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4>“善長典”的新學徒</h4>


    要講清楚陳家二兄弟(陳果夫、陳立夫),必須要講清楚其父輩陳氏三兄弟(陳其業、陳其美、陳其采),要講清陳氏三兄弟,必須要講透陳其美其人其事。沒有陳其美,就沒有陳氏二兄弟。


    1891年9月3日。


    清晨,隨著太陽從東方的升起,位於石門縣城東街、熱鬧繁華的城區“善長典”鋪的紅門,嘩啦啦一聲開啟了。


    隨著大門的開啟,兩位小學徒,身著長衫,腳穿布鞋,一高一矮,一胖一瘦,手拿掃帚,走出門來,清掃門前,點首謝客營業。


    不說別的,單說那位掃街的高一點兒瘦一點兒的學徒,就是青春少年陳其美。


    陳其美命苦,7歲時生母吳氏因急病,引起腹痛難忍,早晨起病,晚上嗚呼。生母去世後,10歲那年,父親續娶楊氏。父親也一直身體不好,花錢吃藥,弄得家庭敗落。1891年父親久病不愈而去世。失去了父親如同房屋少了頂梁柱,家中經濟一落千丈。繼母楊氏變賣了自己手上的一對金鐲子,埋葬了父親。


    繼母無力同時供養三個娃子上學,對其美說:二娃,家裏的情況我不說你也知道。按照你父親生前的遺願,讓大娃和三娃繼續上學,安排你棄學經商,我也不落忍啊!如今到了這般境地,你看怎麽辦?


    楊氏說罷淚水漣漣。


    陳其美也哭了半天,才怏怏不樂說:媽,我也不為難你。我下學!


    繼母楊氏停止了哭泣,說:二娃,你答應了?


    接著,繼母又托人安排工作。很順利,在石門縣城的“善長典”鋪找到了一個學徒工的工作。這讓繼母歡喜不盡。


    行前,繼母為他縫製了過冬新棉衣、新棉褲、新布鞋,拉著其美的手,說:孩子啊,小小的年紀,讓你受苦了!少年異行,必成大器,當媽的等著這一天啊!


    陳其美望著繼母為自己做的“全身新”,淚流滿麵:媽媽,你要保重,我會努力的。


    於是,陳其美背著那個在屁股後麵打鼓的小包袱,一蹦一跳地離開了家鄉和親人,來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善長典”鋪,當上了一名學徒工,開始了獨立謀生的人生之旅!


    陳其美來典鋪後的半個月,又收到了長兄其業的書信,信中勉勵他自強不息,先安定下來,如有想法,長兄再與你參謀!你剛十五,來日方長!


    望著長兄如父的信函,陳其美心裏湧起一股暖流——他想“既來之則安之”。


    石門位於浙北平原的東側,是石門縣治所在。春秋時代,這裏是吳國和越國接壤之地,曾壘石為門作界,所以稱“石門”。現在這裏已經改名為桐鄉縣崇福鎮。


    晚清時期,石門鎮上有善長典、永豐典、仁大典、濟恒典四大當鋪,“善長典”是其中最大最老的一所,號稱“百年老當”。


    來到這裏,陳其美才知曉,“善長典”最初是由清代“紅頂商人”胡雪岩開設的。


    胡雪岩在經營錢莊,從事絲、茶貿易的同時,在湖州、德清、海寧、嘉興、石門、杭州、金華、衢州、蘇州、鎮江、湖北、湖南等地設了23處典庫。初設時,善長典資本在10萬元上下,在石門鎮是極其風光的。但1883年,它依舊沒有逃脫易主的命運。陳其美來到時,善長典已改由湖州幫、紹興幫的商人合股經營。望著那高高的櫃台,陳其美的心中不時湧起一陣陣滄海桑田之感。


    應該說,典當業是一種獨特商業形式,是在城鎮中經營的金融機構之一種。表麵上,它濟急便民——事實上,某些時候也的確如此——收受押品,累計高額利息,少數能如期贖回者,典當鋪獲取了高額利息,多數無力贖回者,就籍沒押品抵充本息。由於典當者多數是在窮途末路、告貸無門的情形下投物典當的,度過眼前的困境,接著是困境又至,根本無法贖回。所以,典當鋪在當年屬於暴利行當。


    典當鋪所采取的是散發著濃厚的封建氣息的管理製度,內部等級森嚴,職員升遷呆滯。按照典當鋪的傳統規矩,如果上一級職司沒有出缺,下級就一輩子升不上去。晚清年間,一般商店的學徒,三年滿師後,就可以立櫃當正式的夥計,然後是三夥、二夥、大夥,其中大夥相當於經理。就是一般的木匠、泥瓦匠,三年學徒期滿後,也最多再為師傅半義務勞動兩年,五年便可以自立門庭。唯有典當鋪這個行當,學徒是無限期的。長典的學徒額規定為十名。如果在十名以外添收一名,則第十一名便分成兩個半名,而要是收到第十二名,則第九、十、十一、十二這四名就得變成四個半名。1891年春天,陳其美來到善長典時,在學徒中位列第十二名,上麵十一名師兄如同十一座山,他要想升一次,就得等一座山挪走。挪走一座山,談何容易。


    在典當中學徒,主要是要學習對貨物的鑒別能力,如金銀的成色、舊貨的質地等,隻有掌握這些技術,才能對進當來的貨物開出合理的價錢。另外,察言觀色,掌握顧客心理也是極其重要的環節,這要長期跟隨有經驗者學習才行。但陳其美的學徒生涯是從雜差雜役開始的。  <h4>典當行的“貓倌兒”</h4>


    在“善長典”鋪的三裏遠的北關,有一處魚蝦貨市場。每天天不亮,小商小販們,把在湖裏打來的新鮮魚蝦,挑到這裏賣個好價錢。市場很大,從東頭走到西頭,足有三華裏,說是魚蝦市場,靠近東頭的地方,還有不少賣新鮮蔬菜的攤位。這裏熱鬧非凡,小商小販的吆喝聲,買方人的講價聲,還有空氣中彌漫著臭魚爛蝦的氣味,充斥著這裏。剛下過一場小雨,路麵濕漉漉的滑。


    早晨,人很多,在裏麵擠來擠去。


    陳其美也擠在其中,他戴一鬥笠,挑一擔挑,擔挑上是兩隻木桶。在一個賣魚蝦的大戶前停了下來:掌櫃的,我要的貨準備好了嗎?


    正在忙活的魚蝦老板,應承著回答:好啦——


    接著,那老板把一桶小魚小蝦,過了秤,說:30斤半,高高的,老客戶,就算30斤吧。


    陳其美咧嘴笑:掌櫃的,照顧啦。


    老板稱完魚蝦後又道:陳夥計,我還有一些爛蝦,昨天沒賣完,喂貓沒問題,價錢折半。


    陳其美拿一根樹枝在桶裏攪動了一下,認為不是很爛:那就給我過過秤吧!


    好囉——老板像唱歌的一樣拉著長腔。


    過完秤,老板又唱道:八斤二兩算八斤。


    陳其美說:結結賬。


    老板說:好哩。


    半天,老板又唱說:大洋一拾陸元陸。


    陳其美付完錢,把魚蝦放在兩隻木桶裏,然後站起身,挑起桶,朝老板打聲招呼,往回走。當他穿過長街,回到“善長典”的時候,還沒進到當鋪的後院倉庫,貓兒就聞到了腥,發出喵喵的叫聲。長期下來,貓兒也有了條件反射。而陳其美也對貓兒有了感情。他像照顧孩子一樣,照顧自己的貓兒。


    說起陳其美“貓倌兒”這個雅號,得回到“善長典”鋪裏講。


    且說“善長典”是四大當鋪的龍頭老大,門麵最大,院子最深,員工最多。進了“善長典”的門麵後,你再往裏走,幽深的院子裏,隱藏著十幾個庫房。裏麵分門別類地放著各種典當物。為了防止老鼠的利牙,他們飼養了百十隻貓。因此,做雜役的陳其美就成了這百餘隻貓的長官。每天天不亮,他就起了床,擔著擔挑,到魚蝦市場上,購買小魚小蝦,回來佐以碎米煮作貓食。應該說這是很瑣屑的事,但陳其美不厭其煩,百十隻貓個個養得膘肥體壯。他在養貓的三年間,由於經常出入集市買魚,在當地結識了許多朋友,朋友們都十分喜愛這個外表精悍、口齒伶俐的小堂倌。當地人誰家有婚喪嫁娶之事,都喜歡邀他這堂倌兒前去做客。


    後來,陳其美的職務有所升遷,曾做過“尋包囡”。這是一種專門為客戶存放或尋取典物的角色,這個角色顯然比喂貓要重要得多,盡管他還依然是個未入流的角色。


    在“善長典”,陳其美還有一個綽號,叫“書生”。他愛讀書,常用讀書寫字來打發寂寞單調的日子。特別是晚上,當當鋪的紅門一關打烊後,高牆內的生活如同牢獄一般,所有的學徒工是不準出大門的。隨著黑夜的降臨,他會想到鬼怪們,越想越害怕,因此他用讀書寫字來排除心中的恐懼。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終於練就了一手好字。這也算陳其美在“善長典”期間的一個額外的收獲。也為他日後的成功打下了基礎。


    “善長典”的高牆,阻隔不住陳其美對外界世界的關注。


    白天是他接觸社會的好機會,一天,他在外出辦事中,遇見一個老者,送給他一份小報《時務報》,老人告訴他:天要變了,娘要嫁了,西風盛了,東風衰了,國將不國了……他很新奇。後來他和這位老者成了朋友,每過一段日子,老者總要來店送上一份《時務報》。於是小報成了陳其美窺視大千世界的一扇窗口。每次他都能從小報找到他要看的消息。有的讓他激動,有的讓他憤慨。於是他對人生和世界有了自己的看法。


    陳其美在“善長典”的時期,正是中國社會風雲迭起的時代。


    1840年,西方帝國曾用我們祖先發明的火藥,或說我們的火藥錯裝了帝國的炮膛,轟開了中國的國門。在八國聯軍槍炮的迫使下,一條條喪權辱國的條約——《馬關條約》《南京條約》《辛醜條約》《北京條約》等29個不平等條約強加在中國人民頭上。


    這一時期既是中國由君主專製社會走向半殖民地社會的開端,也是列強在中國建立殖民體係的形成階段。在這一階段中,《南京條約》的簽訂標誌著中國不平等條約體係的建立與初步形成。《南京條約》又與《望廈條約》《黃埔條約》構成了中國不平等條約體係中最重要的奠基石。通過這三個不平等條約,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三個資本主義國家:美、英、法三國在中國取得了如下權利:


    1.取得自由對外貿易的通商權與片麵最惠國待遇。


    2.取得協定關稅的權利。


    3.取得在華傳教、租地建房的權利。


    4.取得領事裁判權。


    5.取得部分中國領土的占有權。


    這些不平等權利構成了中國最早的不平等條約體係,無論是今後的租界、內河巡航、高額賠款都不過是上述權利的延續、發展與補充。


    1853年在上海的一場小刀會起義令英國人取得了控製中國海關的絕佳機會;第一次鴉片戰爭後14年,英法為擴大在華權益再度挑起第二次鴉片戰爭,這場持續四年的戰爭帶來了一係列新的條約:


    中英、中法、中俄《天津條約》、中俄《璦琿條約》和中英、中美、中法、中俄《北京條約》。


    這次戰爭帶來的新的不平等條約加深了中國半殖民地化的程度,歐美各國又取得了一些新的特權:


    1.胃口大開的領土要求。


    2.擴大對外貿易窗口的要求。


    3.內河航運權。


    4.鴉片貿易合法權。


    5.內地自由行動權。


    6.勞工出國權。


    應該說,這一時期的不平等條約大多圍繞著貿易而進行,對於當時的資本主義國家而言,工業革命後生產力的提高帶來了大量的商品,在本國市場銷售商品取得利潤不能完全滿足資本家的欲望,因而就要開辟新的海外市場。所以各國采用的都是自由貿易的經濟方針,政府製定的對外政策無不以擴大貿易對象、實現商品輸出為主要目的。打開中國的大門,建立殖民地,要求五口通商、協定關稅都是這一方針的具體體現。麵對頑固不願開放的清朝政府,各國就采用了先以武力手段迫使中國政府談判,再取得交易特權與商品市場。


    自1860年後,清帝國進行了一場洋務運動的變革;在1860年以後的一段時期內,清政府“內外祥和”,稱之為“同治中興”。但是,好景不長,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1876年因馬嘉理案簽訂《煙台條約》。1883年,法國為侵略越南而挑起戰爭。在這場被稱為中法戰爭的戰爭中,清軍於馬尾海戰大敗後在陸地戰場上取得了決定性勝利,此時清政府卻主張趁勝求和。1885年李鴻章和法國公使巴德諾簽訂了喪權辱國的《中法新約》。這場戰爭顯示了洋務運動的成績,更暴露了洋務運動的嚴重不足。


    此時,日本正處於明治維新時期;他們製定了入侵中國的“大陸政策”,並通過不斷擴軍備戰一步步實施他們的計劃。在一切就緒之後,1894年,日本發動了日本稱為日清戰爭的甲午中日戰爭。由於清政府的腐朽,戰爭迅速失敗。1895年李鴻章和伊藤博文在日本馬關春帆樓簽訂了《馬關條約》。


    此後,列強在中國大肆劃分勢力範圍,強占租借地,中華民族同外國列強矛盾日趨激化。以“扶清滅洋”為口號的義和團運動迅速在中國北方興起(南方也有類似性質的運動,規模較小)。義和團運動在反侵略的同時也極端排外,仇視一切外來事物;在華北四處殺害外國人與信仰基督教的中國人,燒毀教堂、鐵路等一切跟外國有關的事物。外國人紛紛躲入使館避難。列強以保護僑民為名,英法美俄德日意奧八國聯合起來,組成聯軍進入中國,在天津登陸後向北京進發。清政府則以“義和團可用”,讓義和團及清兵在北京圍攻外國使館,並向11國宣戰。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清皇室倉皇離開;並以政府之前是被義和團挾持為名,由李鴻章出麵跟列強求和。義和團則被中外聯合剿殺。同時俄國更乘機占領中國東北。1901年,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11國簽訂了《辛醜條約》。因為列強之間的矛盾,中國免於被瓜分。但條約加給中國懲罰性的條款,包括允許外國在北京至天津駐兵,並對各國賠償大額軍費。李鴻章不久病死。這些條約像一條條繩索勒緊了中國人的脖子,人不人,鬼不鬼,國將不國。


    這些條約讓中國人窒息。


    “善長典”的高牆讓陳其美窒息。


    當高牆內的陳其美聽到這些不平等條約時,陳其美認為:這不平等條約比“善長典”的高牆更令他窒息。


    “善長典”的高牆盡管阻隔了外界的聯係,但是它永遠阻隔不了陳其美渴望了解外界的心。


    江浙滬是當年革命風暴的中心。尤其是上海是新文化的發源地,離石門僅百餘公裏,離杭州更近,不足百公裏,離南京稍遠,不足兩百公裏。上海出版的《申報》《時務報》《昌言報》《新學報》《勵誌報》當天都能傳到石門。以抨擊清王朝腐敗的小說《官場一形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等,也通過進步報紙進行連載。進入20世紀,一批進步的作家又創作了一批革命排滿的書籍,在《大陸》《童子世界》《萌芽》等雜誌上連載,紛至遝來。陳其美置身於書報的海洋中,每日不輟地閱讀上海各報,廣泛地了解國際國內形勢,雖然置身於石門,卻眼望中國、世界。天長日久,耳聰目明。一種埋藏在心底的革命的種子要發芽了——我要救國!我要革命!終於讓他從胸中呼喊出來了。


    此時此刻,他覺得石門小了,自己的工作不大稱心了,他要走出石門,去外界尋找真理,一種朦朧之心也開始萌生了。


    當《馬關條約》簽訂的消息傳到石門時,陳其美對清當局內行暴政、喪權辱國的行徑極為憤慨。他“憤慨殊甚”,馳書親友,預言中國人必須臥薪嚐膽,自圖振作,20年後始能重振國光,洗雪國恥。他致函其弟陳其采,勸習西學,以求實用。表達了一個愛國青年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切之情,同時也表明了“位卑未敢忘憂國”的態度。第二年,陳其采獲得清府選派,赴日留學。初始,他進的是成城學校,不久又升入士官學校。他給二哥陳其美回信說:進入士官學校後,又欲改習文學,校方沒準。陳其美又回複說:“吾弟改文,諒難如願,足見洋人辦事認真,不容中改。畏難苟安,殊亦非理。”並鼓勵他說:“凡能立誌不苟,斷不致降落人後。”


    1898年6月11日,清光緒皇帝接受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主張,下詔變法維新,史稱“戊戌變法”,但變法很快遭到以慈禧太後為首的頑固派的強烈反對。9月21日,頑固派發動政變,囚禁光緒皇帝,維新派領袖康有為、梁啟超被迫亡命海外,譚嗣同、楊銳等六君子喋血京城,戊戌變法徹底失敗。次年,又發生了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八國聯軍攻陷天津、北京,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後挾持光緒帝倉皇出逃西安。陳其美從報上獲悉這一連串重大事件後,義憤國事不振,痛恨滿人內行暴政,外辱於強權,他在致陳其業的信中憤言清廷昏庸,妄信妖惑,並讚許兩江總督劉坤一“能見其大”。  <h4>陳其美及其“惡作劇”</h4>


    許多年後,人們來石門采訪時,石門還留有陳其美的“惡作劇”的傳說。


    那傳說活靈活現,甚至有些滑稽……


    石門縣城總管衙門口,牆上繪有無常的鬼像,香火甚旺。當地石門老百姓都認為:這個無常鬼像“靈應如響,莫敢攖其鋒”。


    陳其美聽後極為憤怒,說:“此魅竟敢祟人乎?”於是他趁弄裏無人的機會,對著此像說:國將不國,你白吃俸祿,吃我一刀!於是他一刀下去,將其身首分家。


    1892年12月的一天,正是所謂城隍菩薩誕辰之日。


    陳其美與一位朋友結伴來到城隍廟遊玩。進入廟門,隻見到處香煙繚繞,一群群善男信女正跪在泥菩薩前頂禮膜拜。陳其美看到此情此景,不禁又好氣又好笑,便在心中怒斥泥菩薩:“老百姓已經受到愚弄,你還在這裏驕橫自在,假作正經。”說完,便乘人不備,挑了兩尊菩薩帶回“善長典”,將其鞭打數百下,隨後丟進了烘坑裏,並道:“爾無端受民之香煙久矣。今以臭務相委,亦當恪守其職。”


    第二天早晨,陳其美的同事朱和庭發覺後,將泥菩薩撈起洗幹淨,送回城隍廟。陳其美得知後,“怒甚,仍袖之以返,碎其形,投之於溺”。


    “善長典”的主事知道後,狠狠訓斥了陳其美,這也為陳日後離開“善長典”埋下了伏筆。


    還有一次,正當當地百姓在城隍廟裏問卜求簽時,陳其美偷偷地將廟內的仙方簽與西寺觀音殿的仙方簽對換了位置。求簽人不知其故,以為是菩薩在發怒,地方要遭殃,因此驚駭異常,逢人便說,見人便講。但久而久之,無有異樣,人心這才安定下來。但鄉民們並不知其故,直到陳其美離開石門後,才有人說破嘴,是陳其美當年搞的惡作劇。……


    不過,陳其美在石門的惡作劇和思想言行,在石門這個彈丸之地,還是開風習之先的。筆者認為,陳之所以有這樣的惡作劇,表明他自己在向石門人提醒:快醒來吧,燒香磕頭是不頂用的,隻有靠我們自己!從來就沒有救世主,我們要做新世紀的主人!陳的思想言行還是開曆史先河的。


    應該看到,當年這種惡作劇隻是起到對神靈的嘲諷,直到若幹年後,許多石門人才開始了對神靈的質疑。  <h4>男大當婚</h4>


    陳其美自1891年進“善長典”,直到1903年離去,一共當了12年的學徒。


    有言道:男大當婚,女大當嫁。


    在他當學徒第十個年頭時,也即是1901年,陳其美年方25歲,家裏有人給提親。姑娘是同鄉湖州人,大戶人家,姓姚,名文英。陳其美與其隻見了一麵,就回鄉迎娶了新娘。有記載:姚氏“性溫恭,事姑孝,協理家務,有條不紊”,二人結婚後,相敬如賓,日子過得和和美美,不過使陳其美遺憾的是,愛妻姚氏一生沒有生育。


    這在當時“無後為大”影響下,陳其美又納妾田氏。


    田氏1913年11月生子陳祖華(字先夫)。1932年陳祖華考入杭州筧橋航空學校。同年9月9日在試飛時,空中發生飛機相撞事故,遇難身亡,陳其美痛不欲生。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陳氏家族全傳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陳庭一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陳庭一並收藏陳氏家族全傳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