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記”之於書,似乎是題中應有之義,因為一本書完稿之後,總有一些話要說。但每次寫“後記”的時候,又不知從何談起。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尤其是對於研究者來說,這一點非常重要。在完成了《教師專業發展的理論取向與實現路徑》(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之後,按照本人的計劃,是要再寫一本教育隨筆之類的書,但實際情況是又回到了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這大概與我年輕時的愛好與誌向有關。


    我喜歡中國古代的傳統文化,我更熱愛中國的古典文學。三十多年來,我除了從事教育教學與教育管理工作外,主要研究方向和興趣一直在中國古典文學與傳統文化的研究,而於唐宋詩詞用力最多,收獲也最大。先後在《人民日報》、《中國教育報》、《中國廣播報》、《求索》、《新聞出版交流》、《文史知識》、《古典文學知識》、《閱讀與欣賞》、《文藝學習》、《語文月刊》、《語文園地》、《中文自學指導》、《大學語文》、《安慶師範學院學報》等核心期刊、權威期刊和省級以上報刊發表學術論文一百餘篇,出版有《中國傳統文化概要》(合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桃李春風一杯酒——宋詩經典解讀》(合著,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唐宋詞的魅力——基於古典詩詞曲之比較研究》(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2年)、《夢回“詩唐”——唐詩經典品鑒賞》(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13年)等專著十餘部。如果說人在年輕時尚有功利之心的話,今已花甲的我,該是心如止水而別無所求矣。說得透徹一點,我已經不需要再評什麽職稱了,我就想寫寫自己的讀書所得,寫寫我的研究和發現。我自認為從事古典文學教學和教師教育這麽多年,有不少研究成果是有價值的,我想與教師和古典文學愛好者分享。


    教育家陶行知有一句名言:“人生為一大事來。”我來到世上,所為的大事是什麽?少年時代,我的夢想是當一名作家。由於曆史的原因,或許是命運的安排,我高中畢業那年便當了一名民辦教師,教過幾年小學和中學。大學畢業後,我留校任教,成了一名大學教師,一幹就是十幾年。後來,又來到上海從事教師培訓工作。可以說,我的青春,我的全部心血,都獻給了教育這一大事。


    作為一名教師,回頭看看自己走過的幾十年從教路,我總感到,一個人做一件事情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隻做一件事,而且在沒有任何功利的情況下,仍然堅持這麽做。說真的,時下中國,最缺少的就是執著精神,或者說是缺乏一種對事物的專注之心。有人說重複工作是一件痛苦的事,但重複的事情如果有了一個需要努力實現的目標,就不再是一件痛苦的事情。


    其實,讀書治學是一輩子的事情。從一定意義上說,學者的一生是攀登高峰的一生,是永無止境、終生探索的一生。中國知識分子素有“經世致用”的傳統。曹操有言:“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步出夏門行·龜雖壽》)由此看來,人越到晚年,就越是不能“虛度”。我們對年輕一代常常叮囑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嶽飛在《滿江紅》詞中也說:“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這固然是對年輕人說的。但我不禁要問,此等警言對老年人難道不起作用嗎?在我的心目中,教育是我一生的追求,治學是我一生的向往!我會為之而一直努力下去,並以此堅定我心中的信念,支撐我平凡而執著的教育人生。人生苦短,一生認認真真地做好一件事,就必須將生命、智慧和熱情投注到一個目標上,咬定青山不放鬆,堅持不懈地做下去。


    寫到這裏,我想起了這樣一段話:“曾經擁有的不要忘記,已經得到的更要珍惜,屬於自己的不要放棄,已經失去的留作回憶,想要得到的還要努力。但是,最重要的是要好好珍惜自己。”是的,無論在什麽情況下,我們都要珍惜自己。我說這句話的意思,不是讓你去留戀過去,而是說在人生路上有許多美好的東西,需要我們不斷地去追尋和品味,尤其是在實現夢想的過程中,我們一定要正確地認識自己,把握自己,並懂得珍惜自己。在人的生命成長曆程中,我們可以不卓越,但至少要不平庸。


    當然,一個人要在事業上取得一點成就,亦並非易事。這本小書的撰寫,原本以為不會太費勁,但結果再一次證明了一個簡單的道理:凡事想要做得好,都是需要下苦功的。我之所以喜歡古代作家和古典文學,是因為我願意相信“古聖”遠勝於“今賢”,他們的作品經過了曆史的沉澱。歲月無情實有情,“時光老人”是最公正的。王國維曾說:“一代有一代之文學。”楚有辭,漢有賦,唐有詩,宋有詞,元有曲,明清有小說。但我認為,在中國曆代文學家中,唐宋時期的作家是最有魅力和影響力的。他們的作品,既寫出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也點出時代的特征,體現了文學之美和文學之真。


    在今天,對於舊時的經典作家作品,我們似乎也可以從中找到一些認識自我的東西。我認為,閱讀不僅僅是一種行為,同時也是一種具有美感的生活方式,更是一種人生修煉。人既作為人,存在著就必須閱讀。正如北京萬聖書園的創辦人劉蘇裏所說:“不閱讀,便不能有尊嚴地活著。”實際上,讀書人與不讀書人是不一樣的,這從氣質上便可以看出。蘇軾有詩雲:“粗繒大布裹生涯,腹有詩書氣自華。”一個人讀書多了,身上自然會帶有一種書卷氣,言談舉止間無不流露出一種特有的文化氣息。


    應當承認,人的知識多半是靠讀書得來的。但我要說的是,今天我們閱讀文學經典,不僅僅是為了獲取知識,而且要從中得到見識,能夠在閱讀與欣賞的同時,多幾分人生啟悟和人文精神的滋養。因此,對大多數人而言,讀書是修身養性的。這就應驗了我國一句著名的格言:“養心莫如靜心,靜心莫如讀書。”


    多年來,我們一直強調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但這種精神、道德層麵的文化建設,是個潤物細無聲的慢活,不可急躁。它需要綿長的滲透、同化過程。有一句話說得很深刻,“人生最重要的事情往往都是不講效率的”。認識到這一點,對我們很重要。很多表麵上看來沒有用處、沒有實效的事情,其實是不可或缺的。我始終認為,閱讀是一種無形的力量,它的作用是潛移默化的、日積月累的。堅持閱讀是對心靈的一種涵養,尤其是閱讀中國古典名家名作,不僅可以陶冶我們的性情,豐富我們的人生,還能夠使我們在浮躁、忙碌的生活之中留有一個思索的空間。


    回顧自己的經曆,可以說,作為教育工作者,我今天的一切都是與讀書治學聯係在一起的。我覺得,來上海近二十年,由於工作的需要,也由於個人興趣的轉移,我的研究領域並不僅僅是中國古典文學了,但因研究古典文學而獲得的學術資源和人生經驗,仍是我從事教育教學與教育管理工作的強大助力。


    我要感謝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為拙著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勞動,也要感謝上海市黃浦區教育學院的領導和同仁一如既往的關心和支持。


    此外,在本書撰寫和修改的過程中,筆者吸收了前人和近代專家、學者的研究成果,同時也參考了報刊上發表的有關的資料,未能一一注明,謹致謝意。筆者水平有限,錯誤和缺點在所難免,尚請專家和讀者不吝指教。


    潘裕民


    2014年3月於上海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文學六十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潘裕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潘裕民並收藏唐宋文學六十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