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郗超看來,桓溫並不完全自己所說的,也不打緊。
至少現在桓溫並不會再對杜英有什麽歹意。
郗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他不希望杜英和桓溫之間完全達成一致,但是又不希望兩者會出現太多的間隙以至於反目成仇。
隻有保持現在這種若即若離、信任但是絕對不是心腹的狀態,郗超才能夠從中觀察,桓溫和杜英,到底誰才是真正會成為“睥睨天下”的那個人選。
之後才是擇良木而棲。
所以,是已經位極人臣的桓公,還是杜太守這後起之秀?
他很好奇答案,又不期望現在就能得到答案,畢竟答案拿到的越快,越說明對方給出的解決方案越簡單,這不足以讓郗超真正看出來對方的真實水平。
既不能保證選擇是真的正確,也不能對症下藥。
郗家已經走錯了很多路,郗超不會讓自己,也不會讓郗家,再走錯任何一步。
哪怕是擋在前麵的是自家那個有點兒憨厚和糊塗的爹爹,郗超也會毫不猶豫的伸手推開。
“嘉賓啊!”桓溫的一聲呼喚,一下子把郗超從沉思之中拽了回來,“王右軍來到長安之後,除了無奕和仲淵之外,還見過什麽人?”
“其餘都是江左子弟了。”郗超恭敬說道,“而且在江左子弟之中,也並非全部。”
“此話怎講?”
“王右軍隻是宴請了謝家、褚家、溫家、劉家以及太原王氏等等南渡世家子弟。”郗超解釋,“而顧陸各家子弟,之前就被單獨安置,也不在此次宴請人選之中。”
桓溫怔了一下:“這······”
語氣拖長一些,表達了桓溫的疑惑和猶豫。
郗超就和桓溫肚裏蛔蟲一般,聽到桓溫這一聲長調,就已經明白他什麽意思,微笑著說道:
“當初王丞相的確是意圖結交吳地各家,這主要還是為了共襄王事。自王丞相去後,琅琊王氏逐漸勢弱,再支持顧陸各家,顯然已不合適。江左各家的南北對立,情理之中。”
“世家目光,向來短淺,尺寸之間,門楣之內。”桓溫不屑的說了一聲,不過還是覺得奇怪,“但是現在正在長安,不是建康府,這王逸少是否過分了一些?難道其已經不指望顧陸各家的支持了?”
“吳地世家能獲得什麽,那是吳地世家的,和王謝各家無關。”郗超笑道,“而且還有一消息沒有來得及稟報大司馬,就在一兩個時辰之前的長安郡府,吳興沈氏已經投靠杜仲淵。”
“哦?還有這事?”桓溫登時來了興致,“這吳興沈氏,不為江左所容,上天入地皆無路,沒想到在這關中另謀生路了。”
郗超點了點頭:“沈氏是無路可走,而現在王謝各家把持朝堂,吳郡世家又何嚐不是所能走的路越來越窄?
因此王謝越是猜忌,吳郡顧陸各家越是離心,而今愈演愈烈之下,索性大家‘同床異夢’。”
“哈哈哈!”桓溫忍不住笑了出來,“好一個同床異夢,夢的好啊!不過這王逸少,也是性情中人,既然看吳地各家不滿,那就索性一點兒顏麵都不給了。”
“東床快婿,本就應當如此。”郗超笑答。
“奈何其在琅琊啊。”桓溫收起來笑容,轉而搖頭歎息,“否則的話,倒是可以喝兩杯。”
“大司馬很快就有機會了。”郗超搖頭。
桓溫好奇的看著他。
“大司馬可是答應了給仲淵做媒的,就算王右軍如今躲避大司馬,屆時也會和大司馬同在席上,為座上賓。”郗超提醒。
“是也,有趣,有趣啊!”桓溫不由得擊節笑道,“這樣說的,餘都想抓緊給仲淵做媒了,這小子,今日倒也不提此事。”
郗超有些無奈,你們這上來都快反目成仇了,還提什麽做媒的事?
恐怕杜仲淵也沒有這個好心情吧。
“今日是公事公辦,仲淵也已經是太守之尊,當著這麽多人的麵,當然不會談及私事,年輕人臉皮薄著呢。”郗超微笑道,“屬下認為,大司馬倒是不妨也設下家宴,邀請謝司馬和杜仲淵等人。
既然王右軍可以設家宴以拉攏和鞏固人心,那大司馬為何不能這麽做呢?並且這也是在回應王右軍,至少在長安,大司馬還是有足夠多忠誠屬下的。”
“不錯。”桓溫點頭,“嘉賓所言甚是。”
而正當桓溫和郗超在堂上思考如何才能將杜英和謝奕等人定義為桓溫屬下的時候,杜英正匆匆走出大司馬府。
“走,去找西戎司馬。”杜英直接吩咐。
“公子不去兵營了?”跟在後麵的疏雨盡職盡責的提醒,免得杜英剛剛和桓溫一陣交鋒之後,忘了原本的計劃。
“受人恩惠,寄人籬下,終歸受製於人。”杜英翻身上馬,深深地看了一眼大司馬府的牌匾,“盡快拿下扶風和華陰,才是上策。”
與其寄希望於桓溫能夠盡快南下去和江左爭權奪利,倒不如先盡快發展剩下的兩處郡府。
今日在大司馬府上,雖然杜英和桓溫最後可以說賓主盡歡,可是杜英仍然能夠感受到來自於桓溫的無形壓力。
他的生死榮辱,終歸還是掌握在桓溫的手中。
這種感覺,可真不怎麽樣。
——————————
此時的華陰。
天空有些陰暗,寒風蕭蕭。
在幾次戰火之中已經被摧殘過多次的城池,寒鴉環繞、枯樹殘枝,放眼望去,滿目瘡痍。
城外的護城壕已經幾乎在曆次戰爭之中被填平,甚至還有很多城垛缺失的地方根本來不及修補。
之前桓衝進攻華陰之後,並沒有來得及在華陰休整和停留,便匆匆折返灞上,留在城中的守軍就隻有六七百人,再加上一些傷兵罷了。
至於城中的民眾,之前就多數是氐人和羌人,因此在王師進攻的時候就已經跑的幹淨,現在匯聚於城中的都是王師收複華陰之後收攏的周圍流民。
人數倒是不少,其中也有很多丁壯——流民離散,如果不是丁壯的話,很難活下來,因此這或許是一種無言的殘忍——借助這些丁壯,守軍倒是比較容易的完成了城牆修繕。
但是城外的壕溝、拒馬之類的,卻也來不及,也沒有這個精力了。
而這座華陰城,就是在這個狀態下,迎接來自雷弱兒的進攻。
至少現在桓溫並不會再對杜英有什麽歹意。
郗超的目的也就達到了。
他不希望杜英和桓溫之間完全達成一致,但是又不希望兩者會出現太多的間隙以至於反目成仇。
隻有保持現在這種若即若離、信任但是絕對不是心腹的狀態,郗超才能夠從中觀察,桓溫和杜英,到底誰才是真正會成為“睥睨天下”的那個人選。
之後才是擇良木而棲。
所以,是已經位極人臣的桓公,還是杜太守這後起之秀?
他很好奇答案,又不期望現在就能得到答案,畢竟答案拿到的越快,越說明對方給出的解決方案越簡單,這不足以讓郗超真正看出來對方的真實水平。
既不能保證選擇是真的正確,也不能對症下藥。
郗家已經走錯了很多路,郗超不會讓自己,也不會讓郗家,再走錯任何一步。
哪怕是擋在前麵的是自家那個有點兒憨厚和糊塗的爹爹,郗超也會毫不猶豫的伸手推開。
“嘉賓啊!”桓溫的一聲呼喚,一下子把郗超從沉思之中拽了回來,“王右軍來到長安之後,除了無奕和仲淵之外,還見過什麽人?”
“其餘都是江左子弟了。”郗超恭敬說道,“而且在江左子弟之中,也並非全部。”
“此話怎講?”
“王右軍隻是宴請了謝家、褚家、溫家、劉家以及太原王氏等等南渡世家子弟。”郗超解釋,“而顧陸各家子弟,之前就被單獨安置,也不在此次宴請人選之中。”
桓溫怔了一下:“這······”
語氣拖長一些,表達了桓溫的疑惑和猶豫。
郗超就和桓溫肚裏蛔蟲一般,聽到桓溫這一聲長調,就已經明白他什麽意思,微笑著說道:
“當初王丞相的確是意圖結交吳地各家,這主要還是為了共襄王事。自王丞相去後,琅琊王氏逐漸勢弱,再支持顧陸各家,顯然已不合適。江左各家的南北對立,情理之中。”
“世家目光,向來短淺,尺寸之間,門楣之內。”桓溫不屑的說了一聲,不過還是覺得奇怪,“但是現在正在長安,不是建康府,這王逸少是否過分了一些?難道其已經不指望顧陸各家的支持了?”
“吳地世家能獲得什麽,那是吳地世家的,和王謝各家無關。”郗超笑道,“而且還有一消息沒有來得及稟報大司馬,就在一兩個時辰之前的長安郡府,吳興沈氏已經投靠杜仲淵。”
“哦?還有這事?”桓溫登時來了興致,“這吳興沈氏,不為江左所容,上天入地皆無路,沒想到在這關中另謀生路了。”
郗超點了點頭:“沈氏是無路可走,而現在王謝各家把持朝堂,吳郡世家又何嚐不是所能走的路越來越窄?
因此王謝越是猜忌,吳郡顧陸各家越是離心,而今愈演愈烈之下,索性大家‘同床異夢’。”
“哈哈哈!”桓溫忍不住笑了出來,“好一個同床異夢,夢的好啊!不過這王逸少,也是性情中人,既然看吳地各家不滿,那就索性一點兒顏麵都不給了。”
“東床快婿,本就應當如此。”郗超笑答。
“奈何其在琅琊啊。”桓溫收起來笑容,轉而搖頭歎息,“否則的話,倒是可以喝兩杯。”
“大司馬很快就有機會了。”郗超搖頭。
桓溫好奇的看著他。
“大司馬可是答應了給仲淵做媒的,就算王右軍如今躲避大司馬,屆時也會和大司馬同在席上,為座上賓。”郗超提醒。
“是也,有趣,有趣啊!”桓溫不由得擊節笑道,“這樣說的,餘都想抓緊給仲淵做媒了,這小子,今日倒也不提此事。”
郗超有些無奈,你們這上來都快反目成仇了,還提什麽做媒的事?
恐怕杜仲淵也沒有這個好心情吧。
“今日是公事公辦,仲淵也已經是太守之尊,當著這麽多人的麵,當然不會談及私事,年輕人臉皮薄著呢。”郗超微笑道,“屬下認為,大司馬倒是不妨也設下家宴,邀請謝司馬和杜仲淵等人。
既然王右軍可以設家宴以拉攏和鞏固人心,那大司馬為何不能這麽做呢?並且這也是在回應王右軍,至少在長安,大司馬還是有足夠多忠誠屬下的。”
“不錯。”桓溫點頭,“嘉賓所言甚是。”
而正當桓溫和郗超在堂上思考如何才能將杜英和謝奕等人定義為桓溫屬下的時候,杜英正匆匆走出大司馬府。
“走,去找西戎司馬。”杜英直接吩咐。
“公子不去兵營了?”跟在後麵的疏雨盡職盡責的提醒,免得杜英剛剛和桓溫一陣交鋒之後,忘了原本的計劃。
“受人恩惠,寄人籬下,終歸受製於人。”杜英翻身上馬,深深地看了一眼大司馬府的牌匾,“盡快拿下扶風和華陰,才是上策。”
與其寄希望於桓溫能夠盡快南下去和江左爭權奪利,倒不如先盡快發展剩下的兩處郡府。
今日在大司馬府上,雖然杜英和桓溫最後可以說賓主盡歡,可是杜英仍然能夠感受到來自於桓溫的無形壓力。
他的生死榮辱,終歸還是掌握在桓溫的手中。
這種感覺,可真不怎麽樣。
——————————
此時的華陰。
天空有些陰暗,寒風蕭蕭。
在幾次戰火之中已經被摧殘過多次的城池,寒鴉環繞、枯樹殘枝,放眼望去,滿目瘡痍。
城外的護城壕已經幾乎在曆次戰爭之中被填平,甚至還有很多城垛缺失的地方根本來不及修補。
之前桓衝進攻華陰之後,並沒有來得及在華陰休整和停留,便匆匆折返灞上,留在城中的守軍就隻有六七百人,再加上一些傷兵罷了。
至於城中的民眾,之前就多數是氐人和羌人,因此在王師進攻的時候就已經跑的幹淨,現在匯聚於城中的都是王師收複華陰之後收攏的周圍流民。
人數倒是不少,其中也有很多丁壯——流民離散,如果不是丁壯的話,很難活下來,因此這或許是一種無言的殘忍——借助這些丁壯,守軍倒是比較容易的完成了城牆修繕。
但是城外的壕溝、拒馬之類的,卻也來不及,也沒有這個精力了。
而這座華陰城,就是在這個狀態下,迎接來自雷弱兒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