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2>南宋前期的重要愛國詞人張元幹</h2>一、生平事跡
張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又稱蘆川老人、老隱,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宋史》無傳。今人曹濟平有《張元幹先生事跡考略》,可供參考。
張元幹出身官宦之家。北宋宣和元年(1119)開始做官。靖康元年(1126)李綱任親征行營使抗金時,張元幹曾為其屬官。後來官至將作監丞(掌營建的官署)。秦檜當權時,他獲罪落職,回到南方,晚年寓居福州。秦檜死後,張元幹又出山,來到臨安官舍,後死於異鄉。關於他的卒年,目前尚不能確考,《上平江陳寺郎十絕並序》雲:“辛亥(1131)休官,忽忽二十九歲,行年七十矣。”可知其卒年最早亦在紹興三十年(1160)之後,活了七十多歲。 二、創作成就
張元幹是一個具有多方麵文學才能的作家,詩文都有較高成就。徐俯稱他“詩如雲態度,人似柳風流”(曾季狸《艇齋詩話》),但最負盛名的是他的詞。
張元幹是南宋前期的一位重要愛國詞人。他的詞,“長於悲憤”,善於以豪放的格調、跌宕騰挪的筆勢來抒發愛國激情,發表政治見解,表達對祖國河山遭受金兵踐踏的悲痛,對投降派的憤怒。這類作品,以寄李綱和送胡銓的兩首《賀新郎》最有代表性。先看“寄李伯紀丞相”的一首:
曳杖危樓去。鬥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漫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李伯紀,即李綱,字伯紀,抗金名臣,南渡初為宰相。紹興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李綱上書反對和議,後罷居福建長樂。張元幹當時寓居福州,為李綱的主戰精神所感動,寫下這首慷慨悲壯的詞作,表示對他的支持和敬仰。四年後,樞密院編修胡銓因上書請斬秦檜等人以謝天下,遭到秦檜迫害而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張元幹激於義憤,不顧個人安危,寫下了又一首著名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詞為之壯行並抒發不平之慨: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首詞,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題作“送胡邦衡赴新州”,並無“待製”二字。據《宋史》本傳,胡銓任寶謨閣待製是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距此詞之作有二十多年。故題中“待製”二字,可能是後人所加。此詞打破了曆來送別詞的舊格調,把個人之間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詠歎,因此寫得悲中見壯,境界闊大。詞中既寄寓著國土遭受敵人踐踏的滿腔悲憤,又表示了對胡銓的大力支持和對投降派的切齒痛恨。尤其是在“天意從來高難問”一句裏,作者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了決策議和的高宗皇帝。全詞感情強烈,愛憎分明,風格豪放而又蒼涼、悲壯,在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中可稱是獨樹一幟。中國古代文學素有“以悲為美”的曆史傳統,而詞這種特殊的文體性質,則更普遍地反映了這種美。尤其是南宋時期的愛國詞,從很大程度上說,我們閱讀這樣的作品,就是欣賞它的一種“悲美”。張元幹的這兩首詞和其他的愛國詞作,成為南宋愛國詞的先導,也奠定了張元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元幹除了愛國豪放詞頗有價值之外,他閑居二十多年寫的隱逸詞,也有不少名篇。如《水調歌頭》(雨斷翻驚浪),詞人在夏日泊舟江村,觸景生情,抒發了“不羨腰間金印,卻愛吾廬高枕”的不願涉世的隱居心態。
至於他寫羈愁旅思的《滿江紅》(春水迷天)等,則屬於嫵秀婉麗的作品,反映了他詞風的多樣化。
從詞的發展曆史上看,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和另一位年輩稍晚的愛國詞人張孝祥都是上繼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重要作家,在詞壇上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張元幹的作品有《蘆川歸來集》十卷,包括詞、詩和書文等。詞集名“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曹濟平:《關於張元幹的籍貫問題》,《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2.曹濟平:《張元幹生平事跡考略》,《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
3.王兆鵬:《張元幹年譜》,南京出版社,1989年。
(二)作品
1.《蘆川歸來集》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蘆川詞》二卷,雙照樓影宋本。
3.曹濟平:《蘆川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三)其他
1.曹濟平:《張元幹及其〈蘆川詞〉》,《詞學》第1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2.曹濟平:《夢繞神州的詞人張元幹》,《文史知識》1987年第2期。
3.曹濟平:《張元幹詞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
張元幹(1091-1161),字仲宗,自號蘆川居士、真隱山人,晚年又稱蘆川老人、老隱,福建永福(今永泰縣)人。《宋史》無傳。今人曹濟平有《張元幹先生事跡考略》,可供參考。
張元幹出身官宦之家。北宋宣和元年(1119)開始做官。靖康元年(1126)李綱任親征行營使抗金時,張元幹曾為其屬官。後來官至將作監丞(掌營建的官署)。秦檜當權時,他獲罪落職,回到南方,晚年寓居福州。秦檜死後,張元幹又出山,來到臨安官舍,後死於異鄉。關於他的卒年,目前尚不能確考,《上平江陳寺郎十絕並序》雲:“辛亥(1131)休官,忽忽二十九歲,行年七十矣。”可知其卒年最早亦在紹興三十年(1160)之後,活了七十多歲。 二、創作成就
張元幹是一個具有多方麵文學才能的作家,詩文都有較高成就。徐俯稱他“詩如雲態度,人似柳風流”(曾季狸《艇齋詩話》),但最負盛名的是他的詞。
張元幹是南宋前期的一位重要愛國詞人。他的詞,“長於悲憤”,善於以豪放的格調、跌宕騰挪的筆勢來抒發愛國激情,發表政治見解,表達對祖國河山遭受金兵踐踏的悲痛,對投降派的憤怒。這類作品,以寄李綱和送胡銓的兩首《賀新郎》最有代表性。先看“寄李伯紀丞相”的一首:
曳杖危樓去。鬥垂天、滄波萬頃,月流煙渚。掃盡浮雲風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蘆深處。悵望關河空吊影,正人間鼻息鳴鼉鼓。誰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夢揚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國,氣吞驕虜。要斬樓蘭三尺劍,遺恨琵琶舊語。漫暗澀、銅華塵土。喚取謫仙平章看,過苕溪尚許垂綸否。風浩蕩,欲飛舉。
李伯紀,即李綱,字伯紀,抗金名臣,南渡初為宰相。紹興八年(1138),南宋向金屈辱求和,李綱上書反對和議,後罷居福建長樂。張元幹當時寓居福州,為李綱的主戰精神所感動,寫下這首慷慨悲壯的詞作,表示對他的支持和敬仰。四年後,樞密院編修胡銓因上書請斬秦檜等人以謝天下,遭到秦檜迫害而編管新州(今廣東新興縣),張元幹激於義憤,不顧個人安危,寫下了又一首著名的《賀新郎·送胡邦衡待製赴新州》詞為之壯行並抒發不平之慨:
夢繞神州路。悵秋風、連營畫角,故宮離黍。底事昆侖傾砥柱,九地黃流亂注,聚萬落千村狐兔?天意從來高難問,況人情老易悲難訴。更南浦,送君去!
涼生岸柳催殘暑。耿斜河,疏星淡月,斷雲微度。萬裏江山知何處?回首對床夜語。雁不到,書成誰與?目盡青天懷今古,肯兒曹恩怨相爾汝!舉大白,聽《金縷》。
這首詞,黃升《中興以來絕妙詞選》題作“送胡邦衡赴新州”,並無“待製”二字。據《宋史》本傳,胡銓任寶謨閣待製是在宋孝宗乾道七年(1171),距此詞之作有二十多年。故題中“待製”二字,可能是後人所加。此詞打破了曆來送別詞的舊格調,把個人之間的友情放在了民族危亡這樣一個大背景中來詠歎,因此寫得悲中見壯,境界闊大。詞中既寄寓著國土遭受敵人踐踏的滿腔悲憤,又表示了對胡銓的大力支持和對投降派的切齒痛恨。尤其是在“天意從來高難問”一句裏,作者把批判的鋒芒直接指向了決策議和的高宗皇帝。全詞感情強烈,愛憎分明,風格豪放而又蒼涼、悲壯,在南宋初期的愛國詞中可稱是獨樹一幟。中國古代文學素有“以悲為美”的曆史傳統,而詞這種特殊的文體性質,則更普遍地反映了這種美。尤其是南宋時期的愛國詞,從很大程度上說,我們閱讀這樣的作品,就是欣賞它的一種“悲美”。張元幹的這兩首詞和其他的愛國詞作,成為南宋愛國詞的先導,也奠定了張元幹在文學史上的地位。
張元幹除了愛國豪放詞頗有價值之外,他閑居二十多年寫的隱逸詞,也有不少名篇。如《水調歌頭》(雨斷翻驚浪),詞人在夏日泊舟江村,觸景生情,抒發了“不羨腰間金印,卻愛吾廬高枕”的不願涉世的隱居心態。
至於他寫羈愁旅思的《滿江紅》(春水迷天)等,則屬於嫵秀婉麗的作品,反映了他詞風的多樣化。
從詞的發展曆史上看,他生活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和另一位年輩稍晚的愛國詞人張孝祥都是上繼蘇軾、下開辛棄疾愛國詞派的重要作家,在詞壇上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張元幹的作品有《蘆川歸來集》十卷,包括詞、詩和書文等。詞集名“蘆川詞”,存詞一百八十多首。 三、主要參考文獻
(一)傳記
1.曹濟平:《關於張元幹的籍貫問題》,《文學評論》1980年第2期。
2.曹濟平:《張元幹生平事跡考略》,《南京師範學院學報》1980年第2期。
3.王兆鵬:《張元幹年譜》,南京出版社,1989年。
(二)作品
1.《蘆川歸來集》十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
2.《蘆川詞》二卷,雙照樓影宋本。
3.曹濟平:《蘆川詞》,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三)其他
1.曹濟平:《張元幹及其〈蘆川詞〉》,《詞學》第1輯,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1年。
2.曹濟平:《夢繞神州的詞人張元幹》,《文史知識》1987年第2期。
3.曹濟平:《張元幹詞研究》,齊魯書社,1993年。