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各地考試應當如何監管,避免本地書院一家獨大,讓天下士子皆有機會?”有官員終於按捺不住問道。
此時還能站在朝堂上的,自然也都是已經認命了、不打算搞事情的官員。
世家既沒,九品中正製分崩離析,未來他們的子嗣想要躋身朝堂,顯然也要通過這科舉考試,因而既然反抗不了,還不如把事情問清楚,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為此,在各郡各州,都設立學政,主管此事。”杜英解釋道,“學政和朝廷的尋常官吏一樣委派、調動和監察,負責本地學子的栽培、貧困學子的照顧提攜以及最後的考試。
並且還應當設立一套避嫌和選拔機製,出身本地書院的官吏不可以擔任本地學政,而也必須對考試內容、選拔方式都爛熟於心,且對朝廷新政頗有見解,能夠評判考生答卷的,方才能成為學政。
個中細節、篩選原則,臣都已擬定細綱,還請陛下於朝會後過目。”
自有宮人接過來奏章呈上去,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小皇帝需要看,但也隻是有資格看一看。
杜英補充一句:
“另外謝尚書此次北上關中考察,正是因為臣打算設立專司於朝中百官監察的機構,之前朝中有大司空和禦史中丞負責監察事宜,但早就名存實亡。”
大司空就是禦史大夫改名的官銜,位列三公,已經是虛銜——當然這個虛虛實實的也說不定,桓溫身為大司馬不也照樣主宰兵權?
不過大司空也好,禦史中丞也罷,在這朝堂上,多半都是沾親帶故、同氣連枝,官官相護之下哪裏有什麽監察之舉?是對是錯,還不是大家湊在一起、交換利益之後決定的?
所以這兩個官銜早就已經成為讓官吏養老的地方了。
“因此臣打算在朝中另設都察院,專司督查百官、巡視地方,避免朝中官員勾結貪汙,也避免地方官員魚肉鄉裏,同時監督朝中和地方之來往,不可沆瀣一氣。”杜英接著說道,“都察院之職,將會交給謝尚書與秦王府任群,為正副職務。”
以前的禦史大夫也好、禦史中丞也罷,手底下的官吏三三兩兩不成係統,流動性也比較高,多半是無處安放的官吏先來蹲兩年、給大家找找茬。
現在設立都察院,就等於設立一個與尚書省並肩的機構,起到監督朝堂和地方的作用。
杜英入朝之後,殺的人不少,但是還沒有對朝堂製度動手,空出來的位置就先空著。
不過大家心裏也清楚,杜英之前在關中都督府就精兵簡政,設立六曹,就把整個關中運轉起來,而放在朝堂上,六曹也隻是尚書省的一部分。想來未來尚書省肯定要拆分成類似的六部分。
而沒想到在拆分朝堂之前,杜英倒是先虛空設立了一個機構。
當然,這也不可能有人反對。
這幾天都已經見慣了人頭滾滾,這位秦王殺了那麽多人,要是在朝堂上毫無動作,那才奇怪呢。
一想到主持這都察院的是謝安,大家心裏也稍稍鬆了一口氣,至少謝安石和大家同朝共事那麽長時間,還是好說話的。
在座的列位,誰手裏幹幹淨淨?隻期望秦王和謝安石都願意向前看,不會揪著過去不放。
當諸多臣子們心中惴惴的時候,杜英接著說道:
“科舉推行、朝製改革,也足以向天下表明煥然一新的決心。
天下太平,朝廷也不能一直盤桓在江左。此地偏安,也隻是當年暫時落腳之地,天下之中,尚在舊都洛陽。
所以臣已著人修繕洛陽宮室,懇請陛下擇選黃道吉日,還都洛陽、祭拜祖陵,告慰祖宗。”
這件事,杜英入朝之前提起,還隻是漫天要價,而此時他已經掌控建康府,甚至橫壓江左,世家們再無脾氣,現在提起,那就不是開玩笑、也不是談條件了。
即使是小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原本已經隻剩下僵硬假笑的臉上,難免多了幾分惶然,將求救的眼神投向朝堂上眾人。
然而,並無任何人站出來表示反對。
以郗超為首的一眾秦王府屬官齊齊拱手表示讚同,而那些原本還打算觀望的殘存官員們,哪裏還敢看戲?隻恨不得能直接踹開前排擋道的同僚,自己先撲出去大喊“臣附議”。
“五十載恩怨,三代人戰火,如今若真能還於舊都,真乃潑天之功也!”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官直接撲倒在地,淚流滿麵。
“秦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其餘的臣子們有樣學樣。
杜英有些無奈的看著做作的這幫家夥,說那“風景不殊”的也是你們,喊著要“戮力王室”的也是你們,到頭來就差直接對著餘喊萬歲的,還是你們。
不幹活,隻喊口號,我上······還真不行,這察言觀色、把握時機,也是本事啊。
還都之事,這些臣工們幫不上忙,杜英也沒有打算讓他們插手,秦王府上下自然能把一切都計劃好,而且這一切也必須要在秦王府掌控之中。
懶得聽這些奉承的話,杜英緩緩說道:
“諸位同僚的溢美之詞,本王心領了,唯望諸位日後在洛陽舊都,也能攘助本王、輔佐陛下,再成君臣佳話。”
君臣佳話,秦王還想要什麽君臣佳話?那必然是堯舜禹這上古先賢禪讓之佳話了!
杜英這句話的潛台詞,顯然是指,到了洛陽,諸位就可以準備上勸進表了,如今還在建康,也不用著急,免得打亂了節奏。
一眾臣僚無不會意,齊齊拱手行禮。
杜英笑了笑,勸進和三請三讓這些流程還是要老老實實走一圈的,而在這種事上推波助瀾,朝堂上的這些老狐狸顯然比秦王府的一眾莽夫們更合適。
現在也算是給他們吃一顆定心丸,表示秦王在未來還有用得到你們的時候。
小皇帝大抵也是品味出了個中意味,臉色陰晴不定。
不過杜英也沒有在乎皇帝的想法,徑直把話題切入了下一個,如何招撫、平定交州。
這關乎到未來開展海運貿易,甚至還有下南洋開拓疆域,所以杜英也要定一個基調:
朝廷一時半刻可能顧不上交州,但絕對不能放養交州。
朝堂上這些臣子對交州的熟悉程度自然勝過生於北方的杜英,此時也正好聽一聽他們的意見。
此時還能站在朝堂上的,自然也都是已經認命了、不打算搞事情的官員。
世家既沒,九品中正製分崩離析,未來他們的子嗣想要躋身朝堂,顯然也要通過這科舉考試,因而既然反抗不了,還不如把事情問清楚,以免到時候措手不及。
“為此,在各郡各州,都設立學政,主管此事。”杜英解釋道,“學政和朝廷的尋常官吏一樣委派、調動和監察,負責本地學子的栽培、貧困學子的照顧提攜以及最後的考試。
並且還應當設立一套避嫌和選拔機製,出身本地書院的官吏不可以擔任本地學政,而也必須對考試內容、選拔方式都爛熟於心,且對朝廷新政頗有見解,能夠評判考生答卷的,方才能成為學政。
個中細節、篩選原則,臣都已擬定細綱,還請陛下於朝會後過目。”
自有宮人接過來奏章呈上去,不過大家也都知道,小皇帝需要看,但也隻是有資格看一看。
杜英補充一句:
“另外謝尚書此次北上關中考察,正是因為臣打算設立專司於朝中百官監察的機構,之前朝中有大司空和禦史中丞負責監察事宜,但早就名存實亡。”
大司空就是禦史大夫改名的官銜,位列三公,已經是虛銜——當然這個虛虛實實的也說不定,桓溫身為大司馬不也照樣主宰兵權?
不過大司空也好,禦史中丞也罷,在這朝堂上,多半都是沾親帶故、同氣連枝,官官相護之下哪裏有什麽監察之舉?是對是錯,還不是大家湊在一起、交換利益之後決定的?
所以這兩個官銜早就已經成為讓官吏養老的地方了。
“因此臣打算在朝中另設都察院,專司督查百官、巡視地方,避免朝中官員勾結貪汙,也避免地方官員魚肉鄉裏,同時監督朝中和地方之來往,不可沆瀣一氣。”杜英接著說道,“都察院之職,將會交給謝尚書與秦王府任群,為正副職務。”
以前的禦史大夫也好、禦史中丞也罷,手底下的官吏三三兩兩不成係統,流動性也比較高,多半是無處安放的官吏先來蹲兩年、給大家找找茬。
現在設立都察院,就等於設立一個與尚書省並肩的機構,起到監督朝堂和地方的作用。
杜英入朝之後,殺的人不少,但是還沒有對朝堂製度動手,空出來的位置就先空著。
不過大家心裏也清楚,杜英之前在關中都督府就精兵簡政,設立六曹,就把整個關中運轉起來,而放在朝堂上,六曹也隻是尚書省的一部分。想來未來尚書省肯定要拆分成類似的六部分。
而沒想到在拆分朝堂之前,杜英倒是先虛空設立了一個機構。
當然,這也不可能有人反對。
這幾天都已經見慣了人頭滾滾,這位秦王殺了那麽多人,要是在朝堂上毫無動作,那才奇怪呢。
一想到主持這都察院的是謝安,大家心裏也稍稍鬆了一口氣,至少謝安石和大家同朝共事那麽長時間,還是好說話的。
在座的列位,誰手裏幹幹淨淨?隻期望秦王和謝安石都願意向前看,不會揪著過去不放。
當諸多臣子們心中惴惴的時候,杜英接著說道:
“科舉推行、朝製改革,也足以向天下表明煥然一新的決心。
天下太平,朝廷也不能一直盤桓在江左。此地偏安,也隻是當年暫時落腳之地,天下之中,尚在舊都洛陽。
所以臣已著人修繕洛陽宮室,懇請陛下擇選黃道吉日,還都洛陽、祭拜祖陵,告慰祖宗。”
這件事,杜英入朝之前提起,還隻是漫天要價,而此時他已經掌控建康府,甚至橫壓江左,世家們再無脾氣,現在提起,那就不是開玩笑、也不是談條件了。
即使是小皇帝,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原本已經隻剩下僵硬假笑的臉上,難免多了幾分惶然,將求救的眼神投向朝堂上眾人。
然而,並無任何人站出來表示反對。
以郗超為首的一眾秦王府屬官齊齊拱手表示讚同,而那些原本還打算觀望的殘存官員們,哪裏還敢看戲?隻恨不得能直接踹開前排擋道的同僚,自己先撲出去大喊“臣附議”。
“五十載恩怨,三代人戰火,如今若真能還於舊都,真乃潑天之功也!”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官直接撲倒在地,淚流滿麵。
“秦王功莫大焉,善莫大焉!”其餘的臣子們有樣學樣。
杜英有些無奈的看著做作的這幫家夥,說那“風景不殊”的也是你們,喊著要“戮力王室”的也是你們,到頭來就差直接對著餘喊萬歲的,還是你們。
不幹活,隻喊口號,我上······還真不行,這察言觀色、把握時機,也是本事啊。
還都之事,這些臣工們幫不上忙,杜英也沒有打算讓他們插手,秦王府上下自然能把一切都計劃好,而且這一切也必須要在秦王府掌控之中。
懶得聽這些奉承的話,杜英緩緩說道:
“諸位同僚的溢美之詞,本王心領了,唯望諸位日後在洛陽舊都,也能攘助本王、輔佐陛下,再成君臣佳話。”
君臣佳話,秦王還想要什麽君臣佳話?那必然是堯舜禹這上古先賢禪讓之佳話了!
杜英這句話的潛台詞,顯然是指,到了洛陽,諸位就可以準備上勸進表了,如今還在建康,也不用著急,免得打亂了節奏。
一眾臣僚無不會意,齊齊拱手行禮。
杜英笑了笑,勸進和三請三讓這些流程還是要老老實實走一圈的,而在這種事上推波助瀾,朝堂上的這些老狐狸顯然比秦王府的一眾莽夫們更合適。
現在也算是給他們吃一顆定心丸,表示秦王在未來還有用得到你們的時候。
小皇帝大抵也是品味出了個中意味,臉色陰晴不定。
不過杜英也沒有在乎皇帝的想法,徑直把話題切入了下一個,如何招撫、平定交州。
這關乎到未來開展海運貿易,甚至還有下南洋開拓疆域,所以杜英也要定一個基調:
朝廷一時半刻可能顧不上交州,但絕對不能放養交州。
朝堂上這些臣子對交州的熟悉程度自然勝過生於北方的杜英,此時也正好聽一聽他們的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