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平事跡


    比張元幹稍後的張孝祥,也是南宋前期一位力主抗戰、反對議和的愛國詞人。


    張孝祥(1132-1169),字安國,號於湖居士,曆陽烏江(今安徽省和縣)人。唐代詩人張籍的七世孫。父祁,能詩,任直秘閣、淮南轉運使判官。張孝祥十歲時,隨父寓居蕪湖。少年敏悟,文章過人。


    紹興二十四年(1154)廷試擢進士第一,不久因觸忤秦檜而被誣下獄。秦檜死,才出任秘書正字。宋孝宗年間,經愛國將領張浚舉薦,任中書舍人、直學士院等。這類官職,都是為皇帝草擬詔書的,說明他是很有語言文學修養的。後又任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極力讚助張浚的北伐計劃而受到議和派的打擊,曾兩次被免職。最後任荊南、湖北路安撫使(掌管一路軍政民政的長官),築堤防水,置倉儲糧,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死時僅三十八歲。有《於湖詞》傳世,存詞一百七十餘首。  二、創作成就


    張孝祥是當時著名的文學家。謝堯仁序他的《於湖居士文集》說:“自渡江以來,將近百年,惟先生文章翰墨,為當代獨步。”他的詞作,既有強烈的愛國思想內容,也有寫景抒情、逸趣豪興的作品,前者以《六州歌頭》(長淮望斷)為代表,後者以《念奴嬌·過洞庭》為代表。《六州歌頭》詞雲:


    長淮望斷,關塞莽然平。征塵暗,霜風勁,悄邊聲。黯銷凝。追想當年事,殆天數,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氈鄉,落日牛羊下,區脫縱橫。看名王宵獵,騎火一川明。笳鼓悲鳴,遣人驚。


    念腰間箭,匣中劍,空埃蠹,竟何成!時易失,心徒壯,歲將零。渺神京。幹羽方懷遠,靜烽燧,且休兵。冠蓋使,紛馳騖,若為情?聞道中原遺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憤氣填膺,有淚如傾。


    本詞約作於宋孝宗隆興二年(1164)。前此一年,以主戰派張浚都統江淮大軍,張孝祥為都督府參讚軍事,並繼張浚兼領建康(南京)留守,出師北伐。張浚所部李顯忠、邵宏淵分兵兩路向淮河流域挺進。開始,戰事很順利,接連收複了安徽的靈璧、宿州等地。後來由於李、邵不合,北伐軍大敗於符離(今安徽宿縣北)。抗戰的失利,使得朝內的主和派又重新得勢,急於向金通使求和,次年冬達成和議,宋、金以淮河為界。在建康任留守的張孝祥,對此“忠憤氣填膺”,奮筆寫下這首詞。詞的上片寫中原淪陷後橫遭敵人踐踏的淒涼景象,同時也揭露了金統治者的驕橫;下片寫作者同情渴望北伐的中原人民但又報國無路的悲憤心情。全詞淋漓痛快,筆飽墨酣,是愛國詞中的名篇。據說此詞是在宴席上的吟作,抗金名將張浚聽後,竟“罷席而入”,可見其感人之深。《念奴嬌·過洞庭》為即景感懷之作,亦頗為後人所稱賞。詞如下:


    洞庭青草,近中秋、更無一點風色。玉界瓊田三萬傾,著我扁舟一葉。素月分輝,明河共影,表裏俱澄澈。悠然心會,妙處難與君說。


    應念嶺海經年,孤光自照,肝膽皆冰雪。短發蕭騷襟袖冷,穩泛滄溟空闊。盡挹西江,細斟北鬥,萬象為賓客,扣舷獨嘯,不知今夕何夕!


    此詞作於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當時作者因遭讒言被罷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自桂林北歸,過洞庭,寫下了此詞。上片寫月光水色,境界空靈。下片抒冰雪肝膽、坦蕩胸懷。詞中構思奇特,想象豐富,情景交融,渾然一體,“飄飄有淩雲之氣”(王闓運《湘綺樓詞選》),詞境與蘇軾前後《赤壁賦》與《水調歌頭》相近。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脫脫:《宋史》卷三八九《張孝祥傳》,中華書局,1977年。


    2.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上),《詞學》第二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3年。


    3.宛敏灝:《張孝祥年譜》(下),《詞學》第三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5年。


    (二)作品


    1.《於湖居士文集》,《四部叢刊》本。


    2.《於湖先生長短句》,影刊宋金元明詞本。


    3.徐鵬:《於湖居士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4.宛敏灝:《張孝祥詞箋校》,黃山書社,1993年。


    (三)其他


    繆鉞、葉嘉瑩:《靈溪詞說·論張孝祥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章節目錄

閱讀記錄

唐宋文學六十家所有內容均來自互聯網,鉛筆小說網隻為原作者潘裕民的小說進行宣傳。歡迎各位書友支持潘裕民並收藏唐宋文學六十家最新章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