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冕大典前一天的早晨,伊麗莎白女王盛裝穿著一襲以二十三碼金絹與銀絹織成的長袍,旁邊點綴著貂皮,上麵還有金色拉花蕾絲的裝飾——這是她指定的四種加冕裝扮之一,她的頭上則戴著一頂金色帽子以及公主的皇冠。窗外雪花片片飄落,天空十分陰鬱,女王的隨行人員中,臣子們也紛紛穿上綢緞與天鵝絨製的華貴衣裳,戴上耀眼的珠寶。遊行隊伍逐漸成形,上千位達官顯要騎著馬,而女王則走向等著她的馬兒,馬兒身上也披著白色綢緞,旁邊以金色緞子裝飾,並由兩位非常帥氣的馬夫牽著。


    在上馬之前,女王大聲禱告:“全能永生的上帝,我要獻上滿心的感謝,感謝你的憐憫,才讓我能擁有今日的喜悅。你對我的好與憐憫,就如獅子穴中的但以理般,獲得你的救贖逃出獅穴,遠離獅爪的折磨。即便我感到不知所措,仍將扛起汝之交付。”這是非常貼切的禱告,因為倫敦塔中的獅子剛好出現,開始吼叫、咆哮,周圍的人們則給予熱情的掌聲。


    再度重申自己的堅定信仰,全能的神才是帶給她王權榮耀的關鍵,接著伊麗莎白女王走向她的坐騎,在八層綢緞製的坐墊上坐穩,在頭頂上象征階級的頂篷遮蔽下,展現出“君臨天下”的氣勢,浩浩蕩蕩地出發了,倫敦街頭拉著四英裏長的人龍激動地歡迎著她。女王的登基儀式成為一種政治宣傳,盼望能幫伊麗莎白女王與人民打好關係,同時宣告新時代的來臨。


    在女王坐騎旁邊的則是禦前護衛——士紳衛隊,他們身上的製服由深紅色的緞子製成,身上象征性地帶著金色戰斧。在女王的遊行隊伍中,也有許多男仆,穿著深紅色天鵝絨無袖緊身短上衣,上麵裝飾著金銀紐扣,用紅白相間的線,繡上象征都鐸王朝的玫瑰與縮寫“er”字樣。在女王通過一片鮮紅的號角手之前,可以看到女王身後的是騎士統領羅伯特·達德利,帶領著女王的馴馬,後麵跟著三十九位侍女,這些侍女全都身著深紅色天鵝絨長禮服,還有金色袖子。樞密院成員也在遊行的行列中,穿上綢緞製的閃亮長袍,展現英勇的姿態。


    倫敦市也非常用心,倫敦市長與市府參事投入了大筆金錢,在遊行隊伍會經過的五個路段上,布置了“華麗遊行、豪奢表演與相關裝置”,洶湧的人潮都將見證這一切,其中甚至有許多民眾徹夜露宿街頭,就隻為一睹女王風采。在木欄、各色垂簾與繡帷後的,是倫敦同業公會派出的許多代表,他們慎重地穿上鑲有毛皮邊的禮服,以及各行業的製服。倫敦是新教的大本營,而為女王登基舉辦的壯麗場麵,皆特意結合了瑪麗女王年代民不聊生的記憶,這些已然過去,人民可以從繼位的伊麗莎白女王身上,找到更多希望。其中的一個主軸,就在於建立真正的宗教概念,當伊麗莎白女王聽到這裏時,忍不住睜大眼睛雙手舉向天,仿佛祈禱一般,不斷地重複:“阿門”。


    倫敦街頭的慶祝活動就從芬喬奇街展開,一個孩子將在喧鬧的民眾麵前吟誦歡迎詩。女王要求群眾安靜,“並迅速變換臉上表情展現極大的專注力仔細聆聽,仿佛這孩子的話語讓她深受感動”。


    第一個盛大歡迎的活動,也就是“玫瑰慶典”,就在慈愛教堂街的三層式舞台上演,由劇團演員出演都鐸王朝中的要角,象征著統一與和諧。在三層台的最底層出現的是——二十五年來首次——亨利八世與安·波林同台的場景,最高層則是伊麗莎白女王本人。


    在康希爾的一處噴泉旁,由一名孩童代表女王,登高坐在統治者大位上,旁邊則有四美德的象征,其中一美德則是“虔誠信仰”,將迷信與愚昧等罪惡踩在腳底下。


    戚普塞街因為號角聲而顯得嘈雜,倫敦合唱團則在為慶祝女王登基而裝飾華美的艾琳諾十字碑旁,靜靜等待著。依照慣例,市政記錄員要在此獻上裝在深紅色錢包中的一千個金幣(相當於六百六十六英鎊)。她優雅地收下,並開口說:


    感謝市長閣下、諸兄弟與各位民眾。有鑒於各位的請求,我定會繼續作為一位淑女和女王,請各位放心吧,我會與曆代的君王一樣以良善對待人民。讓諸位了解,為了國家的安全與寧靜,如果有需要,我一定花費所有心血在所不辭。願神恩降臨你們。


    她的演說引起群眾一陣讚歎與歡樂,紛紛為女王的發言陷入“一陣狂喜”。


    小康城的慶祝活動,主題則為“時間”。女王仔細打量了表演內容,才若有所思地說:“是時間!時間讓我走到這個方向。”這個表演描繪了兩個鄉村場景,一個逐漸蓬勃富有,另一個則逐漸凋零。接著一個代表“真理”的角色,在時間的醞釀下,於兩者之間崛起,並且收到一本來自天堂的英文《聖經》。一個孩子用美麗的詩歌解說,《聖經》教導我們如何將殘破的國家變成興旺的帝國。“真理”將《聖經》獻給了女王,女王親吻了《聖經》,接著緊緊抱在心窩,倫敦展現出的溫暖,讓她感謝不已,同時“承諾從此以後將當個勤奮的讀經者”。


    在聖彼得大教堂外,聖保羅中學的一名學者用拉丁文發表了一段演說,讚揚伊麗莎白女王的智能、學習力與各項美德。女王通過拉得關與艦隊街時,伴隨著背景音樂,欣賞了最後一段表演,這是有關女先知底波拉“預言並重建了以色列”的故事,神派她前來領導他的子民四十年。在劇中,底波拉身穿國會禮袍坐在王位上,並向社會的三大階級谘詢,了解如何成為良善的政府。女王在這裏收到一首詩,提醒她底波拉如何在錯誤之中重建真理。


    伊麗莎白女王對這個表演展現極大的興趣,甚感歡心,同時也不斷對臣子表達感謝之意,為她得到的歡迎之聲真心地感動。群眾爆出歡呼聲時,她也對群眾揮手致意,並“一直露出欣喜的表情”,“願神拯救他們!”在遊行的路上,她更數度展現她的人道關懷精神,停下坐騎,以“最溫柔和善的語言”向平民訴說,也收下民眾饋贈的小禮,包括窮苦的婦女致贈的小花束。在前往西敏寺行經艦隊街時,她保留了坐騎旁一位婦女遞上的一枝迷迭香。部分外國觀察家認為,她和臣子太過親近,也超過了一位君主為保持威嚴該有的端莊禮儀,但伊麗莎白女王太了解人民了。她知道人們對她的親民風格產生共鳴,如果這樣能贏得民心,保持民心之所向,她還是會繼續循著自己的直覺前進。她的父親就有這樣的風範,有一個人似乎看出了其中的相似之處,直接大喊:“記得老亨利八世嗎?”伊麗莎白女王似乎給了他一個微笑。


    “你們放心吧,我會成為良善的君主。我不求個人的榮華富貴與平安,那不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她向人民如此宣誓,人們也深深相信她。一名長者轉身即去,隻是為了不讓她看見他感動的淚水。“我敢說那是喜悅的淚水。”她悄悄告訴身邊的人。


    來到聖殿酒館,為了女王登基儀式,特地安上了兩尊與倫敦神話有關的雕像——那就是巨人歌革瑪各(gogmagog the albion)和戰士柯裏紐斯(corineus the briton)——倫敦市政府用它們正式向伊麗莎白女王道別,並且由一名孩童朗誦一首詩:“再會了,偉大的女王!”十天後,出版商李察托希,推出了一本小冊子,裏麵詳細記載女王登基日的一切,後來這本小冊子成了女王登基日搶手的紀念品,甚至讓出版商三度印刷。


    在這漫長又成功的一天過後,伊麗莎白女王終於來到西敏寺,夜裏終得安寢。


    * * *


    一月十五日星期日——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日——天氣冰冷嚴寒,地麵上覆蓋薄薄的一層雪。女王出現在西敏寺大廳,穿著加冕的長袍,外麵罩上以絲線刺繡和貂皮裝飾的鬥篷,腳上則有精致的金銀長襪,頭戴以威尼斯的金子與珍珠裝飾的深紅色天鵝絨帽。在橫笛、鼓、手風琴與倫敦各教堂鍾聲帶來的歡慶氣氛下,女王從西敏寺大廳沿著藍色地毯,以及英國東南五港口的男爵們手持的頂篷走進了西敏寺;在她身後跟著的是諾福克公爵夫人,輕輕提著女王的裙擺。隻要伊麗莎白女王行經的地方,後麵就會湧上人潮,每個人都想留下些什麽作紀念,因此跟在女王身後的公爵夫人幾乎是踉踉蹌蹌地前進。


    數百支火把與蠟燭照亮了整座西敏寺,讓牆上垂掛的織錦散發光輝,這些織錦是依據拉斐爾(raphael)的設計,由亨利八世委托製作。伊麗莎白女王的加冕儀式有其重要性,這不隻是因為儀式中采用壯麗的音樂,同時也是在奧格爾索普大主教堅持下,英國最後一次以中世紀的拉丁禮儀進行加冕,不過其中有部分儀式——包括使徒書與福音書——都以英文朗誦。加冕儀式就在奧格爾索普大主教的主持,與西敏寺修院最後一任院長約翰·費肯漢(dr.feckenham)的協助下進行。在彌撒的過程中,進行到舉揚聖體儀式時,女王仍拒絕在場,她撤到聖愛德華堂內的靠背長椅,並以簾子遮蔽直到舉揚聖體儀式結束,這樣的舉動受到新教臣民的喝彩。盡管她被視為“純正古老的天主教信仰捍衛者”,但她的加冕誓詞卻來自威廉·塞西爾手中的那本英文《聖經》。


    英國貴族幾乎全體出席在西敏寺的加冕典禮,當臣子們對女王表達歡迎之意時,群眾爆出熱烈的叫喊聲,教堂中的管風琴、喇叭與鍾聲大作,展現仿佛世界末日般的氣勢。在接下來的冗長儀式中,伊麗莎白女王一度先行離席更衣,接著在塗油儀式過後再現身時,身穿深紅色天鵝絨,頭上則戴著金絲。她以這樣的穿著準備登基,同時在喇叭的伴奏下,在右手無名指上佩戴象征許配給人民的戒指。接著就是加冕典禮的最高潮——加冕儀式,首先戴上聖愛德華王冠,接著再戴上重達七磅、象征英國王權的帝冠。


    在加冕儀式結束後,伊麗莎白女王穿戴完整的王權穿著,並戴上小一點的王冠——可能是一五三三年時,製作給安·波林的那一頂——手執象征君權的球頂令牌,沿著來時路一路往回走,她一邊微笑著,一邊對著夾道歡迎的熱情群眾大聲問好。“我認為,”曼圖亞大使嗤之以鼻地說,“她超出了貴族該有的嚴肅與端莊。”


    隨之而來的,是在西敏寺大廳舉辦的傳統豪華晚宴,這項習俗在一八二一年喬治四世登基時取消了。這場晚宴從下午三點,一直到隔天淩晨一點才結束,在晚宴中,按照慣例,女王之護衛者愛德華·戴默克爵士(sir edward dymoke)全副武裝進入西敏寺大廳,捍衛女王不讓任何人挑戰她。這時的伊麗莎白女王高高在上地坐著,頭頂上則有象征王者地位的天篷,同時身上又換了一套禮服,這次是一套紫色天鵝絨服。音樂不停歇,女王的表舅威廉·霍華勳爵(lord william howard)及薩賽克斯伯爵(earl of sussex)不斷行屈膝禮,並將各種美味的餐點送到她麵前。席間貴族都獲得特許可以戴著他們的冠冕,隻有在女王起身敬酒祝他們身體安康,感謝他們對女王的服務時,才需要暫時摘下。


    到了一月十六日,因為“女王陛下感到特別勞累”而且得了重感冒,因此將當日原定計劃中的馬上比武大會延期,鎮日留在寢宮中休息與處理政務。接下來幾天,女王登基慶祝透過宴會、化裝舞會和一連串的比武大會持續下去,羅伯特·達德利在參賽者中表現十分傑出。這些活動都辦得十分有條理,讓人感受到英國富有與權威的形象,因此外國觀察家對於伊麗莎白女王的登基大典與隨之而來的慶典一致感到印象深刻。伊麗莎白女王穿著加冕時的長袍,由人繪製了一張以臉部為主的肖像畫,然而這幅畫現今已不存在,不過這幅畫卻曾被用在她的第一個國璽及早期的許多文件上;後來有人在一六〇〇年左右複刻了這一幅畫,一度存放在華威城堡,現在則在英國國家肖像藝廊展出。


    * * *


    現在終於坐穩了王位,伊麗莎白女王將注意力轉向她的議會即將針對國家要務進行的首次辯論。在這個會議中,主要可能有兩項議題:最受爭議的宗教議題和最棘手的女王的婚姻問題。對多數人來說,最想知道的不是她會不會結婚,而是她會嫁給誰。和女王婚配關係最大的,是都鐸王朝繼承問題,這個問題已經紛擾政界長達四十年之久;沒有人知道,萬一伊麗莎白女王早逝,該由誰來繼任王位。


    在政治議題上,許多人開始期盼英法間能取得和平,由此斬斷那些想要支持親法的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mary stuart)讓法國軍隊留駐蘇格蘭的念頭。從一月十六日起,蘇格蘭女王瑪麗與她的丈夫開始自稱為英格蘭的國王與皇後,事已至此,英法之間的和平更顯重要。更重要的是,英國必須維持與西班牙間的友情,借以保護兩大強權間貿易頻繁往來的利益,還可能製衡法國的野心。顯然對伊麗莎白女王來說,要透過外交關係贏得這場戰役,就隻能策動兩個敵國——法國與西班牙——形成互相製衡的關係。


    財政赤字更是不得不重視的大問題。伊麗莎白女王每年賺進二十五萬英鎊,這筆錢要用來支持皇室與政府運作,還要負擔姐姐瑪麗女王留下的二十六萬六千英鎊債務。物價不斷上漲,但伊麗莎白女王卻身體力行最嚴苛的開銷限製,加上販賣皇室部分的土地來過日子。因此在她任內,每年的花費從未超過三十萬英鎊。


    女王的感冒與惡劣的天氣,導致許多國會議員延後抵達倫敦,議會日程已延宕了兩天。一五五九年一月二十五日,伊麗莎白女王穿著加冕典禮的禮袍現身,在四十六位議員的陪同下,國會總算正式開議。斐利公爵通知菲利普國王,表示:“天主教徒非常擔心英國國會即將做出的決議,而伊麗莎白女王本身的行為已經透露了可能的結果。在為議會開議而前往上議院前,女王當著所有修士的麵與西敏寺修院院長會麵,這些修士全都手持點燃的細蠟燭,這是傳統天主教信仰的一環,但新教徒卻視如敝屐。”


    “把那些蠟燭給我拿走!”女王勃然大怒厲聲說道。“我受夠這些東西了!”她正在一個神聖的地方,這些話語讓修院院長感到心驚。此時女王的心情極差,踩著重重的腳步,走向西敏寺中高壇上的王座,直到已故的愛德華六世的導師理查德·寇克斯博士(dr.richard cox)的布道中,用謾罵的口吻指控他們參與燒死新教徒的惡行,女王的情緒才稍稍平複。他大聲怒斥,神拔擢他的仆人伊麗莎白成為尊貴的女王,讓她來結束瑪麗女王複興的天主教信仰,他要女王打倒聖徒形象,淨化教會中盲目崇拜的習氣,並解散瑪麗女王重建的所有宗教組織。寇克斯怒吼了整整一個半小時,女王向來最討厭冗長的演說,開始越來越煩躁惱怒,一旁的臣子們則膽戰心驚冷汗直流。


    在國會登上那放著金絲椅墊的王位後,伊麗莎白女王便清楚表明絕不容許任何下議院放肆的舉動,許多人原以為女性當政可能較為柔軟容易操弄。


    瑪麗女王當年登基後通過的第一項法案,就是宣告自己的合法身份,畢竟父親亨利八世下令宣告與她母親的婚姻不合法。伊麗莎白女王也麵臨相同的情景:她在一五三六年被認定為私生子,在繼承的法令上長年受到“驅逐與排斥”。她的私生子醜名從未被撤銷,亨利八世僅在一五四四年的繼承法中,將伊麗莎白的繼承順序排在愛德華與瑪麗之後。因此,伊麗莎白女王的合法地位備受質疑,於是關於是否該針對自己的合法性采取進一步手段,她向尼可拉斯·貝肯爵士討教。尼可拉斯·貝肯爵士的建議是謀定而後動,她也接納了這個意見,但身為私生子的汙點及這件事對王位的威脅,直到她離世的那一天都仍是個敏感議題。


    伊麗莎白女王的繼位人選則是另一個敏感議題。都鐸王朝並不是多子多孫的家族,若伊麗莎白女王膝下無子而逝,可能就會麵臨王位後繼無人的窘境。一五四四年的繼承法與亨利八世的遺詔中提到,在伊麗莎白女王之後,王位可傳給亨利八世的妹妹薩福克公爵夫人瑪莉·都鐸(mary,duchess of suffolk)。瑪莉·都鐸有兩個女兒,法蘭賽絲(frances)與伊蓮娜·布蘭登(eleanor brandon)。年齡較長的法蘭賽絲也生下了三個女兒,其中一個就是噩運連連的英國“九日女王”珍·格雷dy jane grey),另外兩個女兒則是凱瑟琳·格雷小姐dy katherine grey)與瑪莉·格雷小姐dy mary grey),在一五五九年時,她們分別為十九歲與十四歲。


    她們兩個都是新教徒,隻是伊麗莎白女王打從心底討厭她們,尤其是凱瑟琳——“女王連正眼都無法瞧她一眼”。在都鐸王朝中,她似乎看來最有嫌疑,這不是沒有原因的,一五五九年時,傳聞菲利普國王認定凱瑟琳·格雷小姐是繼承英國王位最有希望的人選,於是策劃綁架她,讓她成為哈布斯堡王朝下一任繼承人即頹廢的唐卡羅王子的妻子。對於伊麗莎白女王的厭惡,凱瑟琳小姐心知肚明,於是一五五九年三月,她向西班牙大使表明,她的阿姨並不希望自己接下王位。不過伊麗莎白女王對駝背矮小的瑪莉·格雷小姐也沒什麽好感。伊麗莎白女王對格雷姐妹的憎惡受到許多人的支持,甚至還有人說她們的父親支持諾森伯蘭公爵的叛國計劃,才是導致她們無緣繼位的主因。


    在薩福克公爵家族血脈中,緊接在格雷姐妹之後,下一順位的是伊蓮娜·布蘭登唯一的女兒瑪格麗特(margaret),她嫁給了後來成為德比伯爵的亨利·史坦利(henry stanley)。瑪麗女王在位期間,部分人士認定瑪格麗特將可望成為王位的接班人,因為他們認為瑪格麗特與其他格雷家族的人不一樣,並沒有參與一五五三年諾森伯蘭公爵的叛變。盡管瑪格麗特對接下王位沒有任何興趣,伊麗莎白女王依然堅持讓她常常到宮中走走,“因為她是我們的血親”,同時也有一點監管她的意味。可憐的瑪格麗特討厭宮廷生活,也討厭自己的家庭生活,更討厭那和她時有齟齬的丈夫,因而從不知內心快樂與平靜的滋味。


    其實薩福克郡的幾位可能接班人,身上都背負著私生子的可疑汙點,因為薩福克公爵與前兩次婚姻結束的過程疑點重重,使得薩福克公爵夫人瑪麗·都鐸與薩福克公爵的婚姻合法性也堪慮。


    另一位可能的新教人選,就是亨丁頓伯爵三世亨利·哈斯汀(henry hastings,3rd earl of huntingdon),他是愛德華三世的後裔。他和瑪格麗特一樣,對問鼎英格蘭一點興趣都沒有,然而伊麗莎白女王偶爾會(他後來這樣告訴姐夫羅伯特·達德利)“私下偷捏他太太一把”,警告他們野心不要太大。他根本一點野心也沒有,甚至盡量避免“展露自己的長才,忠誠地服侍女王”。


    亨利八世的繼承法通過後便與蘇格蘭興戰,當時他的目標是讓兒子愛德華迎娶甥孫女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將英格蘭與蘇格蘭一統於英國麾下。蘇格蘭民眾則用暴力加以反抗,因此在決定接班人選時,亨利八世跳過嫁給了蘇格蘭王詹姆士四世(james iv of scond)的姐姐瑪格麗特·都鐸,也就是瑪麗·斯圖亞特的祖母。因此,盡管許多天主教徒主張蘇格蘭女王瑪麗·斯圖亞特才是英格蘭的合法女王,或至少比伊麗莎白女王還更有繼位的正當性,但在英國法令的規定下,她卻無權問鼎王位。許多人也認為,不在英國出生的外國人,的確應該自動被摒除在王位繼承權之外,因為根據英國法令,這樣的人也沒有資格繼承英國的財產。然而也有人辯稱王位的繼承應該不在此限。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伊麗莎白女王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艾莉森·威爾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艾莉森·威爾並收藏伊麗莎白女王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