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王洽說的是真是假,都改變不了王洽本人已經淪為階下囚的事實。
那麽······若這是假的,王洽能夠寫下親筆信,而且交出信物,那說明王洽至少是已經順從於關中都督府了,隻是不知道這個過程是自願的還是被物理說服的。
但想來杜英在沒有拿下江左之前,也不太可能對王家的家主施加酷刑,所以王洽主動低頭配合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王洽就等於已經臣服於關中都督府並且願意為其做事,這就讓江左的琅琊王氏處於很尷尬的地位。
此時王羲之主動上門拜訪,便是想要表明琅琊王氏對都督府並無太大敵意的態度,說不定大家還能商量商量之後怎麽合作?
至於朝廷那邊會怎麽看琅琊王氏這番跳反行為······誠如王羲之方才所言,王家門生故吏遍布江左,朝廷還真的能把王氏怎麽樣?
頂多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努力穩住罷了。
現在是整個江左危急存亡之秋,自然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尤其是王洽的信件這麽一來,讓原本就心懷忌憚的大司馬府和朝廷,互相更生幾分戒備,所以這建康府之中任何一點兒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會引起雙方的誤會,最終直接導致兩邊內鬥。
朝廷以前對郗曇客客氣氣的,現在卻直接把他軟禁起來,也有擔心郗曇會趁著朝廷緊張兮兮的時候搗亂的因素在其中,畢竟之前郗曇上躥下跳、煽風點火的事情做的也不少。
而現在,若是貿然對琅琊王氏動手,儼然也會挑動各方敏感的神經,再加上琅琊王氏作為世家的領頭人物,“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操作可以說輕車熟路,之前甚至都能王敦和王導對壘,打的不亦樂乎。
因此就算是王洽投降了關中都督府,又能夠如何?
這也不足以證明整個王家就要造反,更何況關中那邊的報紙也沒有通報王洽的生死去向,說不定已經死了呢。
要是王洽這個家主死了,那可就少了很多麻煩事啊······王羲之在心裏暗暗歎了一口氣,他自然是不期望攪和到現在這一場成功概率已經不高的戰事之中,甚至當初家族抓住機會想要重返青州,王羲之都並不讚同。
現在的琅琊王氏,就是一副空殼罷了,想要憑借這麽一個殼子在北方呼風喚雨,哪裏是那麽容易的?
琅琊王氏起家才多少年,所依靠的也是南渡之後才積攢下來的名望,在此之前,天下明明是穎川世家的天下,所以跑到北方去,人家又憑什麽會承認和擁護你?
而事實也是如此,琅琊王氏最終在青州糾集的也隻是一群世家子弟罷了,結果還在琅琊城中被一網打盡,迄今為止都不知道他們的死活,王洽本人則一路狼狽南逃,若不是有桓秀、孫無終等人的扶持和掩護,早就已經丟盔棄甲、一敗塗地了,但王洽保全了兵馬,琅琊王氏再起的希望、積攢的威名,也都在這連綿的北方戰事之中破滅。
之前人們眼中的琅琊王氏,還是江左頂流世家,一時的失意,早晚還能和謝安那樣東山再起。
但是現在人們眼中的琅琊王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已。
明明是王洽等人弄出來了這樣的爛攤子,結果現在缺需要自己出麵收拾,說實話,王羲之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
可身為王家的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又讓他絕對不可能真的束手旁觀。
趁著朝廷現在還沒有憑據,不好直接對琅琊王氏出手,王羲之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來拜訪郗曇。
迎著郗曇的目光,王羲之緩緩說道:
“餘會麵請陛下,出使壽春,一來期望能夠讓兩軍平息兵戈,二來也期望能夠探望我家家主,無論是生是死,總要給家裏人一個交代。”
郗曇打量著他:
“逸少兄······”
說到這兒,他頓了頓,忍不住微微歎氣:
“姊夫,實話實說,餘並不樂意於此,因為現在明顯是我軍占據上風,若是一直拖延下去,不知道會有什麽變化。”
倒是夾雜了真情實感,大概真的想讓王羲之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王羲之笑道:
“餘沒有先去拜見會稽王,而是先來拜訪重煕,不過是想向重煕表明餘此去並無敵意罷了。”
“哦?”郗曇語調微微提起,“敢問何謂‘並無敵意’?願聞其詳。”
——————————
王羲之在郗曇的府邸上並沒有停留太長時間。
出來之後,他直接求見會稽王。
司馬昱還在朝堂上為到底該不該懷疑桓溫、甚至臨陣換帥而頭疼,他已經得知了王羲之去拜訪郗曇的消息。
王羲之根本就沒打算遮掩自己的行蹤,越是這個時候,越是光明正大,甚至就差大張旗鼓,大概也是為了表明自己隻是出於對王洽這個家主生死狀態的關心而去。
光風霽月,無可指摘。
尤其是現在王羲之出了門就來見會稽王,更像是為自己方才的疑似通敵行為賠罪的。
司馬昱讓他直接入宮上殿。
過大司馬門,入皇宮,王羲之站在台階下,仰望層層殿宇,心中也難免浮現出幾分感慨。
上一次從關中回來,入宮複命之後,告病回鄉,當時已經做好了此生不複入建康府的準備,卻不料現在又一次被卷了進來。
拾階而上,直入殿中,王羲之看了看殿上情形,方才意識到,王洽這一封信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比自己預料的還要嚴重。
小皇帝在高位上,大概已經聽了下麵吵吵嚷嚷太久,所以昏昏欲睡。皇帝的旁邊落著一道珠簾,可以看清珠簾之後雍容華貴的身影,正是當今褚太後,和會稽王司馬昱一齊攝政。
當然,這個時代還沒有垂簾聽政的概念,男女、內外之防也沒有那麽嚴重,這一道根本擋不住什麽的珠簾大概就是為了襯托太後的皇家身份和神秘感罷了。
大概開那種冗長朝會的時候,假寐一會兒也不會有人發現······王羲之心中如是想,隻可惜太後這時候隻怕是怎麽都睡不著了。
而坐在群臣之首的,自然就是會稽王司馬昱,斜坐在小皇帝之下,非左非右,正凝神看著王羲之。
謝安和郗超則一左一右,一坐一站。
謝安坐著,神色漠然。
郗超則大概是王羲之進來之前正在說什麽,站在殿上,身後還掛著一幅輿圖。
那麽······若這是假的,王洽能夠寫下親筆信,而且交出信物,那說明王洽至少是已經順從於關中都督府了,隻是不知道這個過程是自願的還是被物理說服的。
但想來杜英在沒有拿下江左之前,也不太可能對王家的家主施加酷刑,所以王洽主動低頭配合的可能性比較大。
那王洽就等於已經臣服於關中都督府並且願意為其做事,這就讓江左的琅琊王氏處於很尷尬的地位。
此時王羲之主動上門拜訪,便是想要表明琅琊王氏對都督府並無太大敵意的態度,說不定大家還能商量商量之後怎麽合作?
至於朝廷那邊會怎麽看琅琊王氏這番跳反行為······誠如王羲之方才所言,王家門生故吏遍布江左,朝廷還真的能把王氏怎麽樣?
頂多也就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努力穩住罷了。
現在是整個江左危急存亡之秋,自然要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尤其是王洽的信件這麽一來,讓原本就心懷忌憚的大司馬府和朝廷,互相更生幾分戒備,所以這建康府之中任何一點兒風吹草動,都有可能會引起雙方的誤會,最終直接導致兩邊內鬥。
朝廷以前對郗曇客客氣氣的,現在卻直接把他軟禁起來,也有擔心郗曇會趁著朝廷緊張兮兮的時候搗亂的因素在其中,畢竟之前郗曇上躥下跳、煽風點火的事情做的也不少。
而現在,若是貿然對琅琊王氏動手,儼然也會挑動各方敏感的神經,再加上琅琊王氏作為世家的領頭人物,“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裏的操作可以說輕車熟路,之前甚至都能王敦和王導對壘,打的不亦樂乎。
因此就算是王洽投降了關中都督府,又能夠如何?
這也不足以證明整個王家就要造反,更何況關中那邊的報紙也沒有通報王洽的生死去向,說不定已經死了呢。
要是王洽這個家主死了,那可就少了很多麻煩事啊······王羲之在心裏暗暗歎了一口氣,他自然是不期望攪和到現在這一場成功概率已經不高的戰事之中,甚至當初家族抓住機會想要重返青州,王羲之都並不讚同。
現在的琅琊王氏,就是一副空殼罷了,想要憑借這麽一個殼子在北方呼風喚雨,哪裏是那麽容易的?
琅琊王氏起家才多少年,所依靠的也是南渡之後才積攢下來的名望,在此之前,天下明明是穎川世家的天下,所以跑到北方去,人家又憑什麽會承認和擁護你?
而事實也是如此,琅琊王氏最終在青州糾集的也隻是一群世家子弟罷了,結果還在琅琊城中被一網打盡,迄今為止都不知道他們的死活,王洽本人則一路狼狽南逃,若不是有桓秀、孫無終等人的扶持和掩護,早就已經丟盔棄甲、一敗塗地了,但王洽保全了兵馬,琅琊王氏再起的希望、積攢的威名,也都在這連綿的北方戰事之中破滅。
之前人們眼中的琅琊王氏,還是江左頂流世家,一時的失意,早晚還能和謝安那樣東山再起。
但是現在人們眼中的琅琊王氏······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而已。
明明是王洽等人弄出來了這樣的爛攤子,結果現在缺需要自己出麵收拾,說實話,王羲之的心情也好不到哪裏去。
可身為王家的人,他從小接受的教育又讓他絕對不可能真的束手旁觀。
趁著朝廷現在還沒有憑據,不好直接對琅琊王氏出手,王羲之也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先來拜訪郗曇。
迎著郗曇的目光,王羲之緩緩說道:
“餘會麵請陛下,出使壽春,一來期望能夠讓兩軍平息兵戈,二來也期望能夠探望我家家主,無論是生是死,總要給家裏人一個交代。”
郗曇打量著他:
“逸少兄······”
說到這兒,他頓了頓,忍不住微微歎氣:
“姊夫,實話實說,餘並不樂意於此,因為現在明顯是我軍占據上風,若是一直拖延下去,不知道會有什麽變化。”
倒是夾雜了真情實感,大概真的想讓王羲之放棄一些不切實際的幻想。
王羲之笑道:
“餘沒有先去拜見會稽王,而是先來拜訪重煕,不過是想向重煕表明餘此去並無敵意罷了。”
“哦?”郗曇語調微微提起,“敢問何謂‘並無敵意’?願聞其詳。”
——————————
王羲之在郗曇的府邸上並沒有停留太長時間。
出來之後,他直接求見會稽王。
司馬昱還在朝堂上為到底該不該懷疑桓溫、甚至臨陣換帥而頭疼,他已經得知了王羲之去拜訪郗曇的消息。
王羲之根本就沒打算遮掩自己的行蹤,越是這個時候,越是光明正大,甚至就差大張旗鼓,大概也是為了表明自己隻是出於對王洽這個家主生死狀態的關心而去。
光風霽月,無可指摘。
尤其是現在王羲之出了門就來見會稽王,更像是為自己方才的疑似通敵行為賠罪的。
司馬昱讓他直接入宮上殿。
過大司馬門,入皇宮,王羲之站在台階下,仰望層層殿宇,心中也難免浮現出幾分感慨。
上一次從關中回來,入宮複命之後,告病回鄉,當時已經做好了此生不複入建康府的準備,卻不料現在又一次被卷了進來。
拾階而上,直入殿中,王羲之看了看殿上情形,方才意識到,王洽這一封信所帶來的影響,很可能比自己預料的還要嚴重。
小皇帝在高位上,大概已經聽了下麵吵吵嚷嚷太久,所以昏昏欲睡。皇帝的旁邊落著一道珠簾,可以看清珠簾之後雍容華貴的身影,正是當今褚太後,和會稽王司馬昱一齊攝政。
當然,這個時代還沒有垂簾聽政的概念,男女、內外之防也沒有那麽嚴重,這一道根本擋不住什麽的珠簾大概就是為了襯托太後的皇家身份和神秘感罷了。
大概開那種冗長朝會的時候,假寐一會兒也不會有人發現······王羲之心中如是想,隻可惜太後這時候隻怕是怎麽都睡不著了。
而坐在群臣之首的,自然就是會稽王司馬昱,斜坐在小皇帝之下,非左非右,正凝神看著王羲之。
謝安和郗超則一左一右,一坐一站。
謝安坐著,神色漠然。
郗超則大概是王羲之進來之前正在說什麽,站在殿上,身後還掛著一幅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