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下要塞,到時候又要不要讓騎兵下馬上陣呢?謝奕索性直接選擇不攻城。


    一勞永逸得解決未來的困擾。當然,讓他這種遇到戰事恨不得自己提刀子先登的人能夠保持這種冷靜甚至是閑散,主要還是因為杜英已經帶著關中軍隊主力向壽春方向集結,而壽春城外的淝水就是杜英選定的主戰場。


    謝奕的任務搬來就不是和桓溫死磕,隻要能夠把桓溫逼著離開馬頭要塞就可以了。


    使用軍隊強攻,或許隻會讓桓溫負隅頑抗,而一直用火炮轟擊,倒是能夠讓桓溫考慮一下繼續在這裏挨轟有沒有什麽必要的意義。


    實際上,這個問題,馬頭城中,桓秀已經向桓溫提出:“伯父,此時不走,更待何時?”桓溫站在馬頭要塞的最高處,這裏俯瞰整個戰場而且不用擔心被橫飛的炮彈所傷,他麵沉如水,一言不發。


    桓秀還想再說,桓溫瞥過來,緩緩說道:“並不強攻要塞,反而隻是夜以繼日的以這新式武器轟擊城頭,並非謝無奕的作風,隻可能是其得到了杜仲淵的命令,隻被允許這麽做。”按照謝奕一貫行軍打仗的方式,炮轟上幾輪,就要發起進攻了,說不定這個時候都應該推進到了


    “進攻不利,謝奕親自上陣”這個環節。可是謝奕就是這般無休無止的炮擊,哪怕是已經能夠看出來馬頭要塞外圍城牆上都已經沒有守軍了,其依然不為所動,似乎並沒有攻城的意思。


    “伯父的擔憂,侄兒明白。”桓秀苦笑道,


    “明顯謝無奕是想要把我們從此處趕走,驅趕到他們所預設的戰場之中,說不定杜仲淵已經在什麽地方布設下了埋伏,就等著我們上鉤。但是······一直這樣忍受著對麵的轟擊,震耳欲聾、飛石亂走,將士們恐怕支撐不了多長時間了。”本來士卒們就對這種能夠


    “打雷”和


    “點火”的


    “妖法”心存畏懼,現在又讓他們躲在城牆下麵,貼著城牆的,時不時會有炮彈直接當頭砸落,而躲在城牆藏兵洞之中的,則頭頂不斷有灰塵碎屑


    “簌簌”而落,似乎這藏兵洞隨時都有可能崩塌。這對於士卒們的士氣顯然是煎熬。


    若是一直這樣的話,不用謝奕發起進攻,士卒們自己就要崩潰了。


    “敵強我弱,對麵又掌握著更加先進的武器,所以這樣被動挨打也不是良策,便是從此地硬撐著,又能夠堅持多久?”桓秀趕忙說道,


    “如果我們真的堅持不退的話,那謝無奕也可以跟著改變方案,直接強攻城池,屆時我軍軍心淩亂、如何能抵擋得住?所以此時撤退,尚且還能保持囫圇全軍。”


    “明公,少將軍所言在理。”旁邊的羅友也忍不住勸道,


    “保全兵馬,杜仲淵就是想要算計我軍,也得多費力氣、露出更多的破綻。”桓溫沉聲說道:“撤退容易,可是撤退向何方,豈是那麽容易?我軍一旦離開,謝無奕定然繼續銜尾追擊,之前在淮北發生的種種,又會上演,屆時我軍應當如何是好?難道還要一直撤退到大江岸邊?”必須守住兩淮,至少是守住淮東,這是朝廷和大司馬府達成的共識,也是朝廷同意讓桓溫成為大軍主帥、並且不斷供應兵馬錢糧的底線。


    朝廷選派的將領守不住淮東,若是大司馬也守不住淮東,那朝廷還需要大司馬作甚?


    此時,腳步聲匆匆響起,來的兩個人正是代表朝廷的監軍和軍中將領,前麵是行軍司馬王蘊,後麵是孫無終。


    王蘊是作為戴施的副手帶領三萬兵馬趕來接應桓溫的,如今這三萬兵馬也屯駐在馬頭,正是因為他們堅守此地,才讓桓溫有了一個能渡過淮水並且立足的地方。


    王蘊的態度顯然足以代表這三萬兵馬之中至少半數人的態度,更能代表朝廷的態度。


    至於孫無終,自不用說,也是朝廷將領。孫無終之前和桓溫在徐州並肩作戰,也頗得桓溫賞識,關鍵的是孫無終並不會反抗桓溫的命令,當然桓溫也不會刻意讓孫無終去當炮灰,這一次渡淮便是孫無終部先渡。


    聯袂而來,兩人的意圖幾乎都寫在臉上,不過孫無終也沒有打算開口,直接恭敬的站在一邊,隻聽王蘊開口說道:“關中逆賊很有可能已經從壽春向淮東腹地進攻,屆時其和廣陵的逆賊相互配合,夾擊淮東,如今淮東守軍稀少、良莠不齊,恐難以抵擋。所以懇請大司馬下令退兵,或者至少是將一部分兵馬抽調去增援淮東。餘等受君知遇之恩、守土有責,願為大司馬分憂。”朝廷給王蘊、孫無終的任務就是守住淮東,大司馬做不到或者不願意這麽做的話,那他們就要及時擺脫大司馬,去履行這一任務。


    朝廷會有這樣的安排也並不奇怪,桓溫在朝廷的眼裏本來也不是什麽好人,之前率軍直逼建康府的黑曆史恍如昨日,現在朝廷和桓溫之間的合作也隻是因為雙方都走投無路而桓溫又是朝廷急需的帥才而已。


    王蘊話裏的潛台詞已經說的很明顯了,若是桓溫再反對的話,雙方就到了撕破臉的時候。


    桓秀和孫無終這幾日相處的還是頗為愉快的,都是年輕人、共同話題也比較多,此時桓秀忍不住看了一眼孫無終,孫無終對他做了一個無可奈何的神情。


    食君之祿、忠君之事,孫無終此時自然也是要站在朝廷這邊的。桓秀能夠理解,他自己不也在勸說桓溫退兵麽?


    桓溫沉聲說道:“退兵簡單,退兵之後,如何行事?”讓退兵的是朝廷,退了之後一旦把整個兩淮拱手讓人,有意見的也是朝廷,這不是把他桓溫架在火上烤麽?


    而且桓溫本人也已經有了


    “退兵”恐懼症,他之前所指揮的每一場戰事,從進攻巴蜀到進攻關中,一直到後來的北伐青州,每一次都是開局打的漂漂亮亮,可是後麵退兵之後,或是巴蜀落入了各懷心思的周撫和地方大族手中,或是關中直接成就了今日的杜仲淵,又或是青州釀成了慕容氏的反複變化。


    能夠占據一個地方卻沒辦法在退兵之後守住之,這是桓溫一直以來都無法解決的問題。


    來源:前一章第一八六九章舊友相向,炮轟馬頭下一章第一八七一章內外相催,轉戰淝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晉末多少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然籇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然籇並收藏晉末多少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