢族人民均將遜清強加之發辮剪去,唯貴局勢力範圍以內華人尚未剪辮,實未臻完善,故來函商請,允準租界內華人自由剪辮,請鼎力協助,勿稍加阻止為幸。
接到公函,法租界領事甘司東令巡捕房允準租界內理發店為漢人自由剪辮。一時間,亞爾培路、愛多亞路、霞飛路等理發店,紛紛亮出“本店歡迎來客剪辮理發”的招牌,有的店為了爭取剪辮顧客,還張貼“剪辮加理發,願留下發辮者,不但不收理發費,再貼小洋兩角”的紅紙來競爭。剪辮者日眾。一些因循守舊老人,也在子女們的勸說下,無奈剪下拖了一生的“豬尾”。
法租界在法董的協助下,絕大部分漢人剪掉了長辮。
上海公共租界情況則不同,當時美英德日等十餘個國家橫行其內,他們在中國耀武揚威慣了,從不把中國官府政令放在眼裏。他們原來就禁止華界的軍民自發組織的剪辮團體進租界,也不準租界內理發店貼剪辮廣告。接到伍廷芳商請協助公函,工部局采取的是“既不支持也不稍加阻止自由剪辮”的態度,使這場席卷全上海的“除此數寸尾,還這大好頭顱”的剪辮行動,未能獲得圓滿成功。 <h4>緊急推動東南地區的光複</h4>
上海光複後,身為上海大都督的陳其美,作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負責人,不以上海的光複為終點,積極配合同盟會駐滬機關,推動東南地區的解放。
幾乎在上海光複的同時,杭州的光複戰也已打響。
11月2日,陳其美接到杭州湯壽潛的通報,杭州起義在即,日期定在11月3日至7日間,請求上海給以人力、物力的支援。
陳其美把蔣介石、王金發、王文清、陳泉卿、張伯岐等一行喚到密室,讓他們率領百人敢死隊速赴杭州支援。另派莊之盤、莊正瑛、趙平之等一行攜帶起義經費和軍械彈藥前往杭州。
上海義舉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杭州義軍的士氣,起義指揮部當即決定於4日夜發難。槍聲一直響到拂曉,義旗插到城樓頂,浙江巡撫增韞被活捉。湯壽潛被推選為都督。
應該說,蔣介石等人率領的敢死隊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原以為杭州光複後能占一席之位,誰知事與願違,令蔣介石大為失望。
陳其美安慰他說:“把心放長遠些,不以一地一城,患得患失。杭州光複了,接下來就是鎮江、南京。”
蔣介石不語。
11月5日,鎮江的槍聲打響了。
鎮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下遊南岸。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於此,鎮江港為長江下遊重要河港之一。
為了拿下鎮江,陳其美曾動員說:“鎮江為長江第三門戶,吳淞、江陰光複後,長江第一門戶和第二門戶為我軍所有。因此,鎮江亦不難即日攻取。”
陳其美號召“忠義豪傑之士,均應乘時奮興,共伸天討,誅鋤胡虜之惡政府,建立共和之新國家”。
陳其美又指出:“對於駐防旗兵,凡是誠歸順者,則以人道為懷,概免其死;對於頑抗革命軍,為虎作倀者,殺無赦。”
11月6日,陳其美在上海與同盟會會員、駐鎮江新軍第三十六標一營管帶林述慶等人具體研究了鎮江光複事宜,決定由上海支援彈藥。
據時任新軍第九鎮正目、參加過光複鎮江的高騫回憶:
辛亥陰曆九月十六日夜,約近9時,林述慶特由滬向陳英士接洽妥當,將滬軍攻下的製造局所獲得的六厘米五口徑子彈三百多萬發完全運輸到鎮,準備接濟鎮江光複之用。子彈妥當,林旋趕回鎮江防次。
且說林述慶得到這批子彈後,如魚得水,隨即攻城戰鬥打響,次日淩晨攻入城心,駐防旗兵繳械投降。然後四門打開,迎接革命軍。
鎮江光複,軍政府成立,林述慶因有功而被推選為都督。
上海四周主要城市光複後,隻剩下南京城還在清軍手裏。 <h4>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h4>
在公元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的武裝鬥爭中,南京城的光複之戰,以其戰鬥激烈、戰果輝煌而載入史冊,成為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
南京地處南北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昌起義爆發時,南京駐有兩支軍隊,一支是以旗兵和綠營兵為主的舊軍,約2萬人;另一支為新軍新建陸軍第九鎮(師),5000餘人,由統製(師長)徐紹楨率領。以舊軍、新軍為別,南京的政治力量明顯分為兩大派,清兩江總督張人駿及鐵良、張勳等,極端仇視革命,效忠清廷,其中尤以張勳最甚。新軍中的廣大官兵多為知識青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對清朝的腐朽統治普遍不滿,加之著名革命黨人趙聲、柏文蔚等曾在第九鎮中廣泛宣傳革命思想,使得不少官兵傾向革命。
各地新軍的起義,強烈地衝擊著第九鎮官兵的心靈,也使張人駿等提高了對九鎮的戒心。經過密謀,他們將第九鎮部隊調出城外,駐防於離城三十多公裏的秣陵關。並扣發新軍的彈藥,每個士兵隻發三顆子彈;派出江防營部隊在距秣陵關十多公裏處駐防,以防禦新軍,同時每天派出偵探到第九鎮駐地刺探軍情;更有甚者,鐵良的親信桂城竟企圖行刺徐紹楨,被當場抓獲。消息傳開,九鎮官兵義憤填膺,紛紛要求起兵舉事。此時,上海、杭州、蘇州、鎮江、常州、無錫相繼光複的消息傳到兵營,徐紹楨遂決定率部起義。他一麵派人去上海與陳其美聯係,以求得彈藥的援助,一麵召開各團隊指揮官會議,布置行動計劃。
11月7日晚9點多鍾,埋伏在城內的蘇良斌派人送信給徐紹楨,說已密約巡防營、督署衛隊營士兵半夜起義,請第九鎮部隊攻城接應。徐紹楨對這一消息未辨真假,加之時間倉促,而且大部隊調動已來不及,就未采取行動。8日淩晨,蘇良斌起義失敗。第九鎮在不知消息的情況下,決定按原計劃起義。
8日拂曉,第九鎮官兵向南京城挺進。中午11時,各路縱隊到達距花神廟不遠的一條河邊時,立即分散行動。中央縱隊的騎兵繼續向花神廟前進,三十三標的部隊通過姑娘橋,向望江磯一線展開,三十四標也向雙啞巴樹一線進擊。設在石馬村的起義軍司令部與前方失去了聯係,三個縱隊互相之間也不通音訊,隻好各自為戰。下午5時,總指揮沈同午得到情報,說雖然城內蘇良斌的起義已經失敗,但仍有一支炸彈隊埋伏城裏,準備與攻城大部隊裏應外合。於是,他派出傳令兵命令各縱隊全線出擊,進行夜襲。
晚7時許,中央縱隊向雨花台方向發起衝鋒,當部隊衝到離雨花台隻有一公裏的地方時,士兵的三發子彈早已用完,隻得隱蔽在田埂後。9日淩晨2時30分,中央縱隊組織了敢死隊,在手榴彈爆炸的煙幕中,敢死隊員一度攀上雨花台東峰,插上白旗,並徒手奪得兩挺機槍,終因後續部隊未能跟上,又被清江防營奪回陣地,幾十名敢死隊員壯烈犧牲。
在激烈的戰鬥中,雖然第九鎮官兵作戰英勇,戰術靈活,但由於沒有彈藥,部隊分散行動,無法配合,所以傷亡慘重。除中央縱隊外,左、右兩個縱隊的進展也不順利。9日天亮時,戰鬥局勢已經明朗,攻城無望。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沈同午下令全線撤退。在濃濃大霧的籠罩下,攻城的起義部隊相繼撤出戰場,向鎮江方向退去。這一仗,第九鎮官兵傷亡數百人。
攻打南京城失利之後,第九鎮統製徐紹楨立即東去上海,與同盟會上海總部陳其美和各地革命黨人駐上海的代表會商。
由此,上海都督陳其美親自主持會議,分析全國形勢。當時全國的形勢較為複雜,一方麵,不斷有新的省、市宣布獨立,就全國而言,革命黨人的力量日益壯大;另一方麵,武漢危急,被清廷重新起用的袁世凱玩弄反革命兩手,在用北洋重兵圍攻武漢的同時,又派代表到武昌進行和談試探。武漢的起義軍隊在黃興的率領下正苦苦支撐。
陳其美開場便說:“鑒於南京城內清軍實力較為雄厚,必須聯合江浙各地革命軍一致行動,才能攻下!不然,必遭失敗。”
粵軍參謀長猶龍說:“欲定大事,非速攻南京不可。南京一日不下,武漢必危。武漢不支,則長江一帶必不能保,滿虜之焰複熾,祖國亡無日矣!”
會議經過討論,決定組建江浙聯軍,以徐紹楨為總司令,會攻南京。
會後,陳其美隨即派黃一歐等人先到杭州和朱瑞聯係,向朱瑞力陳組織聯軍會攻南京的重要意義,朱瑞欣然同意。隨後,黃一歐等人又到蘇州見程德全、劉之潔,到鎮江見林述慶,他們都同意組織聯軍,並且認為越快越好。
在征得各方同意後,陳其美即於11月11日以滬軍都督的身份致電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提議組織江浙各處聯軍,會攻南京,並推徐紹楨為聯軍總司令,電文稱:
江寧民軍退卻,集合鎮江力圖恢複。徐督紹楨素為新軍愛戴,此次劇戰,親冒鋒鏑指揮,退兵仍守紀律,尤見大將偉略。現蘇、浙、滬赴援各軍,若無主將,殊為危險。敝處決擬公推徐都督暫充此次克複江寧各軍總司令,凡各路赴援水陸軍隊,統歸節製調遣,以期統一兵權,早日克複,東南大局在此一舉。一麵電請徐都督即日任事,貴都督諒表同情,祈即轉飭各軍長官,均應暫歸節製,至接濟軍火,敝處當殫力以籌。
對於陳其美的提議,程德全、湯壽潛迅即回電讚成。但鎮江都督林述慶卻因不滿意徐紹楨在起義前後的表現,通電要求改推總司令。柏文蔚“恐失上海諸君感情”,極力勸說林述慶“隱忍”,林始勉強同意。
13日,徐紹楨在鎮江設立聯軍總司令部。陳其美派遣洪承典為滬軍先鋒隊司令,率領由商團與學生軍臨時編組的600人的隊伍開赴鎮江,聽候調遣。蘇、浙各地先後加入聯軍戰鬥序列的部隊還有:林述慶率領的淞軍3000人,朱瑞率領的浙軍3000人,劉之潔率領的蘇軍3000人,黎天才率領的淞軍600人,以及鬆江等地的巡防營等,總兵力2萬人馬。
11月15日,參加會攻南京的各路人馬齊聚鎮江。
正在圍攻武漢的清海軍“鏡清”、“保民”、“楚觀”等14艘艦艇,順江而下來到鎮江,投奔革命黨,使得會攻南京的聯軍水陸並進,軍威大振。
自11月4日上海光複當天起,革命黨人與上海地方各界人士,便在小東門內海防廳舊址連日召開大會,討論獨立後的措施。
大家都認為上海乃地方衝要,必須推舉一個統領軍政的人任都督,但在都督人選上,卻發生了嚴重的分歧,有功於上海光複的三大勢力都想染指,差點兒釀成內部火並。當時,同盟會方麵竭力推舉陳其美,幫會、報界和留日學生也都擁戴陳其美;光複會方麵擁戴李燮和,淞滬一帶的起義軍警也支持他;上海地方紳商則推舉鈕永建或李英石當都督。
話說11月6日這一天,推舉滬軍都督的大會在上海城小東門的舊式五開間高大平房海防廳內舉行。海防廳內外,人流如潮;進門處,由肩背步槍的10名衛兵,分列兩排站崗警戒;廳內正麵會場上空懸掛著“滬軍都督推選大會”的紅色字幅,整個會場莊嚴肅穆。
下午2時整,鼓敲一陣,陳其美身穿學生裝到達會場,前後跟著陳其美的把兄、青幫老大範高頭的徒弟,號稱“四庭柱”之一的劉福彪率領的幾十名敢死隊隊員,一個個膀大腰圓,威風凜凜。劉福彪跟著陳其美走入會場,敢死隊員們則留在了廳外。
陳其美進場後,一陣鼓鳴,李燮和騎著高頭大馬也進了會場,腰懸佩刀,背後跟的是幾十名商團團員,一個個凶神惡煞。
兩軍到齊,陳其美與李燮和分別抽簽,然後演講。
結果李燮和抽得上簽,先上台演講。台下一陣陣掌聲雷動。
李燮和演講結束,陳其美上台演講,自然也是掌聲雷動。
兩人演講後,推舉都督的會議不久便陷入對峙的局麵。且說商團代表以李燮和“軍事學識淵博,指揮上海光複任重功高”為由,提議李燮和出任都督。而同盟會和會黨方麵則堅決不同意,推薦陳其美為都督。
你聲高我聲更高。爭執之中,黃郛拔出了手槍,聲稱是陳其美先進入製造局,九死一生,立下第一功。這時在場的商團軍官也拔出了手槍,稱陳其美進製造局後即被拘捕,後來是李燮和指揮全黨和商團攻下製造局的。
雙方爭論不休,大有火並的氣勢。這時劉福彪高舉手榴彈,突然大聲吆喝:“攻打製造局,陳先生身先士卒,生死置之度外,吃了那麽大的苦頭,都督非選陳先生不可,否則我手榴彈一甩,大家同歸於盡!”
在這樣的威脅下,其他人都屈服了。
最後經過斡旋協商,大家同意由陳其美出任滬軍都督,李平書為民政部長,鈕永建為軍務部長,伍廷芳為外交總長,沈縵雲為財政部長,王一亭為交通部長,張承槱任滬軍北伐軍總司令兼滬軍敢死隊總司令。
11月8日,滬軍都督府正式成立。
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曆史的轉折點,在這個時期,之所以能轉危為安,挽回當時的革命局勢,關鍵一點就是上海光複。在武昌發難以後,如果沒有上海的光複來作為對武昌大力的支援,麵對瘋狂反撲的清軍,則革命事業可想而知一定會遭受到重大挫折,說不定清朝政權或可再苟延若幹年的命運。上海光複,革命局勢發生極為有利的改觀。因為上海是中國最重要的工商業城市,媒體又比較發達,國際輿論和國內民意,多以上海的反應為標準。上海成功擺脫清政府統治,令革命軍聲勢大振,全國民心因此日益傾向於革命軍。
在上海光複的影響下,11月5日,江蘇省會蘇州、浙江省會杭州幾乎同時宣布獨立。至12月2日,江浙滬革命聯軍攻克南京,長江下遊一帶遂全部光複。
在上海的三位都督:滬軍都督陳其美、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同各省都督代表舉行會議,決定臨時政府設在南京,並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為副元帥。但是,黃興由於漢陽之役受挫,在內部很遭一些人的非議,他自己也很沮喪,大有飲恨終身之意;再加上黎元洪反對推舉黃興為大元帥,結果黃興竟然在上海為歡迎黃任大元帥而舉行的大會上宣布:“鄙人才力不勝,請各位容許辭此大元帥之職!”全場一片嘩然。
當然,宋教仁等是能理解黃興的。這位忠勇的戰將,同盟會的柱石,心地坦蕩無私,他推辭不就的原因,除了以上那些消極方麵,還有一條,就是他認為最高職務應當虛位以待孫中山。黃興雖然也認為利用袁世凱逼清帝遜位,不失為一條策略,但他到底是希望孫中山趕快回來主持大局。考慮到局麵的複雜性,如果黃興執意不就大元帥之職,此職就毫無疑問地落入黎元洪之手了,但黎元洪是宋教仁等革命黨人無論如何信不過的。所以,宋教仁堅決主張在孫中山回國前,應當由黃興來主持大政方針。經過多人勸說,黃興總算勉強答應暫時擔當大元帥之職,一俟孫中山回國,理應由這位同盟會總理執掌大權。
然而,黎元洪幾乎立刻作出反應。他通電全國,反對上海方麵推舉黃興為大元帥。與此同時,加快了南北和談的步伐。12月17日,作為袁世凱的談判代表,唐紹儀到達上海,同革命黨代表伍廷芳談判。
同日,在南京,一群江浙聯軍的軍官聚眾鬧事,迫使各省代表改選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當副元帥。南京的立憲黨人、舊軍官自稱擁黎派,排斥黃興;而革命派中擁護黃興的人,有些人激憤難抑,提出逮捕鬧事軍官,懲辦改選黎元洪的各省代表。南京,處於革命軍內部火並的前夜。虧得能幹的宋教仁巧於斡旋,才使南京的政局得以維持。
好像混亂、爭權奪利還不夠似的,光複會的領袖、一代文宗章太炎竟然在這時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革命陣營內部的思想非常混亂。宋教仁麵對這一切,他焦急地、望眼欲穿地盼望著孫中山回來。他相信,隻有眾望所歸的中山先生回來,才能扭轉目前的混亂局麵。盼啊!革命黨中有多少人像宋教仁一樣,翹首以待他們的領袖孫中山早日歸國。
接著,各省代表在漢口英租界順昌洋行開會三天,討論的內容是成立中央政府,通過《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並議定,“如袁世凱反正,當公舉為臨時大總統”。這又為袁日後竊權埋下了伏筆。曆史就是這般複雜、微妙。
12月25日,同盟會總理孫中山從海外歸來,到達上海,陳其美朝夕不離左右,會商臨時政府組織方案。12月29日,孫中山被各省代表推選為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1912 年1月1日晨,孫中山由上海啟程,前往南京赴任。陳其美不僅準備了專車,並派衛隊護送。即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職,以那一天為中華民國元年一月一日。 <h4>街上流行招募站和剪辮子之風</h4>
陳其美走馬上任上海都督的第一天,就約法三章,引用孫中山的話:革命尚未成功,同誌仍需努力。一方麵整頓秩序,一方麵乘勝追擊,擴大戰果。
他上任的第二天,街頭就出現了招募士兵的海報,籌建滬軍,支援鎮江、南京之戰。戚家二姐妹,花枝招展,來此報名從軍,驚得招募人員大喜,急忙報告陳大都督,陳大都督便下令成立滬上女子國民軍,二姐妹為隊長。後來南京光複中,滬上女子國民軍起了很大作用,勇猛衝殺,把戰旗插上城樓,受到了嘉獎。
再者,上海華洋雜處,車站碼頭處,剪辮子之風盛行。男人留辮子,女人裹金蓮,是封建王朝留下來的舊習。陳其美一上台,就說:新人新尚新時代,辛亥革命推翻了皇帝老兒,我們是中華民國,要開一代新風。辮子不能再留,裹足不能再長,否則我們就不是中華民國。陳其美一發話,立刻在城池要衝,遍貼布告,曉諭市民剪辮。
布告有文:
……自漢起義,各省響應,凡我同胞,一律剪辮,除去胡尾,重振漢室。……
看到這則布告,仍有一些因循守舊者,記著太平天國當年革命不成人頭落地的慘痛教訓心存疑懼,仍然小心地留著長辮,出沒街市。這惹起了上海光複中那些曾與清軍浴血奮戰的駐滬士兵的強烈不滿,他們自動上街,三五成群,先在城池外圍,見到留辮者就剪;後來又擴展到市內各繁華處,見人就攔,將長辮強行剪下後放行。
在主要的街道口,他們設有剪辮站,名曰“新人頭”,還配有宣傳節目。
這時,從陰溝裏也冒出一些地痞流氓,三教九流,則趁機興風作浪,不但在街上拖著人剪辮,還闖入民居、店鋪裏去剪。一時間整個上海,被搞得人心惶惶,談辮色變。強迫剪辮行動從11月中旬延續近十日,種種有損民軍榮譽、喪失軍政府威信的糾紛不斷出現。陳其美一麵發文各駐軍營部,嚴禁士兵上街強行剪辮;一麵就在11月21日這天分別在閘北自治會所和小南門群學會堂親自主持演講,沉痛勸諭市民從速剪辮。他的演講懇切堅決,聽者莫不動容。後記成文,在報上刊出,又印成傳單發遍全城。申城華界各地,立刻就有不少團體或個人,組織起來,大力推行義務文明剪辮運動。
上海所有華界的剪辮運動,雖然轟轟烈烈地進行,但在租界,軍政分府的布告、曉諭卻貼不進去,行政命令也無法實行,租界內華人,仍然拖著長辮,在繁華街頭搖來搖去。軍政分府無奈,隻得請外交總長伍廷芳,備函公共租界工部局和法租界會董局,明確照會:
上海業已光複,共和政體成立,華界漢族人民均將遜清強加之發辮剪去,唯貴局勢力範圍以內華人尚未剪辮,實未臻完善,故來函商請,允準租界內華人自由剪辮,請鼎力協助,勿稍加阻止為幸。
接到公函,法租界領事甘司東令巡捕房允準租界內理發店為漢人自由剪辮。一時間,亞爾培路、愛多亞路、霞飛路等理發店,紛紛亮出“本店歡迎來客剪辮理發”的招牌,有的店為了爭取剪辮顧客,還張貼“剪辮加理發,願留下發辮者,不但不收理發費,再貼小洋兩角”的紅紙來競爭。剪辮者日眾。一些因循守舊老人,也在子女們的勸說下,無奈剪下拖了一生的“豬尾”。
法租界在法董的協助下,絕大部分漢人剪掉了長辮。
上海公共租界情況則不同,當時美英德日等十餘個國家橫行其內,他們在中國耀武揚威慣了,從不把中國官府政令放在眼裏。他們原來就禁止華界的軍民自發組織的剪辮團體進租界,也不準租界內理發店貼剪辮廣告。接到伍廷芳商請協助公函,工部局采取的是“既不支持也不稍加阻止自由剪辮”的態度,使這場席卷全上海的“除此數寸尾,還這大好頭顱”的剪辮行動,未能獲得圓滿成功。 <h4>緊急推動東南地區的光複</h4>
上海光複後,身為上海大都督的陳其美,作為同盟會中部總會的負責人,不以上海的光複為終點,積極配合同盟會駐滬機關,推動東南地區的解放。
幾乎在上海光複的同時,杭州的光複戰也已打響。
11月2日,陳其美接到杭州湯壽潛的通報,杭州起義在即,日期定在11月3日至7日間,請求上海給以人力、物力的支援。
陳其美把蔣介石、王金發、王文清、陳泉卿、張伯岐等一行喚到密室,讓他們率領百人敢死隊速赴杭州支援。另派莊之盤、莊正瑛、趙平之等一行攜帶起義經費和軍械彈藥前往杭州。
上海義舉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杭州義軍的士氣,起義指揮部當即決定於4日夜發難。槍聲一直響到拂曉,義旗插到城樓頂,浙江巡撫增韞被活捉。湯壽潛被推選為都督。
應該說,蔣介石等人率領的敢死隊發揮了相當重要的作用,原以為杭州光複後能占一席之位,誰知事與願違,令蔣介石大為失望。
陳其美安慰他說:“把心放長遠些,不以一地一城,患得患失。杭州光複了,接下來就是鎮江、南京。”
蔣介石不語。
11月5日,鎮江的槍聲打響了。
鎮江位於江蘇省南部,長江下遊南岸。長江與京杭運河交匯於此,鎮江港為長江下遊重要河港之一。
為了拿下鎮江,陳其美曾動員說:“鎮江為長江第三門戶,吳淞、江陰光複後,長江第一門戶和第二門戶為我軍所有。因此,鎮江亦不難即日攻取。”
陳其美號召“忠義豪傑之士,均應乘時奮興,共伸天討,誅鋤胡虜之惡政府,建立共和之新國家”。
陳其美又指出:“對於駐防旗兵,凡是誠歸順者,則以人道為懷,概免其死;對於頑抗革命軍,為虎作倀者,殺無赦。”
11月6日,陳其美在上海與同盟會會員、駐鎮江新軍第三十六標一營管帶林述慶等人具體研究了鎮江光複事宜,決定由上海支援彈藥。
據時任新軍第九鎮正目、參加過光複鎮江的高騫回憶:
辛亥陰曆九月十六日夜,約近9時,林述慶特由滬向陳英士接洽妥當,將滬軍攻下的製造局所獲得的六厘米五口徑子彈三百多萬發完全運輸到鎮,準備接濟鎮江光複之用。子彈妥當,林旋趕回鎮江防次。
且說林述慶得到這批子彈後,如魚得水,隨即攻城戰鬥打響,次日淩晨攻入城心,駐防旗兵繳械投降。然後四門打開,迎接革命軍。
鎮江光複,軍政府成立,林述慶因有功而被推選為都督。
上海四周主要城市光複後,隻剩下南京城還在清軍手裏。 <h4>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h4>
在公元1911年10月爆發的辛亥革命的武裝鬥爭中,南京城的光複之戰,以其戰鬥激烈、戰果輝煌而載入史冊,成為辛亥革命勝利的奠基之戰。
南京地處南北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武昌起義爆發時,南京駐有兩支軍隊,一支是以旗兵和綠營兵為主的舊軍,約2萬人;另一支為新軍新建陸軍第九鎮(師),5000餘人,由統製(師長)徐紹楨率領。以舊軍、新軍為別,南京的政治力量明顯分為兩大派,清兩江總督張人駿及鐵良、張勳等,極端仇視革命,效忠清廷,其中尤以張勳最甚。新軍中的廣大官兵多為知識青年,受民主革命思想影響,對清朝的腐朽統治普遍不滿,加之著名革命黨人趙聲、柏文蔚等曾在第九鎮中廣泛宣傳革命思想,使得不少官兵傾向革命。
各地新軍的起義,強烈地衝擊著第九鎮官兵的心靈,也使張人駿等提高了對九鎮的戒心。經過密謀,他們將第九鎮部隊調出城外,駐防於離城三十多公裏的秣陵關。並扣發新軍的彈藥,每個士兵隻發三顆子彈;派出江防營部隊在距秣陵關十多公裏處駐防,以防禦新軍,同時每天派出偵探到第九鎮駐地刺探軍情;更有甚者,鐵良的親信桂城竟企圖行刺徐紹楨,被當場抓獲。消息傳開,九鎮官兵義憤填膺,紛紛要求起兵舉事。此時,上海、杭州、蘇州、鎮江、常州、無錫相繼光複的消息傳到兵營,徐紹楨遂決定率部起義。他一麵派人去上海與陳其美聯係,以求得彈藥的援助,一麵召開各團隊指揮官會議,布置行動計劃。
11月7日晚9點多鍾,埋伏在城內的蘇良斌派人送信給徐紹楨,說已密約巡防營、督署衛隊營士兵半夜起義,請第九鎮部隊攻城接應。徐紹楨對這一消息未辨真假,加之時間倉促,而且大部隊調動已來不及,就未采取行動。8日淩晨,蘇良斌起義失敗。第九鎮在不知消息的情況下,決定按原計劃起義。
8日拂曉,第九鎮官兵向南京城挺進。中午11時,各路縱隊到達距花神廟不遠的一條河邊時,立即分散行動。中央縱隊的騎兵繼續向花神廟前進,三十三標的部隊通過姑娘橋,向望江磯一線展開,三十四標也向雙啞巴樹一線進擊。設在石馬村的起義軍司令部與前方失去了聯係,三個縱隊互相之間也不通音訊,隻好各自為戰。下午5時,總指揮沈同午得到情報,說雖然城內蘇良斌的起義已經失敗,但仍有一支炸彈隊埋伏城裏,準備與攻城大部隊裏應外合。於是,他派出傳令兵命令各縱隊全線出擊,進行夜襲。
晚7時許,中央縱隊向雨花台方向發起衝鋒,當部隊衝到離雨花台隻有一公裏的地方時,士兵的三發子彈早已用完,隻得隱蔽在田埂後。9日淩晨2時30分,中央縱隊組織了敢死隊,在手榴彈爆炸的煙幕中,敢死隊員一度攀上雨花台東峰,插上白旗,並徒手奪得兩挺機槍,終因後續部隊未能跟上,又被清江防營奪回陣地,幾十名敢死隊員壯烈犧牲。
在激烈的戰鬥中,雖然第九鎮官兵作戰英勇,戰術靈活,但由於沒有彈藥,部隊分散行動,無法配合,所以傷亡慘重。除中央縱隊外,左、右兩個縱隊的進展也不順利。9日天亮時,戰鬥局勢已經明朗,攻城無望。為了避免更大的犧牲,沈同午下令全線撤退。在濃濃大霧的籠罩下,攻城的起義部隊相繼撤出戰場,向鎮江方向退去。這一仗,第九鎮官兵傷亡數百人。
攻打南京城失利之後,第九鎮統製徐紹楨立即東去上海,與同盟會上海總部陳其美和各地革命黨人駐上海的代表會商。
由此,上海都督陳其美親自主持會議,分析全國形勢。當時全國的形勢較為複雜,一方麵,不斷有新的省、市宣布獨立,就全國而言,革命黨人的力量日益壯大;另一方麵,武漢危急,被清廷重新起用的袁世凱玩弄反革命兩手,在用北洋重兵圍攻武漢的同時,又派代表到武昌進行和談試探。武漢的起義軍隊在黃興的率領下正苦苦支撐。
陳其美開場便說:“鑒於南京城內清軍實力較為雄厚,必須聯合江浙各地革命軍一致行動,才能攻下!不然,必遭失敗。”
粵軍參謀長猶龍說:“欲定大事,非速攻南京不可。南京一日不下,武漢必危。武漢不支,則長江一帶必不能保,滿虜之焰複熾,祖國亡無日矣!”
會議經過討論,決定組建江浙聯軍,以徐紹楨為總司令,會攻南京。
會後,陳其美隨即派黃一歐等人先到杭州和朱瑞聯係,向朱瑞力陳組織聯軍會攻南京的重要意義,朱瑞欣然同意。隨後,黃一歐等人又到蘇州見程德全、劉之潔,到鎮江見林述慶,他們都同意組織聯軍,並且認為越快越好。
在征得各方同意後,陳其美即於11月11日以滬軍都督的身份致電江蘇都督程德全、浙江都督湯壽潛,提議組織江浙各處聯軍,會攻南京,並推徐紹楨為聯軍總司令,電文稱:
江寧民軍退卻,集合鎮江力圖恢複。徐督紹楨素為新軍愛戴,此次劇戰,親冒鋒鏑指揮,退兵仍守紀律,尤見大將偉略。現蘇、浙、滬赴援各軍,若無主將,殊為危險。敝處決擬公推徐都督暫充此次克複江寧各軍總司令,凡各路赴援水陸軍隊,統歸節製調遣,以期統一兵權,早日克複,東南大局在此一舉。一麵電請徐都督即日任事,貴都督諒表同情,祈即轉飭各軍長官,均應暫歸節製,至接濟軍火,敝處當殫力以籌。
對於陳其美的提議,程德全、湯壽潛迅即回電讚成。但鎮江都督林述慶卻因不滿意徐紹楨在起義前後的表現,通電要求改推總司令。柏文蔚“恐失上海諸君感情”,極力勸說林述慶“隱忍”,林始勉強同意。
13日,徐紹楨在鎮江設立聯軍總司令部。陳其美派遣洪承典為滬軍先鋒隊司令,率領由商團與學生軍臨時編組的600人的隊伍開赴鎮江,聽候調遣。蘇、浙各地先後加入聯軍戰鬥序列的部隊還有:林述慶率領的淞軍3000人,朱瑞率領的浙軍3000人,劉之潔率領的蘇軍3000人,黎天才率領的淞軍600人,以及鬆江等地的巡防營等,總兵力2萬人馬。
11月15日,參加會攻南京的各路人馬齊聚鎮江。
正在圍攻武漢的清海軍“鏡清”、“保民”、“楚觀”等14艘艦艇,順江而下來到鎮江,投奔革命黨,使得會攻南京的聯軍水陸並進,軍威大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