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在常琚和王胡後麵,巴蜀世家其餘家族派遣來的使者以及巴人的使者全部都上前參見了長公主和長安郡公。
新安公主的任務也就到此為止,接下來自然是杜英的表演時間,否則未免有喧賓奪主之嫌。
杜英恭敬的請新安公主去休息,臨走的時候,雙手交織收在腰腹,看上去雍容端莊的長公主殿下,對著杜英眨了眨眼,好似在說:
本宮的任務已經結束了,夫君你可要好好表現啊。
杜英若有若無的笑了笑,旋即收斂神情,扭頭向南看去。
在高高的禮台上,不隻是有使者,都督府隨軍南下的官吏和參謀們站在另外一列,張玄之和梁殊作為領頭的人物,神色莊重,而在他們的身後,不少年輕的官吏們倒是難掩激動神色。
追隨著都督建功立業,本來就是很多人的畢生所求。
而在他們的對麵、使者的另外一邊,則站著以雍瑞為首的漢中郡守府班子。
將雍瑞這個刺史變成了郡守,是杜英對雍瑞在梁州無所作為的懲罰,不過現在關中新政在漢中全麵鋪開,再加上隻要關中和巴蜀之間的商貿能夠一直如同現在這樣平穩健康的發展,那麽漢中就永遠不會缺少發展建設的資金。
並且杜英之前查抄梁州世家,也是收獲頗豐。
這些錢財之中,一部分用於籌備南下,以讓杜英能夠減少對關中的依賴。
關中之前的主要任務還是供應河北戰場,河北戰局的勝利也將關乎到整個天下戰局的走向,所以杜英並不打算從師兄那裏再截下來一些東西,甚至他還主動放緩了南下巴蜀的進程,就是擔心師兄的手頭不管寬裕、打仗捉襟見肘。
再天才的將帥,也需要有足夠的兵馬和豐裕的錢糧支撐其勾勒出的宏偉計劃。
為此,杜英放棄了一開始所計劃的兩軍同步從河北和漢中出發,北上和南下的戰略,選擇等一等,以免出現糧草供應上的差池。
好在師兄很是爭氣,沒有讓杜英白白等待;而梁州世家也很是“爭氣”,他們這些年私藏的錢財糧草,讓杜英在滿足漢中的日常所需條件下,還能夠挪出來一部分充當軍費。
誠如杜英曾經和都督府所說的那樣,藏富於一家,不如藏富於萬民;藏富於萬民,更不如令富流動於市。
後者,才是真正讓錢來生錢的方法。
所以現在的雍瑞,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郡守,但是要人有人,要錢財有錢財,想要在漢中這螺螄殼中做道場,其實還是很輕鬆的,而且現在其還配合負責南下王師的糧草供應,這事都不需要辦得漂亮,隻要能夠按部就班的做,就不會出差錯。
因而雍瑞其實也屬於明降暗升了,他隻要能夠妥善的完成自己郡守的這些工作,那麽早晚會重新變成一州刺史,這都是明眼人看得出來的。
至於杜英,其實也並非是隻有雍瑞才能勝任這個工作本身,隻不過雍瑞作為本地有聲望的父母官,隻要沒有什麽大的過錯,杜英也沒有必要冒險替換他,此次算是給雍瑞一個機會,若其仍然和之前一樣縮手縮腳、什麽人都不敢得罪,那麽他這輩子也就隻可能是一個郡守了。
雍瑞自己肯定也看明白了這一點,從原來的梁州刺史府走出去的人,梁憚和隗粹都已經在外立下了功勳,因此雍瑞也不可能甘心落於人後。
留守家中的,比不上出去闖蕩的某個人混得好,那是情理之中。
但若是出去闖蕩的所有人都混的比自己好,那雍瑞的臉麵也就不用要了。
至於跟在雍瑞後麵的漢中本地官吏,杜英名義上是充分征求雍瑞的意見,但實際上在之前清掃梁州世家的時候,杜英就已經把梁州世家安插在刺史府之中的死硬派全部都清掃幹淨,現在留下的官吏多半都是身家清白或者至少其本人沒有什麽大錯大惡的——亂世之中的官吏,要想找到一個清廉完人,根本不可能,杜英也是瘸子裏麵拔將軍,先將就著用。
因此雍瑞在向杜英開列名單的時候,其實也並沒有太多的選擇,而且他也沒有在這時候忤逆杜英的必要,直接順從了杜英的意思。
除此之外,杜英還從關中和涼州等地抽調了不少官吏填充進來。
所以現在漢中郡守府的組成,一半是梁州被篩選之後的官吏,他們這種主動或者被動站隊的行為已經注定了他們隻能和守舊勢力之間勢不兩立,全力協助雍瑞推動關中新政,甚至雍瑞不推動,他們也會倒逼著雍瑞向前走,關乎到的可也是他們自己的性命。
另外一半,幹脆就直接是關中自己人。
此次南下,孤軍深入千裏,杜英自然、也必然要通過這種方法,確保自己的後方保障全部都經過自己人之手。
這些漢中郡守府的官吏們,多半都很年輕,畢竟上了年紀的享受過太多世家所帶來的特權和好處,一般都是世家的堅定擁躉,而且他們的思想受到年齡的局限也更容易因陳守舊。
反倒是年輕人們,鬥誌昂揚、積極了解時事發展,是改革進取的骨幹力量。
看到杜英,他們每一個人都下意識的挺胸抬頭。
都督委以重任,他們自當竭盡全力。
兩班官吏齊刷刷的站開,陽光照射在他們的臉上,所有人看上去都是那麽的自信。
這一切,都落入了使者們的眼中,他們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巴蜀雖然也算地大物博,但是相比於華夏九州,這裏終究隻是天南一隅罷了。
曆史上從來都是中原王朝氣吞萬裏如虎、直下巴蜀,還從來沒有誰能夠入了蜀道之後,又走出來,最終北伐中原、奪取天下。
顯然,現在站在他們眼前的這個勢力,富有朝氣、充滿鬥誌,他們不屑於陰謀算計,他們就是要用堂堂之陣和真正的實力來擊敗對手。
巴蜀各家之間的鬥爭和算計,在他們的眼中,或許就是小孩子在打架。
隻不過巴蜀三方之中,就算是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又有什麽用呢?
且不說近在咫尺的矛盾,早就已經衝昏了很多人的頭腦,讓那些醒悟過來的人也隻能發出“眾人皆睡我獨醒”的無奈感慨,隻是將要浩蕩南下的鐵流,又是巴蜀各家憑借什麽能夠阻擋的呢?
新安公主的任務也就到此為止,接下來自然是杜英的表演時間,否則未免有喧賓奪主之嫌。
杜英恭敬的請新安公主去休息,臨走的時候,雙手交織收在腰腹,看上去雍容端莊的長公主殿下,對著杜英眨了眨眼,好似在說:
本宮的任務已經結束了,夫君你可要好好表現啊。
杜英若有若無的笑了笑,旋即收斂神情,扭頭向南看去。
在高高的禮台上,不隻是有使者,都督府隨軍南下的官吏和參謀們站在另外一列,張玄之和梁殊作為領頭的人物,神色莊重,而在他們的身後,不少年輕的官吏們倒是難掩激動神色。
追隨著都督建功立業,本來就是很多人的畢生所求。
而在他們的對麵、使者的另外一邊,則站著以雍瑞為首的漢中郡守府班子。
將雍瑞這個刺史變成了郡守,是杜英對雍瑞在梁州無所作為的懲罰,不過現在關中新政在漢中全麵鋪開,再加上隻要關中和巴蜀之間的商貿能夠一直如同現在這樣平穩健康的發展,那麽漢中就永遠不會缺少發展建設的資金。
並且杜英之前查抄梁州世家,也是收獲頗豐。
這些錢財之中,一部分用於籌備南下,以讓杜英能夠減少對關中的依賴。
關中之前的主要任務還是供應河北戰場,河北戰局的勝利也將關乎到整個天下戰局的走向,所以杜英並不打算從師兄那裏再截下來一些東西,甚至他還主動放緩了南下巴蜀的進程,就是擔心師兄的手頭不管寬裕、打仗捉襟見肘。
再天才的將帥,也需要有足夠的兵馬和豐裕的錢糧支撐其勾勒出的宏偉計劃。
為此,杜英放棄了一開始所計劃的兩軍同步從河北和漢中出發,北上和南下的戰略,選擇等一等,以免出現糧草供應上的差池。
好在師兄很是爭氣,沒有讓杜英白白等待;而梁州世家也很是“爭氣”,他們這些年私藏的錢財糧草,讓杜英在滿足漢中的日常所需條件下,還能夠挪出來一部分充當軍費。
誠如杜英曾經和都督府所說的那樣,藏富於一家,不如藏富於萬民;藏富於萬民,更不如令富流動於市。
後者,才是真正讓錢來生錢的方法。
所以現在的雍瑞,雖然隻是一個小小的郡守,但是要人有人,要錢財有錢財,想要在漢中這螺螄殼中做道場,其實還是很輕鬆的,而且現在其還配合負責南下王師的糧草供應,這事都不需要辦得漂亮,隻要能夠按部就班的做,就不會出差錯。
因而雍瑞其實也屬於明降暗升了,他隻要能夠妥善的完成自己郡守的這些工作,那麽早晚會重新變成一州刺史,這都是明眼人看得出來的。
至於杜英,其實也並非是隻有雍瑞才能勝任這個工作本身,隻不過雍瑞作為本地有聲望的父母官,隻要沒有什麽大的過錯,杜英也沒有必要冒險替換他,此次算是給雍瑞一個機會,若其仍然和之前一樣縮手縮腳、什麽人都不敢得罪,那麽他這輩子也就隻可能是一個郡守了。
雍瑞自己肯定也看明白了這一點,從原來的梁州刺史府走出去的人,梁憚和隗粹都已經在外立下了功勳,因此雍瑞也不可能甘心落於人後。
留守家中的,比不上出去闖蕩的某個人混得好,那是情理之中。
但若是出去闖蕩的所有人都混的比自己好,那雍瑞的臉麵也就不用要了。
至於跟在雍瑞後麵的漢中本地官吏,杜英名義上是充分征求雍瑞的意見,但實際上在之前清掃梁州世家的時候,杜英就已經把梁州世家安插在刺史府之中的死硬派全部都清掃幹淨,現在留下的官吏多半都是身家清白或者至少其本人沒有什麽大錯大惡的——亂世之中的官吏,要想找到一個清廉完人,根本不可能,杜英也是瘸子裏麵拔將軍,先將就著用。
因此雍瑞在向杜英開列名單的時候,其實也並沒有太多的選擇,而且他也沒有在這時候忤逆杜英的必要,直接順從了杜英的意思。
除此之外,杜英還從關中和涼州等地抽調了不少官吏填充進來。
所以現在漢中郡守府的組成,一半是梁州被篩選之後的官吏,他們這種主動或者被動站隊的行為已經注定了他們隻能和守舊勢力之間勢不兩立,全力協助雍瑞推動關中新政,甚至雍瑞不推動,他們也會倒逼著雍瑞向前走,關乎到的可也是他們自己的性命。
另外一半,幹脆就直接是關中自己人。
此次南下,孤軍深入千裏,杜英自然、也必然要通過這種方法,確保自己的後方保障全部都經過自己人之手。
這些漢中郡守府的官吏們,多半都很年輕,畢竟上了年紀的享受過太多世家所帶來的特權和好處,一般都是世家的堅定擁躉,而且他們的思想受到年齡的局限也更容易因陳守舊。
反倒是年輕人們,鬥誌昂揚、積極了解時事發展,是改革進取的骨幹力量。
看到杜英,他們每一個人都下意識的挺胸抬頭。
都督委以重任,他們自當竭盡全力。
兩班官吏齊刷刷的站開,陽光照射在他們的臉上,所有人看上去都是那麽的自信。
這一切,都落入了使者們的眼中,他們有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巴蜀雖然也算地大物博,但是相比於華夏九州,這裏終究隻是天南一隅罷了。
曆史上從來都是中原王朝氣吞萬裏如虎、直下巴蜀,還從來沒有誰能夠入了蜀道之後,又走出來,最終北伐中原、奪取天下。
顯然,現在站在他們眼前的這個勢力,富有朝氣、充滿鬥誌,他們不屑於陰謀算計,他們就是要用堂堂之陣和真正的實力來擊敗對手。
巴蜀各家之間的鬥爭和算計,在他們的眼中,或許就是小孩子在打架。
隻不過巴蜀三方之中,就算是有人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又有什麽用呢?
且不說近在咫尺的矛盾,早就已經衝昏了很多人的頭腦,讓那些醒悟過來的人也隻能發出“眾人皆睡我獨醒”的無奈感慨,隻是將要浩蕩南下的鐵流,又是巴蜀各家憑借什麽能夠阻擋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