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七二年四月十九日,英國與法國確定簽訂《布盧瓦條約》。條約中訂定,兩國將互相提供軍事與海上援助,對抗共同敵人。他們的共同敵人,當然是包含西班牙與尼德蘭境內信仰新教的地區,但伊麗莎白女王依然秘密援助後者,主要的目的是刺激菲利普國王與亞爾瓦公爵。這項條約的簽訂,意味著英國在歐洲再也不孤單,同時也等同於結束了法國對瑪麗·斯圖亞特的支援。因此英國王室在懷特霍爾宮舉辦了鋪張豪華的晚宴,由萊斯特伯爵做東,他甚至自吹自擂地表示:“這是我有記憶以來最盛大的一次了。”


    這一年的春天,因為憂心瑪麗·斯圖亞特會向西班牙求援,凱瑟琳·梅迪奇再度與湯馬斯·史密斯爵士協商兩國聯姻對邦誼的必要性。


    “耶穌啊!”王太後歎了一口氣:“貴國女王難道看不出這麽簡單的道理,若她不婚,危險就永遠存在?若她風光嫁入歐洲貴族世家,還有誰膽敢威脅她的安危?”


    史密斯點頭表示同意,並回答若伊麗莎白女王陛下有個孩子,“那這些膽敢前來挑戰王權的麻煩人物,像是蘇格蘭女王或其他想要置她於死地的人,根本就沒戲唱了”。


    “為什麽隻要一個孩子?為什麽不生個五六個?”凱瑟琳王太後忍不住問,畢竟她自己就生了十個。


    “她若能生一個,就謝天謝地啦!”史密斯大使隨即答道,言詞間充滿了情緒。


    “才不呢!”王太後表示,“至少該生個兩個男孩,以防其中一個死了,然後再生個三四個女孩與我們聯姻,並與其他國家貴族成親維持國力。”


    “為什麽?”史密斯大使微笑著,“您希望公爵殿下加緊腳步嗎?”


    凱瑟琳王太後笑著說:“我當然非常希望。”她表示,“我認為在我有生之年至少會有三四個吧,這樣我也不需要翻山越嶺跨海去看女王陛下和他們了。”


    六月時,法國王太後派遣一位特使蒙莫朗西伯爵(duke of montmorency)前往倫敦,並授予權力批準《布盧瓦條約》,且正式提出阿朗鬆公爵作為追求女王的人選。伊麗莎白女王是個相當親切的女主人,盛情款待來訪的大使,並致贈嘉德勳章給蒙莫朗西伯爵;但對於法國方麵的求婚,她並沒有多說什麽,對阿朗鬆公爵的年紀與外表則持保留意見。蒙莫朗西伯爵離開時,伊麗莎白女王允諾會好好考慮聯姻一事,並在一個月內給查理九世一個答案。


    接著伊麗莎白女王要伯利男爵下達指示,請沃爾辛厄姆爵士針對阿朗鬆公爵提出完整報告。在沃爾辛厄姆爵士回報表示阿朗鬆公爵相當聰明、英勇,不像一般法國人那麽輕浮,同時在宗教議題上“能輕易說服他相信真理就好”,讓女王感到歡喜不已。他臉上那醜陋的疤痕聞名遐邇,但許多人都不斷向伊麗莎白女王保證,絕對不如傳言中可怕,“他臉上的缺陷並不嚴重,因為這些疤痕較厚,並不是又大又深的那種”。而他的胡須也遮蓋掉部分的疤痕,但“他鼻子上的些許疤痕就較為討厭”,盡管如此“我最後一次覲見他時,發現他一天一天變得更加俊美”。盡管如此,“他最大的缺點恐怕就是眼睛了。除了臉上的天花疤痕外,他似乎得不到任何寵愛。當我將他的眼睛與女王陛下優雅的眼睛相比時,這兩對眼睛恐怕永遠無法有相似之處”。伯利男爵十分憂慮,於是開始相信費奈隆大使所言,表示他認識一位能治愈公爵臉上疤痕的醫生。


    接下來幾周,伊麗莎白女王都在深切考慮此事,情緒反複無常,讓她最放不下心的依然是阿朗鬆公爵的小小年紀。令她最憂慮的,則是這段荒謬的婚姻,會引來歐洲各界什麽樣的看法。在實際麵上,她也在考慮,阿朗鬆公爵臉上的天花疤痕,是否可以作為談判的條件,要求法方返還加萊港作為這門親事的條件。


    接著到了七月份,凱瑟琳·梅迪奇派出阿朗鬆公爵的好友穆爾親王(monsieur de mole)出使英國,希望能成功說服伊麗莎白女王接受阿朗鬆公爵的求婚。穆爾親王是個俊帥又優雅的年輕人,法方希望用他那堂堂的風采來軟化伊麗莎白女王的心。“看來王太後距離成功比我想象得還要近。”伯利男爵記錄了他的觀察。


    伊麗莎白女王對穆爾親王的魅力意興闌珊,同時也並不相信凱瑟琳·梅迪奇,她認為法方隻是想要引誘她加入對抗駐紮在尼德蘭的亞爾瓦公爵的戰爭中,法國方麵對於家門口就有強大的西班牙軍隊,感到與英國一樣的緊張。查理九世期盼能讓阿朗鬆公爵擔任尼德蘭攝政王,但這部分對英國來說也有其利益存在,由法國軍隊駐紮在尼德蘭,對伊麗莎白女王來說,也無法舒緩緊繃的情勢,畢竟,女王陛下認定比起西班牙駐軍,瓦洛王朝並不穩定,也不值得相信。


    一五七二年七月,伊麗莎白女王又有了度假心情,於是穿越泰晤士河穀與英國中部地區,展開一場出巡長征。在特歐伯茲接受伯利男爵的款待後,女王於二十五日抵達高蘭城,國璽大臣尼可拉斯·貝肯爵士在赫特福德郡的宅邸新落成,於是他偕同擔任學者工作的太太安庫克,與兩位學識極高的兒子安東尼與弗朗西斯,一同歡迎女王蒞臨。女王對於這座宅邸的豪闊氣派,絲毫不感特別。


    “閣下似乎將房子建得太小了。”女王說。


    “不,女王陛下,”貝肯爵士回答,“是女王陛下讓我大得連房子都容不下了。”


    來到柯芬特裏,書記告訴女王,當地民眾“紛紛貪婪地想要一見女王陛下”。八月份時,她花了整整一周的時間待在華威,在公爵夫人的陪伴下,女王坐著無頂馬車抵達,好讓群眾爭睹女王風采。在華威的書記阿格良貝(mr.aglionby)支支吾吾地說完歡迎詞後,伊麗莎白女王要他放鬆一下。


    “請上前,親愛的書記,”女王說,“有人告訴我,你不敢正眼瞧我,也不敢直言,但若我是你的話,我可能會比你更怕我自己。”


    當地的男男女女在華威城堡的庭院裏示範了鄉間舞步,女王就從她的窗戶欣賞;“女王陛下似乎心情相當好,相當開心”。一天在城堡中用晚膳的時間,她堅持要穆爾親王陪坐在她身旁。接著他以激賞的心情,看著女王彈奏豎琴給所有的賓客聽。他們私下交談了幾回,一天晚間,穆爾親王甚至陪著女王,去看公爵與公爵夫人安排的燦爛煙火與模擬水上戰鬥,牛津伯爵也參與了這些活動,“女王看起來都相當愉悅”。


    不幸的是,這些活動卻因為爆竹與煙火點燃的火花,造成城裏四棟民宅起火燃燒,附近還有一棟亨利·考伯先生的房舍遭到焚毀,而蒙上陰影。伊麗莎白女王親自對他與他的妻子表達了遺憾,並在臣子之間發起了募捐,募得二十五英鎊又六十三便士。


    盡管穆爾親王相當努力,伊麗莎白女王依然不願意允諾接受阿朗鬆公爵的追求。她向費奈隆大使表達了疑慮,並堅持若不親眼見見阿朗鬆公爵,就無法下決定。法國大使費奈隆則表示,法王與王太後相當願意安排一個見麵的機會,但唯一的條件是,她必須先答應成婚。她回答自己必須先與公爵見麵,確定彼此相愛,才能給確定的答案。伯利男爵此時正遭受嚴重痛風之苦,隻能坐著擔車加入出巡的行列,他已經開始懷疑這場聯姻可能無法實現了。


    到了八月二十二日,伊麗莎白女王抵達了凱尼爾沃思,接受萊斯特伯爵的招待;當地舉辦了“相當高貴的運動賽事”。但到了九月三日這天,女王出外打獵,一名信差帶著沃爾辛厄姆爵士從巴黎送來的信抵達,而這是一封讓女王流淚的信,她取消接下來的所有娛樂節目,並將穆爾親王送回法國去。一名長駐倫敦的西班牙探子通知亞爾瓦公爵,伊麗莎白女王將負責音樂與表演的藝人送走,再也沒有舞蹈、滑稽劇,這些負責娛樂女王的人近來無所事事,因為英國皇室有不盡如人意的議題要思考。


    * * *


    一五七二年八月二十四日,法國發生的事件,幾乎撕裂英法兩國好不容易建立的邦誼。查理九世的妹妹法蘭西公主瑪格麗特,與信仰新教的納瓦拉國王亨利(henry of navarre)大婚的這一天,心懷不軌的天主教吉斯派係,在凱瑟琳·梅迪奇的支持下,企圖謀殺胡格諾教派首領加斯帕·德·科利尼將軍(admiral de coligny),因為他逐漸獲得國王的重視,使得王太後感到相當妒忌。這個計劃最後雖然失敗了,卻在巴黎引發了一場暴動與驚慌。八月二十四日是聖巴托羅繆日前夕,在法王查理九世不情不願的協助下,凱瑟琳·梅迪奇下令誅殺城中所有的胡格諾派教徒。天主教徒群起屠殺了所有被他們揪出的胡格諾派教徒,巴黎發生的這場血案導致三千到四千人喪生。接下來四天,同樣的濫殺情形蔓延各省,讓死亡人數攀升到一萬人。


    菲利普國王聽聞此訊,竟私下在寢室中歡喜狂舞,瑪麗·斯圖亞特也徹夜未眠地慶祝,而羅馬教皇則對一舉殲滅這麽多異教徒,表達滿意。此事件後來被稱為聖巴托羅繆慘案,震驚歐洲各地的新教徒,引發反法與反天主教情結。逃亡英國的胡格諾教徒帶著許多傷痛悲慘的故事,街道上血流成河,河裏則是望不盡的屍體。伯利男爵瞠目結舌說不出話來,而沃爾辛厄姆爵士在大屠殺的當下躲了起來,幸運地撿回一條命,但卻受到嚴重驚嚇。


    盡管伊麗莎白女王十分氣憤,並矢言找上法國王太後為大屠殺事件負責,但女王也知道,她根本無法為受害的胡格諾教徒複仇,她不能放棄英法聯盟,這對她與英國的安危都相當重要。她能做的,隻有表達深深的震驚與氣憤,接著秘密援助武器給胡格諾教徒,並透過外交手段來保護他們。


    到了九月五日,法國大使費奈隆要求覲見女王,當麵向女王轉達法國政府對大屠殺事件的解釋,他指稱這一切都是“意外”,伊麗莎白女王讓他在牛津等了三天。最後他終於在伍德斯托克宮獲準覲見女王,卻發現伊麗莎白女王與宮廷上下全體人員都穿著最沉重的喪服,他走上前行吻手禮時,所有的人都靜靜地站著,以斥責的眼神看著他。伊麗莎白女王冷著一張臉,領著費奈隆大使到窗邊,表示她希望查理九世願意在世人的關注下,洗清自己的汙名。費奈隆大使則說謊不眨眼地表示,當時查理九世發現新教徒試圖謀反,殺害的對象是他與他的家人,因此他必須先聲奪人,以避免遭到殺害。而迫害胡格諾教徒絕非國王陛下的意思,他也並未撤銷宗教容忍的官方命令。


    伊麗莎白女王直指如此的挑釁行為並不能作為暴力泛濫的借口。她同時表示,當自己看到大屠殺的消息時,忍不住哭泣。但查理九世身為一國之君也是個明理的人,因此她必須接受查理九世的解釋,同時在費奈隆大使保證在主公的眼中沒有什麽比英法聯盟更重要後,感到些許寬慰。她深深希望,接下來幾周,查理九世能運用權力,彌補如此恐怖的濺血事件,這當然也是為了他自己的名譽,洗清自己在世人眼中的汙點。


    盡管阿朗鬆公爵與大屠殺毫無關係,甚至曾大聲疾呼反對這起暴力行為,但伊麗莎白女王仍不願再進行婚姻協商。


    “我們怎麽可能還認為國王陛下的弟弟,適合做我國親王呢?如果夫婦之間存在著模擬兩可的難題時,我們又要如何相信這兩人之間的愛意會滋長、延續、衍生?”女王如此詰問沃爾辛厄姆爵士。因此,接下來的一段時間,兩國協商戛然而止,但法國方麵持續努力恢複協商。當法國王太後提出要求,希望讓伊麗莎白女王與阿朗鬆公爵在第三國見麵時,伊麗莎白女王隨即宣布,除非查理九世未來對待胡格諾教派的手段令她滿意。


    十月份,查理九世派遣特使慕維席耶(mauvissière)前往倫敦,請求伊麗莎白女王這個被逐出教會的人擔任他新生女兒的教母,兩國關係開始融冰。經過一段時間的拖延,盡管這個女嬰將受洗成為天主教徒,女王終究還是答應了。但她認為,若由萊斯特伯爵這個著名的新教信奉者,代表她前往法國參與施洗典禮,實在太過冒險,因而改派伍斯特伯爵(earl of worcester)帶著一個金盤前往祝賀,然而他的船在英吉利海峽不幸遭海盜洗劫,金盤便消失無蹤。


    毫不意外,聖巴托羅繆慘案在伊麗莎白女王的臣民間激起一陣要瑪麗·斯圖亞特項上人頭來賠的呼聲,他們認為瑪麗·斯圖亞特肯定涉入這起天主教陰謀。然而,伊麗莎白女王並不希望透過處決瑪麗·斯圖亞特的方式,激怒菲利普國王與羅馬教皇,因此在九月十日這天,在女王的指示下,樞密院參事們秘密命令馬爾伯爵,前去商討瑪麗·斯圖亞特重返蘇格蘭事宜,並由蘇格蘭方麵以謀殺達恩裏勳爵之名懲罰她,而這項懲罰,無疑就是要奪去瑪麗·斯圖亞特的小命了。但馬爾伯爵表示,若處決時有英國士兵在場,他才願意,但此舉會讓人將瑪麗·斯圖亞特之死,聯想到伊麗莎白女王身上,因此伊麗莎白女王不得不放棄這個計劃。


    十月份,危機解除後,英國境內對於屠殺事件的反彈力道已過。但就在這個月,馬爾伯爵去世,而瑪麗·斯圖亞特的命運也就有了改變,因為蘇格蘭攝政王改為摩頓伯爵,而他則是瑪麗·斯圖亞特最大的敵人。


    此時,伯利男爵試圖想要重啟英國、西班牙與低地國家間自一五六九年以來便遭封港令限製的貿易,這一封港令對雙方都是一大傷害。盡管西班牙與英國雙方依然在冷戰中,作風務實的亞爾瓦公爵已經看到,恢複貿易對各方都有好處,也能減少國與國間的緊張關係,但菲利普國王始終不願聽信。


    “陛下,有時候身為統治者,就必須去做自己並不願意的事情。”亞爾瓦公爵指出。但菲利普國王仍無法與英方交好,因此一直到一五七三年,兩國的封港令才正式解除。


    * * *


    經過了十三年,伊麗莎白女王與萊斯特伯爵之間的感情,已不如過去那麽熱烈,但兩人仍為傳聞所擾。事實上,伊麗莎白女王與萊斯特伯爵之間仿如老夫老妻般,分享彼此的興趣,提供對方感情寄托與支持。他們之間共同的熱情與忠誠所在,在兩人之間形成根深蒂固的聯結,永遠也無法撕裂,最後情勢逐漸明朗,就連萊斯特伯爵都清楚明白,女王這一生都不會嫁給他。對他這樣的男人來說,這是十分難以接受的一件事,畢竟他與同階級的人一樣,都非常渴望由自己的子嗣來繼承他的財產與頭銜。表麵上,他扮演著忠貞不貳的追求者,和他一樣的還包括海登爵士與牛津伯爵。


    海登爵士總是以眼淚及怨懟,來表達自己的憤怒,而女王對牛津伯爵的偏寵,就讓他嫉妒不已,因為近來他認定自己在女王心中,有比他人更高的情感價值。他在政壇上的對手們,宣稱“就算女王真如傳聞中那麽貞潔又那麽好,海登爵士在內宮中對女王的依賴也已超過了常理”,這樣的說法自有其道理存在。


    然而事情的發展,可能都不如他們兩人的預期。一五七二年十月,海登爵士的一位朋友,詩人艾德華·戴爾(edward dyer)的來信,成為相當可靠的證據,表明兩人似乎無話不談。戴爾爵士寫道:“雖然一開始,女王陛下(相當禮貌地)征詢你的意見,一直到她對你產生情愫前,她一直都相當忍耐你的粗魯;現在先前的滿足感褪去後,它對你的幫助可能不如傷害來得大。不要太過譴責女王陛下的弱點,而要喜悅地稱讚這是她的天性,仿佛這一切就是她天生使然。”


    後人對於戴爾爵士所指的一切多所推測。伊麗莎白女王最終是否拋棄一切的顧忌,交出了她相當自豪的貞操?或者她更出乎意料地在滿足性需求的同時,巧妙地維持處子之身?後者較有可能。若海登爵士的身體勾引了她,在某種程度上,女王又委身於他,她顯然相當後悔,更希望他依然仍將她視為童貞女王。據傳海登爵士寫了相當多柏拉圖式的信件給女王,因而不支持這樣的推論,但我們可以看見,兩人之間的情感相當熾熱。然而海登爵士隨後曾向約翰·哈林頓爵士發誓,他與女王之間絕對清白。


    到了年底,伊麗莎白女王遷往漢普頓宮過聖誕節與懺悔節;在主顯節這天,萊斯特伯爵送給女王兩個鑲嵌著寶石的閃亮領飾。不久後,女王便與伯利男爵大吵一架,原因不明。萊斯特伯爵表示願意為兩人調解,剛好女王也有意和解。“我向你保證,女王陛下一如往常地讚同我的意見,”萊斯特伯爵的信件中寫著,“我想,你們兩人的情誼能夠恢複。感謝老天,女王陛下的怒氣並不像其他國君一般,就算她偶爾犀利,也是因為她相當看重我們。每個人都有報答她的義務,這是我們非做不可的義務。我們兩個都屬於這個層級,我親眼見證你不輸給任何人的坦率熱誠。支持住,你絕對不會失敗。”


    一五七三年五月,士魯斯柏立侯爵之子向父親回報:


    萊斯特伯爵對女王陛下相當深情,女王陛下也對他展現出一往情深的模樣。近來,他比以往都更努力要取悅女王。現在宮中有兩位姐妹都對他相當深情,但卻希望渺茫:她們是謝菲爾德小姐與法蘭西絲·霍華。她們(彼此爭著誰是最愛他的人)陷入一場愛情戰爭中,伊麗莎白女王對她們的態度也不好,當然對萊斯特伯爵也沒好氣,甚至還派了眼線在他身邊。


    顯然,萊斯特伯爵與謝菲爾德小姐德古萊絲(dous)的秘戀,就算不到幾年,也有幾個月的時間,但卻緊守住這個秘密,就怕惹怒了女王。


    謝菲爾德小姐年屆二十五歲,長得十分標致。她就是近來逝世的霍華德勳爵威廉之女,他是女王的舅舅,也是樞密院參事,盡管謝爾菲德小姐年紀輕輕就已經嫁給了謝爾菲德勳爵,但一五六八年勳爵撒手人寰,留下德古萊絲這個年僅二十歲的遺孀。不久後,她隨即升格為女王寢室侍女並搬入宮中,就在這之後不久,她便吸引了萊斯特伯爵的注意力。更有可能的狀況是,萊斯特伯爵因為怨恨海登爵士對女王的影響,憤而展開這段戀情。


    宮廷傳言隨後則說,這段畸戀可能從謝爾菲德勳爵在世時就開始,兩人在萊斯特伯爵造訪貝爾瓦爾城堡時就已有通奸的情事。也有人說謝菲爾德勳爵曾找到兩人的通信,罪證確鑿地證實了兩人的奸情,但當他前往倫敦準備請求離婚時,萊斯特伯爵派人毒死了他。沒有其他證據支持這個理論,但萊斯特伯爵常遭政敵指控對任何與他不和的人下毒,甚至包括了他的好友尼可拉斯·瑟洛摩頓爵士,因此這樣的傳聞可信度並不高。


    後來德古萊絲的確成為萊斯特伯爵的情婦,並且開始要求婚姻關係,盡管萊斯特伯爵一再重申,他與女王之間的關係容不下他對別人的承諾。在一封寫給不知名女士的信中(這個對象很可能就是德古萊絲)他解釋了自己的立場,並給予對方兩種選擇:要不就繼續當她的情婦,要不他會幫她找個適合的丈夫人選。不用說,這兩種選擇她都無法接受,盡管她一直都知道萊斯特伯爵對自己的情感:“如你所知,我一直喜歡著你、愛著你。盡管我是個意誌不堅的人,但在上帝麵前,我並非沒有道德良知,對朋友也該要坦誠,我特別選擇了你,對我來說就是最珍貴的事,我如此在意,甚至可為了你拋棄我的政治地位。”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伊麗莎白女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莉森·威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莉森·威爾並收藏伊麗莎白女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